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生理止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及其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支持和维持毛细血管正常 通透性,使红细胞不逸出的作用,从而维持毛细血管内 皮的完整性。当血小板减少到50×10ˇ9/L。 以下时,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微小的损伤就会引起皮肤和 黏膜下出现瘀点或瘀斑,甚至发生自发性出血。
•5
2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破裂出血时,出血常于数分钟后自 行停止的现象,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是:
①血管收缩。首先是由于神经调节作用和血小板释放缩 血管物质,使破损血管收缩,血流暂停或减缓。
②血栓形成。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 血栓堵塞小创口,达到初步止血。
③血液凝固。由于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形成血 凝块,构成坚实牢固的止血栓,加强止血效果。
•6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示意图
•7
End !!!
谢谢!!!
•8
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thromdocyte 或platelet)是从 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形成 的小块胞质。我国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血小 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ˇ9/L。妊娠、 进食、运动及缺氧使血小板增多,
妇女月经期血小板减少。衰老的血 小板主要在肝和脾被巨噬细胞吞噬,也有 少数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被破坏,在执行 功能时被消耗。
1.黏着
2.聚集
板胶暴 便原露 粘组其当 着织内血 于时膜管 胶,下损 原血得伤 组小得
成是
团指
的血
现小
象板
。彼
3.释放反应
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中的ADP、 5—羧色胺、儿茶酚胺、血小板3因子
此 聚 合
(PF③)等活性物质向外排出的过程,
称为释放反应。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PPT课件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PPT课件
19
20
2019/10/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14
15
一、血型概念: 血型(blood groups;blood types) 是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 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 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 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 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 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 个体间出现的差异。
12
1.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始于X因子的激活。分为两种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
(1)内源性: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X因子激活。 XII在正反馈调节下大量激活成XIIa因子,XIIa因子激活XI成 为Xia,此过程称为表面激活。因子VIII复合物的形成可激活X 生成Xa。X因子的有限水解过程很缓慢,但因子VIII作为辅助 物质可使速度加快。遗传上缺乏因子VIII可引发血友病。
(2)外源性:依靠血管外的组织因子参与激活(例:表皮创
伤的凝血)。跨膜糖蛋白TF在血管损伤是时与钙离子和因子
VIIa组成“TF-因子VIIa复合物”(是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
联系),在磷脂和钙离子下激活因子X,此过程速度快且有正
反馈放大效应,反应迅速。
特点:外源性凝血涉及的因子及步骤较少,所以反应比内
第六组:李沛东 钟秋萍 李田甜 汪馨
1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一)生理性止血概念:正常情况 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 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 生理性止血,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 制之一(意义)。临床上用出血时间
作为指标,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
2
(二)过程:包 括血管收缩、血 小板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三个过 程,相继发生且 彼此重叠相互促 进,还有血液凝 固、抗凝、纤维 蛋白溶解等的配 合。

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课件

生理第三节生理性止血课件
③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
第二十五页,本课件共有31页
3-58
Physiology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体内主要的生
理抗凝物质; • 机制:①结合Χa,抑制Χa活性;②形成组织因子-
Ⅶa-TFPI-Χa四合体,抑制组织因子-Ⅶa复合物。
第二十六页,本课件共有31页
凝血过程中的三个复合物:因子ⅹ酶复合物、F Ⅶ-组织
因子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作为辅因子:Ca2+几乎贯穿于凝血过程始终。 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存在,相互补充。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31页
(三)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 启动阶段 III—FVIIa
FX FXa
• 放大阶段 FV、FVIII、FXI、血小板的激活
加速血液凝固
延缓血液凝固
物理方法 改变温度
使血液与粗糙面接 将血液放置在光滑的容器


适当升温
降温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加Ca2+ 补充VitK (体内)
去Ca2+, 加枸橼酸钠(体外)
加肝素,服双香豆素(对 抗VitK)
第二十八页,本课件共有31页
Physiology
三、纤维蛋白溶解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第十一页,本课件共有31页
3-53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Ca2+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Ca2+
纤维蛋白
第十二页,本课件共有31页
Physiology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ormation of Prothrombin activator)

生理性止血过程PPT课件

生理性止血过程PPT课件

精选ppt
14
生成FⅩa反过来FⅦ生成更多的FⅩa。
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在钙离子存在情况下还能 激活FⅨ → FⅨa, FⅨa在钙离子的作用下与FⅧ 在活化的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结合成复合物 (凝血因子FⅩ酶复合物,激活物) → FⅩa。同 时也能反馈激活FⅦ。
因此,F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外源 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和促进,共同完成凝血。
精选ppt
11
分解说明
FⅧa作为辅因子参与FⅨa → FⅩa激活速度提高 20万倍。
FⅧ正常时与vWF以非共价键结合成复合物,防 止被蛋白C灭活。
FⅧa 、FⅨa是FⅩ重要激活物的组成成分。如两 者缺少可导致FⅩ激活物生成障碍,表现凝血过 程缓慢,轻微外伤导致出血不止。如血友病。
精选ppt
12
纤溶分为纤溶酶原激活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 原)的降解。
精选ppt
34
纤溶酶原、纤溶酶、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纤溶酶以无活性的纤溶酶原 存在。
纤溶酶原主要由肝脏产生,嗜酸性粒细胞也可长 生少量。
纤溶酶原在激活物下转变成纤溶酶。
精选ppt
35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肺、心、肝和肌组织内含量丰富。
主要通过加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此外还可刺激血管内皮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达到抗 凝作用。
还能与血小板结合,不仅可抑制血小板表面凝血酶、还能 抑制血小板聚集与释放
低分子肝素只能与抗凝血酶结合,对FⅩ a抑制作用大于 对凝血酶的抑制。
精选ppt
30
在FⅩⅢ以及Ca++的参与下,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 多聚体凝块,这样就形成比较牢靠的血凝块堵住破口。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PPT课件

血小板生理与功能PPT课件

2019/10/21
.
23
2019/10/21
ADP作用途径
• 氯吡格雷通过肠胃代谢后 85%转化为无活性的部分, 只有15%转化为活性药物
• 活性药物选择性的修饰 ADP受体从而抑制ADP与 其的结合,以达到抑制血 小板的聚集
• cAMP浓度的增加能够抑 制GP IIb/IIIa受体的活化
.
24
调节因子
巨核系集落 刺激因子
促血小板生 成素
成分
低分子糖 蛋白
糖蛋白
分子量 作用阶段 46000 祖细胞阶段
血小板生成 阶段
作用机理
调节巨核系祖细胞的数量,骨髓中巨核细胞总数 减少时促使该调节因子的生成增加
1、增强祖细胞DNA的合成和增加多倍体的倍数; 2、刺激巨核细胞合成蛋白质; 3、增加巨核细胞的总数,最终增加血小板的生成;
IgG
表达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结构、血小板 激活和分泌时在膜表 面表达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结构
细胞膜结构
分子量 125/22/82
125/95 160/130 61 /
功能 膜骨架链接结构
聚集,粘附(次要)
粘附 聚集 血小板-内皮细胞相互作 用
凝血酶
/
/
/
二磷酸腺苷
/
/
血栓素
/
/
P-选择素糖蛋白受 体-1
红细胞生理与特性?生成?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ESR)、渗透特性 白细胞生理与特性?种类?变形 游走 趋化 吞噬 分泌 , 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血小板生理与特性?功能?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 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血管收缩——血栓形成(血小板的作用)——血液凝固

生理性止血ppt课件

生理性止血ppt课件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概念: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
为生理性止血。
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
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ooding time),正常人不超过9分钟。出血
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生理学第三章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5/15
(二)凝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thrombin),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变为纤维蛋白(fibrin)的过程。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生理学第三章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6/15
1.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rothrobinase complex)的形 成FⅩa-FⅤa-Ca2+ -磷脂复合物 (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 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生理情况下,直接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 除了与循环血液接触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
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Ⅶa相结合而形成FⅦa-组织因子 复合物,使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 完成凝血过程。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等) 接触而启动。
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首先是FⅫ结合到异物表面,并激活为FⅫa。 FⅫ 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Ⅺ成为FⅪ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第三章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7/15

血小板止血功能异常与临床讲解课件.ppt

血小板止血功能异常与临床讲解课件.ppt

血小板膜磷脂
磷脂酶A2 (血小板激活)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阿司匹林
(-)
前列腺素G2和H2 (PGG2和PGH2)
血栓烷合成酶
TXA2
(4)凝血酶:凝血酶也是一种较强的致聚剂,它与ADP相似也呈剂量依 赖关系。在血小板的悬液中随着加入剂量增加,可观察到从只有第一 时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现两个时相的聚集,再到直接进入第二时相的聚 集。
痛等。(c)TXA2合成酶抑制剂如眯唑类衍生物 。(d)TXA2拮抗剂如 SQ24775。(e)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
②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药,如类固醇抗炎药、前列环素、山药等。
③使血小板内cAMP增高的药:(a)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如PGl2、PGE、PGD、 α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如羟间唑啉)、腺苷等。(b)磷酸二酯酶抑制物如潘生 丁、茶碱、罂粟碱等。
2、血小板功能障碍 (1)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①血小板粘附功能缺陷:vWF缺乏或分子异常; ②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③血小板促凝功能缺陷; ④血小板分泌功能缺陷:包括α颗粒和其分泌的蛋白质缺乏所致 灰色血小板综合征(α-SPD),致密体和其分泌的物质缺乏所致致密
体缺乏综合征(δ-SPD), α颗粒与致密体联合缺陷αδ-SPD);以 及信息传递障碍所致释放障碍(如受体、G蛋白、磷脂酶A2或磷酸酶
C、环氧合酶及TXA2合成酶异常等)。
第15页,共18页。
(2)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这类缺陷通常涉及多项功能障碍,其原 发病或原因如下:
①尿毒症: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粘附、聚集,分泌等功能受到抑制,故常存在 出血倾向。这可能与尿素代谢产物过多有关。 ②骨髓增生性疾病:这类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 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自血病。患这类疾病时,常伴有血小 板形态异常、获得性贮存池病、血小板膜异常以及膜磷脂代谢产物异常 等。一般认为这可能与巨核细胞克隆异常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性止血过程
1. 血管收缩 损伤刺激;血管壁的损伤 ;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 质 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血管受损处,形成止血栓 (初步止血) 3. 血液凝固 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 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网加固血小板血栓(有效止 血)
当我们的皮肤被划破或者受伤时,身体会立即做出一系列 的反应,以阻止血液流失以及细菌从受伤部位进入身体。 如上图所示,皮肤和毛细血管已经受伤,血液正在渗出毛 细血管,同时细菌开始聚集,这时,身体将会开始愈合伤 口的过程。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黏附(adhesion):与非血小板表面 2.释放(release):ATP、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 3.聚集(aggregation):与血小板之间 4.收缩(contraction):收缩蛋白 5.吸附(adsorption):凝血因子(I、V、XI、XIII)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 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的现象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用一个小撞针或注 射器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 续的时间
正常值:1-3min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与血小板的数
量和功能密切相关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血小板生理止 血
血小板
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 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数量:(100~300)×109/L 形态:双面微凸的圆盘状, 体积小,无细胞核, 直径2~3μm 寿命:平均寿命7~14天 破坏:衰老后在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 功能:(1) 生理止血 (2) 凝血作用 (3) 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保持血管的 完 整性
当皮肤组织受伤引起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非常迅速地汇集到 伤口,并在那里互相附着在一起,形成血栓。血小板与被破坏 的细胞一起形成一种纤维网络,以捕获红细胞形成血块。与此 同时,白细胞穿过血管壁,消灭入侵的细菌。
由红细胞形成的血块最终会变干而收缩,并在伤口外部结痂, 使得组织在进行自身修复时不再受到伤害,且阻止细菌进入伤 口。当组织完果是大血管(如主动脉)破裂,则会由于流出的血液压力过 大而使血液无法凝固。
1、释放缩血管物质(如5-羟色胺),使受损



血管收缩; 2、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较松软的血小板 血栓; 3、血小板能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大量凝血分 子,促进血液凝固的进行; 4、血小板释放促凝物质,参与止血过程; 5、血小板的收缩蛋白引起血小板收缩,使血 凝块回缩,松软的止血栓变为坚实的止血栓, 使止血更为牢固。
总 结
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 激活
血小板止血栓 血凝块形成
纤维蛋白 形成
End !!!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