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篇》读书笔记

在图书馆巧遇张之洞名作《劝学篇》,概知此书為晚清内忧外患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為保社稷、强国家而所撰之书,却不闻其详。时至今日,通读全文后,喟叹不已!一赞其不愧為一代帅才,文笔之中尽显其才华,子句之间不仅彰显雄才大略,更透露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在晚清内无强兵、外多敌手的境遇里,很多士人像张之洞一样,腹中不止是些谈吐之词,更多的是在不断寻求图强之路,而张之洞不仅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他是管辖两广,誥命朝廷的封疆大吏。面对当时在国内风行的保守与洋务两派之说,他既不抱残守缺,也不盲目崇外,而是怀著一腔要救吾国吾民於水火之中的热血,写下这篇包含了他的救国立场的《劝学篇》,其中,他以“中学為体,西学為用”作為基本的指导方针与取舍标准,一方面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纲常秩序,另一方面又支持维新派的一些改良活动,如办学报、开学会等,利用自己在湖光两江一带的权力,在湖北等地推行新政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劝学篇》的问世,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救国立场既不与康有為等激进派苟同,向慈喜為首的中坚力量表明自己的忠诚,又改革军事、教育,兴办学堂,资费派遣留学生以及训练新军等,这些改革目标都在《劝学篇》中一一做了叙述,思想深刻,条条切中要害,其中内篇

“循序”、“守约”、“去毒”几篇皆為揭示当朝时弊之说。又有外篇“游学”、“设学”、“广译”、“阅报”等几篇中突出展现了张之洞為打破被动局面而做出的决心与设计的一片宏伟蓝图。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目的,序中有言:

“二十四篇之义,扩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二知惧,惧為印度,惧為越南、缅甸朝鲜…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不用缀说。

全篇分内外两篇和首篇序三部分,内九篇,外十五篇。全面阐述了张之洞“中学為体,西学為用”的文化构想和政治教育军事等图强改革的构想。“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对中国历史发展命运有深刻认识的张之洞,发觉王朝兴衰的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政治改革的到位与成效,一个是对交流学习的重视程度,而二者的关系,是有一个强大的政治背景作為国家图强改革的总后臺,又上下齐心,在肯定本民族的发展优势的同时,放眼世界,看到自己与并行的诸多国家民族之间的差距,从而扬长避短,积极吸收外国的一些先进思想与文化,乃至政治改革经验,又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做一些具体变革。“内篇

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正对国运衰微,国人彷徨的局面,张之洞以内篇作為一面镜子,让国人看清自己是中国人,是由本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有著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知识系统的国家。又正对保守一派盲目排外,国朝上下学风低迷,沉醉於“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的局面,做外篇十五,提出一些打开窗户看世界的建议,让一些在积贫积弱中恐慌而又不知所為的人,指明了方向,让整个衰败的局面有所转机。

“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奋扼腕,於是图救时者言心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又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眾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洲之内矣。”这是一段揭露当时国政岌岌可危,图强改革势在必行,而有新旧两派偏执只说,导致民心皇皇,不知所归。张之洞很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种舆论的导向不同,產生的结果也不同,然而新旧两派各有弊端,如果事态发展到偏向具体的哪一方,将来必遭大乱。如此张之洞的《劝学篇》的问世正是一面理性的旗帜插在了华夏之岗,使在这时候彷徨的中国舆论界树立了一个崭新的

参照体系。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推陈出新,张之洞《劝学篇》比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一个在当时与国情相一致的改革方案,受到了包括慈喜在内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有很多方案的实行,比如派送留洋学生、开设译馆等,都使当时中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张之洞的很多建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

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明确了我民族的历史传统,即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指导,其中的伦理纲常对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做了深刻的阐述。

内篇第一為同心。其中开篇便呼吁:匹夫虽贱,必有所济,用一个儒者的口气说明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接著又是对儒家文化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扼要的叙述,仿若一部学术简史。在此过程中他一面讲述历代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状况,又从侧面突出了儒家思想对一个朝代的学术乃至政治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但此篇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阐述了儒家学术的历史作用,而是提出的“同心”的含义:“保国、保教、保种合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揭示了一国政治与其治国新思想指导和民族兴亡的利害关系,接著又举了土耳其為保存回教而经历数次苦战,耶穌天主教士借助兵力向世界散播基督教

的例子,又观中国汉唐时期宗尚儒术,以教為政,清朝又尊孔崇孟,以儒家思想作為一国的指导思想,说明了一国的指导思想对一个民族不仅是思想引导这麼简单,而更重要的是保存一个民族的特殊性,使一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和思想认同,能够激发民族团结,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是一个国家立於不败之地。但如果反之,一个国家如果被瓜分而亡,一个民族的灵魂又将何去何从?不仅“五经四子,弃之若土且;儒冠儒服,无望於仕进。巧黠者充牧师,充刚巴度,充大写。椎櫓者谨纳身税,供兵匠隶役而已。”一个国家如果灭亡,那麼这个国家本来靠知识技术来寻求出路的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只能是沦為附庸,而那些本国指导思想却被外侵思想所吞噬,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谈什麼四书五经,还谈什麼三纲五常?一个民族灭亡,那麼因这个民族的伴随所生的一切都将灭亡,留下的只是為他民族所利用的工具而已……“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為第一义。”张之洞认為眼下时刻,是要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君臣齐心,救国图强才是首要的,“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所以国泰则民安。

第二篇是对清政府的种种肯定,通过将清朝与以前历朝相比较,清政府的诸多抚民安国之举。国家的收入自古以来是取之於民,所以一国执政者对百姓的体恤首先体现在税收赋役上,自秦以来,税收经过秦丁口之法,汉算緡之法,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