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统计图表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统计图表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简化的 形式加以表现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 统计指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以后,得到的各 种数量结果。 统计表:把统计指标和被说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用 表格的形式表示。 统计表具有简明、清晰、准确的特点,表中的数据 易于比较分析。
最高组或最低组的下限最好是组距i的整数倍; 各分组区间一般在纵坐标上按顺序排列,数值大的
分组区间排在上面,数值小的分组区间排在下面;Fra Baidu bibliotek
在呈现表格时,各分组区间使用表述组限,并且为 了书写方便,通常只用整数写下限值,然后在右侧 画一横线。
登记次数:要特别注意处于分组区间分界点 上的几个值
计算次数f 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
2
K =1.87(N 1)5
N 为数据个数,K 取近似整数。
列出分组区间 分组区间:组限,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
距离。起点值称组下限,终点值称组上限。组限有 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
列出分组区间时的注意事项: 在列出的分组区间内,最高组区间应包含最大的数
据,最低组区间应包含最小的数据;
失误:指存在明确差错的数据或答案。
在剔除数据的过程中,注意不能把一些不符合 自己主观假设的数据随意去掉。因此这项工作 一定要非常慎重。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 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统计分组应注意的问题 1.分组要以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为基础 2.分类标志要明确,要能包括所有的数据
(三)分组的标志 性质类别: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属性不同将被观测的 事物加以划分,反映事物在组别、种类上的不同, 不说明事物之间的数量差异。
数量类别:以数据的取值大小为分类标志,把数据 按数值大小以分组或不分组的形式排出一个顺序来。
三、统计表 表号 名称 标目 数字 表注 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简单的三线表。这种表格通常只有 三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并且不用竖线隔开。
3.4
资料来源:见《心理学报》1979年第1期103页,选部分引用
四、统计图 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坐标或横
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 纵坐标或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Y, 称为数值轴。
圆形图——角度坐标
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 图例、图注等构成。
第二节 统计表
一、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显示初步整理后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主要
表示数据在各个分组区间内的散布情况。 依据所显示的次数如何产生,次数分布可区分为简单次
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 等。 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就是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 和图示形式。
(一)简单次数分布表
缺失:指数据不全或缺项未填;例如一份资料 中未回答的问题占10%以上,或者缺少关键性 资料。
可疑:指难以辨认或怀疑其真实性的数据;例 如,有的被试填答的问卷全部选同一个选项 (如全选A或全选B);有的被试填答的结果可 以看到是一种规则的排列方式(如A B C D E D B C A B C D E……)。
分组次数分布表包括的栏目 第一列:分组区间 第二列: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 第三列:次数(f) 第四、五列:频数比率(f/N)、百分次数
表2-4 某班学生数学成绩次数分布表
成绩
95 ~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55 ~
统计图中的标目由基线和尺度线构成。对于有 纵、横轴的统计图,一般以基线表示被观察的 现象,而尺度线则表示其数量。
Y轴名称
人 数
尺度线
60
50
40
30
20
10
0
甲
乙
丙
等级
图2-1 统计图结构要素示意图
图形
丁
基线 X轴名称
图号及图题
一个统计图使用的线条,除图形基线(横坐 标)、尺度线(纵坐标)、轮廓线(图形的 边框)外,有时也可以加参考线(网格线)。
统计图:依据数字资料,应用点、线、画、 面、体、色等描绘制成,简明而又有规律, 并且能显示数量的图形,它是统计数据资料 的可视化显示方式。
在制定统计表和统计图时,首先要对收集的 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整理的基本方式有 排序和统计分组两种。
一、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的杂乱
表号
标题
表2-1 统计表的格式
顶线
横标目的总标目
横标目1
横标目2
表注
标目
注:
纵标目 数字1 数字1
栏目线 底线
例: 表2-2 北京市四街道智力落后患者分布
街道 检查人数 病人数 患病率(‰)
甲
51841 159
3.1
乙
76030 263
3.5
丙
49508 190
3.8
丁
51788 170
3.3
总计 229168 782
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 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 计表。
表2-3 80名员工对部门主管尽职程度评定的调查结果
员工对主管尽职情况的评定 人数
① 非常不尽职
9
② 不尽职
30
③ 不置可否
10
④ 尽职
25
⑤ 非常尽职
6
总计
80
(二)分组次数分布表
当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 为若干分组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 划归到相应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 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形式呈现出来, 就构成了分组次数分布表。
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进行排列。 数据排序是整理数据最简单的方法。
二、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数
据划分到各个组别中去。
(一)统计分组前的准备 校对和核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校对和
核验。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有三种:缺失、 可疑、失误。
数据在获得过程中,由于不同研究者掌握的 观测标准不同,观测仪器的灵敏度不稳,以 及观测时某些异常因素的影响,都可以使观 测结果产生一些因过失而造成的误差。
1.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求全距 R=Xmax-Xmin 决定组距 i 与组数 k 决定组距的大小,需要以全距为参考; 组距经常取2、3、5、10、20等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在100以上,习惯上一般分为10-
20组,经常取12-16组;数据个数较少时,一般 分为7-9组。
如果数据的总体分布为正态,计算组数K的经验 公式,可使分组满足渐近最优关系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简化的 形式加以表现的两种最简单的方式。 统计指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以后,得到的各 种数量结果。 统计表:把统计指标和被说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用 表格的形式表示。 统计表具有简明、清晰、准确的特点,表中的数据 易于比较分析。
最高组或最低组的下限最好是组距i的整数倍; 各分组区间一般在纵坐标上按顺序排列,数值大的
分组区间排在上面,数值小的分组区间排在下面;Fra Baidu bibliotek
在呈现表格时,各分组区间使用表述组限,并且为 了书写方便,通常只用整数写下限值,然后在右侧 画一横线。
登记次数:要特别注意处于分组区间分界点 上的几个值
计算次数f 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
2
K =1.87(N 1)5
N 为数据个数,K 取近似整数。
列出分组区间 分组区间:组限,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
距离。起点值称组下限,终点值称组上限。组限有 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两种。
列出分组区间时的注意事项: 在列出的分组区间内,最高组区间应包含最大的数
据,最低组区间应包含最小的数据;
失误:指存在明确差错的数据或答案。
在剔除数据的过程中,注意不能把一些不符合 自己主观假设的数据随意去掉。因此这项工作 一定要非常慎重。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 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统计分组应注意的问题 1.分组要以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为基础 2.分类标志要明确,要能包括所有的数据
(三)分组的标志 性质类别: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属性不同将被观测的 事物加以划分,反映事物在组别、种类上的不同, 不说明事物之间的数量差异。
数量类别:以数据的取值大小为分类标志,把数据 按数值大小以分组或不分组的形式排出一个顺序来。
三、统计表 表号 名称 标目 数字 表注 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简单的三线表。这种表格通常只有 三条线,即顶线、底线和栏目线,并且不用竖线隔开。
3.4
资料来源:见《心理学报》1979年第1期103页,选部分引用
四、统计图 统计图一般采用直角坐标系,通常横坐标或横
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 纵坐标或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Y, 称为数值轴。
圆形图——角度坐标
统计图一般由图号及图题、图目、图尺、图形、 图例、图注等构成。
第二节 统计表
一、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显示初步整理后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主要
表示数据在各个分组区间内的散布情况。 依据所显示的次数如何产生,次数分布可区分为简单次
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 等。 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就是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 和图示形式。
(一)简单次数分布表
缺失:指数据不全或缺项未填;例如一份资料 中未回答的问题占10%以上,或者缺少关键性 资料。
可疑:指难以辨认或怀疑其真实性的数据;例 如,有的被试填答的问卷全部选同一个选项 (如全选A或全选B);有的被试填答的结果可 以看到是一种规则的排列方式(如A B C D E D B C A B C D E……)。
分组次数分布表包括的栏目 第一列:分组区间 第二列: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 第三列:次数(f) 第四、五列:频数比率(f/N)、百分次数
表2-4 某班学生数学成绩次数分布表
成绩
95 ~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55 ~
统计图中的标目由基线和尺度线构成。对于有 纵、横轴的统计图,一般以基线表示被观察的 现象,而尺度线则表示其数量。
Y轴名称
人 数
尺度线
60
50
40
30
20
10
0
甲
乙
丙
等级
图2-1 统计图结构要素示意图
图形
丁
基线 X轴名称
图号及图题
一个统计图使用的线条,除图形基线(横坐 标)、尺度线(纵坐标)、轮廓线(图形的 边框)外,有时也可以加参考线(网格线)。
统计图:依据数字资料,应用点、线、画、 面、体、色等描绘制成,简明而又有规律, 并且能显示数量的图形,它是统计数据资料 的可视化显示方式。
在制定统计表和统计图时,首先要对收集的 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整理的基本方式有 排序和统计分组两种。
一、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的杂乱
表号
标题
表2-1 统计表的格式
顶线
横标目的总标目
横标目1
横标目2
表注
标目
注:
纵标目 数字1 数字1
栏目线 底线
例: 表2-2 北京市四街道智力落后患者分布
街道 检查人数 病人数 患病率(‰)
甲
51841 159
3.1
乙
76030 263
3.5
丙
49508 190
3.8
丁
51788 170
3.3
总计 229168 782
简单次数分布表:依据每一个分数值在一列 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或总计数资料编制成的统 计表。
表2-3 80名员工对部门主管尽职程度评定的调查结果
员工对主管尽职情况的评定 人数
① 非常不尽职
9
② 不尽职
30
③ 不置可否
10
④ 尽职
25
⑤ 非常尽职
6
总计
80
(二)分组次数分布表
当数据量很大时,应该把所有的数据先划分 为若干分组区间,然后将数据按其数值大小 划归到相应的组别内,分别统计各个组别中 包括的数据个数,再用列表形式呈现出来, 就构成了分组次数分布表。
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进行排列。 数据排序是整理数据最简单的方法。
二、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数
据划分到各个组别中去。
(一)统计分组前的准备 校对和核验: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校对和
核验。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有三种:缺失、 可疑、失误。
数据在获得过程中,由于不同研究者掌握的 观测标准不同,观测仪器的灵敏度不稳,以 及观测时某些异常因素的影响,都可以使观 测结果产生一些因过失而造成的误差。
1.编制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求全距 R=Xmax-Xmin 决定组距 i 与组数 k 决定组距的大小,需要以全距为参考; 组距经常取2、3、5、10、20等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在100以上,习惯上一般分为10-
20组,经常取12-16组;数据个数较少时,一般 分为7-9组。
如果数据的总体分布为正态,计算组数K的经验 公式,可使分组满足渐近最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