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

贵州区域地质构造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华南山地和四川盆地之间,地理位置独特。

贵州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包含了许多著名的地质构造,如盆地、山地、断裂带等。

本文将探讨贵州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对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地质资源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点贵州地处于中国大陆板块的交汇边缘,长期以来受到华南板块、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平原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因此,贵州的地形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整体上,贵州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山地与盆地交错分布。

其主要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峡谷等。

1. 山地:贵州的山地分布广泛,包括了云贵高原和贵州黔南山地等。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主要山地之一,由赛里木湖、黄果树等山脉组成。

贵州黔南山地则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地势较为陡峭,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 丘陵:贵州的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低,交通便利。

丘陵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3. 台地:贵州的台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如黔西南、毕节等地。

台地地势平坦,多为草原和农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4. 盆地:贵州的盆地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如遵义盆地、贵阳盆地等。

这些盆地由构造运动形成,地势相对较低,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5. 峡谷:贵州的峡谷众多,如九龙洞峡谷、龙宫峡谷等。

这些峡谷是由于河流侵蚀形成的,地貌陡峭,风景秀丽。

二、地质构造特点贵州地区的地质构造主要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和陆缘构造两部分组成。

华南特提斯古构造是由华南、三江和扬子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贵州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包括了了贵阳古构造、抱远古构造、阿荣古构造等。

1. 贵阳古构造:贵阳古构造位于贵州西南部,是地质构造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

其由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影响形成,地势较高,是该地区的山地地形主要展示。

2. 抱远古构造:抱远古构造位于贵州东南部,是华南特提斯古构造在该地区的另一个重要构造单元。

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包括了断裂、褶皱等多种地质现象。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共10页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东经:103。

36,—109。

35,北纬:24。

37,—29。

13,。

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

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

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

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

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

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分布情况
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黔 北、黔东和黔南地区,其中以黔 北地区的煤炭资源最为集中。
02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贵州赤水丹霞地质公园
01
地理位置
赤水市南部,距离遵义市约 160公里。
02
面积
约300平方公里。
03
04
主要地质景观
丹霞地貌、瀑布、峡谷、石柱 群等。
特色景观
四洞沟、燕子岩、红石野谷等 。
04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地质旅游资源与特色
01
02
03
04
丰富的地质遗迹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地质景观, 如黄果树瀑布、赤水丹霞等, 这些都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
多样的地貌景观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喀 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多种地 貌景观,为地质旅游增添了丰 富的内涵。
独特的文化背景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将地质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可以提升地质旅游的文化内 涵。
地质科研成果与进展
矿产资源勘查
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铜、金、锰、磷等矿产资源的勘查方面 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矿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
贵州大学地质学院在地质环境与灾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贵州 省乃至全国的地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贵州省区域地质

CONTENCT

• 贵州省地质概述 • 贵州省国家地质公园概览 • 贵州省地质科学研究与探索 • 贵州省地质旅游与开发
01
贵州省地质概述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地理位置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西 与云南省接壤,北靠重庆市。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

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

贵州地质典型报告引言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省份。

它因为丰富的地质资源而闻名,拥有许多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典型的地质景观。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地质的典型特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对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影响。

贵州的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华南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台两部分组成。

华南岩浆岩带是一个由大量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的地区,它贯穿了贵阳、遵义和安顺等地。

而华南地台则是由长期的地壳运动形成的,其地势较为平坦。

由于地质构造的特殊性,贵州的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

然而,这种地质条件也为贵州的矿产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贵州的岩石类型贵州地区的岩石类型繁多,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页岩等。

其中,石灰岩是贵州最重要的岩石之一,广泛分布于贵州的喀斯特地区。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风景和自然景观而闻名,例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

另外,贵州的页岩资源也很丰富,尤其是在贵州东部的黔东地区。

这些页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被广泛用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贵州的矿产资源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银、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等非金属矿。

其中,贵州的铅锌矿储量位居全国前列,被誉为“贵州铅锌之乡”。

此外,贵州的金矿和银矿也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贵州的矿产资源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矿产开采和加工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州地质对旅游业的影响贵州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例如贵阳的花溪景区和遵义的赤水景区,它们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贵州的矿山遗址和矿产资源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到矿业的发展历史和贵州地质的演化过程,增加对贵州地质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

贵州地质期末总结一、引言贵州地处中国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独特。

贵州地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与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本次地质期末考试的学习,我对贵州地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将从地质背景、地质遗迹、地质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

二、贵州地质背景1. 地理位置: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缘,属于扬子地块的一部分。

它东邻湖南省、广东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西接云南省,北濒四川省。

2. 地质构造:贵州地质构造活动频繁,断裂带和地震活动多。

地壳构造以盆地和山地为主,地势分布复杂。

3. 地质时代:贵州的地质年代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主要时代,相继地埋藏了大量的地质信息。

其中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地层相对发育,是考古地质研究的热点。

三、贵州地质遗迹1. 喀斯特地貌:贵州喀斯特地貌是全球闻名的地质遗迹,以石林、天生三桥、黄果树瀑布等为代表,展示了地壳运动和水文地下水洞的过程。

2. 地质公园:贵州有多个地质公园,如贵州茅台地质公园、布依花溪地质公园等。

这些地质公园保存了丰富的地质构造和地质遗迹,对于研究地质学和拓宽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古生物化石:贵州地质中保存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如菊石、海蝶、植物化石等。

这些化石有助于恢复地球演化的历史,在地质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贵州地质资源1. 矿产资源:贵州地质资源丰富,有煤炭、铅锌矿、铜矿、锡矿、铁矿、金矿等多种矿产,其中以煤炭和金矿资源储量较大。

这些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水力资源:贵州地形特殊,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数百条,湖泊众多。

同时,贵州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水力资源对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具有重要意义。

3. 矿泉水资源:贵州矿泉水资源丰富,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矿泉水。

这些矿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贵州地质环境1. 土壤资源:由于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类型多样。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

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

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

学习贵州地质构造心得

学习贵州地质构造心得

学习贵州地质构造心得
前几天,我学习了贵州地质构造,认真的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课,收获良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势由西向东降低。

在地质上属扬子地台及其东南大陆边缘,以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为特征,地台基底中最老的中元古界四堡群只出露在东南黔、桂两省交界处;新元古界下部有两处:黔东南广泛出露的下江群是一套变余砂岩、炭质板岩夹凝灰岩系;斯特地质所含有的大量碳酸盐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逐渐溶解,从而在地下形成大量溶洞,这也是中国西南一带容易出现地陷、“天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知识是我在平时没有深入了解的知识,通过学习本次贵州地质构造课程,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贵州,我认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升华自身的思想,而且在学习中应该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因为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思想的灵魂魅力所在。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

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综合分析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贵州省考研地质学复习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文将就贵州省的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贵州省的地质构造特征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包括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各类构造单元。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如下:1. 大地构造:贵州境内包括了华南克拉通、华南造山带和西南山脉三大地质构造单元。

华南造山带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单元,包括了岑松、黔滇、铅锌成矿带等,其中含有众多的金属矿产资源。

2. 地质构造类型:贵州省内地质构造多种多样,包括了隆起山地、断裂构造、古隆起构造等。

例如,在东南部的黔东南隆起带上分布有众多的岗梁和丘陵地貌,这些地貌形成于古隆起构造的作用下。

3. 地震活动:贵州省处于华南造山带的东北部,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包括毕节等地在内的多次地震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贵州省的地震活动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二、贵州省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贵州省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1. 铅锌矿:黔滇铅锌成矿带是贵州省的主要金属矿产资源之一,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地区。

铅锌矿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等行业。

2. 煤炭矿:贵州省境内分布有大量的煤炭矿,包括了贵阳、六盘水、遵义等地。

贵州省的煤炭资源丰富,但特点是煤质较差,须经过深度处理方能利用。

3. 钨矿:贵州省的铅山地区是著名的钨矿区,拥有较为丰富的钨矿资源。

钨矿对于贵州省的冶金、机械等行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 磷矿:贵州省的北部地区分布有磷矿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贵州瓮安的磷矿。

磷矿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肥料原料,对于贵州省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简谈贵州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简谈贵州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窄,六位,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4.生物资源
①贵州省有众多的维管束植物,可食用、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占比大;列入 国家Ⅰ 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 ②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 ③“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数百种,享 誉国内外的“地道药材”有50种,天麻、杜仲、黄连、吴萸、石斛是贵州五大名药。
简谈贵州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
地貌: ①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上广泛分布着石沟、峰林、瀑布、喀斯特湖等 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地貌。地下发育了溶洞、暗河、石钟乳、石钟柱等喀斯特景观。 ②贵州的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山脉高耸、切割强烈、岭谷高差明显。主要有高原山地、丘 陵、盆地三种地貌类型。 ③贵州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且危害最重的省份。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 支撑的省份,有“地无三尺平”之说。 ④地貌区域差异大。东部山地丘陵区,北部中山峡谷区,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南部山地河谷 区,西南部山原丘陵,西北部山原山地区。 2.气候: ①贵州属于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20摄氏度之间。 ②贵州各地常年降水充沛,年降水量比蒸发量大,分地区差异较小,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 ③由于地处冷暖空气常年交锋的地方,加上特殊的地形地貌,阴雨天气多而日照少,有“天无三 日晴”之说。 3.水文: 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布,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接近1000条,流域面积在1万平 方千米的有7条。 4.土壤: 贵州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壞、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 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土壤具有如下特点: ①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②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面积大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整理)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地质概况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

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

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

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

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

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

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

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

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

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

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

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

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

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贵州的地理现象

贵州的地理现象

贵州的地理现象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以山地、高原和丘陵地貌为主的省份。

这里地势独特,资源丰富,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地理现象。

贵州是中国最大的石灰岩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地表裂隙多、地下溶洞发育、地表河道湖泊消失等。

贵州多山,形成了许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黄果树瀑布、天星桥、荔波小七孔等。

这些景点都是由于地下溶洞中的地下河和溶洞内的地下溶蚀而形成的,为贵州增添了独特的自然风景。

贵州的气候也非常独特,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省年均气温在15-18摄氏度之间,夏季湿热多雨,而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由于地势复杂,贵州的气象变化多端,即使是相邻的城市,气候也可能截然不同。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被称为“千里无云城”,夏季常年多云,而周边地区则可能是晴朗的蓝天白云。

这种地方性的气候现象令人称奇,也为贵州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除了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气候外,贵州还有着丰富的地下资源。

贵州富含煤炭、铅锌、锰、金、银等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贵州还拥有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蕴藏丰富,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饮用水源。

贵州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理现象是河流纵横交错。

两大河流——长江和珠江在贵州境内相交,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河谷和峡谷景观。

例如贵州的最大瀑布之一——黄果树瀑布,就位于长江和珠江交汇处的黔南地区。

这座宏伟的瀑布悬垂100多米,水流喷涌而下,形成了壮丽的风景。

此外,贵州还拥有许多神奇的千年古镇。

这些古镇保存完整,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例如贵州省黔东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它有着世界独一无二的木石结构的长桥——镇远古建筑群。

这座长桥是古镇的标志,也是贵州地理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之,贵州的地理现象丰富多样,令人惊叹。

喀斯特地貌、特殊气候、丰富的地下资源、河流纵横和千年古镇等等,都给贵州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的地理奇观是这个美丽地方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吸引人们前来探索、游览的重要原因之一。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一级构造单元,以地台基底固始时代的差别作为划分一级构造单 元的标准;
二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大面积分化 作为划分二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三级构造单元,以地台盖层性质在较短时期发生的一定地区的分 化作为划分三级构造单元的依据;
四级构造单元,根据构造形变总貌的区别,在三级构造单元中进 一步划分变形区,作为四级构造单元。
二)、构造运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三)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贵州省区域地质
贵州省区域地质
③前复理石组合
是在非补偿深海槽中发育的深水海相岩石组合。
④复理石组合
是陆缘海槽中巨厚的浊流沉积岩套。
⑤变成花岗岩组合
丹洲时期之末,与雪峰运动相伴随,本省东南隅的黔桂边缘地区出现了 酸性岩浆的活动,产生了以摩天岭花岗岩体为代表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和 花岗质混合岩组合的挤压性花岗岩套。
贵州省区域地质
(三)加里东构造阶段大陆边缘岩石组合
贵州省区域地质
No Image
贵州省区域地质
二、构造单元
一)、构造单元划分
构造单元是在板块活动控制下产生的从板块边缘到板块内部的一 系列有规律展布的各具特征的地质构造区域。
二)、构造单元划分的原则
根据本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地壳类型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同一 时期构造变形特点的不同,拟定全省构造单元逐级划分的原则如下:
省内仅在从江县境露出几小块。其岩性特征、层位关系和形成 条件均可与扬子准地台梵净山群下部相对比,它是华南褶皱带基底中 所见最古老的部分,是形成大洋地壳区的岩石序列,经过一定的变质 作用而成为一套绿色岩系。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地质特点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地质特点

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地质特点一、贵州省的地质特点贵州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势由西向东降低。

在地质上属扬子地台及其东南大陆边缘,以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为特征。

地台基底中最老的中元古界四堡群只出露在东南黔、桂两省交界处;黔东北的梵净山群是一套裂谷型沉积,浅变质碎屑岩中夹有不止一个层位的枕状基性熔岩和幔源变镁铁超镁铁质岩。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

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

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

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

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

雪峰运动奠定了杨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嗣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

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

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

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

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

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

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

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

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

在那里早更
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

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

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

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

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

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

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

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

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

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

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

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

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

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

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

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

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盆地基地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上述构造变形显然是稳定克拉通上部的盖层褶皱,属前陆盆地的类日尔曼型褶皱。

南盘江造山褶皱带:南盘江地区属华南活动带的西南段。

卷入这个带的地层为上古生界至中生界,其中以中上三叠统的陆源碎屑复理式最引人注目。

主期构造线
呈 NW-NWW向,为紧密的褶皱和冲断层。

分布最广的中上三叠统陆源碎屑岩,构造变形强烈。

常见连续线性紧密褶皱,区域性板劈理发育,并有复杂的
中小型构造,如大型平卧褶皱、同斜褶皱、扇形褶皱和尖楞褶皱也屡见不鲜,且十分壮观。

值得指出的是,本区三叠系的变形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劈理直立褶皱。

由于这套地层的岩性较为复杂,从而形成复合的褶皱样式,不仅包括无劈理和少劈理的同心-等厚-箱状褶皱,而且还有同劈理的尖棱褶皱,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伴随褶皱劈理、板劈理还出现折射劈理;褶皱纽扭的倾伏角在不同部位也是有变化的、这些表明南盘江地区的褶皱虽属造山型褶皱,但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江南基底褶皱-冲断带:镇远-凯里-三都连线东南的黔东南地区是雪峰山区的一部分,在那里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大面积成片出露。

传统观点认为:这里是一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存在的古陆,称为"雪峰古陆"(即江古陆的西南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雪峰古陆"在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并不存在。

目前的雪峰山区大致位于当时的上扬子台地陆架前缘到大陆斜坡的位置。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该区褶皱成山并与扬子陆块焊接在一起。

并上升成陆(正因为如此,部分地质学家把雪峰山区视为加里东期江南造山带的一部份,但当时该区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古陆,而是整个上扬子古陆的一部份。

很快海水再次进入本区,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期的大部份时间仍位于海水之下,但不时的露出地表。

三叠纪末期的印支动动,使雪峰地区成为陆地,结束了该区的海相沉积。

燕山期朝向北西叠瓦逆冲作用,使该带前寒武系大面积成片出露,带内以基底卷入变形、广泛发育劈理、出现双冲构造等较深层次变形为特征。

本带的西缘为一系列倾向南东向北西凸出的弧形逆冲断层。

在凯里以南的舟溪,下江群推掩到二叠系之上,使整个向斜的东南翼被盖住。

同一前缘断层在玉屏见到由下寒武统组成的飞来峰。

与此相类似,在带的内部与前者平行排列的革东断层也被以寒武系为核部的三穗向斜掩覆。

这些材料表明本带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水平收缩。

野外观察表明,叠瓦状逆冲活动发生在晚白恶世以前。

根据不同时代内部沉积相带分布及与周围的对比和隆起带前缘主干断裂逆冲量的估算,雪峰隆起是一个淮原地体,其位移距离不超过几十公里。

总的看来,本带是一个被燕山期叠瓦逆冲作用破坏和改造了加里东期的造山带。

六盘水断陷盆地:系指在晚古生代期间,在峨眉地裂的影响下,沿现今的威宁、水城、六枝、镇宁等地,呈北向展布的一个槽形断陷盆地。

盆地的两侧
分别受紫云一垭都同沉积断裂及威宁-水城同沉积断裂控制,在盆地内,泥盆系、石炭系及中下二叠统为深水沉积的暗色碳酸盐岩、泥岩和硅质岩,以含浮游生物为主。

盆地两侧的相应地层由富含底栖生物化石的浅色碳酸盐岩组成。

该槽形盆地夭折于晚二叠世,据物探资料,沿该北西向的槽形盆地分布区内有隐伏的火山岩体分布。

断陷盆地的边缘不仅控制着泥盆系、石炭系的铅锌矿及热液菱铁矿的分布,而且还控制着燕山期形成的北西向变形带的分布。

贵州西部北西向变形带(又称水城-紫云变形带:系指展布在威宁、水城、六枝、镇宁等地,呈北西向延伸的大型变形带。

该带长约250km,宽约 20~50km,总体走向北50°西-南50°东。

它由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组成的一系列倒转褶皱及逆冲断层构成,但在不同的地段其组合方式不同。

如在沙子沟-六马段,褶皱倒向及逆冲方向一律向南西;在黄果树-小尖段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对冲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北西向变形带除具挤压特征外,还显示出左行走滑的特点。

雷公山过渡性剪切带:系指在台江、雷山、三都等地发育的地壳中深层次(10-15km的脆韧性或韧脆性的强变形带,带内以剪切变形为主。

据朱艾林等(1998研究,该过渡性剪切带在宏观上表现为一系列呈NE30°-50°延伸,相互平行雁形排列的劈理密集带,并发育有剪切褶皱、剪切透镜体、S-C 构造、拉伸线理、顺层掩卧褶皱、无根状褶皱、鞘褶皱等。

在微观上以剪切变形为主,矿物成分发生相应变化,产生糜棱岩化岩石。

另外,剪切带与围岩彼此过渡,二者之间无明显界线。

该区的剪切带主要发育在绿片岩相的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凝灰质板岩为主的岩石中。

原岩的泥质、凝灰质成分较重,矿物粒度较小,经较强的挤压剪切作用,虽有塑性变形现象,但并无明显的研磨作用和变细作用。

这种保存较好原岩特征,无粒度明显减小,出现在狭窄地带内具劈理密集和流动构造的岩石称糜棱岩化岩石。

据有关测试资料,该过渡性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期,形成深度在14Km以上,温度>350°C,形成的围压在364- 390Mpa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