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差异_郭丽丽

合集下载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病理性瘢痕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聂芳菲;张哲【摘要】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其发生、发展的主体细胞.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以及瘢痕疙瘩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形态、功能、分子表型等方面均具有异质性.真皮深层的成纤维细胞可能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主要细胞来源;而瘢痕疙瘩的形成则包含了真皮浅层和深层成纤维细胞的共同作用,并与其组织内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有关.【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6【总页数】3页(P2892-2894)【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异质性;不同部位【作者】聂芳菲;张哲【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Q291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两者的实质都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使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增生性瘢痕表现为高出正常皮肤、质地较硬的皮肤纤维化疾病。

瘢痕疙瘩更是瘢痕形成机制的代表性病变,是整形外科和皮肤科在临床治疗中面临的重大难题。

与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的临床特点为创伤诱因不明显、增长速度过快、不易退化、向周围正常皮肤浸润扩散,并超出原皮损范围。

早期常伴有炎性浸润带,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且复发范围可超过原瘢痕范围[1]。

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中,许多研究者发现,不同层次、不同部位的瘢痕组织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采取分层和(或)分部位研究,如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浸润部、增生部和老化部;中央部和周边部[2]。

该文就病理性瘢痕基础研究中关于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不同层次、不同部位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差异作一综述,并探讨瘢痕组织内部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与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的关系。

脂肪源性干细胞影响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研究

脂肪源性干细胞影响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研究

脂肪源性干细胞影响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研究作者:陈俊男李治桦赖琳英周桂文梁黎明陈敏亮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1年第10期[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乳糜化脂肪来源干细胞条件培养液(Chyle fat derived stromal/stem cells-conditioned medium,CFSCs-CM)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bs)在细胞增殖、凋亡等的影响,为乳糜化脂肪改善增生性瘢痕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健康人腹部抽吸脂肪中获得CFSCs,制备CFSCs-CM用于处理HSFbs,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法比较不同培养液对HSFbs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免疫印记实验检测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分泌水平。

结果:本实验结果初步验证CFSCs-CM能够抑制HSFbs的增殖、迁移,促进凋亡。

CFSCs-CM还可以抑制HSFbs分泌Col Ⅰ,Col Ⅲ及α-SMA蛋白。

CFSCs-CM对HSFbs能够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结论:CFSCs-CM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来发挥抑制HSFbs的作用。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纤维化;脂肪来源干细胞;机制研究;条件培养液;成纤维细胞[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21)10-0001-05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hyle Fat Derived Stem Cells Affecting Hypertrophic ScarsCHEN Jun-nan1,LI Zhi-hua1,LAI Lin-ying2,ZHOU Gui-wen2,LIANG Li-ming2,CHEN Min-liang2[1.PLA Rocket Force Characteristic Medical Center,Beijing 100088,China;2.Department of Burn and Plastic Surgery,the Fourth Medical Centre,Chinese PL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48,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CFSCs-conditioned medium (CFSCs-CM) o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HSFbs) on cell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Lay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hyle fat to improve hypertrophic scars. Methods Enzymatic digestion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CFSCs from the abdomen of healthy people. CFSCs-CM was used to treat HSFbs. CCK-8, cell scratch test, Annexin V-FITC apoptosis detection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on HSFbs cells The effects of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apoptosis. ELISA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secretion level of type Ⅰ collagen (Col Ⅰ), type Ⅲ collagen (Col Ⅲ), decorin (DN)and α 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preliminarily verify that CFSCs-CM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HSFbs, and can promote the apoptosis of HSFbs. In addition, CFSCs-CM can also inhibit HSFbs to secrete Col Ⅰ, Col Ⅲ and α-SMA protein. CFSCs-CM can exert anti-fibrosis effect on HSFbs. Conclusion CFSCs-CM may inhibit HSFbs through the paracrine pathway.Key words: hypertrophic scar; fibrosis; 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 mechanism research; conditioned medium; fibroblast間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s)可通过其多向分化潜能及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管再生,MSCs可以分泌多种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的细胞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并减少瘢痕的形成[1-4],其中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更具备了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快血液循环建立,为瘢痕的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及氧,有效改善瘢痕重塑,让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其对瘢痕的改善作用[5-6]。

抗坏血酸_成纤维细胞培养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抗坏血酸_成纤维细胞培养_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抗坏血酸成纤维细胞培养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抗坏血酸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机制,并解释其与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关联。

抗坏血酸,也被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中扮演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角色。

而成纤维细胞作为基质合成和调节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培养方法及应用领域也备受研究者关注。

因此,深入了解抗坏血酸在成纤维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将对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文章主题的概述和定义以及文章整体结构。

其次,我们将介绍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定义、特性、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第三部分则涵盖了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概述、原理及其在科研和应用领域中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抗坏血酸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作用、与胶原合成的关联以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并得出相关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抗坏血酸在成纤维细胞培养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了解抗坏血酸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希望能够揭示其在相关领域中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同时,本文也将为科学界提供更多关于抗坏血酸与成纤维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和指导。

2. 抗坏血酸2.1 定义和特性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化学名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为C6H8O6。

它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人体无法自主合成,因此需要通过食物摄入。

抗坏血酸具有许多特点和特性。

首先,它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在体内可以中和自由基,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其次,抗坏血酸对于胶原蛋白的合成至关重要,它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与修复,并维持皮肤、组织和器官的健康状态。

此外,抗坏血酸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铁元素吸收以及参与多种生理过程。

2.2 生理功能抗坏血酸在人体中拥有多项重要的生理功能。

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GRP78和XBP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初探

内质网分子伴侣GRP94、GRP78和XBP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初探
s a , n o e plr h s O it n bewe n tere p e so n a h o c s a . M e h ds T e s mpls c n itd c ra d t x o e te a s cai t e h i x r s in a d p tolgi c r o to h a e o sse o h e kn s o is e . whc r eli h p t phc s a a d or a kn i o a t r e ie r m h ft re id ft u s s ih wee k od,y ero i c r n n m Is i.Fbrblss wee d r d fO t e r v
e pr s i n ma e o e o h e h n s s f rg u o o t o d h r n s t r a a h l g c s a . x e so y b n f e m c a im o l c c ri i o mo e o t tp t o o i c r t c e
[ 要] 摘 目的 : 检测 内质 网应激 反应 的关键 分子 葡萄糖调 节蛋 白 9 (R 9 ) 葡萄糖 调节蛋 白 7 ( R 7 ) x 4GP4、 8 G P 8 和 一盒结合蛋 白 1 (B 1m N X P )R A在病理性瘢痕的表达 , 探讨其基 因表 达及 内质 网应激反 应与病理性瘢痕形成及 转归的关系。方法 : R - C 用 T P R法检 测 G P 4 G P 8和 X P R A : R 9 、R 7 B 1m N 在 ①瘢痕疙瘩 ( 例 )增生性瘢痕 (7例 ) 1 3 、 1 和正常皮肤 ( ) 织以及体外培养 的瘢痕疙瘩 ( 1 5例 组 5 例 )增生性瘢痕 ( 例 ) 、 5 和正常皮 肤( ) 6例 成纤维细胞 中的表达 ; ②体外培养瘢痕疙瘩 和增 生性瘢痕成纤维 细胞 ( 5 ) 各 例 中经 0 1g m 氢化 可的松作用前后的表 达。结果 : R 9 、R 7 和 X P R h .m / l ①G P 4 G P 8 B 1m N 在瘢痕疙瘩 、 增生性瘢痕和正 常皮肤组织及其成纤 维细胞 中的表 达均无显著性差异 ( >0 0 )②0 1g m 氢化可的松作用后 ,R 9 R A P . 5 ; .m / l GP 4m N 在瘢痕疙瘩和增 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 维 细胞 中的表达量均显著 下降, 具有统计 学意义 ( . 1; G P 8 X Pm N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来 源的成纤维细胞 P<0 0 ) 而 R 7 和 B lR A 中的表达量改变均无显著 性差异 ( >0 0 )结论: P .5。 内质 网分子伴侣 G P 4 G P 8 X P 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成 R 9 、R 7 和 B 1 纤维细胞 中基 因转录与正 常皮肤组 织及 其成 纤维 细胞 中基 因转 录水平一致 ;GP 4m N R 9 R A的表 达量显著下 降可 能是糖皮质 激

皮肤瘢痕疙瘩实验报告(3篇)

皮肤瘢痕疙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皮肤瘢痕疙瘩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健康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g。

(2)实验试剂:兔抗鼠胶原蛋白抗体、兔抗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抗体、兔抗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抗体、免疫组化试剂盒、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试剂盒等。

(3)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凝胶成像系统、生物组织切片机等。

2. 实验方法(1)建立皮肤瘢痕疙瘩模型:选取10只SD大鼠,采用背部手术方法制造皮肤瘢痕疙瘩模型,另一组10只作为对照组。

(2)实验分组:将模型组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治疗方法:A组:采用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得宝松)治疗;B组:采用局部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C组:采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混合液治疗。

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

(3)组织学观察:在治疗结束后,取实验动物背部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

三、实验结果1. 组织学观察(1)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正常,无瘢痕疙瘩形成。

(2)模型组: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的瘢痕疙瘩,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细胞排列紊乱。

(3)A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明显减轻。

(4)B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减轻程度与A组相似。

(5)C组:皮肤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瘢痕疙瘩减轻程度与A组相似。

2. 免疫组化检测(1)对照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正常。

(2)模型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3)A组、B组、C组:胶原蛋白、TGF-β1、PDGF-BB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瘢痕及瘢痕疙瘩

瘢痕及瘢痕疙瘩

瘢痕及瘢痕疙瘩第一节瘢痕的概念瘢痕(scar)又称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表皮,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增生起始,通过简朴的上皮形成面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和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创伤,机体再生修复的机制被启动,以结缔组织的再生与沉积来替代被损伤的组织,恢复组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这种再生与修复的结缔组织就是瘢痕。

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不健全的组织。

对于伤前组织来说,总是一种不完善的替换。

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

瘢痕对人体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外观。

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有色泽变化,或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瘢痕表面不平滑组织无正常张力。

②感觉异常,瘢痕局部常有痒、痛感,可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③在长期营养不良或常常受牵拉的部位,局部破溃后形成慢性溃疡,慢性溃疡的长期存在有癌变的可能。

④瘢痕本身或瘢痕挛缩对周围组织的牵拉常导致功能障碍。

由于创伤及受伤组织、遗传因素和愈合生理病理状态不同,所形成的瘢痕也不尽相同。

部分患者受创伤后,在愈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受伤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这些异常的瘢痕甚至有活动功能障碍,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技术能够成功地确保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防备和治疗。

尽管近几年来,在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对瘢痕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但在形成机制上仍有许多未明了的问题,治疗上仍处于探索中。

第二节瘢痕的分类和临床特从病理学上讲,瘢痕只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两大类。

病理性瘢痕其本质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包括I、III型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过度沉积、且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炎症因子作用下的反应

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炎症因子作用下的反应

不同成纤维细胞在炎症因子作用下的反应杨晓慧;马永刚;王昊;刘怡【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刺激下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不同生物学反应.方法:培养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对照组、TNF-α组及IL-6组.通过EdU染色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RT-PCR比较细胞外基质mRNA在两种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EdU染色实验表明在三个细胞组中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皮肤成纤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表明在三个细胞组中细胞外基质的表达在皮肤成纤维细胞中高于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炎症环境中,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在增殖能力和产生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的不同,可能与口腔黏膜损伤后几乎不产生瘢痕而皮肤损伤后瘢痕形成有关系.【期刊名称】《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年(卷),期】2019(020)004【总页数】6页(P197-202)【关键词】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作者】杨晓慧;马永刚;王昊;刘怡【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 100040;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 1000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2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后的产物,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不便。

瘢痕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聚集。

瘢痕的形成与组织损伤愈合过程关系密切。

愈合过程中炎症反阶段应到增殖阶段可能是最关键的,抑制炎症反应能够促进慢性伤口的愈合,减少瘢痕形成[1]。

成人的皮肤损伤后通常形成瘢痕,而口腔黏膜损伤后几乎不产生瘢痕或产生少量瘢痕。

目前,瘢痕形成的机制仍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

有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不同的表现型构成了细胞的异质性,从而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呈现不同的愈合方式: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或正常的瘢痕组织等[2]。

瘢痕与瘢痕疙瘩ppt课件

瘢痕与瘢痕疙瘩ppt课件
• 病理表现:表皮仅几层上皮细胞,称瘢痕表皮。深 层以胶原纤维增厚为主,无弹力纤维、毛囊、真皮 乳头及腺体等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多, 胶原纤维排列没有顺序;晚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 少,胶原纤维平行规则排列。
学习交流PPT
5
瘢痕的分类
• (二)增生性瘢痕
• 增生性瘢痕表皮仍为几层上皮细胞,时可见角化或 细胞增生,无皮钉。真皮层为增厚的胶原纤维,排 列不规则,伴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浸润和粘多糖沉 积。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正常状态下的胶原纤维 与皮下组织隔开。
学习交流PPT
15
瘢痕的分类
• (七)增生性瘢痕
• 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 伴有灼痛和搔痒。增生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如深Ⅱ度 烧伤和切取厚的中厚度片的供皮区创面等,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 术切口,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在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 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 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 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轻或消失。常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 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人,这可 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 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步研究阐明。
学习交流PPT
3
瘢痕的分类
• 二、瘢痕的分类 • 瘢痕可按病理、形态、功能、症状、稳定性、性质、
病因、部位和深度来分类,以下主要从病理和临床 表现来描述。 • 三、病理学分类 • 通常分为正常皮肤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 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人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及细胞鉴定

人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及细胞鉴定

·121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年 3 月第 32 卷
化学染色,细胞质中有棕色颗粒。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 Vimen- tin 为阳性,证明提取细胞为成纤维细胞。见 细胞培养第 2 天; c: 细胞培养第 12 天细胞生长呈鱼群状; d: 细胞培养第 14 天,细胞生长呈漩涡状
5 Keisuke T,Jin H,Taranova O,et al. Generation of insulin-secreting isletlike clusters from human skin fibroblasts〔J〕. Science,2008; 283 ( 46 ) : 31601-7.
2结果 2. 1 成纤维细胞分离、纯化及培养 通过酶消化法及贴壁筛 选法,成功分离出人成纤维细胞。 2. 2 形态学观察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接种第 2 天可 见细胞散在生长,分布不均的单个贴壁细胞呈梭形,成纤维细 胞样。待细胞培养 10 ~ 14 d 时,细胞生长已达 80% ~ 90% ,呈 鱼群样或漩涡状排列。见图 1。 2. 3 细胞 HE 染色 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呈梭形,也可见大多 角形和扁平星形等。核仁明显,核呈椭圆形,可见 1 ~ 2 个核 仁,胞体较大,胞质弱嗜碱性,染色质疏松着色浅。当细胞汇流 时,呈鱼群样或漩涡状排列,细胞在 15 代内形态保持不变,经 HE 染色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这些表现。见图 2。 2. 4 细胞免疫组化结果 对第 6 代成纤维细胞进行免疫细胞
人 成 纤 维 细 胞 的 体 外 分 离 、纯 化 培 养 及 细 胞 鉴 定
王玲玲1 马 峰2 张玉成 杜珍武 张桂珍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研究室,吉林 长春 130033)
〔摘 要〕 目的 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及细胞鉴定,探讨一种高效的分离及纯化方法,为细胞移植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使用酶消化法原代提取人成纤维细胞,快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HE 染色,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标志物 Vimentin。结果 利 用倒置显微镜及 HE 染色,可见细胞为散在分布的梭形贴壁细胞,当细胞汇流时,呈鱼群样或漩涡状排列,且细胞在 15 代内形态保持不变。结论 成 功地发现快速提取成人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成人自体细胞移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方法包括脉冲染料激光、二氧化碳激光等,可减 轻症状、改善外观。
其他疗法
物理疗法:如 激光、冷冻、 放疗等,适用 于较小或较轻 的瘢痕和瘢痕
疙瘩。
化学疗法:通 过药物注射或 涂抹,使瘢痕 软化、萎缩或
消失。
手术疗法:对 于较大的瘢痕 和瘢痕疙瘩, 手术切除是一 种有效的治疗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避免长期 使用或滥用药物。
物理疗法
紫外线疗法:通过紫外线照射瘢 痕,促进胶原蛋白再生,缓解瘢 痕症状
冷冻疗法:通过低温冷冻技术, 使瘢痕组织坏死脱落,促进新皮 肤生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激光疗法:利用激光能量刺激瘢 痕组织,促进胶原蛋白再生,使 瘢痕变平变软
案例分析总结
案例的治疗过程和效果评估
案例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反馈
瘢痕与瘢痕疙瘩治疗的案例 选择标准
案例的复发情况和后续治疗 建议
经验教训分享
瘢痕与瘢痕疙瘩治疗前应充分了解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换药、复查。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治疗后应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和摩擦。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 蛋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 质,有助于预防瘢痕与瘢痕疙瘩 的形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 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 坚果等,有助于促进瘢痕与瘢痕 疙瘩的愈合。
注意饮食的平衡与多样性,避免 偏食或暴饮暴食,以免影响身体 的健康和皮肤的状况。
心理调适
接受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乐 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治疗 效果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

精选课件ppt
15
二、外在因素
(一)手术切口与缝合质量 切口线——langer,s line关系 切口和皮肤表面的垂直关系 “刀快、针锐、线滑”
缝合技术的要求
45°—90°—45°
精选课件ppt
16
(二)损伤的程度——深度 网状层为界 (三)感染 炎症,炎症细胞及因子的参与使愈合时间延长,瘢痕 更容易形成。 (四)异物 污染异物,医源性异物(线头、棉纤维、滑石粉、碎 屑)。 (五)慢性机械性刺激 搔抓、摩擦。
成明显瘢痕前。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创面愈合后10天开始——无瘢痕,无症状;11-12天开
始——无瘢痕,有症状;大于30天开始——瘢痕+症 状;3-4月后开始:可防止瘢痕继续增生,但难使瘢痕 萎缩。
精选课件ppt
33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加压疗法
2、紧: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越紧越好。早 期——较小压力,后期——较大压力。理论上讲内层压力要达 到24mmHg,实践中压力10-25mmHg,说法不一。
精选课件ppt
3
二、瘢痕的形成过程
瘢痕的形成过程也即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以下以皮 肤手术切口为例,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急性炎症期: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 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
2.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 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是 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与 胶原无关。
现在:两者除了“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瘢痕疙瘩可以归入皮肤良性肿瘤的范畴
精选课件ppt
8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
增生性瘢痕:是因成纤维细胞增殖、生长失控,胶原过 度沉积导致真皮纤维化,增生往往持续数月或数年以 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

疤痕学习课件

疤痕学习课件

一.瘢痕增生二.皮肤结构1.表皮2.真皮3.皮下组织三.皮肤功能1.屏障功能2.感觉功能3.分泌和排泄功能4.体温调节作用5.合成Vit D6.辅助的代谢调节作用7.免疫作用四.瘢痕产生原因1.瘢痕的产生是由于创面(烧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在愈合过程中缺乏生理调控,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无序排列,愈后皮肤缺乏皮脂保护,微血管充血缺氧等原因引起。

2. 各型胶原纤维在愈合后皮肤中比例失衡越严重,产生瘢痕越大,色泽越脱离正常皮肤。

五.瘢痕的分类1.增生性瘢痕2.瘢痕疙瘩3.萎缩性瘢痕4.粉刺瘢痕5.凹陷性瘢痕六.瘢痕皮肤的特点1.奇痒2.脱屑3.疼痛4.增生5.色素沉着6.功能受限7.干裂七.瘢痕增生的定义瘢痕增生又称瘢痕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

瘢痕疙瘩隆起皮表呈瘤状增生,表面光滑,颜色红润而发亮,常发现有扩张的毛细血管。

皮肤损害自边缘向外伸出,蟹脚形变。

皮肤损伤大小各一,外形差异,质硬,如软骨样,自觉症状多感到奇痒难受或有疼痛、灼热感。

八.瘢痕增生的病因1.创面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下颌瘢痕增生,先发生炎症反应,然后由成肌纤维细胞在伤口出现,分裂增殖合成胶原纤维,使胶原沉积形成瘢痕。

2.感染创面如果发生感染,一方面破坏残存的上皮细胞,使得创面加深,愈合时间延长;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复感染则会引起肉芽组织超常增生。

炎细胞浸润使肉芽组织的特点,感染使得炎症细胞增多,成纤维细胞越多,瘢痕增生就越容易发。

九.瘢痕增生的病因3.局部皮肤张力改变瘢痕的方向与皮肤张力不一致,导致慢性牵拉,是瘢痕增生的因素。

4.年龄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组织生长旺盛,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强烈,皮肤张力大,易发生瘢痕增生。

5.色素有色人种皮肤色素细胞较多,容易引起瘢痕。

黑人瘢痕发生率约为白人的2倍,我国烧伤瘢痕的发生率也相当高。

十.瘢痕增生的病因6.手术瘢痕体质人群如果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会刺激纤维细胞,从而使瘢痕反复增生,故如果是瘢痕体质应当严禁手术切除治疗。

高浓度LPS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高浓度LPS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高浓度LPS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调控 [摘要] 目的: 观察高浓度脂多糖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脂多糖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5~3.0μg/ml)的大肠杆菌LPS (E.coli055:B5)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3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

结果: 脂多糖刺激浓度为0.5μg/ml时,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脂多糖刺激浓度在1-3μg/ml之间,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且作用浓度与抑制效果呈量效依赖关系。

结论: 高浓度脂多糖抑制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 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

提示LPS可能是创面迁延不愈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关键词] 脂多糖类;信使核糖核酸; 成纤维细胞Regulative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 on the mRNA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and typeⅢand collagenase of normal human skin fibroblasts【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gulative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 on the mRNA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and type Ⅲand collagenase of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ound healing.Methods Normal skin fibroblasts were exposed to LPS(0.5~3.0μg/ml)from E.coli and passaged till they reached stable phenotype(the 3rd passage). The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type Ⅲ and collagenase mRNAs were tested by RT-PCR. Results When LP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0.5μg/ml, the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and type ⅢmRNAs markedly increased, but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ase mRN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negative control group(P<0.01).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LPS reached 1.0μg/ml, the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and type Ⅲ mRNAs were inbibit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ase mRNAsbegan to increase, but still lower than negative control group(P<0.01). And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and inhibitory effects were dose-dependent.Conclusion Highconcentration of LPS coul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procollagen typeⅠand type Ⅲ mRNAs, enhance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ase mRNAs. 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LPS may be a primitive factor could be delayed healing of burn wound.【Key Words】: Lipopolysaccharides; mRNA; Fibroblasts深度烧伤创面通常会有部分不愈合,并逐渐形成慢性创面,经久不愈,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也成为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难题,成为深度烧伤创面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1]。

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

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

第16卷 第7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ol.16 No.7 2003年7月Journal of Medical P ostgraduates Jul.2003・论 著・几丁糖作用后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张敬德, 邢 新, 郑健生, 杨志勇, 薛春雨, 李 蠡, 袁斯民(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433)摘要: 目的:探讨几丁糖对异常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作用。

 方法:以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用组织块法进行不同标本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分别用 3H2脯氨酸掺入法检测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功能的影响,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 (TG F2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AB(FG F2AB)、白细胞介素28(I L28)等。

 结果:几丁糖对不同来源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TG F2β1、FG F2AB等的功能均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对I L28则增加,且对各组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几丁糖可以抑制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及分泌功能,有望在异常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几丁糖; 瘢痕: 成纤维细胞中图分类号: R61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3)0720502204Ξ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itosan on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 derived fibroblasts ZH ANGJing2de,XI NG X in,ZHE NGJian2sheng,Y ANG Zhi2y ong,X UE Chun2yu,LI2li,Y UAN Si2min(Department o f Plastic Surgery,Changhai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 sity,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 Objectives: T 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hitosan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fibroblasts de2 rived from abnormal scars. Methods:3H2proline uptak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fibroblast collagen se2 cretion and E LIS A box for the secretion of TG F2β1,FG F2AB,and I L28. Results:Secretion of TG F2β1,FG F2 AB,and collagen of the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normal skin,both hypertrophic scars and keloid were inhibit2 ed by chitosan in a dose2depended manner;but I L28is on the contrar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of the effect of chitosan on fibroblasts am ong the three groups. Conclusions:Chitosan can inhibit collagen bio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keloid and hypertrophic scars,and chitosan may play an im 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cars.K ey w ords: Chitosan; Scar; Fibroblasts0 引 言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皮肤伤口过度愈合形式,防治颇为棘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壁法[7-8],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 养、冻存和复苏,以了解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差异。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体外对比观察实验。 时间及地点:于2010-02在郑州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对象: 标本来源:实验所用瘢痕疙瘩组织、正常皮 肤均取自2007/2009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整形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的全厚皮肤移植术 后的剩余皮片,术前未作任何治疗,均经临床 及病理诊断证实。瘢痕疙瘩患者16例,男6例, 女10例,年龄18~42 岁,平均年龄(32.60±0.38) 岁,病程为6个月~10年,平均(3.40±0.60)年。 病变部位分别为耳垂、前胸等;正常皮肤16例, 男 9例 , 女 7例 , 年 龄 2~54岁 , 平 均 年 龄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9341

郭丽丽,等. 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差异
郑州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整形外科, 河南省高等学校 临床医学重点学 科开放实验室,河 南省郑州市 450052
郭丽丽★,女, 1972 年生,河南 省汝州市人,汉 族,2003 年郑州 大学毕业,硕士, 主治医师,主要从 事瘢痕形成机制 和临床防治方面 的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50.008
郭丽丽,刘林嶓,陈旻静. 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14(50):9341-9345.
[ ]
郭丽丽,刘林嶓,陈旻静
Cultivation and biological differences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human normal skin and keloid
Guo Li-li, Liu Lin-bo, Chen Min-jing
Abstract
实验取得所有受试者的知情同意,符合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9]。
试剂和仪器:
试剂及仪器
来源
DMEM 培养基
美国 Gibco BRL 公司
小牛血清
华美生物公司
0.25%胰蛋白酶
美国 Sigma 公司
离 心 机 eppendorf centyifuge 德国 Hamburg 公司
5415D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Neofuge 香港力康发展有限公司
态、培养液颜色变化,注意有无污染,1周后 显微镜下观察。待组织微粒周围有梭形细胞游 出,用吸管吸去培养液及漂浮的组织块,换新 鲜配制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之后每天观察细 胞贴壁和生长情况,无污染的情况下每隔2 d 换液1次,7 d左右传代1次。
成纤维细胞的鉴定:将细胞消化稀释制成悬 液,按1×107 L-1接种于放有消毒盖玻片的12 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1 mL,于37 ℃,体积 分数5%CO2、95%空气,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待细胞铺满盖玻片的50%左右时,取出盖玻 片,用0.01 mmol/L的PBS洗3次,每次5 min, 用冰冻丙酮∶甲醇(1∶1)室温固定30 min。苏 木精-伊红染色鉴定细胞类型[13-14]。
收稿日期:2010-06-17 修回日期:2010-08-19
(20100617006/WLM ·Z)
(23.54±0.42)岁,取材部位为上臂内侧、腹部 等。
瘢痕疙瘩的取材标准:①外观发红充血、质 硬、高出皮肤表面,局部伴瘙痒或疼痛等不适, 取材部位包括耳垂、前胸,及会阴部,局部无 感染和溃疡,未曾应用抗瘢痕药物、弹力加压、 放疗等方法治疗。②患者无高血压、肝硬化、 肺纤维化、慢性肾炎、心肌梗死等疾病。③患 者无全身感染、肿瘤。④患者无结缔组织疾病 或可能影响结缔组织代谢的疾病,未全身应用 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治疗。
Guo LL, Liu LB, Chen MJ. Cultivation and biological differences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human normal skin and keloid.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50): 9341-9345. [ ]
通讯作者:刘林 嶓,教授,主任医 师,博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整形外科, 河南省高等学校 临床医学重点学 科开放实验室,河 南省郑州市 450052 liulinbo@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25
(2010)50-09341-05
成纤维细胞的传代培养:待成纤维细胞从组 织微粒边缘长出,达到80%汇合时,按1∶3 进行传代培养。吸去培养瓶内的培养液,将组 织微粒轻轻吹打脱落,倒掉培养液及组织微 粒。PBS冲洗2次,以去除残留的血清和衰老 脱落的细胞及其碎片,加入0.25%的胰蛋白酶 3 mL,轻轻摇动培养瓶,使消化液流遍所有细 胞表面。置入37 ℃,体积分数5%CO2,95% 湿度培养箱中3 min,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当 发现细胞质回缩,细胞间隙增大后,立即终止 消化。加入含体积分数0.2%小牛血清的DMEM 培养液3 mL,轻轻转动培养瓶,终止消化。用 吸管轻轻反复吹打瓶壁上的细胞层,使之从瓶 壁脱落形成细胞悬液。用细胞计数板计数后, 把细胞悬液分成等份按1∶3吸入新的培养瓶 中,再向各瓶补加培养液到4 mL,置入37 ℃, 体积分数5%CO2,95%湿度培养箱中培养[13]。
15R
Nikon 倒立显微镜 TS100
日本 Nikon 公司
CO2 细胞培养箱 血球计数板
美国 Forma 公司 上海生化试剂仪器厂
电子天平 FA1004N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
公司
方法: 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无菌条件下将手术 切下的人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置于 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皿中,去除表皮及脂肪 组织,用含100 U/mL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 素的PBS液漂洗3次,去除表面血污,吸净PBS 液,用眼科剪反复剪切至0.5 mm3微粒,加适 量新配制的DMEM培养液,轻轻吹打,制成组 织微粒悬液。用吸管吸取组织微粒悬液,置于 高温高压灭菌后的培养瓶中,把组织微粒摆在 培养瓶底部,间距0.3~0.5 mm。轻轻翻转培 养瓶,使瓶底向上,翻瓶时不能使组织微粒流 动,盖好瓶盖,置入37 ℃的含体积分数95% 空气、5%CO2的培养箱中留置培养3 h左右, 使微粒稍干,能牢固贴于瓶壁上。从培养箱中 取出培养瓶,45°斜持培养瓶,加入DMEM培 养液(含体积分数10%的胎牛血清和双抗溶液) 2 mL,再把培养瓶慢慢翻转过来,让培养液 慢慢覆盖附于瓶底上的组织微粒。继续静置培 养,待细胞从组织微粒中游出的数量增多后, 再补加培养液[10-12]。接种后每天观察细胞形
摘要
背景:成纤维细胞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可为体外研究瘢痕疙瘩提供基础。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为体外研究瘢痕疙瘩提供平台。 方法:应用组织微粒贴壁法,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冻存及复苏,观察二 者的生长增殖情况及差异。 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与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差异,二者进入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大致 相同;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在液氮中冻存后,细胞复苏状态良好,接种后绝大部分细胞存活,与冻存前无明显差异。说 明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差异,且均可成功冻存和复苏。 关键词:瘢痕疙瘩;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复苏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Henan Province, China
Guo Li-li★, Master,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Henan Province, China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4 卷 第 50 期 2010–12–10 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December 10, 2010 Vol.14, No.50
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差异★
Correspondence to: Liu Lin-bo, Professor, Chief physician, Doctoral supervisor,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Henan Province, China liulinbo@
Received: 2010-06-17 Acce人类皮肤受损、创面愈合后局 部组织过度纤维化的结果,其发病机制尚不完 全清楚[1-3]。临床上局部应用药物治疗可暂时缓 解症状,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后,若不综合抗瘢 痕治疗,极易复发,且向周围组织外延性生 长[4-5],因此,瘢痕疙瘩一直是整形外科领域研 究的重点之一。
成纤维细胞作为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主要效 应细胞,常常表现为过度增殖和功能活跃,从 而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造成创面修复失控[6],因 此,对各种因素诱导下成纤维细胞发生增殖的 研究,成为瘢痕疙瘩病因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 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可为体外研究瘢 痕疙瘩提供良好平台,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瘢痕 疙瘩形成的机制及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靶点 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实验应用组织微粒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