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
摘要: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时代的到来,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向着专业道德转换。辅导员专业道德是辅导员在教育管理这一专业工作时所遵循的能体现辅导员劳动特点、劳动价值以及人格品质的品行准则,其具有独特性、示范性、创造性和整体性等特征。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应当从辅导员专业能力的特点与发展进行归纳与演绎,从加强辅导员专业道德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完善辅导员专业道德的考核机制和增强辅导员专业道德自觉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师德;高等学校;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业道德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根本目的,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依托与抓手。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生力军作用,其行为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性质。2014年4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的发展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辅导专业化的发展。在辅导员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专业道德不仅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支持,更是检验辅导员是否完成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把握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探索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的现实途径,对高校辅导员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化视域下的职业道德与专业道德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教师作为专门职业,社会对其职业有一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1】
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教师劳动价值、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使专业服务对象得到高质量发展的伦理规范。“一项专业之所以成为‘专
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之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morality) 也必须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否则这个专业将无法成为真正的专业。”【2】
在以往,教师职业道德一般都存在独特性不强、规定过高、随意性大等特点。教师的道德要求,也可以成为或者稍微作改动就可以成为其他职业(如医生、律师)的道德要求,与职业的独特性与专业性不相符。职业道德是道德标准在职业范围的规范与要求,而专业道德是根据专业的内涵、品质与特征而要求人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与提升一个重要的载体;专业道德来源职业道德但高于职业道德。由职业道德到专业道德的转变,是教育工作者道德品质由量变到质变,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道德概念的基本内涵,或者与过去的一般性师德要求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的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师德规范在内容上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4】48
辅导员专业道德,必然从辅导员专化的特点与发展中进行归纳与演绎。《能力标准》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进行了规范和提出了明确要求,丰富了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内涵,推动着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辅导员能力标准在辅导员专业化的背景下被提出,同时也只有在辅导员专业化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对辅导员专业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辅导员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道德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4】49
二、专业化视域下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一)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内涵
辅导员从事的工作极具特殊性,“承担了维护最高伦理标准的责任”【5】因此,其道德标准并不是一般性的职业道德所能代表。辅导员专业道德没有一个统一的
概念,但综合起来,我们认为辅导员专业道德是辅导员在践行《能力标准》工作时所遵循的能体现辅导员专业特性、专业能力、专业价值以及人格品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贯穿于辅导员专业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辅导员的专业道德是一种角色伦理,是一种专业精神,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对辅导员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规范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中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6】
在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应该体现两个基本要求,即教育管理性和专业自主性。教育管理性,即要求辅导员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学生公民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教师提高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坚守教育公正,真心关爱、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专业自主性,要求辅导员自觉形成专业责任心,热爱辅导员工作,要把辅导员这一职业作为终身奋斗的职业,并作为其生命存在的方式;辅导员要自觉弘扬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事事处处精益求精;有追求教学卓越的义务,有提升理论和实践研究水平、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自觉性。
(二)辅导员专业道德的特征
1、独特性
辅导员服务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心智渐趋成熟,干事充满激情,但有时表现得不够理智,依赖性还很强。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采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应有着独特性。辅导员采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网络教育等手段教育管理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辅导员专业道德的独特性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有独特、实质的教育效果。这个教育效果是辅导员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能感到自由和幸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要求辅导员拥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强烈的个人专业道德责任感,这就成为辅导员专业道德独特性的外在表现。
2、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