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
赤潮原因措施
赤潮原因措施1 赤潮的定义和原因赤潮,又称“藻华”,是一种海洋生态现象,指的是大量高浓度的浮游植物在海水中繁殖、积聚而引起的水色变红、污染、鱼虾等水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赤潮会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严重变化,对于海洋环境和经济产业造成破坏。
赤潮的发生原因一般是与天气、水温、海水营养盐含量或污染相关。
2 主要的赤潮原因及说明2.1 营养盐过量营养盐的过量是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营养盐过量主要是指海洋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使得赤潮植物源源不断地得到养分,导致大规模繁殖。
营养盐过量的原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对水体的污染造成的环境压力。
2.2 气象环境因素气象环境因素也是赤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气象因素可以影响海水温度、盐度、流速等因素,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常见的气象因素包括风力、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等。
2.3 海洋动力学因素海洋运动将营养盐和生物进行了强烈的混合和运动,它们的影响可以扩散和影响赤潮物种发生的区域、程度和深度。
3 赤潮对环境和经济的危害赤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了双重打击。
对生态环境方面,赤潮首先会导致水质恶化,对海洋植物和动物群体造成毒害,构成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威胁;其次会使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破坏生态稳定性。
对经济方面,赤潮会导致渔业、海产品产量减少,破坏渔业生态环境和现有的渔业布局,这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经济甚至整个地方经济的稳定性。
4 赤潮防治措施赤潮的防治应该综合从源头和后续两方面进行:4.1源头防治: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作,对排污源进行严格监管;推广低氮、低磷肥料,减少养殖量,对农业等污染源进行管理;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增加植被种植,改善养分平衡;增加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投入,加强海岸带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2 后续防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投入生物控制和化学物质处理,可起到缓解赤潮的效果;开展赤潮的监测任务。
5 总结赤潮的发生主要是与水体中营养盐过多、气象环境因素、海洋动力学因素相关。
赤潮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 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 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 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 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 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 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 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 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 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 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 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 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基本简介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 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 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 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 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 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根据引 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 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种群(英语:Population,或称种群)在生 态学上,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 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或者说是有个体 组成,能够而且确实进行交配的群体。种 群的个体之间一般享有同一个基因库。它 是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 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 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 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 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 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 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 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 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 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 多人。
赤潮的发生情况与危害
02
赤潮的危害
对海洋生态系破坏海洋生物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 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 态系统的平衡。
影响海洋微生物
赤潮的发生还会影响海洋 中的微生物,进而影响海 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流动。
污染水源
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水中 的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污 染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 物造成危害。
法规制定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污染源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对破坏海洋生态的 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4
赤潮的研究进展
赤潮的成因研究
生物因素
赤潮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浮游生物、细菌和病 毒等。这些生物因素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从而引 发赤潮。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温、盐度、水 深、水流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分布 ,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赤潮治理和防控手段有限
针对赤潮的治理和防控手段相对有限,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措施 来控制赤潮的发展和扩散。
公众对赤潮的认识不足
许多公众对赤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危害和影响也缺乏足 够的重视和警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期望
1 2 3
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研究
通过加强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提 高赤潮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范和治理赤 潮提供科学依据。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赤潮的发生会导致 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人类呼 吸系统疾病。
影响旅游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滨景 观受到破坏,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
影响渔业:赤潮的发生会导致海洋生物 大量死亡,对渔业产生极大的损害。
污染水源:赤潮的发生还会导致水源污 染,饮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赤潮概述
பைடு நூலகம்潮是如何形成的?
• 主要由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造成
•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 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 的因素之一
赤潮的防治
1、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方 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对赤潮生物的 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浓度达到 1000mg/L时,赤潮藻去除率可达当65%左 右。有报道称在小型实验场去除率可达 95%~99%。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在鹿儿岛海面上进行过 具有一定规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实验。 1996年韩国曾用6×104T粘土制剂治理 100km2海域赤潮。
主要思路:
• • • • 什么是赤潮? 赤潮的危害 赤潮的形成原因 赤潮的治理办法
什么是赤潮?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象。它 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海洋水体中某 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 引发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现 象。
什么是赤潮?
其实,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并不一 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潮的统称;发 生赤潮时,通常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 数量、种类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 绿和褐色等。
从颜色上来看的话,赤潮分 为以下几个
赤潮的危害
• 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 分泌或产生黏液黏附于鱼类等海洋 生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作用,导 致其窒息死亡。
• 分泌有害物质(如氨、硫化氢等)
赤潮的危害
• 吸收阳光,遮蔽海面。 • 导致水体缺氧或造成水体累计大量硫化 氢和甲烷等,使海洋生物缺氧或致毒而 死。
赤潮的防治
• 向海中喷洒赤潮消除剂
赤潮的防治
赤潮的防治
• 2、化学除藻法 利用化学药剂对藻类细胞产生的破坏和抑制生物活性 的方法进行杀灭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见效快的特点。 最早使用的化学药剂是CuSO4,易溶于水,在使用过 程中极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而危害渔业,同时在海水 的波动下迁移转化太快,药效的持久性差,也易引起 铜Cu的二次污染,有机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药力 持续时间长、对非赤潮生物影响小等优点,用有机化 合物杀灭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关的报道。目前已 有多种化学制剂用于赤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如硫 酸铜和缓释铜离子除藻剂、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洁 尔灭、碘伏、异噻唑啉酮等有机除藻剂。
赤潮 (NXPowerLite)
图D:壳环面 观(示意图, 群体)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Greville)Cleve 1878 Greville)
广温广盐性 代表种类. 分布极广, 以沿岸为最 多,曾多次 引发赤潮. 我国的各海 区均有分布.
壳面观
壳面(示意图)
壳面精细结构
该种是我国最常见的种类之一,渤海,黄海,东 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 Cleve 1889
本种是沿 岸性, 岸性,分 布极广. 布极广. 我国的南 海,东海 和黄海均 有分布. 有分布.
佛氏海毛藻 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 Grunow 1880
本种是外洋广温性种类, 分布很广.我国南海, 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 分布.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 1889
广温性沿岸种类,暖 季分布较多.我国东 海,黄海和渤海均有 分布.
图A-B:壳环面观(LM,链状群体); 图C:壳环面观(示意图).
诺氏海链藻 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 Cleve 1873
北方沿岸性 种类, 种类,太平 洋东北部极 丰富. 丰富.我国 主要分布在 黄渤海, 黄渤海,东 海至台湾海 峡. 图A-B:壳环面观(LM,链状群体及单细胞个体); 图C:壳环面观(示意图).
片束群体 示意图) (示意图) 群体 丝状体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赤潮的名词解释
赤潮的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海洋或淡水中海藻或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红的现象。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危害。
赤潮的产生是由于某些微生物群体的爆发性增长,这些微生物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作为养分,形成了一定的营养链。
这类微生物的繁殖往往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强度、水温、水流等。
赤潮的产生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赤潮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同时,在赤潮中繁殖的一些有毒的微生物或浮游生物,如赤潮藻、赤潮菌等,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健康威胁。
针对赤潮问题,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监测赤潮的发生和演变,提高公众对赤潮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养殖业的规模和密度等。
预防赤潮措施
预防赤潮措施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出现大量赤藻类的现象,通常会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严重的影响。
赤潮有可能导致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沿海风景区关闭等问题。
因此,预防赤潮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赤潮的措施和方法。
1. 控制水体养分浓度赤潮通常与水体中的养分浓度过高有关。
过高的养分浓度促进了赤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因此,控制水体的养分浓度是预防赤潮的重要手段之一。
控制水体养分浓度的方法包括: -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包括有机废水、农药、化肥等,这些物质中的养分会进入水体,导致养分浓度升高。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降低水体养分浓度,从而预防赤潮的发生。
- 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是主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遵循农田施肥和植保技术标准,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渗漏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水体养分浓度。
- 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农田水土保持工作包括建设沟渠、梯田、防护林等,这些措施可以防止水和土壤的流失,减少养分的流失,从而降低水体养分浓度。
2. 加强监测和预警监测和预警是有效预防赤潮的重要手段。
只有及时掌握赤潮的发生和发展情况,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加强水体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工作,包括: - 监测水质:定期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如养分浓度、溶解氧、叶绿素等,及时发现水体养分浓度异常的情况。
- 监测生态系统:通过监测赤藻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等指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及早发现赤潮的迹象。
- 加强现场观测:利用遥感技术、潜水系统等手段,实时观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赤潮的发生。
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赤潮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预警信息可以包括赤潮发生的区域范围、预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影响等内容,帮助相关部门和公众做好应对措施的准备。
3. 采取物理和生物治理措施在赤潮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物理和生物治理措施是降低赤潮影响和防止赤潮恶化的重要手段。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水产学中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red tide)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这些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红色“海藻”层,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赤潮的发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物质的增加、水文气象条件的改变以及生物种群的演变等。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活动也可能促进赤潮的发生,例如排放大量营养物质到海洋中,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增加。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
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它们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物质,同时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如氨和硫化氢,从而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赤潮还可能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了防止赤潮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减少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营养物质。
其次,要加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发生赤潮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育和放流特定种群的方式来控制赤潮的发生。
总之,赤潮是水产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我们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赤潮(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市)PPT课件(初中科学)
赤潮的成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特殊现象,其成因至今虽尚未定论,但大多数
学者认为,近海水域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因。在正
常情况下,海洋环境中营养盐(氮、磷)含量低,往往成为浮游植物繁育的限 制因子。但当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印 染和造纸有机废水)和农业废水入海,加之海区的其他理化因子(如温度、 光照、海流和微量元素等) 对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又有利,赤潮生物便急剧
不同海区、不同季节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有差异,其 中以夜光藻、骨条藻、膝沟藻、 短裸甲藻、红海束毛藻和 原生动物的中缢虫等较为常见。
赤潮的颜色
是由形成赤潮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 决定的。
赤潮并不都是红色的,通常水体颜色根据赤潮生物 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而呈现红色 (包括暗红、红、粉红、 澄红)、褐色 (包括红褐、黄褐、土褐色)、黄色 (包括红 黄、褐黄)、绿色 (包括黄绿)和其它颜色 (白色和灰色)。
产生过赤潮。
赤潮大多数产生在内海、河口、 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特别是暖 流内湾水域。
产生的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和 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为产生 盛期。
形成赤潮的生物?
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已知有40多属、 120多种。例如:甲藻类的原甲藻、卵甲藻、裸甲藻、膝 沟藻、多甲藻、角藻 、硅藻类中的骨条藻、根管藻 、角 刺藻、菱形藻、金藻类中的小等刺硅鞭藻 和蓝藻类的束毛 藻等属的一些种类。
•对旅游业和娱乐业的影响。
有害赤潮产生严重破坏了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及生态景观,使海岸海域使用价值降低
预防
要以防为主,严格控制过量有机 物排放入近海水域,尤其是港湾 水域,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加强 赤潮产生机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
赤潮
•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
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 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 导致食物中毒 •这些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 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 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 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大量工农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排 入海洋,特别是未经处理直接排 入而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 度日趋严重 •海洋开发、水产业带来了海洋生 态环境暖导致赤 潮发生
危害
有害赤潮发生后,导致海洋食物链的 局部中断;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 海洋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会导 致中毒甚至死亡。 •这些赤潮破坏海洋生态结构 •这些赤潮生物的分泌物妨碍海洋鱼类、虾 类、贝类的正常呼吸而导致窒息死亡
成因
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有人为因 素引起的,可能但不一定是一种有 害生态现象。主要有海域水体富营 养化;有特殊物质作为诱发因素, 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 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环境条件, 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 的生物类型。引发赤潮的生物类型 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 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 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 生动物1种。
赤潮,又叫红潮,是一种水华现 象。它是海洋灾害的一种,是指 海洋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突发性增殖和聚集,引发 一定范围和一段时间内水体变色 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 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而是许多赤 潮的统称;发生赤潮时,通常根 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的数量、种类 而使得海洋水体呈红、黄、绿和 褐色等。
赤潮的具体概念
赤潮的具体概念赤潮是指海洋中水体突然大规模富营养化,导致海水变得浑浊,呈现红色或棕红色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海洋浮游植物,特别是一些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
赤潮通常在气温升高、光照充足、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并且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发生。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海洋来源主要有农业、工业、城市排污等。
在富营养化的海洋环境中,浮游植物生长迅速,形成大规模的藻类堆积,最终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赤潮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为赤潮中的大量浮游植物会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导致其他生物无法生存。
此外,一些赤潮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例如,一些赤潮毒藻会产生麻痹性毒素,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严重影响。
其次,赤潮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些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特别是对于以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为主要食物的人群,赤潮毒素的存在对他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当赤潮发生时,当地政府往往会发布有关海产品食用的警告,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赤潮也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像上文提到的,赤潮会对渔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赤潮导致海洋中的大量鱼类和贝类死亡,渔民的捕获量会大幅减少,降低了他们的收入。
此外,赤潮通常会导致海滩变得污染,有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对旅游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赤潮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性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减少废水和农业化肥的排放,以降低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此外,加强海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赤潮的发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已经发生的赤潮,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和消除。
例如,使用氧气注入技术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赤潮物种的数量。
总之,赤潮是海洋中水体富营养化而产生的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赤潮的治理方法有 赤潮地理原因
赤潮的治理方法有赤潮地理原因1. 赤潮的定义赤潮是一种在水生态系统中引起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通常由大量的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引起。
这些藻类通常会释放毒素,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赤潮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地理原因。
2. 赤潮地理原因赤潮的发生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理原因:2.1 水温和水质赤潮通常发生在水温较高且水质较差的海域。
温暖的水温促进了有害藻类的繁殖,而水质差则为藻类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2.2 水体动力学条件水体动力学条件,如水流速度、潮汐等,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
强水流能够有效地将有害藻类远离沿岸区域,减少赤潮的影响。
2.3 养分浓度赤潮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水体中的养分,如氮、磷等。
过高的养分浓度会导致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引发赤潮。
养分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的,如河流输入,也可以是人为的,如污水排放。
2.4 海洋环流海洋环流也对赤潮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环流能够将有害藻类迁移至其他地区,从而减缓赤潮的影响。
3. 赤潮的治理方法为了防止和减轻赤潮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赤潮治理方法:3.1 环境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监测和掌握赤潮的发生情况。
准确的预警信息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赤潮造成的损失。
3.2 控制养分输入赤潮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于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
因此,控制养分输入是防止赤潮的重要手段之一。
减少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加强对水体中养分浓度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赤潮的发生。
3.3 人为控制赤潮往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过度捕捞、废水排放等。
因此,通过限制过度捕捞,加强废水处理和排放的管理,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3.4 机械除污对于已经发生的赤潮,可以通过机械除污的方法将有害藻类从水体中去除。
这种方法包括使用专门的设备和工具,如污水处理系统和水生物滤网等,将有害藻类过滤和收集起来。
3.5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利用天敌或竞争物种来控制有害藻类的方法。
赤潮原因措施
赤潮原因措施
赤潮是指由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而引起的一种水体现象。
赤潮会导致水体变色、臭味、鱼虾死亡等问题,严重影响水生态和渔业生产。
那么,赤潮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和治理赤潮呢?
赤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大量的有机养分源,如农业、养殖业废水、城市污水等,会导致水中营养盐过度富集,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养分;二、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因素也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三、人类活动中,海水中的废弃物和化学物质也会影响海洋环境和浮游生物的生态。
为了防止和治理赤潮,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减少有机养分源的排放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加强农业、养殖业、城市污水等废水的处理;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减少气候变化和污染等因素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三、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赤潮的扩散和恶化;四、研究和开发治理赤潮的技术和方法,如利用生物调控、化学物质杀灭、机械清除等方法。
总之,赤潮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才能减少赤潮的发生和影响。
同时,也需要研发更加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以便在赤潮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理。
- 1 -。
赤潮
赤潮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赤潮英文名称:red tide其他名称:红潮定义1: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定义2: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污染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现象。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渔业环境保护(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赤潮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赤潮的简介“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
赤潮名词解释
赤潮名词解释【赤潮】赤潮也叫红潮,是一种自然现象,海水变成红色,主要是有机物在海洋里富集导致。
最早记载赤潮的文献为古希腊学者泰奥弗拉斯托斯所著《石波尔波斯历书》中的第1卷(公元前4世纪),中国最早记载赤潮的文献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赤潮》。
【赤潮名词解释】我国沿海海域最为常见的一种由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局部水域性、热带性赤潮。
其他名称:红潮、褐潮、酸性藻华、酸性硫酸盐还原。
【赤潮形成原因】海洋中某些浮游植物(如颤藻、原甲藻、水云母等)和细菌大量繁殖,产生酸素,分泌出硫化氢等物质。
当它们随海水流动而扩散到一定海域时,会使海水酸化,从而引起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并对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
可以用于饮用的淡水和海水中存在不同数量的蓝绿藻。
蓝绿藻在环境适宜时,进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或“赤潮”,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但蓝绿藻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溶解氧,破坏生态平衡。
所以,研究海洋蓝绿藻对人类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
这些东西虽然可以食用,但是很多人吃了之后就会呕吐腹泻,医学上把它们统称为毒藻,医学上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来证明这些东西能够吃。
所以吃的时候需要注意。
红潮又叫红斑赤潮,是一种由赤潮生物(如微囊藻、束丝藻、江篱藻等)引起的有害赤潮。
【红潮形成原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如颤藻、原甲藻、水云母等)和细菌大量繁殖,产生酸素,分泌出硫化氢等物质。
当它们随海水流动而扩散到一定海域时,会使海水酸化,从而引起鱼虾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并对海洋渔业造成严重危害。
甲藻繁殖过度,死亡率超过其它藻类,使水体产生大量硫化氢,使水呈暗红色,并伴有腥臭味。
这时死亡的藻类和其他杂物大量聚集在海面,使海水变成红色,故名赤潮。
这样的水不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否则会污染水源,毒害水中生物。
海水中氮磷含量增加,促使某些浮游植物异常繁殖,特别是某些蓝藻大量繁殖时,往往形成赤潮。
赤潮通常发生在春末夏初,尤其容易发生在沿岸地区的江河口附近及海湾内。
赤潮的治理方法
赤潮的治理方法赤潮,这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不速之客”,给海洋环境、渔业资源以及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那什么是赤潮呢?简单来说,赤潮就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聚集,使得海水变色的现象。
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死亡等问题。
为了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治理赤潮势在必行。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赤潮的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方法是治理赤潮的常见手段之一。
其中,围栏和回收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
通过在赤潮发生区域设置围栏,将赤潮生物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回收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赤潮生物的数量。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机械装置进行过滤和分离。
这种方法就像是给海水做“过滤”,把赤潮生物从海水中分离出来。
不过,物理治理方法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在大面积赤潮发生时,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化学治理方法也是“武器”之一。
比如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赤潮生物。
但这种方法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化学药剂在杀灭赤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对海洋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且,化学药剂还可能在海水中残留,带来长期的潜在危害。
相比之下,生物治理方法就显得更为“温和”和可持续。
一种常见的生物治理方式是利用海洋中的微生物来抑制赤潮生物的生长。
有些微生物能够分泌一些物质,对赤潮生物的繁殖起到抑制作用。
此外,投放一些以赤潮生物为食的海洋动物,比如某些贝类和鱼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赤潮生物的数量。
但生物治理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而且对于投放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控制,以免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预防赤潮的发生也是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环。
这就需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海洋水质、营养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要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农业化肥、工业废水等进入海洋。
加强对沿海养殖业的管理,避免过度养殖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因素
赤潮阶段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阶段
底部湍流、上升流底 营养盐、微量元素、赤 赤潮“种子”群落、动物摄 层水体温度、水体铅 潮生物生长促进剂 食、物种间的竞争 直混合
发展阶段
水温、盐度、光照等
营养盐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种群缺少摄食者和 竞争者
维持阶段
水体稳定性 (风、潮 营养盐或微量元素限制 过量吸收的营养盐和微量元 汐、辐合、辐散、温 素、溶胞作用、聚结作用、 盐跃层、淡水注入) 铅直迁移和扩散
夜光藻
叉状角藻
旋链角毛藻
链状裸甲藻
膝沟藻
束毛藻
3.赤潮呈现的颜色
赤潮引起海水变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而呈现 出不同的颜色。例如,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ens) 、 红海束毛藻 (Trichodesmium erythracum) 、中缢虫、红硫 菌等种类形成的赤潮可以是红色、粉红色的;裸甲藻赤 潮呈黄色、茶色或茶褐色;绿色鞭毛藻类形成的赤潮通 常呈绿色;硅藻类赤潮多为土黄、黄褐或灰褐色,就是 同一种生物引起的赤潮,由于数量不同,颜色也不一样, 数量越大,颜色越深,甚至改变颜色。因此,所谓赤潮 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4.人体腹泻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 如何救治
急性中毒30分钟~12小时出现腹泻、恶心、 呕吐和腹痛等症状,慢性中毒可能促使消 化道肿瘤的发生。中毒48~96小时内基本 可复原,一般止泻药不能医治,所以不需 药物处理。尚无中毒死亡案例报道。
四、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1.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 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 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存在诱发赤潮的 物质条件。赤潮生物密度接近赤潮预警值,表面现象不 明显。 2.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 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 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 生物迅速繁殖,水体颜色开始转变,稍微不同于周围水 体。
2.有毒赤潮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 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有时虽不能 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可大 大超过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尤其麻痹性贝毒是一 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对酸、热稳定,在碱性环境 中不稳定,一般加工方法很难破坏其毒性。人类 若是食用了这些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鱼、虾、 贝类等, 会产生致癌、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据报道我国在赤潮毒素中毒事件中已有近千人中 毒。
判断观测海域是否发生赤潮,通常有两个 判别要素,两个要素同时成立方可视为赤 潮,二者缺一不可:一是海水改变颜色, 二是海水颜色的改变是由高度密集的赤潮 生物引起的。赤潮海域海水颜色一般不均 匀,颜色改变的水体呈条带状、块状或不 规则形状分布在海面。
条带状赤潮水域
片状赤潮水域
条带状赤潮水域
形状不规则的赤潮水域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 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 充的速率和补充量。赤潮现象出现后至临近消失时所持 续的时间,水体颜色较深。 4.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 , 水 体 表 面 出现较多气泡。这一过程往往是对渔业危害最严重的。
3.人体麻痹性贝毒中毒临床症状怎样, 如何救治
麻痹性贝毒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赤潮生物毒素。它对人 体产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神经系统受损,发病急骤,潜 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开始唇舌和指尖麻木,然后 出现深层肌肉麻痹、不能站立、运动失调、平衡丧失等。 病人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患者意识清楚, 随病程的发展呼吸因难逐渐加重。严重者平均8小时内死 于呼吸或循环衰竭,中毒的死亡率约为8%~10%。如存 活超过12~24h,一般愈后较好。 救治方法:包括在活性炭或类似的呼吸剂的帮助下,进 行洗胃和人工呼吸。
三、赤潮的毒素
赤潮毒素是由一类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 天然有机化合物,是当今发现的毒性最大 的天然有机毒物。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 在体内累积赤潮毒素,当人们食用含有这 类毒素的贝类海产品时会出现中毒现象, 所以赤潮毒素通常也被称为“贝毒”。
1.赤潮生物的毒素大致有以下几类
1)麻痹性贝毒(PSP),如链状裸甲藻(G.catenatum)等分泌 此种毒素。 2 )腹泻性贝毒 (DSP) ,由鳍藻属 (Dinophysis) 一些种类所 分泌。 3)神经性贝毒(NSP),短裸甲藻(G.breve)等所分泌,使肌 肉发生麻醉,身体发生平衡,严重时因瘫痪而死。 4)失忆性贝毒(ASP),菱形藻属某些种类分泌。 5 ) 西 加 鱼 毒 素 (CFP) , 由 一 种 似 翼 藻 (Gambierdiscus tacicuw)分泌。 6)蓝藻毒素(CTP),鱼腥藻、节球藻等分泌。
消亡阶段
水体水平和铅直混合 营养盐耗尽、产生有毒 沉降作用、被摄食分解、孢 物质 束形成、物种间的竞争
2.赤潮生物的类别
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称为赤潮生物。据报道,全世界已记录的赤潮 生物有 300 种左右 ( 可能个别存在同种异名 ) ,隶属于 10 个门类。我 国海域分布的约有 127 种,隶属于 8 个门类 ( 国外已报道的 10 个门类 中的细菌和绿藻赤潮生物在我国尚未发现 ) 。其中在我国沿海发生 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 种)和蓝藻类(4种)(张水浸等,1994)。 据国内外的报道,最常见的赤潮生物有以下几个属: 甲藻类 — 夜光藻、膝沟藻 (Gonyaulax) 、原甲藻 (Prorocentrum) 、角 藻、多甲藻、鳍藻(Dinophysis)等; 硅藻类——骨条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菱形藻等; 蓝藻类——束毛藻等。 此外有些红藻(Rhodomonas),某些裸藻、金藻和纤毛虫等有时也能引 起赤潮。
单相型赤潮
复合型赤潮
5.赤潮的多发季节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 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赤潮大多数发生 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 有差异。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 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 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
二、如何判断某海域发生了赤潮?
赤潮 red tide
演讲:孟昱
目录
一、赤潮的基本概念 二、如何判断素 四、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一、赤潮的基本概念
1.定义 所谓赤潮(red tide)是海洋或近岸海水养殖水 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 殖而引起海水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 异常现象。和淡水中“水华”相近,但水华不一 定有害。
4.赤潮的分类
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 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 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 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 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 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