艾灸常见疾病的穴位及位置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手脚冰冷、怕冷畏寒(适宜各年龄段女性)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手脚冰冷、怕冷畏寒(适宜各年龄段女性)](https://img.taocdn.com/s3/m/ee45ae7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1.png)
常见疾病的穴位治疗-手脚冰冷、怕冷畏寒(适宜各年龄段女性)1)点按劳宫穴(握拳时中指所点的手心处),缓慢用力,尽力抓握几秒钟,然后缓缓放松稍停后再重复抓握,只需几下就可使手指转暖。
2)按揉中极穴:体质寒凉的人,可将掌心搓热后,用掌心按揉小腹部的中极穴,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
3)按摩大拇指内侧的合谷穴、手腕内侧3 -5cm的内关(在外关的反面)穴及膝盖下方6-8cm的足三里、脚底的涌泉穴。
天天按摩,可缓解手脚冰冷及全身畏冷的症状。
4)按摩三焦经上的阳池穴(位于人体的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凹陷处),可治疗手脚发冷,迅速畅通血液循环,平衡荷尔蒙分泌,暧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症。
惧冷而无法入睡的人,睡觉前按摩阳池穴,然后立刻盖上棉被,身体很快就会暖和起来。
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便可不为冬天的来临而发愁。
刺激方法:只要以此穴为中心,互相搓揉手背就可以。
在手背摩擦生热的同时,阳池穴就会得到充分的刺激,从而达到温暖全身的效果。
按摩阳池穴,最好是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
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
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
5)艾灸任脉上的神阙穴。
方法:隔盐灸,就是将一小把粗盐填在肚脐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脐上填满了黄黄的盐姜水,这样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相当好。
上了年纪的同志如果经常感到身体冷痛,或腹部不适的话,可隔段时间做一个神阙穴隔盐灸,对于畏寒及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6)按揉胃经上的气冲穴(位于大腿根内侧,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此穴下边有一根动脉)。
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流的感觉为佳。
7)常灸太溪穴:太溪,是肾经上的穴位(位于脚踝内侧后跟骨上动脉凹陷处,当我们用手指按在这个位置上时,马上可以感觉到这里动脉的跳动,见上图)。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52300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9b.png)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痛风需要艾灸哪个位置
![痛风需要艾灸哪个位置](https://img.taocdn.com/s3/m/43cb4a4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7.png)
痛风需要艾灸哪个位置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局部发炎、肿胀、疼痛等症状。
艾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痛风症状。
下面将介绍痛风需要艾灸哪个位置、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艾灸哪个部位1. 足三里:足三里位于膝盖前突骨内侧,是人体气海穴,被称为“百会”之首,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穴位之一。
在艾灸时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并有助于调节机体代谢。
2. 阴陵泉:阴陵泉位于足底部,是治疗痛风的重要穴位之一。
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疏导经络、改善局部循环、舒缓关节疼痛。
3. 历阳:历阳位于足背外侧,是治疗关节炎的要穴。
艾灸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清热解毒、调节人体内分泌的作用,可以缓解痛风。
4. 气海:气海位于下腹部,是肺经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气海可以疏通经脉、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关节疼痛,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二、治疗方法1. 艾灸前的准备:在进行艾灸前,首先应该对于皮肤进行清洁,清除污垢和油脂,以防止灼伤。
其次,灸前应该根据需要准备好艾绒或艾条、火源和灸盘等。
2. 艾灸的方法:艾灸时可以使用直接灸或隔罩灸的方法,具体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
直接灸是将艾绒或艾条直接放于皮肤上进行艾灸;隔罩灸是将隔热罩放在皮肤上,将艾绒或艾条放在隔热罩上进行艾灸。
3. 艾灸的时间和次数:艾灸的时间一般是10到20分钟,每日可进行1次或2次。
灸的时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体质决定,比如入睡前或起床后,按摩后进行艾灸等。
三、注意事项1. 选择适合的时间:艾灸的时间不宜过于久,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
孕妇、老人、身体虚弱的人等不宜过长时间进行艾灸。
2. 调整灸的强度:灸的时候要适当控制火力和强度,避免灼伤皮肤,引起不必要的疼痛和伤害。
3. 避免在饭后和饮酒后进行艾灸:饭后和饮酒后,身体的消化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此时进行艾灸容易引起不适和一些副作用。
4. 避免进行疲劳的身体:身体疲劳的时候进行艾灸容易引起身体的过度休息,导致身体状况差,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艾灸常识、常见病灸法、人体穴位图
![艾灸常识、常见病灸法、人体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5e0bad8baef8941ea76e057a.png)
艾灸常识、常见病灸法、人体穴位图中国医学瑰宝——艾灸艾灸常识常见病灸法人体穴位图(2)疤痕灸:同无疤痕灸相比,此法要等到艾柱燃尽自熄后才能除去艾灰,完成一壮。
疤痕灸的灼痛感更为强烈,且需要灸后化脓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也被称作化脓灸。
操作时,为了减小患者的疼痛感,可在其施灸处周围皮肤轻轻拍打,分散病人的紧张情绪。
身体衰弱、糖尿病、皮肤病以及面部、关节部穴位不宜施疤痕灸。
此法对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以及发育障碍等有较好疗效。
(3)发泡灸:用小艾柱施灸,当艾火烧到皮肤,病人感到稍微疼痛时,立即将艾火压灭,也可再持续灸3~5秒钟,此时皮肤会出现一块略大于艾柱的红晕,且伴有出汗现象,1~2小时之后会发泡,不要挑破,而应该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液体,局部涂些紫水即可。
此法适用于哮喘、皮肤疣、眩晕、肺结核等症。
2.间接灸间接灸也称作隔物灸,即在施灸前,用生姜片、蒜片或者盐等物垫在穴位处皮肤上,再把艾柱放于其上点燃。
相对于直接灸,隔物灸的热力较为温和。
根据垫物和适应症不同,可分为以下类别:(1)隔姜灸:将生姜切成1~a2毫米的姜片,放在穴位上,再将艾柱点燃放于其上。
可以用针在姜片上刺几个小孔,以利于热力向下渗透。
当患者感到皮肤有较强灼热感时,可取下艾柱,进行下一壮。
患者可以根据热力的强弱适当调整姜片的厚度。
隔姜灸主要用于治疗虚寒型肠胃疾病,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胃肠神经痛以及慢性关节炎等。
(2)隔蒜灸:取厚度约1毫米的蒜片垫在皮肤上,其后操作同于隔姜灸。
此法主要对早期肺结核,未化脓的疖肿以及虫蝎咬伤等有显著疗效。
(3)隔盐灸:用食盐填平脐孔,采用大艾灸平放于盐上连续施灸,直至汗出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
此法主要适于治疗虚脱和虚寒吐泻等症。
(4)隔葱灸:把葱白切成3~4毫米的葱片,或把葱白捣成泥状,敷于脐中(神阙穴)及四周,或直接敷于患处,放上大艾柱施灸,一般为5~7壮,以感觉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附全身穴位图),终于找到了!一定要收藏!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附全身穴位图),终于找到了!一定要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d8e6c0a915f804d2b16c16b.png)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附全身穴位图),终于找到了!一定要收藏!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科名病症常见艾灸穴位呼吸系统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哮喘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77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肾俞、风门、丰隆、膏肓俞、太渊、合谷、尺泽。
(支)气管炎、咳嗽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70多个,计387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肾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风门、心俞、丰隆、膏肓俞、脾俞、鱼际。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循环系统高血压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26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会、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三阴交、行间、内关。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减肥、高血脂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1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曲池、内关、阴陵泉、内庭、天枢。
心律失常涉及该病症的处方用穴共60多个,计203穴次,其中最髙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内关、心俞、神门、足三里、膻中、三阴交、厥阴俞、太溪。
风湿性心脏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血液系统贫血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白细胞减少症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白血病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消化系统胃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急性胃肠炎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慢性胃肠炎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胃酸过多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胃痉挛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胃扩张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胃下垂涉及该病证的处方用穴共30多个,计151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8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气海、内关、梁门、中枢。
【超清晰】艾灸常见病症指导 艾灸穴位图
![【超清晰】艾灸常见病症指导 艾灸穴位图](https://img.taocdn.com/s3/m/9f39ee465f0e7cd18425367c.png)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急性支气管炎:肺腧,定喘,合谷慢性支气管炎: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咳嗽: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支气管哮喘:定喘,肺腧,膻中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肺结核: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胸膜炎: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贫血:足三里,关元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心绞痛: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无脉症: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糖尿病:关元,太溪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遗尿:关元,足三里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中风偏瘫: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癫痫: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类风湿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常见病家庭艾灸取穴指南——颈椎,腰椎,外科篇方便百姓日常取穴用,按照对“症”取穴的简单方法,疾病日常自我治疗常用取穴,简单归纳:落枕:天柱,大椎,肩外腧,肩中腧颈椎病:天柱,大椎,合谷,关元,后溪肩周炎:肩贞、巨骨、肩前、天宗、肩井肩臂外侧痛:曲池、二间肩臂内侧疼痛:太渊、尺泽肩关节后侧痛:中渚、天井肋软骨炎:内关,阳陵泉,支沟腰肌劳损:志室,委中,大肠腧,腰阳关腰椎间盘突出:后溪,足三里,昆仑,命门,阴交,腰阳关坐骨神经痛:腰夹脊穴,环跳,秩边,腰阳关梨状肌综合症: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扭挫伤: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常见病家庭艾灸取穴指南——妇科篇方便百姓日常取穴用,按照对“症”取穴的简单方法,疾病日常自我治疗常用取穴,简单归纳::中极,关元,太溪月经后期:关元,三阴交,气海痛经: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闭经: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血海经期头痛:百会,凤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阴交带下病:白环俞,气海,三阴交,带脉慢性盆腔炎: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归来,肾俞,关元俞乳腺增生病:乳根,阳陵泉,膺窗,膻中功能性子宫出血:神阙,隐白子宫脱垂:子宫,气海,足三里,关元,三阴交:气海,关元,子宫子宫位置异常: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性冷淡:大巨,膻中,乳根,气海,命门不孕症: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习惯性流产:气海,关元,中极,曲骨,肾俞妊娠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胎位不正:至阴产后腹痛:关元,气海,子宫,三阴交,足三里产后少乳:乳根,膻中,足三里,少泽更年期综合症:肾俞,三阴交,中极,足三里,悬钟,子宫妇科类问题,最常用的穴位:关元,气海,中极,腰阳关(及以下到长强穴之间在督脉上的位置,约是八髎的中间,找灸感最好的用)三阴交(有时候灸的觉得疼,但是效果会不错)常见家庭艾灸取穴指南——外科及皮肤五官科篇方便百姓日常取穴用,按照对“症”取穴的简单方法,疾病日常自我治疗常用取穴,简单归纳:落枕:天柱,大椎,肩外腧,肩中腧颈椎病:大椎,天柱,合谷,后溪肩周炎:肩髎,尺泽,风池,曲池,肩髃,肩部阿是穴(病变部位)肋软骨炎:内关,阳陵泉,支沟腰椎劳损:肾腧,志室,大肠腧,委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命门,腰阳关,阴交坐骨神经痛:腰夹脊穴,环跳,秩边,委中梨状肌综合症: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足跟痛:太溪,昆仑,照海,申脉,解溪扭挫伤: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乳腺炎:肩井,少泽,膻中,乳根,期门痔疮:长强,上巨虚,二白,承山,血海结(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阳白,曲池,太阳牙痛:合谷,下关,颊车,内庭口腔溃疡:下关,合谷,颊车,地仓,廉泉扁桃体炎:合谷,曲池,大椎过敏性:风池,足三里,迎香,合谷鼻出血:合谷,上星,迎香荨麻疹: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湿疹:合谷,三阴交,曲池白癜风: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风池斑秃:风池,头维。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285af59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6.png)
艾灸常用穴位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
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关元关元又名丹田,是任脉之穴,位于脐下三寸,是任脉和足三阴经交会穴。
人体穴位功能:为一身元气所在,为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具有通调冲任,调理气血,被肾固精的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命门命门又名精宫,督脉之穴。
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功能:命门者,诸精神之舍也。
男子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是生命的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足三里足三里又名下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
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
中脘中脘又名太仓,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之交会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功能:调理胃气。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编辑本段保健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延年益寿保健灸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艾灸疗法常用穴位
![艾灸疗法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af90323f376baf1ffc4fad61.png)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二)外敷药物:用麝香3克、蟾酥、桂枝、麻黄、雄黄、没药、乳香各5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白酒,调成膏状,贴敷穴位。主穴有内关(双)、气海、中极、三阴交(双),配穴有肾俞、膀胱俞、复溜等。病证轻者只用主穴,重者加用配穴,每3~4天换药一次。
(三)饮食疗法::(1)肉苁蓉羊肉粥: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洗净切片,加大米适量煮粥,加食盐、味精少许调味服食。(2)刀豆煲猪腰:刀豆10粒、猪腰一个切成小块,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加食盐少许调味,食猪腰饮汤。(3)当归牛尾巴汤:当归30克、牛尾巴1条,去皮洗净,切成效段,加水适量煲汤,加食盐少许,饮汤食牛尾。
施治要点:
(一)肾气乃由肾精所化生,若肾精不足,化气乏源,即“阴虚阳无以化”,便可形成肾气不足之证;另外,阴精化生肾气,其原动力乃是命门元阳,若元阳不足,命门火衰,化气乏力,亦可导致肾气不足之证,故而肾气、肾精、肾阳三者关系密切。在临证治疗肾气不足之证,就应该注意平补阴阳、同理气血、填补精髓王法的使用,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穴位艾灸中医治疗
![穴位艾灸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c3f33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2.png)
穴位艾灸中医治疗引言穴位艾灸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行艾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穴位艾灸的原理、适应症、常用穴位及注意事项。
原理穴位艾灸是利用艾绒的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进而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分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这些经络上的特定穴位与内脏、器官之间有密切联系。
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整经络的运行,使气血得以和谐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应症穴位艾灸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 风寒湿痹:穴位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2. 内脏疾病:穴位艾灸可以调节局部经络和内脏之间的关系,改善内脏功能,如调节胃肠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等。
3. 神经功能障碍:穴位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方面的问题。
常用穴位在穴位艾灸中,有一些常用的穴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穴位的介绍:1. 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方,两侧正中线上,是治疗头痛、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穴位。
2. 三阴交穴:位于脚背内侧,当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是调节内分泌、改善睡眠等问题的重要穴位。
3.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中央,是调理身体气血、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穴位。
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穴位:不同的疾病需要刺激不同的穴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
2. 控制温度和时间:艾灸时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刺激和损伤。
3. 注意卫生和消毒:穴位艾灸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结论穴位艾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然而,穴位艾灸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控制温度、时间。
艾灸常见穴位和先后顺序
![艾灸常见穴位和先后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9a9121116c175f0e7cd13719.png)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
肾运化的作用。
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
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
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
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
此穴多用隔物灸。
《类经图翼》说:"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
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
《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
![中医艾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e6654a2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9.png)
中医悬灸推荐15个超级有效穴位15个超级有效穴位:1、百会穴2、风池穴3、攒竹穴4、迎香穴5、合谷穴6、内关元7、天宗穴8、中渚穴9、关元穴10、长强穴11、足三里12、三阴交穴13、委中穴、14、内庭穴、15、涌泉穴巧找穴位,巧用穴位:2、百会穴:忧郁烦躁失眠点百会属督脉的穴道,位于人体头部,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端连线的交点处。
取穴技巧:正坐、举双手,虎口张开,大拇指指尖碰触耳尖,掌心向头,四指朝上。
双手中指在头顶正中相碰触所在穴位即是。
主治:(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开窍宁神的作用,能治疗失眠、神经衰弱;(2)长期按压这个穴位,有平肝息风的作用,能治疗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中风失语、脑贫血、鼻孔闭塞等疾患;(3)长期按压这个穴位,还有升阳固脱的作用,能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双手中指交叠,用力向下按揉这个穴位,有酸胀感、刺痛的感觉;每次按揉1-3分钟。
3、风池穴:清热醒脑还治感冒位置: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概与耳垂齐平。
取穴技巧:正坐,举臂抬肘,肘约与肩同高,屈肘向头,双手置于耳后,掌心向内,指尖朝上,四指轻扶头(耳上两侧)。
大拇指指腹位置的穴位即是。
作用:(1)按摩这个穴位,具有醒脑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调理的功效;(2)长期按摩这个穴位,对感冒、头痛、头晕、中风、热病、颈项强痛、眼病、鼻炎、耳鸣、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效能;(3)每天坚持按摩这个穴位,对高血压、脑震荡、面肌痉挛和荨麻疹也有治疗效果。
自我按摩:用大拇指的指腹从下往上按揉,左右两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约1-3分钟4、攒竹穴:消除疲劳眼睛好属足膀胱经经脉的穴道,在眉毛内侧端,眼眶骨上凹陷处。
主治:(1)此穴对慢性结膜炎、泪液过多、眼睑震颤、眼睛疼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2)按摩此穴,能够缓解视力不清、眼睛红肿等症状;(3)长期按摩此位,对风热、痰湿引起的脑昏头痛、眉棱骨痛等具有明显的调理和改善作用。
艾灸穴位大全,附高清大图!
![艾灸穴位大全,附高清大图!](https://img.taocdn.com/s3/m/1922cff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b.png)
艾灸⽳位⼤全,附⾼清⼤图!⽬前,艾灸已⾛⼈寻常百姓家都与它简便的操作、显著的治疗功效、经济实惠和就地取材是分不开。
艾灸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起到养⽣保健的作⽤,这是其它⽅式所不具备的强势功效和⽆副作⽤,正因如此,艾灸成为千百年来⼴⼤患者⾸选的⽅式,流传⾄今。
为了让⼤家更好的掌握⽳位,结合⽳位、取⽳⽅法和主治病症等⽅⾯相互结合,取⾝上的重要的30个重要⽳位,艾灸验⽅(附⽳位图),⾝上重要的30个艾灸⽳位全在这!供各位对艾灸感兴趣的朋友了解学习。
【命门⽳】: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
取⽳⽅法:取⽳时采⽤俯卧的姿势,命门⽳位于⼈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主治疾病: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带下、⽉经不调、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等。
【⼋髎⽳】:⼋髎就是⼋个⽳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对,所以叫做“⼋髎”,这是⼀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取⽳⽅法: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骶后孔凹陷处取⽳;取⽳時,以⾷指按在⼩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指按在骶⾓(尾⾻上⽅⿈⾖⼤⼩的园⾻突起)上⽅,中指和⽆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主治疾病: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神经痛、下肢痿痹、⼩便不利、⽉经不调、⼩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腰俞⽳】:位于⼈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取⽳⽅法:取⽳时采⽤俯卧姿势,腰俞⽳位于腰部,臀沟分开处即是腰俞⽳。
主治疾病: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经不调、下肢痿痹。
====================================我是北京世纪仁康疼痛医学研究院的梁⼦赫。
我院主要从事:新九针疗法、美式整脊⼿法、⼩⼉推拿、针⼑⼫体解剖、微创⽳位埋线、中医脉诊、刺⾎疗法、刃针、新型膏药、液体膏药、三伏贴、乳膏剂及美容涂膜剂制作等医学技术培训班。
艾灸的穴位有
![艾灸的穴位有](https://img.taocdn.com/s3/m/ccfdf0b9f121dd36a32d82da.png)
艾灸的穴位有:中脘,神阙,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和三阴交。
如果不孕的话,要先检查是你的问题还是你老公的问题,一般选择艾条也很关键,是3年艾,5年艾是最好的。
一般灸子宫,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八髎,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一定要灸透才会有效果,刚开始每天选择2-3个灸,后面逐渐增加时间可以循序渐进,自己适应为度,腰腹部总体时间不要低于40-1个小时,肢体每穴10-15分钟。
八髎穴需要40-1个小时。
一定要循序渐进的艾灸,不要急于求成。
中脘: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大约4寸处神阙:肚脐关元:腹部正中线肚脐下大约3寸处。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归来:属足阳明胃经。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三阴交:小腿内侧,在内踝尖直上三寸(四指宽度),胫骨后缘。
15分钟八髎穴:1、取穴:关元、中极、肾俞、脾俞、命门、三阴交、血海等穴。
2、手法:每次选3~4个穴,用温和灸或温针灸。
每日或隔日1次那么男性的精子成活力低可以加灸肾俞,太溪,涌泉穴。
取穴:中脘、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当脐中下3寸。
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主治病症】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并有强壮作用。
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时插两根艾条或三根艾条施灸,每次灸15-20分钟.这期间要根据自己对温度的感应而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及热度。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
主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等。
归来:属足阳明胃经。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疾病〗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尸厥,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脱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妇女不孕。
手臂上艾灸的位置及功能主治
![手臂上艾灸的位置及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ca9822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e.png)
手臂上艾灸的位置及功能主治引言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灸,利用艾草的温热作用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手臂上艾灸的位置和相应的功能主治。
手臂上艾灸的位置手臂上有多个经络和穴位,根据中医理论,通过在手臂上施灸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并对身体的相应部位产生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手臂上施灸的位置:1.手三里穴(位于手臂内侧)2.太阳穴(位于手臂外侧)3.少商穴(位于手臂上侧)4.曲池穴(位于手臂内侧)5.臂阳明经(位于手臂外侧)6.二白穴(位于手臂上侧)7.三阳络穴(位于手臂内侧)8.手阳明经(位于手臂外侧)以上仅是手臂上一些常用的施灸位置,根据个人病情和需要,医生会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艾灸。
手臂上艾灸的功能主治手臂上的艾灸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和调整人体的各个系统。
以下是手臂上艾灸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1.缓解肩颈疼痛:通过在手臂上施灸可以改善肩颈部的气血运行,缓解肩颈疼痛和僵硬的症状。
2.调节气血循环:手臂上的穴位与手部、上肢的经络相连,通过施灸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末梢循环,从而达到调节身体的目的。
3.促进免疫力: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在手臂上施灸可以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4.舒缓经络疏通:手臂上的经络与全身的经络相连,通过施灸可以舒缓经络,改善气血的流通,调和阴阳。
5.缓解手部不适:手臂上施灸可以改善手部的血液循环,缓解手部的疼痛、麻木和湿气困扰。
6.改善睡眠质量:手臂上施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压力,促进睡眠质量,帮助入眠。
7.增强消化功能:通过在手臂上施灸,可以刺激胃经和脾经,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脘疼痛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以上只是手臂上艾灸的一些常见功能主治,具体的效果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决定。
结论手臂上艾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指定穴位上施灸可以调整气血、改善身体的功能和疾病。
常见病症的艾炙穴位与方法
![常见病症的艾炙穴位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58552e3169a4517723a308.png)
艾炙治疗方法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
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
灸神阙、关元、足三里.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
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常见病症的艾灸诊疗穴位及方法
![常见病症的艾灸诊疗穴位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fac919a998fcc22bcd10dfb.png)
咕响都是阳气进入身体的良性反应,坚持艾灸就会消失,
身体也会好转。
二.外排邪气
出现的反应:风、寒、凉、湿、痒、热
通过艾灸阳气把阴邪排除体外,如果身体过寒会感觉冒凉 气,湿气过重局部会有水珠出来,像出汗一样,手心或者 脚心是常见的部位。
三.艾火循经
艾火循经是做艾灸时最好的表现形式。有扩热、透热、传 热三种体现。感觉做艾灸的穴位附近一片都发热,或者感 觉温热之气顺着经络蔓延全身,就是艾火循经了。说明艾 灸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 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 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 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灸法的特色
艾灸后的排毒反应
1、出汗排毒,就是在艾灸的时候,感觉出汗,灸后出汗, 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
2、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开始起红疹,硬疙瘩,这 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红疹慢慢会下去, 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属于皮 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3、有些人排尿特别多,这也是从尿道排出毒素的一种表 现,此时应该多喝水,没有关系这些反应慢慢都会消失的。 一般灸后尿频的,多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不是很好;女性 提示妇科会有问题。
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 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 疗的不足。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 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 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常见疾病的穴位及位置
☆:治疗冠心病艾灸:
心俞穴、厥阴俞、膻中、内关、足三里。
心俞穴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中指食指并拢宽度为1.5寸。
)厥阴俞穴位置:第四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内关穴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并拢的宽度,手和腕交界处。
足三里穴: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处。
(3寸,除大拇指外4个手指并拢的宽度)
☆:艾灸下面三个穴位对心脑血管疾病起预防作用:
足三里、关元、内关。
关元穴位置:在肚脐下三寸处。
☆:艾灸治疗咳嗽:
大椎、肺腧、天突、膻中、中脘、神阙(肚脐)、关元、足三里。
肺腧穴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天突穴位置: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中脘穴位置:在肚脐上4寸。
(五指并拢宽度为4寸。
)
☆:经常艾灸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提高免疫力、不肯感冒。
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肚脐下1.5寸处。
☆:艾灸胃肠疾病:中脘、神阙、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