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_赵寅

合集下载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研究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体系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了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旨在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1.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科技、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的支撑下,以产业链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2.特征(1)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

(2)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4)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1)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科技创新:为产业体系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3)人才优势:为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挑战(1)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业过剩,部分产业短板明显。

(2)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存在“卡脖子”风险。

(3)环境污染:部分产业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问题。

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选择1.优化产业结构(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

(2)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创新能力(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3)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业生态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产业生态理论源自生态学领域,旨在研究产业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产业生态理论进行综述,旨在探究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产业生态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产业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生态学的观念应用于产业领域,以生态系统的思想为基础,研究产业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化进程推动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作;二是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需要探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这两个方面的背景下,产业生态理论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内容。

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框架的建立产业生态理论的形成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以便进行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方面,产业生态理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2.产业链的概念和原理;3.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4.产业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这些内容为产业生态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也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的丰富化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系统动力学、网络分析、贝叶斯推断、演化博弈等方法,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和可重复。

三、应用领域的扩展产业生态理论的应用领域涉及很广,不仅包括传统行业,也包括新兴产业。

产业生态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1.环保行业,通过产业链能量循环和资源再利用,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2.工业制造业,通过共享资源、协作研发和共同创新等方式,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3.农业领域,通过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新兴产业,比如共享经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综述

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综述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产业体系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已经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本文将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发展模式以及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1. 内涵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以及产业组织的创新,形成的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为核心,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 特征(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增长速度等特征,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产业链延伸拓展。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销售服务,各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产业组织创新。

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高效、灵活、多元化的产业组织形式,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4)区域协同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模式1.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模式。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以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模式。

通过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 以产业链协同为纽带的模式。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4. 以国际化为战略的开放模式。

通过引进外资、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 产业链延伸拓展。

我国积极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3. 产业组织创新。

我国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与产业竞争,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效率。

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

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低碳、开放合作等特点,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特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以开放合作为路径,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产业结构优化: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3. 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4. 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5. 国际竞争力: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影响力。

三、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

2.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逐步提高。

3. 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4.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

2.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不完整。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综述现代化理论的相关研究现状和成果。

现代化理论涉及广泛领域,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现代化理论的内涵、研究现状、应用研究等方面,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理论、研究现状、应用研究、研究方法、经济增长引言现代化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旨在解释和预测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化理论越来越受到。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选取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综述。

主体部分1.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历史背景现代化理论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它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中寻找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当代现代化三个阶段。

2.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当前现代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化动力机制、现代化路径选择、现代化代价问题等。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后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也无法预测未来的现代化趋势和发展方向。

因此,学界对现代化理论的争论一直不断。

3.现代化理论的应用研究现代化理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奇迹;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则运用现代化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者则现代化理论对民主化进程的解释力。

然而,现代化理论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现代化理论难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现代化理论在解释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现代产业体系_赵昌文

现代产业体系_赵昌文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我国知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赵昌文教授,对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认识。

本文将从赵昌文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赵昌文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产业体系。

其主要特征包括:1. 技术创新驱动: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 市场需求导向:现代产业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适应性和竞争力。

3.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协同: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赵昌文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四个关键路径: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

赵昌文指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拓展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赵昌文认为,要拓展市场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促进产业升级。

(1)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信心。

(2)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

(3)推动消费升级,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3. 优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

赵昌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优化价值链布局,提升产业附加值。

(3)完善供应链体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4. 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竞争中,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构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

现代产业体系不仅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包括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以下是关于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这包括:(1)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2)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等。

(3)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科技创新,通过以下途径推动产业创新:(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

3. 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强调:(1)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3)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现代产业体系注重国际合作,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国际竞争力:(1)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构建。

(2)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3)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1. 制定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

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 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

现代化产业体系论文

现代化产业体系论文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探讨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措施,旨在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因此,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度融合为特征,以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2.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实现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 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

4. 国际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三、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 必要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

2. 紧迫性: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低端锁定等问题,亟待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措施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降低传统产业比重。

3.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强产业协同,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4.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5.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升级提供政策保障。

五、结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

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支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和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研究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1. 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产业链完整: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下游销售等环节,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3. 价值链高端: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4. 供应链高效: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5. 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2.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

3.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我国产业链条逐步完善,部分产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4. 绿色低碳发展初见成效: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问题1.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 产业链协同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够,导致资源浪费和产业效益低下。

3. 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挑战:部分产业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绿色低碳发展任务艰巨。

4. 人才培养与引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本文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其内涵、构建路径、发展现状及挑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旨在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内涵1. 技术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2. 产业结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3. 产业链协同: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4. 创新能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路径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2.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 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升级。

4. 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 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及挑战1.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2. 面临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结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我国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产业体系文献研究

现代化产业体系文献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通过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发展特征、构建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形成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高度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形成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2. 产业链条高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链条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3.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4. 绿色低碳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征1. 创新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 高度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之间、产业与产业链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3. 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绿色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4. 智能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路径1.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2. 加强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3. 促进产业链融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4. 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四、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挑战1. 技术创新不足:部分产业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产业升级。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

一、引言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建设路径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1. 注重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制造业,夯实国民经济发展根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2. 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协同作用的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注重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物质技术成果的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这些成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 实现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开放共享的产业体系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强调产业融合、绿色低碳和开放共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路径1.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我国应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2)推进产业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

(3)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完整性。

2. 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我国应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壮大。

同时,要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具体措施包括:(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现状、挑战和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现状、挑战和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1. 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增大。

3. 国家战略需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现状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

2.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3. 产业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链完整性不断增强。

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1.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 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3. 产业链协同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够,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4. 人才培养和引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引进政策有待完善。

五、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路径1. 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3. 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5.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六、结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内研究综述谢浩;张明之【摘要】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现代产业体系概念的划分基本趋于一致,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深度融合.现代产业体系是时间性和区域性概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地方政府应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考虑现代区域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还是高级化.在路径选择方面,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产业融合,动力是技术创新,载体是产业集群.【期刊名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作者】谢浩;张明之【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一、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相关背景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是在2007年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报告将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纲要》表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在于继续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增加技术创新,实现我国产业价值链高端化。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通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即三次产业融合共生,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来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协调、同步发展,以构建符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上述,都是重要政府报告或文件中关于现代产业体系政策方向的描述,但是,关于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在2008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中首次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

本文旨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趋势。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已经达到现代化水平,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优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重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产业链优化与拓展。

学者们强调产业链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学者们认为,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观点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等特点,是推动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2. 产业链优化与拓展(1)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66 产业创新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综述赵 稢 廉国恩(燕京理工学院,河北燕郊065201)摘 要:产业创新理论源于对产业革命的研究,随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提出而萌芽。

19世纪60年代坎宁安首次提出“产业创新”一词,70年代弗里曼和苏特提出产业创新应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奠定了产业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

国内外学者纷纷对产业创新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各国的产业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有关产业创新的理论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关键词:产业创新;创新理论;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066-03 [作者简介]赵稢(1968-),女,汉族,河北新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实务与产业经济;廉国恩(1983-),男,汉族,山西长治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基金项目]河北省廊坊市科技局2015年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创新城市建设背景下廊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023104)。

一、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创新理论创新理论起源于20世纪10年代,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教授在《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

各国学者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的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划分,如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有的学者提出创新模型,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和系统整合网络模型等;有的学者构建了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创新双螺旋等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关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学理解[2]。

(二)创新集成观与新技术系统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技术创新领域形成了创新集成观,关注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组织、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各要素的相互匹配及协同作用[3]。

论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论文

论述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探讨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服务业为支撑,具有高度分工、高度融合、高度智能化和绿色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意义、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分析(1)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我国产业面临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要求。

(3)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

2. 意义分析(1)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1. 现状分析(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 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调整仍需深化,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3)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竞争力较弱。

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1)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2)加大高技术产业投入,培育新兴产业。

(3)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2. 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2017年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观点综述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2017年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观点综述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2017年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观点综述刘九如,李芳芳(华信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 2017年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为主题,参会专家分别从“产业政策与理论”、“创新与企业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竞争”、“对外贸易与产业投融资”、“信息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问题进行了报告与讨论交流。

本文对主要学术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产业发展;产业竞争;产业转型;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72(2018)01-0117-82017年12月9-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华信研究院、《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具体承办的“2017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

会议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主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出席并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和相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等领导,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赵丽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高素梅、电子一所所长尹丽波,以及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研究人员,新闻媒体等200余人。

会议由主题演讲、优秀论文颁奖和分会场论文报告等环节组成。

年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投寄的有关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论文300余篇。

经过多轮专家匿名评审,最终评出年度《产业经济评论》最佳论文奖1名,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9名。

与会领导为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和一、二、三等奖的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年会共设置六个分会场,会场1主题为“产业政策与理论”,由清华大学的刘生龙老师主持;会场2主题为“创新与企业发展”,由复旦大学的白让让老师主持;会场3主题为“区域经济、产业竞争”,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瑞明老师主持;会场4主题为“对外贸易与产业投融资”,由南京财经大学的余泳泽老师主持;会场5主题为“信息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由中山大学的梁平汉老师主持;会场6主题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117由西南大学的刘自敏老师主持;各位论文作者认真汇报了论文,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展示和分享了众多研究成果,会议效果显著。

形策论文现代化产业体系

形策论文现代化产业体系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策略,旨在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产业协同发展为特征,具有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链完整性逐步提升;(3)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4)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提高。

2. 挑战尽管我国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以下挑战:(1)实体经济动力不足,部分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2)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3)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4)生态环境压力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策略1.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2)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3)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1)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促进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 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完整性(1)完善产业链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2)加强产业链安全,提高产业链抗风险能力;(3)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师》2010年第1期摘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改善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劣势地位的重要途径。

当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建设途径等问题展开研究。

明确这些问题,对于指导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践关系重大,是有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前提。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综述趋势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1-040-02产业体系是一国国民经济中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

产业体系作为构成国民经济的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产业结构。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普遍遵循整体优化的规律。

产业体系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的不断优化。

现代产业体系表征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区域的产业体系相对优化的状态。

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理论,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改善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现代产业体系理论发展回顾国外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产业体系演进规律的认识。

费希尔(1935)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

该划分方法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人们对产业体系存在形态的最初认识。

柯林·克拉克(1940)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提出了克拉克法则。

库茨涅兹(1966)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多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和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回归,从劳动力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克拉克法则。

20世纪发达国家产业体系的演进过程大体符合克拉克法则的描述,克拉克法则指明了产业体系变动的总体趋势。

钱纳里(1989)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更大信息量的研究。

他用27个变量规定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将收入水平和人口数作为外生变量对这些过程进行统一的统计分析,构造了“发展模型”,并使用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对发展模型复合,回归得出一个“标准结构”。

“标准结构”揭示了人均GNP100至1000美元经济发展区间条件下,现代产业体系对应的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区间以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区间。

霍夫曼(1931)通过对近2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数据研究,提出了反映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霍夫曼定理,揭示了工业化前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应以重化工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标志。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化工业型的产业结构要继续升级,就是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

鹤田俊正、伊藤元重(2001)认为在工业化后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知识主导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指设计和造型、基于专业知识的咨询决策以及各种经营管理等。

该产业结构下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产业、深度加工组装产业、时尚产业、知识服务产业四大类,这样一个先进制造业加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代表了日本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

马克·波拉特(1977)把第一、二、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归纳总结出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名词———“信息产业”。

他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值进行测度,得出结论: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四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变动趋势表现为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上升又下降,曲线呈山形,服务业缓慢上升,递增率很低,信息业显著上升。

波拉特的研究体现了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将取代重化工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

上述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遵循着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对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的特征。

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以克拉克法则为基本脉络,顺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借助科学技术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形成代表相应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产业体系。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来优化产业系统组成要素,通过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逐步取代,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高产业开放度,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回顾进入“十一五”时期,伴随着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到来,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一直处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挤压中国产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现行产业体系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劣势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理论界围绕建设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现代产业体系展开研究,目前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研究。

现阶段,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诠释。

刘明宇、芮明杰(2009)将现行产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作了区分,认为现行产业体系是当前一国产业的结构及其运行状态。

现代表征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是具有竞争优势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既有本国先天的要素禀赋带来的路径依赖,也有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

陈建军(2008)认为在中国语境的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产业发展导向或者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其核心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

周致纳、邓宇鹏(2008)则倾向于现代产业体系不存在固定的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和区域的概念,代表着在一定区域内当时较先进的产业体系,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2.信息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研究。

余冬筠、魏伟忠(2008)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

李悦等(2008)以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效率为前提,认为信息产业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在产业体系中融入信息化的内容,才能对产业体系实行生产方式的改造,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融合与被融合的关系。

李政、王雷(2007)以美国为例,认为美国不仅信息产业内部成长迅速、自身规模不断庞大,而且信息产业与材料工业、光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不断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型的超导信息产业、光学信息产业、生物信息产业等,由此逐步形成规模庞大、门类众多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

关于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冯泰文(2009)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

路红艳(2009)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三个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机理。

以上学者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种正相关关系在现阶段并未有效地表现出来,如张三峰、杨德才(2009)运用中国中部地区81个地级城市2003年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赵寅张永庆●理论探讨40——《经济师》2010年第1期-2007年面板数据检验产业转移背景下,中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融合关系并未建立起来。

学者对此类问题的成因也作了探讨。

王云平、王昌林(2009)认为中国第二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外资企业,它们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服务环节则主要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服务产品大多由外方提供,工业有产出,但对我国服务业需求并没有增加,从而弱化了中国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性。

二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相对地位研究。

讨论的重点在于现阶段资源要素的分配倾向何者更有利于现代产业体系功能的发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9)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关键,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整个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杨玉英、郭丽岩(2009)也认为中国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缺乏协调性,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偏低,服务水平、质量,服务业内部结构等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2009)研究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生产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线性产业升级路径不应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选择。

现阶段,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还很大,产业内升级比产业间升级对于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活力更具现实意义。

李扬(2009)进一步指出类如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像如今某些发达国家那样着重发展服务业,而将其对制造业的需求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结构之上。

发达的服务业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在中国促进服务业发展,仍然必须时刻牢记中国人口众多,工业和城镇化均在进行过程中的具体国情。

4.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途径研究。

刘明宇、芮明杰(2009)通过构建一个两国两阶段国际分工模型,从国际分工格局角度,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发展路径,并得出结论:中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消除市场分割,实现市场的一体化,并且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禀赋升级、价值链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三个维度实现协同。

王岳平(2008)判断中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部门之间的不协调转向研发、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滞后,因此要重点突破以上关键环节,支持技术和知识密集、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加工度行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和提升新型工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摆脱能源、资源、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的制约,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