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51的演奏技法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作品分析概述:在《平均律钢琴曲集》手稿第一面巴赫写到:“平均律钢琴曲集(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式及大小调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
这是为渴望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帮助,也希望对已完成学习的人们有所慰籍与裨益,由现任安哈尔特-柯滕公爵宫廷乐长及室内乐团指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曲出版。
1722年。
”根据葛尔伯(Ernst Ludwig Gerber,1746-1819)的《音乐家传记辞典》描述,巴赫因为在没有乐器的地方而闲得无聊,因此在短时间内谱成了《平均律》的。
可是实际上曲集的完成,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
在巴赫于1720年开始谱写的《符里曼小曲集》里已经出现了《平均律》中十一首前奏曲的原形。
根据《平均律》手稿上巴赫所附加的修改和订正,两者相比可看出随着岁月的流逝,巴赫的作曲技巧又有了显著的成长。
另外,虽无确证,但从风格上看,各赋格之间也可以窥出年代的差距。
标题“平均律”是指把八度音程等分为十二个半音的律制。
此法在今天已是常识,但在巴赫时代的律制是近乎现代的“纯律”的。
当时的律制,除C大调可应用之外,其他带升降记号的各调,在乐器(尤其是键盘乐器)上很难演奏,任意的转调也是困难的。
为消除这种缺点而发明的方法即为“平均律”。
平均律虽早在十八世纪已被提倡,但从事音乐实践的音乐家们却一直未予重视。
首先采用平均律运用于全部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这就是《平均律钢琴曲集》名称的由来。
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nn Kaspar Fisc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个调的前奏曲与赋格曲集“Ariadne Musica”(1702年)。
巴赫受到此曲集的影响是可能的。
巴赫自序里的“全音和半音”是指本位音与变化音,即白键与黑键所表示的调性。
关于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与赋格”,有时也称为“幻想曲与赋格”,并非是古老的曲种,也非巴赫首创,菲舍尔的曲集“Ariadne musica”可能是这种体裁的开山之作。
巴赫平均律的演奏技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提到他,人们自然会把他同人类文明相联系起来。
因为他的音乐艺术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苏联的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说:“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使人感到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创作实验室,其中锻炼着当时所有音乐上的创作技能、风格、倾向和尝试。
”由于他卓有成效地继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纪以前欧洲各国的,包括音乐体裁形式,具体写作技巧和各国音乐风格等音乐现象,因而创造了永恒的音乐艺术。
正因为如此他才被后人称为“古典大师”、“欧洲音乐之父”,这是当之无愧的。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对于他的复调作品,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专业。
”“谁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
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
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
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平均律》教学研究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复调作品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训练内容,钢琴复调作品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首先,大脑对多声部音乐组织能力的培养:其次,耳朵对多声部音乐听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听自己演奏的音乐,找准音乐线条的位置。
再次,手指对多声部音乐控制能力的培养:由于复调音乐的特性,声部在不同位置出现,就要求学生手指的控制能力要好,如何把相同声部的音乐线条统一,这也是考查学生手指独立性的试金石。
一、《平均律》第一集教学研究NO1:前奏曲:演奏时触键结实,手指技术要控制好。
赋格:四声部,主题淳朴平静,富于歌唱性,段落结构不容易把握。
NO2:前奏曲:注意颗粒性强。
赋格:三声部,舞曲性质,活跃精巧。
NO3:前奏曲:音乐的性格色彩变化要注意。
赋格:主题节奏变化生动,有舞曲性格。
NO4:前奏曲:犹如一首以琶音做伴奏的忧伤、优美的咏叹调。
赋格:五声部,乐曲的缓慢主题从低音声部进入,气氛沉重,有一种暗淡的的色彩。
NO5:前奏曲:速度快,要求轻盈、灵巧。
赋格:速度和前奏曲一致,急速的开始。
NO6:前奏曲:双手要有弹性地触键。
赋格:速度缓慢地进入主题,展开部分有三个层次,要清楚表达,音乐情感强烈。
NO7:前奏曲:前奏曲结构比较复杂,包含了前奏、类似于合唱的利车卡、赋格。
赋格:由于前奏曲的结构较复杂,包含诸多因素,而赋格类似于结束曲。
NO8:前奏曲:咏叹调式的前奏曲,由抒情性突然转向戏剧性,情绪起伏多次的突强突弱,表现内心的犹豫。
赋格:主题富于歌唱性,表现了一种沉思。
NO9:前奏曲:右手主旋律有几分悠闲情趣,纯朴带有歌唱性。
赋格:充满活力的主题,气氛活跃。
NO10:前奏曲:舒缓的速度,不同演奏家赋予不同的音乐内涵,有的表现出舒展、悠闲,有的表现出忧郁情绪。
赋格:这首赋格是一首二声部的音乐结构。
NO11:前奏曲:音乐色彩明朗,情绪欢快。
赋格:轻快而优雅的帕斯比叶的舞曲。
NO12:前奏曲:优雅的舞曲性格。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为许多钢琴学习者所喜爱和追求。
然而,要想完美地演绎这一系列曲目,并非易事。
本文将介绍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方法,帮助学习者在演奏中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美妙的作品。
一、了解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由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组音乐作品。
它分为两册,每册包含24首前奏曲和赋格。
这些曲目以不同的调式组成,从C大调到B小调共涵盖了所有的调式。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首先需要熟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结构和特点。
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通过仔细研读钢琴谱和了解巴赫的音乐理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曲目的内涵和演奏要求。
二、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良好的演奏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可供学习者参考和练习:1. 手指独立性训练:巴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手指运动和独立性要求。
通过练习琶音、手指琶音和跨度练习等技巧,可以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2. 控制力度和音量:巴赫的音乐注重音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表达,因此在演奏时需要准确控制力度和音量。
通过练习弹奏不同力度和音量的音符和乐句,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均匀的指法和连贯的音色:在演奏中,要注意保持指法的均匀性,并追求连贯的音色。
通过练习手指的轻柔滑动和无缝切换,可以达到更加准确和流畅的演奏效果。
三、练习方法与实践除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外,合理的练习方法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练习方法和实践建议,供学习者参考:1. 分解练习:将复杂的乐句和手指运动分解成小节和简单的元素,逐步练习和掌握。
可以通过重复练习和慢速练习,逐渐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2. 借鉴录音和演奏家的演奏:听取不同演奏家的演奏版本,借鉴他们的演奏风格和解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曲目的表达和演奏技巧。
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
1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从《平均律钢琴曲集》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特点与演奏——以“前奏曲与赋格BWV875”为例乔晋慧 / 骞舟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
巴赫的复调音乐是每个钢琴学习者都必须接触的课题。
《平均律钢琴曲集》作为其中最成熟的作品集,在演奏上,对于触键、力度、速度、以及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处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对巴赫复调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赫;复调;特点;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乔晋慧(1997-),女,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骞舟,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在室内乐、管风琴、小提琴和键盘音乐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世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从幼时起就一直在教堂担任一些重要职务,在宗教氛围的影响下,他的音乐中大部分都带有宗教音乐的韵味,作曲结构严谨、情绪起伏较小,但同时又不呆板沉闷。
在巴赫创作的众多体裁中,键盘音乐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尤其重要,如《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键盘音乐中一直被重视,影响深远。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有二十四首作品,每首作品又包含前奏曲和赋格。
前奏曲是最早起源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较短小的音乐体裁,带有即兴的特点和引子的作用。
赋格是起源于十六世纪的宗教音乐并且是在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也作为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写作形式而流传下来。
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中将前奏曲与赋格作为组曲形式创作,被称为复调音乐的“旧约圣经”,在复调音乐多声部的学习以及演奏上极为完整而丰富。
上卷的作品中充满着浓郁、鲜活的生活气息,感情色彩明亮,让人听起来心情舒畅;而在下卷中,有些作品略带凄婉、哀伤之感,这与巴赫晚年的生活有关。
论巴赫十二平均律BW V851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总第 2 4 6 期
论 巴赫 十二平均律 B WV 8 5 1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刘 子博
( 辽 宁师 范大学 辽 宁 大连 1 1 6 0 2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 ・ 巴赫 ( 1 8 6 5 - 1 7 5 0 ) 是德国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B W V 8 5 1 是 巴赫 《 十二平均律
律 线 的强 弱变 化而 变化 。
里 的变化 节奏 型牢 牢记住 并 反复 练习 。
一
赋格 曲为 三 声 部 ,是 最 复 杂 的赋 格 之 一 ,以 严格 的 对 位 手 法 创作 而 成 ,主旋 律 很 优美 ,类 似 于教 堂 合 唱班
的圣 咏 ,演奏 时 要 表 现 出庄 重 、严 肃 且 带 有抒 情 效 果 。 含有 深 厚 的情感 ,以 B WV8 5 1 为例 ,主题 的开 头是 r e m i 由于 赋 格 的声 部 多 且对 位 复 杂 ,这 就 对 触键 有 更 高 的要 f a s o 1 mi 五个 八分 音符 接 上 四个 十六 个音 符 ,然后 加上一 求 ,需 要 演奏 者 一 只 手 同时 控 制两 个 声 部 ,并 通 过 正 确 个 华 丽 的装 饰 音 ,试 弹几 遍 后 就会 发 现该 曲宽 阔 流 畅 , 合 理 的触键 方 法演 奏 出最佳 效果 。 具 有抒 情 风 格 。其 主题 是 一段 流动 的 旋律 ,类 似 于 模进 在演 奏时 , 演奏 者 的右 手同时 弹奏 两个 声部 的旋 律 , 的手 法 ,情 感在 不 断 加强 。演 奏 者 需要 仔 细 找 出该 曲每 为 了让 曲子 达 到古 朴 典 雅 的效 果 ,需 要 手 指贴 键 出声 , 个声 部 的每 一条 旋 律线 ,单 独进 行 练 习 ,然后 再 两个 手 腕 的位 置要 平 稳 ,做 到音 乐 音 之 间 的连 接 均匀 、速 度 声 部 一起 练 习 ,在 保 证每 一 个 声部 都 能 完整 、清 晰地 弹 统一 。 奏 出来 的 同时 ,还 要 突 出主 题 的声 部 效果 ,最后 达 到 声 奥地 利 著 名 钢 琴 家古 尔 达 ,他 演 奏 巴赫 平 均 律 乐 曲 部 层 次 清晰 且 错落 有 致 ,在 听 清 主部 主题 的 同时 也能 够 时从 来都 是用 清 晰 、 透 明的触键 , 使 得乐 曲音 色格 外清 楚 , 感 觉到 副部 主题 的优美 旋律 。 不 会 有 细 腻 的抒 情 ,更 不 会 有 厚 重 的立 体 感 ,而 是有 一 B WV8 5 1 前 奏 曲只 有两 个 声 部 ,巴赫 在 右 手 弹 奏 时 种纯 洁无 暇 的感 觉 。 采 用 了很 多 相 同音 符 的 三连 音 是有 一 定 寓意 的 ,在 一 组 二 、 音 色 群 中相 同的三连 音音 符 中似乎 还藏 着_ 二 段优 美 的主旋 律 。 巴洛 克 时期 ,巴赫 演 奏 的乐 器 是 击 弦 古钢 琴 和 大 键 这 首 曲子从 头至 尾声部 间 的流动 性很 强 , 没有 丝毫 停顿 , 琴 ,击 弦 古钢 琴 音 色纤 细 ,大 键琴 音 色 清 脆 而细 弱 ,相 和声 采用 和 弦分解 的方 法 , 让演 奏效 果更 加 明快 、 活泼 , 比之 下都 没有 钢琴 浑厚 有力 的音 色 , 所 以在 演奏 巴赫 《 平 全 曲颗粒 感 强 ,旋 律 充满 了幻 想 色彩 ,并 在 末 尾处 的减 均 律 钢 琴 曲集 》时 ,需 要 用 手 指控 制 钢 琴 ,发 出力度 均 三 和弦 结束后 将 这一风 格展 现得 淋漓尽 致 。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 854的演奏特点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 854的演奏特点作者:陈宇兰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J ▪S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曲集》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在体裁、音色、创作手法上都十分严谨且具有特点。
关键词:J ▪S巴赫;平均律;BWV854一、BWV 854的创作时期巴赫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魏玛时代(1708—1717)、科腾时代(1717—1723)和莱比锡时代(1723—1750)。
平均律No.9 ,BWV854创作于1722年,即科腾时代。
这一时期巴赫在科腾宫廷中任职,期间生活比较顺遂,作品的总体风格较为轻快,充满活力,每一首作品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兼具平衡感和美感。
二、前奏曲该乐曲共三声部,E大调,大调的调性决定了全曲的基调是明快抒情为主,旋律连贯清澈且具有歌唱性,巴赫也曾把本曲作为《第六法国组曲》的序曲。
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形成A—B—A’的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由E大调开始,首先阐明了主题,旋律始终落在右手的高声部上,左手则是为高声部进行伴奏和补充,其中低声部的数字低音也使作品纵向结构更加丰富,音响上更加稳定和饱满。
从第三小节开始,调性转到了属调上,6至8小节在连续的变化音中结束了主题,并为展开部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9—14)是对主题的展开与变形,调性从属调进行到了下属调,节奏和音型上大致与主题相同。
展开部的旋律由左手开始,但随即又回到了高声部,左手的伴奏相比主题部分更加丰富,变化音的增多和节奏的组合变化使旋律的进行逐渐加快,最终在一连串的16分音符上结束该部分。
第三部分则是对主题的再现,在主题的反复中旋律进行逐渐放慢,最后以E大调的全音符主和弦结束全曲。
全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模进手法的使用。
展开部和再现部都是在对主题旋律进行模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在每一个部分内部,模进手法的使用也同样随处可见。
如第5小节的开始是对第1小节开始的裁截和模进,而第6小节也是对第5小节的模进。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
浅析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54段雪【摘要】巴赫以《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为平均律的创作竖立典范,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通过对BWV854前奏曲和赋格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加熟悉了解这首平均律作品的创作规律.【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78)【关键词】巴赫;平均律;BWV854【作者】段雪【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正文语种】中文本曲是巴赫《平均律第一卷》第9首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乐曲是三声部,E大调。
该曲开始的两小节都有一个带延音线的数字低音(主音)。
在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转到属调上,直到第8小节。
这一部分呈了示前奏曲的主题。
从第9-14小节又转回主调,是乐曲的插段,从第10小节开始转入下属调,直到最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和弦落加主和弦,调性回归至E大调。
这个前奏曲的旋律是分解和弦构成,八分音符的织体稳定感很强。
其5-11小节,多了变化音,使旋律变为急进状发展。
在这段前奏曲中没有大跳间和。
全曲以模仿、模进的形式发展,如第4-6小节、9-12小节。
其次是固定低音的使用,还有15-16小节、21-24小节这些音都通过延音线连接起来,构成不间音断的音乐旋律。
这个前奏曲的曲式是A-B-A’,第三部分是变化再现主题。
A段式是1-8小节,第9-14是A段的变形,第15-24小节是乐曲的再现部分。
该曲的调性变化是主—属—下属—主的典型样式。
赋格部分是三声部音乐,全曲共有29小节。
该曲的调性与前奏曲统一。
乐曲中间有多次转调、离调,但最终结束在主调上。
旋律线条由上、下行的急进音符构成,音符节奏与空拍结合组成稳中求进的织体形式。
从1-12小节是全曲的呈示段落,第7-12小节高声部、第8-10小节的中声部、13-15小节的高声部、22-26小节第二声部,这些段落由模进构成,是插段。
全曲的发展动机是急进的旋律音簇,乐曲开始由第1—小节的第二声部呈示主题。
浅析巴赫十二平均律的演奏方法
浅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演奏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何把握整体风格,如何平稳的弹奏多个声部,怎样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怎样处理大量装饰音,踏板又怎样使用等,下面我将结合三点谈谈我在演奏中的体会。
一要确定整体风格。
《平均律钢琴曲集》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如第一卷降E大调前奏曲是反映宗教圣咏的;第一卷的D大调表现出强烈的英雄性;第二卷升F 大调前奏曲表现了沉思的哲理性;第一卷f小调赋格则表现出幻想及悲剧性等等。
另外,表现民间风俗、生活气息的也有,如:第一卷升c小调赋格,表现出强烈的欢乐性:第二卷升f小调前奏曲表现出淡雅的田园风情等等。
由此可见,巴赫的创造本质是:世俗音乐与复调音乐的结合,结构性与旋律性的结合。
那么,我们在演奏过程中就要在整体上确定曲子的风格,而不是仅仅从音符入手。
在了解创作思想和确定整体的风格以后,才能更准确的去演奏平均律钢琴曲集。
那么,如何把握整体的风格呢?其中两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就是力度和速度。
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平稳。
但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的强弱力度的变化。
德国钢琴家吉泽金说:“所有的巴赫作品的力度记号都要按比例降低一级,绝不要超过中强,因为当时的乐器与现在是大不相同的。
”无论如何,强弱分明的奏法决不能用到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曲上去。
在弹奏平均律时,速度应当和当时的乐器(古钢琴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期(巴洛克时期)相吻合。
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我们在钢琴上把这套曲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
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
二要把握结构特点。
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很多作品对位严谨。
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
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作者:朱源源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3期摘要:本文系统性地分析了巴赫的生平和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详细阐述了巴赫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特点,并针对《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方法问题,做了论述探讨。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方法一、巴赫生平分析巴赫是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是巴洛克时期德国的作曲家,也是小提琴、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家,与作曲家亨德尔及D斯卡拉蒂齐名。
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名作曲家,他的创作采用了非常丰富的德国音乐风格以及复调的技巧,也是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所在。
所以,巴赫具有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美称,在西方文化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人物。
苏联的一位音乐家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巴赫是这样的伟大,他让人感觉他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非常强的创作实验室,对那时所有音乐上的技能、创作的风格以及尝试都是一种锻炼。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分析《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是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它把巴赫的音乐风格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对于演奏钢琴的人来讲也是必修的课程。
在这个作品当中,他复调的及艺术的技巧都已达到了高峰。
一直到现在,都是最高的典范,此作品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优越性是其它作品都无法比拟的。
他的赋格是对功能思维高度的调性,整体来讲都是大小调体系的成熟标志。
三、《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分析首先,要把风格定下来,平均的钢琴曲从侧面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如第一卷大调前奏曲主要是对宗教进行的反映,强烈表现了雄性,第二卷升在调之前奏曲主要表现了沉思哲理,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些是对民间风俗及生活气息的主要表现。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之八(BWV853)演奏分析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之八(BWV853)演奏分析作者:耿佳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7期【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作曲家,将多声部复调音乐推向了顶峰,《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被尊称为“音乐圣经”。
该曲集对键盘技巧、作曲技法、织体和声和格律形式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将音乐各元素完美结合,因而也是钢琴演奏学习必修的钢琴作品。
本人以《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作品BWV853为例浅谈演奏的学习心得及培养复调思维的重要性和如何将其发散运用,从而减少学生对中西音乐的理解差异,更好地诠释西方的音乐。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复调思维【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复调音乐发展概况(一)复调音乐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复调音乐最早出现在公元九世纪,源于宗教里的奥尔加农(organum)。
其形式一般为在旋律声部上下进行三度、四度、五度八度叠加。
在长期的实践后,多声部音乐逐渐成熟并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但在巴洛克时期,受理性主义影响,该时期的音乐存在严格的对位结构与写作规范,相当程度上服务于宗教。
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福克斯(1660-1741)首先将复调音乐写作技术系统化,理论化并著有《对位津梁》,是复调音乐发展的里程碑。
(二)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概述《平均律钢琴曲集》共分上下两卷,每卷共有24首前奏与赋格,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分别建立在24个大小调上。
著作中他为人们提供了用复调体裁表现各种情感形象的典范,在这里无论史诗的、田园的还是悲剧的、嬉戏的都是人类关于某种情绪的一般反应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性的体现①。
二、作品BWV853前奏曲与赋格演奏分析该作品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是较为有特色的一首,前奏曲与赋格在整体上情绪和速度上较为一致,属慢板型的咏叹调式,建立在降e小调上。
(一)前奏曲前奏曲全曲在织体上主要以琶音和弦为主,速度不宜过快,主题在起句的第一声部进入,后有上下接连不断的模进,句与句之间多以八分带以四分附点音符为主要节奏型。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要点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要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钢琴家们必学的经典之一。
作为钢琴演奏的宝库,它包含了一系列技巧独特、内容丰富的作品,同时也是钢琴演奏技术的一项重要的训练素材。
本文将针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演奏技巧1. 合理的手指运动在演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手指运动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要注意避免过分运动和紧张,保持手指的灵活性。
在演奏时,要注重手指的按弹动作,用力要适度,不要过度用力造成手指疲劳和伤害。
2. 准确的指法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结构上非常复杂,因此演奏时要准确把握各个音符的位置。
合理的指法能够让演奏更加流畅准确,增强音乐表达力。
需要注重指法的准确性,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得指法更加熟练、轻松。
3. 灵活的音乐解读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也需要有灵活的音乐解读能力。
每首曲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意图,要注重揣摩作曲家的意图,将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要通过对曲子的结构分析和音乐素养的提升,使自己对音乐的解读更加准确、恰当。
二、练习要点1. 片段练习在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可以针对曲目的难点进行片段练习。
比如针对变调、八度键以及大量的装饰音等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小节的技巧和细节,提高整体的演奏水平。
2. 缓慢练习在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时,要注重缓慢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加快速度,使得自己对曲目的理解更加深入,各个手指的配合更加默契。
同时也要注意确保每个音符的准确性和技巧的完美呈现。
3. 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因此学习音乐理论对于演奏非常重要。
要注重学习音阶、调式、和声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音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为演奏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综上所述,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钢琴谱演奏技巧与练习要点涉及了手指运动、指法、音乐解读等方面的内容。
巴赫平均律讲解
专辑英文名: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 II)专辑中文名: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上下卷)别名: The 48艺术家: András Schiff古典类型: 室内乐发行时间: 1986年05月22日地区: 英国简介:资源码率:256K专辑介绍:一、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平均律的标题乃巴赫所起。
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它对自然律进行修正,将八度音程分为十二半音的调律法,以便于转调。
这种调律法虽在18世纪已被提倡,但一直未予以重视、首先采用这种方法运用于全部二十四调的音乐家,就是巴赫。
在巴赫之前,菲舍尔(Johaun Kaspar Fisher,1665—1746)曾作过二十调的《前奏曲与赋格》(作于1702年)。
《平均律钢琴曲集》一共两卷,各24首。
第一卷BWV846—869;第二卷BWV870—893。
在第一卷的扉页,巴赫作有这样的说明:“《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使用一切全音和半音的调,和有关的三大度do、re、mi,小三度re、mi、fa作成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集。
这不仅能给热心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提供一个机会,也能使熟悉此类技巧的人从中获得乐趣。
”前奏曲与赋格或幻想曲与赋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种。
这种曲体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兴部分与赋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体的托卡它。
托卡它的创世者可能是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梅鲁洛的托卡它是把对位方式部分放在中间的三段体。
后来,弗洛贝尔格(Johann Jakbb Froberger,1616—1667)等,把即兴性的第三部极端缩小,把第二部赋格曲扩大,最后把第三部删去。
把第一、第二部分开,就产生了前奏曲与赋格。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
[word格式] 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豳文一n乌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十二平均律》1三尚斌(河南省漯河市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尤其是他的《十二平均律》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必修的内容,【关键间】巴赫;复调;《十二平均律》伟大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是成功地把两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葶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来一个半世纪巾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今天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十二平均律》是键盘技巧发展的历史中最伟大的教学法方面的作品.它不仅是键盘演奏训练方面,又同时是曲式及作曲技术方面的丰富宝藏.由于创作和键盘训练方面不可以分割,风格和技巧的融合,巴赫的键盘音乐表现既是主观的又是理性的.巴赫的音乐足为演奏者而写,又是对演奏者说话,因此其风格特点是沉思的,哲理的.巴赫的音乐想象是异常丰富的,但占主导的并不是戏剧性的特点.在巴赫音乐中情感表现最强大的段落,其表现手段仍然主要是思索的,只是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钢琴演奏本身所具备的复调技术,在教学中把复调音乐的学习和演奏,视为特别的课题之一,除了艺术的再现巴赫复调音乐这一独特而完全的形式所表达的境界和内涵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才能较好地掌握旋律线条的弹奏方法, 声部的模仿和交替,声音层次的对比和变化,各声部在发展中的纵横交错,平衡与协调,以及复调听觉的建立,良好的多声部习惯等复调音乐的弹奏和理解的方法.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培养学生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而弹奏复调作品,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乐句起和收的处理,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Fj己弹奏的是什么,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巴赫作品风格的掌握是弹好巴赫作品的关键,而要想更好地演奏《十二平均律》,具体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意:一一,声部平均律属于复调作品,即多声部音乐作品.我们要通过这些曲目的训练使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演奏中,要强调保持声部层次的清晰,主题声部要尤为突出,而其他各声部要让位于主题声部,手指要做适当的控制.但是,在控制巾,每一个声部又应当是清楚,完整的.要做到这一点,就是必须将每一层旋律部抽出来单独学习,使头脑对各声部都保持条理清楚,再用清醒的头脑去指挥手指的弹奏动作.?,节奏巴赫作品以节奏严谨平稳而着称.由于作品属于巴洛克时期音乐范畴,所以不能允许有类似浪漫派演奏手法常用的自由地,时慢时快地节奏.巴赫作品从开始到结,都应处在一个基本节奏之中.三,触键演奏巴赫作品所需的触键,音色和力度与表现巴赫风格是紧密相关的.为了表现巴赫音乐的哲理性,严肃,雄伟, 具有内在力量的巴洛克时代的气质和风格,要求触键结实, 有力,音色厚实.钢琴的触键方法有许多不同,但在弹奏平均律时,触键应和巴赫作品的风格相一致.一般来说,在快速乐曲中,用非连奏法或手指断奏来模仿击弦卉钢琴上清脆效果比较合适.这里要特别提到非连音这种巴赫钢琴作品最常用的触键方法.这种触键法与模仿占钢琴的特性不无关系,这是指富有弹性,颗粒性的弹奏方法,手指问并不断开,但每个音都有一个”音头”,以得音与音之间非常清晰.它与连奏相比就拟小提琴的分弓与连弓的区别,但又能必须区别于洛可可式珠滴玉盘般纤细,小巧玲珑的音色,巴赫的nonlegato是结实,透亮的.而在缓慢的抒情歌唱性乐曲中,则要把力量由肩部传送到指尖,手腕平稳,音与音的连接要均匀,贴键出声,保持音色的圆润饱满,这样才能获得古朴典雅的音响效果.四,力度变化总的来说,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与平稳.但是这并不排除某些段落里强弱力度的变化.巴赫作品的力度应按照乐曲的内容,结构来改变.无论如何,轻响截然分明的格式决不能套用到所有的前奏赋格上去.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由于受到其时代风格的限制,不宜像近现代作品的力度可以做从pppp~ljffff的变化幅度,以至支渠它的庄重的风格和内涵.巴赫在乐谱上很少写力度标记,但并不意昧着巴赫的作品缺乏力度变化,实际其作品的旋律线,复调声部的进行都要求力度层次层层分明,再加上巴赫丰富的和声,使他的作品音响层次立体感非常强,完全应该做出各种细微层次的力度变化.如赋格可以从开始,逐渐发展成结尾雄伟的气势,表现了巴赫深刻的洞察力和坚强的意志.巴赫作品的力度变化是内在的,大篇幅的强弱的起伏不宜过密和零碎.当然做出一强一弱的对比来模仿古钢琴的特点是巴赫作品中常见的.例:《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l4首赋格最后4个小节.五,速度它是决定风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弹奏平均律中速度应当和当时的乐器(如:击弦古钢琴等等)相吻合,与当时的时代相吻合.十八世纪属于节奏较缓慢的时代,如果在钢琴上这套f}}『目弹的很快,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平均律的弹奏应当是相对较缓慢的.六,装饰音这是修饰音乐的装饰品.巴赫的装饰音种类繁多,有回音,逆回音,颤音,下波音,上波音等等,他们各有自己特殊的弹法.另一方面,因为适合于击弦古钢琴轻巧,柔和音色的装饰音,并不一定适合现代钢琴上较厚实的声音,所以,巴赫的装饰音不要弹的太急,太强,太断和太华丽.七,线条这是巴赫作品巾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我们应该对线条在脑中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像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它一定是存在的.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另人厌烦.试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在结束时我们都去做渐慢,也太呆板了,我认为,一首歌唱性的,宽广流畅的赋格曲比一首欢快的轻巧的赋格曲更适于在结尾处做渐慢. 八,踏板踏板的使用在巴赫的作品巾要非常谨慎.古钢琴没有踏板,声音的延续远比不上有延续音踏板的现代钢琴.一般来说,巴赫的作品中很少用踏板,所以有不少人都认为踏板在巴赫的作品中似乎是不重要的,但事实上是极为重要而且极难把握的,由于踏板没用好而导致演奏失败的例子随处可见.在巴赫的作品中,踏板用的多了,会使声音含糊不清,用少了又会使声音干涩无味,这两个极端都有损于巴赫的风格.我认识踏板的运用应当根据乐曲的不同来决定.着名前(下转89页下)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错误的廖楠(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出现的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观点的错误之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否定“五四”以来以胡适为代表的全盘西化论者认为,中西文化差异的实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的落后文化,而西方文化是现代的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社会欲求其出路,不能不实行”全盘西化”,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又说:”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因此要现代化,只能全盘西化.至于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那也是整理归档而已.为此,胡适提出了整理国故的口号.”五四”时期胡适一派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此后的西化论者.1986年,有学者在《文汇报》发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要求十大冲突》一文,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冲突,贵贱等级原则与现代平等原则的冲突,中庸思想与现代竞争原则的冲突,如此等等.在港台,更有不少西化的知识分子,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是矛盾的.诚然,”五四”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说他们是”洋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也未尝不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其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即使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文化人,他们的思想,除了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的一面外,还有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利益和要求的一面.比如,当我们的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时,他们所表达的那种不屈服于强敌,忠于民族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就绝不能说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 而不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在阶级社会里,既有阶级的对立,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不同思想,但不同的阶级又是生活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其二,是他们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或者说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率先进入了现代化.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德国有德国的现代化模式,美国有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俄罗斯有俄罗斯的现代化模式,亚洲四小龙有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模式.以新教伦理为主导的西方国家能进入文艺争鸣豳现代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亚洲四小龙亦能进入现代化.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这就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否认了现代化只是自己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其实,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起因在于我们国家的贫穷落后.中国在明代中期以前,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都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像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的七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壮举.但是l5世纪以后,中国却落后了.此时英国已进人工业革命时期,而中国却依然以农业立国.速至鸦片战争前夕,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无论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方面,都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他们用的是洋枪洋炮,而义和团用以抵抗的,依然是大刀长矛,外加道教的符口.民国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毛泽东指出: “解放前五十多年闻,全国除东-It,#l-,钢生产一直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的最高年产量也不过是几十万吨.在一九四九年,全国钢产量只有十几万吨.……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这种情况,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看来,原因是中国古老的儒学和文化造成了社会的滞后.”五四”时期,他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在当时虽起到振聋发聩的解放思想的作用, 但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未能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上探讨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依然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思想.应该看到的是,中国在近代以后的落伍,决不是什么传统文化的罪过.在世界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里,美国由于开国晚,固然谈不上有多少传统,但英国,俄罗斯亦是有很深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而他们在进入现代化的时候,并没有反传统.东亚四小龙是有很深的儒家文化传统的,但儒家文化并没有阻碍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现代化.相反,在国际学术界,倒有不少人认为是儒家文化促成了他们的现代化, 以至把他们称为”儒家资本主义”,以区别于欧美型的资本主义.可见,根本不是什么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而是贫穷落后的国情使人误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H渐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重视传统文化也就势所不免.从历史的维度看,没有一个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国家是蔑视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中国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解放思想,依然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加以对立,那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苏联钢琴家涅高兹就认为:”弹奏巴赫音乐时应该运用踏板,但要用得恰当,小心,极其节约,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不适宜用踏板的.但是,如果在我们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作品而完全不用踏板,那么比起羽管键琴来,钢琴在声音方面多么贫乏啊!”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在弹奏中遇到手难以连接或慢乐曲中需要延长的地方等,是可以使用踏板的,但我们要用耳朵仔细的倾听,然后小心的进行.使踏板的使用不能至于影响声部原来的进行,更不能使音重叠起来,造成和弦效果,横的线条变成了竖的关系.例:《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第l7首赋格7,lO/b节.本文仅是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出发,通过从声部,速度,节奏,力度变化等诸多方面分析作品对巴赫的键盘复涮音乐风格进行了一次初探,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以及他的其它钢琴复调作品都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要真正的弄懂并准确把握这些巨作,是要花大量心血与时间去做认真学习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巴赫这座巍峨冰山的一角.可是巴赫音乐的更多的精髓,更多的伟大不朽之处,还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去探询和研究.【参考文献】【1】斯特凡诺?卡图齐.巴赫和巴洛克音乐【MI.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103l2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上接88页)墨。
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
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作者:崔秀峰来源:《艺术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平均律钢琴曲集》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被盛赞为音乐领域的“旧约全书”。
《平均律钢琴曲集》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并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平均律的可行性,营造出充满美感的意境,抒发出细腻动人的情感。
为了更好的演绎出《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内涵和情感,在演奏过程中,诸多对相关要素予以重视。
本文,笔者即对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时应注意的几个要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演奏要素复调音乐是将几条不同的旋律线,按照一定规则加以结合的一种多声部音乐,这几条旋律线各自具有独立的意义,注重各自的横向发展,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补充。
而巴赫则代表着键盘复调音乐长期演进的终点,他在前人研究和成就的基础上,集大成,使得复调音乐达到巅峰。
而巴赫也因此,成为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最杰出的代表。
他的主要钢琴作品有《创意曲集》、《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等。
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极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一、《平均律钢琴曲集》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它是由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种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即为复调音乐。
根据织体的具体形式,复调音乐可以分为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
复调音乐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可以揭示音乐的形象,亦可以同时表达几个音乐形象,并且还可以同时表达一个音乐形象或表达形象的不同侧面,如以一个形象为主,另一个声部则常作为主要旋律的补充进行,从而促进乐思形成连续不断地发展,加强乐曲结构上的统一性。
巴赫在复调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平均律钢琴曲集》即为其复调作品的巅峰之作。
复调音乐是巴洛克时期的典型产物,巴洛克(Baroque)主要指16世纪末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庄重、均衡稳定的风格相反,崇尚豪华、奇异和精雕细琢。
浅析巴赫平均律作品中BWV851的演奏技法
音乐表演一种的对比方式,但是这两者却在气质及神韵上具有着浓厚的关联,在速度上也是保持着一致性[3]。
三、BWV851作品前奏曲的解析与探讨巴赫平均律BWV851中的前奏部分,是能够起着良好的手指训练的优秀作品,在分解和弦三连音的构成旋律上特别具有动感,能够产生许多极具华丽和多元的色调。
而BWV851虽然在音乐的基调及风格上和赋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在音乐旋律当中却是经常出现和赋格主题具有相似性的旋律。
在前奏曲的开篇部分上,左手上均为八分音符,要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是在演奏大提琴,并要想象出轻轻拨动琴弦后所发出的声音具有怎样的效果,所以在进行演奏的时候,左手的跳音弹的时间不能太短,否则将会达不到演奏的效果[4]。
在大提琴拨奏衬托的前提下,低音浑厚感的展示,进而把低音区左手旋律演奏出来。
对于右手在大篇幅上需要掌握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则需要前期要进行强有力的手指训练,要求演奏的时候不仅具有轻巧及均匀的效果,还要具有相连的感觉。
与此同时,在弹奏期间需要重视力度的变化以及旋律的起伏,且强弱度上不要太突出,要在最平稳的范围内展开小幅度的强弱变化,避免过强或者过弱情况的出现。
例如在第10~11小节中以及第13~15小节要出现三次的模进,仔细分析每次强弱的不同,不要让三次模进的力度上出现相同的情况。
而从第20~22小节后,中声部的旋律要突出且要注意其中的大连线,要重点保持旋律的完整性,在第24~25小节处要着重的强调右手旋律声部中的每组三连音中的第一个音,从而表达已经进行了从B到D的模进处理。
在前奏曲的最后结尾处要以f收尾,并以减三和旋解决主三和旋来做适当的延长,让全曲得以结尾。
四、巴赫平均律BWV851作品的分析BWV851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第6首曲目,作品以d小调为主的。
前奏在4/4拍的基础上演绎着幻想曲的风格,整首曲目以右手三连音旋律为主,左手弹奏跳音对其辅助伴奏,所以曲子在前半部分的演奏以轻松、明快、柔和与均匀为主,需要触键干脆利落,让每一小节的旋律都保持在匀速上,左手的轻重缓急随着右手的变化而变化,不然会导致整体表演流畅度不高的局面[5]。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的演奏诠释
《戏剧之家》2021年第30期 总第402期61音乐研究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的演奏诠释刘明月(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复调音乐的经典之作,在钢琴音乐中被誉为“旧约圣经”,在音乐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以《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BWV881为例,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特点、音乐素材、演奏技法等,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加准确地演绎作品。
【关键词】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曲式特点;音乐素材;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0-0061-02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声乐作品、钢琴作品、宗教音乐等。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他根据自己对十二平均律的独有见解所创作的。
本文选取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BWV881这首作品,对其曲式特点、音乐素材、演奏技法等进行分析,希望有助于演奏者更加准确地演绎作品。
一、《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81的曲式特点本文所选取的BWV881是一首2/4拍的f小调作品,分为前奏曲与赋格两个部分。
前奏曲有明显的和声形态,风格舒缓,旋律线条清晰;赋格由三个声部组成,层次分明,曲风明快,与前奏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前奏曲前奏曲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1-28小节,第二部分为28-56小节,第三部分为56-70小节。
该前奏曲在调式调性上变化频繁,先由主调f小调开始,从第12小节开始转为它的对应关系大调降A大调,音乐与之前的f小调相比,变得较为明亮。
第40小节又转到了f小调的下属调降b小调,并且出现了新的动机。
从第48小节开始逐渐转为f小调,一直到第56小节才回到了f小调,一直到结束。
和声方面变化较为频繁,尤其是在20-24小节出现了5度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巴赫平均律BWV851的演奏技法
作者:房新宇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5期
摘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其键盘音乐的峰巅之作,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其中作品BWV851是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的第六首曲目。
本文试图通过该作品的前奏曲和赋格在演奏技法上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与体会,为今后的实践教学与演奏提出一些建议、起到一定的教辅作用。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前奏曲;赋格;演奏分析
一、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和作品BWV851的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历来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是他音乐创作的峰巅。
它由两部分组成,从24个大小调入手,每一个调都包含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是我国专业院校钢琴教学运用极为广泛的教材之一。
巴赫平均律BWV851为d小调。
前奏曲部分为4/4拍,中速的快板,演奏时需要注意把握音符均匀、节奏平稳、触键清晰,弹奏时不宜加重音,以防破坏其整体的流畅性。
赋格部分为3/4拍,行板,是用严格对位的手法创作的,演奏时需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演奏指法、手指的触键以及极少量的踏板辅助来保持各声部间的联系。
由于巴洛克时期作品多为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而写,于是在弹奏方法上应注意与现代钢琴的演奏区别。
二、巴赫平均律BWV851前奏曲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前奏曲部分是一首优秀的手指训练作品,分解和弦三连音构成的旋律富有动感,变幻出华丽多彩的色调。
它在音乐基调和风格上虽然与赋格部分截然不同,但在音符旋律线中多次出现了与赋格主题十分相近的旋律进行。
在前奏曲开篇,左手均为八分音符,要想象是在大提琴上轻轻地拨动琴弦演奏发出的声音效果,所以不宜将左手跳音弹得过于短促,要有大提琴拨奏的韵律,保持低音的厚重感,突出左手低音声部的旋律。
右手的音型织体为大篇幅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对手指训练极具价值,要弹奏的轻巧、均匀,稍稍有连线的感觉;弹奏时应注意力度上的层次变化,旋律线连贯而有起伏,全曲整体的强弱对比不要过于明显;要在平稳的力度范围内做出小幅度的强弱变化,切勿有突强、突弱的情况出现。
如第10小节至第11小节和第13小节后两拍至第15小节出现的三次模进,每一遍均要做出强弱的对比,切勿三次模进的力度一致、无变化。
从第20小节后两拍至第22小节结束,应将中声部的旋律突出,并注意其中的大连线,不要将一句完整的旋律线弹断。
在第24小节到第25小节处,应强调右手旋律声部中每一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以表达出进行了从B到D的半音下行模进处理。
前奏曲的最后以f作为强收结尾,最后从减三和弦解决到主三和弦并做适当的延长,以此结束全曲。
三、巴赫平均律BWV851赋格的分析
巴赫平均律BWV851的赋格部分基调为有表现力的行板,因此弹奏速度不宜过快,且应表现出柔和、流畅的音乐情绪,勿将旋律弹奏的过于急赶有力。
第1小节主题声部由右手高声部引出,应注意第2小节第二拍后有乐句与乐句间的呼吸,不要将两句揉为一句,听不出乐句的划分。
第3小节处在左手低声部将主题声部第二次引出,此时应注意右手十六分音符一定要做弱奏处理,以突出左手主题声部;第4小节需注意,左右两手均出现了乐句间的呼吸,切勿糅杂。
主题声部的第三次出现,位于第6小节左手低声部。
在第8小节处,主题声部第四次出现,此处右手有主题声部和中声部两个声部,可先分手练习,用左手弹奏中声部,右手弹奏高声部,即主题声部,以区分两声部在力度上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旋律。
之后再用右手独立完成两声部的弹奏,最后加上左手低声部十六分音符的弱奏,完成三声部间音色的对比。
第9小节右手第一拍也是如此,应弱化中声部的bE、D,突出高声部十六分音符的主题旋律;左手的G、A也应注意乐句间的呼吸,勿将这两个八分音符弹连;右手第二拍的bE用小指弹奏时,不可过于突出该音,将前一拍的力量延续到下一拍即可,不用单独重新发力弹奏。
每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个音与下一组的第一个音为同音时,注意不要弹断,应均匀而连贯的弹奏清楚,右手中声部大指弹奏要轻,突出高声部旋律即可。
主题声部第五次出现,是在第13小节的右手高声部,一小节后又在中声部出现了主题倒影。
此处应注意,主题倒影的第一个音用右手的大指弹奏,第二个音往后均用左手大指和二指弹奏。
弹奏时,应注意中声部主题倒影的连贯性,不要因为左右手的切换而将旋律线条的流动感打断。
直至第17小节,主题旋律又在左手低声部出现,第18小节又交替至中声部出现。
第20小节处,左手中声部颤音应做到轻颤,以听清下方声部为主;但就三个声部而言,下方两个声部又应以听上方高声部旋律为主,因此此处三个声部的力度应为高声部>低声部>中声部。
至第一大部分终止处,主题声部共出现八次,第21—23小节、第27—29小节,主题声部与主题倒影在高、中、低三个声部中交替出现。
在第34小节处,主题声部在低声部出现,之后左手双声部均为三度叠置进行,也是主题倒影的再现。
自第36至38小节的三次模进,将全曲逐渐推向了高潮,之后第39小节、第40小节紧接着出现了两次主题旋律。
至此,全曲共出现十七次主题旋律。
最后,第43小节中声部三度叠置上行,逐渐渐慢并渐弱的结束了全曲。
[参考文献]
[1] 孙建滨.巴赫平均律钢琴曲的分析与教学[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2] [日]市田羲一郎著,孙同瑟译.巴赫“平均律”第一册第六首D小调(前奏曲)解析与演奏法[J].钢琴艺术,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