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1905年间清政府推行的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在戊戌年,清政府本来它有一个主动变革主动变法的机会,结果被慈禧给镇压了,清王朝丧失了这次机会,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在义和团战争中几乎垮台,内忧外患不断,国内要求变革之声此起彼伏,,使他们深深感受到了统治的危机,清廷为了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慈禧太后不得不在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1901年1月29日,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并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表示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壹意振兴”,谋求富强。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负责筹办“新政”,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7月,张之洞和刘坤一三次联合上奏,提出了一些变法措施,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再加上袁世凯的意见,就成为清廷推行“新政”的这样一个蓝本。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第一,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并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编练新军的参谋部,任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内容清末新政简介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1898年至1912年)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加强清朝统治。

这一时期的改革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

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第二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1898年-1908年)清廷主导的维新政策始于戊戌变法,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经验,强化国家实力,维护清朝统治。

在政治方面,清廷设立了六部议政等机构,允许一部分知识分子参与政务。

此外,推行了立宪政治的尝试,设立了贵族院和议院,旨在限制皇权,实现君主立宪。

尽管这些政治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维新政策未能完全实现。

在军事方面,清廷提倡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备,将北洋水师发展成为现代化海军。

此外,清廷还进行了广泛的军事改革,包括改革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军事教育等方面,力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经济方面,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

推行了保护工商业政策,建立了新式工矿企业,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鼓励发展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

此外,还设立了旗县学堂和私立学堂,鼓励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临时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1912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临时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临时政府宣布实行民主共和制,设立了国会和总统等机构,实现了政治权限的流转。

此外,还颁布了各项民主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方面,临时政府积极推动国家的工商业发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了银行、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他们还鼓励农民改良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教育方面,临时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

他们推广了新式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学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 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补充: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1905)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清末新政:
3、新政措施: 1)时间:1901年——1905年 2)代表人物: 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 3)改革内容: 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 ——近代化知识分子 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④经济:奖励实业
二、预备立宪:
1、领导者: 资产阶级立宪派 2、过程:
1)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端方等到欧 美、日本考察宪政)
皇位永固、外敌渐轻、内乱可糜 2)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①预备的内容:从改革管制入手 ②成立“编制馆”
——有名无实
“大清帝国系朕由祖宗继承之并传至子 孙以垂于无穷” ——1908年《钦定宪 法大纲》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施, 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 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向 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济上、 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预 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资产阶级彻底与朝廷对立 )
内阁13名成员中,满蒙贵族9人,其中 皇族又占7人。

清末新政的概念

清末新政的概念

清末新政的概念
清末新政的概念是指清末帝国在其政治体制转型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清末,清政府在思想上进行彻底的变革,尝试使用新的政治观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实际的行动上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国家改良,即改革组织和行政制度,实行宪政;二是社会改良,通过实施改革,改进社会成员的地位,扶助贫困群众,增加民众经济满足;三是文化改良,即宗教“开明”、科学得到发展、文学诗歌活跃,加强对外开放;四是军事改良,即改革军队结构、改善士兵生活状况,通过引进外国军事先进技术,加强国家军事实力。

清末新政的实施使清末政府在改变体制、腐败政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能改变清末政治体制的根本性缺陷,使中国面临危机,最终导致清末的政权垮台。

- 1 -。

清末新政改革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改革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改革主要内容
清末新政改革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主要内容包括:
一、各项制度改革
1.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设立各级学校,推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2. 实行轮流上府选官制度,降低地方官员的任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建立现代国家机构,设立各级机关,实行官僚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 改革税收制度,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中央财政权力。

5. 推行货币改革,建立银行业,发行新式货币,加强国家财政控制。

二、经济发展
1. 大力推动工业化,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家创业。

2. 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来投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改革土地制度,推行私有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社会改革
1. 废除一切封建制度,赋予人民平等权利,推动社会进步。

2. 推进民主改革,设立议会机构,扩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

3. 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素质。

以上就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
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和推进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这些变革政策主要体现在“清朝政治改革”、“湖广总督府”、“洋务运动”、“康有为维新”等方面。

清朝政治改革是清朝政府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推进官僚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设立议政府(即内阁),负责决策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

同时,在地方上设立省、府、州、县四级政府,以加强地方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进行了地方官员考试取消科举制度,启用京官科举制度,并设立了新的教育机构来培养新一代的官员。

通过这些改革,清政府试图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官员素质,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

湖广总督府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地方行政管理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

在清末,湖广总督府成为清政府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之一,辖区包括湖北、湖南和广东三个省。

湖广总督府的设立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湖广总督府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其他省份的借鉴,对清朝政府在地方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工业和科学技术而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兴办工矿企业、铁路、船厂等现代产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还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派遣使团出访西方国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推动国家与外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有为维新是清末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政治运动。

康有为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进行综合创新。

他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以宪政为基础、兼容中西的现代国家。

康有为维新运动对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启蒙思潮和革命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挽救国家危机、推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名词解释清末新政者晚清末期最重要的政治活动,该政治活动以清末君主慈禧太后和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为主要代表人物,是晚清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现象。

清末新政在经济上实行“洋务”,思想上反对“科斗”,政治上采取“军政合一”和“新朝新政”的方针,社会上推行“新风”,此举旨在于把中国从封建社会转变成现代化社会,追求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一、“洋务”洋务指的是紧急改革领域,包括发展军事、建设海军、开展外交、引进洋务资金、探索海外投资以及探索其他外国技术等,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军事军事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领域,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拒绝外来侵略。

清末新政先后在加强军队训练、发展武器装备、编制新的军规纲要、管理军队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2、采用洋务资金洋务资金指的是清末新政中首次采取的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是从外国融资,用于开展改革。

清末新政通过采取洋务资金来重建军事力量,从而维护中国独立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安定性。

3、探索海外投资海外投资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主要是为了利用外国技术和资金来扩大中国的贸易和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清末新政者在海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4、探索外国技术外国技术可以说是清末新政中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技术跨越。

清末新政者不仅仅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还派遣团队出国,研究外国科技,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科斗”“科斗”是清末新政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主张推行“治安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认为,晚清封建社会的关键在于维护祖辈传下的封建传统,不能采取任何形式的改革。

“科斗”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不变,他们反对清末新政中的各种改革,认为改革将带来社会动荡,会破坏晚清社会秩序。

他们也反对外国技术以及外国文化的引进,认为这将破坏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的传统尊严构成威胁。

三、“军政合一”“军政合一”指的是清末新政中强调军政的统一,即军队和政府应该形成有效的一体化。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到 1911年止,历时11年,是晚 清时期第三次变革,也是晚清 三次变革中规模最大、影响最 大的一次,它使中国的现代化 正式全面展开。
一、“清末新政” (1901~1911年) 1、为何三年前镇压变法,而如今主动变法?
①、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
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 现代化。——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
“新政”的评价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新政”举措(1901-1905)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新政”举措 (1901-1905)
1. 官制方面: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吏员。 (改造行政机构) 2. 经济方面: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鼓励发 展实业) 3. 军事方面: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提高军队素质) 4. 文教方面: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培养新式人才) 5. 法律方面: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加强法制建 设) 6. 习俗方面: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 旧俗)
“新政”举措 (1901-1905)
◆教育改革
废科举、兴学堂、遣留学等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确立。 1905年,科举制最终被废除。
“新政”举措 (1901-1905)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天津警察最初的初级警官 1907年天津南段巡警总局 制服 各分区警官
湖北新军
张之洞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4、法制改革:废除酷刑,修改《大清律例》
修改《大清律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中国传统法 律结构,并根据西方近代司法体系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 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并编篡了刑法、民 法、商法、诉讼法。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是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迈向近代化,立宪符合近代化的 发展方向,并开启中国法制的近代化转型; 在军事上,编练新军,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 在思想文化上,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新学和 留学热潮。
2、纲领: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7月)
欲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论育才兴学 张之洞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 (湖广总督) 条折》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之道 《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 条折》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清末新政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11年)的背景 1、客观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侵略及 《辛丑条约》签订的打击,清政府无 法照旧统治。
2、主观原因: 通过改革实现自救,挽救清政府统治
二、清末新政的实施 1、拉开序幕: 1901年1月颁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具体负责变法
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三、清末新政的措施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只对一些机 构进行了调 整变更,雷 声大雨点小。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1905年 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欧美考 察宪政。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指出立宪有三大 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
外 吏 学 巡 户 务 部 部 警 部 部 部
——《光绪朝东华录》第4602页
清末新政与立宪运动 (1901——1911)
一、清末新政:1901——1905
(一)背景:
1、列强对华政治控制的加强和经济势力的扩展
《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2至1903年,英、美、日等国先后与清政
府签订新的《通商航海条约》,取得免征厘
金、增开商埠、扩大内河航行等一系列新的
特权。为外国资本家对华倾销商品和输出资
本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列强在中国的角逐 日俄战争(1904—1905):《朴茨矛斯条约》规定俄国将旅大租借 地、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南满条路)及其他相关权益全部“转让” 给日本。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洲铁道会社和关东都督府。沙俄 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沙俄将旅顺大连海湾及中东铁路支线 南满铁路权益转让给日本,两个列强平分了东北的利益,自此以 后,沙俄退居北满,日本占据南满。 1903年,英国派军侵略西藏,攻陷西藏首府拉萨,强迫西藏地 方政府与之签订《拉萨条约》,取得开辟商埠、赔款、英国在西 藏有特殊利益等特权。中国政府拒不承认此项条约,并于1906 年派唐绍仪等与英国在北京进行谈判,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 约》,迫使英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的领土主权。
比较《权利法案》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
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 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 非法。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

清末新政知识点总结一、背景概述清末新政是指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变革措施,旨在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得到现代化改革。

此时,清朝政府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民变频发、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以挽救政权。

因此,清朝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即被称为清末新政。

二、变革内容1. 八股取士: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八股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一种形式,对士人的考试内容和方式加以严格的规定。

光绪三十年,清政府颁布了《废科举取士章程》,正式宣布了废除科举取士。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清朝新政的开始,也是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转变。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场变法运动,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变法的目的是要改革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变法中,有关国家、政治、军事等方面共提出了5个办法。

这5个办法包括:“设立宪政、兴办军机、罢黜科举、增设学堂、奖励新式商业”。

但是因为守旧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3. 孙文的振兴中国运动:孙文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构想,力求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主国家。

孙文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选修西学、称帝平政、宪政革命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新式教育的推行:清末新政中,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实行了新式教育制度。

传统的科举制度有不足之处,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式教育系统的实施为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5. 土地改革:清朝末年,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恶果,不仅造成了土地集中化,而且导致了大批农民沦为地主、豪绅的佃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土地改革走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试验性工作。

例如在山东,清政府委派知名官员曾国藩、左宗棠等推行小规模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工商业的发展:在清朝末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向中国渗透,一些工商业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开展。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清华,为了挽救统治危机1901年清末新政经济振兴实业,奖励工商文化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到日本,罢科举制,废除八股军事编练新军新政与维新:措施相似,实质不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假维新1905预备立宪,遏止中国革命的发展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辛亥革命1.背景:19世纪初20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清政府试图以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2.条件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思想基础: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3.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

起义胜利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定国号为中国民国,国体五族共和,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4.革命高潮: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离、责任内阁(中国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通知宣告结束5.革命失败:1912.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失败原因: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6.意义:7.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给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以鼓舞和推动。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

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改革过程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成列强大举入侵。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改革内容★★军事——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经济——振商励实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育——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清末新政的主张

清末新政的主张
清末新政是指19世纪末期中国清朝政府在面对国内外压力和内部危机的情况下,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政权的政策。主要主张包括:
1.政治改革:清末新政主张通过实行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善政府管理和提高公众参与度。
2.经济改革:清末新政主张通过实行新的经济政策来提高国民福祉和改善经济状况。
3.文化改革:清末新政主张通过实行新的文化政策新政主张通过实行新的军事政策来提高军队实力和国防能力。
5.外交改革:清末新政主张通过改变传统的对外政策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清末新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最终导致清朝灭亡。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

对清末新政的名词解释清末新政,指的是清朝末年光绪和宣统年间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内外压力的增加,清朝内部的改革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推出了一系列变革举措,以试图挽救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清朝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立宪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

1898年,光绪帝下令宣布实行“戊戌变法”,试图从根本上改革封建专制的政治结构。

这一变法涉及政府机构的改革、官制的废除、选举制度的建立等方面。

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改革者准备不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随后,清政府在翁同龢的推动下,于1901年推行了“庚子勘界条约”,开启了近代化的改革进程。

这一条约剥夺了宁式右派由于戊戌变法失败而获得的权力,并加强了清政府对军队和地方政权的控制。

然而,这一改革仍然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无法全面推行。

在经济方面,清末新政主要着力于改革财政体制和推动现代化工业的发展。

在财政改革方面,清政府成立了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税收制度,以增加财政收入。

同时,还开放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促进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财政困境依然存在。

在教育方面,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培养人才以应对国家的变革需求。

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北洋政府,实行了学制改革,开展了近代化的教育事业。

此外,还成立了许多新式学校,为青年人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不够,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影响有限。

在社会方面,清末新政还进行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以改变封建社会的秩序。

例如,清政府取消了养子成婚制度,改为强调自由婚姻和平等婚姻的原则。

此外,还禁止了封建迷信的传统习俗,鼓励科学知识的传播。

然而,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的力度有限,传统封建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试图挽救国家危机的一次努力。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的存在,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有限。

清末新政的措施

清末新政的措施

清末新政的措施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签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一、改革军制,编练新军1901年,清政府废除武科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军军官;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1906年,改兵部为陆军部。

在清政府的军事改革中,得利最大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并迅速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最具实力的政治集团,为其后来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奠定了基础。

清政府的军事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进程,但是清政府编练的新军并没有起到维护清朝统治的作用,许多新军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鼓动下,投身反清革命,成为清朝的掘墓人。

二、改革教育1901年,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它规定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儿童7岁上学,初小5年,高小4年,中学5年,大学3—5年,通儒院(研究院)5年,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样由隋朝创立的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01年,清政府鼓励出国留学,学成者回国给予任用。

当时以留日学生最多,许多留学生在国外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以后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力量。

三、改革经济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并制订商律,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改革法律从1902年起清政府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

1905年,清政府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开始编纂新法典。

这些措施,从客观上讲是社会的进步。

清政府在新政的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许多内容都是戊戌变法的措施,可以说新政在某些方面是戊戌变法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

作用
积极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权机构变化 编练新军 开展新学教育 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促进民主革命
消极作用
• • • •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北洋军阀趁机崛起 加剧列强的经济侵略 强化了落后的国改革具有欺骗性; 国内财政拮据,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用人不当,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丧失改革的基础。
主要内容
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经济自由 ,现代财产所有权确立 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司法制度 适应现代化潮流

深远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 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 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 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 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 才。 4.经济: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 的发展。 5.法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 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 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背景

清朝末年, 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造 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 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 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 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 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 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 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于是,1901年, 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1901年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

1901年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901年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练“新军”,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12日下谕
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
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3.教育改革,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
派留学。

4.改革官制,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
构作了一些改变。

5.学习西方法律制度,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

这些改革措施,可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改革范围很广泛,幅度也超过之前,似乎给满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使1901年之后的中国,进入了20世纪前期难得的和平时期。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1、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简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清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家急需变革。

这时,光绪皇帝的叔父慈禧太后和庆亲王奕劻联手,发动了戊戌政变,推翻了百日维新,重新掌握了政权。

然而,清政府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于是在1901年成立了北洋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这就是我们所称之为“清末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兴学育才:
为了加强国家的教育体系,清政府大力兴办学校,举办考试,并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科技和知识。

同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建设铁路:
新政时期,铁路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清政府大力支持铁路建设,修建了北洋铁路、江南铁路等重要干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3. 推行法制:
清政府开始推行法制化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

4. 发展工业:
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兴起。

他们兴办了纺织、造船、矿山等重要工业,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 建设军队:
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改革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和装备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清末新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清朝的命运。

然而,这段历史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只有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清末新政是康有为在清末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取消削藩,统一中国。

康有为放弃了清王朝历代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政策,以“改革而不除”的方式统一中国,使得中华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重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重建了中央集权,采取“增加财政收入,开辟新道路”等措施,恢复了中央集权的实力,并推行了君主立宪制度,把国家的实权从皇帝转移到了国会。

三、改革教育制度,重建大学。

康有为改革了清末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并在自己的政权中重建了大学,推行西洋化教育,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评价:康有为在清末时期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为中国进入到了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清末新政”(内容\原因\结果\影响)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加上列强在政治上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当时的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背景)
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军事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

而且先后有《钦定大清报律》、《报纸条例》等出台,伪立宪的嘴脸暴露无遗。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正如出洋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正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可以说,清末新政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与此同时,现代财产所有权亦相应逐步确立,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基本架构在晚清新政时期奠定。

然后,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更值得重视的是经济自由对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

陈独秀\严复等人的文化著作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最后,在新政与民主革命的关系上,新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革命活动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行。

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另外一个客观事实,这就是由于清末新政的开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

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强化了封建专政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镇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