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史学实际和研究方法
东里中学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导航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编写:汕头市澄海东里中学张秋鸿基础理论一、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指出:“一是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一般说来,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阐释,也称为历史。
历史就是存在与过去空间的一切客观事实,所以大家不要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秒钟你所做的事,在下一秒钟后也就成为历史了。
而历史学(通常也简称为历史)则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
二、有没有真实的历史存在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人们无法对它亲身体验。
因此,我们借以发现、了解历史的惟一途径就是史料。
但是,由于文献史料,即通常看到的史书,是由人撰写的,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
由于以上因素,特别是由于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所谓历史记载“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纹丝不差地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所读到的历史都不是真实的。
历史工作者虽然不能求得有关过去的全部的真,但通过严格遵守求真求实的职业道德,依靠历史唯物论的科学指导,还是可以求得部分的真。
历史认识论:通俗来理解,包含三种流派:①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客观真实的,须回到历史的现场,追求真相。
历史无需解释与分析。
②历史侧重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与阐述,寻找历史规律,以古鉴今。
③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历史的语言、词汇、概念会发生变化,同一个词汇、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其含义会有显著变化,该流派专门研究历史语言、词汇、概念的变化,为后人准确理解历史搭桥。
三、史料类型——历史藏在那里(一)从甲骨文到书籍——文献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而且历史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史学的研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史学研究中,方法和理论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是指史学研究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具体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等等。
历史研究方法是史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它包括史料研究方法、事件研究方法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来探究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文献研究方法则主要是通过对古人的书信、日记、文献等内容的诠释和解释,来揭示古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
田野调查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交流,来获取独特的历史资料和数据。
统计分析方法则是将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和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统计,以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史学理论专题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体系,它是史学研
究的理论基础,对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史学理论
专题中,我们可以分为史观理论、历史方法论、史学范式等方面
进行讨论。
史观理论是指史学研究中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其核心是对历史
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历史方法论则是指史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对历史的研究手段和技术的思考。
史学范式则是指史学
研究中的基本模式和思想范式,其核心是对历史的研究方式和模
式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史学研究方法和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
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对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人们创立了一整套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基础和指引,也是当今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它是对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更好地表达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支派,一是儒家史学派,一是法家史学派。
儒家史学派主张“仁政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因此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出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这种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和匡正儒风的作用,力求揭示社会的基本意义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此外,儒家史学派还强调使用史料必须“考证”、“批判”,以准确、清晰、具体的史料还原历史事实。
法家史学派则认为历史最终目的是为君主、政府工作提供统治和管理的依据,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更加强调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法家史学派也强调历史的思辨和分析,以及倡导史学和国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这些史学理论理论体系相互作用和交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规范、和有价值的视角,推进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倚仗的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古代中国以认真细致和求实效、严谨、科学而远近著称。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学家常常驻守在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和档案,系统收集、整理和分类史料,以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2. 考证和批判:史学家认为史料需要进行考证和批判,以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种考证和批判通常包括源前研究、源后研究、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鉴定等方面。
史学理论与方法
.
1
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性质、研 究对象、内容和特点
(一)性质 1、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概括和综
合。 2、与其他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并列
的学科。
.
2
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关于历史科学 的一般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概括 和综合的性质。
.
3
研究学科的性质,应考虑以下实际情况
1、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 2、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对本学科教学的实际 需要; 3、当代科学发展对本学科的实际要求。
.
4
学科的日益分化: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学科;
史学的综合性发展: (1)加强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还吸收 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逻辑体 系等,促进了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在各门具体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 遍意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问题。 (3)反映了史学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各学 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并从整体上证实了历史科学 的整体性,使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确 切的说明。
.
5
(二)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对象:历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 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 ②史学的 发生 (2)史学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
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6(三)特点源自(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
7
二、学习的意义
.
31
——(英)爱德华·卡尔:“历史就意味着解释”。“相信历史事实 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 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可根除的谬论。”
浅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浅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明束农民起义为例,说明历史研究要遵循爱园斯坦的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因果关系、时间先后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世界史著的译介和输入,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是近代中国,一批学人从西方学术作品中译介过来的,对我国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介绍了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的输入,何炳松的学术原宗程朱理学,留学美国后,受西洋史学影响,提倡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吸取西方史学的长处,抉发传统史学的精微,为中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史学史;史学理论;世界史著;何炳松1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的历史很长,地域广袤,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尽相同,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
因此,研究和学习历史,一定要有重点,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兼顾到各方面是不可能的,必致挂一漏万。
历史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一样,也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
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找出可以用之于社会科学的规律。
过去,爱因斯坦曾告诉他的学生三句话:一、因果律不能颠倒;二、时间不能倒过去;三、将来不能影响到现在。
凡是搞科学研究的人都要牢牢掌握这三点。
我们认为学历史也是这样:1.1因果关系不能颠倒;1.2时间先后不能错乱;1.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能用后来的发展附会当时。
在技术科学中,某些方法,在历史研究中也适用。
如在技术改革和研究中,每讨论一个问题,都要从对你的整个事业有无作用着眼,然后把问题分成若干小的单元,再从三方面加以研究:一、这个选题是否必要,能否取消它?二、能否和别的题目合并?三、能否以别的东西取代它?研究历史,这个方法也适用。
如研究明末农民起义时的“荥阳大会”,这就要先看如果不搞它行不行?如果行就不必搞了;如果不行,那就要再看能不能和别的题目合并起来搞?如果认为也不行,那么再看能否用其他更宽的题目或更细的题目取代它,从而就可以证明“荥阳大会”对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是个关键。
应当广泛联系,从各个方面都来比较一下,然后决定是否研究这个问题和怎样研究。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一门深入探索人类历史的学科,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和解读,更是一种基于特定方法论的科学探究。
史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基石和指引。
本文将探讨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并分析其中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研究进行理论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科体系。
它以历史学的发展和演变为基础,通过分析历史学的核心概念、范畴和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
史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和价值,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历史学的对象和目标。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和阶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历史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客观、真实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历史,避免个人主义和主观偏见的影响,并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它包括了史料收集、史料分析、史实还原、历史比较、历史综合等一系列步骤和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体系。
史学理论强调历史研究应该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史料,还原出真实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同时,历史研究也应该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历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除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历史研究产生影响。
首先,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历史研究的偏好和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对历史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有所不同,这也会反过来影响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其次,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对历史研究的选择和态度产生影响。
历史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学术思想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从而影响到整个历史研究的方向和成果。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相互依存的。
史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24、 兰克史学:19世纪欧洲的主要史学思潮,又称客观主义史学,以德国为中心。因由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冯 兰克创立而有此名。兰克史学基本主张:第一,史学研究要客观求实,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据事直书。第二,重视历史原始材料,主张广泛搜集史料并进行考证,根据原始史料便可以完全呈现客观历史。第三,在写史的时候,历史学家不须多发议论,只需进行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兰克学派的著作以政治史为主,忽视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
9、 《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5、 辑佚学: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6、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而史学理论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历史学家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介绍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
历史学的宏观史学理论是指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历史的大趋势和宏观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宏观史学理论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史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历史,揭示这种矛盾的演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则更强调对矛盾的辨证思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矛盾的不断斗争和统一的结果。
宏观史学理论还包括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进化论。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组织和结构的功能,认为社会的变革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要求。
社会进化论则关注社会的演化过程,认为社会在历史发展中会从简单到复杂,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除了宏观史学理论,微观史学理论则更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首先是证据和史料的运用。
历史学家需要准确收集和评估各种来源的史料,如文献、考古发现和口述历史等,确保其可靠性和客观性。
其次是历史学的解释方法。
历史学家可以采取不同的解释方法,如哲学解释、社会学解释和文化解释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再次是历史学的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历史,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的共性和差异,为历史理论的建立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思潮。
其中最重要的有安娜尔学派、杜邦托学派和理性主义学派。
安娜尔学派强调历史是个体人物和主观选择的结果,主张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动的动机和意义。
杜邦托学派则关注经济和社会结构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历史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理性主义学派则主张历史研究应该通过逻辑和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学的解释力度更强调。
总体而言,历史学中的史学理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释历史。
史学理论
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2、阶级斗争理论 (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 (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 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百家争鸣中的 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 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 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 级
例 (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23)西方的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 A 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 B 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 C 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 D 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
本段材料是柯林武德著名的历史哲学观点,源于《历史的观念》 (The Ideaof History)。迄今为止,学界对柯氏这一命题存在不同 的看法,有的赞同,有的质疑,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柯林武德 主张精英人物或大众的精神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一切历史都 是思想史”在于强调精神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当然本题也可从另 一角度进行思考,即对社会历史的评价总是由主体人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进行的,因此会印上主体人的思想、意志的痕迹,这样也可对 题目做出正确的选择。该题正确答案为D。
中国的印刷术13世纪传人西方。14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木字活字印 刷,金属活字印刷则出现在15世纪中期;据某个人的著作记载的史 料不足以完全 相信,至多属于孤证,可以存疑;《泰晤士报》 (The Times)为英国著名的报纸,而英国工业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基本完成,用机器印刷报纸当然是工业革命机 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结果。该题正确答案为C。
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 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 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 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 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 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 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高考历史复习: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考点:史料价值、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认识论——史观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答案】C【解析】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
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2.表2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新唐书·高祖本纪》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4.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5.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概论1 名词解释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 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
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
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
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
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
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
社会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结词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进 程,探究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
详细描述
社会史学采用量化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 探究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结词
社会史学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影响历 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关注社会群体和社会关 系的形成和发展。它探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 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对政治、经济和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
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学认为文化因素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关注 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符 号、意义系统和价值观。它主 张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人 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的理论和概念,深入探究文化 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03
总结词
新文化史学关注微观层面的研 究,探究个体、群体和社会如 何通过文化建构和认同形成历 史记忆和社会关系。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件Fra bibliotek目录• 史学理论概述 • 史学研究方法 • 史学理论流派 • 史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史学理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史学理论概述
史学理论的概念与特点
史学理论的概念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方法和原则的阐述,旨在指导历史研 究实践并提升历史学的科学性。
史学理论的特点
史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批判性、反 思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它借鉴和吸收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研究 实践进行批判和反思,指导历史研究 的开展。
详细描述
全球史学认为历史发展是全球 性的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相互 影响、交流和互动。它关注跨 国现象和全球进程,探究不同 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 全球性事件和趋势的影响。
总结词
全球史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 法,借鉴人类学、地理学、国 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 。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史学理论知识点
史学理论知识点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学科,它涉及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研究与分析。
史学理论知识点是史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下面将介绍一些史学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对历史事件与现象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进行分析。
辩证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
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史学研究的另一种方法,它着重于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真实性。
实证主义要求史学研究严谨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性。
四、史料考据史料考据是史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史学家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核查,确保史学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史料考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五、历史周期论历史周期论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周期性规律,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重复性和循环性。
历史周期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六、史学流派史学研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流派和学派,如西方史学、东方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等。
不同的史学流派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通过以上介绍,读者可以初步了解史学理论知识点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史学理论知识点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愿读者在探索史学研究时,能够深入理解史学理论知识点,增进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
2012.3第s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爱 嗣墨 墨蠹圈
主持人语 :2011年 6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 ,我曾对推进 史学理论 与史学 史研 究、加 强 学科 建设提 出 了如 下三 点思考 :一是 ,应 当倡 导提 高史 学 史学科 的思 想性 。外 国 一 位学者说得好 :“历史学家都是思想家。”史学史学科 ,以及整 个历史学,都应 当不断增强思 想性 ,以科 学的历 史观 作 为指导 ,从 应 有 的理论 高度 来分析 问题 ,才 能更加 充 分 地 总结 出以往 丰 富的成 果 中所 包涵的精 华 ,为今 天 的 学术 发展 提 供 有 益 的启 示 。二 是 ,应 更 充 分地 展 示 史 学理论 和 史学 史学科 的丰 富性 。譬 如 ,对 以往 各 个 时代 产 生 的 名著 ,需要 从 多方 面探 讨 其 成 功之 处 ,除 了名著 之 外 ,各 个 时代 还 有许 多有 价值 的 史著值 得 评 价 、分 析 ,历 史长 河 中 出现 过 的多样史学思潮、史学现象、史学机构、官修 史书与私人著史各 自经历的演进路径 以及二者之 间的关系,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历史文学等分支学科如何构建和推进 ,2O世纪 中国史坛 上各展 风采 的不 同史学流 派及其 成果 ,诸如 此 类值得 大 力探 讨 的 内容无疑 是 很 丰 富的 。对 此 加 强研 究 ,必然会 使 史学理 论与 史 学史这 个百花 园里更加 群 芳 斗艳 、多姿 多采 。三是 ,应 当进 一 步加 强理论探 讨 的前 瞻性 。 中国是 历 史悠久 的 东方大 国,近现 代 以 来历 史 波澜壮 阔。 中 国 史 学素 称发 达 ,近 代 以来 又形成新 的优 良传 统 。在 史学理 论领 域 ,我 们拥 有 自己的 强项 ,自觉 地 坚持唯 物 史观基 本 原理 并加 以发展 ,既发 扬 中国史学 、中国文化 自身 的优 良传 统 ,同时 大力 吸收 西方 新 学理 ,坚持 解放 思想 ,勇 于创 新 ,新世 纪的 史学一 定 能赢得 更 加 光 明的 前景 。《淮 阴师 范学 院学报》多年 以来十分 关注 、支持 史 学理论 与 史学 史的研 究和 学科 建设 ,在 学 术界 产 生 了很好 的影响 ,尤其 是去 年 以来开设 的这 一 专栏 ,得 到 了学界 同仁 的 热心 支持 。我 们 深信 : 通过这 一编 者 、作 者共 同搭 建的 平 台,一 定能 发表 更 多的佳 作 ,对 于推进 学科 研 究的 思 想性 、 丰 富性 和前 瞻性 ,起到 更加 积极 的作 用 。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A. 文明史观
B. 整体史观
C. 革命史观
D. 辩证唯物史观
21.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 “孟子常说: ‘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
观念。
……我们平心一看, 几千年中国历史, 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 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
埃及呢, 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 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 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 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 他想要强调的是( )
A.前代胜于当代, 昨天胜于今天, 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 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 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史学理论方法
史学理论方法一、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2、历史学(也常简称为历史):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则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
3、真实的历史:已经发生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但要认清真实的历史,困难重重。
①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永远是残缺的,有时还是被篡改的。
原因在于:史料只能反映部分的过去;史书作者受制于环境、能力、素养等,不能使史书完全反映真实历史;政治权势篡改历史;史家各有侧重也各有所忽略,如古史侧重帝王将相,疏于记录民众。
②真正的历史学可以求真求实:历史工作者不可能求得过去的全部的真,但可以求得部分的真并逐步接近真相。
这要求学习和研究历史:谨遵求真求实的职业道德;依靠科学的历史观指导;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技术手段不断改进。
二、主要史观1、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丰富而多样的,他们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看,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2、全球(整体)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倡导全球史观
C.反对用国别史研究世界史 D.倡导文明史观
13、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海外扩张和陆上扩张的第一个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汤因比指出:除非把英国看作是范围更广的社会中和其他国家相联系的一员,……否则就难以清楚理解英国史。
上述材料说明两人研究历史的角度是( )
A.文明史观
(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阶级斗争理论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1页共3页
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训练题
1、《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
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B.“羣”字与“君权神授”有着根本的区别
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
7、 1926 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
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
六.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 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A.袁世凯《戊戌日记》:予诘以“围颐和园欲何为?”谭(嗣同)云:“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
B.康有为 1908 年《上摄政王书》:逆臣袁世凯无端造出谋围颐和园—语,阴行离间。
C.毕永年(维新派招徕的好汉)日记《诡谋直纪》:康(有为)曰“至袁统兵围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后
而废之可也。”
D.恽毓鼎(光绪帝近侍)《崇陵传信录》记载,政变前夕慈禧责骂光绪帝:“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样的社会上的人劳作的结果”。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
A.全球化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
11、“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受国外学术思想的影响,国内的史学理论观点日趋多样化,1994 年出版的吴于廑、齐世
荣主编《世界史》教材开始把 1 900 年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因为这个(象征性)时间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15、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 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
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
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2.全球史史观(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 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 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 素。
1.文明史史观(通史顺序)
文明史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 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 1949 年到 1956 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 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C.革命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17、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
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
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
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文明史观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 ①③
10、李大钊说:“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亶天纵的
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一个知识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现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
16、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
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
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
A.全球史观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 社会史观
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 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
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 1500 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 1500 年以后西方的兴起
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3、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
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
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最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2、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
4.革命史史观(阶级斗争)
革命史史观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史观。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 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
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6、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
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五.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史料的辨伪”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8、戊戌政变之后,清政府曾指责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史学界对此长期不予取信。近年,某学者搜
集并考证了几位当事人留下的资料,其中对论证“围园杀后”密谋真实性最有价值的是( )。
B.全球史观
C.社会史观
D.近代化史观
14、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
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