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分享]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案主姓名:吴某性别:男年龄:73岁二、个案来源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一)重要引发事件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
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6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
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1.自我调试: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
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际关系系统失衡。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
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
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
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1,社会因素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
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老年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下面我将结合一个具体案例,对老年社会工作进行分析。
某社区的老年服务中心接到一位老年人的求助电话,老人自述孤独寂寞,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经过工作人员的初步了解,得知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探望,导致老人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心理上产生了抑郁情绪,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一案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首先进行了心理疏导工作。
工作人员定期与老人进行交谈,关心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帮助老人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生活信心。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夜校、健身舞蹈班等,让老人有更多的社交机会,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除此之外,社区还关注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工作人员帮助老人办理了居家养老补贴,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
同时,社区还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帮助老人做好日常生活的照料。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我们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干预。
通过心理疏导、关爱陪伴、经济资助等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综上所述,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项充满温情和责任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关注每一位老年人。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是我们工作的初衷和目标。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年社会工作需要我们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生活保障和社交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
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老年个案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老年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老年个案工作1、老年个案工作的定义和性质所谓老年个案工作就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帮助和支持,以使当事人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
由此,可以发现老年个案工作的一些基本性质:①老年个案工作的提供者是受过一定专业训练的人员,他们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方法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②老年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及其家庭。
③老年个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增进老年人与社会的福利,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④老年个案工作实现“助人自助”终极目标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这是因为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对老年的认识都存着误区。
就社会而言,人们普遍认为老年是退出社会的代名词,因此在观念上往往视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的负担,对老年人的作用视而不见,却片面夸大其身体上的劣势;就老年人而言,他们退出工作岗位之后,与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少,同时某些能力亦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从而导致一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甚至抱着“等死”的心态来打发时光。
因此,老年个案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澄清这一认识上的误区,通过组织、宣传等方式改变社会与家庭对老年人的片面看法,同时,在协助老年当事人工作的过程中,使老年人感受到他们仍然可以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环境,而并非只是消极的一群人。
2、老年个案工作介入的内容①协助老年案主认识及接受老年;②帮助老年案主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从而使老年人产生人生完美的积极的、正面的感受;③改善老人与家人的关系和相处问题;④支持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使其晚年生活更加充实;⑤为老年人组织与争取权益以及寻找各种社会资源;⑥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地应对人生晚年期各种“生活事件”(如丧偶、重病、空巢家庭,等等)⑦辅导老年人正确认识死亡及接受死亡的来临,而减少愤怒及恐惧的消极情绪3、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①会谈技巧老年个案工作会谈是指工作员与老年案主相互接受有特定目的的一种专业性谈话。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社会工作者关注社区中的社会化退休群体,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运用同质性小组的活动来吸引该群体走出家门、调动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挖掘并鼓励社区领袖的个人发展。
那么,店铺为大家分享社会工作退休老人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背景介绍】XX小区是2002年以后的回迁社区,社区内老年人较多,社会化退休人员也较多,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2300余人,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达760余人。
社会化退休人员往往早已脱离原工作单位,社会交往面较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社区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社区环境,通过活动,吸引身体条件允许的社会化退休人员从家里走出来,到社区中参加社区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这样既有利于消除社会化退休人员的孤独感,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同时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1.社会化退休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态。
社会角色由一个积极地参与者到一个相对被动参与者的转变中,很多人的自我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大多数社会化退休人员由于子女结婚等原因,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突然的离开,使他们心理产生不适。
在社区中,儿童、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群体,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影响,也使众多的社会化退休人员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其精神生活大多局限于小范围中,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一些社会化退休人员虽然参与社区活动,但往往面临形式单一,参与面不广泛,方法缺乏科学引导的问题,他们的普遍需求难以得到关注。
2.社会工作者介入理念(1)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五个层级。
生理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安全需要是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当前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比如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与他人建立友谊,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所接纳,有归属感;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需要,指满足个体把各种潜能都发挥出来的一种需要。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贡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案例,探讨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老人照顾服务因年老体弱,不少老人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的求助电话。
老人无法自理和照顾自己,非常需要帮助。
工作人员动员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与老人交谈,并了解了她的需求。
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他们每天为老人提供定期家访,帮助她购买生活用品,和她聊天,给她提供心理支持。
工作人员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活动,邀请老人参加,让她感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在帮助老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后,工作人员还帮助她申请相关的社会福利和医疗补助。
通过他们的努力,老人逐渐恢复了自信,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案例二:困境青少年关爱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关注困境青少年。
一位民政部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位年仅16岁的孩子的求助电话。
这个孩子家庭贫困,父母长期失业,他无法继续上学,每天流浪街头。
工作人员立刻与孩子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处境。
他们将孩子安置到了一所由政府资助的青少年庇护所,并开始了他的教育和职业培训。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他的个人关系,帮助孩子找到一份暂时的工作,并为他创造更多就业和学习机会。
在一段时间后,孩子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继续接受支持和辅导,最终成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塑了他的人生轨迹。
结论以上两个案例仅是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小部分实践。
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庇护所管理、福利分发、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
他们通过与弱势群体的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民政部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老年社会工作是指为了帮助老年人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将通过一个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来介绍相关参考内容。
案例:李奶奶是一位80岁的老人,她的子女都已经搬到了其他城市工作,生活上无法给予她太多的照顾。
李奶奶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不便,也感到孤独无助。
社区工作者决定对她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1. 综合评估:社区工作者首先对李奶奶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她的生活状态、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她的主要需求和问题,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2. 确认需求:在评估的基础上,社区工作者确认了李奶奶的主要需求是生活照料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常常面临着生活照料、情感支持、社交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需求对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制定计划:社区工作者与李奶奶及其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份个人计划。
计划包括每天上门帮助李奶奶做家务、购物等生活照料工作,并且定期组织老年人活动,帮助李奶奶扩大社交圈子。
4. 行动实施:社区工作者开始按照制定的计划行动,每天按时上门给李奶奶提供帮助,做家务、购物等。
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联系了附近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李奶奶参加活动,结识其他老年人,增加社交。
5. 监督和跟进:社区工作者定期与李奶奶和家人见面,了解居民对服务的满意度,并根据需要调整服务计划。
同时,社区工作者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必要的康复和医疗服务,确保李奶奶的健康状况得到关注。
6. 资源整合:社区工作者会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包括志愿者、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资源可以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时庇护等。
7. 长期计划:除了当前的需求,社区工作者还要与老人及其家人讨论长期计划。
这可能涉及到老人的住房问题、养老院选择、护理等重大决策。
社区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和家人了解各种选项,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通过以上个案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老年社会工作不仅仅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交需求。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模板
(一)案例背景介绍(大约200字)案例背景介绍部分应该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基本信息。
同时,应描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比如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
此外,还可以简要介绍与此案例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二)问题分析(大约300字)问题分析部分主要围绕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交等层面描述老年人所面临的困境。
比如,老年人可能因为生活能力的下降而无法自理,可能因为子女忙于工作而缺乏陪伴,可能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而无法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等。
此外,还可以分析老年人所处环境的不利因素,如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社区设施的不完善等。
(三)工作目标和策略(大约300字)工作目标和策略部分应该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明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策略。
工作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的。
比如,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供心理支持,促进社会交往等。
策略应该与目标相一致,可以包括多种方式,如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组织老年人活动,加强社区支持等。
(四)工作成效与评估(大约300字)工作成效与评估部分应该对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参考案例中老年人的变化和反馈,比如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改善,社交圈子的扩大等。
同时,也可以考虑问卷调查、专家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估。
此外,还可以加入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找出改进的方向。
(五)经验总结与启示(大约200字)经验总结与启示部分应该总结工作经验,并提供启示。
比如,要注重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等。
此外,还可以探讨未来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在老龄化社会的趋势下,社会工作在老年群体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下面我将以一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在某个城市的养老院,有一位老年人叫王大爷,他已经丧偶多年,儿女忙于工作照顾不到他。
由于他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加上患有轻微的认知障碍,他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常常感到寂寞和无助,没有人可以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首先可以通过与王大爷沟通,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对话,社工发现王大爷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同时他对参与一些活动也有兴趣。
于是,社工通过调查了解到附近有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可以为他提供一些交流和娱乐的机会。
社工与王大爷一起前往活动中心参加活动,为他提供伴随和支持。
在活动中心,社工还结识了一些在同样困境中的老年人,他们有着类似的困惑和需求。
社工与他们建立了联系,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让他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交参与程度,也增加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
另外,社工还发现王大爷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环境脏乱,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社工与养老院负责人进行沟通,提出相关建议,帮助改善王大爷的居住环境,确保他的安全和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社工成功地帮助王大爷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
他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拥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他在活动中心的参与和与其他老年人的交流,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同时,他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更加安全和卫生。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社工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了解,以及与相关机构的合作,针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干预策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社会工作的干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老年抑郁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刘老太今年72岁,是位离休教师。
她在28岁时经人介绍结婚,育有一子一女,但儿子在6岁时不幸夭折。
刘老太性格原本比较开朗,自儿子夭折后,有半年时间处于极度悲痛状态,曾产生轻生意念,采取投河、触电、上吊等方式屡次企图自杀,但均未成功,一直到37岁生了女儿,刘老太才恢复了原来开朗的性情状态。
四年前,刘老太的丈夫去世了,她被女儿接过来同住,但常常觉得生活无目标,烦躁苦闷。
女儿由于工作需要,又经常去外地出差,刘老太感到特别孤独、心烦、忧郁,这导致她睡不好觉。
【问题】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有哪些?2.请谈谈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以及不及时治疗的后果。
3.请结合上述案例说明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
【答案】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为:健康维护、就业休闲、经济保障、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以及一条龙照顾服务。
2.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之一,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
(1)老年人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负面的自我对话、嗜睡、饮食和睡眠紊乱等。
(2)抑郁症未能及时治疗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尝试自杀,以求解脱因长期悲哀和感到毫无价值带给自己的痛苦。
3.老年社会工作者要会处理老年人的一些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对待老年抑郁症患者时,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在有些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需帮助老年人改变情形,即消除产生情绪问题的因素。
(2)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年人的认知,帮助老年人适应他无法改变的情形,因为老年人所面对的环境通常是无法改变的。
(3)工作中要注意老年人对待介入的态度。
老年人可能对认知和情绪问题有偏见,可能认为抑郁是源于性格上的缺陷而不是对发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的、艰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事件的反应,因此老年人可能非常抵触配合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4)老年人可能会把情绪困扰躯体化,即把不愉快的情绪转化成对身体不适的抱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标题: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及参考内容引言:老龄化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参与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职能,扮演着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和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某老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为例,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参考内容以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案例描述:在某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有一位叫李奶奶的老年人,她已经丧偶多年,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她。
由于年纪上的限制,李奶奶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例如购物、做饭、打扫卫生等。
她长时间处于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的状态,生活质量较低。
问题分析:1. 生活照顾问题:李奶奶由于身体状况和年龄原因,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2. 社交孤立问题: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李奶奶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缺乏社会支持和社交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交支持和帮助她建立社会联系。
3. 心理支持问题:长期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李奶奶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孤独感的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参考内容:1. 生活照顾方面的支持:- 派遣社工或志愿者定期为李奶奶购买生活用品,解决她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 安排志愿者或社区保洁员每周定期到李奶奶家中进行卫生打扫和清洁工作,确保她生活环境的卫生。
- 协助李奶奶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提供送餐服务、随访看护等。
2. 社交支持和建立社会联系:- 组织社区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加李奶奶的社交机会,并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 安排专门的社工或志愿者定期陪伴李奶奶,与她聊天、散步、做手工等,减轻她的心理孤独感。
- 建立老年人互助小组,让李奶奶与其他老年人分享生活经验和感受,共同解决各自的问题。
3. 心理支持和关怀:- 定期开展心理支持讲座或活动,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李奶奶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孤独感。
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咱们这个热闹的社区里,住着不少老年人。
有的儿女不在身边,平常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有的身体不太好,行动不方便,生活上遇到好多难题。
咱社区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琢磨着得给这些老人找点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能过得舒心点。
二、服务对象。
三、问题分析。
这些老人面临的问题还真不少。
有的老人因为身体原因,去医院看病、买药都成了大难题,有时候拖着病身子还得自己硬着头皮去;还有的老人心里头憋得慌,整天一个人待着,连个聊天解闷的伴儿都没有,时间长了就变得孤僻、抑郁了;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像打扫卫生、修修电器啥的,对他们来说也挺麻烦的。
四、服务目标。
咱的目标就是让这些老人的生活变得轻松、快乐起来。
具体来说,就是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看病、买药不用愁;多找机会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心里头敞亮点;再给他们找点乐子,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有意思。
五、服务计划与实施。
# (一)成立“老年关爱志愿服务队”咱社区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没想到大家还挺热心的,不一会儿就招来了好多志愿者,有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还有一些热心肠的居民。
大家组成了一个“老年关爱志愿服务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 (二)开展“健康敲门行动”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去看望老人,给他们量血压、测血糖,还详细询问身体状况。
医生志愿者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告诉他们该吃啥、不该吃啥,平时要注意些啥。
这一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心,都直夸志愿者们贴心。
# (三)设立“老年聊天角”在社区活动中心专门开辟了一个“老年聊天角”,每天定时开放。
志愿者们陪着老人们聊天、下棋、打扑克,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有时候,老人们还会一起讨论讨论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儿,笑声在聊天角里回荡。
通过这个活动,老人们不再觉得孤单,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 (四)举办“老年趣味运动会”为了让老人们的身体更健康,咱们还举办了一场“老年趣味运动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例描述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2)增加李奶奶与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她的社交网络,使她能够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缓解甚至根治她心理上的空虚感、孤独感,使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3)把丧偶空巢老人们的心声向全社会传达,让更多的人关注丧偶空巢老人,让老人的需求被社会正确认知。
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和完善关爱老年人的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的身心保障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构建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出一份力。
四、解决方案以危机介入的方法进行服务,力图改变服务对象的观念,助人自助,最终走出情绪低谷,开使新的人生阶段。
延伸服务为:以老年人增权工作理念,增加服务对象的社会地位,令其感怀自身的社会价值,变弱势为强势。
1、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同理感受,放松练习危机介入的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机造成的伤害、避免不良影响的扩大。
因为李奶奶发生危机后,服务对象通常处于迷茫、无助、失去希望的状态中,所以在危急中帮助服务对象的有效方法是给服务对象输入新的希望,调动服务对象改变的愿望。
以助人自助的方针,激励服务对象自助的主观愿望。
具体到本案,应尽快与服务对象沟通,令其理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使其正视死亡的必然性并进而劝导,令服务对象信服。
2、提供支持——邻里、友情支持在帮助服务对象面对和处理危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拥有的周围他人的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里包括社区支持。
首先,与服务对象的邻里沟通,给老人空间进行怀念,用邻里的温暖抚慰老人,并让服务对象认识到不能跟着老伴儿去死,自己还有自己的价值不能随便放弃生命。
其次,寻找服务对象现存的朋友以及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进而充实李奶奶的生活,使其无暇去想逝去的老伴。
3、恢复自尊——系统脱敏危机的发生通常导致服务对象身心的混乱,使得服务对象的自尊感下降,社会工作者在着手解决服务对象的危机时,首先要了解服务对象自己的想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
在本案中,服务对象自身增能也要考虑进来。
加强服务对象社会功能的恢复,为服务对象寻找兴趣爱好,使其将生活重心及注意力进行转移,不要沉湎于悲痛中。
4、培养自主能力——社区支持危机是否能够解决最终取决于服务对象是否能够增强自主能力。
虽然服务对象在危机中自主能力有所下降,但社会工作不能认为服务对象缺乏自主能力,整个危机介入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主能力面对和客服危机的过程。
鼓励服务对象多交往同龄的邻居好友,尤其是女性同龄好友,继续将生活下去。
五、支撑理论(一)角色理论帕森斯:有三种不同的社会复位(social restitution)方式,以终止丧失过程,恢复或支持重要角色退出后的身份继续:文化所规定的角色继续、角色重演和易位投入。
在帮助案主李奶奶时,要帮助她恢复原有的角色,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
(二)脱离理论(又称撤退理论和休闲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卡明和亨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具体观点如下:A 老年人身衰体弱,形成了撤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B 老年人心理较为消极,经常想到死亡,甚至期盼死亡,其心理不适合不断进取发展的社会。
C 老年人的撤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老年人的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要帮助案主认识清楚这一问题才能使其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当中,重新投入当新的生活当中。
(三)活动理论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提出的“活动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
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保持生命的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对活动理论的评价:A 有利于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方法之一,就是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
B 活动理论符合社会的价值体系。
C 活动理论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通过社区的帮助,使案主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活动,使其能够从悲痛中走出来,继续自己的新生活,而且有助于案主的身心健康。
(四)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
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
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
能够使案主缓解自己消极的心态,帮助其重新找回自己的社会价值。
(五)老年人次文化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最初是美国学者罗斯提出的。
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次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这种理论认为老年次文化群的形成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法定的退休制度成为老年期开始的明显标志。
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公寓、养老院等等住所的兴建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频繁接触的机会,通过相互交往,老年人会形成一种群体意识。
这使得老年次文化群的形成成为可能,并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同。
老年次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表现在老年人形成群体身份与意识,具有采取社会行动的潜能,以捍卫老年人权利及争取老人福利与社会资源。
消极作用是有可能造成老龄歧视,不利于不同年龄层的整合。
希望案主能够积极地参加到自己的社区活动当中来分散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帮助案主认识更多的老年人,使其重新融入到社会当中。
(六)符号互动理论(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
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
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
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
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帮助案主重建自己的自信心,从他人的评判、态度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增强案主的自我解决能力。
六、分析与反思尊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与日俱增,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爱护、尊重老年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老年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更承担者不可推卸的使命。
在老年人的婚姻状况中离婚、丧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婚姻问题。
丧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严重和剧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丧偶者在配偶去世后头6个月中的死亡比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
丧偶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复杂、悲伤感和孤独感最为典型。
许多老年人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还会出现茶饭不思、抑郁、疲乏的情况,甚至因为过度悲伤而患病。
时间一长,就会倍感寂寞孤独,觉得被世界遗忘和抛弃了。
除了老人自身和家庭因素以外,社会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营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有助于老龄社会居家养老中的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相关建设,应大力发展。
开展社会工作,要懂得灵活运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并不是单纯地要求一个社会工作者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要有服务对象自身的参与。
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要善于沟通,细致敏锐。
能够从沟通中发现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通过沟通发掘服务对象自身关系网络,促进服务对象自身优势的放大;通过沟通结合社会共建、社会辅助,形成一个服务体系,才可能完成整个服务过程。
当案主基本上完成了以上的工作计划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社工就开始与案主商讨结案。
社工通过和案主的深度访谈,与案主共同总结评估个案,评估报告由社工撰写。
同时,社工在结案阶段也要对这一个案例进行反思,总结个案计划和行动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在结案后一定时期内拜访案主,帮助案主回顾工作过程,根据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的解决情况跟进服务。
在这个阶段要注重与案主的分享,强调案主已经取得成绩,鼓励案主,增强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案主结案后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