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3488f7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0.png)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学设计(孙玉青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5月27日)【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材分析】第五章第二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材先从《:我们期望的未来》开始导入,然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最后通过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活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先分析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然后提出几条广为大众接受的具体措施,并分别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最后通过活动“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本节对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的具体展开。
开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公众、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后面以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消费三个例子详叙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指导,也需要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力图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中国农村脱贫的实践为例,列举五条农村脱贫途径。
发展绿色经济主要依靠企业的参与实施,也需要政府的监管和公众的监督,力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例,说明我国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
提倡可持续消费以公众的参与为主,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力图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教材倡议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遵循“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
教材设计主题为“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强调学生身体力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体现对地理实践力的指向。
本节末尾设计了“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自学窗”,体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指向。
作为第2个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两部分内容:(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在授课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调整,把教材中“在学校中进行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设计为课后任务,内容更改为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主题的地理漫画绘制比赛。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0855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c.png)
2.请学生选择一个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要求:不少于800字,包括案例背景、实施措施、成效分析及启示。
3.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人群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程度及实践情况。
-要求: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不少于1000字,包括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案例包括:某城市的绿色交通、某地区的生态农业等。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案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你认为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道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协作习惯。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重要性。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知识。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bbe64d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e.png)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将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城市交通拥堵、空气质量问题等,激发学生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2.分层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把握人地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
-学生需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并能够将这些原则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相结合。
2.分析实际案例,提出促进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学生需要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具体案例中的人地关系问题,设计出既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3.兴趣需求:高一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性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活动、地理实践活动等,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300e91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61.png)
【教学⽬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标的实现途径。
⼆、过程与⽅法⽬标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法和提⾼解决问题的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
【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的原因。
要解决环境问题,⼜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图表。
学⽣填写表格崇拜⾃然改造⾃然征服⾃然谋求⼈地协调⽣产⼒⽔平⽣产⼒低下,发展缓慢⽣产⼒断提⾼科技突飞猛进,⽣产⼒迅速提⾼⽣产⼒继续以惊⼈的速度向前发展⼈类活动处于采猎⽂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对象步⼊农业⽂明,开发利⽤⼟地、⽔、⽓候等资源进⼊⼯业⽂明时期,⼈类试图主宰⾃然界,牺牲⾃然,积累财富⼈类被迫重新审视⾃⼰的经济⾏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呈现不协调,⼈地⽭盾迅速激化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类的威胁不严重⽣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态破坏,危及⼈类⽣存⼈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分析讨论:物种灭绝、⼈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类制约作⽤强;⼈⼝增加,使⾃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地关系全⾯不协调,⼈地⽭盾迅速激化。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d1888f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6.png)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掌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实际问题;
-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并能结合实际进行运用。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地图等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
-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提出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策略;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掌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地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3.学会分析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点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2.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政策;
普通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d7a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9.png)
普通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习题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3.了解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3.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2.可持续发展与地理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二、讲授新课(15分钟)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要等方面的内容。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介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如和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并讨论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现路径。
四、解答疑问(5分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布置明天的课程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较紧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5-2-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5-2-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9f6d1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a.png)
3、第五部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后实践,课堂教学上我布置的作业是针对《可持续发展道路》完成手抄报或主题漫画,后来我觉得不够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我变成了一个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效果会更好。
2、归纳2000年以后高家堂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总结)
3、比较分析两种发展模式的区别,并评价哪一种发展模式更好的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属于可持续发展?
1、初步归纳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式图
2、初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授课年级
教学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教材分析
学完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前四章人文地理之后,教材安排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环境是自然环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第一节已经了解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节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着眼世界,解释协调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旨在帮助学生能用更上位、更综合的眼光思考人地关系,探索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分析法 视频教学法 比较分析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知识线索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
视频导入
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课前观看,《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关注视频中印象最深刻的采访者,并思考,20年后,你期望什么样的未来?
高中地理教案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图版新课标必修3
![高中地理教案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中图版新课标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9589c56f46527d3240ce0dd.png)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2.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3.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具准备】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大家看32页图,这是哪一个天体?生:地球!师:对了,只有地球才这么漂亮,这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蓝汪汪的水球,但是这一颗美丽的星球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召开过三次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会议。
大家阅读课前导入部分,归纳出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
生:第一次为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第二次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第三次为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
师:由此可见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什么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师: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板书)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展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师:(详解)(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2篇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f28d0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9.png)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精选2篇(一)教案主题: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2. 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3.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实践;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素1.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3. 环境污染和减少排放。
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因素1.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3. 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因素1. 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2. 教育和健康的保障;3. 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解决。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教材,详细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该案例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4: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进行深入调研,并设计相关宣传活动或解决方案。
Step 5: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班级讨论,分享各组的成果和经验,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1. PPT或教材2. 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案例资料3. 小组活动所需的调研资料和展示材料教学评价:1. 项目展示和讨论的表现;2. 小组调研和设计的成果;3. 参与度、合作度和创新度;4. 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哈萨克斯坦的地理概况教学目标:1. 了解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2. 了解哈萨克斯坦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3. 了解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高一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高一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0931c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d.png)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二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一地理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教案教学目的重点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难点可持续开展的内涵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美丽的一颗星球,但是这一颗美丽的星球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合国召开过三次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开展的会议。
由此可见人类对可持续开展越来越重视,为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可持续开展的定义。
〔板书〕一、理解可持续开展1、可持续开展的定义可持续开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才能构成危害的开展。
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开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互相联络,互相制约,一一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板书〕2、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1〕经济的可持续开展——条件可持续开展观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增长才能进步当代人的福利程度,增强国家实力,增加社会财富。
但可持续开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进步,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消费方式,积极倡导清洁消费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开展——目的可持续开展观认为,世界各国的开展目的可以不同,但开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进步人类程度,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在可持续开展中,社会开展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开展——根底二、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原那么1、公平性原那么代际公平——历史连续,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
代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公平——兴隆国家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变化影响大,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2、持续性原那么〔1〕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fac2f8a26925c52cc5bfcf.png)
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材分析: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第一节中人地伙伴论的延续,也是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铺垫。
学情分析:2017 级高一学生恰逢高考改革,学生学习了鲁教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部分知识,本单元内容理论性较强,还相对独立,自成系统,与前面知识联系较少,与资源、环境、区域综合开发联系密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人地伙伴论,这对学习本节起到一定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可可西里和后天电影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破坏环境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走什么路?这样能更形象直观,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主题,初步感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让学生填空:让学生知道重点知识。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1.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由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地位内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含义措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究一: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A B C D(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③铁矿石、煤炭④土地、水、空气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⑥钢材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让学生说出答案,并分生态、经济、社会三个角色扮演,体会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最新整理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
![最新整理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e0b2bda4693daef5ef73dce.png)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承转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高一地理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新
![高一地理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新](https://img.taocdn.com/s3/m/d0c1f41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6.png)
第二节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1.理解可持续开展的概念。
2.联络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
3.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开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开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可持续开展的形成。
2.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
教学难点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内涵。
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开展。
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开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开展之路。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开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根本内涵等。
板书:第三节可持续开展的内涵—可持续开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课件展示:资源预期寿命图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程度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
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
据图谈一谈你对将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历史背景及必然性生〔探究〕维系人类生活、消费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师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
师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注意:全球性是当前环境问题分布的突出特点。
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甚至到达全球,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普遍关注与一一共同努力。
生〔探究〕读图析图完成填注。
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绝境,怎样才能摆脱绝境,使人类社会有一个一一共同美妙的将来?生可持续开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高中地理_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250e46172ded630a1cb695.png)
【教学设计】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标要求】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结合事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能列举事例说明人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培养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精神,形成良好的世界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思考人地关系的不同思想中哪个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人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这种思想观念。
展示学习目标:1.结合图表理解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学会分析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2.结合实例理解掌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措施。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读图:说明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几次会议,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以及我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履行承诺,在实施《21世纪议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取得了初步进展,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55b855a168884868762d663.png)
地理必修2导学案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编制:编号:04 班级:小组:姓名: 层级:评价备课组审核:,领导审核:领导审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课前依据“问题导学”梳理课本知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疑惑的地方用红笔划出。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3.★为选做题,重点班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基本内涵;2.组织本班全员参与、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问题导学】一、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等问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的能力和环境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若沿用传统生活方式,人类将最终因、、而陷入绝境。
思考感悟:传统发展观是怎样的?(1)全球《21世纪议程》是年在(地方)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
(2)全球《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的所有领域,提供了21世纪如何使全球、与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为,第四部分为。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它表明了中国在解决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4)《中国21世纪议程》共章,个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为,第四部分为。
思考感悟:我国当前在资源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又不对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3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
4基本观念包括: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思考感悟你如何理解上述基本观念的排序?【合作探究】1.参考地图册39页可持续发展概念示意图,说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2aa72175ef7ba0d4b733b34.png)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地理第二节《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课设计新人教版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实现可连续发展,需要按照的四个基来源则:公正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可连续发展 --- 从看法到行动,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及文件。
2.分析:本节既是对可连续发展基本内涵的详细论述,又是再为下一节“中国可连续发展之路”做好铺垫,为中国的可连续发展供给理论依照,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目“可连续发展的基来源则”。
这是本节的要点内容。
主要包含四个原则,即公正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教材经过3 个“知识窗” ,深入对四个原则的理解。
第三目“可连续发展——从看法到行动” ,主要介绍了“人类环境会议” 、“环境与发展大会”和“全世界可连续发展领袖会议”等主题内容。
可连续发展从看法的提出到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再到提出此后可连续发展的行动与举措,说了然可连续发展从看法到行动的发展历程。
教材经过“知识窗” ,介绍了中国为实行《 21 世纪议程》所采纳的一系列举措,既是可连续发展走向行动的详细表现,又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掌握可连续发展的基来源则,并能够会合实例或新闻报导剖析、评论人类社会按照这些原则的行为和举措。
认识可连续发展从看法到行动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和我国拟订的可连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举措,认识可连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长久目标。
2.分析本节教课内容主要包含“可连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连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
看法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密切。
在“可连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课中,要让学生明确可连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急迫性,用前方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损坏等)下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经过剖析数据、事例等,意会走可连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
经过“阅读”,让学生第一认识《21 世纪议程》和《中国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连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完美的过程,经过学习形成可连续发展的看法和行动。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d3895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6.png)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可持续发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2.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难点: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吗?请简要谈谈你们的理解。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
(2)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2)讨论: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4.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讲解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
(2)小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探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讲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
(2)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生活?7.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成果。
四、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学生在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需要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堂气氛较为紧张,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2.培养学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它是什么?学生甲:可持续发展就是让现在的人可以持续发展,同时不影响将来的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配套)](https://img.taocdn.com/s3/m/2bc33be9581b6bd97e19ea0f.png)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案(配套)教案一、教学目的1.领悟走可继续开展之路是我国的肯定选择。
2.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看法在可继续开展进程中,团体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要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量2.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弭贫穷并坚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三、教学进程知识点一中国走可继续开展路途的偶然性分组讨论:中国为什么必需走可继续开展之路?中国是一个开展中的大国,革新开放以来,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效果。
但是,中国面临着生活和开展的庞大压力。
(1)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前苏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31个国度总人口)。
以上等式反映出什么效果?(2)资源充足效果严重从我国的资源总量来看,海水供应不应超越4.5亿人,动力不应超越11.5亿人,土地资源不应超越10亿人,生态负荷为7亿~10亿人,不论从哪一项看,都已超负荷。
以上资料反映了我国在自然资源应用方面的什么效果?【答案】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庞大压力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
人口担负成为我国开展的严重阻碍【答案】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存在着自然资源相对充足的效果让先生们从图中看到我国的环境效果展现小组讨论的效果结果。
尽量保证时机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效果为好,关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3)自然环境面临极大危机.2020年10月,〝稀土之父〞中国迷信院院士徐光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引见,包头主东矿年开采铁矿石1000万吨中含稀土50万吨,其中应用10%,糜费10%,其他80%进入尾矿坝。
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矿的稀土资源能够在30年内消逝。
高一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教案新人教版
![高一地理4.3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ec86fa58fb770bf68a5585.png)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
3.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二、进程与方式: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式。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熟悉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慢慢树立起环境意识、全世界意识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大体内涵。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学进程与方式导入新课师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要挟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需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大体内涵等。
板书: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动新课课件展示:资源预期寿命图图的右边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加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加条件下的预期寿命。
左侧条框表示各类矿物消费的年增加率。
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观点。
板书:历史背景及必然性生(合作探讨)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未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欠缺现象。
师多媒体播放“环境问题案例”图示。
师请学生分析哪一地域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域乃至全世界。
注意:全世界性是当前环境问题散布的突出特点。
这种特点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某些环境问题的影响可以大大超越其产生地乃至达到全世界,而且还意味着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与一路尽力。
生(合作探讨)读图析图完成填注。
师(多媒体依次展现答案,纠错后提问)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的绝境,如何才能摆脱绝境,令人类社会有一个一路美好的未来?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芒市中学高一地理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新人教版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及文件。
2.解析:本节既是对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具体阐述,又是再为下一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好铺垫,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四个原则,即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教材通过3个“知识窗”,深化对四个原则的理解。
第三目“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主要介绍了“人类环境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主题内容。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的提出到成为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再到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措施,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历程。
教材通过“知识窗”,介绍了中国为实施《21世纪议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走向行动的具体表现,又为下一节做好铺垫。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能够集合实例或新闻报道分析、评价人类社会遵循这些原则的行为和措施。
了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了解世界和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战略和措施,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长远目标。
2.解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
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
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
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学生较难理解,在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当前国内外出现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的参与。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I导入新课: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主要有哪几部分构成?师生活动: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内容,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II、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板书)1、公平性原则师:(讲解)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师:(小结)代际公平——历史连续,这一代人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不仅是这一代人的。
代内(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公平)公平——发达国家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对环境变化影响大,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板书)2、持续性原则师:(讲解)(1)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有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与环境。
(2)核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4)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eCOIlomic benefit)、社会效益(socialbenefit)和生态效益(ecological berleftt)的相互协调。
(板书)3、共同性原则——从全球利益出发师: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而是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解决。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臭氧层空洞等。
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地区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全球合作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在资金和技术转让等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
(板书)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想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承担责任方面,表现明显的差异。
大家分析一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
生:发展中国家:贫困和不发达是环境退化的根本原因。
这些国家长期处于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持续恶化的恶性循环之中。
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增强自身的环保能力,只有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生:发达国家是造成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责任者。
有义务率先采取有关环境保护措施,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贡献。
师:很好。
[活动]问题:(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图中三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为什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师生活动:完成活动题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与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
(板书)III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师:阅读课文,学生自学后填表。
(课件展示)时间 会议(或书籍) 人地关系理念的发展1972年 在 召开提出: 1980年 世界自然环境保护联盟制定了提出: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提出: 1992年 在 召开 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 )使( ) 2002年 在 召开大会会议审议了( ) 提出( )师:(总结)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例题: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景观图,该地区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是60°,位于东8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库区北侧丘陵低山,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对于该地区的开发利用,当地政府有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最能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一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种苹果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建苹果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第二种方案:A.营造防护林 B.种花生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花生加工厂 F.种油菜、小麦第三种方案:A.营造薪炭林 B.栽培柑橘、茶叶 C.种植水稻 D.养鱼、发展旅游业 E.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F.营造防护林(2)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H处有大面积的湖泊沼泽地,G处是喀斯特地貌,既要发展经济,又不降低环境质量,从可持续发展考虑,如何开发利用G、H两处土地资源?(3)从该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持续发展考虑,请你为该地区设计远景规划。
参考答案:(1)第三种方案。
(2)H处湖泊沼泽地可种植莲藕,喀斯特地貌可发展旅游业。
(3)这是一道考查发散思维能力的创新题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联想,只要符合我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地区实际,方案科学即可。
如利用水库开发小水电,利用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行疗养、生物培养,利用山区种植野蘑菇,利用丘陵果园、茶园、水库、喀斯特地貌发展旅游业,改良湖泊沼泽地,养鱼种藕与平原配套发展生态农业等。
IV.目标检测1.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印度孟买建一化工厂,回答2~3题:2.这一思路反映了()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3.这种行为最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4.“竭泽而渔,岂不得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5、《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是全球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全球《21世纪议程》是年在(地方)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
(2)全球《21世纪议程》涉及人类的所有领域,提供了21世纪如何使全球、与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
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为,第四部分为。
(3)《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它表明了中国在解决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V、小结:问题4: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全课:原则内容和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等持续性原则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共同性原则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配餐作业一.基础题(A组题)1、全球21世纪议程发表于()A、1990年B、1991年C、1992年D、19963年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