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优质课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595caa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3.png)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9d441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c.png)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实践操作。
4.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掌握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4.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讲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预警、避险、救援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4.教师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如何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加深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提出应对措施。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9e1b28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2.png)
2.设定研究任务,如分析灾害成因、总结灾害应对措施等,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提出问题等;
本节内容立足于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旨在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象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气象灾害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b3e8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e.png)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和数据等工具,对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对气象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类,包括台风、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4.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包括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f84889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f.png)
3.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时间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气象灾害的复杂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等。
气象灾害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气象灾害教育主题班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100f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气象灾害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了解气象灾害,做好防护措施》
一、课前活动
1. 观看气象灾害视频,激发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兴趣。
2. 分组讨论,分享有关气象灾害的经历或故事。
二、课堂教学
1. 介绍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危害:
(1)台风、暴雨、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2)暴雪、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分享气象灾害的常见防护措施:
(1)正确应对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方法;
(2)在暴雪、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来临时,应该如何准备和自救。
三、课堂讨论
1. 学生围绕气象灾害的知识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说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气象灾害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四、课后作业
1. 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的作文;
2. 家庭作业:家长带领学生整理家中应急物资,做好气象灾害的防护准备。
五、教育目标
1. 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知,提高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方法的掌握。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帮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和危害,掌握应对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在面临气象灾害时做好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气象灾害安全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52a015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9.png)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危害。
2. 培养学生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危害。
2. 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让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气象灾害的概念,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气象灾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导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气象灾害的种类及成因a. 气象灾害的种类: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b. 气象灾害的成因:地球气候系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
2. 气象灾害的危害a. 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造成人员伤亡、失踪、疾病等。
b. 对财产的损失:房屋、农作物、基础设施等。
c.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 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a. 学习气象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b. 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预防措施。
c. 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d. 参加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典型的气象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南方暴雨等。
2. 学生分析案例,总结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四、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如果你遇到气象灾害,你会怎么做?”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预防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预防和应对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吸取教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通过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以下方面:1.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气象灾害安全教育。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6a329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4.png)
5、在做好以上防风工作同时,要做好防暴雨工作。 6.台风降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惯用药品 等,以备急需。
第9页
7、关好门窗,检验门窗是否坚固;取下悬挂东西;检验 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8、将养在室外动植物及其它物品移至室内,尤其是要 将楼顶杂物搬进来;室外易被吹动东西要加固。
第10页
(2)台风期间防范办法 1、台风期间,尽可能不要外出行走,倘若不得不外出时,应弯腰将
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衣裤, 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降低受风面积,而且要穿好雨衣,戴好 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 行走时,应厂步一步地慢慢走稳, 顺风时绝对不能跑,不然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危险;要尽可能 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它稳固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街道行走 时,要尤其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 察一下再走,贸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桥或高处时, 最好伏下身爬行,不然极易被刮倒或落水。假如台风期间夹着暴雨,要 注意路上水深,10岁以下儿童切不可在水中行走,应用盆或桶之类东西 载着幼儿渡过水滩。万一不慎被刮人大海,应千方百计游回岸边,无法 游回时也要尽可能寻找漂浮物,以待救援。
4.强台风过后很快,一定要在房子里或原先藏身处呆 着不动。因为台风“风眼”在上空擦过后,地面会风平浪 静一段时间,但绝不能认为风暴已经结束。通常,这种 平静连续不到1个小时,风就会从相反方向以雷霆万钧之 势再度横扫过来,假如你是在户外躲避,那么此时就要 转移到原来避风地对侧。
第12页
; / 聚星娱乐 mqx93jop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4a9e7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f5.png)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2)掌握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表现及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气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气象、关注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危害。
(2)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
(2)引导学生将气象灾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因和危害。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气象灾害的视频片段,如台风肆虐、暴雨洪涝等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象灾害。
2、知识讲解(20 分钟)(1)常见气象灾害类型依次介绍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2)气象灾害的成因结合地理知识,分析每种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如台风是由于热带洋面上的气旋发展而成;暴雨洪涝多与持续的强降水和地形等因素有关;干旱通常是长时间降水稀少导致;寒潮则是冷空气大规模快速入侵造成。
(3)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具体案例说明各类气象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的严重影响。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前预防气象灾害?(2)当气象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0cf5d7c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4.png)
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提问:“你们对这些气象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导入新课《气象灾害》。
(二)讲授新知
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如模拟防洪抗旱、应急疏散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气象灾害”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调研、讨论等,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6de94d2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9.png)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
![《气象灾害》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dddb7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表现及防御措施。
学会运用气象资料和图表,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培养其关爱生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和危害。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2、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气象灾害相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多媒体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气象灾害的现象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或视频片段,如台风过境造成的破坏、暴雨引发的洪涝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它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2、知识讲解介绍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结合图片、图表和动画,分别讲解每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如,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展而成,暴雨通常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水汽充足等因素导致。
详细阐述气象灾害的危害表现,如台风会摧毁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气象灾害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该气象灾害在本地的发生情况、造成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御措施。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350bf97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f.png)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气象灾害案例,总结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将气象灾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气象灾害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性。
2.教师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如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等。引导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形成原理。
3.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如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气象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6.1气象灾害课件(共48张PPT)
![6.1气象灾害课件(共4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10da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4.png)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干旱
湿润 半干旱
半湿润
湿润
读图思考:
1.我国旱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 区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
2.为什么干旱的西北地区旱灾发生 的次数不多?
破坏交通、 通信设施等
危害近海养殖
台风的危害: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①狂风能够吹倒 房屋,拔起大树, 破坏交通、通信 设施等。
②暴雨会引发洪水、 滑坡、泥石流等灾 害,并危及近海养 殖。
③风暴潮侵蚀海岸、 破坏海堤,造成海 水倒灌。
台风的危害
我国受台风灾害 影响严重
结论:
地势低平,降水丰沛的地区,洪涝灾害风险等级较高。
洪涝灾害的危害:
①淹没农田,农作物减产;
②淹没聚落,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③破坏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 施,交通通讯受阻;
④引发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生态 问题;
⑤诱发疫情等,造成人员伤亡,威 胁人类身体健康;
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 济发展。
郑州暴雨
2021.7.17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
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一般什么地区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呢?
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 从气候上看,洪涝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上看,沿海、沿江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cb717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9.png)
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难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备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难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备。
教学方法:准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难消息,让学生详细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难的影视资料,进展详细分析防备措施。
如《挥师三江》教学过程:气象灾难是全球各类自然灾难中最严峻的灾难。
为了加强我们对灾难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熟悉,我们将气象灾难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熟悉到气象灾难的严峻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展防备。
一、台风: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宽阔洋面上,是一种剧烈进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
中心四周风力在12级或以上。
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难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难的重要措施。
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 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准时预报,减轻灾难损失。
二、暴雨洪涝: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难的重要缘由。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给;b.剧烈的空气上升运动;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展监测,对防备洪水有巨大作用。
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展。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治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规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特别偏少而造成空气枯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进展和社会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 水
问题三:干旱成因
较 少
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华北地区因为人口集中,加之工农业生产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需求求量量大大,同时面 临着用水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加剧了当地的旱灾。
3、台风
(1)概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
(3)分布
新闻回顾——印度新闻
51℃!:印度高温熔化马路 刷新最高纪录 印度北部受热浪侵袭,位于拉贾斯坦邦的小城珀洛迪19日最高气温达到51 摄氏度,打破印度全国范围内保持50年的最高气温纪录。拉贾斯坦邦多地当天 刷新地方高温纪录,高温天气或将持续。 《印度斯坦时报》说,高温、干旱天气今年已造成数百人死亡,印度约四 分之一人口面临食物和饮用水不足。
问题二:洪涝危害
·淹没农田、聚落 ·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 ·引发生态问题: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 ·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越密集、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类身体健康
问题三:洪涝原因
⑶干旱 ⑹热带气旋 ⑼雪害 ⑿冻雨 ⒂风害 ⒅浓雾
二、主要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概念: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
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 种灾害。
(2)分 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亚洲。
问题一: 洪涝灾害在我国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 季风区各大江河 的中下游平原
(2)分布
地区: 除青藏高原和云 贵部分地区外, 其余地区都会受 其影响。
时间: 深秋至初春 (冬半年)
白菜受冻
(3)危害
农业遭受冻害
柑橘受冻
冻死鱼 小麦烂秧
31
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结合以上四种灾害的危害,并结合生活实际, 请在洪涝、旱灾、台风、寒潮四种灾害中,任选 其一,研究如何防御它,并想想我们可以做到哪 些?
学习目标
1、了解气象灾害类型及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 2、清楚气象灾害的危害 3、针对生活中的气象灾害,提出解决对策,树立防 灾减灾的科学观
冰雹
龙卷风
雷电
雪害
沙尘暴
一、类型
⑴暴雨 ⑷雨涝 ⑺酸雨 ⑽冻害 ⒀雹害 ⒃龙卷风 ⒆低空风切变
⑵干热风 ⑸高温、热浪 ⑻冷害 ⑾雷电 ⒁结冰 ⒄连阴雨(淫雨)
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由于上游滥砍滥伐等 植被破坏 ,使 得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 。加之过量围垦, 致湖泊容积减少 。长江流域内降水集中 ,到中下游地形趋于平坦, 河道渐宽,河水流速渐缓,在部分 弯曲河段 抗洪任务繁重。
2、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的现象。 干旱持续时间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全球: 西北太平洋
我国: 东南沿海
时间: 夏季和秋季
(4)危害
狂风:吹到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寒潮
(1)概念: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 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大气过程。
新闻回顾——长阳新闻
长阳县遭受暴雨洪涝灾害 5月4日午后到夜间,宜昌市西部出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据 长阳县民政局消息,长阳县部分乡镇出现灾情,其中都镇湾、榔坪镇、火烧坪、贺家 坪、资丘部分农田冲毁、蔬菜受损,灾情较重。 据统计,长阳县5个乡镇32个村196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385公顷,其中成 灾面积661公顷,绝收面积261公顷;房屋受损61间,紧急转移安置24人;村级公路受 损56公里。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88万元。
(2)分布:非洲、亚洲、大洋洲内陆地区是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
我国的旱灾以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问题一:
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
四 华北
个 多
江淮地区
发 华南
中 心
西南
问题二:旱灾危害
耕作业: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 次生灾害:沙尘暴、火灾、虫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