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国际,其他论文文档]“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参考模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在检索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滞后,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专业酒店实习效果评估的论文很少,但是相关的研究很多。
近几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研究逐渐得到许多教育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旅游专业实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习效果、实习教学模式、实习过程管理、实习与择业意向研究等方面。
现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第一,旅游实习效果的研究。
成慕敦、陈素平指出影响旅游本科生酒店实习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差距:学生实习前的高期望值和实际效果的差距、高校培养的学生和酒店需求的差距、酒店的近期目标和行业的发展目标的差距,提出要发挥学校、学生和实习企业的积极性,三者互相约束,互相补充,实现“共赢”[1]。
王永挺认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时不能立即适应饭店工作,必须通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锻炼方法才能胜任工作岗位;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旅游院校对学生的实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实习上不愿花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缺少实习教师,学生的实习指导名存实亡[2]。
邓振锋等对酒店实习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满意度、实习基地选择及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调查,并针对不很理想的实习效果提出了相应措施[3]。
第二,关于旅游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冀东怡(2008)指出酒店实习模式可以创新,通过实习与课程同时进行、实行轮岗制度、聘请酒店管理人员讲座、指导教师全程陪伴等方式进行了改革,并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4]。
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新思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要重视能力培养,建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双线”人才培养模式[5]。
刘洋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之一的认识实习效果入手,阐述了实践环节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指出认识实习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6]。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金少华 蔡渊迪(浙江大学 古籍研究所,杭州 310058)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10)02-0182-09截至目前敦煌文献的整理、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个年头。
这一百年中,敦煌学界名家辈出,敦煌学成绩斐然,及时地总结这一百年来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成果已刻不容缓。
2010年4月10日至12日,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回顾、总结这一百年的敦煌学历程,并发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和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
这次讨论会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承办,并得到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会的赞助。
与会学者除两岸三地敦煌学界的知名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美国的相关专家。
讨论会共收到论文80余篇,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历史、经济、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会上分“语言文学”、“文献史地”、“宗教艺术”三个小组作了宣读。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同时举办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奖学金”颁奖典礼。
会后,会议代表们又考察了浙江的奉化溪口、千岛湖等一些文化古迹。
现将会议情况按议程撮要综述如下:4月10日上午,“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
开幕式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柴剑虹先生主持。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邵清副主席向中外来宾介绍了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浙江的敦煌学研究状况。
浙江大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金少华(),男,浙江嵊州人。
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蔡渊迪(3),男,浙江海宁人。
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敦煌学研究。
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
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地方文献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产生、保存、流传的各种文献资料,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志、家谱、档案、史料、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
其中,地方志是地方文献的主要代表之一。
地方志是以某个特定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整理该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编撰成册的一部综合性书籍,既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宝库,也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
地方志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地方文献学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料,也能够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素材。
与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还有家谱。
家谱是以某个家族或一系列家族为对象,记录了这些家族的家族史、家族文化、家族族谱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对家谱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文化传承、亲戚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也可以为民族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除了地方志和家谱,档案、史料以及地方文化、方言等方面也是地方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
档案和史料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某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变迁。
同时,地方文化和方言是代表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文化和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从而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实际的研究中,地方文献领域的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地方文献学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和传承。
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素材。
地方文献学研究则是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历史、人文、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会议综述
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会议综述(河南大学图书馆莫鹏燕)摘要:本文对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的会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从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七个方面对会议专家报告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描述了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献图书馆研究数据库2012年5月23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承办,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贵宾厅隆重举行。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勇、河南省高校图工会副主任崔波、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等领导出席仪式,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80多位专家与代表参加了研修班。
开班仪式由中图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主持。
王馆长首先致开幕辞,然后依次介绍与会嘉宾。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校长致欢迎辞,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河南省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长、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景文分别发表了讲话。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
共举办了六场讲座,一场学术沙龙。
一、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在第一场讲座中,来自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的张廷银主编从文献形态描述与内容解读、个体文献与群体文献、地域文献与整体文献、历史文献与当下文献、新获文献(口头文献)与传世文献、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文献研究的传统方面与新领域的开拓、文献研究与文献工作、文献研究内容的严肃性与文字表述的灵趣性、依稿寻刊与依刊撰文等方面对地方文献进行了理论论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14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
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了本届会议。
本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Justin Hayhurst)先生,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女士(Cathryn Hlavka),澳中理事会副主席斯蒂芬妮·费伊(Stephanie Fahey)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韩锋先生、澳中理事会中国项目主管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博士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专门发来贺信。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先生致辞。
他指出,在中澳建交的四十几年间,澳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澳两国人们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尤其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友好政治联邦之一。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两国学者开展中澳各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澳两国学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他相信,在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期间,中澳两国学者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两国最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合作关系。
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主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发展中澳两国关系。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内容。
文章首先介绍了会议背景和目的,然后详细阐述了历史背景: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的文化交流。
接着描述了学术研讨会的日程安排和专家学者演讲内容,以及研讨会讨论的重点。
最后分析了文化交流对于丝绸之路和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意义。
结尾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讨会,参与者深刻理解了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雪域高原、丝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历史背景、专家学者、文化影响、会议成果、未来研究。
1. 引言1.1 会议背景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促进了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而雪域高原,则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和民俗风情。
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再度兴起,人们对于其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日益重要,因此举办此次“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探讨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在6—9世纪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对于未来的展望,希望在学术界掀起一股对丝绸之路文化的新热潮。
1.2 会议目的会议目的是为了促进对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探讨雪域高原和丝路重镇之间的文化联系与交流。
通过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希望能够汇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学术议题和影响意义,促进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现象的更深入理解和探索。
通过这次研讨会,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和传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这一学术活动,为探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打开一扇窗口,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王丹崔艳艳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5期2014年7月,第十四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
牡丹江师范学院承办了本届会议。
本次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中澳两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Justin Hayhurst)先生,公使衔参赞哈凯琳女士(Cathryn Hlavka),澳中理事会副主席斯蒂芬妮·费伊(Stephanie Fahey)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大卫·沃克(David Walker)教授,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会长韩锋先生、澳中理事会中国项目主管大卫﹒卡特(David Carter)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博士为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专门发来贺信。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和台湾等五个国家和地区、6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代办韩家思先生致辞。
他指出,在中澳建交的四十几年间,澳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两国的共同利益、中澳两国人们的友好交流与往来,尤其重视学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友好政治联邦之一。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两国学者开展中澳各领域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澳两国学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他相信,在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期间,中澳两国学者能够进一步增进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促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两国最广泛意义上的友好合作关系。
开幕式由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澳研中心主任梁中贤教授主持。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发展中澳两国关系。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外对于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主题或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文献综述)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以发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国内外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总结研究进展、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对国内外某一主题或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搜集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术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学术期刊等,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总结与评价
对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总结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包括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
3.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与评价
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和评价,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以及优劣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结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展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具体方法如下:
1. 文献调研法:通过学术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学术期刊等途径搜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异同点以及优劣之处。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bstract: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Dunhuang Academy,the Dunhuang Academy and the Pulitzer Arts Foundation jointly held the“2019 Dunhuang Forum: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Exchanges along the Silk Road(6th-9th Century)”on October18-20,2019 at Mogao. More than 50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and almost a hundred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ed the symposium to discuss various topic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Tibet,ancient documents and politics,Silk Roa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ibet),gold and silver wares and silk textiles,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changes,and the art of the Silk Road. Th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as greatly advanced and enriched the mutual learning and blending of multiple cultures,religions,and ethnic groups in academia and the world.Keywords:Tibet; Silk Road cultural exchanges; symposium; summary敦煌,地处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是世界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和多个民族交融荟萃之地;历经千年营建的敦煌石窟,既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碰撞、交融、不断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古代各种文化交流互鉴的见证。
“第九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第九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信息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第九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张秋生第九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11月6日--11月12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召开.徐州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受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与澳中理事会的委托主办本届会议.进入2l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并日益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澳大利亚与全球化".参会论文涉及全球化进程中的澳大利亚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等.澳大利亚驻华公使傅关汉先生,澳中理事会余森美主席和成员代表,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张平参赞,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静炜处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外交部周文重副部长发来贺信.来自全国数十所高等学校,研究院所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共9o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澳大利亚格里非斯大学的马克林(ColinMackerras)教授,北京大学的胡壮麟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会议期间,中外专家学者对中国澳大利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回顾和展望.一致认为,今后应加强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研究,努力拓宽研究的领域,尤其是对中澳经济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这既是两国关系飞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必将有利于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基于上述认识,学者们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视角出发,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在政治, 经济,外交,语言,文学,文化,教育,社会三个学科组,围绕着"全球化进程中的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社会,多元文化与中澳关系"等问题展开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观点.在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乃至整个中外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认识进展,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标.此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交论文6o多篇,这将对我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活动起进一步的推动作用.现将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主要问题和基本观点简单综述如下: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这一进程对飞l12速发展的中澳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与会代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此,马克林教授作了精彩的论述.他首先论述了中澳双边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诸如中澳经济关系,主权与人权,反恐,以及台湾与西藏问题.进而指出:全球化进程对中澳双边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全球化推动了贸易,文化和观念的交流.但是,马克林并不同意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don)的"文明冲突"论.马克林认为, 中澳双边关系的成功发展,恰恰证明了所谓的"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片面的.具有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国家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是有可能的.全球化进程能够消除国家问的距离,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不同.从这一观点出发,马克林认为全球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关系的增长不仅是两国关系的核心,而且是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主导因素.胡壮麟教授则重点讨论了澳大利亚面对全球化浪潮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所取得的效果.他认为,全球化给澳大利亚带来的不仅是其国内状况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失业率的降低,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等),而且还带来了不少环境问题,诸如土地退化,水资源紧张,温室气体排放等等.这正说明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壮麟把中澳之间人员的流动(尤其是移民的流动)视为全球化趋势的一部分,拓宽了全球化的内涵.此外,他还深入讨论了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深层问题(尤其是全球化和美国化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为我国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趋利避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自从第一批移民踏上这块大陆开始,澳洲就与多元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澳洲政府一直推行"多元文化主义"(Muhicuhrualism).来自13本名古屋大学的许琳玲对全球化背景中的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再探讨.指出,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世界在走向一体化的同时,正在朝着多极化和多样化方向迈进.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义,是一对同时代并存并进,相辅相成的社会关系.全球化加深了多元文化主义,同时也影(下转第25页)fff{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1O]W?S?阿特韦尔.国际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1988,(9).[11]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12]王裕巽.明代国内白银开采与国外流人数额试考[J].中国钱币,1998,(3).[13]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J].河北学刊,2004,(3).[14]RichardV onGlahn:FountainFortune.MoneyandMonetaryP0zChina,J00D一1700[M].Berkeley,1996.[15JRichardL.Garner:WheredidtheSilverGo?IssuesConcerningSilverProductionandBu llionFlowsFrom157DtO1650.[J].www.1aceh.corn/essays/wheredidthesilvergo.doe[16]庄国土.16一l8世纪白银流人中国数量估算[J].中国钱币,1995,(3).[17]严中平.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J].近代史研究,1981,(1).[18]沙丁,杨典求.中国和拉丁美洲简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19]全汉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A].中国经济史论丛(第1册)[C].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1972.【20JEarlJ.Hamilton:Amer/canTreasureandthePriceRevolutioninspain[M],Cambridge ,HarvardUniveraityPress,1934[21]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O0.【22JDennis0.FlynnandArturoGiraldez:CyclesofSilver,GlobalEconomicUnityThroug htheM/d—l8"Century[J],1999.www./flynnpaper.html;[23]CharlesR.Boxer:PlotagsSa,:sOnTheDrainof^一AmericanSilverIntheFarEast,1550—1700[J].Philippinestudies,V o1.XⅧNo.3[24]Den~s0.FlynnandArturoGiraldez:PathDependen~,TimesandTheBirthGlobalisutio n:ACritiqueofOrourkeandWillinmson[J].2003.http:/murlcio.econ.ubc.ea/pdfs/flyrm.pdf[25]戴建兵.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J].亚洲钱币(新加坡),2OOO,(2).[26]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7]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5一l8.[28]WilliamSehellJr:SilverSymbiosis:ReorientingMe,canEconomicHistory[J],HAHR. 2001.1.(上接第ll2页)响和启示着多元文化主义.但是,"多元文化主义"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多种文化存在"的表层现象,而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互动","结合"的动力学过程.从这一观点出发,在像澳大利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中,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便成为一种现实的态度.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还对澳大利亚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人讨论.除了传统的政治,经贸,文学研究领域外,一些学者在拓宽澳大利亚研究领域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南京大学的张威教授以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两份具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13报》和<悉尼晨锋报》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2003年6月一9月间刊登的环境报道做了对比分析,认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保护环境是一个世界行动.无独有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萧潇把澳大利亚的水资源管理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认为可以为同样是缺水国家的我国提供某些有用的启示.澳大利亚历来将教育作为重要的服务贸易进行输出.有几位代表对澳大利亚的教育出口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中澳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前景,以及澳大利亚教育出口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不约而同地指出文化因素在中澳关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澳双方应加强两国人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了解和交流.早期澳洲华侨华人史是澳大利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本次会议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南京大学蔡少卿教授对澳洲新南威尔士悉尼中华商会研究,澳洲华人学者郭存孝先生对澳洲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刻书的研究,均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一些学者还论及了澳亚关系方面的问题.徐州师范大学的张秋生教授论述了伊瓦特战后初期在任的澳大利亚外长伊瓦特及其他提出的新亚洲政策——协调政策,认为伊瓦特的新亚洲协调政策在改善和发展战后澳亚关系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促进了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外交和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5o_-6o年代及其以后的澳大利亚外交,推动了澳大利亚与世界的联系.总之,这次会议的论题相当广泛,它在澳大利亚的各个领域的研究结合一起,把小问题与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大脉络联系一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澳大利亚研究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5。
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21世纪初的东南亚经济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2001年9月20日-23日,“21世纪初的东南亚经济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Millennium”)在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办。
来自台湾、香港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意大利等国(境)外专家学者25名,以及来自国内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七十多篇。
新加坡和菲律宾驻厦总领事到会并表示热烈祝贺。
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凯文·休伊森(Kevin Hewison)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廖建裕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古鸿廷教授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暨东南亚研究中心李国梁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泰国:阶级分野》、《印度尼西亚集权体制的衰落:苏哈托下台后的专业集团》、《东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之研究》、《华人经济研究的若干问题再探》的主题演讲。
本次会议围绕着21世纪初的东南亚经济与政治这个中心议题,又细分为国际关系、东南亚政治、东南亚经济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等四个专题。
与会代表围绕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兹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1.国际关系。
与会代表就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在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东亚区域合作与合作机制,东盟地区安全战略,两岸关系中的东南亚因素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对有关南沙海域石油开发与主权纷争等问题表示了较大的兴趣。
2.东南亚政治。
与会代表就东南亚的政治发展和政体模式、当代东南亚国家的政治问题与政局稳定及东南亚国家的种族冲突和民族自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经济发展是政局稳定的基础,反之,政局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民主与法制建设对稳定政局必不可少;国家领导人的素质对国家政局稳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域文化体系与学术传统的文献学图式_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论会_综述
读完是书,伏案细思,我感悟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惊叹于古今学者冥冥中的缘分,欣喜于国内阅读疗法的研究含苞待放,振奋于这本阅读疗法研究的奠基之功,折服于作者面对人类文明时敏锐的洞察力及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智慧,碍于历史的原因,诸多的研究领域尚未进入学术的轨道,阅读疗法研究便是其中一个嗷嗷待哺的新课题,茫茫历史云烟中需要我们用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去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以科学、执著、严谨的治学精神将之发扬光大。
伴随是书的问世,王波先生为学术界尤其是图书情报界洞开了一番新天地,相信在这本开山之作的引领和指导下,今后学术界关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定会前景无限。
最后引用王波老师的一句话:“阅读进德,大德必寿;阅读近人,仁者寿。
愿阅读风行天下,祝人人仁德长寿!”,以表心中久未平息的共鸣和敬意。
・大观园・地域文化体系与学术传统的文献学图式——“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论会”综述荣方超2008年3月16日至3月1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萧山区方志办承办,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协办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杭州萧山区金马宾馆召开。
本次大会共收到海内外学术论文48篇,内容涉及地域文化建设、古籍考辨、地方志整理、宗谱研究、图书馆文献工作、旧书业等诸多方面,作者涵盖大陆、香港、澳门、日本和韩国。
与会专家围绕地方文献专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报告和讨论。
地方文献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作用,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史志、地方出版物以及地方人事风物等相关著述的研究,对挖掘和弘扬地方文化的意义显而易见。
也正是这些地方文献,构成了地域文化体系与学术传统的文献学图式。
在这一图式上,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得以显现。
与会专家主要就地域文化特征和体系建设,地方文献学术价值,人物与宗谱,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以及地方文献学科建设等具体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7年适逢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西安碑林博物馆于10月24日至26日隆重主办了以“西安碑林与碑刻研究的历史文化空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本着“扬厉文明,表征历史,深化学术,促进交流,以西安碑林及其文化内涵为引擎,拓展碑刻研究的多元空间”的宗旨,凭借西安碑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召力,雅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8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此次会议均堪称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不仅侧重在碑刻与中古史学的研讨领域,同时也探究到碑刻与文献学、石刻与文化艺术史,及金石拓本和碑学稿本等范畴。
以著名学者冯其庸教授为首的38位学者的演讲,由辛德勇、陈尚君、陆扬、张国刚、韩升、陈弱水等知名教授组成的12位执行主席的点评,以及荣新江教授的总结述论,大多以西安碑林及其内涵为驱引,广泛而深入地拓展了碑刻与历史文化研究的多元空间,从而对相关学术研究的进步给予了切实而有力的助推。
会议共交流研讨了54篇学术论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民族史、制度史、文化史、宗教史、艺术史等诸多学科领域。
以下谨就会议演讲和会议交流论文集中的内容,略做分类综述。
1、可纳入唐代史学研究的宏观论述主要有:陆扬《九世纪唐代宦官官僚化探微-以梁守谦为中心》,从制度史和政治史的角度,以九世纪前期的重要宦官人物梁守谦为分析的具体着眼点,指出“梁守谦才是唐宪宗时代新型宦官精英的真正代表,他的生涯为九世纪中后期的宦官精英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上的模式。
”并强调唐代墓志是促进唐史研究的革命性效应之一。
点评人认为宦官官僚化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研究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启发和深化唐代政治史的研究。
陈弱水《墓志中所见的初唐思想》,从思想史的视野总结出“初唐的知识界以具有一种二元的世界观(即社会(包括政治)与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与精神追求)为其基本性格。
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与会者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共同参加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首先,我要对主办方对此次盛会的筹备工作表示由衷地感谢,同时也向各位嘉宾和参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国际学术”,这是一个广阔而激动人心的领域。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术研讨会作为交流学术成果、促进合作与创新的平台,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学术研讨会的理解。
学术研讨会是一个搭建学术界和学术界之间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它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讨论研究问题、争鸣学术观点的平台,也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能够轻易地获得各种学术资料和信息。
然而,学术研讨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给予我们实现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并进行深入的讨论与思考。
同时,学术研讨会也提供了一个接触前沿研究和创新思想的机会,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学术热情。
在这场研讨会中,各位学者将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探讨问题,并针对学科前沿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思考。
我相信,通过这场学术盛宴的举办,我们将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各个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彼此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与会者,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研讨会所提供的平台。
我希望每位参会者都能有个人的收获,与其他学者建立起宝贵的联系和合作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能够将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推动到更高的平台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主办方对此次研讨会的组织和安排。
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感谢每位参会者对于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国际学术的蓬勃发展!谢谢大家!。
[地方,文献,整,其他论文文档]地方文献整序研究
地方文献整序研究地方文献整序研究地方文献整序研究地方文献论文更新:2006-4-8 阅读:地方文献整序研究地方文献是以某一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主要文献类型,具有显明的特征。
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与文明,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全貌,并保存着极为丰富的史料和一批新型资料,对于未来的地区建设和发展将起着重大作用,对于地方文献进行整序是十分必要的,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所谓整序,即整理成序。
地方文献其内容广泛,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发行局限,严重影响着经验交流,知识传播,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
因此,使离散无序状态的地方文献,转化为有序化、系统化的可检体系的全过程,谓之地方文献整序。
整序就是疏通地方文献流动渠道的工作,是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地方文献整序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择其要者有五。
其一,目录式整序。
即采用目录方法来整理地方文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给读者提供准确、省时地查阅地方文献的检索工具。
它主要有以协作形式编制,反映地方文献分布情况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有专门记载一馆收藏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有反映地方文献全貌的综合性地方文献目录,也有专门著录某一主题的专题地方文献目录。
这些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目录,在文献收录上都有共同的要求:“全”、“准”,以提高地方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为此,应把整序工作重点放在:其二,索引式整序。
早在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就提出用索引式整理古籍,他在《国学季刊宣言》中说,“索引式整理”是“把一切大部的书或不容易检查的书,一概编成索引,使人人能用古书”。
这种方式用于地方文献,就叫地方文献索引式整序。
其方法有两种,一是篇目的整序,如《湖南地方资料索引》、《陕西地方文献索引(1905-1949)》等,二是内容的整序,如《东、西、南、中沙岛名索引》、《北京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等。
这两种整序方法,尤其后者,对于地方文献资源深层次挖掘,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现重点谈谈地方文献内容整序方法与程序。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04 年 10 月 12 日 -10 月 14 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以地方文献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为主题,经过热烈的研讨 和广泛的交流,总结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了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实践 的最新进展,探讨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 与学术界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与合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对话机会 ,对促进地 方文献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积极推进效果。
一、 会议概述 1 会议缘起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对于 地方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 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遍 给予认同和重视。
2002 年国际图联正式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旨在通过开展各类 专业活动与各国图书馆学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家谱地方文献收集、 利 用及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界的广泛开展。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活跃,研究的论题日趋广泛和深入,有 关论文、专著数量也明显增多。
各级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根据各自特点开发 建设了一批数字化项目,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国内外的收藏机构和研究人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合作与交流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2002 年底,国家图书馆策划举办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 会,向国际图联亚太地区工作组提出的立项申请得到了批准 ,成为国际图联 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计划ALP中的 2004 年资助项目。
国家图书馆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在促进地方文献开发、 研究与利用中 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担当起组织联络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开展广泛学 术交流与合作的角色。
2 会议特点 1 代表的广泛性这次国际研讨会共有来自海内外 70 多所地 方文献收藏及研究机构的 150 多位学者和从业人员出席了会议,其中海外 代表 11 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台湾、香港、以及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 或地区。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4年1O月12—1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馆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主题,通过向国际征文,论文入选即获得参会资格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台湾、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7O多家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
10月12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彦博参加开幕式并作了简短讲话,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致辞预祝大会成功。
随后整个会议的进行均由与会学者代表主持。
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等3O多位学者先后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及成果展示,其他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
从职业构成上看,可以将与会学者划分为三大类:半数以上的学者属于公共图书馆界,他们的论文及发言基本围绕公共图书馆界在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展开,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另有部分学者属于高校(含高校图书馆)系统,关注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工作,构成理论性、专题性较强的高校话语圈;剩下的部分学者可归入其他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他们五花八门的关注点共同构成了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
几种不同话语圈的交锋,使短短三天的研讨张弛交替,高潮迭起。
首先来看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构成。
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大户,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由来已久。
如甘肃省图书馆在2O世纪4O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首都图书馆在2O世纪6O年代就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
但是,真正普遍地在国内各级公共馆为地方文献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还是2O世纪8O年代、9O年代以后的事。
这十多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人力物力配置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专职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地方文献论文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会议概述
1.会议缘起
以地方志和家谱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献,对于地方建设和学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遍给予认同和重视。
2002年国际图联正式成立了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旨在通过开展各类专业活动与各国
图书馆学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家谱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及研究活动在国际图书馆界
的广泛开展。
国内地方文献研究较之以往更为活跃,研究的论题日趋广泛和深入,有关论文、专著数量也明显增多。
各级图书馆越来越重视馆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根据各自特点开
发建设了一批数字化项目,都有很好的思路并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国内外的收藏机构和研
究人员,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合作与交流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底,国家图书馆策划举办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国际图联亚太
地区工作组提出的立项申请得到了批准,成为“国际图联促进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核心
计划”(ALP)中的2004年资助项目。
国家图书馆希望通过举办研讨会,在促进地方文献
开发、研究与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担当起组织联络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开展广
泛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角色。
2 .会议特点
1) 代表的广泛性
2) 研讨的学术性
这次会议汇聚了一批目前国内外收藏及研究地方文献的各方面有较高水平和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参会与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整体提升了这次研讨会的学术性。
会议议程全部采取大会发言、现场提问和答辩的形式。
在大会发言中,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先生、美国杨柏翰大学教授林天蔚先生和国际图联家谱地方文献专业组主席、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先生分别做了学术报告。
不少演讲者制作精美的演示,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每一场发言结束后,都有代表积极提问,与演讲者共同探讨,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
3) 形式的多样性
除了紧张的会议发言与研讨外,代表们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
如参观国家图书馆
分馆,观看国家图书馆分馆为配合研讨会专门举办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展览”和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小型书展,还分别参观了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陈列室、玉牒库和
皇史�。
会议现场摆放计算机演示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工程项目,会议空隙之间代表
可自行上机操作。
会下代表们通过广泛交谈,交换信息,结交朋友。
此外,通过组织和参与会议,国家图书馆展示了自身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3 .关注热点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0多篇,论文和现场研讨中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
个方面:
1) 收藏与利用的思考
中国地方文献之多,其史料价值之高、“资政、教化”功能之广泛,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然而,人们对它的重视和积极利用尚有一定差距,加深对地方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发挥其效用,应是当务之急。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把地方志由被动提供变为主动参与,要改变地方志的
静态存在为信息化的动态配合与服务”。
这已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来自国内各主要收藏馆的代表发言,有上海图书馆对《中国家谱总目》的回顾与总结,也有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对当前地方文献建设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
同时针对地方文献的概念与分类、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以及资源布局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
2) 数字化及资源共享
研讨会上,对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开发利用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论分析及实践探讨。
如宁波大学提出的“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天津图书馆的“试论地方
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据库之建设”,还有福建省图书馆对“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的
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的论述。
同时,又有多家图书馆将在建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
数字化项目进行了展示介绍。
其中有国家图书馆2002年启动的“数字方志”工程,有首都
图书馆2003年9月试开通的“北京记忆”网站,还有台湾汉学研究中心2002年开始策划实施的“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计划”,等等。
这些项目根据地方文献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数字化、深入挖掘地方文献独特价值、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提供,进行了有益的
探索和尝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3) 地方文献专题研究
由于大学及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参与,地方文献专题研究论文数量相对较多。
学者们结合
平时的研究工作,对各种地方文献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编者作者以及内容价值,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说明,体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如福建师大陈庆元的《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曹学�的《〈石仓全集〉初探》、中国人民大学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
大朱玉麒的《〈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剑的《宋代澶州晁氏著作考
述》等。
而南开大学常建华的《朝鲜族谱研究综述》、厦门大学李祖基的《大陆馆藏台湾早期方志的发掘与整理》、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刘延华的《日本统治时期大连经济概况的地方文献分析》、暨南大学邹�的《旧版潮州歌册研究述略》等,则不仅介绍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也为大会带来了相关文献研究的更广泛信息。
这些或具体或概括的文献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强了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意义。
二、两点思考
1.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与研究单位、编纂机构及出版社的横向联合是发展趋势
这种联合发展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实体机构以不同形式的联合,促进地方文献综合收集与利用。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理论探讨与实践,已初露端倪。
2003年IFLA家谱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研讨会,就选定“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为议题。
2002年10月加拿大遗产部宣布将把其国家图书馆与国家档案馆合并重组为“加拿大图书馆档案馆”(LibraryandArchivesCanadaLAC),目的就是为了使使用者更简便、“一站式”获取所有加拿大各种类型、各种载体文献。
二是地方文献编纂、收藏、研究及使用等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项目合作,总体提升地方文献的收藏、研究与利用水平。
地方文献的研究者实际上就是文献的直接利用者。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陆林先生谈到,他在作古典文学研究时,围绕一个小小的“金圣叹史实研究”的课题,已查阅了五六十部家谱, 还有数十部家谱待查。
同时,文献的收藏整理者也是文献的开发与研究者。
二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沟通、加强合作的需求正日益增加。
正如会后不少代表所反映的那样,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这次国际研讨会,打破了历来图书馆界、学术研究界各自开会研讨的界限束缚,使得地方文献的收藏者、研究者和利用者聚集一堂,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先生在会上提出的“汉唐地方文献整理及研究”的设想,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重视,不久将形成正式的合作项目。
2 国家图书馆利用已有优势,在国内外地方文献研究、开发与利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应把握好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为主体的地方文献收藏定位。
地方志家谱文献是国家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分馆,目前共收藏历代编修新旧地方志文献13000余种,约140000册;收藏家谱3000余种,近40000册,已形成藏量大、成系统的特色馆藏,在国内外皆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今后更强调全面、系统地收藏地方志文献,保证文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成为我国地方志文献收藏中心及查询的最终基地。
其次,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揭示与数字化,促进对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文献有效利用。
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志书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包括“方志目录、方志提要、方志索引和地方志分类资料等”。
在进一步研讨的基础上,对在建的“数字方志”项目全面规划,加大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与科研支持,不断汲取最新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念与技术,真正做成“保存遗产,传承文明”的数字化精品工程。
第三,充分发挥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的联络与学术服务作用。
1990年成立的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十几年来经过不断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其文献中心
的整体地位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但要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和作用,还需要在几个方面继续做出努力:“建立地方文献收藏整理机构间相互经常性联系,加强文献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数字化等问题交流与协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成为地方文献工作的联络中心;与地方文献研究与教学机构以及国内外有关学者开展密切合作,为从事地方文献研究的学者提供高水平的文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