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摘要: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无色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广泛的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力、食品、电子等多种行业,氢气通常以压缩气体的形式盛装在气瓶中。本文通过对氢气气瓶物理爆炸进行事故后果模拟分析,为使用氢气气瓶的单位提

供参考。

关键词:氢气气瓶物理爆炸事故后果模拟

1 氢气的危险性分析

氢气为无色、无臭的气体,沸点-252.8℃,气体密度0.0899g/L,极易燃。氢

气广泛的应用于化工、冶金、电力、食品、电子等多种行业,通常以压缩气体的

形式盛装在气瓶中。氢气气瓶属于压力容器,由于气瓶质量不合格或储存使用不

当等均可能会导致气瓶发生爆炸事故。

氢气瓶爆炸属于物理爆炸,物理爆炸就是物质状态参数(温度、压力、体积)迅速发生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做功。气瓶爆炸时,气体膨胀所释

放的能量不仅与气体压力和容器的容积有关,而且与介质在容器内的物性相态相关。容积与压力相同而相态不容的介质,在容器破裂时产生的爆破能量也不同,

而且爆炸过程也不完全相同,其能量计算公式也不同。

2 事故后果模拟

2.1 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

1、气瓶爆炸能量计算

氢气瓶中的氢气是以气态形式存在而发生物理爆炸,爆炸的能量与气瓶内气

体的压力和体积有关,其释放的爆炸能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Eg—气体的爆炸能量,kJ;

P—容器内的绝对压强,MPa;

V—容器的容积,m3;

k—气体的绝热指数,即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

2、爆炸冲击波及其伤害、破坏作用

压力容器爆炸时,能量向外释放时以冲击波能量、破片能量和容器残余变形

能量3种形式表现出来,但后两者所消耗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3%~15%,即绝大

部分的能量以冲击波的形式释放,冲击波是由压缩波叠加形成的,是波阵面以突

进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压缩波。超压准则认为,只要爆炸波的超压达到一定值,

便会对建筑物构件及各种生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伤。超压冲击波对人体的

伤害和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见表2.1-1和表2.1-2。

表2.1-1 冲击波超压对人体的伤害准则

式中:R—目标与爆炸中心距离,m;

R0—目标与基准爆炸中心的相当距离,m;

q0—基准炸药量,TNT,kg;

q—爆炸时产生冲击波所消耗的炸药量,TNT,kg;

△p—目标处的超压,MPa;

△p0—基准目标处的超压,MPa;

α—炸药爆炸试验的模拟比。

本文采用TNT当量法对氢气气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超压的伤害、破坏作用

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选用1000kgTNT作为基准炸药量(q0),1000kgTNT炸药

在空气中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见表2.1-3。

表2.1-3 1000kgTNT爆炸时的冲击波超压

将爆破能量q换算成TNT当量qTNT。因为1kgTNT爆炸所放出的爆破能量为4230~4836kJ/kg,一般取平均爆破能量4500 kJ/kg,故其关系为:

3、氢气气瓶爆炸计算过程

①根据公式(1)计算出气瓶爆炸的能量;

②根据公式(3)将气瓶爆炸的能量换算成TNT当量;

③根据冲击波对人或建筑物造成不同后果的冲击波超压值在表2.1-3中计算

相对应的目标与爆炸重型的距离R0(中间值用插入法);

④根据公式(2)计算出气瓶爆炸造成的不同事故后果的半径。

2.2 模拟计算结果

本文选用工程压力为12MPa,容积为40L的氢气气瓶进行物理爆炸事故后果

模拟计算,氢气的气体绝热指数取1.412,计算结果如下:

表2.2-1 爆炸对人体伤害事故后果模拟表

3 结论

由计算结果可知,氢气瓶一旦发生物理爆炸事故,会对爆炸影响范围内的人

员和建构筑物造成伤害。因此,气瓶的设计、制造、充装和使用应严格执行《气

瓶安全监察规程》等国家相关规定,气瓶必须是具有“气瓶制制造可证” 的企业生

产的产品,气瓶应定期检验,不得超过有效期,瓶外表面的颜色标志要符合规定,新瓶首次充装前一定要进行抽空处理,严格落实气体八不充装的规定,防止气瓶

爆炸事故的发生。使用单位宜设置专用的气瓶间,气瓶间根据潜在的破坏程度进

行专门的防爆设计,严格按照有关安全使用规定正确使用气瓶,工作人员的作业

岗位也应尽量布置在爆炸范围之外,以减少爆炸带来的人员伤害。

参考文献

[1]郑建国,丁德馨,叶勇军.小议氮气气瓶爆炸事故后果模拟分析[J].中国新

技术新产品,2012, (12):9.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安全评价第3版[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

社,2005:563-568.

[3]赵英汉,金浩.氢气瓶爆炸原理及其防范措施探讨[J].爆破,2011, 28(1):116-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