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监测

合集下载

鸟类检测实施方案

鸟类检测实施方案

鸟类检测实施方案鸟类检测是指对特定区域内的鸟类种群进行调查和监测,以获取它们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信息。

鸟类检测的实施方案对于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套鸟类检测的实施方案,以供参考。

一、确定调查区域首先,需要确定调查的具体区域范围。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草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作为调查区域。

在确定调查区域时,需要考虑到鸟类栖息地的特点、种类丰富度和分布情况等因素。

二、制定调查计划在确定调查区域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包括调查时间、调查人员、调查方法等内容。

调查时间要选择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季节,比如春季和秋季。

调查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鸟类识别能力和野外调查经验。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直接观察、录音识别、设置摄像机等多种方式。

三、实施调查工作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按照制定的调查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可以利用望远镜、望远镜相机等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

同时,还可以利用GPS定位系统记录鸟类分布的具体位置,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四、数据整理和分析在完成调查工作后,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包括整理观察记录、录音资料、摄影资料等内容。

然后,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鸟类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相关信息。

五、编制调查报告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鸟类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调查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数据分析结果以及针对性的保护建议等内容。

报告可以作为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鸟类检测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调查区域、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工作、数据整理和分析、编制调查报告等多个环节。

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工作,可以更好地了解鸟类资源的现状和分布情况,为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方案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促进鸟类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

海洋鸟类监测标准

海洋鸟类监测标准

海洋鸟类监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内容:主要监测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栖息地利用、繁殖习性、迁徙规律等。

其中,种类和数量是监测的基本信息,分布情况可以帮助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和迁徙规律则是了解种群动态的重要信息。

2. 监测方法:常用的鸟类监测方法包括观察、摄影、雷达等。

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需要监测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摄影法可以通过照片或视频记录鸟类的情况,但需要注意不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雷达法可以远程监测鸟类的活动,但需要一定的设备支持。

3. 调查区域环境概况、鸟类种类组成、数量、居留型及食性;主要迁徙鸟类的种类、数量、迁徙行为、飞行模式等;鸟类优势类群及其生境选择;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受保护鸟类的种类与数量。

邻近区域鸟类、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群资源群落统计分布情况。

4. 调查方法:使用海上样线法调查,样点法作为样线法的补充。

在项目区域范围内,设置样线和样点。

同时收集项目海域已有鸟类生态环境信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标准可能因地区和组织而异。

如需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有关部门。

鸟类多样性在线监测仪器使用计划方案

鸟类多样性在线监测仪器使用计划方案

鸟类多样性在线监测仪器使用计划方案一、实施背景鸟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鸟类的数量和种类都在不断减少。

因此,对鸟类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鸟类监测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费用高昂,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误差。

因此,开发一种高效、便捷、准确的鸟类监测仪器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技术原理鸟类多样性在线监测仪器采用声学监测技术,通过鸟类鸣叫声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算法进行识别和分类。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采集鸟类鸣叫声音频信号;2.对音频信号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降噪等操作;3.提取音频信号的特征,如频谱、时域特征等;4.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5.将识别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实施计划步骤1.确定监测区域和监测时间段;2.进行设备选型和采购;3.安装设备并进行调试;4.采集音频信号并进行预处理;5.对特征进行提取、分类和识别;6.将识别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7.根据监测结果进行鸟类保护和管理。

四、创新要点1.采用声学监测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鸟类监测;2.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和分类鸟类;3.将监测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数据分析和统计;4.可以实现长期、连续、全天候的监测。

五、预期效果1.提高鸟类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2.为鸟类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促进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六、达到收益1.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2.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3.为鸟类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促进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七、优缺点优点:1.高效、准确的鸟类监测;2.自动识别和分类鸟类,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3.长期、连续、全天候的监测;4.监测结果存储到数据库中,方便数据分析和统计。

缺点:1.设备成本较高;2.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和调试;3.受环境噪声的影响,识别准确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鸟类监测调研报告研究目的:通过对鸟类的监测调研,了解鸟类的栖息地、数量及分布情况,为鸟类保护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鸟类野外调查:选择不同地点进行野外调查,包括城市、农田、森林、湖泊等不同生态环境,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及行为特征。

2. 鸟类巢穴调查:在适当季节,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巢穴调查,记录鸟类的繁殖情况及巢穴类型。

3. 鸟类标本采集: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样本进行标本采集,用于后续研究及展示。

调研结果:1. 鸟类的栖息地情况:鸟类的栖息地主要分为城市、农田和森林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鸟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常见的有麻雀、鸽子等。

农田是许多鸟类的繁殖地,常见的有喜鹊、鹧鸪等。

森林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常见的有喜鹊、麻雀等。

2. 鸟类的数量情况:对不同地点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鸟类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城市地区的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田地区的鸟类数量较多,主要受到农作物的影响;森林地区的鸟类数量较为丰富,受到自然环境的保护较好。

3. 鸟类的分布情况:鸟类的分布主要受到栖息地的影响。

在城市地区,常见的鸟类有麻雀、斑鸠等;在农田地区,常见的鸟类有喜鹊、鹧鸪等;在森林地区,常见的鸟类有喜鹊、斑鸠等。

结论及建议:1. 鸟类保护:在城市地区,应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和食物供给,保护城市中的鸟类。

在农田地区,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农药使用,保护农田中的鸟类。

在森林地区,应加强生态保护,保护森林中的鸟类及其栖息地。

2. 鸟类研究:应加强对鸟类的研究,了解鸟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习性,为鸟类保护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鸟类教育:应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鸟类教育,增强保护意识,推动社会对鸟类保护的重视。

总结:通过鸟类监测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鸟类栖息地、数量及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建议。

鸟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1. 引言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脊椎动物之一,对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广泛用作生态学和环境监测研究的指示物种。

为了解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本次调研对某地区的鸟类进行了监测。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研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2. 调研方法2.1 监测站点的选择我们选择了某市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作为监测站点,分别是A保护区、B保护区和C保护区。

这三个保护区横跨了该地区的不同生态系统,能够反映该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2.2 监测时间和频次我们在2019年秋季进行了鸟类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监测持续时间为3个月,每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共计9次。

2.3 监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鸟类进行监测:• 2.3.1 样线法在每个保护区内设立了10条样线,每条样线长度为500米,样线之间间隔500米。

我们在每个样线上进行了鸟类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数量、种类和活动状态等。

• 2.3.2 定点法在每个保护区内选择了5个固定点进行监测。

我们每次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在这些固定点观察并记录鸟类的数量和种类。

3. 调研结果3.1 鸟类物种多样性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共记录到40个鸟类物种,涵盖了不同食性、栖息地和迁徙习性的鸟类。

其中有10个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显示了该地区对鸟类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3.2 鸟类数量变化通过对比不同监测时间段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鸟类数量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A保护区的调研期间,杜鹃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B保护区和C保护区,家燕的数量则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些趋势可能与当地的环境变化、资源利用率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3.3 鸟类分布差异不同保护区的鸟类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A保护区的湿地区域常常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水鸟,而B保护区和C保护区则以森林鸟类的数量更多。

这些差异可能与保护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有关。

4. 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4.1 鸟类物种多样性丰富,但部分物种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鸟类监测调研报告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系统保护中的重要指标物种。

为了了解当地鸟类种类、数量和分布,我们进行了一次鸟类监测调研。

本次调研共监测了当地五个主要生态区域,包括湿地、森林、草地、农田和城市区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湿地是最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种类的出现。

其中,湿地中出现的鸟类包括水鸟、候鸟和栖鸟等各类鸟类,种类之多令人惊叹。

我们记录到了30多种水鸟、20多种候鸟和10多种栖鸟。

其中,候鸟的数量在春季和秋季会显著增加,因为它们在迁徙过程中经过湿地栖息。

在森林区域,我们观察到了多种树栖鸟类,如松鼠、知更鸟和山雀等。

森林提供了茂密的树冠和多样的植被,为这些树栖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我们记录到了20多种森林鸟类,其中包括几种在国内保护名录上的濒危鸟类。

这表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需要加强保护。

草地作为当地农牧区的常见生境之一,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草地生态系统中出现了大量可爱的鸟类,如百灵鸟、鹌鹑和秧鸡等。

草地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供这些鸟类活动和觅食,对草原鸟类的保护和恢复意义重大。

农田区域由于大量的农田和农田系统,对鸟类的吸引力较低。

我们只记录到了少数几种农田鸟类,如喜鹊和麻雀等。

然而,一些捕食性鸟类,如老鹰和猛禽等,常常在农田周边活动,帮助控制农田害虫。

在城市区域,我们观察到了人工建筑和公园是吸引城市鸟类的重要因素。

鸽子、喜鹊和麻雀等常见鸟类在城市中较为普遍。

然而,城市化进程对鸟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城市鸟类保护工作,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总结而言,鸟类监测调研是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手段。

我们的调查发现湿地、森林和草地是鸟类丰富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城市和农田对鸟类的吸引力较低,需要加强保护和规划。

这些发现为我们制定鸟类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于鸟类调查实施方案

关于鸟类调查实施方案

关于鸟类调查实施方案鸟类调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对鸟类的调查,可以了解鸟类的数量、分布、种类和生态习性等信息,为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鸟类调查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是鸟类调查实施方案的首要步骤。

调查区域应该根据具体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确定,可以是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森林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公园等。

调查时间应该选择在鸟类活动频繁的季节,比如春季和秋季,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

其次,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是鸟类调查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

鸟类调查方法可以采用直接观察法、声音识别法、网捕法等多种方法,根据调查区域和调查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

调查工具可以包括望远镜、摄像机、录音笔等,以帮助调查人员更加准确地记录鸟类的信息。

然后,确定调查人员和调查培训是鸟类调查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鸟类观察经验和基本的鸟类识别能力,同时需要接受相关的调查培训,了解调查方法、工具的使用以及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制定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的标准规范是鸟类调查实施方案的收尾工作。

调查数据应该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形成科学的报告,包括调查区域的鸟类种类、数量分布、生态习性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和措施,以便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鸟类调查实施方案,对于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调查实施,才能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鸟类调查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查实施方案,共同保护好我们共同的鸟类资源。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是为了保护和管理我国珍稀濒危鸟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监测对象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监测对象是我国境内的所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包括水鸟、鸟类等。

这些鸟类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监测内容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监测内容包括鸟类数量、分布、繁殖情况、迁徙情况、栖息地、食物来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监测,可以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生态需求,为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人工饲养、卫星遥感等多种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人工观察、记录鸟类数量、分布、繁殖情况等信息。

人工饲养则是通过人工喂养鸟类,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
生态需求等信息。

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图像等技术手段,了解鸟类的栖息地、食物来源等信息。

四、监测范围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监测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鸟类保护区等地。

这些地区是我国鸟类资源的重要保护区域,也是鸟类监测的重点区域。

五、监测结果
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监测结果将被用于制定鸟类保护政策、管理措施、生态修复等方面。

同时,监测结果也将被用于科学研究,为了解鸟类生态学、生态系统学等方面提供重要数据。

总之,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监测方案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鸟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一)2024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一)2024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一)引言概述:鸟类监测调研报告(一)旨在对目前鸟类种群分布、繁殖状况、迁徙规律等信息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整理出了鸟类监测的一些重要发现和结论。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鸟类种类分布、栖息地状况、繁殖行为、迁徙路径以及保护策略。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鸟类的生态习性以及其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制定更合适的保护策略。

正文:一、鸟类种类分布1. 鸟类物种多样性概况2. 鸟类区域分布差异辨析3. 重点保护鸟类种类介绍4. 异地扩散鸟类观测情况5. 鸟类种类数量与环境因素关系分析二、栖息地状况1. 鸟类栖息地选择和适应性2. 栖息地破坏与鸟类生存的关系3. 栖息地改善措施效果评估4. 城市化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5. 保护区范围与栖息鸟类数量关系研究三、繁殖行为1. 鸟类繁殖季节调查结果2. 繁殖场所选择和繁殖行为观察3. 鸟类繁殖行为差异性分析4. 巢穴建造与繁殖成功率的关系5. 繁殖成功与环境变化的关联性研究四、迁徙路径1. 鸟类迁徙规律和迁徙路径2. 迁徙距离与迁徙成本的关系3. 迁徙时间和气候变化的关联性研究4. 迁徙队形研究和社会化行为观察5. 人类活动对鸟类迁徙的影响评估五、保护策略1. 关键保护区划定和管理2. 鸟类迁徙路线的保护策略3. 栖息地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性4. 联合保护与合作机制建立5. 鸟类监测系统完善与技术应用总结:通过对本次鸟类监测调研报告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鸟类种类分布、栖息地状况、繁殖行为、迁徙路径以及相应的保护策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些结果为鸟类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了对鸟类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的更深入理解。

然而,仍然面临着鸟类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对迁徙的威胁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保护鸟类,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保护区、加强栖息地恢复与保护工作,并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和完善的监测系统,以确保鸟类的生存与繁衍。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1. 引言鸟类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管理鸟类资源,进行鸟类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报告旨在调研鸟类监测的方法、技术和应用,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2. 调研方法2.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鸟类监测的历史、发展和应用。

文献调研是本次调研工作的基础,为后续的实地调查提供理论支持。

2.2 实地调查选择地理位置多样、鸟类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的特点。

实地调查是验证文献调研结果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直观的数据支持。

2.3 专家访谈与鸟类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探讨鸟类监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专家访谈能够补充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不足之处,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信息。

3. 鸟类监测方法3.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鸟类监测方法之一,通过肉眼观察、听声辨鸟等方式记录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观察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小规模的调查和长期的监测工作。

3.2 录音法录音法利用鸟类的鸣叫声进行识别和记录。

通过设置录音设备,收集鸟类的声音数据,并借助声纹识别技术进行分析。

录音法在夜间或不易观察的环境中有很大的优势。

3.3 集群计数法集群计数法是通过记录鸟类集群的大小来估算种群数量。

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调查和监测,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种群数据。

4. 鸟类监测技术4.1 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可以精确记录鸟类的分布和迁徙路径,为保护区划定和种群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通过GPS定位,我们可以了解鸟类的迁徙规律和栖息地需求,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大范围内的鸟类分布数据。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鸟类栖息地的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鸟类生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4.3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处理大规模的鸟类监测数据,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关联。

鸟类监测报告范文

鸟类监测报告范文

鸟类监测报告范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视,鸟类监测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方面进行监测,可以了解鸟类的生态状况,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鸟类监测报告旨在对某地区鸟类群落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本次鸟类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某市的城市公园内进行。

通过连续三个季度的监测,共记录到鸟类物种40余种,其中包括留鸟、候鸟和迁徙鸟。

监测期间,我们采用了常见的鸟类监测方法,包括定点观察、行走观察和声音识别等。

首先,我们对鸟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鸟类物种丰富多样,包括了不少当地特有的鸟类。

其中,常见的留鸟包括斑鸠、喜鹊和白胸鹎等;而候鸟包括了白额鹭、大杜鹃和红尾鸲等;迁徙鸟则有白鹭、燕鸥和金蝉鸟等。

这些鸟类的存在丰富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观赏和休闲的机会。

其次,我们对鸟类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统计。

监测结果显示,鸟类数量在不同季节有所波动。

春天和秋天是候鸟和迁徙鸟的高峰期,鸟类的数量相对较多;而冬天则较少见到候鸟和迁徙鸟,只有一些留鸟在该地区越冬。

这一结果说明了鸟类对季节和气候的敏感性,也提醒我们在不同季节加强对鸟类的保护工作。

最后,我们对鸟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监测结果显示,鸟类在城市公园内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林地、湖泊和花坛等地。

这些地区提供了鸟类繁殖和觅食的良好环境。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鸟类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城市化进程和环境污染有关。

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城市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以维护鸟类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本次鸟类监测报告对某地区的鸟类群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鸟类的物种多样性、数量变化和分布情况等方面的监测,我们了解到该地区鸟类资源的丰富性和变化趋势。

希望该报告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鸟类保护的重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

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技术规程

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技术规程

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鸟类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辖海域内的滨海湿地鸟类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T 26535-2011 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HY/T 080-2005 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HY/T 087-2005 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J 710.4-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

低潮时水深浅于6m 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性水域、潮间带(或洪泛地带)和沿海低地等。

3.2特有物种endemic species。

在某一生物地理区独有的物种,即不在世界其他地方分布的物种。

3.3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

对一般大众具有特别号召力和吸引力的物种,该物种是地区保育的主体物种。

3.4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群落内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寡和不均匀性。

4 监测方案设计4.1 监测原则。

监测方案的制定和监测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 达到监测任务所规定的要求和目的;b) 立足现有技术成果和科研设备条件;c) 体现监测对象和目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d) 保证数据的标准化和可比性;e) 满足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f) 要做到“三固定”,即监测样线、样点固定,监测对象固定,监测方法固定,此外监测的季节和时间段、从事监测的人员也应尽可能保持固定;g) 监测需要有长期数据积累才能看出趋势,因此滨海湿地鸟类监测要求常年坚持,并保证数据完整、翔实。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

鸟类监测调研报告1. 引言鸟类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解鸟类种群的状况、分布范围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本次调研旨在开展鸟类监测工作,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 调研目标与方法2.1 调研目标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包括:1. 调查当地鸟类种类和数量;2. 分析当地鸟类种群变化趋势;3. 评估当地鸟类所面临的威胁因素。

2.2 调研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调研方法:1. 野外观察:选择适当的地点和时间段,在野外进行鸟类观察,记录不同鸟类的种类、数量和活动特征。

2. 调查问卷:制定相关问卷,向当地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他们对当地鸟类资源的认知和观察情况。

3. 数据分析:将调查到的数据和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对当地鸟类种群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估。

3.调研结果与分析3.1 鸟类种类和数量调研结果显示,本地区共记录到60个鸟类种类。

其中常见鸟类包括麻雀、喜鹊、家鸽等,这些鸟类在城市和农田中较为常见。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鸟类,如苍鹭、孔雀等,它们一般生活在草坪和花园中。

通过观察统计,我们发现鸟类数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

3.2 鸟类种群变化趋势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本地鸟类种群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些常见鸟类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一些稀有鸟类的数量则在增加。

例如,燕子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呈持续下降趋势,而鸳鸯的数量则在逐年增加。

这种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栖息地改变、食物资源减少等因素有关。

3.3 鸟类面临的威胁因素调研结果显示,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包括:1. 栖息地破坏: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鸟类栖息地受到破坏,导致鸟类数量减少。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影响了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增加了其生存的困难度。

3. 捕鸟活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非法捕鸟活动,给鸟类种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鸟类监测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本地鸟类种群存在明显的减少和变化趋势;2. 鸟类面临的威胁因素主要包括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捕鸟活动。

鸟类调查监测实施方案

鸟类调查监测实施方案

鸟类调查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鸟类的调查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实施鸟类调查监测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调查监测目的。

1. 了解当地鸟类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2. 监测鸟类的数量和分布变化趋势;3. 评估鸟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

三、调查监测内容。

1. 鸟类种类调查,对当地鸟类种类进行全面调查,记录各种鸟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2. 鸟类数量监测,通过定点观测和抽样调查等方法,对鸟类的数量进行监测和统计;3. 鸟类栖息地调查,对鸟类的栖息地进行调查,包括栖息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4. 鸟类行为观察,观察记录鸟类的活动范围、觅食习性、繁殖行为等情况;5. 鸟类生态环境评估,评估鸟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影响,包括对植被、水体等的影响。

四、调查监测方法。

1. 野外调查,采用现场观察、摄影记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2. 现场调查,对鸟类栖息地进行现场调查,包括栖息地类型、面积、质量等情况;3. 数据统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鸟类种类、数量、分布等相关信息;4.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五、调查监测工作流程。

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区域和调查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2. 调查准备,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和设备,包括望远镜、摄影设备、地图等;3. 野外调查,按照调查计划,进行野外调查工作,采集相关数据和样本;4. 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监测报告;5. 结果评估,邀请专家对调查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6. 结果应用,将调查监测结果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中,为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六、调查监测工作要求。

1. 严格按照调查计划和方法进行调查监测工作;2. 注意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3. 保护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禁造假和篡改;4. 积极应用调查监测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鸟类定位观测实验报告(3篇)

鸟类定位观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如何精准定位其飞行路径,一直是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鸟类迁徙行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位机制。

二、实验目的1. 观察鸟类迁徙过程中的行为特征。

2. 探讨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位机制。

3. 分析影响鸟类迁徙定位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观察记录表- 鸟类迁徙观测点(选择在鸟类迁徙通道附近)- 鸟类迁徙观测设备(望远镜、数码相机、录音笔等)- 鸟类定位设备(GPS定位仪、无线电追踪器等)- 鸟类解剖工具2. 实验方法(1)观察法:在鸟类迁徙观测点,通过望远镜、数码相机等设备,对鸟类迁徙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迁徙时间、迁徙路线、迁徙速度等。

(2)定位法:利用GPS定位仪、无线电追踪器等设备,对鸟类迁徙过程中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3)解剖法:对部分迁徙鸟类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器官结构,分析鸟类定位的生理基础。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鸟类迁徙观测点,搭建观测平台。

2. 利用观察法、定位法对鸟类迁徙行为进行观测和记录。

3. 对部分迁徙鸟类进行解剖,观察其内部器官结构。

4. 分析观测数据,探讨鸟类定位机制。

5. 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通过观测,我们发现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具有以下行为特征:- 迁徙时间: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迁徙规律,如春季和秋季。

- 迁徙路线:鸟类在迁徙过程中,通常会选择特定的迁徙路线,如山脉、河流、海岸线等。

- 迁徙速度: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具有较快的飞行速度,如每小时可达100公里以上。

2. 定位结果通过定位法,我们了解到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定位机制:- 视觉定向: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地标等,确定飞行方向。

- 非视觉定向:鸟类在迁徙过程中,还可能利用地磁场、超声波等非视觉信号进行定位。

3. 解剖结果通过对迁徙鸟类的解剖,我们发现鸟类具有以下定位的生理基础:- 松果体:鸟类具有松果体,能够感知地磁场,从而进行定位。

鸟类资源监测实施方案

鸟类资源监测实施方案

鸟类资源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鸟类资源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鸟类种群数量、分布、迁徙等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鸟类资源监测实施方案对于保护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掌握鸟类资源的动态变化;2. 监测鸟类迁徙情况,掌握鸟类的迁徙路线和地点;3. 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1. 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监测,通过定点观察、抽样调查等方式,记录不同种类鸟类的数量和分布情况;2. 鸟类迁徙监测,利用卫星追踪、标识环等技术手段,监测鸟类的迁徙路线和地点;3. 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监测,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情况。

四、监测方法。

1. 定点观察法,选择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设立监测点,进行定期观察和记录;2. 卫星追踪法,对部分鸟类进行卫星追踪,监测其迁徙路线和地点;3. 标识环法,对部分鸟类进行标识环,通过回收环的方式获取迁徙信息;4. 抽样调查法,选择代表性样地进行抽样调查,获取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

五、监测工具。

1. 望远镜、相机等观测设备;2. 卫星追踪器、标识环等监测设备;3. 数据记录表、GPS定位仪等辅助工具。

六、监测周期。

1. 鸟类种群数量和分布监测,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2. 鸟类迁徙监测,每年迁徙季节进行一次;3. 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监测,每年进行一次。

七、数据分析与利用。

1. 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鸟类资源分布图、迁徙路线图等;2.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和措施,为保护鸟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八、监测成果应用。

1. 监测成果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2. 监测成果可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支持,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3. 监测成果可为公众提供鸟类资源保护知识和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鸟类监测cma资质

鸟类监测cma资质

鸟类监测cma资质
鸟类监测cma资质是指通过中国计量认证的监测资质。

该资质是确保监测机构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报告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监测机构是否具备监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获得鸟类监测cma资质,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包括实验室设备、人员素质、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审查。

获得资质后,监测机构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正性。

在鸟类监测领域,cma资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资质认定,可以提高监测机构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和公众提供更加可靠的监测服务和数据支持。

雷达 鸟类探测原理

雷达 鸟类探测原理

雷达鸟类探测原理
雷达探测鸟类的原理主要是基于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与鸟类之间的相互作用。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在遇到鸟类时,会反射回来,被雷达系统接收并处理。

通过对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鸟类的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

具体来说,雷达系统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当这些电磁波遇到鸟类时,会反射回来并被雷达接收机接收。

通过对接收到的反射波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鸟类相对于雷达的距离、方位角、高度等信息。

同时,通过连续监测鸟类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计算出鸟类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雷达探测鸟类时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地形等。

因此,在使用雷达探测鸟类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雷达探测鸟类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电磁波与鸟类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鸟类的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

候鸟监测实施方案

候鸟监测实施方案

候鸟监测实施方案候鸟是指每年季节性地迁徙或停留在特定地区的鸟类,它们的迁徙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候鸟的迁徙规律和数量分布,制定科学的候鸟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区域的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候鸟监测的具体区域。

这个区域应当是候鸟经常出现的地方,如湿地、森林、草原等。

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了解候鸟的数量和种类分布情况。

二、监测时间的安排。

其次,需要安排好监测的时间。

候鸟的迁徙具有季节性,因此监测时间应当与候鸟的迁徙季节相对应。

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这个时候是进行监测的最佳时机。

三、监测方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候鸟种类和监测区域,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视觉观察、声音记录、捕捉标记再放归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鸟的数量、种类和行为习性。

四、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这些数据包括候鸟的数量、种类、活动范围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候鸟的迁徙规律和数量分布情况。

五、监测结果的应用。

最后,监测结果需要得到有效的应用。

这些应用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候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候鸟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维护。

综上所述,候鸟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了解候鸟的迁徙规律和数量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保护候鸟,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候鸟监测工作,共同努力保护候鸟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名图片习性观测日期备注文须雀Panurus biarmicus栖息于湿地核心区稀树环境,结群活动于二海子芦苇丛或枝叶间。

飞行快速,行动敏捷,常在水边的杨、柳树枝叶间和芦苇顶端取食嫩芽和种子.2009-9-23雀形目鸦雀科。

全长约16cm。

雄鸟头浅灰色,眼先黑色并向下形成较宽的须状纹,雌鸟体色淡,无黑色须,喉胸白色。

嘴-黄色;脚-黑色。

戴胜Upupa epops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

2008-4-17戴胜目戴胜科。

全长约18厘米。

色彩鲜明的鸟类。

头具有长冠羽,上体羽毛暗褐色,下背黑色而杂以淡褐色和白色宽阔横斑。

大鵟Buteo hemilasius喜停留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以鼠类、野兔、小鸟等为食。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008-10-13隼形目鹰科。

全长约70厘米,有数种色型。

体背面暗褐色,腿深色,尾羽有数条暗色及淡色横纹,多褐色。

飞行时翼下有大型白斑。

栖息于山丘、林边或草原,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 Pallas栖息于开阔草原、河流、湖泊、沼泽等,以各种谷物、水生植物、昆虫、蛙虾等为食。

2008-3-10雁型目鸭科。

全长62厘米。

通体橙栗色,雌雄羽色基本相同,雄鸟有黑色颈环,翅上覆羽白色,飞行时,铜绿色翼镜明显,嘴、腿黑色。

疣鼻天鹅Cygnus olor栖息于多水草宽阔的水面,主食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果实。

2008-7-5雁型目鸭科。

全长150厘米,体羽白色,嘴红色,脚黑色,前额有黑色疣突,雌雄同色,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渔鸥Larus ichthyaetus栖息于沼泽、水塘及干旱平原湖泊。

旅鸟,常见。

2009-9-22鸻形目鸥科。

全长约69厘米。

夏羽上体灰色,颈部下体尾羽白色,头部黑色,有金属光泽,嘴黄色,尖端红色,红黄色之间有黑斑,脚黄色。

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栖息与湖泊、河滩等地,以食昆虫为主。

2009-5-20鸻形目鸻科。

体长约16厘米。

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一明显的白色颈圈,其下还连接一黑色领圈,眼周金黄色,脚黄色。

红嘴巨鸥Caspian Tern栖息于河湖、沿海等,俯冲入水觅食。

2008-5-5鸻形目鸥科。

全长49厘米,嘴红色粗大,尖端略黑,顶冠夏季黑色,冬季白色并具纵纹,翼长、尾短呈鱼尾状。

脚黑色。

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栖息于沼泽等湖泊潮湿地带,常低空盘旋觅食。

2009-9-22隼形目鹰科.全长50厘米。

有黑色和褐色两种。

黑色型雄鸟翼为灰色,颈肩有白色点斑,颏喉部和上胸黑色。

也杂有白色点斑,下胸及腹白色。

尾羽为淡棕色,并有6条褐色横斑。

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us栖息于河、湖、水塘、沼泽,飞行中掠水面取食。

2009-9-22鸻形目鸥科.体长约24厘米。

头顶、胸至腹黑色,上体暗石板灰色,翼淡灰色。

嘴黑红色,脚橙红色。

鱼尾,飞行时翼下覆羽黑色。

须浮鸥Chlidonias hybridus栖息于较大水域附近,取食时扎入浅水或低掠水面,夏候鸟,常见。

2009-9-22鸻形目鸥科。

全长25厘米。

腹部深色(夏季),繁殖羽时嘴、脚均红色,头顶、枕部和后上颈为绿黑色,头顶其余部分白色,上体灰色,翅尖长,尾较短,叉状。

普通秋沙鸭 Mergus merganser喜结群活动于湖泊及湍急河流。

潜水捕食鱼类。

旅鸟,常见。

2009-9-22雁型目鸭科。

全长61厘米。

雄鸟嘴红色,头黑绿色并有金属光泽,枕部有短的黑色羽冠,其余白色。

雌鸟上体砖灰色,下体灰白色,喉部白色,上颈棕褐色并与白色的下颈界线清楚。

细长的嘴具钩。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结群活动,在空中或水上飞翔觅食。

旅鸟,常见。

2009-9-22鸻形目鸥科。

体长40厘米。

嘴红色,先端黑色。

脚红色,夏羽头颈部棕黑色,冬羽头颈部白色。

眼前和后颈有黑褐色斑,体羽灰白色,翅蓝灰色,翅尖黑色。

赤膀鸭Anas strepera栖息于江河湖泊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2009-9-18雁型目鸭科。

全长52厘米。

雄鸟上背暗褐色,脚橘黄色,嘴黑色,有黑褐色过眼线。

飞行时,翼镜黑白色。

雌鸟褐色斑驳,嘴侧橘黄。

大麻鳽Botaurus stellaris栖息于水域附近沼泽草丛、芦苇丛中,白天隐藏于蒲草苇丛中,以鱼、虾、蛙、昆虫等小动物为食。

2009-9-18鹳形目鹭科。

全长70厘米。

头顶黑色,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黄褐色,脚趾黄绿色。

颈和脚较粗短,身体较粗胖。

背肩部具黑褐色粗著纵纹。

种名图片习性观测日期备注黄斑苇鳽Lxobrychus sinensis常单独活动,取食水生动物和昆虫。

2009-9-5鹳形目鹭科。

全长35厘米。

雄鸟头顶和枕部冠羽黑色,颏喉部白色,中央有浅棕色纵斑,上体黄褐色,下体皮黄色。

飞羽和尾羽黑色,飞翔时非常清楚。

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颏及喉部有褐色纵斑,较雄鸟明显。

池鹭 Ardeola bacchus栖息于湖塘、沼泽,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昆虫等。

2008-7-10鹳形目鹭科。

全长45厘米。

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尖黑色,中部黄色,基部蓝色,夏羽头、头顶及延伸到背部冠羽、后颈、颈侧和胸均栗红色,肩背部有蓝黑色长形蓑羽,飞行时白翅、白尾、黑色背非常显眼。

牛背鹭Bubulcus ibis栖息于低山、平原、湖泊、沼泽等,取食鱼虾蛙昆虫等。

2008-8-1鹳形目鹭科。

全长约51厘米。

嘴、头颈、上胸、背上饰羽橙黄色,其他体羽白色,脚黑色。

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栖息于长芦苇的水源或沼泽地区,喜食马来眼子菜、软体动物、鱼、蛙等。

夏候鸟,常见。

2009-9-17雁型目鸭科,体长46厘米左右,雄鸟上背和胸黑色,下背、腹部、翼镜灰色,头和上颈栗红色,腰黑色。

雌体头和颈棕褐色,背部灰色,胸暗黄褐色。

琵嘴鸭 Anas clypoata Linnaeus栖息于宽阔地带的湖泊、河流等地。

多在浅水处把头没于水下并用铲形的嘴来获取甲壳动物、鱼卵、蛙、小鱼等食物.2009-9-17雁型目鸭科,全长48厘米,嘴黑色,先端宽大成匙形,头颈深绿色而有光泽,翼镜金属绿色,胸至上背两侧及外侧肩羽白色,腹栗色。

雌鸟褐色斑驳,上嘴黄褐色,翼镜小。

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夏候鸟,常见。

2009-9-17雁型目鸭科,全长60厘米。

体羽多为暗褐色;上嘴黑色,端部黄色,有黑色细长过眼线,嘴角有一黑线。

雌鸟羽色较暗。

白骨顶Fulica atra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

杂食性,夏候鸟,常见。

2009-9-17鹤形目秧鸡科。

全长39厘米,体羽石板灰色,具明显白色嘴和额甲,嘴红色,脚暗绿色。

趾间具瓣蹼。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栖息于沼泽、河滩、苇塘等。

以小型动物、水生植物为食。

2009-9-17鹳形目鹮科。

全长86厘米。

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嘴黑色,尖端黄色,嘴长直而扁平,中段狭,尖端扩展为匙状,形似琵琶。

脚长为黑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Linnaeus栖息于水浅且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沼、江河等水域。

以野生植物种子、茎叶、藻类、昆虫等为食。

2009-9-17雁形目鸭科。

全长57厘米。

雄鸭上体黑褐色,下体灰白色,头和颈灰绿色,颈基有一条白色领环,翼镜紫蓝色。

草鹭 Ardea purpurea栖息于平原、丘陵湿地的河、湖水边。

以鱼、虾、昆虫为食。

旅鸟,常见。

2009-9-16鹳形目鹭科。

体长95厘米。

眼黄色,眼先黄绿色,嘴黄褐色,头顶蓝黑色,枕具两条黑色长形辫状冠羽,颈细长,上体栗褐色。

黑颈Podiceps nigricollis栖息于水库、荷塘、湖泊、湿地。

以鱼虾和软体动物为食。

夏候鸟,常见。

2009-9-16目科。

全长约30厘米。

嘴黑色上翘,夏羽头、颈、上体黑色,虹膜橙红色,眼后有黄色扇形饰羽。

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生活在湿地浅水、湖泊中,善游泳。

身体短园行走笨拙,不善飞行,善游泳潜水。

夏候鸟,分布广泛。

2009-7-1目科。

体长26CM。

眼圈黄色,嘴黑色,脚蓝灰色,乳黄色的嘴裂和眼易辨认。

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栖息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低湿地,以水生植物嫩芽、茎、昆虫等为食。

夏候鸟,常见。

2008-4-17雁形目鸭科,全长41CM,眼、翼镜、上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鹊鸭Bucephala clangula栖息于湖泊和沿海水域,捕食小鱼、软体动物的甲壳类动物等。

旅鸟,较常见。

2009-3-27雁形目鸭科。

全长46CM。

雄鸟嘴基部有大型白色圆形斑,眼金黄色。

雌鸟烟灰色。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吃各种毛虫。

喜欢在有林地带及大片芦苇地内活动,鸣声响亮,有“布谷鸟”之名。

夏候鸟,常见。

2009-6-22鹃形目杜鹃科.全长30厘米,上体灰色,两翼暗褐色,腹部白色且具有黑色横斑。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监测 - 观鸟日记种名图片习性观测日期备注遗鸥 Larus relictus栖息于草原、沙漠中的湖泊、沼泽,易接近,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小鱼和水草为食,。

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夏候鸟,较常见2008-4-16鸻形目鸥科,全长46CM,体型健壮丰美,夏羽上体灰色,头近黑色,上下眼脸白色独特醒目,颈、胸、腰白色,两翼灰色。

冬羽全身大致白、灰两色,眼后、头顶、颈部有黑斑,嘴、脚暗红色。

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

苍鹭(青桩,老等)Ardea cinerea喜栖息于江河、湖边,以鱼虾、昆虫为食。

夏候鸟,常见。

2009-3-10鹳形目鹭科。

全长100厘米,眼圈黄色,嘴脚黄绿色,爪黑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前额有2-3条纵行黑斑,雄鸟头顶有两条黑色长形辫状冠羽。

鸬鹚(鱼鹰)Phalacrocorax carbo常成群栖息于河湖岸边,捕鱼为食。

2009-3-7鹈形目鸬鹚科。

全长90CM,眼圈蓝色,嘴、脚黑色,蜡膜黄色;全身黑色并有金属光泽,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两肋具白斑,冬季消失。

崖沙燕Riparia riparia栖息于河流、湖泊等地的泥沙滩上,常与家燕、金腰燕等混群,有利用旧巢习惯,善于空中捕捉飞虫。

2009-6-5雀形目燕科。

全长约13厘米。

上体灰褐色,喉部、下体及尾下腹羽白色,胸部有一宽的灰褐色横带。

白鹡鸰Motacilla alba栖息于湖泊、水渠附近等处,夏候鸟,常见。

2009-6-4雀形目鹡鸰科。

全长18厘米。

黑白两色。

雄鸟额、头后侧、背、肩部及腰部黑色,尾羽黑色,胸部具黑色横斑,下体余部为白色。

太平鸟(十二黄)Bombycilla garrulus栖息于南海针、阔叶混交林,冬候鸟,常见。

2009-6-4雀形目太平鸟科,全长18厘米。

大体灰褐色,头、后颈、颊部红褐色,有长冠羽和黑色贯眼纹,尾羽有黄色的端斑和黑色的次端斑,两翼棕褐色,颏、喉部黑色,尾下覆羽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