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1941-1945年财政收入

合集下载

边区1941-1945年财政收入

边区1941-1945年财政收入
边区1941年至1945年的 财政收入
背景
1940年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八路军军饷, 而且对陕甘地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着 严峻的财政形势
燃眉之急
人员工资 装备费用 伙食费
开源节流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 措施是: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 增加税收,发行公债与边币等
农业税 工商业税 盐税 公盐代金 牲畜买卖税和斗佣
公盐代金
严格的说,公盐代金不是税,而是临时捐,是动员 群众帮助政府运盐的劳役,因其金额较大,所以在 政府财政收入中有一定地位 1941—— 27.73% 1942 ——10% 1943 ——2.82% 1944 ——9.07% 1945 —— 5.25%
1941——1945年边区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618 万元;征收救国公粮20万石,公草 2600万斤;发行边币1054万元
综合上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经 济发展合理的财政政策,促进了边区经济的 发展,为边区财政状况好转奠定了基础。税 收、公债、特产贸易、公营企业成为政府的 主要财政来源 。
财政政策
边区政府确定了独立自主、统一领导、分散 经营的财政政策。具体做法是,给各机关部 队一部分生产资金让其各自经营以解决经费 困难问题。
经济的发展
从1941年开始,边区再次掀起了继1939年之 后的经济建设高潮,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建设 的投入,使边区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取得了巨大成绩
税收的增加
意义
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 革命力量的企图 中国共产党通过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和动员,构 筑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共产党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次成功实践

今天的人民币与美元恰似当年“边币”与法币的斗智斗勇!

今天的人民币与美元恰似当年“边币”与法币的斗智斗勇!

今天的人民币与美元恰似当年“边币”与法币的斗智斗勇!特别推荐:看今天的人民币与美元(QE)与当年“边币”与法币的斗智斗勇偶看到一篇讲述当年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如何的发行“边币”,针对国统区发行的法币,进行全方位货币金融政策的斗智斗勇。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法币,就如同今天的美元等,也被称为“外汇”,也有被称为“汇率”及如何的控制“汇率”。

今天,美联储的量化宽松(QE)政策,使全世界都在通胀,有若当年国统区大印法币搞的通货膨胀,输入到了边区。

边区政府如何的进行“反通胀”,及对“汇率”的控制做法,对今天我们面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与反通胀,都有极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现转录该文。

陕甘宁边区货币发行初期的通货膨胀与治理及其“外汇”与“汇率”操作陕甘宁边区银行币(以下简称“边币”)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边区辖内发行的一种区域性信用货币。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停发八路军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给边区物资供给和财政经济造成巨大困难。

为了克服边区财政困难、促进经济自给和刺激生产贸易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迫决定独立发行边币,并以之作为边区法定货币;同时禁止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在边区流通。

边币1941年2月起发行,1944年6月停止发行,被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取代,流通时间为三年五个月,共发行342,321万元。

边币发行于抗日战争期间,边区政府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不得不通过连续增发边币,以铸币税收入维持边区的军需民用。

从1941年2月到1944年6月不到三年半的时间内,边币增发了787倍,同期延安物价上升了817倍。

无论用何种标准衡量,这段时间的陕甘宁边区都存在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在边币发行流通的不同时段,通货膨胀的程度有所不同:1941年下半年,1942年全年和1944年上半年边币发行比较平稳,物价涨幅也相对和缓。

边币流通过程中比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有两次:一次发生在边币发行初期,即1941年上半年,另一次发生在1943年。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作者:宋籽秋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0期摘要:财政体系是一个集财政税收方针政策、管理、组织及各种制度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

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体系随着政治形式大致分为:初始阶段(1937年边区政府成立至1941年皖南事变前)、发展阶段(皖南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财政政策;抗日战争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46-023一、初始阶段:力争外援,修养民力初始阶段是从1937年抗战到1941年皖南事变为止。

皖南事变以前的基本政策,是力争外援,修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时期。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由于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域与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同情与拥护,不断给边区以财力物力的援助。

同时边区在抗战爆发时,内战刚停止不久,政府为了培养边区的人力物力,以作支持长期抗战的打算,急需修养民力,恢复人民经济。

因此,在这样情况下,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争取外援,修养民力。

在争取外援上,这一时期边区财政指出,大部分是依靠外来的援助,其中最大部分是国民政府应发的八路军经费,每月分给后方一部分作为财政收入。

在修养民力上,政府极力减轻人民负担,救国公粮1937年只征一万石,1938年也是一万石,1939年不过只征五万石,税也是很轻的。

1938年只有27万元,1939只有59万元。

自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的反共行为日益表面化,中央感于外援之不可靠。

毛主席于1939年春提出自己动手,号召生产运动,发展春耕秋收,并动员各机关部队学校参加开荒运动,这是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内政治形势逆转,边区遭受封锁,不但国内外捐款不易汇到边区,外援逐渐减少,而且国民党应发给八路军的抗日经费也拖延不发,而且为数很少,不敷甚距。

在这样的情况下,边区政府的财政政策不得不采取发展生产、准备自给之方针,由依靠外援转到半自给的道路。

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情况探析——以1937年-1945年为例

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情况探析——以1937年-1945年为例

作者简介:段维佳(1992— ),女,汉族,陕西延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37年至1945年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的财政收入按照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划分,主要有以盐税、贸易税为主的税收收入、与盐业、农产品相关的财政收入、公债收入、以企业盈余、公产收入为主的公有资产收益,以及以外援为主的其他收入等。

一、第一阶段1937年至1940年边区财政收入情况1937年至1940年这段时期,边区作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战绩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同情与拥护,他们不断给边区提供财物援助,加之边区封建经济破产,边区人民群众刚分得田地,所以必须修生养息,才能在此基础上恢复并建设边区经济。

所以此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外援收入,辅之以其他占比较少的政府性收费、企业盈余、公产收入等。

(1)外援。

外援主要包括中央协款、国共二次合作拨发军饷、赈济款及国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捐款。

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其占当年边区财政收入比率为77.20%、51.69%、85.79%、70.5%。

可见,在该阶段外援属于边区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

(2)税收。

边区税收始建于1937年秋后,当时为了休养民力,边区政府取消了42种苛捐杂税,仅征收部分盐税和烟酒税,并降低税率将人民从历来不公平的税负中解脱出来,资料显示:1939年至1940年边区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是7.42%、13.7%,这样的税收政策得到边区群众的拥护,许多抗日军人家属和贫农本来照条例应当免税,但他们都自动地送粮食捐给政府,更有许多农民自动超过规定标准缴纳公粮,帮助边区政府筹集抗日经费。

虽然适当减税免税、降低税率,一时间会影响财政收入总量,但从长远看是一种蓄养民力,涵养税源的手段。

(3)行政性收费。

边区行政性收费主要包括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收入、捐款等,虽然这些收入占比较小,总量占各年度财政收入不到3%,但此时财政收入种类已呈多元化趋势,出现行政性收费这一项财政收入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内容提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在1937年至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外援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1%到85%。

1941年至1945年外援中断,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靠各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

【正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分两个时期,1937年至1940年主要依靠外部援助;1941年至1945年主要依靠边区政府的各种税收和公营企业的发展来提供。

本文就这两个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及与其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查。

一、1937年至1940年的财政来源及1941年发生财政困难的原因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财政政策是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

这个政策的基本点是争取外援。

因此,在抗战时期的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

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

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

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占当年财政收入比率为:1937年,万元,占年财政收入%;1938年,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1939年,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1940 年,755 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70%。

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

)除外援外,其余的财政收入来源是少量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

这几项收入缺1937年、1938年的资料。

1939年税收万余元;没收款万余元;罚款近万元,土地登记手续费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的%。

1940年税收万余元,企业盈余万余元;公产收入万元,寒衣代金万余元,罚款万余元;杂项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

总之,从上面各项收入的统计资料比较可以看出,1937年至1940年,外援是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的主要部分。

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财政虽然困难,但精打细算,尚可维持,甚至有所结余,如1938年余万元,1939年余万元。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历史 含答案

湖北省黄冈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 历史 含答案

黄冈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6页,l9题。

全卷满分LOO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l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诮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8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消楚。

4考试结束后,诸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道路和墙垣,把都邑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恰好在中路,且宫城区居于中心,其它觅耍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困。

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礼制文化走向成熟B.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C.具备王朝国家特征D.交通改善助推经济发展2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出土了大罹简牍,其中一简背后有“河平(成帝年号)口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一语。

学者认为“本简之墓主人深通礼经,应为西汉末年武威郡之文学官"。

据此可知,西汉后期A.人才选拔促进民族交往B.政府瓜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C,厚葬之风契合主流思想D.中央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3 《论语》记载,孔子曾赞许曾点对“谦"的领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但魏晋士人对“谈"的解读聚焦于孔子可能怀有的豁达隐逸之悄,并将曾点类化成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的更新B.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C.门阀政治消解士人参政热悄D.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4.下表为刘宋至陌初岭南地区人口数变化情况统计表。

这反映岭南地区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161年〉阶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省区密度(人/平力密戌(人/平方人口效公里占全闵人口%人口数公里占全国人口%「东375744 l.7 1. 25659889 2. 99I.28广西228360 0.990. 76956345 4.14 I.86合计604104 2. OJ1616234 3. 14A.士地兼并程度日益加深8.地域经济差别缩小c.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5封建和郡县之争实际上处处都和政治现实息息相关。

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财政方针与政策

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财政方针与政策

论抗日根据地初期的财政方针与政策抗日战争8年期间,根据地的财政方针政策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三次重大的转换。

其中1937-1940年4年中,实行了“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方针政策。

这对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发展抗日根据的经济、壮大抗日队伍、坚持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方针一、实行“力争外援、休养民力”方针的原因1937-1940年,是抗日根据地初创阶段,由于各抗日根据地自然条件的原因经济本来就比较落后,而且经过近10年的内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民的负担长期以来已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有利的条件是,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军费由国民党政府统一供给。

为了抗日,许多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在经济物质上对共产党给予支持。

这就为抗日根据地实行“力争外援、休养民力”的财政经济方针创造了基础。

(一)抗日根据地经济的衰落自从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国民党政府以后,占据了中国大多数城市和农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取得革命胜利,不得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些地区一般来说都是经济贫穷的山区,人民的生活十分穷苦。

不仅如此,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对根据地长期实行“围剿”政策,致使抗日根据地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就陕甘宁边区来看,从1934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连续对这里发动了三次反革命“围剿”。

不但要粮草,派差拉夫,而且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十室九空”,田地荒芜。

华池、保安两县交界处200余里的二家川,只住有二三十户人家。

适宜种植棉花和养蚕的清涧、绥德、吴堡、安定等县,在“围剿”中80%的桑树被国民党军队砍作柴烧,农民基本上无法养蚕了。

作为边区主要财源之一的畜牧业,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抢夺宰杀,边区羊减少40-50万只,牛马等大牲畜只剩10余万头,农村副业一落千丈。

延安时期毛泽东抓财政收入粉碎经济封锁

延安时期毛泽东抓财政收入粉碎经济封锁

延安时期毛泽东抓财政收入粉碎经济封锁近来通过翻阅《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读到,从1937年至1940年这四年间,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机关和八路军总部在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两部分“外援”:一是国民政府拨付给八路军部队的军饷,二是海外爱国华侨和抗战后方进步人士专门捐助给中共及军队的各项捐款,这两项“外援”约占当时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

其中,1937年的外援为4563.9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77.20%;1938年的外援为46.8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51.69%;1939年的外援为566.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85.79%;1940 年的外援为755 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70%。

除了以上两项“外援”之外,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其余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少量的税收和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手续费等行政性收费。

比如,据史料记载,1939年边区税收65.8万余元;没收款9.5万余元;罚款近1.9万元,土地登记手续费0.37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全年财政收入的9.17 %。

由此可见,两项“外援”是当时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财政来源的一大主要部分。

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财政虽然比较困难,但由于各级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精打细算,不仅边区财政尚可维持平衡,而且财政尚有所结余。

比如,1938年边区财政就结余10.3万元。

这当然是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以及中央机关干部战士从牙缝中节省出来的。

然而,从1941年开始,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财政却出现了十分严峻的困难形势。

资料显示,1941年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财政年度财政直接亏空567.2 万余元。

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回顾当时困难状况时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等等。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陷入极端困难境地的呢?就当时的历史情况看,主要因素大体上有三:一是皖南事变发生后,边区的外援全部中断。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关键词:敌后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1941年,日本侵略者企图以破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来消灭抗日的有生力量,对解放区采取了“蚕食”、“扫荡”、“三光”政策,敌后可耕土地被大量毁坏,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认为依靠英美的力量完全可以打退日寇的进攻,因此,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军队停发薪饷、弹药等重要物质,派出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妄图达到消灭共产党有生力量的目的。

这一时期,边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根据地面积缩小,到1942年,仅华北解放区的面积就缩小了1/6。

人口锐减,八路军由40万减少到30万,新四军由13.5万减少到11万,全国解放区人口由1亿降到5000万以下。

自然灾害频繁,当时的华北地区接连发生水、旱、虫灾,更增加了解放区的困难。

财政紧张,本来就微薄的八路军军饷在这时已被国民党政府全部扣发。

生活用品匮乏,在抗日队伍中,棉衣、棉被、鞋袜稀缺,食盐、纸张、蔬菜短缺,以至于有些地区的军民不得不以树叶草根充饥。

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政府的封锁政策,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巩固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于1942年12月底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

针对以个体经济为基础、被敌人分割包围进行游击战争的农村环境,中共中央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公私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在上下关系上,实现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在组织经济中,实行合作互助、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的方针。

在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陕甘宁边区政府如何过紧日子

陕甘宁边区政府如何过紧日子

陕甘宁边区政府如何过紧日子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0年第08期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断供、断邮的财政封锁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一手抓自力更生,一手抓精兵简政、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争做领导大家胜利渡过难关的模范。

发行救国公债,保卫边区经济为了保卫邊区经济以粉碎日寇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发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原计划发行额500万元,由于边区人民对政府热烈拥护,踊跃认购,实际完成数为618万元,此项债款当年发放经济建设投资500万元,其余118万元作经费开支。

公债发行和使用坚持自愿认购和建设为主的原则,在农业方面,主要用于修水利、建设模范农场、购棉种、开林场、低利贷款给移民和贫农,改良农具种子、改良畜种、训练兽医人员等;在工业方面,主要用于办制造日用品的各种工厂,贷款给私人开矿、办工业,以及生产合作等,使得各种用品逐渐不用向边区外买;在商业方面,主要用于发展消费合作社,帮助公私经营的商店。

此项公债1942年、1943年还本付息两次,两年中还本付息总数130余万元,到1944年连同本年度应付利息500万元,一次性全部偿清。

厉行勤俭节约,经费压缩一半1943年《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提出: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要求疏散机关,调整窑洞,停止建筑;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实行粮票制,免去双重粮的浪费;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边区财政厅从财政预算节约入手积极落实纲要内容:一是6万余人的布匹全部自织,不买一匹布,全体穿土布,可节省1000万元;二是确定印刷出版、兵工器材、通讯材料等计划及政务军务费用预算,以求节省;三是边区本身子弟的中学学生衣服、伙食自备,政府供给笔墨课本;四是个人节约与公共节约并重。

在个人节约方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节约办法,在公共节约方面,特别注意粮食、被服、建筑、用具等方面的节约。

地方财政收支的历史探索【精品发布】

地方财政收支的历史探索【精品发布】

地方财政收支的历史探索【精品发布】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边区直接受到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粮食需求急剧增加,为保障战争供给,边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税的征收,1946—1948年,分别征粮16.3万、24.6万和32.23万石[3]261。

边区的工商税主要包括货物税、营业税、盐税、牲畜买卖税及斗佣等。

货物税是边区开征较早的工商税种,最初以征收皮毛、烟酒等税为主,1938年加开甘草税,1940年改甘草税为药材税,并加开迷信品税。

开征前几年,货物税的征收范围小、税率低、收入不多,1940年后,边区加大了征收力度,货物税成为边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边区工商税中占据首要地位,占工商税的平均比例高达58.7%[1]100。

营业税是边区另一个重要的工商税种,始征于1941年,由寒衣代金转化而来。

为解决军队冬衣问题,边区于1939和1940年分别向商人募集寒衣代金10万元和40万元[5]320。

1941年,边区改寒衣代金为营业税。

营业税是边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边区工商税的平均比例为16.8%[1]100。

它对促进边区商业发展和保护边区贸易起了重要作用。

盐税是边区工商税中开征最早的税种,始征于1937年。

由于边区盐矿资源丰富,因此盐税在边区税收中占重要地位,1942年以前居工商各税之首,1937—1941年,盐税占工商税平均比例67.8%,1942年以后,其比例平均仍占工商税的17.35%[1]101。

牲畜买卖税及斗佣是边区工商税的两个重要税种。

牲畜买卖税是对牲畜交易者征收的手续费,斗佣是代买卖粮食者过斗征收的手续费。

牲畜买卖税及斗佣始于1938年,开始只在边区部分地区征收,1940年11月,边区将其征收范围扩展到全区,并规定收入归边区财政,地方不准动用[3]74,1941年1月,将其收入划归地方财政,1948年5月,又将其收入重新划归边区财政[3]293。

牲畜买卖税及斗佣也是边区财政的重要来源,1941—1944年,其收入分别为45万、190万、4728万和8000—10000万元[5]390。

山西红色税收概况

山西红色税收概况

SHANXI CAISHUI2021|总第504期山西红色税收概况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课题组编者按: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红色税收历史就是税收工作领域的一部党史。

迎接中国共产党建立一百周年之际,对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税收方面取得的创新性实践及丰富的税收经验进行挖掘、梳理、总结和提炼,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刊将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建党百年与税收之山西红色税收》课题中的内容。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税收历史资源。

2020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组织力量开展了红色税收专题研究,提出弘扬“对党忠诚、服务革命、分厘必征、不畏艰险、作风过硬”的红色税收精神,旨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税收工作使命,锤炼税务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品格,不断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能。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为中华民族发样地之一。

自193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山西建立起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认真贯彻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创造性地开展红色税收工作,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和物资保障。

走出了一条以党的税收主张为统领,以根据地发展壮大为依托,经济与税收相互融合、战时保障和生产供给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1937-1939年这一时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税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通过募捐、没收禁贩物资、没收汉奸资产、摊派等形式筹集军粮军资。

1940-1942年,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建立健全税收制度,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法规,税收工作从非正规化走向初步正规化。

1943-1945年税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创立了抗日根据地税制的框架,也为解放战争时期税制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1946年开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创立了全新的税制框架,征收管理进一步完善,为新中国税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陕甘宁边区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探析范文1

2021陕甘宁边区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探析范文1

2021陕甘宁边区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探析范文 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的通货膨胀甚至数度出现极为严重的状况,是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金融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且对当今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边区通货膨胀的形成与主要表现 1.边币从属法币时期通货膨胀的出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即于1937年10月被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宣布法币为边区流通货币,收回苏币。

由于国民党发给八路军的军饷基本都是法币5元和10元的整币,市场缺乏小票,给边区市场贸易带来极大不便。

为了找零需要,1938年6月,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名义自行发行元以下辅币,票面额为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

光华券虽不是边区银行发行,但边区银行对光华券负有保证和兑换之责,有可靠的保证[1].因此,光华券发行后深得群众信任。

光华券发行初期,边区政府对光华券的发行数量严格控制,因而对边区物价影响不大。

然而,1940年8月以后,国民党政府不按时发给八路军抗日经费,11月19日起干脆停发,造成边区财政的极大困难,不得不增发纸币来解决。

因此,从1940年下半年起光华券的发行数字逐步增大,供边区财政透支,弥补赤字。

11月1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关于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决议》,规定银行要增发钞票400万元,交付财政厅作生产基金及经费之用。

所以11、12月份边区政府共增发光华券2090415元,以垫付财政支出,货币发行每月增额分别为59%和100%[1].从开始发行到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发行为止,光华券前后共经历了两年零九个月。

光华券发行额及同期延安和国统区物价指数统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截止到1940年上半年,光华券的累计发行数量并不大,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发行数量大增,是上半年发行数的十余倍,延安物价指数已经上涨6倍多。

陕甘宁边区税收的历史特点及当代价值_雷志成

陕甘宁边区税收的历史特点及当代价值_雷志成

收稿日期:2012-08-11作者简介:雷志成(1977-),男,瑶族,湖南邵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经济史。

陕甘宁边区税收的历史特点及当代价值雷志成(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36)摘要:陕甘宁边区的税收种类主要有农业税和工商税。

边区税收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是边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物质保障性;保护促进了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宏观调控性;建立了一套垂直的管理系统,具有集中统一性;在税收征收上坚持群众路线,具有人民民主性。

边区税收的当代价值表现为:要大力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财力保障;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税收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路线,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税收;历史特点;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12)05-0068-05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边区的税收在一个外有封锁、内有灾荒的落后地区稳步发展,不仅保证了革命战争供给,而且促进了边区经济发展,圆满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艰巨任务。

当前,我国税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也同样十分严峻,因此,总结边区税收的历史特点并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税收工作及经济建设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边区的主要税种及征收概况陕甘宁边区的税收种类主要有农业税和工商税,工商税包括货物税、营业税、盐税、牲畜买卖税及斗佣等。

税收是边区财政收入最稳定的来源。

(一)农业税农业税是边区财政的主要来源,以征收粮食等实物为主。

边区农业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3年以前,完全以救国公粮的形式进行征收,并于1937年9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救国公粮征收条例》[1]12。

第二阶段为1943至1947年,以救国公粮形式为主,在部分区县试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并于1944年6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农业统一累进税试行条例》。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工作纪事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工作纪事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工作纪事作者:张艳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12期晋冀鲁豫边区作为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生产建设事业搞的最好的根据地之一。

这其中边区的税收工作也有许多新的创新和改进,为其他根据地政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财经管理人才和专家,如新中国初期的许多财经界领导人员就是从晋冀鲁豫成长过来的。

这里根据当年档案记载,收集了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工作的一些纪事。

边区税务机构沿革1937年,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晓之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以募集捐款、粮草的形式,向地主、富商、大户等筹集抗战物资;随后,太行、太岳、冀南等地的中共地方政权成立后,废除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成立税务局,颁布公粮、税收征收办法,组织人员向群众和商人征收救国公粮和税款。

1941年1月,“冀太联办”(全称为“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税务总局,局长刘裕孚,统一领导所辖各根据地的税收工作。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靳家会村正式宣告成立,边区政府内设财政厅,厅长戎伍胜,负责税务公款及公债事项,下设税务总局,局长仍为刘裕孚,在涉县索堡镇办公。

1942年7月15日,边区税务总局、贸易局合并入边区工商管理总局,局长王兴任,副局长林海云,监察委员刘裕孚,加强了边区商业贸易、税收征管、对敌经济斗争的统一领导。

1946年4月,边区政府又增设税务机构,成立税务稽征总局。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扎在石家庄,10月10日,华北税务总局应运而生。

1949年11月28日,新中国又以华北税务总局为基础,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税务总局。

刘裕孚其人说起刘裕孚,他是辽宁辽阳人,190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国民党政府机构中,曾先后担任过河北临榆县税务局局长、河北财政特派员公署委员、平西矿产税局局长等职,1936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他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游击支队司令部科长、山西晋城县税务稽征局局长、冀太联办实业处副处长、太行贸易总局局长、太行生产合作社社长、晋冀豫税务总局局长、冀太联办税务总局局长等职,在发展商贸、税收征管、对敌经济斗争等方面,拥有较深的资历和经验。

晋冀鲁豫边区的税收与根据地建设

晋冀鲁豫边区的税收与根据地建设

国之兴替,税之丰歉,体现了不同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通过民众对税收的态度,可以看出民心向背和国运兴衰。

晋冀鲁豫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边界地区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底,中国共产党开始依次建立太北、太岳、冀南、冀鲁豫抗日民主政权,并通过税收筹粮筹款以充裕财政,解决抗日军需短缺的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税收制度的雏形。

从时间维度上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前,这一区域的人民群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后,这一区域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充分享有民主自由。

从地域维度上看,晋冀鲁豫边区位于四省交界的偏远地区,敌占区、国统区环伺。

晋冀鲁豫边区与敌占区、国统区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在时间上和地域上形成了直观而鲜明的对比。

税收,作为实现国家统治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敌占区和国统区,苛捐杂税是腐朽的政府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的工具,民众苦不堪言,难堪重负,逃税抗税;在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则取之得当、用之合理,民众积极纳税,踊跃捐输物资支援抗战。

通过民众对待税收的态度,战争胜负、民心向背已经不言而喻。

没有比较,就无法得出准确结论。

通过历史资料,客观地对新旧社会税收负担、税收治理、税收秩序、税收制度比较晋冀鲁豫边区的税收与根据地建设◇ 申恩义税收与民主政治税收的性质,依托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为国家职能服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华北敌后建立的晋冀鲁豫边区政权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其税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根据地经济,保障抗战物资供应。

抗战前,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这一地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

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正税之一的统税收入增长了2.19倍。

1912年到1931年,Array旱地的平均税额增长了62%。

此外,1926年,国民政府在河南预征了1927年—1929 Array年间的田赋。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时代启示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时代启示

在抗时的任务》中专门作了阐述,强调
为“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在
重上的变化”④,
年,毛泽东在《 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民主主义的

服从服务于政治的思想。1940
作了阐述,强调国 有、
、平均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岀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② 《毛泽东
,人民岀版社1991年版,7页。
③ 《毛泽东
,人民岀版社1991年版,124-125页。
策作了较长的阐述,核心思想概括起来是五个方面:
建设的目的是供给争,善人
民生活
建设的中心
农、
、对外
和合作社 三 增加财 入应主
过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四是要节省财政支出。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毛泽东对于经济财政工作的思考
有完全 ,但 从碎片逐渐走向系统、 。
第三阶段,逐渐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共再次走向合作、一致对外,政治、军事环境的变
财政经济已经到了
的状况。
第二,党内对如何做好经济和财政工作存在较大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一是如何认识经
济财政工作在 的工作中的 L
于 制,在当长一段时间内,
经济财政工作

是 到的,为经济和财政 作 于政
要,是次要的。
,毛泽

到,经济财政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其他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性不亚
④ 《毛泽东
,民岀 社1991年,259页。
6
财政科学 2021年第5期(总第65期)
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时代启示
地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这表明毛泽东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已经开始走向关于所有制的
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由上可以发现,在1942年之前,虽然毛泽东对经济与财政问题已经进行了很多思考,但这些思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研究及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研究及启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研究及启示作者:张彦萌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4期摘要:国家财政是社会宏观的公共管理活动,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财政管理。

文章主要讨论抗战时期财政收支管理、国家预决算、干部队伍建设和相关的财政检查工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我国政府财政管理和经济建设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管理抗战时期,党为改善边区经济状况,及时支援前线,按客观所需,加强财政管理工作,才得以顺利渡过难关。

财政管理工作,一方面,控制收支,源头上保障财政收入;加大预决算工作管理力度,编制、审批、执行、反馈的循环过程,严格把关;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进行干部队伍培训,加强国家领导层建设;同时,还有各项财政检查工作,对党厉行节约、打击贪腐意义重大。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收支概况抗战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位于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北部,位置偏、环境差、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

地理位置等因素给边区发展带来很多经济问题,这使得党中央将边区建设重点投向经济发展。

大量的史料表明,抗战8年的财政供需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37~1940年,此阶段财政政策的核心是“争取外援,休养民力”,这为后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对巩固边区根据地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国共二次合作崩塌后,财政经济状况处于极度匮乏的时期,此时的指导方针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力求能够保障边区人民基本生存和作战的军需物资供应。

经济逐步得到好转,中共中央又提出“积蓄力量,备战备荒”的口号用以指导经济建设,保障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这三次财政政策的提出是中共中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出并领导人民大众施行的,如此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当时政治、经济、战争形势的财政政策,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上了日程,推向了高潮。

战争时期边区的财政收入情况

战争时期边区的财政收入情况

战争时期边区的财政收入情况从1937年到1948年边区的财政收入主要有四个部分,公粮、没收地主富农、战场缴获物资、发行货币。

由于边区控制面积以农村为主,没有大城市,只有中小县城,城市工商业税所占比例很小,税目税率都是沿用国民政府制定的,公营企业数量也很少,利润上缴也非常少。

四项收入之中,以公粮为最大和最稳定。

公粮比例是产量的百分之15%,最高不过20%,一百个人负担1.5个士兵,一亿四千万人口,负担两百多万部队。

山东解放区,公粮与其他收入对半,晋冀鲁豫边区公粮四分之三,其他地区公粮是90%以上。

军费支出是财政支出的85%,地方工作人员的数量不得超过25%,部队与地方人员比例保持在3:1这种拥军制度让部队的供应始终保持充足,作战力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地方上的非军事人员相对就比较清苦,但是大家都是供给制,不开灶,长官的津贴与普通士兵差距很小。

《南汉宸传》里记录有一条,毛主席又一次在延安散步,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见到其中有一个小孩儿穿的鞋子破了,脚趾头在外边露着,就问是谁家的孩子?卫士回答,是南汉宸家的。

当时南汉宸是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部长,岳母王爱贞身体虽然有病但是也不甘落后,坚持自食其力,还教身边的妇女纺线织布,妻子王友兰和机关妇女一起成立合作社,为359旅的战士织毛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以后,苏联红军配合中国共产党收复张家口,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的第一座比较大的城市,当时进占的军队领导发布命令,废除国民政府一切税费,几万大军与城市管理者都是依靠在边区农村征收的公粮,战场缴获,对地主富农的财产没收,和发行货币来维持运转,经济难以为继,不得已在1946年9月放弃张家口。

这张照片是原察哈尔省税务局长贾林的旧藏,照片背面写有,“1945年冬在阳高县东井集区所照的”,(东井集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史上一直属于大同阳高县,是明朝戍边前线与后方经济交接之处,也是内陆货物与塞外居民货物交流的场所,清末这里被人们戏称为“二上海”1949年后东井集镇隶属于张家口市阳原县),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了,各地生产生活趋于正常,经济条件也渐渐好转,塞北的冬天是离不开羊皮大衣的,为什么大衣做这么长?当时他老婆生病,来阳原县东井集镇找一个大夫看病,所以他老婆穿的是平时贾林穿的大衣,哈哈。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供给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供给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供给述评
吴国萍;刘爱军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41)003
【摘要】抗战时期我党创建的陕甘宁边区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中心.保证陕甘宁边区一切抗战费用的支出、保障边区的财政供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边区军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战胜了一切困难,通过外援、税收、公债、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等各种途径筹集边区抗战所需的一切费用,保障了边
区的财政供给.这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坚持抗战,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保障财政供给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吴国萍;刘爱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部,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部,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9.5
【相关文献】
1.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减租政策与乡村实际偏差探析 [J], 符蒙蒙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J], 潘宁;宋晓彤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艺美术的转变 [J], 汪一鸣
4.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税收述评 [J], 张永琦
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工业述评 [J], 曹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牲畜买卖税和斗佣
牲畜税是牲畜买卖的一种手续费,一般征收 牲畜价格的5%。斗佣是代买卖粮食者过斗时 而征收的手续费,一般征收1%到2%。二者 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年收入数额 是:1941 年45万元;1942年190万元;1943 年4728万元;1944年约8000万至1亿万元
发行公债与边币
财政政策
边区政府确定了独立自主、统一领导、分散 经营的财政政策。具体做法是,给各机关部 队一部分生产资金让其各自经营以解决经费 困难问题。
经济的发展
从1941年开始,边区再次掀起了继1939年之 后的经济建设高潮,政府加大了对经济建设 的投入,使边区在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取得了巨大成绩
税收的增加
农业税 工商业税 盐税 公盐代金 牲畜买卖税和斗佣
公盐代金
严格的说,公盐代金不是税,而是临时捐,是动员 群众帮助政府运盐的劳役,因其金额较大,所以在 政府财政收入中有一定地位 1941—— 27.73% 1942 ——10% 1943 ——2.82% 1944 ——9.07% 1945 —— 5.25%
边区1941年至1945年的 财政收入
背景
1940年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八路军军饷, 而且对陕甘宁地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着 严峻的财政形势
燃眉之急
人员工资 装备费用 伙食费
开源节流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些 措施是:调整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边区经济, 增加税收,发行公债与边币等
意义
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和扼杀中国共产党 革命力量的企图 中国共产党通过大规模的生产组织和动员,构 筑起相对独立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共产党在 特定的5年边区发行建设救国公债 618 万元;征收救国公粮20万石,公草 2600万斤;发行边币1054万元
综合上述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经 济发展合理的财政政策,促进了边区经济的 发展,为边区财政状况好转奠定了基础。税 收、公债、特产贸易、公营企业成为政府的 主要财政来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