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合集下载

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三大构成课程的包括什么?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需要掌握什么?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附作品)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手绘及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践教学

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践教学

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践教学
一、实践(验)课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设计思想:通过实地调查、参观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供给与需求,加深对旅游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媒介)的认识。

共安排三次实践课,分别是旅游资源实践课、旅游业实践课和旅游市场实践课。

效果和课程目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相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旅游活动,了解旅游业的构成,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层次从简单的理论认识上升到实践体验。

二、实践(验)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三、实践(验)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1、旅行社产品实践教学课程:旅行社产品类型
组织形式:带领学生离开学校,选择几家旅行社进行实践教学。

指导方法:带领学生观察旅行社的广告及宣传手册,指导学生认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行社产品类型。

2、旅行社销售实践教学课程:旅行社销售方式
组织形式:与宜宾市的某家旅行社取得联系,预约一个时间安排学生到旅行社进行参观学习。

指导方法:请旅行社的销售人员对学生进行旅行社销售方式流程的讲解,让学生对旅行社的外联及地联销售伙伴的选择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三、旅行社操作实务实践教学课程:旅行社实际操作流程
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散到各预约好了的旅行社实地学习旅行社的实际操作。

指导方法:事先与旅行社取得联系,请旅行社各负责人安排各个学生在旅行社的实际操作,主要包括外联、计调、采购、票务等实际操作流程。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及课程目标路基路面的课程设计是对路基路面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可以更加切合实际地和灵活地掌握路基路面的基本理论,设计理论体系,加深对路基路面设计方法和设计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分路基设计和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

以教师提供的设计资料为主,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拟定路基路面的设计方案,对路基的稳定性、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

课程设计要求设计计算条理清晰,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能符合我国现阶段路基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

课程设计方式是在教学周内安排2周独立进行课程设计,安排指导老师专门指导。

2 课程内容本课程设计分路基工程课程设计和路面工程课程设计。

2.1 路基工程课程设计路基课程设计是以挡土墙设计为主的设计内容。

(一)设计资料某新建公路K4+145~K4+325路段采用浆砌片石重力式路堤墙,具体设计资料列于下:1.路线技术标准,山岭重丘区一般二级公路,路基宽12m,路面宽7.5m。

2.车辆荷载,公路-I级。

3.K4+285挡墙横断面布置及挡墙型式如图1所示γ18KN/m3,计算内摩擦角φ=32,填料与墙背间4.填料为砂性土,其密度=φ。

的摩擦角δ=2/5.地基为整体性较好的石灰岩,其允许承载力[]0σ=480Kpa,基地摩擦系数为f =0.55。

7.墙身材料采用5号砂浆砌30号片石,砌体a γ=22KN/m 3,砌体容许压应力为[]620=a σKpa ,容许剪应力[τ]=120Kpa ,容许拉应力[wl σ]=65 Kpa 。

图1 K4+285挡墙横断面布置及挡墙型式示意图(H,a,b 只是参考,都可以自拟)(二)具体要求挡土墙设计包括挡土墙的平面、立面、横断面设计,其中挡土墙横断面设计以K5+365横断面设计为例。

大致步骤如下:1.挡土墙平面、立面布置2.挡土墙横断面布置,并拟定断面尺寸(图1供参考); 3.计算主动土压力;4.验算挡土墙抗滑、抗倾覆稳定性; 5.验算基底应力及偏心距; 6.验算墙身截面强度; 7.编写设计说明书。

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概论韦玮《公共关系概论》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公共关系概论》是一门探讨和研究社会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沟通与公众的双向联系,以提高自身形象和信息的管理科学。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公关原理、公关组织管理和公关实务三大部分。

本课程涉及当代公关实践的各个方面,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是作为现代优秀商业、经贸人才整体知识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 1、什么是公共关系。

2为什么需要公共关系。

3、有什么人搞公共关系4、如何搞好公共关系。

通过学习,可使学员了解公关的原理、产生与发展、人员与机构,掌握公关的信息管理、调研、策划、传播及评估的方式或方法,熟悉CIS与名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公关活动模式、礼仪、创造性思维以及CS等内容。

为今后学习公共关系或者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和技术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教学内容:㈠公共关系定义的分类:1.管理职能论2.传播沟通论3.社会关系论4.现象描述论。

㈡公共关系基本特征:1.客观性2.公开性3.艺术性4.情感性5.普通性6.战略性㈢公共关系的界定:1.公共关系与宣传2.公共关系与广告3.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4.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四)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根本区别:1.产生的基础不同2.活动方式不同3.目的、内容的不同4.实际效果的不同㈤开创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一艾薇一李(公共关系之父)㈥公共关系在我国崛起的原因分析:1.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2.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3.在我国兴起是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加速社会信息化的产物。

㈦当前我国建设和发展公共关系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普及公共关系的意识2.培养公共关系的人才3.健全公共关系的组织4.建市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体系㈧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1.对公共关系学历史发展的研究2.对公共关系职能的研究3.对公共关系规律和原则的研究4.对公共关系过程的研究5.对公共关系实务的研究6.对公共关系技术的研究7.对公共关系主体的研究8.对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研究㈨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目的:1.正确处理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2.不断改善公共关系3.建立和发展新型的公告关系㈩公共关系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测量法5分析综合法案例一:“蒙牛一超女”轰动效应2005年中国的演出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湖南卫视的“第二届超级女声大赛”了。

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目标和要求是课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们旨在指导课程的发展和实施,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评估它们。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的重要性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明确规定课程所追求的学习成果和预期效果。

它们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起着指导作用,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确立学习方向:课程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的学习方向,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它们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指导学习过程:课程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知道应该专注于什么,以便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这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

3. 评估学习成果:课程目标可以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基准。

通过与课程目标进行对比,教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4. 满足社会需求:课程目标也要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为学生提供在现实世界中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提高其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二、制定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课程设计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是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

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他们的兴趣、目标和需求,以便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和要求。

2. 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教师应梳理教学内容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并将目标和要求与之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3. 学科标准和要求:学科标准和要求提供了课程设计的框架和指导原则。

教师应该研究学科标准和要求中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目标和要求的有效性。

4. 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目标和要求应与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相匹配。

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促进学生达到目标,并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课程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教学课程设计优秀案例范文

教学课程设计优秀案例范文一、引言教学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个优秀的教学课程设计应当具备合理的结构、清晰的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有效的评估方式。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个优秀的教学课程设计案例范文来分析其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从而总结出一些教学课程设计的经验和启示。

二、课程背景本案例所涉及的课程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节单元课,主要内容是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

这个单元课是整个生物学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生物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和遗传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现象,分析遗传变异对物种适应环境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和自然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计划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1)引入篇:通过介绍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案例,激发学生对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理论讲解:通过讲解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3)实验观察:设计一组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现象,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探索。

(5)思考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一些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评估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讲、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组合作等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和课堂展示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流课程课程设计

一流课程课程设计

一流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解学科基础知识,如公式、原理、事实等。

2. 学生能描述并解释课程内容相关的现象,正确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达。

3. 学生能总结并回顾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协作,提高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努力的价值。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勤奋、尊重他人等。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特点:所在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并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章节一:基础理论知识- 概念解释- 定理与公式- 基本应用实例- 章节二:实践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步骤- 数据分析方法- 解决问题策略- 章节三:综合应用能力- 知识点综合运用- 案例分析与讨论- 创新思维培养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完成章节一的学习。

- 第二周: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进行章节二的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 第三周: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开展章节三的案例分析及创新思维训练。

3. 教材关联性:-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 结合教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1. 引言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2. 课程设计的意义课程设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和内容,还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清晰的结构框架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3.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

同时,教学目标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 课程设置的原则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课程设置应具有均衡性和连贯性,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需要关注课程的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5. 设计兴趣引导的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包括小组合作、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7. 深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记忆和掌握。

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8.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通过开设辅助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9.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置应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课程设计的思政目标

课程设计的思政目标

课程设计的思政目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例如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能准确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锻炼思辨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针对课程性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本课程目标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同时,考虑到教学要求,目标设定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确保学生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能力与价值观的双重提升。

通过具体学习成果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清晰、可衡量的标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章节为核心,涵盖以下要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4. 案例分析:我国优秀人物事迹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讲解其基本内涵和地位,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分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第二课时:详细讲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认知。

第三课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其践行意识。

第四课时:展示我国优秀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XXX(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XXX(具体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解X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X(具体技能)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X(具体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X(具体知识点1)、XXX(具体知识点2)和XXX(具体知识点3)。

1.XXX(具体知识点1):介绍XXX(具体概念),讲解XXX(具体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X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2.XXX(具体知识点2):回顾XXX(具体知识点)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贡献和变革。

3.XXX(具体知识点3):阐述XXX(具体知识点)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障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介绍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1)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案例教学,我们自己编写了一些教学案例,用于课程教学。

如我们以近期武汉房价大幅度上涨为例,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分析房价上涨的原因,说明需求和供给的诸多因素对房价的影响。

另外,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结合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和“焦点访谈”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开展案例教学。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我们的第二课堂是通过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布置学生联系现实中的社会经济问题课前与课后讨论。

例如在讲解了《西方经济学》的某一理论后,我们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价格的作用、规模经济、垄断的利弊、寡头之间的依存性、失业与下岗、宏观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课外收集信息、数据、案例,围绕老师给定的思考题进行课前与课外讨论,老师在课前进行解答。

另一方面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如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分别就日常生活消费品市场(衣、食等)、家用电器消费品市场、汽车消费市场、房地产消费市场进行调研。

通过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经济理论进一步理解。

(3)加大对学生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指导。

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利用周末与寒暑假要求学生深入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商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及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学会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计

大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计

大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计在大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份计划性文件。

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案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学教案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设计目标的方法。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准确表述,它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和目的。

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设计课程目标时应考虑的几个要素:1. 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反映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点、概念和技能。

2. 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确保课程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水平。

3. 教学方法:课程目标应适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 评价方式:设计课程目标时,需考虑如何评价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价方法应与目标相匹配,并且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对每一堂具体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进行描述。

它更加具体、可操作,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步骤。

以下是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几点:1. 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应包括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应为实际教学所必需。

2. 学习方式:教学目标可以考虑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讨论、实践等方式来达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3. 学习层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反馈机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如何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设计目标的方法为了设计出准确、有效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参考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文件,可以从中获取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和指导。

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怎么写

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怎么写

课程设计课程目标怎么写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学科的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学科的理论框架。

2.XX学科的方法和技巧:讲解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XX学科的应用领域:介绍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看到学科的实际价值。

4.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学科知识和方法。

4.实验设备:配置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5.在线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方案PPT学习教案

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方案PPT学习教案

五、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根本。西方经济学课程教 学由五人以上组成的教学团队完成。本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中具有副教授2人, 讲师4人。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都在职攻读取得硕士学位。本课程教学 团队成员近两年内均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
第18页共31页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案例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案例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加大对学生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指导加大对学生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指导第19页共31页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创新与特点创新与特点第20页共31页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利用周末与寒暑假要求学生深入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商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利用周末与寒暑假要求学生深入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大型商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及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及社会调研等活动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完成调查报告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学会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认识同时也学会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第21页共31页二实践教学内容二实践教学内容11引导学生应用需求与供给理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作引导学生应用需求与供给理论及消费者行为理论作指导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就日常生活消费品市场衣指导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就日常生活消费品市场衣食等家用电器消费品市场汽车消费市场房地产食等家用电器消费品市场汽车消费市场房地产消费市场进行调研消费市场进行调研88课时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目标及其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目标及其设计

教学教案中的课程目标及其设计教学教案中的课程目标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所设定的预期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的设计关系着教学教案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下面将探讨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合适的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重要性课程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对于指导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评价学生学习成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课程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知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明确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课程目标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至关重要。

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清楚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有哪些具体的目标需要实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

最后,课程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基准。

通过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师可以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标准,为后续的学习评价提供了基础。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程目标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进步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原则合理的课程目标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设计原则。

第一,课程目标要明确具体。

一个好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技能或者能力。

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明确地知道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

第二,课程目标要层次清晰。

不同的层次目标之间应该存在着递进和依赖的关系,既要有整体目标,也要有细分目标。

层次清晰的课程目标有助于学生逐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提高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三,课程目标要具备可衡量性。

好的课程目标应该能够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进行衡量,如通过测试、作业、实验等手段进行评价。

有明确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进度和结果,为教学活动的调整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依据。

北舞精品课程申报资料

北舞精品课程申报资料

北舞精品课程申报资料北舞精品课程申报资料内容如下:一、教学情况现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一)所授课程1、名称:独舞创作、双人舞创作、三人舞创作、群舞创作、毕业晚会创作。

2、类别:专业课3、周学时:编导基础理论,周2学时独舞编创,周4学时双人舞编创,周6学时三人舞编创,周6学时群舞编创,周8学时毕业晚会编创,周8学时4、届数及总人数:422人编导基础理论,2届(2009级、2010级),149人(74、75)独舞,2届(2005级、2010级,124人(49、75)双人舞,2届(2004级、2007级),18人(18)三人舞,1届(2007级),18人(18)群舞,1届(2007级),18人(18)毕业晚会,2届(2005级、2006级、2007级),95人(49、28、18)(二)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写作:40人二、学术研究(一)发表论文及专著1、《浅析“亮相”在舞蹈审美中的作用》,2006年8月发表于核心期刊《舞蹈》杂志,独著。

2、《优美和谐之舞是如何结晶的》,2006年6月发表于全国中文及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

3、《关于编舞技法——卡侬的设计思考》2007年9月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艺术教育》杂志,独著。

4、《狞厉之“丑”舞形象及其塑造》,发表于核心期刊《交响》,2012年2月(总第136期)5、现象.疑问.假设.解答——编导教研札记》,发表于核心期刊《舞蹈》,2012年1月(总第365期)(二)获奖情况1、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创作《泉》,一等奖,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72、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创作作品《绿色回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一等奖,2007.33、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创作作品《秦声戏舞》,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2三、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1.课程设计思想:群舞编创课程明确培养应用型舞蹈编导人才的目标定位,立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突出西安音乐学院办学特色,有效运用本学院的音乐资源优势、地域资源优势。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理解并能够运用本年级所学的重要知识点。

例如,针对数学学科,学生能熟练运用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分类;针对语文学科,学生能理解并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等。

课程性质: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生特点:本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形成知识体系;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4.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选择和组织以下教学内容:数学学科:1. 分数的四则运算及性质;2. 几何图形的分类、性质与计算;3.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语文学科:1. 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2. 修辞手法的学习与运用;3. 文章结构分析与主旨概括。

科学学科:1. 物理现象的观察与解释;2. 化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周: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性质;第三周:几何图形的分类、性质与计算;第四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第五周: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第六周:修辞手法的学习与运用;第七周:文章结构分析与主旨概括;第八周:物理现象的观察与解释;第九周:化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十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践教学是“导游”课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旅游知识,借助多媒体模拟导游教室,模拟主要旅游景点导游场景,通过讲解、训练和实践,总结导游业务和中国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

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表达流利、规范,旅游知识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一线导游人才。

实践教学设计分两部分,一是课堂实训,二是课外实践,目的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最大可能地转换成实践能力。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针对导游开展业务的各个实际环节展开,授课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与导游实践经验,亲自拍摄相关图片,根据实地导游的程序和次序做成教学辅助课件,通过多媒体把导游工作场景搬到教室,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地导游氛围。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是课外实践,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带领学生去景点实地讲解实习,目的是把课堂知识转换成实践操作能力。

该课兼备课堂讲解的系统性和实地导游的真实性,教学效果很好。

我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导游大赛中接连取得骄人的成绩;用人单位反映,我院的毕业生,旅游基础知识扎实,导游业务能力强。

04年参加宜昌市导游大赛我院学生囊括新秀组前四名。

在06年宜昌市“十佳”导游评选中我院毕业生占据三名。

在大学生普遍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我院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二、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1.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导游业务课程,应用性的知识多,实践性强,学生必须在完成相关章节的实训课题后,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学生还不具备导游业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下直接去景点实习会有较大的难度,另外旅游企业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实习生。

因此我们考虑利用学院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制作相关的实训场景,以完成实训课题的教学。

这种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较真实地完成导游业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成效明显。

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学生应基本掌握本课程所涉及导游业务的操作技能和讲解技能。

课程设计出效果

课程设计出效果

课程设计出效果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概述×××(相关理论或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趋势,培养其学科素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或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训练学生运用×××(软件或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形成有效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科)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3.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尊重他人观点,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学科性质和教学要求,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可衡量性强,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教材名称)第×章内容,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概念解析:详细介绍×××(核心概念)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理论阐述:讲解×××(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学科历史及发展趋势:概述×××(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报告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
本课程设计的思想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素质提高与协调发展并重的实验教学观念;以实验技能训练为核心,重基础,强调规范和精确,将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进行重新整合,建构一门基础生物学实验新课程;积极推行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形成实验教学“三级技能培训体系”,统筹安排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

课程设计着眼于突破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的传统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体现系统训练与探索研究相结合、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二、课程设计的效果
由于课程设计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要求,实践训练体现了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课程设计符合我院办学定位,适应我院学生培养的目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效果明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课程设计的目标: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合作的教师梯队;编写出版一套体现重基础强调创新,具有特色和示范效应的教材;完善多媒体课件等的建设和网络教学条件及内容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模式;使本课程成为特色明显、示范作用突出、辐射面广的省级精品课程;
让学生通过《基础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掌握植物学、动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基本技能;通过模块实验教学,学会进行学科内综合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达到设计实践创新性实验并进行实施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基础生物学实验》是由《基础生物学实验》(Ⅰ、Ⅱ、Ⅲ)三部分教学内容组成。

在《基础生物学实验》(Ⅰ)中由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和植物组织观察等模块组成;《基础生物学实验》(Ⅱ)中由动物解剖技
术、动物组织观察和植物生理等模块组成;《基础生物学实验》(Ⅲ)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微生物生理生化和人体及动物生理生化等模块组成。

基础生物学实验(Ⅰ)课程内容(36学时)
基础生物学实验(Ⅱ)课程内容(48学时)(含选做项目):
基础生物学实验(Ⅲ)课程内容(108学时)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一、课程组织形式
基础生物学实验课为小班上课,每个实验室容纳25-30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验和实践创新性设计实验每5名学生为一组,要求每人都必须亲自动手。

所有实验室均配有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系统。

包括在实验之前的简要介绍(15分钟以内)、观看实验录像、正式实验以及实验后的结果分析。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创立了模块实验教学,把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创新实验有机地进行融合,以技术和方法为主线构建实验内容模块,以模拟科研的方式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实验技术的能力,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指导方法
每次实验均由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经过培训的部分高年级学生参与指导,确保每一实验小组均有一名指导老师。

实验课具体指导方法有:
1、观察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开始先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片,或通过多媒体将待观察的物体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知道看些什么,掌握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学生自己观察切片时容易掌握。

在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如显微成像分析系统,通过师生互动,将学生观察的结果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教师的同步讲解,达到便于理解,便于记忆的目的。

2、技能训练实验: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训练,严格考核和形式各异的训练活动与竞赛,达到以考代练,以赛代练,保证每个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动作熟练。

3、综合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我们采取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增加设计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修改后,以小组为单位,进实验室开展实验,实验数据自行处理,最后实验报告以实验论文的形式提交,各实验组集中交流。

4、动物生理实验教学:动物生理实验属于《基础生物学实验》(三)教学内容,我们特配置了微机化实验教学系统:本系统将实验动物通过仪器连接到电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一、考核内容
基础生物学实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实验作业和实验报告、实验设计方案、研究性实验论文等。

二、考核方法
考试采用提问、笔试、面试、作业、实验过程操作的正确性与实验结果相结合,实验报告写作与实验过程表现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成绩建议给出个部分所占比列为:平时成绩占25%(出勤与实验习惯占5%、完成实验课的内容,实验操作及平时表现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技能考核占25%(技能测试、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报告或论文30%);实验理论考核占50%。

五、创新与特点
1、特点:
⑴本课程重视基础、强调创新、贴近课改、服务社会。

⑵学生的课内外实践创新活动以及示范辐射作用有院内的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这一支撑平台的保障,成绩显著。

2、创新:
本课程运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基本实验技能训练为主线,减去了重复、相近的实验,增加了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的课时,解决了专业课程学时数不断减少,学生能力培养需求提高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