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研究引言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传统的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对真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一、中药的抗真菌活性中药作为传统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等多种活性。

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对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例如蒲公英、人参和冬虫夏草等。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真菌的生长或破坏真菌细胞膜来达到抗真菌的效果。

二、中药的抗真菌机制中药对真菌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实现:1. 抑制真菌生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够直接抑制真菌的增殖和分裂,从而减少真菌的数量和病变的扩散。

2. 破坏真菌细胞膜: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真菌细胞的溶解和死亡。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宿主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真菌感染的抵抗力,并促进组织修复和恢复。

三、中药的治疗应用中药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研究,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和它们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1. 黄连:黄连具有抗菌、抗炎和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2. 阿魏:阿魏具有抗真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口腔和消化道真菌感染。

3. 黄芪:黄芪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真菌感染。

4. 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研究发现它也具有抗真菌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真菌感染。

在使用中药治疗真菌感染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四、中药的优势和挑战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中具有以下优势:1. 丰富的药物资源:中药草本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可以提供多种选择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不仅可以抗菌,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组织修复,对真菌感染的治疗具有综合作用。

然而,中药在治疗真菌感染中也存在一些挑战:1. 药物繁杂: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具有多种活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皮肤病与性病2018年4月第40卷第2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pr2018,Vo1.40,No ,2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临床上传统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种类较少,耐药率较高,且多有肝、肾毒性等副作用。

寻找和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中草药抗真菌作用做了大量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已有上百种中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

中草药为我国的伟大瑰宝,且其具有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多种优势,研究开发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具有良好前景。

现就近年来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1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1.1萜类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中草药中的一类较为重要的化合物,如香茅醇、柠檬醛、广霍香醇、月桂烯、青蒿素等均为萜类化合物。

目前很多研究发现许多萜类化合物是中草药中抗真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国内外有较多文献报道中草药中萜类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

Wang 等[1]研究表明从南蛇藤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抗菌作用。

Pereira 等[2]研究发现从樟子松挥发油中分离出的倍半萜对酿酒酵母、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均有抑菌作用。

柠檬醛为天然倍半萜戊二醛,属于萜类化合物。

张宽朝等[3]通过牛津杯法、气体扩散法对比柠檬醛、肉桂醛对黑曲霉抗菌作用,该研究发现二者均具有抑制黑曲霉生长作用,且柠檬醛作用强于肉桂醛。

金慧玲等[4]研究表明青蒿琥酯对常见皮肤瘌菌有不同的抗菌作用。

战广琴等[5]研究发现香茅醛对黑曲霉具有抑菌作用,该研究表明香茅醛的抗菌机制是破坏黑曲霉菌丝、孢子细胞壁和质膜,并能够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

李姝毅等[6]研究表明丁香酚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测得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为(99.75-399.00)μg/ml ,并通过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对细胞壁及细胞膜的直接破坏。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麻。
黄酮类
黄芩素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槲皮素
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对部分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 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醌类
丹参酮
对多种皮肤癣菌、酵母菌等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 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挑战
1.中药抗菌作用机制和药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2.国际市场对中药抗菌产品的认可度还需提高;3.国际竞争激 烈,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中药抗菌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VS
不足
1.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2.部分中 药抗菌效果不稳定;3.提取工艺复杂,生 产成本高。
中药抗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研究方向
深入探讨中药抗菌的作用机制,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菌药物及新型抗病毒药物。
研究重点
1.中药抗菌成分的筛选及优化;2.中药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3.中药抗菌药物的临 床应用及疗效评估。
抗氧化作用
要点一
清除自由基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体内的 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损 伤。
要点二
抑制氧化应激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抑制体内的 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氧 化损伤。
要点三
促进细胞修复
中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促进受损细 胞的修复,从而有利于感染的治疗和 预防。
04
中药抗菌临床应用研究
总结词
中药抗菌在泌尿系统感染中也有应用,对于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疾病有一定 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泌尿系统感染中,中药抗菌主要通过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来实现抗菌效果。一些 中药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减轻尿路炎症,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状。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1995~2004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1 选择性弱(指对两种以上真菌有作用)、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中草药有些中草药,表现出对多种真菌的强大抑制或杀灭作用。

土槿皮、高良姜、牡丹皮乙醇提取物在较低浓度(1 mg/ml)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肉豆蔻、肉桂、丁香、防己、桂枝、黄柏、急性子、萆解、知母、黄连、菖蒲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啤酒酵母(GL-7)生长。

紫苑、徐长卿、藿香、黄芩、鹤虱、丹参[1]、川芎[2]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蛇床子、莪术、鹅不食草、地骨皮、补骨脂、威灵仙、木香乙醇提取物1~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

夜交藤、生地榆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GL-7的生长。

诃子、白术、紫草、青木香、甘草、当归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细辛、马齿苋、红花、海桐皮、茜草、蒿本、白芷、白藓皮、羌活、鱼腥草、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10 mg/ml 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

5%羌活水提物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制浓度(MIC)为11.88 %[3]。

茵陈蒿、郁金、独活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威克海姆原藻生长,对GL-7有强大抑制作用。

姜黄、大黄乙醇提取物10 mg/ml浓度时,完全抑制GL-7生长,对白色念珠菌、威克海姆原藻,有明显抑制作用[1]。

姜黄挥发油和姜黄水浸出液对13种常见致病真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50%~0.08%和2.50%~0.16%[4]。

苦寒类中药抗白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苦寒类中药抗白念珠菌的研究进展

【 src】 F n u m i C ab a s n ci hn m nni sr u , n na rs t c hn m nnhs eo e h a r Abtat u gs( a . li n )i et np eo eo ei s adf gleia ep eo eo a b cm em j n c f o s o u sn t o
203 ) 043
【 摘要 l 深部真菌 ( 主要为 白念珠菌 ) 感染现象在临床 中越来越常见 , 真菌耐药 已经 成为 目前治疗 的主要 难题 。传统 中医
理论 认为“ 苦寒燥湿” 中药能有效治疗各种感染 , 寻找抗 耐药 白念珠 菌新药 及协 同药 物具有 一定 的指 导意义 。该 文 主 类 对 要总结阐述苦寒类 中药抗真菌研究进 展。
t r a a iu ne t n .I h sd f i n t c a ig f rf d n u h e r g rt e n w o e o ii g w t u o a o e o t t r si ci s t a e n t I s u t e v o f o i e r me n n o n i g o tt e n w d so h e n sc mb n n i f c n z l i u hl a an tte r ssa t u g .T er s a c n ” i e n od kn fT M g i s h e itn u g r e i w d g i s h e itn n i h e e r h o b t ra d c l ” i d o C a an tte r ss t n ia e r ve e . f t a f
F zo 5 00,hn ;. eat n f P amao g ,col f h r c ,eo d Mitr dc l nvrt,h n h i uh u 30 0 C ia 2D p r met h r cl yS ho o o o P amayScn lay Mei U i sy S ag a i a ei 2 0 3 , hn ) 04 3 C ia

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复方中草药抗真菌研究进展

种或几种真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 ,单体化合物对
3 真 菌无 显 著抑 制 作 用 ,士 槿皮 、 丹 皮 9 %乙 种 5
醇 粗 提 物对 3 真 菌均 有 较强 的抑 制作 用 1 种 。多数
癣病 感 染豚 鼠制 造皮肤 癣病 动物 模 型 ,同时 又根 据 造模 方法 不 同 ,将 其分 为皮 肤创 伤感 染法 、爪 问感 染法 和穿 刺感 染 法等 ,前两 者是 以病 灶 的病珲 变化 程度 和病 灶皮 肤 屑真菌 培养 的转 阴率 为依 据 ,后 者
ZHANG n , I ia Pi g L U Ha y n
( h n d o ain l olg f giut rl c n ea d T c n lg , h n d 1 , hn ) C e g u V c t a C l eo r l a i c n e h ooy C e g u6 1 0 C i a o e A c u Se 1 3
肤 常 见致 病 性 真 菌 ( 膏样 毛癣 菌 、红 色 毛癣 菌 、 石 絮状 表皮 癣 菌 ) 有一 定 的 抑制 作 用 ,同时 与达 克 都 的抑 菌 效果 相 当( > .5 。林 静 瑜 等报 道 ,癣 P0 ) 0
药 膏 的提 取 配 方 是 r香 、蜂 房 等 8 中草 药组 成 , 味 研 究表 明 ,浓 度> %对 石 膏样 毛癣菌 、红 色表 皮癣 5
观 察 14 中草 药 9 %乙醇 提 取 物 对 白色 念 珠 菌 、 6种 5
作者简介 :张平(9 2 ) 1 8一 ,女 ,四川成都 人 ,硕 士研 究生,讲 师,主要从事 动物疾病 的防治研究 。
21年第9 饲料博赞 45 01 期
啤酒 酵 母和 威 克海 姆原 藻 3 真 菌 的作用 ,并对 其 种 中抑 菌效果 明 的巾草 药 中的丰要 成分 进 抗真 菌 药敏 试验 ,结 果 表 明 ,2 种 q草药 乙醇提 取 物对 1 2 1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引言抗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多,传统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应用备受重视。

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具有独特的药物活性成分和治疗作用,在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中药的抗菌活性1.1中药的药物成分中药的主要药用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耐药菌株也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对真菌和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2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比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破坏细菌膜结构,导致细菌死亡;生物碱可以抑制细菌的DNA合成,阻止其生长;萜类化合物可以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阻断其正常功能。

1.3中药的多靶效应与单一抗生素相比,中药具有多靶效应的特点,能够同时作用于细菌的多个生长环节,提高抗菌疗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减少细菌对药物的抵抗。

二、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2.1中药抗菌疗效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了中药在抗菌治疗中的有效性。

例如,某些中药复方可以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常见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此外,一些中药提取物也被证实对耐药菌株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2中药在复杂感染中的应用中药在治疗复杂感染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比如,对于肺炎链球菌等耐药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一些中药可以发挥显著的杀菌作用,有效控制感染的发展。

此外,中药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抗生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2.3中药在耐药菌株治疗中的应用当前,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中药作为一种具有多靶效应的药物,可以有效克服耐药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提取物可以恢复耐药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抗菌治疗效果。

中药抗真菌及其毒素中毒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真菌及其毒素中毒的研究进展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 De t e m i r n a t i o n o f l o c a l a n a e s t h e t i c s i n h u ma n
1 中药抗 真 菌 的作用 长 期 的实 践 证 实 中药 在 抗 真 菌 中也 有 一 定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1 1 — 0 2
作者简介 : 周煜 ( 1 9 9 1 一) , 男, 硕士 , 主 要从事 动物非 传染 性群 发病与动物保健研究 , E — m a i l : 3 0 6 4 4 5 7 1 4 @q q . e o m 通讯作者 : 邬静 , E - ma i l : 1 2 1 4 5 0 9 0 @q q . a o m
( 湖南农业 大学动物医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1 2 8 ) 中图分类号 : ¥ 8 5 3 . 7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5 2 9 — 6 0 0 5 ( 2 0 1 7 ) 0 6 — 0 0 8 4 — 0 2

长久 以来 自然 毒 素 给 人 类 和 动 物 带 来 的健 康 威 胁要 比人 制 造 的农 药 、 防腐 剂 和其 他食 物 和饲 料
8 4 中国兽医杂志
2 0 1 7年( 第5 3 卷) 第6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V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中 药 抗 真 菌 及 其 毒 素 中 毒 的 研 究 进 展
周 煜 , 黄卫梅 , 文银 容 , 田亚 南 , 邬
p a c k e d s n g e /l i q u i d c h r o ma t o g r a p h y / e l e c t r o s p r a y t a n d e m ma s s s p e c t r o me t r y f o r q u a n t i i f c a t i o n o f o l o mo u e i n e i n h u ma n p l a s ma

单味中药和有效部位的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单味中药和有效部位的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孢子癣菌的 MI C均为 0 1 gL .6m / 。对 白色念珠 菌的抑制能力 也
较好 ( C为 0 4m / ) 并推测 广藿 香的抗 菌活性可能与广藿 MI . gL , 香酮的存在有关 。杨得 坡等 采 用气 相色 谱 一质 谱联 用分 析
藿 香 和 广 藿 香 有 效 成 分 , 在 体 外 抑 菌 实 验 中发 现 藿 香 主 要 成 并
4 0 2 3 02
5. 0 m ml 0 0 。
物从高效 、 广谱 、 低毒和耐药性等方 面评价 尚不令 人 十分 满意 。
寻找安全性好 、 抗菌谱广 、 疗效高 的抗 真菌 中草 药 , 有效 地提 取
和 筛 选 抗 真 菌 活 性 成 分 ,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的 研 究 方 向 。本 文 对 已
, 其水煎剂 和乙醇提取物 的主要成分为小 檗碱 。苦
参的单 体 成 分 苦 参 碱 有 强 抗 马拉 色 菌 和 红 色 毛 癣 菌 的 作
1 5 酚 类 的 抗 真 菌 作 用 .
( . noc 和毛莲蒿 ( .eta 中分离 出多种单萜 或倍半 A mogl a) i A vst) i 萜类成 分 , 对多种 真菌 如黄 曲霉 菌 、 曲霉 菌 、 黑 白地霉 菌 、 热带
红色毛癣菌有较 强 的抑 制作用 。大黄 的单 体成 分大 黄酚对 红色毛癣菌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 j 。
单 味 中药 和有 效 部 位 的抗 真 菌 作 用 研 究 进 展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宋 晗 董 佩 晶 童 中胜 孔庆 云
湖北 中医学 院 , 武汉 4 0 6 301 武 汉市 第一 医院皮肤 科 , 武汉
随着广谱抗 真菌药物 的普遍应 用 , 临床应用 的抗 真菌 药 在

余甘子抗病毒、抗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甘子抗病毒、抗真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余 甘 子抗 病 毒 、抗 真 菌 作 用 的 研 究进 展
席 晓 蓉 ,邢 海 晶
( 南 中 医学 院基 础 医 学 院 ,云南 昆 明 云 60 0 ) 5 50
[ 摘
要 ]余甘子是世界 民族药物 中一味重要 的传统药物 ,在 民间应用广泛 。就余甘子抗病毒抗 真菌方 面的
研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性 。埃及学者从他们传统 医学 中应用 了几个世 纪的 当
地 植 物 中 ,筛 选 出 来 9 7种 药 用 植 物 ,观 察 其 甲 醇 提 取 物 和水 提 物 对 逆 转 录酶 的抑 制 作 用 ,希 望 从 中 寻 找
Ⅱ型的作用 。其 中余 甘子 在 B K细胞 上 ,最 低有 H 效抑制浓 度 为 06 5 / ,在 原代 兔 肾细胞 上 余 甘子 .2 gL 的有效抑制浓度 为 1 gL 0 / 。并且指 出 ,该项研究 的背 景 ,是 18 报 道 叶 下 珠 治 疗 乙型 肝 炎 的 研 究 文 章 , 9 8年 以及 山东省药物研究所曾发现从叶下珠分离的去氢诃子 酸 甲酯 和短 叶苏 木 酚酸 甲酯 具有 体外 H V— 的作用 。 S I 13 余甘子抗柯 萨奇病毒 B C B ) . ( V 余甘子的传统用药多取其果实 ,而在现代 中医药 研 究 中 ,除 对 其 果 实 的 药 理 作 用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外 ,在 余甘子抗病 毒 作用 的探 索 中 ,有 学者 从余 甘 子根 人 手 ,从 中提 取 到 了一 种 的 新 化 合 物 。 WagY n F等 考 察 了余甘根苷 B及 其类 似物 ( 从余 甘 子根 中提 取 的 系列倍 半萜类 化合 物 ) ,在体 内 、体外 抗 C B V 的 抗病毒活性及其机制 。结果药物在 加入病 毒前 、后及

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白念珠菌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真菌学杂志 2 0 1 3年 6月 第 8卷 第 3期
C h i n J Mv c o 1 , J u n e 2 0 1 3 , V o l 8, No . 3

综 述 ・
中草 药抗 白念 珠 菌 作 用 研 究 进 展
李姝 毅 夏 志宽 杨蓉 娅
( 北 京 军区 总 医院全 军皮肤损 伤修 复研 究所 , 北京 1 0 0 7 0 0 )
t o x i c i t y a n t i ・ Ca n d i d a d ug r s h a s b e c a me a h o t r e s e a r c h.Ex t r e me l y r i c h r e s o u r c e s o f Ch i n e s e h 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h a v e c e r t a i n a d v a n t a —
d e e p my c o s e s, a nd o te f n b e c o me r es i s t a n t t o c o mmo n l y us e d a n t i f un g a l a g e n t s .S o l o o ki n g f o r b r o a d— s p e c t r um ,h i g h e ic f i e nc y,l o w
a t r i c l e s s u mma r i z e t h e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 h e r b a l me c h a n i s m o f a c t i o n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a n d i t s a c t i v e i n g r e d i e n t ,s i n g l e h e r b a n d c o mp o u n d h e r b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s 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s y n e r g i s t i c e f e c t o f c o mp o u n d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we s t e r n

基于若干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

基于若干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

实验材料准备
药品与试剂
准备若干种中药单体或复方制剂,同时准备相应的溶剂和抗真菌药物作为对照 。另外还需准备真菌培养基、无菌水、滤纸等实验材料。
菌种来源
从公共菌种库或实验室保存的菌种中选择致病真菌作为实验对象,如白色念珠 菌、新型隐球菌等。
实验方法及步骤
样品制备
将中药单体或复方制剂用适当的溶剂溶解,制备成一定浓 度的药液。
数据分析与比较
• 实验数据表明,单一中药和中药复方在抗真菌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疗效,但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存在差异。 • 在单一中药实验中,丹皮酚、黄芩素和甘草酸对多种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略有不
同。丹皮酚主要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黄芩素则广谱抗菌,而甘草酸主要抑制核酸合成。 • 在中药复方实验中,六味地黄丸主要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桂枝茯苓丸则对部分深部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中药及其 复方被报道具有抗真菌作 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和效 果还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目的
明确若干种中药及其 复方在体外对常见真 菌的抗菌活性。
比较不同中药及其复 方在抗真菌方面的效 果,为临床用药提供 参考。
探讨中药抗真菌的作 用机制。
研究范围
中药选择
实验菌种
选取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及其复方,如 黄连、黄柏、金银花、麻黄等。
基于若干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 验
2023-11-12
目录
• 实验背景与目的 • 中药及复方抗真菌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与附录
01 实验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
01
02
03
真菌感染
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 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 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类常见疾病,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近年来,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估。

一、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中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如黄连、苦参、白芷等。

此外,中药复方或方剂也被广泛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龙胆泻肝丸、苦参丸、大青叶含片等。

药物治疗外,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艾灸等也有一定疗效。

二、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疗效评估许多研究显示,中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比试验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对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效果与氟康唑相当。

另外,许多临床观察研究也证实了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优势。

例如,一项针对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

三、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机制研究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有一些研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具有直接杀菌作用,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念珠菌等病原体的清除。

例如,一项动物实验发现,中药复方可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念珠菌的能力。

四、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传统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以同时抑制病原体的多个靶标,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真菌感染时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对患者安全性较高。

因此,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有望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

结论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表明,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效果,并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然而,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机制仍需深入研究,且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以进一步揭示中医药在真菌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并丰富其应用范围,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论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论中药抗菌研究进展

论中药抗菌研究进展随着抗生素滥用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的情况日益严重,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因其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副作用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这篇文档将对近年来中药抗菌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中药抗菌剂的研究现状据悉,近年来在中药抗菌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包括大量抗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以及对其抗菌机制的深入研究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中药抗菌剂研究现状:1. 黄芩素黄芩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其主要来源于中药黄芩。

研究表明,黄芩素具有很强的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体。

此外,黄芩素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因此备受研究者的青睐。

2. 干姜干姜作为中药材的一种,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姜黄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改善人体免疫力。

3. 黄杨黄杨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黄杨碱是一种较为重要的代表元素。

研究发现,黄杨碱具有很强的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和流感病毒的复制,还能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多种疾病。

4. 槐花槐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槐花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能够有效地抵抗许多病原体的侵袭,预防和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

二、中药抗菌剂的抗菌机制研究除了以上介绍的中药抗菌剂的研究现状外,科学家们还深入研究了其抗菌机制,在机理上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药抗菌剂的抗菌机制研究:1. 黄芩素抗菌机制研究表明,黄芩素主要通过调节细菌外膜多糖的生物合成和抑制氧化应激系统来实现其抗菌作用。

黄芩素能够抑制多种菌体结构、代谢、生物膜合成和抗氧化反应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从而实现其抑制菌体生长的目的。

丙硫氧嘧啶中草药单方抗真菌研究

丙硫氧嘧啶中草药单方抗真菌研究

70 I ,其作用靶位是真菌 的细胞壁 。在 临床应用 中,选 5 峭/I l l
择抗真菌作用强且 结构式 有 明显 差别 的有效成 分 ( 醇、酮、 烯 、醛、酚)联合作为抗真菌主药 ,利用魔芋有效成 分具有 高度膨胀性、成膜性 、粘连性 、流变性 ,制成纯天然抗 真菌 涂膜剂 。此外 ,由于魔芋具有抗炎症作 用 ( %一 1 %魔芋 1 0
[]谢水祥 ,马廉兰 ,李 蓉 ,等 .0种 中草药对 絮状表 皮癣菌 的抗 菌实验 1 2 [ ]. J 赣南医学 院学报 ,20 ,4( 0 :2 2 2 4 02 1) 0 —0. []刘春平 ,南 国荣 ,王凤荣 ,等 .射干提取物对红色毛癣菌抑 菌作用 的实 2
验研究 [ ]. J 河北 医科 大学学 报 ,19 ,2 ( ) 7 16 9 9 0 3 :14— 7 . [ ]卢瑞芳 ,王伟萍 ,古 丽巴哈 .大蒜 素片体 外抑菌 实验 [ ]. 3 J 新疆 中医 药 , 03 2 2 : 1. 2 0 , 1( ) 9— 0 [ ]郑晓晖 ,高 进 ,郑 义 ,等 . 种 中药对 马拉色菌分离株的抑菌实验研究 4 9
2 .丁安伟 .现 代 中 医 I 手 册 ,第 1版 .南 京 :江 苏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瞄床
2 0 , 2 2 00 3.
( 稿 1期 :2 l .2 1 收 3 0 0 0 .0)
统计分析表 明 ,两组对 象 的年 龄、孕产次 、停 经 天数 、 孕囊 直径等一般情 况具有 可 比性 ( 0 0 ) P> . 5 。观 察组 和对 照组完全 流产 率 、不完全流产率 、失 败率有统计学差 异 ( P
< .5 ,临床 实验 证 明 ,药 物 流产 后 服断 血 流 可提 高 流 00 ) 产率 。

抗真菌单味及复方中药试验研究进展

抗真菌单味及复方中药试验研究进展

色 念珠 菌 的 早 期 黏 附 及 菌 丝 生 长 有 抑 对 白色念 珠 菌有 抗 菌作 用 , 对其 它 致 目前 , 经 发 现 3 0 多 种 中 药 具 制作用 , 已 0 从而 抑 制 白色 念 珠菌 生 物膜 病菌种 , 特别是耐 唑类药 物的 菌种 , 如
有抗 真 菌活 性 , 土荆 皮 、 梅 、 丹 形 成 , 人 细 胞 毒 性 较 弱。刘 翠 青 克柔念 珠 菌也 有 着类 似 的抗 菌 作 用。 如 乌 牡 对 皮 、 柏 、 菊 花 、 耳 子 等 , 有 较 强 等 将紫 花地 丁、 腥 草 、 黄 野 苍 均 鱼 肉豆蔻 、 细 李 治建 等 采用 N C S推荐 的《 CL 产孢 的抑制 真菌作用 。赵 炯等… 以生 物活 辛 、 羌活 、 金银 花 、 肤子 、 地 吴茱 萸 、 花 丝状真菌的液基稀 释法抗真 菌药 物敏 性追踪结合 色谱分离 从高 良姜 中提取 椒 、 香 、 附 及 苦 楝 子 1 木 香 2种 中 药 研 感性 试 验方 案 》 测 定 地 锦 草 提 取 物 对 ,


从 中药 中寻找抗 真菌 药物 已有较 生长及 黄 曲霉 毒素 产 生 的效力 很 强 , 现 , 氟康唑 处 理组 克 柔念 珠 菌结 构 完
多的探 讨 , 究 和开 发抗 真菌 中 药对 对黄 曲霉 毒 素 的抑 制 率 可超过 9 % 。 整 , 胞 壁 、 胞 膜 结 构 清 晰 ; 苍 子 研 5 细 细 山 解 决耐药菌株 问题有 重要意 义 。现将 汪 长中等 采 用四唑锚 盐 ( T ) 低 油处理组见克柔 念珠菌 细胞壁溶 解破 x r减
柳州
550 ) 4 07
【 关键词 】 真 菌; 抗真菌药( 中药)念珠菌 , ; 白色;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7.;3 .; 5 【 985R7 2R一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l/- 6921)9 1 6 0 (2 21( 20 — 4 — 3 X 0 2

211243419_中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研究进展

211243419_中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中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研究进展唐姗姗1吴然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贵阳550001)ʌ关键词ɔ浅部真菌病;中药;治疗作用;研究进展ʌ中图分类号ɔ R978.5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3)18-0172-06手足癣㊁体癣㊁股癣㊁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强㊁病程长㊁复发率高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临床防治的难点[1]㊂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其他包括须癣毛癣菌㊁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2-3]㊂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以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最常用㊂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㊁皮损泛发或反复发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4]㊂目前临床上西药可供选择的抗真菌药物有限,且存在耐药率升高㊁不良反应多等问题[5],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寻找广谱㊁高效㊁低毒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包括中草药)是医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6]㊂1中医发病机理和理论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属中医 癣 病范畴,系肥胖痰湿之体,外受风㊁湿㊁热㊁虫侵袭皮肤所致,或日常起居生活失慎,长久居于潮湿炎热地带,湿润多汗而引发㊂风邪善行而数变,皮肤受累则自觉瘙痒甚;湿邪趋下㊁重浊且滞,表现多病势日久;热邪侵袭,湿热蕴结,肌肤发为水泡,日久渐生浸渍糜烂㊂癣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 虫 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㊂针对癣的病因病机,临床多辨证治以杀虫疗癣㊁清热燥湿㊁祛风止痒,以外治为主,辅以内治[7]㊂正如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里记载的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 ㊂‘理瀹骈文“也提出: 外治之理即基金项目: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9-2-10];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㊁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Q Z Y Y-2023-036)作者简介:唐姗姗,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主治医师.E-m a i l: 505728202@q q.c o m通信作者:吴然,E-m a i l:2752458695@q q.c o m 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㊂2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从20世纪初,人们便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目前‘中药大辞典“中收录了202种抗真菌药物[8],近些年经过广大学者的研究,中药抗真菌作用的机理已不断深入㊂2.1单味中药抗真菌研究一些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呈现出抗真菌的作用㊂有学者研究了大风子等20味中药抑制常见真菌效果,结果显示大风子对红色毛癣菌抑菌效果好,明矾㊁皂角对石膏样毛癣菌抑菌效果最好[9]㊂丁香对絮状表皮癣菌㊁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有体外抑菌活性[10]㊂李昕等[11]对32味中药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发现黄连㊁苦参㊁五倍子㊁诃子㊁桃仁㊁黄柏㊁姜黄体外抑菌效果好,具有应用潜力㊂凤仙花和马齿苋水提取液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12]㊂桂蜀华等[13]研究发现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15株皮肤癣菌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㊂博落回提取物可抑制皮癣真菌的活性,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其对红色毛癣菌㊁许兰黄癣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6m g/m L,对玫瑰色癣菌㊁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8m g/m L[14]㊂有学者检测了总共163种中药材对4种真菌菌株的抗真菌活性,结果显示丁香㊁黄柏㊁玄参㊁姜黄和月季具有强效和广谱的抗真菌活性[15],并表现出协同和相加的抗真菌作用㊂香鳞毛蕨被广泛用于治疗体癣㊁手足癣等多种皮肤病,研究发现其对多种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抑菌特性与其所含间苯三酚类有㊃2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关[16,17]㊂郭鑫等[18]发现地锦草提取物对豚鼠皮肤红色毛癣菌感染治疗效果显著㊂苗明三等[19]报道了千金子醋糊外用对大鼠体癣模型有显著治疗效果,它可显著降低体癣症状积分,增高皮肤逆培养转阴率,改善体癣症状的病理变化㊂S u n等[20]评估五倍子溶液(G C S)对感染皮肤癣菌病的狗(犬小孢子菌㊁石膏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等)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G C S显著改善了皮肤病变和真菌根除(P<0.05),与阳性对照(土荆皮酊)相比,G C S (10%和5%)的疗效更高㊂莳萝子挥发油具有抗菌活性[21],其挥发油抑制皮肤癣菌M I C为0.156 ~0.312μL/m L,在浓度为1.25μL/m L时能完全抑制皮肤癣菌菌丝生长,且不同浓度莳萝子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孢子萌发和生物量都有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通过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达到抗菌效果㊂2.2单体及活性成分抗真菌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植物因具有抗真菌特性而受到关注,很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已经得到确定,中药抗菌药有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㊂研究表明中药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类㊁皂苷类㊁挥发油类㊁生物碱类㊁糖类等,这些天然来源的物质,可以直接应用或作为开发更好和更有效抗真菌药物的分子前体㊂紫檀芪㊁苦参碱㊁大蒜素㊁白鲜碱㊁雷公藤㊁土槿乙酸㊁间苯三酚㊁茶皂素㊁柠檬醛和丁香酚等中药单体成分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22,23]㊂祁燕等[24]从绵马贯众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其中绵马酸A B A对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活性㊂陈文浩等[24]从香鳞毛蕨中分离得到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异黄绵马酸P B㊁黄绵马酸P B),两个化合物对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I C)分别为l3.33 g g/m L和1.875t g/m 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 I C分别为10g g/m L和1.325g g/m L㊂茶皂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红色毛癣菌对茶皂素高度敏感,它能破坏菌丝结构,导致菌丝断裂㊁自溶[26]㊂苦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苦参碱类生物碱对多种毛癣菌㊁小孢子菌㊁念珠菌㊁马拉色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抑制作用,2%苦参碱凡士林霜剂对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的疗效与2%酮康唑凡士林霜剂相当㊂桂蜀华等[27]报道苦参碱对皮肤真菌菌株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㊂W o n g等[28]从蓝桉鲜叶中提取了活性成分m a c r o c a r p a l C,经鉴定为其主要的抗真菌成分,在体外抑制皮肤真菌生长的M I C值为1.95μg/m L,其抗真菌作用与细胞膜通透性㊁细胞内R O S和D N A片段化的增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m a c r o c a r p a l C诱导了皮肤真菌D N A的断裂,制霉菌素和盐酸特比萘芬在相同的M I C下测试时都未能模拟这一作用㊂广藿香中分离得到的4个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体外抗真菌活性[29]㊂对白根独活抗菌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线性呋喃香豆素,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的药理活性,是具有较大抗菌应用价值的一类化合物[30]㊂一些研究也发现豆科植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甲醇提取物对絮状表皮癣菌㊁须发癣菌㊁红色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起到杀菌作用,是抗真菌化合物的潜在来源[31]㊂白鲜皮的提取物白鲜碱对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其M I C值为128μg/m L[32]㊂这些植物提取物及其衍生物有希望成为抗真菌药物的替代来源,也可以与常规抗真菌剂联用,协同增强其抗真菌活性并充当化学增敏剂以克服真菌抗药性㊂2.3复方中药抗真菌研究中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机制较中药单体复杂,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些单味药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的抗真菌效果显著增加[33]㊂将中药进行合理配伍后的复方,具有多成分㊁多靶点㊁多层面协同作用的特点[34],使真菌难以同时产生对抗多种抗菌成分的多重突变,可以提高中药的利用率㊂高璐等[35]研究13味中药水提液对2种皮肤浅部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在红色毛癣菌的抑菌实验中,知母㊁黄连㊁土槿皮㊁地肤子㊁决明子和黄柏这6味中药最为有效且相互之间无拮抗作用,适合中药合剂的研制,在须癣毛癣菌的抑菌实验中,知母㊁黄连和地肤子这3味中药最有效且相互之间无拮抗作用㊂溻洗散为复方制剂,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㊁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M I C分别为0.125g/m L㊁0.5g/m L及0. 25g/m L[36]㊂伊可尔 抗菌剂为一种纯中药复方溶液,对红色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体外具有明显的抗真菌活性,对红色毛癣菌的M I C在1ʒ64~1ʒ256稀释比,对趾间毛癣菌的M I C在1ʒ64~1ʒ128稀释比[37]㊂有研究发现,黄连解毒汤具有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对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的M I C㊃3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值分别为0.0034g/m L㊁0.017g/m L,且与特比萘芬㊁伊曲康唑㊁氟康唑联用呈现良好的协同作用[38]㊂刘小凤等[39]探究五倍子㊁黄芩㊁金银花㊁板蓝根㊁连翘㊁薄荷和山楂7味 药食同源 中药及其组方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多种 药食同源 中药具有抗菌作用,且其合理的配伍可以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这为无不良反应和无刺激性抗菌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㊂3不同提取方法对抗菌效果的影响中药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㊁浸渍法㊁渗漉法㊁回流法,其中水煎煮法和乙醇浸渍法是常用的方法㊂有实验表明,乙醇提取物抗菌作用最强[40]㊂对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草药抗浅部真菌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运用到抗浅部真菌性皮肤疾病相关治疗中,可以作为后续研究新方向㊂刘真等[41]对大黄㊁地肤子等18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浸膏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蛇床子㊁黄芩对石膏样小孢子菌体外抑菌效果最好;百部抗石膏样小孢子菌活性较差㊂黄柏乙醇提取物(P A E E)对须癣毛癣菌体外和动物实验中均有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42]㊂F u r m a n e k等[43]在对已发表研究的全球回顾的基础上,比较几种地衣属用丙酮㊁乙醇㊁甲醇和水提取的化合物和次级代谢物对皮肤癣菌的生长速度抑制作用,发现不同提取方法和溶剂对抑制皮肤癣菌活性有区别,地衣提取物及其次级代谢物为真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可替代的新来源㊂杨晓伟等[44]发现蜂胶㊁狼毒㊁苦参㊁白鲜皮和土荆皮醇提取物对犬小孢子菌㊁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其中以蜂胶的M I C和M B C最低㊂芫花外用具有很好的杀虫疗疮功能,中㊁小剂量(1.0g/m L㊁0.5g/m L)芫花水煎液组对大鼠㊁豚鼠体癣治疗效果较好[45]㊂4中药抗真菌作用机制中药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的多样性,对其抗菌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比较浅显,研究手段也比较局限㊂中草药抑菌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㊁作用于真菌的蛋白质和遗传物质㊁作用于真菌的呼吸及能量代谢等[46],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真菌-宿主相互作用和发现新的抗真菌靶点㊂L i n等[47]研究表明,异黄绵马酸P 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形成期和成熟期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48]可能与抑制红色毛癣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麦角甾醇合成相关基因E R G1及毒性基因M E P4有关㊂侯捷等[49]发现香鳞毛蕨中的单体化合物异黄绵马酸P B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的黏附过程,减少菌丝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生物被膜中當醇代谢相关基因E R G6㊁E R G11m R N A的表达有关;此外香磷毛蕨的提取物可以破坏毛癣菌超微结构㊁抑制β-(1,3)-D-葡聚糖合成酶和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活性而产生抑菌效果[50]㊂K o m o t o等[51]发现黄酮类反式查耳酮和配糖生物碱α-茄碱对红色毛癣菌C B S 均有显著的抑菌活性,这2种抗真菌药物都下调了E R G1㊁E R G11㊁金属蛋白酶4㊁丝氨酸蛋白酶和T r u MD R2基因,反式查尔酮还下调了涉及乙醛酸循环途径㊁异柠檬酸裂解酶和柠檬酸合酶的基因表达㊂另外,咖啡酸与甘草查耳酮A也显示出对红色毛癣菌的抗真菌活性,咖啡酸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含量降低导致细胞膜损害有关,同时中度抑制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甘草查耳酮A可以使编码乙醛酸循环的酶以及参与细胞壁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基因下调[52]㊂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活性,其中槲皮素的作用机制与麦角甾醇减少㊁质膜损伤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抑制有关[53]㊂鞣花酸具有显著的抗真菌活性,可抑制红色毛癣菌生长,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的结构,诱导其坏死,其机制可能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相关的M E P4㊁S U B1㊁E R G1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下调,E R G6基因相对表达量的上调有关[54]㊂有研究表明苦丁茶提取物与苹果酸脱氢酶结合后,苹果酸脱氢酶在菌体内含量降低,导致菌内的呼吸代谢作用受到抑制,起到抑菌的作用[55]㊂HW P l黏附素蛋白因子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 E C E l是c AM P信号转导通路中重要的的转录因子,万年青可以大幅降低HWP l和E C E l的基因表达量,对真菌c AM P信号转导通路产生影响,达到抑菌的效果[56]㊂苦参碱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膜C Y P450酶活性,进一步抑制细胞膜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降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抑制细胞功能,起到抗真菌作用[57]㊂复方透骨草可以使家兔红色毛癣菌感染患处皮肤组织中S O D的活力升高㊁M D A㊁I L-12和I F N-γ的含量下降,通过细胞因子间相互作用和调节血管收缩,对真菌入侵宿主时产生的瘙痒㊁炎症㊃4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和氧化应激等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8]㊂5中药临床应用探索5.1中药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罗小军等[59]探讨中药肤癣洗剂治疗手足癣㊁股癣㊁花斑癣㊁体癣浅部真菌相关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195名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其总有效率达90.67%,肤癣洗剂治疗各种浅表性皮肤真菌病疗效安全可靠㊂周继刚等[60]运用海棠凝胶治疗皮肤癣菌病癣,显示其有效率97.5%,具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㊂一些中药不仅自身具有抗菌作用,与抗生素等联用也可增强药物的抗菌性㊂刘志敏等[61]运用中药肤康止痒洗剂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用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联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优于单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㊂蛇脂清癣软膏为中西药结合的复方,对多种真菌均有较好的体内外抗菌杀菌活性作用,用于真菌感染引起的体癣㊁股癣㊁手足癣等,效果优于中西药单独运用[62]㊂由14%丁香油㊁12.5m g萘替芬组成的优化配方,以3ʒ1的混合比制备,表现出良好的抗真菌和抗炎活性,在治疗真菌感染中具有协同作用,丁香油的抗炎作用可以逆转萘替芬的不良反应[63]㊂5.2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不良反应中药临床应用具有较满意效果,往往较少出现耐药及毒性,但目前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中也存在疗效不佳及一些不良反应[64],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避免㊂有研究者发现部分中药制剂只能减轻自觉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65]㊂还有学者报道,含有土茯苓和何首乌等药物的中药制剂在口服治疗皮肤病过程中可导致儿童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甚至导致急性肝衰竭[66]㊂6讨论近年来,中草药对浅部真菌病作用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和抗菌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手段较局限,多数为药敏试验阶段,药物体内作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的验证采用大样本研究及远期疗效观察较少㊂体内试验是检测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病作用必不可少的环节,对研究中药更具有现实意义㊂中草药抗真菌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及提取中药单体上,而临床应用大多为复方制剂,运用在人身上的是多种中药成分的复合物,复方中药合剂的抗真菌机制研究应作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㊂此外,天然药物自身特殊性会因实验方法选择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应避免由于方法自身的缺点以及天然药物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影响㊂可系统归纳当下常用的天然药物抗真菌活性实验方法,为天然药物抗真菌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开发更多的抗菌中药新剂型,为解决抗生素滥用问题提供新方案㊂中药药性理论是古代医家对中药性能的高度概括, 辨证施药,据性用药 是中药应用的根本,需从中医药角度认识抗真菌药物的药性属性,通过单味药物和复方药物 辩证施治 实现个性化治疗,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㊂就中医治疗的发展现状而言,中药抗菌药物的研究还处于一个起始阶段,要获得合理有效的中药抗真菌药物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㊂在皮肤癣菌病有效治疗抗生素药物选择仍然有限的情况下,发挥中草药的实际利用价值,未来前景广阔㊂参考文献[1]吴远慧,冯冬梅,王世宁,等.张家口地区浅部真菌病521例病原菌分布㊁感染因素分析及药物敏感性探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5):537-541.[2]李甘雨,杨涛,林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0 2020年中国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分析[J].贵州科学, 2021,39(6):58-62.[3]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中国致病皮肤真菌流行病学研究 1986㊁1996㊁2006年[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 18(3):144-147,152.[4]韩晓燕,宋亚丽,白埔,等.抗真菌药物的系统分类㊁耐药机制及新药研发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36(11): 1430-1436.[5]K HU R A N A A,S A R D A N A K,C H OWD H A R Y A.A n t i-f u ng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d e r m a t o ph y t e s:R e c e n t t r e n d s a n d t h e r-a p e u t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s[J].F u n g a l g e n e t i c s a n db i o l o g y,2019,132:103255.D O I:10.1016/j.f g b.2019.103255. [6]任玉连,张芝元,董醇波,等.嗜角蛋白真菌耐药性研究进展[J].菌物学报,2021,40(10):2579-2598[7]朱红梅,温海,李斌.外用抗真菌中草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14(5):316-320.[8]吴晶,王亮,曹永兵,等.‘中药大辞典“记载的抗真菌中药体外药效再评价[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11(6):348-353.[9]邱莹,于腾.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30(3):237-238.[10]叶其馨,林吉,桂蜀华,等.防风等11种中药体外抗真菌活性㊃5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J].海南医学,2005,16(9):161.[11]李昕,赵月,苏昕.32味中药水提物对4种真菌抑菌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36-39. [12]张伊娜,刘英超.凤仙花和马齿苋水提取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抑菌试验[J].中外医学究,2018,16(9):8-9. [13]桂蜀华,王贵均,李业荣,等.大蒜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225-228.[14]田晶,郁建平,葛永辉,等.博落回中生物碱对5种皮癣真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成药,2010,32(7):1108-1111.[15]J I A N G B C,S H E N J Y,WU J,e t a l.I n v i t r o a n t i f u n g a la c t i v i t y o f163e x t r a c t s f r o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h e r b s[J].E u r J I n t e g r a M e d,2020,39.D O I:10.1016/j.e u-j i m.2020.101213.[16]朱冲冲,彭冰,曾祖平,等.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28(10):1418-1423. [17]庄素琪,张莉莉,唐春萍,等.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对犬小孢子菌的影响[J].中成药,2020,42(5):1174-1180. [18]郭鑫,李治建,古力娜㊃达吾提,等.地锦草对红色毛癣菌感染豚鼠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2):101-104.[19]苗明三,郭琳,白明,等.千金子醋糊外用对大鼠体癣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392-395.[20]S U N K,S O N G X,J I A R,e t a l.I n v i v o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g a l l ac h i n e n s i s s o l u t i o n i n t h e t o p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o fde r m a t o p h y t o-s i s[J].E v i d B a s e d C o m p l e m e n t A l t e r n a t M e d,2017,2017: 3843595.D O I:10.1155/2017/3843595.[21]曾红.莳萝子挥发油抗真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22]王玉连,吴建华.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8,39(9):638-642.[23]张明发,沈雅琴.苦参碱类生物碱抗真菌与寄生虫病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8,15(4):553-556.[24]祁燕,贾小舟,郑银丽,等.绵马贯众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7,48(23):4860-4864.[25]陈文浩,宋国强,贾小舟,等.香鳞毛蕨中1对间苯三酚类同分异构体的分离与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草药,2017,48(3):433-436.[26]程福建,吴仲,林玲,等.茶皂素体外抗红色毛癣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6):170-174.[27]桂蜀华,付涛,梁运园,等.苦参碱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4):382-385. [28] WO N G J H,L A U K M,WU Y O,e t a l.A n t i f u n g a l m o d eo f a c t i o n o f m a c r o c a r p a l C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 E u c a l y p t u s g l o b u-l u s L a b i l l(L a n A n)t o w a r d s t h e d e r m a t o p h y t e T r i c h o p h y-t o n m e n t a g r o p h y t e s[J].C h i n M e d,2015;10:34.D O I:10.1186/s13020-015-0068-3.[29]张广文,马祥全,苏镜娱.广藿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中草药,2001,32(10):871-874.[30]蔡正军,但飞君,程凡,等.白根独活抗菌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8,31(8):1160-1162.[31]D E MO R I A S C B,S C O P E L M,P E D R A Z Z A G P R,e t a l.A n t i-d e r m a t o p h y t e a c t i v i t y o f L e g u m i n o s a e p l a n t s f r o mS o u t h e r n B r a z i l w i t h e m p h a s i s o n M i m o s a p i g r a(L e g u m i n o-s a e)[J].J M y c o l M e d,2017,27(4):530-538. [32]许玲玲,杨晓东,李群力,等.白鲜皮提取物抑制皮肤癣菌活性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28(1):31-34. [33]陈超,孙莲芬,彭艳.复方黄连皮康酊抗皮肤癣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7(2):141-142. [34]陶嘉磊,汪受传,陈彦臻,等.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3903-3907. [35]高璐,吴建美,曲琳,等.中药合剂对皮肤浅部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1):32-36. [36]赵一丁,田改苗,孙丹,等.溻洗散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14(4): 240-244.[37]万喆,侯晴,李若瑜,等.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对伊可尔 抗菌剂体外抗真菌活性探索性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8,13(6):354-356.[38]陶茂灿,夏修蛟,曹毅.黄连解毒汤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其与西药的联合药敏试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585-587.[39]刘小凤,侯雯倩,刘东玲,等.7种单味中药及其组方体外抑菌效果及复方溶液脱色方法研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1,35(10):791.[40]李发康,李培,李兴昱,等.5种中草药提取液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20(3):56-60. [41]刘真,赵娟,刘红,等.18味中药醇提物对动物3种真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6): 1-5.[42] X I A O C W,Q A J I,Z I R A J P U T,e t a l.A n t i f u n g a l e f f i c a c yo f P h e l l o d e n d r o n a m u r e n s e e t h a n o l e x t r a c t a g a i n s t T r i c h o-p h y t o n m e n t a g r o p h y t e s i n r a b b i t s[J].P a k V e t J,2014,34(2):219-223.[43] F U R MA N E KŁ,,C Z A R N O T A P,S E AWA R D M R D.A n-t i f u n g a l a c t i v i t y o f l i c h e n c o m p o u n d s a g a i n s t d e r m a t o p h y t e s:a r e v i e w[J].J A p p l M i c r ob i o l,2019,127(2):308-325.[44]杨晓伟,于欢,古少鹏,唐芳,等.5种中药对常见皮肤癣菌抑菌效果评价.中国兽医杂志[J],2016,52(5):69-71. [45]汤佩佩,苗明三.芫花外用对豚鼠及大鼠体癣模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722-726. [46]高璐,吴建美,曲琳.中药对皮肤浅部真菌病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21,39(1):218-221.[47] L I N H,L I U X,S H E N Z,e t a l.T h e e f f e c t o f i s o f l a v a s p i d i ca c i d P B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 D r y o p t e r i s f r a g r a n s(L.)S c h o t t o np l a n k t o n i c a n d b i o f i l m g r o w t h o f d e r m a t o p h y t e s a n d t h e p o s-s i b l e m e c h a n i s m o f a n t i b i o f i l m[J/O L].J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o l, 2019,241:111956.D O I:10.1016/j.j e p.2019.111956. [48]刘雪萍,林浩琪,沈志滨,等.异黄绵马酸P 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8,58(40): 32-37.[49]侯捷,唐春萍,沈志滨,等.异黄绵马酸P B对红色毛癣菌生物被膜黏附及甾醇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房,2021,32(5):584-589.[50]张祉思,侯捷,唐春萍,等.香鳞毛蕨有效部位乳膏体内外抗须癣毛癣菌作用的评价[J].中成药,2021,43(10):㊃6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834-2840.[51] K OMO T O T T,B I T E N C O U R T T A,S I L V A G,e t a l.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 r e s p o n s e of T r i c h o p h y t o n r u b r u m d u r i ng c o c u l-t u r e o n k e r a t i n o c y t e s e x p o s e d t o a n t i f u n g a l a g e n t s[J].E v i dB a s e dC o m p l e m e n t A l t e r n a t M e d,2015:180535.D O I:10.1155/2015/180535.[52] C A N T E L L I B A M,B I T E N C O U R T T A,K OMO T O T T,e t a l.C af f e i c a c i d a n d l i c o c h a l c o n e A i n t e r f e r e w i t h t h eg l y o x y l a t e c y c l e o f T r i c h o p h y t o n r u b r u m[J].B i o m e d P h a r-m a c o t h e r,2017,96:1389-1394.D O I:10.1016/j.b i o p h a.2017.11.051.[53] B I T E N C O U R T T A,K OMO T O T T,MA S S A R O T O B G,e t a l.T r a n s-c h a l c o n e a n d q u e r c e t i n d o w n-r e g u l a t ef a t t y a c i ds y n t h a s e g e n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n d r e d u c e e r g o s t e r o l c o n t e n t i n t h e h u m a n p a t h o g e n i c d e r m a t o p h y t e T r i c h o p h y t o n r u b r u m[J].B M C C o m p l e m A l t e r n M e d,2013,13:229.D O I:10.1186/1472-6882-13-229.[54]阿米娜㊃阿不拉(A m i n a A b d u l l a).鞣花酸体外抗红色毛癣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7.[55]杨睿,王倩,王海涛,等.苦丁茶等10味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5(6):34-36,41. [56]朱航麒,姜路路,谢明杰.万年青对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7):10-12. [57]李治建,周凡,窦勤,等.苦参碱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对细胞膜生物合成的影响[J].新疆医学,2018,48(6):603-606.[58]羊菲,赵荣华,金若敏,等.基于高通量测序研究复方透骨草溶液抗真菌感染作用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21,37(2):119-125.[59]罗小军,尕丽娜,刘红霞,等.中药肤癣洗剂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31(3):987-990.[60]周继刚,付婷婷,汪鋆值,等.海棠凝胶治疗手足癣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1): 47-48.[61]刘志敏,林映萍,黄浩昭,等.中药肤康止痒洗剂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联用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附1000例临床资料)的疗效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0,17(7):1048-1050.[62]曹亮,陶晓倩,李娜,等.中西药复方蛇脂清癣软膏抗真菌及抗炎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9):1966-1970.[63] A L G H A I T H A F,A L S G E H R I S,A L H A K AMY N A,e t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p t i m i z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n a n o-e m u l s i o n l o a d e d w i t h c l o v e o i l-n af t i f i n e a n t i f u ng a l f o r th e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i n e a[J].D r u g D e l i v,2021,28(1):343-356.[64]刘登宇,吴建美,曲琳.中药合剂对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菌作用的现况[J].医学动物防制,2020,36(12):1161-1163.[65]娄方璐,刁庆春,冯林,等.皮肤病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5,37(9):1417-1422. [66]张艳芳,郭玉明,牛明,等.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用药分析及临床特征[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35(3):579-584.[收稿日期]2022-07-19[本文编辑]卫凤莲(上接第162页)[20] P E R F E C T J R,D I S MU K E S W E,D R OM E R F,e t a l.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c r y p t o-c o c c a ld i se a s e:2010U p d a t e b y t h e I n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 S o c i-e t y of A m e r i c a[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0,50(3):291-322.[21] L U R Y,N I T J,WU J,e t a l.N e w t r i a z o l e N T-a9h a s p o-t e n t a n t i f u n g a l e f f i c a c y a g a i n s t C r y p t o 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 i nv i t r o a n d i n v i v o[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20,64(2):e01628-19.[22] P E R E I R A D E S A N,T A O U I L A,K I M J,e t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 i n h ib i t i o n o f C r y p t oc o c c u s n e o f o r m a n s s t e r y l g l u c o s id a s et o d e v e l o p a n t i f u n g a l a g e n t s[J].N a t C o mm u n,2021,12(1):5885.[收稿日期]2022-08-16[本文编辑]卫凤莲㊃771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年4月第18卷第2期 C h i n J M y c o l,A p r i l2023,V o l18,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近年来,随着甾体类激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的不断开展,尤其是一些免疫障碍疾病如爱滋病患者的大量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多见,一些原不致病的真菌亦开始致病。

据保守估计,近20年来深部真菌病患者已增加40倍[1]。

随着真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亦不断涌现,但由于抗真菌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2]和耐药问题的日益明显,影响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中药具有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优点,使研究开发抗真菌中药具备良好前景。

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便开始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中草药,至今已成功地筛选出许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3~5]。

但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药的抗真菌作用,对复方涉及较少。

中药抗真菌机制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其复方对某些实验性动物真菌感染则有一定治疗效果[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复方研究正在逐渐兴起,现对抗真菌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作一综述。

1 体外抗真菌活性临床报道,较多的中药方剂对真菌感染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作用[7-11]。

通过实验研究亦发现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目前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主要为琼脂稀释法、琼脂扩散法及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的M27-A、M38-A方案。

琼脂稀释法是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初筛方法,其方法是在琼脂平板内掺入不同浓度的抗真菌药物,以多点接种法将相同量的待测真菌接种于琼脂表面,以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定为该药对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多数研究者在试管内或在平皿内进行,此方法适合于大量菌株测定实验。

胡圣爱等[12]应用固体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测定了肤癣消搽剂(连翘、苦参、大风子、鸦胆子、黄柏、蛇床子等)对石膏样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为1:100倍。

杨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养基试管内药基法观察到复方二矾浸液(枯矾、皂矾、儿茶、侧柏叶、地骨皮、土槿皮、黄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25%、0.5%、0.5%。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1 06 ・ 5
浙 江 临床 医 学 20 08年 1 月 第 1 卷 第 1 期 1 0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药复方制剂抗真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陶茂灿 夏修 蛟 曹 毅
近 年 来 , 着 甾体 类 激 素 、 谱 抗 生 索 的 大 量 应 用 , 随 广 导 管插 管 、 官 移植 的不 断 开 展 , 其 是 一 些 免 疫 障 碍 疾 病 如 器 尤 爱滋 病 患 者 的大 量 发 生 , 菌 感 染 的 情 况 日益 多 见 , 些 原 真 一 不致 病 的 真菌 亦 开 始致 病 。据 保 守 估 计 , 2 来 深 部 真 近 0年 菌病 患 者 已增 加 4 … 。随 着 真 菌 发 病 率 的 逐 年 上 升 , 0倍 目 前用 于 临 床 的抗 真 菌 药 物 亦 不 断 涌 现 , 由 于抗 真 菌 药 物 但 的严 重 毒 副 作用 E和 耐 药 问 题 的 1 明 显 , 响 了其 更 为 z J 3益 影 广 泛 的 应 用 , 中 药具 有 副 作 用 小 、 源 广 、 格 低 廉 、 少 而 来 价 较 出现 耐药 等 优 点 , 研 究 开 发 抗 真 菌 中药 具 备 良好 前 景 。 使 的 M C为 03m / l 须 癣 毛 癣菌 、 I .9 gm , 对 羊毛 状 小 孢 子菌 的 M C I 为 0 7m /' 对 白 念 珠 菌 、 霉 菌 为 1 5 e  ̄ 陈 超 .8 gn , a 青 .6 mgm。
上世纪 2 年代开始, o 人们便 开始从 中药 中寻找高 效低 毒的 抗真菌中草药 , 至今 已成 功地筛选 出许 多具有抗 真菌 活性 的中药l 。但 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 中药有效成 分和单味 3 J
药 的抗 真 菌作 用 , 复 方 涉 及 较 少 。 中 药 抗 真 菌 机 制 复 杂 , 对 有 些 方 剂 中 的单 味 药 并 无 明显 的 抗 真 菌 活 性 , 其 复 方 对 但 某 些 实 验性 动物 真 菌感 染 则 有 一 定 治 疗 效 果 Ⅲ 。 上世 纪 9 6 ] o 年代 以来 抗 真菌 作 用 的 中草 药 复 方 研 究 正 在 逐 渐 兴 起 , 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

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

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

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

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

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

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

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

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600ms/L以上。

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

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

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杨国晶旧¨等发现10%和20%复方苦槿霜与达克宁具有相似的抑菌效果(P>0.05),并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这5种皮肤常见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同时,中草药复方对真菌感染动物模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兔白念珠菌阴道炎模型上,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治疗,实验结果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生长,使兔阴道白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用达克宁栓治疗)无显着性差异除此之外,在对中草药复方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方面,有研究人员发现,抗真菌I号(冰片、儿茶、茵陈、石菖蒲等组成)、抗Ⅱ号(黄芪、菟丝子、橘红、茯苓、山豆根、百部、炒黄芩等组成)、抗Ⅲ号(太子参、白术、黄芪、茵陈、炒黄连等组成)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疗效较好,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o231。

而董幼祺㈦1等又发现用洁肠合剂(由葛根、荷叶、黄连、金银花、生甘草、扁豆衣、石榴皮等组成)治疗d,JL霉菌性肠炎可取得显着疗效。

1.3中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不仅仅是中草药单体,有些中草药的各种提取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抗真菌的作用。

王锦旧等发现鱼腥草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这3种真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对茄病镰孢菌的抗菌效果最好。

HoffmanBR等通过对10种加纳药用植物的研究发现,3种植物(马齿苋、Ageratumeonyzoides和Newbouldialavis)的正己烷提取物显示了显着的抗烟曲霉活性。

4种植物(Phyllanthusniruri,Portulacaquadrifida。

Ageratumeonyzoides和Newbouldialaevis)具有强抗念珠菌活性。

万东华等在对5种中药对甲癣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实验研究中发现,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mg/mL、5mg/mL、lmg/mL。

川椒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ms/mL、1mg/mL。

李京晶等选用黄连、黄柏、黄芩、连翘、厚朴、甘草、艾叶、川芎、金银花及五味子10味中草药水提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黄曲霉及绿色木霉这6种菌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这10味中草药中黄连、黄柏和黄芩提取液的抗菌活性最强。

刘翠青等在体外观察12种中药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3种真菌的抗菌作用时发现,地肤子、吴茱萸、木香和香附对串珠镰孢菌作用较强,对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花椒、细辛等其他几种中药抗真菌活性较弱。

其次,同一种中草药的不同提取物有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抗菌效果。

黄一平等通过研究发现楮叶5种提取物的平均抑菌浓度MIC值范围在2.68~6.67(g/lOOmL)之间,并以75%乙醇提取物抗菌作用最强,其次分别为残留水液、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提取部位、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和石油醚提取部位。

HugoJ.deBoer等将Cocciniaadoensis。

Cinerariagrandiflora,Pavoniaurens,Marattiafraxinea,Clutiaabyssinicavar.usambarica和Vangueriainfausta的乙酸乙酯、甲醇、冷水和沸水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烟曲霉、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等菌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以上植物提取物均可对上述真菌起到抗菌作用。

Ali等通过对ZatariamultifloraBoiss这种在伊朗最有药用价值之一的植物的水、乙醇和甲醇浸渍液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发现。

甲醇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念珠菌活性。

Victor等在对从18种唇形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不同极性的88种提取物的研究中发现,非极性中草药取物对根霉抗真菌效果较好。

1.4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1)萜类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

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

如江涛等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IC10~01009μg/ml),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发生改变。

张文平等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合成。

罗曼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檬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

金慧玲等证明青蒿琥酯对常见藓菌有不同抑制作用。

战广琴等发现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菌丝体、孢子细胞壁和质膜结构,并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

吴建华等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到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证实柠檬醛和肉桂醛有良好的抗曲霉作用,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流氏细胞术等技术证实二者对曲霉菌的遗传物质合成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白玫用3H2TdR掺入法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生物碱类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显着的生物活性,是中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

王理达证实澳洲茄胺抗真菌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24-甾醇甲基转移酶,LSCM下见紫檀芪、白鲜碱和澳洲茄胺致真菌细胞DNA、RNA含量显着改变,认为药物可能直接干扰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作用。

李大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小檗碱致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异常,并见DNA片段丢失。

张岩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和Ca2+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

(3)脂肪类化合物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长链碳烷和脂肪酸。

有作者从没药的茎皮中分离出3种简单的链烷化合物,抗菌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曲霉属和青霉属的许多种具有抗菌活性(MIC:5.0×10-3μg/ml)[32]。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羧酸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l的浓度下即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

(4)蛋白质类王淑芳等发现50%和80%饱和度硫酸铵环境中析出的苍耳种子粗蛋白对酵母菌的生长、ATPase活性和线粒体呼吸有显着抑制作用。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antifungalprotein,简称GAFP)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2、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制目前对于中草药抗真菌活性的研究较多,但确切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中草药抗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以下水平:①直接抗真菌作用;②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③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2.1直接抗真菌作用作用于真菌本身,阻断菌体生长、繁殖中草药对真菌的直接作用根据作用的靶点不同可以分为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作用;对真菌细胞核酸、蛋白质的作用;对细胞能量代谢及一些其他作用如干扰真菌对物质的吸收及摄取等几个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