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4

1

性的公共资源;(3)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后两类可以统称为混合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congestion)的特点,当混合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会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式、效率问题

公共物品的分类和混合公共物品的拥挤性为我们探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前提。所谓“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强制的情况下,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捐助的方式,如无偿建立图书馆,为SARS疫苗的研制免费提供基金等。二是市场方式,即公共物品的投资、生产、修缮完全由私人来完成,私人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得到补偿。三是联合供给(Vicary,Simon,1997),可以是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私人部门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提供给公众,或者政府对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给予补贴和优惠。也可以是私人与社区联合供给,社区给私人一些优惠政策,如低价提供场地等,私人则以较低的价格向社区提供公共物品,或者社区就直接向私人购买公共物品提供给社区成员。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如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科斯等人或从理论或从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如今,随着微观经济理论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公共物品的很多领域,私人或私人间的合作不仅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首先,从纯理论模型上看,在Charles Tiebout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物品供需均衡模型指出,在五个假设前提下,公共物品也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较为精确地实现供求均衡,发展其他形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或许会因为促进竞争而提高效率。这些假设包括: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可以完全流动;不考虑地方税收的可变性;有充分多的地方政府或社团可供选择;某地提供的公共物品只有该地的居民收益,公共物品的成本也完全有该地居民承担;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无差异的。

其次,通过博弈论框架的扩展。康恩斯和桑德勒(Comes and Sandler,1986)研究发现,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供给不会为零,但要小于帕累托最优,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加而扩大。Xiao peng Xu(2002)引入成本分担理论,通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称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symmetricpublic-good -provis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证明了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公共物品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因为假定其他人均为自愿贡献者,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更多的人分担了固定的供给成本,这使行为人有了更强的动机成为自愿供给者,但同时也意味着由他人提供物品的可能性也上升了,从而导致更多的行为人选择“搭便车”。若后者的作用超过前者,那么在均衡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自愿供给者。

Pecorino,Paul(1999)研究了重复博弈中,公共物品供给行为中的合作能力。他们建立的动态模型表明,在一个大范围的经济中,合作是可行的,而且这种合作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何种博弈中,反复的计划和博弈前的交流(Chakravorti,Bhaskar,1995),反馈、学习和重复博弈(史蒂文斯,1999)对于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公平与效率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除了上述两个研究角度外,目前的研究似乎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实验数据,通过这种实验经济学,可以帮助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说明,“搭便车”问题并不像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那样普遍。Cason Timo2 thyN and Khan Feisal(1999)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荷兰东部一些工厂车间为工人们提供条形糖果,工人们可以投一个货币单位到指定的盒子里,然后取一颗糖。实验结果证明了,由于缺乏监控(imperfect monito2 ring)和口头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经验不断增加,会使贡献水平不断下降,但如果行为人在决定个人贡献的数量之前有机会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就能扭转这种下降的趋势。行为人会根据交流不断更新他们的预期,从而提高自己的贡献水平。Myles,G areth D.(1997)通过实验驳斥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静态模型,提出了代际公共物品(intertemporal public good)的概念,假如消费者关心其子孙的福利,就有动机提高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水平,这样,消费者既直接从其消费公共物品中获得福利,也间接从其后代获得福利中获得福利。此外,Cadsby和Maynes(1999)实验检测了资金返还的保证、持续贡献(continuouscontribution),最低成本(threshold),回报率(revenue)对集团行为进而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应届公共物品博弈实验(Public good games,P GG)了。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几个人为

5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