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_赵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师》2010年第1期

摘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改善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劣势地位的重要途径。当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建设途径等问题展开研究。明确这些问题,对于指导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进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践关系重大,是有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前提。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综述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1-040-02

产业体系是一国国民经济中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产业体系作为构成国民经济的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产业结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普遍遵循整体优化的规律。产业体系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表征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应区域的产业体系相对优化的状态。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理论,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改善在全球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现代产业体系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产业体系演进规律的认识。

费希尔(1935)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该划分方法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人们对产业体系存在形态的最初认识。柯林·克拉克(1940)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提出了克拉克法则。库茨涅兹(1966)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20多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和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回归,从劳动力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克拉克法则。20世纪发达国家产业体系的演进过程大体符合克拉克法则的描述,克拉克法则指明了产业体系变动的总体趋势。

钱纳里(1989)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更大信息量的研究。他用27个变量规定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将收入水平和人口数作为外生变量对这些过程进行统一的统计分析,构造了“发展模型”,并使用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对发展模型复合,回归得出一个“标准结构”。“标准结构”揭示了人均GNP100至1000美元经济发展区间条件下,现代产业体系对应的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区间以及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区间。霍夫曼(1931)通过对近20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系列数据研究,提出了反映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霍夫曼定理,揭示了工业化前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应以重化工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为标志。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重化工业型的产业结构要继续升级,就是知识集约型产业结构。鹤田俊正、伊藤元重(2001)认为在工业化后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知识主导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指设计和造型、基于专业知识的咨询决策以及各种经营管理等。该产业结构下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产业、深度加工组装产业、时尚产业、知识服务产业四大类,这样一个先进制造业加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代表了日本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马克·波拉特(1977)把第一、二、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归纳总结出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名词——

—“信息产业”。他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值进行测度,得出结论:美国一百多年来的四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变动趋势表现为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上升又下降,曲线呈山形,服务业缓慢上升,递增率很低,信息业显著上升。波拉特的研究体现了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将取代重

化工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成为现

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

上述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国家的产

业结构演进过程遵循着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反

映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对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具

有的特征。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

明,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以克拉克法则为

基本脉络,顺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借助

科学技术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形成代表相应历史时期先进生产力的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来优化产业系统组成要素,通过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逐步取代,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提高产业开放度,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国内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回顾

进入“十一五”时期,伴随着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到来,一方面,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一直处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发达国家通过控制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挤压中国产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中国现行产业体系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劣势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界围绕建设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的现代产业体系展开研究,目前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研究。现阶段,理论界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诠释。刘明宇、芮明杰(2009)将现行产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作了区分,认为现行产业体系是当前一国产业的结构及其运行状态。现代表征的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现代产业体系是具有竞争优势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体系,既有本国先天的要素禀赋带来的路径依赖,也有后天要素禀赋升级和专业化分工产生的动态比较优势的影响。陈建军(2008)认为在中国语境的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产业发展导向或者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其核心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周致纳、邓宇鹏(2008)则倾向于现代产业体系不存在固定的定义,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和区域的概念,代表着在一定区域内当时较先进的产业体系,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2.信息产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关系研究。余冬筠、魏伟忠(2008)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入手,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工业化中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准全面的,工业化后期国家的信息产业对其结构的作用是深入的、全面的变革。李悦等(2008)以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效率为前提,认为信息产业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在产业体系中融入信息化的内容,才能对产业体系实行生产方式的改造,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融合与被融合的关系。李政、王雷(2007)以美国为例,认为美国不仅信息产业内部成长迅速、自身规模不断庞大,而且信息产业与材料工业、光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不断紧密结合,形成了新型的超导信息产业、光学信息产业、生物信息产业等,由此逐步形成规模庞大、门类众多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关于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冯泰文(2009)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研究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部机理,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路红艳(2009)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三个方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机理。以上学者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然而这种正相关关系在现阶段并未有效地表现出来,如张三峰、杨德才(2009)运用中国中部地区81个地级城市2003年

现代产业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赵寅张永庆

●理论探讨

4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