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对策者以提高竞争能力,是以“质”取 胜;则r-对策者以提高增殖能力核扩散能力,以 “量”取胜。所以有的学者将r-对策者称为“机 会 主义者” 。r-对策者的高死亡率,广运动性和 连 续地面临新局面,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丰 富的源泉。
(三)繁殖对策 1. 迅速的占领生境:埋藏种子对策 2. 种子的传播和扩散 靠水流传播:种子个体大; 靠动物传播:有钩或刺; 靠风传播:种粒小,有翅, 靠果实来吸引动物来取食; 3. 在生境的适应上: 好生境,种粒大;坏生境,种粒小。
在物种分布区的边缘,非密度制约因素起作
用,在分布中心区,密度制约因素起作用。 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工 作地区环境条件下的不同,因此强调的重点不 同。 两个学派虽谈论同一问题,但却未讨论同一 主体。气候学派讨论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而 生物学派谈的是种群数量围绕平均密度的波 动,中心是种群的自我调节机制。
(四)林分的种群调节 1. 林分种群调节 (1)林分种群调节的表现 郁闭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株 数不断减少,林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森林的自 然稀疏。 在相似的立地上,幼年郁闭林分种群密度 可以相差几倍以及几十倍,但林分自然成熟 后,密度基本接近。
(2)林分密度调节机制 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和个体的增大,林木对空 间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大,个体间竞争加剧。 林木个体间的差异和环境异质性造成林木分 化。 (3)影响因素 年龄; 密度; 立地条件; 树种。
有机的整体。它不是等于不同个体的简单的累加, 有其特有的特征。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4.种群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 作为种群成员的利与弊 (一)利: 1. 相互保护: 2. 有利于繁殖: 3. 丰富遗传多样性 4. 有益的种内竞争 5. 劳动的分工与协作
(二)弊:
1. 加剧种内竞争
S2 =0,均匀分布������ S2 >m,集群分布������ S2 =m,随机分布
三、种群的年龄结构
1. 概念: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称为种
群的年龄结构。 2. 年龄金字塔: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按龄 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比例绘制成图,即为 年龄金字塔。
3. 年龄金字塔的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均匀分布:个体分布是等距离,或个体间 保持一定的均匀间距。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 人工种群多为均匀分布。 均匀分布出现的原因: 种内竞争; 优势种呈均匀分布,其伴生种也呈均匀分 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均匀分布; 自毒现象。
(3)集群分布 个体分布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斑 点状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群内 个体的密度都不相等。
八、生态对策 (一)概念:种群为了适应其环境,实现最大 的限度的生存和繁衍,在生活史动态上所采取 的适应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也可表述为: 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 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 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
(二)K对策和r对策
由MacArthur在1962年提出。他把所有的生 物按其生态对策分为两类,K对策种和r对策种。 在典型的K对策种和r对策种之间,存在无数的 过渡类型,称为r-K连续体。 K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大、寿命长、低的补 充量和低的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以及对每个 后代的“巨大投资”。 r对策种的特征:个体小、寿命短、在裸地生 境有很强的占有能力、对后代的投资不注重质 量,更多考虑其数量。在植物界表现为种子小, 结实量大,能够远距离传播种子。
但森林中下木和草本植物因是丛生多分枝或个体 矮小,不易查数,通常不以单位面积上植株个体数 计量种群密度,多采用多度(调查样地上个体的数 目多少)或盖度(植物枝叶覆盖地面的百分数)反 映种群的密度,它们只能采用目测估计法。
二、种群的空间结构 1. 概念: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模 式, 称为分布格局。 2. 分类:一般分为3类。 (1)随机分布: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机 会相等,个体彼此独立,任一个体的出现与 其他个体无关。 随机分布的条件: 生境条件比较一致; 某一主导因素呈随机分布。
r=0时,种群保持稳定 >0时,种群增长 <0时,种群下降 r→-∞时,种群消亡。 无限环境下种群的增长 为指数增长, 增长曲线呈“J”型。
2.内禀增长率:排除一切不利因素,提供理想 的食物条件,给予最大的空间,排除捕食者和 疾病的威胁,种群在这种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的 条件下的最大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一般 以rm表示。 rm是最大的r,即最大的瞬时增长率,有时 称为生物潜能。表示种群固有的生殖潜力。
良的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他们认为气 候是调节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他们反对 使用“平衡密度”“稳定状态”的概念。
密度制约因素 某些因素,对种群的不利影响随种群密度增 大而增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如种 间因素:捕食、种间竞争等;种内竞争等。 生物学派强调密度制约因素。他们认为,种群是 一个自我调节系统,按其自身的性质及环境状况调 节它们的密度。当密度很高时,调节作用增强,当 密度很低时,调节因素的作用就减弱。同时,他们 认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不可能决定种群的平衡密 度,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决定种群的平衡密度。
Chapter 3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 种群(population):在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内,能相互进行交配的,具有一定结 构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 集合。
• 对于种群概念的理解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种群的概念既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
2.种群是由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特定关系构成的一个
环境阻力: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的空 间逐渐减小,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逐渐增大,这种 抑制作用称为环境阻力。

七、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数量变化形式按与环境容纳量的
关系: 1. 基本稳定在容纳量上 2. 在容纳量上下波动 3. 减幅振荡 4. 增幅振荡
按是否具有周期性: 1. 周期性的波动: 季节消长: 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春秋两季出现密度高峰。 年际变化: 阔叶红松林中,小型动物3~4年的周期变 化;美洲兔和加拿大猞猁9~10年的周期。 2. 不规则波动 如蝗虫。
协调派的折衷观点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具有决定 种密度的作用,但是这两种因素在不同的条件 下发挥的作用不同。 种群密度大时,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的数 量,密度小时,非密度制约因素决定种群数量。 在对物种有利的环境中,密度制约因素决定 种的数量;在对物种不利的环境中,非密度制 约因素起作用。
2.林分密度效应 (1)最终产量一致原理(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总产量非 常接近,与密度无关,这一规律称为最终产 量一致原理。
(2)-3/2法则 在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过程中,个体重量与 种群密度的关系满足如下关系式: W=KN-a 其中,a接近于3/2,这一规律称为3/2法则。 许多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都服从这一规律。 式中的密度为发生自然稀疏时的种群密 度,因此又称为种群的最大密度。对于林分来 说,为最大林分密度
3.有限环境条件下的逻辑斯谛增长 微分形式:
其中,K称为环境容纳量。
环境容纳量: 在特定的环境资源条件下,所允许的(或所能维持的) 最大种群数量。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速率为:
(K-N)/K(或可写成1-N/K)实际表示的是未被个 体占领的剩余空间。 当N趋向于0时,则1-N/K趋向于1,这时种群的增长 接近于指数增长,即无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当N趋向于K时,则1-N/K趋向于0,这时剩余空间几 乎占满,种群的增长接近缓慢接近于停止。 当N为K/2时,绝对增长率(dN/dt)达到最大值。
(二)种群调节的概念
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
象,称为种群调节。 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出生和死亡、迁入、迁出 作用结果,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种 群数量的变化。
(三)种群调节学说
非密度制约因素
某种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与种群的密度无 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气候学派强调非密度制约因素,如不
2. 在濒危物种的保护方面
3. 在森林经营中
THale Waihona Puke Baidue End
4. 对付动物的取食上: 种粒小,动物不易取食,无毒;种粒 大,易取食,有毒。 5. 在逆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逆境刺激有利 于结实。 6. 对频繁干扰的适应:无性繁殖。
(四)生长对策
开拓种,无限生长,有利于充分利用营
养空间;
保守种,有限生长,对环境有更强的适
应能力。
(五)生态对策的实践意义
1. 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

集群分布是最广泛的一种分布格局。
• 形成集群分布的原因:
种子或幼体的扩散,物种的繁殖特点;
环境中局部条件的差异(环境异质性); 生物体对物理环境的改变。 生物因素造成。
3.分布格局的估测方法������
其中,X为样方内的实际个体数;m为各 样方个体的平均数;n为样方数;S2为分散 度。������
2. 增加环境胁迫
3. 导致环境恶化
4. 疾病传播
5. 个体间相互干预。
第二节
一、种群密度
种群的基本特征
通常以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树木或种群生物量表示。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度: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
统计方法:采用样方法,计数种群中的 每一个体。样方必须具有代表性,通过随机 取样来保证结果可靠,用数理统计来估算变 差和显著性。
2. 死亡率 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 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 都活到了生理寿命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 在某特定 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 条件而改变。
五、生命表 1. 概念: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 式的表。源于保险事业,用以估计人的期望 寿命。 2.生命表的分类 动态生命表: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 群的死亡和存活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 表,也称特定年龄生命表。 需要跟踪一个足够大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 各个年龄阶段的全部过程。
六、种群的增长 根据是否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种群的
增长模型分为两种:
无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 有限环境下的种群增长
1.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增长模型— 指数增长 微分形式:
其中,r称为瞬时增长率。 r=(dN/dt)/N 积分形式:Nt=N0ert。 其中,t为时间;N0为初始时种群大小;Nt为t 时刻时种群大小,r为瞬时增长率。
4. 性比 性比是指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或某年 龄组的个体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四、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率 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 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 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 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它随种群的组成 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
群的现实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由此而编制的
生命表。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是不同年代出生 的,并且经历不同的环境条件,编制静态生命表 的前提是种群经历的环境每年都相同。
3.存活曲线:描述种群死 亡或存活过程的曲线。 A型(I型):生理寿命 之前死亡率低;达到生 理寿命时死亡率高;如 人类,大象等。 B型(II型):各年龄 阶段死亡率接近。如 鸟,鼠类、海龟。 C型(III型):幼年死 亡率高,成年死亡率低。 牡蛎、树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