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doc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嫌犯阅读材料

复旦投毒案嫌犯阅读材料

文1: 复旦投毒案嫌犯:作案原因是没调整好负面情绪18日上午,“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尘埃初落定,法治得彰显”的同时,网民更关注案件带来的持续社会效应。

高材生变死刑犯,极端事件的背后是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伤痛。

治愈冷酷残忍背后的暴戾之气,犹如驱散“人心的雾霾”,已刻不容缓。

有机会却不挽救——“我是一个很负面的存在”18日上午,林森浩在开庭前接受了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采访,看似“淡然”的表情,却让人感到分外沉重。

“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很负面的存在。

”“我会去做这么一件事,原因是自己没有把负面情绪调整好。

”“有时候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经法院审理查明,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从医院的医学实验室中取出了剧毒化学品并投入了宿舍的饮水机内。

同年4月1日上午,被害人黄洋喝水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案发的整个过程中,林森浩明知室友中毒后会发生什么,却一直抱着消极观望的心态。

黄洋喝水时,他没有第一时间阻止;在黄洋做检查时,他没有告知中毒的真相;黄洋住进医院后,他没有站出来。

“对待黄洋(中毒)这个事情,我没有去积极挽救处理。

”“我一直在自欺欺人,想着这个事情早晚会过去的……”林森浩坦言,一旦生活琐事上有不顺心或不自在,他就会很容易产生报复行为。

“我那段时间整个情绪很焦躁,比如说一个同学打扰我睡觉了,就会让我很愤怒。

我把这样一种行为,等同于他伤害我。

既然他伤害了我,那我也伤害他。

伤害别人身体这种行为,当时来说,在我这里不是一个底线。

”救死扶伤的医者,本应比常人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林森浩却做出了如此残忍的恶行。

正是对生命的漠视,使得他一次次放弃坦白事实、救治黄洋的机会,错失了对自我的救赎。

“不知道黄洋的死讯前,还想着能不能得到他父母的谅解。

后来知道他死了,‘嘭’的一下脑袋就空白了,然后就什么事情也不想了。

复旦投毒案(整理精校版)

复旦投毒案(整理精校版)

复旦投毒案素材汇编0320 1856是指2015年4月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遭他人投毒后的。

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1]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2015年2月18日上午在一审,人林森浩犯故意罪被判,剥夺权利终身。

[2]社会评论媒体评论新华视点评论: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警方基本认定其室友嫌疑。

这实在令人扼腕。

对法律没有应有的敬畏,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惜,缺乏足够的理性才会有如此行为。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

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

评论:培养人才,有知识更要有德性;大学教育,重学术更要重人格。

让学生懂得去爱,去尊重,去包容,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中国青年报评论:对于复旦大学生投毒的个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和解读,并把板子都打到大学屁股上的评论,并不一定妥当。

首先,中国大学的学生这么多,发生一两件投毒案,从概率上来看很小。

其次,这些个案的主因,往往都是施害者的一时冲动或长期的心理扭曲所致,而非大学的教育和管理。

如把它当做一个典型案例,没完没了地报道、评论,搞得大家紧张兮兮,使得同学之间都要互相提防,就得不偿失了。

[18]专家评论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

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19]。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示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启⽰去年某时,⽹络间流传起⼀句有些调侃的话: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说的是近⼏年⼀些学校屡屡发⽣的同宿舍之间杀⼈事件频发,从⽽引起的全民性焦虑。

我和⼏个舍友看了这句话后,也纷纷致电,通过深⼊交流、加强互信,互相感谢对⽅的⼈道主义精神,闹了那么多别扭,⼤家最终还是健全地活下来了。

前⼏天,复旦投毒案⼀审宣判,被告林森浩故意投毒导致室友不治⾝亡,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这个结果并不出⼈意料,因为和⼗⼏年前的朱令案不同,这个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想必如若⼆审维持原判,那么最⾼法会依法核准死刑。

同时,这个案⼦也给我们当代的⼤学⽣带来很多启⽰。

我仔细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对林森浩的采访,那种淡定,就好像他嘴⾥说的是别⼈的事情,⾃⼰是在讲⼀个故事。

他对死亡没有表现出⼀丝恐惧、悲哀,⽽是冷静的轻笑了⼀声,就好像⼀名视死如归的烈⼠。

这让很多⼈不解,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个冷漠、冷⾎的动物。

于是,很多⼈质疑,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只重视分数,⽽缺乏基本的⼈⽂教育。

林森浩⾃⼰也说,他有性格缺陷,他是理科⽣,没怎么读过⽂学⽅⾯的书。

他承诺要做出改变,但这是在不死的前提下。

在我看来,对林森浩的教育固然不⾜,但是教育缺失不是⼀切恶⾏的脱罪辞令。

我们国家很多学⽣连中学都没上完,甚⾄现在还有⼀些贫困⼭区,⼩孩⼦⼩学都读不下去,就出来打⼯了。

他们没有更多的教育,却也没见他们全上街杀⼈放⽕去。

林森浩的问题,是⾃⾝性格的缺陷,却也更是本⾝的劣根所致。

他已经读到了博⼠,智商按说是超过常⼈的,但我敢肯定,就算他把全世界的⽂学名著看完,该发⽣的悲剧,还要发⽣。

嫉妒、暴虐,以及对⽣命的漠视,都是导致他必然要犯罪的原因。

他说了,伤⼈性命不是他的底线,我不清楚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底线。

这样⼀个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就算有再⾼的智商也没⽤。

早些执⾏死刑,对社会也是⼀个净化。

复旦投毒案对我们的真正启⽰,是中国⼈信仰的真空。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案【三篇】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案【三篇】

毒品的经过。

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别人那里借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号楼204影像医学实验室,2011年参加医学动物实验后,取出保管在这里的剩馀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放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离开该室。

2013年3月31日17时50分左右,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利用无人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将试剂瓶等物品投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投入宿舍楼外的垃圾箱。

2013年4月1日9点左右,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当天中午在中山医院就诊。

4月2日下午,黄洋再次去中山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受损,住院观察。

4月3日下午,黄洋病情加重,转院重症监护室救治。

警察调查了一下。

林森浩在法庭上二审宣判[2]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到复旦大学保卫所通报黄洋中毒事件,上海警察接到通报后立即组织特务组进行调查。

林森浩在接受公安人员调查询问之前,没有说实话。

2013年4月12日零时左右,公安机关确定林森浩有犯罪嫌疑,呼吁后,林森浩如实供述了向421室饮水机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

2013年4月12日,林森浩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2013年4月16日,黄洋经急救无效,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某医院去世。

经法医鉴定,黄洋系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导致急性肝衰竭,继发多器官衰竭死亡。

正式逮捕。

2013年4月19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申请逮捕复旦大学4·1事件嫌疑人林某。

2013年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故意杀人嫌疑依法批准复旦大学4·1事件嫌疑人林某逮捕。

2013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写了亲笔信,怀疑学校逃避责任,做了官僚的做法。

2013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发出《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林森浩没有精神异常。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

复旦投毒案事件始末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

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

并锁定同寝室某同学有投毒的嫌疑。

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与黄洋同宿舍)依法批准逮捕。

关键词:大学生死亡,同学作案,琐事引发案件,近年类似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

正文: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4月1日,因生体不适住院,后来警方在其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经警方调查,锁定作案嫌疑人为黄洋同宿舍同学林某,并于4月25日将林某依法逮捕。

两位风华正茂的学子,本是前途无量,却一个离我们而去,一个进入高墙!着实令人悲哀,愤怒与无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包括林某家人在内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因为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呜呼哀哉,一位应该救人于生死的高学历医务人员,本应认真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却因为一些琐事将同宿舍同学投毒杀害,着实让我无法理解,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却心理不健康,甚至有些是多面人格!毒杀案因“特殊”引关注,但我们更应重视背后的普遍问题,因为近年来在学校中因琐事引发的血案有些数不胜数!1994年,清华大学才女朱令,生了怪病,后经确诊为铊中毒,造成100%伤残,至今该案因缺少证据不能直接断定是其室友投毒,成为悬案。

林森浩事件思修1500字

林森浩事件思修1500字

林森浩事件思修1500字20xx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让两个医学高材生之间的投毒命案,划上一个暂时的休止符。

法庭宣判后涉事双方父母都泪洒庭审现场,林森浩父亲表示会上诉。

无论林森浩父亲上诉与否,无论林森浩最终命运将走向哪里,对林森浩的投毒行为我们应该进行深思。

让我们再回到20xx年4月1号那个阴暗的“愚人节”,自称“闹着玩”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放入寝室饮水机,这天早上其室友黄洋喝下了掺有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到15天之后中毒离世,纵观整个事件始末的林森浩眼睁睁看着室友离开人世,没有做任何能挽救黄洋生命的事情。

一个所谓的愚人节玩笑,就在人性幽暗的通道中茫然四顾之后,没能找到光明的出口,在黑暗中以一出悲剧收场。

让两个家庭都处在水生火热的痛苦边缘中。

记者在采访林森浩过程中林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不计后果伤害别人不是我的底线。

”这句话让我很惊愕,一个27岁的医学高材生,在校学习十几年,在人们眼中应该是个很优秀的人才,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并且根据检方的指控,林森浩对N-二甲基亚硝胺可以说再熟悉不过。

为了完成论文,过去三年多,林森浩需要反复进行动物实验。

林森浩对二甲基亚硝胺的基本毒性以及它能够导致生物体肝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的认知是明确而又清楚的。

那么林明知N-二甲基亚硝胺具有可能致人死亡的剧毒,为什么不计后果的眼睁睁看着室友喝下含有剧毒的水呢?这就是他所说的,不计后果伤害他人不是我的底线。

正因为林这样的想法,才酿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林森浩是一个不负责任、不计后果、率性而为的人,这是一种错误的人生态度,也是教养的表现。

我们不能将所有过错和罪责全部加在林森浩头上,这也是其家庭或社会的过错,复旦投毒案没有胜利者,没有赢家,黄洋是受害者,林森浩同样是个悲剧,他既是案件中的加害者,也是案件的受害者。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
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感想作文300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狂年的4月16日,复旦大学的天子骄子黄洋被同学投毒而死,这件事要从今年的4月1号说起了……。

4月1号黄洋的同学林某和黄洋因生活琐事让林某对黄洋不满,实验课后,林某在饮水机中投入了从实验室中偷偷拿来“N-二甲基亚硝胺”4月16日,黄洋因抢救无效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完全是因为几件不足挂齿的小事,我想:再怎么样不满也就打几下骂几下吧!不至于把自己的同学给杀了吧?可林某这样做了,他因为区区几件小事,把同学和自己的命都搭上去,要知道这可是要死刑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办法,林某只能绳之以法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定要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为一件小事而去伤害他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会宽容别人的心………。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

“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的错位: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5篇_投毒案心得体会1_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我感到很震惊.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因为他没这个胆量.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_投毒案心得体会2_4月_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_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_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_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_年4月_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_年4月_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_年4月_日下午,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剧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室室友林某有作案嫌疑._年4月_日下午,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_年4月25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_年5月5日,黄洋父母给复旦校长杨玉良写亲笔信,质疑学校推诿避责,官僚作风._年6月26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出具《上海市公安局鉴定意见通知书》,诊断称林森浩无精神异常._年10月30日,上海市二中院披露,市检二分院对嫌疑人林某的公诉已被该院正式受理,公诉方指控涉案人林某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_年_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复旦投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_法庭公开开庭审理.法庭审理中,林某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等进行了辩解.法庭就林某的犯罪动机.目的.作案手段.被害人的死亡原因等展开了调查,并充分听取了庭审过程公诉人.诉讼代理人.被告人.辩护人的意见,并对证据进行了质证.至下午6时15分,该案庭审结束,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择日对该案作出宣判._年2月_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_年5月,复旦_7名学生签署请求信,请求法院不要判林森浩死刑立即执行.受害者黄洋的父亲表示不接受请求信内容,他说黄洋去世对家人打击很大,他也不认同〝林森浩不是一个极为凶残的人〞的说法._投毒案心得体会3_历经三年,一波三折,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近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至此,该案件司法程序宣告完结.这场以青春销陨为结局的悲剧反复刺痛众人神经,这些疼痛中包括对两个家庭丧子之痛的同情.对现世教育的集体忧心等.然而,尘埃未曾落定,叹息之余,更需深刻反思.回顾案件始终,有一个细节颇引人关注.在死刑复核结果出来之前,有记者采访林森浩时问到:〝作为一个大学的同学,研究生的同学,又是室友,这个关系怎么闹到现在这样一个程度〞?对此,林森浩的回答是:〝那天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机遇可以阻止它发生的.但是我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我个人的层次.修养,我个人的修身不足,我是无法阻止的〞.这番反思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林森浩投毒致室友死亡时极其缺乏情绪的控制力.近年来,从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杀害室友案,再到牵动众人神经的南航金城学院命案,这些有着高学历光环的大学生为何走向犯罪的迷途.向身边同窗伸出残忍之手?除了个人等因素外,还与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不足和以培养和谐人际关系.健康身心情绪等为基础的情商教育的引导不利有一定关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钱理群曾犀利指出: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论道虽然尖锐,却不无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用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名学生.一所学校,其结果迫使学生围绕分数.名次.考试转;而教育目标偏狭.教育内容繁难.品德教育缺乏等也成为不少学校面临的突出症结.殊不知较之智商教育,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突破瓶颈的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情商素质会在大学生走出〝象牙塔〞之后,逐步凸显重要作用.何为情商?情商不等同于道德,它是道德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曾指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往往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众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再次细想,复旦投毒案凶手林森浩自我剖析时多次提到的〝修养不足〞,倘若能够控制对室友的不满情绪.知道如何恰当且融洽的处理人际关系,或许这般悲剧尚可避免!〝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能用上的占20%至30%,许多工作都需要团体的合作才能完成〞,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情商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情商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当下高校亟需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开好情商这门课,庆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在情商教育上巧作文章.如在北京.武汉.上海.南京的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提上日程,不少高校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涉及情商方面内容的课程列为学生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是否可将情商教育置于学校制度建设层面?能否通过更多元化.生动性的形式将情商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展现出来?诸如此来问题,高校尚需花费足够精力和时间创新.实践.其中,尤其需明确意识到: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开拓培养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切莫在一味追求名次.荣誉等功利性的迷途上越走越远了.想必这才是〝复旦投毒案〞留给我们极富价值的一课!_投毒案心得体会4_事件:复旦大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林某投毒杀了同寝室另一个学医的研究生黄洋.我的感想如下:1)事情的起因不见得是什么大事,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不够健康,一点小事可能就会引起误会.仇恨.报复.教育当然有责任,家庭也有很大责任.2)事件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马家爵药家鑫林某人,将来还有更多更多!!这次事件复旦当然有责任,可是,你小学不教育,中学不教育,一味地追求成绩成绩成绩,到了大学出了问题却把责任全推到大学教育身上是不公平的.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这是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社会病了,教育如何能独善其身?!3)投毒者一定不是想致同学于死地,而是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报复同学,让同学慢性中毒,甚至得肝癌.不知道这在法律上定什么罪.我认为是蓄意投毒过失杀人.虽然属于过失杀人,但手段卑鄙,社会影响恶劣,后果惨重,应该予以重判.4)假如黄洋没有死,若干年后得了肝癌,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是同学投毒导致的.由此也可以推断,社会上一定还有其他人被投过毒,只是没有中毒身亡而已.那么,我得的病是谁下的毒?我得好好调查一下__。

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

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

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作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he Lesson From Poison in Fudan UniversityLast year, a tragedy happened in Fudan University, a postgraduate was poisoned by his classmate and died, now more than a year has passed, his classmate who killed him got caught and the law declared him to carry the dead penalty. The murder was so regretful that he made apologize to both parent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he had caused. Dead penalty is so brutal, but the murder deserves, we must learn the lesson. When we get angry, we should not think about punishing others, we must calm down and have a talk to others, so that the problem can be fixed, or we will make the unforgettable mistake. Study is important, but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and personality, the society need the person who is talented and kind-hearted. The poison case is nearly over, while its lesson is never over.【参考译文】复旦大学投毒的教训去年,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研究生被他的同学投毒,最终死亡,如今一年多过去了,杀害他的同学被抓起来,法律宣判他为死刑。

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

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

篇一:《关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的分析》摘要近年来,因大学生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矛盾没有很好地化解。

出现了比如马加爵杀室友;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南航学霸玩游戏不愿开门引发口角,一刀捅死室友……现在网络上也掀起发“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帖子的小浪潮。

室友杀人起因说来简单至极,多是些生活琐事,却发展到杀人,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由此看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提前预防。

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社会各界需要引导大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关键字同学矛盾心理健康大学生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室友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在大学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反映,每学期都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处理不好而提出换宿舍的要求。

记者采访发现,生活习惯冲撞、缺乏深入交流、不良竞争心理,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三大原因。

2020年3月31日中午,林决定下毒。

目标是他的室友、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

此时,复旦大学医学院西苑20号楼421室里没有其他人。

林取出试剂瓶,里边是从实验室偷带回来的N-二甲基亚硝胺溶液。

这是一种浅黄色油状液体,高毒、无味,易溶于水。

这瓶致命的毒药,林储藏已久。

毒药被注入寝室门边饮水机的水槽,致死的将不再是大鼠。

直至今日,在与林有过长期接触的人中间,也少有人能够相信林会毒杀室友。

黄洋病发入院后,作为实习医师,林还给黄洋做了B超;黄洋的父亲赶到上海后,在寝室留宿,与林共处一晚,他回忆,林神色自若。

其实连警方也一直困惑于林投毒的动机。

在被警察带走后,林对投毒过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一直闪烁其词。

林曾对警方自称投毒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令办案人员很难采信。

还有一种接近办案人员的消息称,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耍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但林至少向警方提及一次与饮水机有关的争执。

南方周末记者从可靠渠道了解到,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

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林拒绝了,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

由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原创

由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回顾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原创

由上海复旦⼤学投毒案回顾云南⼤学马加爵案----------原创正确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马加爵杀⼈案的惨痛教训(原写于2004年)云南⼤学杀害四位室友的马加爵被捕后,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得知马加爵的杀⼈起因⼤体可归纳为两个⽅⾯:⼀是平⽇⾥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背后都在说他的坏话。

马⽇常不善⾔辞,为了能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和他们搞好关系,时常找机会讲⼏句笑话什么的,结果却招来了⽆情的嘲笑。

⼆是马杀⼈的导⽕索,就是在⼀次打牌中,本来没有作弊的他却被同学们诬为作弊,由此⽽引发了争吵,结果⼜吵出了许多别的事情来,主要是同学们都认为他的为⼈太差,就连他最要好的⽼乡过⽣⽇都不请他吃饭等⼀些杂七杂⼋的琐事,使马加爵意外地知道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他⾃⼰想象的还要糟。

更使他吃惊的是,和他要好的⽼乡也和别⼈⼀样歧视他,因⽽使他丧失了理智,产⽣了⾸先要杀死⽼乡的罪恶念头。

其他三位是在马加爵实施杀⼈的过程中的殉葬品。

从以上这些原因看出,本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却酿成了轰动全国的杀⼈⼤案,这充分暴露出我国现今有些地⽅道德素质教育上的严重缺失,尤其是发⽣在⽐较不错的云南⼤学中那些接受了⾼等教育的⼈群⾥,就更显事情的严重性。

“打⼈不打脸骂⼈不揭短”这是我国⾃古以来⼴⼤⼈民所遵循的⼀个最简单最通俗的道德训条,也是预防⽭盾激化的⼀切有效措施中的⼀条。

除了其他各个⽅⾯的多种道德训条外,与导致马加爵杀⼈的那两个因素相对应的训条还有:⼀.不要当众揭⼈短处或讲别⼈忌讳的事;不要拿别⼈的弱点取消笑要互相礼貌谦让。

⼆.⽆论对谁,不管他地位⾼低、资历深浅、条件优劣等都要⼀视同仁,不卑不亢。

不能瞧不起不如⾃⼰,或是⽣活贫困、相貌丑陋、⾝有残疾、乞丐、被判过刑或犯过错误的⼈。

三.不能随波逐流地围攻与⾃⼰本没什么利害关系且没什⼤错的⼈。

因为⼈⼈都有⾃尊⼼,要善待⼀切⼈,善待别⼈就是善待⾃⼰。

马加爵长相⽐较丑,个⼦也不⾼,家境贫寒,性格孤僻,脾⽓暴躁。

复旦投毒案的稿子

复旦投毒案的稿子

第一张标题:知法懂法守法明德成人成才------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学习法律知识,促进和谐成长一.发生在2013年4月1日愚人节的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男,27岁,生于1985年,四川自贡人,家里独子。

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在放弃直博机会找工作未果后,又通过考博初试,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博士初试的第一名。

2013年4月16日,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施害者:林森浩,29岁, 男,1986年10月17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中山医院见习生。

2010年,林森浩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见习第二张二.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的司法进程(用纵坐标来表示,旁边配图)2013年4月16日,林森浩涉及黄洋中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他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被刑拘;2013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依法批准逮捕;2013年11月27日,复旦投毒案开审,林森浩当庭供认起诉书指控他采用投毒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嫌疑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4年12月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高院第五法庭二审,林森浩辩称自己没有杀人动机;2015年12月7日,最高法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裁定书。

2015年12月10日,林森浩父亲因缺少死刑核准裁定书未能成功申请抗诉。

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一审: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

第三张三.复旦投毒案中的适用法律中新网2月18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消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天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一:何为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1、犯罪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

复旦投毒案心得体会投毒案心得体会1今天,我看了一则新闻,是复旦大学投毒案。

我感到很震惊。

林森浩,一名堂堂医学院硕士生,竟然做出那么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在自述中说:“可能是从小都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人专门强迫他,所以他现在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情。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基本上都是成绩。

但并没有想一想,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犯了错误没事,但要勇敢的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过错。

就像林森浩,他本来有两次机会。

第一,他投完毒他和黄洋讲你别喝,里面有毒,是我想和你开个玩笑。

第二,在黄洋喝了药住院以后,可积极跟医生讲。

说想和他开个玩笑下了这样一个毒,配合医生的治疗。

但林森浩都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没这个胆量。

要是他把握了其中的一次机会,那黄洋就不会死,他自己也不会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不光要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心灵美。

我们要把心灵美这颗种子种在心里,要他扎根,发芽。

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草,只有小草健康的成长,我们才能永远的生活在美丽的春天。

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要有那么一个春天。

心里有了春天,自然也就会朝着春天去努力。

为了祖国的春天,我们一起加油吧!投毒案心得体会24月16日,复旦投毒案受害者黄洋的逝世,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黄洋所中毒中含有的N-亚硝基二甲胺是一种怎么样的化合物?他生命的最后15天又是怎么度过的?N-亚硝基二甲胺,又称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半挥发性有机化学品,气味与味道很弱,外观为黄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醇、醚等,是一种有毒物品,具有强肝脏毒性,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内。

20XX年4月1日早上,与林森浩同寝室的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20XX年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接复旦大学保卫处对黄洋中毒事件报案,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织专案组开展复旦大学投毒案侦查。

复旦投毒

复旦投毒

黄洋走了,得知这一消息的复旦大学吴教授在报纸下贴了一张A4纸,上面写了几个大号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吴教授的愤怒和不解,也是我们的疑惑。

黄洋不治身亡,嫌疑人林某被刑事拘留, 复旦大学投毒案留给我们的疑问和困惑还远没有结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这样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被害人黄洋来自于四川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上高中时,父母双双下岗。

2005年,黄洋接过复旦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时,就下定决心:“从此,我要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还要把学业完成好”。

进入大学后,黄洋妈妈因肝脏生病做过大型手术,“医疗费、药费等基本上全部是他用奖学金和勤工俭学的费用来偿还的。

在他整个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所有费用全部是自己挣,从未用过家里的钱”。

本科大一期间,黄洋曾去安徽颍上支教,之后又计划去西藏墨脱支教,此外他还参加了不少志愿者活动。

这样一个优秀、上进、善良到让人心疼、同时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就毁于室友的一丝恨意。

年轻而优秀的医学硕士黄洋,他原本可以继续深造,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责任还有艰辛;他原本可以继续他的梦想,用他的努力去报答年迈的父母;他原本还可以继续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爱去温暖那些幼小心灵。

然而,年轻的生命却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终止于他最灿烂之时。

4月16日下午3点多,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黯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子的离去——当天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

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

犯罪嫌疑人王晓龙是两名受害人的同学;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同年,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副教授投毒毒害上司;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

复旦投毒案始末

复旦投毒案始末

复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死的青春新闻背景:在毒死室友黄洋7个月后,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站在了被告席上。

法庭上,林森浩一身灰色囚服,神情冷静,首次公开讲述这桩离奇案件的具体动机和细节。

而在距上海约两千公里的四川自贡,28岁的黄洋仍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

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后,才会让孩子入土为安。

这个在下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曾是黄家最大的骄傲:20岁考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5岁转临床医学并获直研机会,去世前,他还在读博、就业、创业中纠结,并最终选择了前者。

家贫不掩志,业精不倨傲。

他曾在获得直研资格后吐露心声:“我来自四川一个小县城,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了大笔钱。

我动过放弃直研出去工作的念头。

是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我决定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但他无法再走下去了。

2013年4月16日15时23分,被室友投毒的黄洋,在经过15天的抢救后,终因多脏器衰竭而遗憾离世。

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

他喝了一口饮水机里的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感觉味道有些古怪,自然以为是过期了。

心性善良的他,担心同学和他一样误喝了过期水,便把水倒掉并清洗干净了饮水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口水里,隐藏着致命毒药。

除了林森浩。

在11月27日的庭审中,林森浩回忆,当时听到黄洋用勺子清洗水杯的声音,知道黄倒水了。

此前,他已经把毒物放进了这台饮水机的水槽里。

林森浩担心被发现。

毒物为黄色液体,气味也比较浓。

他甚至听到了黄呕吐咳嗽的声音。

害怕黄发现异常,他选择继续躺在床上,一个同学的电话“拯救”了他,他随即离开宿舍,避免和黄洋对话。

当日晚10点多,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及发烧症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步诊断以为他吃坏了东西,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进行输液治疗。

4月2日,黄洋症状却并未好转,手和脸都肿了起来。

医学专业的同学见此情景都感觉到,这肯定非吃坏了肠胃那么简单。

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再去急诊,此时,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心,一颗颗扭曲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心如何理解生命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学校和望子成龙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案情看,投毒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错位:一个人学历代表他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教育、身心教育、心理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学历,关注一个人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一定要对此予以重视,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外,更应该关注学生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

只有真正重视这些教育,才能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而不是有才无德,而有才无德,知识可能成为迫害他人工具。

【深度剖析】1.教育缺失,造成道德滑坡投毒杀人,伤天害理,林某行为除了令人憎恶,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

学习学到研究生阶段,又是在复旦这样名校,用通常尺度衡量,林某无疑是个人才。

然而无可争辩事实是:林某成了“才”,却没成为“人”。

这个强烈反差,又一次为教育敲响警钟。

一个人可以成不了“才”,但必须成“人”。

(作文素材)让一个人成为“人”,是教育最根本使命。

可惜是我们不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偏差。

悠悠万事,分数唯大,只要成绩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分数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即使学生身上已显出精神苍白、道德滑坡端倪,也熟视无睹”。

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还是如此;既然智育成了“第一”甚至“唯一”,所谓健全人格,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同样把“望子成龙”演绎为“别全是假,分数才是真”。

同时还教孩子睚眦必报,孩子与同伴闹了矛盾,向家长诉说,家长不但不善言劝导,反而唆使:窝囊废,你没长手,不会打他?还有家长,把安徒生童话也列入“禁书”,理由是“丑小鸭”“美人鱼”会把孩子看傻,以后长大进入社会会被人欺负。

在家长耳提面命中,冷漠、自私已成许多孩子通病。

凡事以自私为圆心,以自利为半径,没有“好处”便弃如敝履;遇到批评,立马回应“少来这一套”。

只育“才”,不育“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进入了教育误区。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植入了扭曲价值观,只要碰到“临界点”,马上发作,极端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只育“才”,不育“人”,结果必是“人才两空”。

那些品德不佳而技能超众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违法犯罪,更恶更毒,危害性更大。

2.病态人格,致使心灵扭曲追根溯源,这几起校园案件“凶手”都是病态人格,有心理疾病,口角、不顺等只是血案促发因素。

一些看似鸡毛蒜皮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诱发心理疾病,致使心灵扭曲。

复旦毒杀案,让人们想起了渐被忘却“马加爵杀人案”。

据三亚市公安局一位民警透露,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继而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种种“劣迹”都说了出来,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老乡都不愿叫你”之类话。

这使得马加爵彻底爆发,进而酿成血案。

调查表明,近40%大学新生和50%以上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四大“心病”。

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医治这些心病,任由其发展,就可能出现下一个“马加爵”。

3.环境影响,带来不良后果著名“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作恶。

即在恶环境,再好种子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现在社会,到处充满竞争,校园也概莫能外: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名额也要争……学生们为争这些荣誉,常常弄得耳红面赤。

其实许多竞争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与升迁。

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大师级人物。

相反,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人,他们非常功利,做事不择手段,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就可能有反常行为……黄洋与林某之间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竞争:两人成绩都很好,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出被黄洋盖住“光辉”恶气,但方法不是通过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手段干掉竞争者。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我们思考很多很多,全社会都应进行反思:究竟这起案件反映出哪些病态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

【时文选粹】从复旦投毒案盲攻击型人格样成昨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警方初步查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同学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此案不仅在复旦校园内引起震动,也成了社会关注焦点。

案情逐渐明朗之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

有人说,学生能够轻易将剧毒化合物带出实验室,说明学校对危险物品管理有漏洞,校方应该承担责任。

有人说,因为生活琐事就投毒杀人,说明学校教育方式有缺陷,校方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深刻反省。

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

学校当然应该严格管理剧毒实验物,不过一个处心积虑害人凶手通常是有办法躲过常规管控措施。

而且,就算他拿不到有毒化合物,他仍然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杀人。

中国整个教育体系都有重知识传授而轻心理教育和人格培育痼疾,不过要让庞大教育体系为单一反常事件负责,多少有些牵强附会。

实际上,林某做出这种骇人听闻事情,还是要更多地从他个人修养和人格养成中找原因。

而他扭曲性格,也可能是与他经历、处境和性格相近一群人所共有。

从林某行为方式和他亲友同学反馈信息看,他在疏解焦虑、自我调节方面存在缺陷。

林某家人都认定他是善良孩子,从不争强好胜,受了委屈只会告诉家人,“绝对不可能害人”。

林某同学说他与黄某并无大矛盾,是正常室友关系。

也就是说,当林某身边人都认为他正常,不会有出格之举时,他已经暗自下定了害人决心。

通常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压力或者愤懑大到无法排遣时,才会动用极端手段。

而林某在私人空间里写下一句话“要有一种执著:骂粗口是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武力”,恰恰印证了他平静外表下有一颗并不平静心。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是为了生活琐事导致不和而加害黄某。

这说明,林某既无法自我宣泄郁闷,也找不到正确方法处理人际关系。

同处一个屋檐下,免不了互相磕碰,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是再正常不过事情。

正常情况下,矛盾双方可以通过谈心、谈判、协商来解决问题,或者找第三方来调解纠纷,血气方刚男生甚至会先打一架,再达成某种动态平衡。

即便是互不原谅,不相往来,也极少有人必得除掉对方而后快。

林某仅仅因为生活矛盾就郁积难解进而杀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缺陷和人格障碍。

不能自我调节心理,也不能化解人际矛盾,这种病态人格要从林某成长经历中找根源。

不管是怎样经历造就了他,行凶前他已处在孤僻状态中,无法摆脱自我纠结圈禁,也无法从外部力量中得到救赎,直到内心发生异变。

林某毒杀黄某悲剧已经发生,不可挽回,令人忧虑是正在茁壮成长青年人中,还有多少人被流放到了心理孤岛上,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父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老师重于教课无暇心理辅导,情荒义疏社会加重了人际隔膜,虚拟空间壮大稀释了现实交往,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青少年阳光心态和交际能力生成。

这就给全社会提了个醒:不能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供养和知识哺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培育也极其重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重要。

重智商开发更重情商培养,应该成为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有理念和共同行动。

真忙与瞎忙老舍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来临时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

这是真正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东西与文化。

人在这样忙时候已把自己忘掉,眼看是工作,心想是工作,做梦梦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被工作洗涤,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适,不久即成圣人矣。

情书往往成为真正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又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

在这种乱忙情形中,人们机器般地工作,忙完一饱一睡,或未必一饱一睡,可能半饱半睡。

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创造好文化。

这种忙把人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

它使人恨工作,使人想尽方法去偷油儿。

歌德胡文虎逸事多维钻探河北庞振军【素材一】不随便讨别人喜欢1825年2月,76岁高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回到魏玛,不再外出。

从此,这位伟大德国诗人、作家躲在小屋里,专心于阅读和写作,孜孜不倦,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他说:“一个还要努力工作老人,不应该随便去讨别人喜欢,若是他这样做了,那后世人就不喜欢他了。

”从1825年到离世前一年1831年,古稀之年歌德先后完成了自传《诗与真》,并且整理出版了他和德国另一位伟大作家席勒通信,还完成了他认为是自己“毕生主要事业”《浮士德》第二部——一部马克思、列宁等都无比推崇世界名著。

不随便去讨别人喜欢,因为那会耽误我勤奋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