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乡村治理_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_徐姗娜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文章概述了农村宗教信徒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分析了教徒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消极影响,探讨引导宗教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对策:构建与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宗教体系;提升农村社区组织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能力;创建农民科学信仰的文化环境。
标签:宗教信仰;农村社区;治理;影响当前,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要求。
一方面要引导宗教的积极功能为农村社区治理做贡献,另一方面要尽力摒除宗教信仰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宗教信仰对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1、宗教信仰有助于维护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十一五”以来,农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农民的收入也获得显著提高,但对农村社区精神文明的投入仍旧不足,使得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再加上农民闲暇时间较长,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宗族观念,也催生了一系列如赌博等的陋习,并且使得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
在一些农村,求神拜佛盲目跟风,丧葬殡礼相互攀比,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结婚生子大操大办,这给广大农民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利己主义思想泛滥,使得一些农民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更有甚者为了金钱利益做出贩卖儿童等违法行为。
这些问题严重的败坏了社会风气。
“宗教信仰实际上是以超自然的神秘方式实现社会控制”。
[1]介于宗教的这一特质,借用特定的礼仪可以使社会价值观念被超然化神圣化,进而使人们内心的遵从意识得到强化,更好的实现自我约束,然后让原有的社会秩序按照现有的规则排列,最终有助于维护当前实行的社会制度。
而且,对于增强社会生活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大部分的信徒逐渐形成相同的意识形态,有助于维护现存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引言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传、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种信仰形态。
它包括了许多民间宗教和习俗,是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祷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当代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因此,对当代民间信仰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现状,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针对当代民间信仰的问卷,通过面对面或在线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可以包括对信仰对象、信仰仪式、信仰习俗等方面的问题,以获取参与者的观点和经验。
2.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种深入调查的方式。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民间信仰群体,参与其信仰仪式和活动,并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其信仰内容和意义。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采访信仰群体的成员,了解他们的信仰动机和体验。
3.文献研究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来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起源和发展。
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宗教经典、民间传说等,以获取有关当代民间信仰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信仰对象多元化2.信仰仪式个性化当代民间信仰的仪式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宗教仪式仍然存在,但逐渐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信仰仪式,如星座占卜、塔罗牌预测等。
这些个性化的仪式反映了现代人对独特经验和娱乐性的追求。
3.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当代民间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寄托,尊重他人的信仰选择,这为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论当代民间信仰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的信仰形态。
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信仰动机、信仰内容和信仰习俗,从而推动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以新农村建设语境下的贵州民族村寨为例
其 实 是社会 关 系 的集 合 体 , 是 一 种 可 以利 用 的社 会资 源 , 是 能够 增值 的 资本 , 能够 给个体 带来 利益
建设下的贵州 民族村寨的乡村治理进行考察 。
一
、
社会资本 : 作 为 一 种 分 析 框 架 的 社
会 理 论
“ 每 一 时 代 的理 论 思 维 , 从 而 我 们 时 代 的理
社会 资本 , 这些社会资本对于 当前贵 州民族地 区乡村社会 的发展和 转型有 着重要 作用。不过 , 由于部 分传统
社会 资本 的时代 意识 欠缺 以及社会 变迁的加剧 , 社会 资本在参与 乡村治理 时显得有所缺失 。值此新农村建设
高潮迭起之 际, 有必要 充分挖掘贵 州民族村寨 乡村治理 中合理 的传统 治理 资源 , 对其进行加 工或创造性 地重
不对 新 时期 的乡村 治理 提 出了更 高的要 求 。鉴于 此, 本文 拟 以 “ 社会资本” 为研 究 视 角 , 对 新 农 村
革命 的语 境 中挣脱 出来 ; 也 没有 将 社 会 资本 仅 仅 看成 是一 种经 济 资本 或 者 文 化 资本 , 而 是将 社 会
资本 与社会 关 系联 系起 来 , 并 明确 指 出社 会 资 本
帕特南 是将 社会 资本 置入 更 为宏观 的社会 治
理研 究层 面 的重要学 者 。基 于社会 治理 的研究 视 角, 帕特南 对 社 会 资本 进 行 了 分 类 , 他认 为 : “ 社
会 资 本是指 社会 组织 的特 征 , 诸 如信 任 、 规范 以及
网络 ” , [ 3 1 1 9 5 帕特 南 认 为社 会 资 本 具 有 一 定 的公
又 稳妥 的社会 治 理 , 仅 凭 政府 的力 量 显 然 是不 够 的, 还需 要政 府 之外 多 元 社 会 主体 的积 极 参 与 和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
2017年第4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x No.4,2017总第176期Journal of Zhejiang Party School of C.P.C General No. 176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殠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
国家j 治理的现代化无疑需要基层治理创新的有力推动,随着政治社会的不断转型,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新的^ 挑战,其中最底层的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最敏感的末梢神经,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鲜活的试验^ 场。
本期“治理现代化”栏目精选的三篇文章,都是对浙江村治的个案研究,从不同类型、不同层面、j 不同视角对村庄治理做了剖析。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一文,选取乡贤参事会参与治理的东^ 衡村为个案,探究新乡贤与村庄治理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讨论新乡贤促进村庄善治的内在机理,提出i 在整合与吸纳新乡贤等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集中有力的乡土权威才是推进农村治理有效性^ 的可靠路径;《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的基层组织重构》以武义县程王处为例,以治理形式与条件关系i 理论为工具,考察了城郊村基层组织重构与城镇化引发的治理条件变迁之间的关联,提出乡城转变过1 程中的城郊村处于边缘化状态,应当建构一种结合型组织体系;《富人治村与悬浮型村级治理》以浙f 东山村为个案,讨论了富人治村模式下,村级治理主体脱嵌于村庄社会,造成悬浮型村级治理的新样^态,提出在富人治村的模式下应当探索新型群众参与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这些探讨对认识当前中国村治的多元面向和可能的治理路径当有所贡献,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t 和讨论。
新乡贤与农村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经验□ 郎友兴张品肖可扬摘要:在中国农村治理的新形势下,乡贤参事会蓬勃发展,引发社会热议。
本文主要关注乡 贤与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东衡村乡贤参事 会参与农村治理进行了系统探析。
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功能及其构建
长 期 以来 , 在 文化 领 域 存 在 着 “ 大 ”、“ 小” 传统之争, 由 程。 近年来, 民 间信 仰 逐 渐 成 为 乡村 治理 的重 要 力 量 之 一 。 民 官 方 和 上 层 知 识 分 子所 代 表 的 文化 ( “ 大传 统 ”) 与 一 般 民众 间 信仰 参 与乡村 治 理 的 途径 是 多样 的 。 首先 , 民间 信仰 人 士参 特 别是 乡民代 表 的 生活 文化 ( “ 小 传 统”) 存 在 着 紧 张 关 系 。 民间信 仰 是 “ 小 传 统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在 很 长 一段 时 间里 , 我 国的 学 术话 语和 政 治 话 语 给 民间信 仰 活 动 贴 上了 “ 迷 信 ”、
民 间信 仰 的积 极 因素 , 同时也要 消 除 民间信 仰 的不 良影 响 。 济、 文化 和 心理调 适 等 多方 面功 能 。 民 间信 仰 的 社 会 治 理 功 能 。民间 信 仰 的 乡村 治 理 功 能 是
新时期民间信仰社会空间的构建
指 民 问信 仰 ( 组织、 权威人士) 参 与管 理 乡村 共 同事 务 等 诸 多 方 式 的总 和 , 是 为 了调 和 乡村 相 互 冲 突 或 不 同利 益 的 持 续 过
民间信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功能
民 间信 仰 本 质 上 是 一 种 文化 现 象 , 但其 在新农村建设中
流传的、 非制度化、 非组织化的准宗教。 民间信仰在社会主义
新 农村 建 设 中 的社 会功 能具 有 双 重性 , 既具 有 正 能 量 , 也 有负
功能,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中, 不仅要发挥 的 积 极功 能 不 仅仅 限于 文化领 域 , 还 具 有特 定 的社 会 治』 = f l j 、 经
政治效能感、社会资本对农地整治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政治学将政治参与界定为公民或其团体试图影 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 [10],农户参与整治 促使政府与有关单位回应其权益诉求,故可能影响、
据此,提出研究假设: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农地整治 意愿正相关(H2)。 2.3 政治效能感、社会资本与参与意愿
改变农地整治决策方式或运行规则,是典型政治参与
政治效能感、社会资本会分别对农户参与意愿产
106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年 3 月 第 3 期
地整治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2 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
2.1 政治效能感与参与意愿
获得更多整治收益,参与意愿由此增强。研究证实,农 户社会资本指数同参与整治程度正相关 [4];社会资本 对参与行为有正向嵌入性影响 [1];社会资本是公众参 与优化的充要条件 [15],是村民政治参与的载体 [11] 等。
于社会心理学范畴,强调环境、认知、行为三者间的交 互关系,认为行为选择由认知思维所支配、引导,环
们认为:内在政治效能感,指个人自认为对政治过程 的认知能力和对政府具有的影响力;外在政治效能 感,指个人自认为政府会对其要求有所回应或重视程 度 [9]。实践中,当农户感到自己能够影响政府行为、
境条件能够制约、修正个体行为,即内在认知思维与 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个体行为 [16]。认知思维中,效 能信念处于核心地位,是能动性的基础 [17]。在中国乡
围绕农户参与农地整治 , 学界展开了多角度广 泛、深入的研究。从社会学角度,学者基于社会资本 理论揭示了信任、情景、互动、网络、规范等因素的影 响 [4];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分析了村庄特征、社 会网络、政府支持等嵌入因素的影响 [1]。从经济学角
度,学者构建了完全信息动态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农 户参与的影响因素 [5];运用制度构成理论,分析了正 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参与意愿的影响 [6];运用交易 费用理论,验证了交易费用是影响参与意愿向参与行 为转化的显著因素 [7]。从心理学角度,学者运用计划 行为理论分析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知觉 等因素的影响 [3];基于感知价值理论,从预期收益和 预期成本两方面分析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8]。通过 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多数研究视角较单一,尤其基于 政治学角度的研究较为少见。虽有学者分析了政治 信任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却是将该因素划归为社会资 本范畴 [4]。然而,农地整治作为典型的农村公共产品 供给形式,农户参与是政府赋予农户参加农村公共事 务决策与管理权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公民有序的政治 参与。政治效能感作为一种政治态度,会影响公民政 治参与的意愿、强度、归因方式及行为选择 [9]。因而, 研究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意愿,不可忽略政治效能感 这一因素。基于此,本文将从政治学角度切入,提出 政治效能感作为农户参与意愿关键影响因素这一重 要假设,并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全面阐释农
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的困境与策略——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式
社 会 资 本是 实 际 的或 潜 在 的 资 源 集合 体 .这 些 资 源 与 对 某 种 持 久 性 的 关 系 网络 的 占据 有 着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这 种 关 系 网 络 是 大 家共 同熟 悉 的 、 到公 认 的 , 且是 一 种 体 制 化 的关 系 网 得 而
展 . 组 织 运 行 的 深 层 的 社会 基 础 . 是 是研 究 组 织 化 水 平 的 一 个 新
研 究 范 式
11 关 系 网 络 是 组 织 结 构 的 内 聚 力 .
境 . 是 . 实 上 , 民 组 织 是 社 会 结 构 中 的 一 种 社 会 关 系 形 但 事 农 态 . 受 特 定 网 络 关 系 以 及 信 任 、 惠 规 范 和 共 同 价 值 等 的 社 深 互
信任 、 惠规 范等是 一种 社会资 源 , 称作 社会 资本 , 农 民 互 被 是
组 织 组 建 的 厚 实 基 础 .也 是 农 民组 织 运 行 必 不 可 少 的深 层 资 源 本 文 从 社 会 资 本 角 度 . 注农 民组 织 化 水 平 . 关 旨在 剖 析 影
络 . 群 体 的每 一 个 成 员 共 同拥 有 的资 源 。 为 一种 客观 存 在 的 是 作
过 促 进 合 作 来提 高社 会 的效 率 组 织 层 面 上 . 会 资本 表 现 为 在 社
人 际 连 带 网 络及 其 发 展 出 的信 任 、 惠 合 作 和 共 同价 值 。 为 一 互 作
种 嵌 在 社会 结构 中 的无 形 资 源 .它 们 的存 在 也 促 进 了组 织 的 发
民间组织发展中的社会资本与治理网络——以浙江商会为研究对象
例如 , 目前流行 的在原苏东 国家加强市场经济和民 主制度建设 的建议几乎只注重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中存在的缺 陷( 因此要提出贷款 和技术援 助) 。然 而, 在这些国家中社会资本存在的问题 至少也和前 两者一样令人震惊。从 什么地方人 手鼓励 ‘ 社会资
本形成’ 呢?引入英国的客运管理局或者基瓦尼斯
阈的步伐。诸多学者认同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对社
会资本进行定义 , 普遍认 同定义社会资本的四个关
键词 :信任” “ “ 、合作” “ 、 资源” 社会网络” 都强 和“ , 调社会资本对于其所有者 的收益性和重要意义。因 此, 社会资本 的概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社
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 系网络 ; 这种关 系网络的核心
一
组织发展 中社会资本与治理网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 系” 的回答正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终极 目标。
本文尝试在理论契合研究 的基础上 , 选取浙江商会
、
社会资本与治理网络 :
基于民间组织的理论契合
战略意义上的社会资本投资需要 民间组织的支 持。社会资本 自2 世纪 9 O O年代以来作为一种重要 的理论解释框架和经验分析工具逐渐成为社会学、 经济学 、 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关 注的焦点 , 山、 福 普特 南等学者甚至将投资社会资本上升到了国家竞争力
化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存在于特定的工作关系 、 群 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美 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 , 作为结构资源 的社会资本存在于 人际关系结构之
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 其基本性质和核心要素是社 会信任。从信任角度 出发 , 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本划
分为人格依附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嵌人型社会资本两
织( 家庭、 社区、 行会和商 会、 俱乐部和协会等) 是社
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马红梅;陈柳钦
【期刊名称】《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3)002
【摘要】社会资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新解释范式.它是存在特定共同体之中的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合作为基本特征而构建的社会参与网络.引入社会资本理论来研究中国农村社会问题,必须要结合中国农村的社会实际,不断强化和培育农村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以提高现代中国农村的治理绩效.
【总页数】10页(P10-19)
【作者】马红梅;陈柳钦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
【相关文献】
1.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一个宏观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检验——以南京为例 [J], 季文;陈万明
2.组织理论框架内的社会资本理论分析 [J], 李栋华
3.农村劳动力城市转移:一个宏观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检验——以南京为例 [J], 季文;陈万明
4.农村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J], 马红梅; 陈柳钦
5.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矫正:一个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 [J], 周济南;罗依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及其路径选择
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及其路径选择作者:令昕陇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4期[摘要]民间信仰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元素。
它具有凝聚精神力量,促进乡村社会整合、提供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社会善治、搭建娱乐平台,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等重要价值。
因此,要通过尊重民间信仰人士权利,引导参与乡村公共事务、规范民间信仰组织发展,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引导”和“管理”结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等途径,实现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间信仰;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民间信仰作为乡村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处于治理主体不完善、治理手段单一化、治理效果不理想等现状,而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恰恰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进而促使乡村治理机制不断趋于完善,有效推动农村基层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挖掘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1 核心概念界定民间信仰是指农村地区存在的“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祈福攘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
民间信仰具有多样性、自发性、包容性、功利性等特征。
乡村治理是指在“当代农村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
民间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影响,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可以这样说,民间信仰是乡村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元素。
民间信仰权威人士是农村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因而要采取多元措施引导他们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形成多元治理、协同治理的良性局面。
2 民间信仰在乡村治理中的内在价值民间信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一直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民间信仰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在价值,现在对此进行一一介绍。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
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资本作用研究尹晴【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务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期刊名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乡村治理;现代化;社会资本;国家治理【作者】尹晴【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9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治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乡村治理也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摸索,不断寻找一条适合当前发展阶段和国情的现代化治理道路。
关于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近乎完美,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也恰恰说明制度性发展与实际性运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称,因此单单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来研究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可能会有一定程度上制度的掣肘,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乡村治理现代化中不外乎是一种新角度、新范式。
(二)研究意义第一,理论意义。
乡村治理虽已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日程,关于乡村治理的制度性规范也日趋完善,但目前以社会资本为切入口来贯彻乡村治理的理论性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文将社会资本引入乡村治理现代化满足当前的学术诉求,对于丰富当前的制度性研究、治理理论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现实意义。
乡村治理成果事关人民、事关国家,将社会资本引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于当前治理形势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节约国家治理成本,为实现“善治”夯实基础,而且对于稳定乡村秩序、发挥乡村未来潜力、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析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
浅析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摘要】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和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入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资本对乡村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乡村社会治理中也需要加强社会资本建设。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结合社会资本理论与乡村社会治理是发展乡村治理的关键,只有加强社会资本建设,才能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进步。
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更多地注重社会资本建设,以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建设, 乡村振兴, 社会资本理论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资本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加强社会资本建设1. 引言1.1 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提出。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网络中相互信任、合作和互惠的资源。
随后,意大利学者波特兰德和美国学者格茨提出了更加系统的社会资本理论。
他们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性和认知性两种形式,结构性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而认知性社会资本则是指人们对社会规则、价值观的共享和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社会资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信息流动、资源共享和决策效率,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资本也可以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本理论逐渐被引入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
在中国,社会资本理论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得到了应用。
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中国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对乡村社会内部各种关系和矛盾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的困境与策略——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式
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的困境与策略——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
范式
于冰瑶;杨峻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社会资本失范是中国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因为差序格局的农村社会网络关系分散;因为信任缺失以致组织契约基础丧失;因为互惠匮乏以致利益矛盾突显;因为共同价值迷失以致组织精神困乏.农民组织化在维护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资本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是组织运行的深层社会基础,因而,可以通过重构网络关系,加强教育宣传,重构结构合理、功能积极的社会资本,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的低水平状态.
【总页数】4页(P1-3,6)
【作者】于冰瑶;杨峻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浙江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构建一个平台建立一套机制注重两个结合有效提升劳务队伍组织化建设水平 [J], 侯红波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素质提升困境及其策略分析 [J], 罗箭华;王彦
3.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素质提升困境及其策略 [J], 李守栋
4.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素质提升困境及其策略 [J], 李守栋
5.体教融合对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困境与提升策略研究 [J], 王红云;李亚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构建——基于鲁中地区颜文姜信仰活动的考察
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公共生活的构建——基于鲁中地区颜文
姜信仰活动的考察
王媖娴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不少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公共生活总体趋向衰落,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共同体日趋瓦解;与此同时,缘于信仰的公共生活在乡土社会中呈现复兴之势;在鲁中地区的田野个案中,围绕颜文姜信仰展开的各类活动有效地构建起了村落的
公共生活,从而使阎云翔所说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断裂”获得了一座“裂缝间的桥”.①这一“裂缝间的桥”的存在显示了当代乡土社会在日益“原子化”、个体化的情况下构建积极的公共生活的可能与潜力.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王媖娴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16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1
【相关文献】
1.民间信仰的情感维度与村落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 [J], 袁
松
2.民间信仰的情感之维与村庄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 [J], 袁
松
3.民间信仰的地方化与苗族移民家族社会构建的关系——基于鄂西南官坝苗寨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陈文元
4.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空间秩序的建构——基于洪洞娥皇女英信仰的考察 [J], 杨玮
5.由\"私\"及\"公\":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公共生活——河北龙牌庙会的个案研究[J], 王媖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
乡村民间宗教与村民自治:一项社会资本研究——兼论韦伯
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观点
苗月霞
【期刊名称】《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6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的民间宗教迅速恢复和重建,对在广大农村开展的村民自治产生了多重的复杂影响,然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中国乡村民间宗教在乡村社会的现状及其
对村民自治运作绩效的影响,认为乡村民间宗教作为传统社会资本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论文还讨论了韦
伯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相关理论,并对中国乡村民间宗教及其社会功能和作用进行
了具体分析。
【总页数】6页(P99-104)
【关键词】民间宗教;村民自治;社会资本;乡村治理
【作者】苗月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村民自治与乡村和谐社会建设:一项社会资本研究 [J], 苗月霞
2.宗教: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J], 韩月香
3.宗教社会学视野中的“韦伯命题”——兼论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范式 [J], 刘文娜
4.宗教文化、社会资本与民间借贷行为研究——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经验证据[J], 方来
5.浅谈中国乡村民间宗教组织的功能及影响 [J], 杨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乡村治理探析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乡村治理探析
林畅;陆海燕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5
【摘要】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林畅;陆海燕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8
【相关文献】
1.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治理 [J], 吴光芸;杨龙
2.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J], 施雪华;林畅
3.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乡村治理研究 [J], 刘大欢
4.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和路径探析 [J], 徐晓玲
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农村灌溉与乡村治理 [J], 吴光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治理——从民间信仰研究的现代遭遇谈起
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治理——从民间信仰研究的现代遭遇谈
起
张翠霞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5)004
【摘要】民间信仰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民俗学从发生伊始就注重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文章通过回顾民间信仰学术研究的现代遭遇,指出“非遗”时代的民间信仰研究,应当反思知识生产与社会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重视民间信仰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本的应用研究.在当前乡村治理困境下,民间信仰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引入文化治理策略构建多元共治机制,可以是当下跨学科应用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张翠霞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一项河湟藏族民间信仰研究的硕果——《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读后
2.理路与秩序:民间信仰研究的二维视角——从文化传统与社会和谐角度看民间信仰研究
3.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下的民间信仰变迁及现代适应——以青海省贵德县六月会相关民间信仰为例
4.地方性文化与学术特色兼具的民
间信仰研究力作——评《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5.晋东南民间信仰的“在地化”探索与实践——评《浊漳河流域民间信仰的生成路径及其泛众化研究》一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影响研究——基于雄安新区S村的分析
农村社会组织培育中的社会资本影响研究——基于雄安新区
S村的分析
王秋菊;黄丽娜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9)6
【摘要】为了更好发挥出社会组织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本土化农村社会组织被培育起来。
本土化的农村社会组织发育成长在农村社会,使其自身具有更加贴近村民、整合和满足村民需求的优势,但同时也会使自身的培育过程更加容易受到农村社会的影响。
为了探究农村社会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影响,以更好推动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以社会资本为视角,从社会信任、关系网络、社会规范三个维度去进行实证探究。
在基于实证探究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本以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培育。
【总页数】9页(P1-9)
【作者】王秋菊;黄丽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相关文献】
1.社会资本视域下村干部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基于G市X村的分析
2.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3.农村思想政
治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分析——基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新庄村的分析研究4.雄安新区的建立对京津冀技术创新联系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5.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分析——基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新庄村的分析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维资本背景下乡村治理绩效影响研究——以乡村第一书记视角为例
四维资本背景下乡村治理绩效影响研究——以乡村第一书记
视角为例
娇哈尔·阿得力哈孜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24()2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物质资本不足、人力资本流失、社会资本断裂和自然资本恶化等。
因此,文章从四维资本理论出发,以新疆裕民县第一书记视角为例,探讨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乡村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以期充分发挥四维资本作用,优化工作绩效。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娇哈尔·阿得力哈孜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6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第一书记"引导乡村治理新模式
2.四维协同治理:乡村振兴视角下广西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系统优化研究
3.乡村振兴视角下“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以嘉善县“第一书记”为例
4.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
绩效评价研究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以“三治合一”下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信仰与乡村治理———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徐姗娜摘要:民间信仰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民间信仰的特殊功效是提高政府管理绩效的重要方面。
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民间信仰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尝试构建新型的民间信仰社会管理模式,以期对我国乡村治理有所助益。
关键词:民间信仰;乡村治理;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5-0013-0721世纪以来,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合理性和可信结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共管理研究领域,成为理解当代社会政治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
将作为乡村治理重要社会资本的民间信仰置于乡村治理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为民间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结构、制度、精神文明和信仰上存在的困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作为乡村治理重要基础的社会资本乡村治理是指在“当代农村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的需要。
”①鉴于治理同样存在失效的可能性,为此,人们在省思和克服治理失效中还衍生出了良好治理的理论,也就是“善治”之说。
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及综合各种观点,俞可平对善治及其特征给出了中国式解读。
在他看来,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②从影响乡村治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角度看,乡村治理内在的人力资源(主要指基层乡镇干部)、政府组织结构、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社会资本之间存在有很大关系。
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意味着政府要在其他行动之外,必须着力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组织发展、改革(或创造)制度及投资(积累)社会资本。
本文将关注点聚焦于社会资本维度。
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目前学界看法比较一致的定义是帕特南的观点,即把它理解成“社作者简介:徐姗娜,文学博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员会副书记。
13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③尽管学者们的定义在表述上各有所不同,但指向基本一致,即都把社会资本看作为一种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资源,它为社会结构中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信任、规范与网络三大基本要素。
社会资本理论揭示,从个人角度讲,在一个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的社群内生活和工作更加容易;从整个社会角度讲,一个拥有丰富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意味着和谐稳定的秩序和良好的社会治理。
与此同时,在政治学家看来,社会资本强调组织行为和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强调信任、规范和网络的重要性,它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绩效来讲,社会资本非常重要。
良好的乡村治理依赖于乡村内丰富的社会资本。
乡村社会资本存量丰富且分布均衡,村民的归属感就强,参与合作就更容易,乡村治理的效果就更好。
相反,如果社会资本缺失,则必然会制约乡村治理的发展。
因此,培育乡村社会资本是提高乡村治理的关键因素。
二、作为社会资本的民间信仰除去人类有意识设计的一系列正式规则之外,人类长期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习惯、习俗和意识形态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与指导。
而植根于乡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④是流传在中国民间大众中的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它在中国农村社会中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
总的说来,民间信仰有着很强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各种仪式、制度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任:民间信仰为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社会基础信任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个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的条件。
“信任可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⑤传统中国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对于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十分重视,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规范关系的处理方式,即民间信仰重要内容之一的祭祀祖先。
祭祀祖先来源于血缘家族制度的世俗亲情,在普通民众中具有深厚的心理基础。
譬如在福建本族同姓同宗的神灵有:萧姓祭祀萧太傅,吴姓祭祀吴大帝,陈姓祭祀陈公爷,苏姓祭祀苏六娘等等,作为对祖先亡灵的崇拜,使得家庭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与扩展成为社会资本的主体,农民在特殊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一些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还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并将使自己归属于一个群体,服从于一个群体所共同建构的信仰体系,于是就有了公祀的神灵。
一旦形成祭祀共同体,成员间命运往往就被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寺庙就是这条纽带的中心。
通过道德教化,宣扬圣贤们“匡扶正义”、“见义勇为”、“乐善好施”、“止恶向善”、“孝敬老人”、“助人为乐”等美德,对民众为人处世的取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信仰过程中,村民相互的信任逐渐滋长,人们超越了血亲范围建立起信任。
宗祠与寺庙相结合,祖先崇拜和神灵祭祀相结合,反映出宗法制度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把信任扩大,从家庭、社区扩大到全村、全县、全国,并在社会上形成规范,这个时候群体走向高信任,社会资本就增加和扩展。
(二)规范:民间信仰为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社会秩序规范可以理解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各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应有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和价值标准。
民间信仰的规范作用在于它通过教义、教14规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质上是要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宗教道德意识灌输给每一位信徒,提供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并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认同,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判人类行为、目标、理想、观念,甚至社会道德本身的标杆,起着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稳定社会的作用。
民间信仰不仅宣扬了“济世利他”、“普渡众生”、“众善奉行、诸恶莫做”等思想,而且要求信徒要克己、利他、行善、乐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且最终能通过惯例、习俗、礼仪、契约等形式固化为文化的形态而存在于社会之中,或者潜移默化为人们的内心心理习惯和日常行为,或者强制、制约社会成员或组织的行为模式,从而构成有序的社会秩序。
村民在这个社会秩序下,就可以统一步伐,自觉地、高效率地增进集体的福利,同时也在增进自己个人的福利,调动了持久的积极性。
在民间信仰下,个人利益与信仰教义相比,微乎其微,基本上没有办法偷偷谋取个人的利益,相对来说也杜绝了村民“搭便车”的机会。
比如,妈祖信仰是妈祖信徒群体行为的主要道德规范,在福建莆田和台湾一带,妈祖信仰已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和行为模式,给妈祖信徒产生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定势,对妈祖信徒个体产生约束力。
在这种无形心理压力下,每个妈祖信徒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妈祖信徒群体规范行为趋同一致,形成一种和睦相处的社会秩序。
(三)网络:民间信仰为社会资本积累提供了社会纽带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秩序的维系常常是以农村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网络及一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如亲族网络、近邻组织、民间组织等。
这些社会网络都承担着一定的功能,传递着某种社会关系,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是一种社会资源,而这种社会资源又是一种潜在社会资本。
民间信仰具有强化社会纽带的凝聚优势,它来自于农民群众,服务于农民群众,容易取得农民的认同,为农民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场所,促进了良性人际纽带的产生。
通过举行一些民间信仰的活动仪式,如婚丧嫁娶、祭祀祖宗、酬谢神灵、架梁建筑、耕种祈雨等,农民彼此结成各种自愿的团体满足不同需求的团体或网络,通过这些团体或网络加强社会团结、扩大社会联系,实现每个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从而为解决农村集体行动的困境创造了可能。
1988年,杜赞奇提出“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一概念,试图以此讨论中国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国家政权深入乡村社会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而民间信仰即为其一。
”⑥国内的多数学者也认为民间信仰是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网络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庙宇为中心的仪式场合更有利于明了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下不易显露的社会分化与权力支配关系”。
⑦民间信仰仪式所带来的这种社会网络不仅充分利用了村庄内部的资源而且由于有些网络延伸到村外,将村外的资源带到村内来发挥作用,为村民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村落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了累加的资源。
民间信仰这种特有的农村社会网络的存在影响着乡村治理目标的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固有的使村民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存在,它是建立在某种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力特征的联系。
并且,这种联系能够形成一种互惠机制,产生出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倘若将之融入到资源管理中,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约手段,则可以以此来推动社会成员的协调行动,提高社会治理绩效,因此,民间信仰具有社会结构资源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三、民间信仰对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作为农村重要社会资本的民间信仰重新活跃于广大乡村社会,对乡村治理产生15了不小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供精神支持,参与社会教化民间信仰虽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民间信仰自始至终起着精神上的慰藉作用。
民间信仰虽然没有系统的宗教理论和严密的组织,但能成为民众信仰对象的大多是历史上忠义之士和为百姓做过好事的人,诸如关帝、岳飞、许远、张巡、文天祥、妈祖、陈元光、王审知等等,凶神、恶神毕竟占极少数,他们神化的精神和人格含有许多精深的人生哲理与社会价值观。
有的融合儒道释三教的内容丰富的宗教道德,有的以儒家的忠孝为主,有的包含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承负报应等等宗教伦理,这些大都为多数百姓所认同,成为百姓重要的精神支柱。
不可否认,民间信仰所提供的精神支柱是一种非科学的世界观,但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民间信仰对信众会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
神灵们的高尚道德,往往被编成生动的神话传说,并且加以渲染,利用百姓对神鬼的恐惧,规劝民众遵循,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信仰者。
民间信仰的教化作用,在宣扬忠孝的伦理道德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民间信仰中尊老的习俗,就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如岁时祭仪中的一些活动,能使人养成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健康情感。
至于民间信仰中蕴涵的关爱、崇善、和谐、热爱自然等价值取向更能在全方位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闽台地区,祭祖活动备受重视。
祭祖本身就是孝道的体现,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在祭祖的过程中,族长往往要向晚辈讲述本家族的历史,宣读祖训,要求族人不忘根本,发扬光大祖先的美德和事业,激励族人积极进取,不要做有辱祖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