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七 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
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进入 2 1世 纪科 学与人 文 的融合 是 时代 的主题 ; 生
人们 被淹 没在 海量 数据 的汪 洋 之 中 , 渴 求 生命 的淡 而 水, 当下 亟需 系统 论 意 义指 导 下 的还 原 分 析 。医 学 生 命科 学 中 的系统论 是 贝塔 朗菲 ( et a f ) 1 4 B r ln y 在 9 8年 a 创 立 的一 门逻辑 与数 学 领域 的科 学 , 上世 纪末 又 提 出 系统生 物学 概念 及其 理论 和方法 。 中医学与 系统论 的 关系 , 于上 个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用 系统 论 、 制 论 、 运 控
维普资讯
20 第九 卷 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期
*V 1 o 1 o. N . 9
本 期 中 医药 现 代 化 科 技 论 坛 :
系统 生物 学 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编 者按 “ 系统 生物 医学” 系统论 与 医 学在 全 新 的技 术 背景 下 的 结合 , 系统 理 论 指 导 下 , 人 是 在 把 体作 为一 个 完整的 系统加 以研 究。通过 大规 模提 取各 类 生物信 息 , 入研 究基 因组 、 白组和代谢 组 等 深 蛋 生物信 息与环 境信 息 的相 互 作 用 , 阐明发病机 理 , 究新 的诊 断和 治 疗技 术 , 而 引领 现 代 医学进 入 预 研 从 测性 、 防性 和个 性化 的 时代 。 中医学 是 生命 科 学 的一 个 组 成部 分 , 一 个 复 杂的 巨系统 , 整体 观 ” 预 是 “ 、 “ 态观 ” “ 证观 ” 中医理论 的特 色, 系统 生物 医学的研 究 思路 不谋 而合 。 动 、辩 是 与 20 0 6年 l 1月 1 6—1 7日, 北京 召开 了主题 为 “ 在 系统 生物 学与 中 医药 的发 展 ” 的香 山科 学会 议 第
生物论文用“系统论”的方法构建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一些思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当前,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存在重复章节的知识传授以及大量题海训练方式,复习效率低、时间周期长、师生承受着很大的身心负担。
针对此现状,笔者采用了“系统论”的方法来构建高中生物复习。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那种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从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等“系统”层面铺开,按照结构、功能、调节与稳态顺序进行有序整合,通过核心概念的生成过程以及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方式,将各层面“系统化”,不仅形成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并认同生物学科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等。
教育期刊网/1 “分子”系统的层面分子是由元素、原子构成单体或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进而形成的。
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
生物体内的分子并不是孤立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在生物体内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将各分子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因此,可用“系统”的方法去建构概念,并同时建构思维导图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图1)。
再通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展开,从而形成“知识系统树”,使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生命现象加以深化理解与应用。
如在种子的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糖类和脂肪如何变化?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宜口服胰岛素制剂?酶制剂为什么可以低温保存而不能放置于高温下,这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如何?核酸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糖类或脂肪对人体的健康是否有利?人体又是如何进行相应的调节呢?2 “细胞”系统的层面细胞这一系统层面可从外到内,即边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从结构到功能,即流动镶嵌模型――选择透过性、线粒体――细胞有氧呼吸、叶绿体――光合作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细胞核――细胞代谢控制中心;从代谢到调节,即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细胞呼吸――酶、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癌变――致癌因子方式展开复习,同时教学中以生物学科的思想与方法为目标,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贝塔朗菲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德维希
4.系统理论构成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开始
导航 需要的概述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与护理
复习题 结束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 的反应。需要不断产生,人的 心理活动及行为才能不断得以 发展和进步;需要中止了,个 体的生命也就停止。
马斯洛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导航 需要的概述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与护理
复习题 结束
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金字 塔”
内容: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爱与归属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二)凯利希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1.帮助护士识别病人未被满足的需要
2.确定护理计划的优先顺序(要分清轻重缓急)
需要层次理论与护理
复习题
3.指导护士满足护理对象需要的方式
结束 奥瑞姆的护理系统结构:
1).完全补偿系统
2).部分补偿系统
3).支持教育系统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二)应用需要理论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
导航 需要的概述 需要层次理论
开始
重点 难点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系统
需要 适应 压力
名
应
词
重点难点
该
解
掌
释
握
压力源
导航
系统 理论
需要层次 理论
压力与适应 理论
贝塔朗菲理论
读贝塔朗菲及一般系统理论有感路·冯·贝塔朗菲(1901-1972) 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其渊博的知识、浓厚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使他的名字永久地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贝氏的成功与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离不开,他成长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造就人。
其次与他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紧密关系,他从生物学领域出发,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
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使他对事物有一个系统综合的认识,这为他以后提出一般系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贝塔朗菲的生平就不一一做介绍,但对他一生的学者生涯我想可以用“颠沛流离”来概括。
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再到一个战乱的年代,他的后半生是颠簸的,但也许又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他。
贝氏一生最伟大的就是提出一般系统理论,当然这期间是曲折的。
对于一般系统理论,今天的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在学术上还未达到一致意见,通过资料可以看到对于贝塔朗菲及一般系统理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对其就做出多种评价,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又趋于沉寂。
所以,本文也是通过所查阅的资料做出个人理解。
阅读资料的时候突然觉得人总是需要老师来引导的,尽管是大学生,但如果没有老师的介绍我想我今后还是不会了解到一般系统理论的。
通过对贝塔朗菲生平的了解觉得贝氏是一个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反对权威的具有自身独特思想与见解的学者。
这从他对石里克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一生都敬重仰慕石里克,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石里克所代表的哲学观点的反驳。
再者他勇于反对当时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我想贝塔朗菲创新的思维与独特的见解成为他以后理论创立的良好条件之一。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内容是丰富的,本文主要对其中主要几个重要内容进行分析。
1932年贝塔朗菲在《理论生物学》第一卷中首次提出“开放系统”,对于他在里面写到的“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们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生命是存在着的,它终有一天会结束,此“结束”不是单个人单个个体生命的结束,如果说是单个个体的话总会有结束的那天,所以是整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生物系统的结束;而如果生命是发生着的那所有生命都将永恒流动不会结束,也就是从古至今整个生物系统的发生,不同的生命体以不同的有机构成而延续。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2007 第九卷 第一期 V o.l9N o.1本期中医药现代化科技论坛: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编者按 ∀系统生物医学#是系统论与医学在全新的技术背景下的结合,在系统理论指导下,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
通过大规模提取各类生物信息,深入研究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生物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从而引领现代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的时代。
中医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整体观#、∀动态观#、∀辩证观#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与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
2006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发展#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91次学术讨论会,陈竺教授、刘德培教授、王永炎教授和陈凯先研究员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医药学、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哲理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35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有∀系统生物医学与中医药#、∀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与中医药的发展#、∀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
与会专家围绕系统生物(医)学、复杂性系统科学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发展如何借鉴系统生物医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为使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会议的核心内容,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心协助下,本刊组约了会议的重点稿件将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 100700)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
哲学系统系统论的故事
哲学系统系统论的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啊,有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大哲学家。
这老兄可不得了,他就像是哲学界的开荒牛。
他那时候看世界啊,就开始有了系统论的雏形。
他把世间万物都分类,什么动物、植物的,就像把一堆杂乱的玩具按照不同的类型放进不同的盒子里。
比如说,他觉得动物可以按照有没有血来分类,这就是一种简单的系统思维,想把复杂的生物界变得有条理。
然后时间来到近代,有个叫贝塔朗菲的人,这家伙可算是把系统论正儿八经地推到大家面前。
他就像是一个大厨,看着哲学和科学这桌大菜,发现有些食材(知识)是可以按照系统这个特别的菜谱来烹饪的。
想象一下,你家里有一堆各种各样的东西,衣服、书本、小摆件啥的,乱七八糟地堆着。
贝塔朗菲就说,咱们不能这么乱,得把它们看成一个系统。
比如说,你这个家就是一个大系统,衣服的收纳方式、书本的摆放位置,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如果你的衣柜太小了,可能衣服就会堆到书桌上,影响你看书的心情,这就是系统内部各个元素的相互作用。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工厂,以前只关注生产环节,拼命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产品。
但是按照系统论来看啊,这个工厂是一个整体系统,除了生产,还有销售、原料采购、员工管理等很多部分。
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光让手不停地干活,不管身体累不累,腿能不能支撑得住,那肯定不行啊。
后来这个工厂按照系统论来调整,发现原料供应不足的时候,就不能盲目生产,不然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只能堆在仓库里。
销售渠道要是没打通,生产再多也赚不到钱。
这就是系统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魔力,让人们从整体看问题。
再说说生态系统吧。
以前人们乱砍树、乱捕杀动物,觉得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
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自然是一个超级大的系统。
森林里的树、动物、微生物,还有土壤、水源等等,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你要是把树都砍光了,鸟儿没地方住,虫子没东西吃,土壤可能会流失,水源也可能被污染,最后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就像一个齿轮坏了,整个机器就运转不灵了。
在社会领域也一样。
系统论的8大基本原理
系统论的8大基本原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俗称老三论。
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正象人手在人体中它是劳动的器官,一旦将手从人体中砍下来,那时它将不再是劳动的器官了一样。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观点看问题。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
1,系统的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从相互作用是最根本原因来看,系统中要素之间是由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
系统之中的相互作用,是大量线性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系统具有了整体。
对于线性相互作用,线性相互作用的各方实际上是可以逐步分开来讨论的,部分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性质的情况下从整体之中分离出来,整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的简单迭加,也就是线性迭加。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部件组成的整体。
这些部件可能是物质实体、概念或过程,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并协同工作,以完成特定的功能或达成特定的目标。
系统论还包括研究系统的行为、结构、聚合和分解,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可以用来研究从纳米技术到全球经济的各种系统。
贝塔隆菲强调,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和耦合性。
整体性指整个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与其组成部分的特征和行为有关,而耦合性指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系统论是一种“整体-部分”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事物。
实际上,系统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管理、工程、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复杂性,还能帮助我们做出更优质的决策,并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贝塔隆菲的系统论是一种有益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性。
它强调整体性和耦合性,并适用于各种领域和应用。
浅谈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改进语文教学
浅谈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改进语文教学作者:张雅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02期系统论是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一门学科。
系统论告诉我们: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即是系统。
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人类的思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任何系统又都是有结构的。
没有结构的,仅由孤立部分组成的系统是不可能的。
用这一原理来观察教学就不难理解,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则是子系统。
无论大系统或子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的,是有结构的,有内部联系的。
根据这一原理,对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把它仅仅分割为一条条孤立的知识进行教学,而应当特别注意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结构。
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使学生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再进一步说,不仅要掌握该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掌握该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外在联系。
系统论的整体原理还告诉我们: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功能之和。
一个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都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他表现出来的创造功能,决不是各部分功能的代数和,而是远远超过部分功能之和。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然后研究部分,研究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以解决问题。
其公式可表示为:整体—部分—整体。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综合法。
分析,即认识系统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各要素在该系统中的地位,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综合,即把诸要素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注意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
遵循这一公式进行教学,就能够把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完整的而不是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使之表现出强大的整体功能。
用这样的原理怎样改进语文教学呢?1、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我们通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小学的只管小学这一段,教初中的只管初中这一段,甚至教某年级的只管本年级这一段,或者教语文的只管语文,对史、地、生、化、政等从不过问。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_论文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路〃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他从生物学领域出发,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厚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使他的名字永久地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
1972年,法国科学家委员会曾提名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是在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讨论这个提名之前,贝塔朗菲不幸辞世。
提起贝塔朗菲及其一般系统论,令人想起前几年国内的系统理论评价热,但热过之后很快就趋于沉寂。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我们以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系统理论时,往往会觉得它过于抽象而无法导致具体应用;另方面,我们对一般系统论本身的介绍又确实流于空泛,这就使得它常常成为介绍20世纪科学新思维的开场白,过后即退出舞台。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追寻系统思想的源头,在其创始人贝塔朗菲那里,我们才发现,一般系统论其实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哲学意义。
所谓人文主义,是指把人类的价值放在技术、商业、政治价值之上,强调个人的尊严及其人是最终目的的思想。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思想,他的著述中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价值判断的思索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总而言之,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正是在这一点上,贝塔朗菲使自己与系统工程学派分开,因为后者关注的是技术处理问题,而他探究的是系统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价值,这不是一个能用功利性标准去衡量的问题。
但是,当一般系统论传入中国时,我们忽视的正是这一层次上的人文价值,而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对它进行取舍,当然它只能在现实的标准面前退却了。
本文通过对贝塔朗菲学术生平的介绍,以期读者对作为思想家的贝塔朗菲本人及其一般系统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更深刻一些的认识,或可以此弥补国内系统运动研究现状的某些不足。
一、颠沛流离的学者生涯1901年9月19日,正当20世纪拉开序幕之时,贝塔朗菲降生在维也纳一个古老而又赫赫有名的家族之中,其家族史可溯源到几个世纪以前,也许正是他那古老的家族,孕育了他日后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
试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长江丛刊》2018.07107试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侯英英/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历程,然后从系统的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四个方面分析系统的主要要点,最后评价其出现的意义。
关键词: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意义一、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历程贝塔朗菲的系统思想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24年-1934年,一般系统论初见雏形。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最早可追溯到在1924年,1924年开始,贝塔朗菲在多篇文章中均提及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并强调要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1932年~1934年,他再次发表文章进一步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整体性、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1]。
(2)1935年~1946年,一般系统论的形成阶段。
设个阶段贝塔朗菲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统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
比如,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鉴于当时生物学界阻力,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并没有公开发表。
1945年贝塔朗菲再次正式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这次由于战火原因也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3)1947年~1967年:一般系统论的发展阶段。
1947年到1948年,贝塔朗菲深入地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观点;1954年贝塔朗菲发起设立了一般系统论学会,其出版的《一般系统年鉴》和《行为科学》杂志,使一般系统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但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其发展过程及其坎坷,直到60~7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4)1968年~1972年:一般系统论的成熟阶段。
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系统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系统论(systemtheory)
系统论(system theory)一、概述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1945 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
系统论的诞生,标志着贝塔朗菲把研究对象从特定的生物领域的机体系统,扩展到一般系统。
一般系统论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新科学。
贝塔朗菲在回顾系统论的历史时指出:“存在着适用于一般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如何,我们提出一门称为系统论的新科学,这是逻辑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乃是确定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内容概括为关于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等。
由于以往对系统的研究属于哲学观念的范围,未能成为科学,因而贝塔朗菲在创立一般系统论时强调它的科学性,指出一般系统论属于逻辑学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一生对系统论的研究和贡献,主要包括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三个方面。
比利时著名学者I.普利高津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这种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由于非线性的复杂因素而出现涨落,当发生某些特殊事物耦合,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突然出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生新的质变。
从原来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普利高津把这种关于在远离平衡态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的理论命名为“耗散结构理论”,并于1969年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论文《结构、耗散和生命》。
他不仅发展了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而且还推进了理论生物学,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根据。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的赫尔曼•哈肯发现了不同系统之间共同存在着同一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协同现象而创立了协同论(Synergetics),他的发现已超出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而有更普遍的意义。
系统性按照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的...
语文课堂多元互动教学研究摘要本论文研究的论题是“语文课堂多元互动教学”。
“多元互动”,这是在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审视中自觉接受当代“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它以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为教学基点,以学生身心的整体性发展为教学目标,以语文课堂多因素之间的多维度多层面的活动交往为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它把学生的“情感”与“智慧”整合在“言语行为”之中,把课堂分为“过程、内容、方式”等三个教学层面,与此对应而形成三个相互关联的教学互动性关系,即“主体间互动”、“主客间互动”、“官能间互动”。
在教学过程这个层面上所形成的“主体间互动”又可分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主要形式,它们崇尚对话型的“问题式教学”和讨论型的“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内容层面上,“主客间互动”主要有“人本互动”和“人机互动”两种形式,语文教学提倡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研究性学习”和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环境的“在线学习”。
体现在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官能间互动”要求教学主体的耳口眼手等感官的听说读写等功能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必须互动起来,以发挥整体性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互动主体间互动主客间互动官能间互动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Pluralismfor Chinese Language in ClassroomAbstractThe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he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pluralism for Chinese language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pluralism is sort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teaching approach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the past and exam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guided by educational teaching theories of Constructivism, Humanism and reform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al courses. It’s based on students’ cap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with th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as the teaching objective, with the interplay of multi-factors of multi-dimensions and multi-levels in classroom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s teaching form. In practical teaching, students’ emotion and intellect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language behavior. The three teaching levels of process, content and method are concerned with such three interrelated interactive relations in teaching as interaction among persons,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nd interaction among senses. At the level of teaching process, interaction among persons can be classified as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nteraction among students. Problem instruction of conversational mod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discussion mode are valued in teaching. At the level of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mainly consis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s and textbook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ersons and computers. Inquiring Learning on texts and Online studies on computers and network are advocated. At the level of teaching method, interaction among senses requires such functions of ears, mouths, eyes and hands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teract in specific language practice to exert integral influences.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teraction of pluralism; interaction among persons; interaction among subject and object; interaction among senses.目录引言 (1)一、多元互动教学的指导思想 (4)(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 (4)(二) 语文课堂多元互动教学的理论指导 (7)二、多元互动教学的涵义与特征 (12)(一) 多元互动教学的涵义 (12)(二) 多元互动教学的特征 (17)三、主体间互动 (22)(一) 师生互动 (22)(二) 生生互动 (27)(三) 主体间互动的教学原则 (30)四、主客间互动 (34)(一) 人本互动 (34)(二) 人机互动 (39)(三) 主客间互动的教学原则 (42)五、官能间互动 (45)(一) 口语交际的官能互动 (46)(二) 阅读教学的官能互动 (48)(三) 写作教学的官能互动 (51)(四) 官能间互动的教学原则 (53)六、多元互动教学设计与实施概述 (57)(一) 多元互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依据与原则 (57)(二) 多元互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程序与内涵 (58)结语 (64)主要参考文献 (66)附录一“多元互动”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68)附录二关于《孔乙己》的“研究性学习” (74)附录三知名教学法与“多元互动” (79)致谢 (83)引言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随着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一声呐喊而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42)(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说明:这里转贴贝塔朗菲的书《生命问题》中第一章第2小节:机体论概念。
贝塔朗菲最初把自己关于生命问题的系统论思想称为机体论。
许多网友不知道"机体论"这个概念,现在补上这一课是有益的。
贝塔朗菲在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同时,就批判了生命科学中的机械论思想和还原论思想。
系统论创始人的这些经典论述对我们接受系统论思想和认识还原论思想的错误是有重要作用的。
下面请看转贴内容:2机体论概念我们的时代,科学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现代物理学革命广为人知。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标志的这些革命引起了物理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和发展。
物理学的这种发展超过了它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进步。
尽管生物学思想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并不显著,但已发生的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变化既产生了对生命本质的基本问题的新看法,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释。
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已得到了这样一个确定的事实,即完全不赞同机械论和活力论这两种传统观点,而是确认一种新的、超越这两者的第三种观点。
本作者称这种观点为机体论概念,本作者提出这个概念已二十多年。
人们发现,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以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邻接的学科内,与这个概念相类似的概念是必要的,并已得到了发展。
如果我们保留"机体论概念"这个术语,那么我们也只是为了给一种观念以方便的称谓,因为这种观念虽已变得非常普遍,但多数人又不知道如何称呼它。
可能正是本作者最先以科学的和逻辑的一致形式阐发了这种新观点,这样说似乎也并不过分。
迄今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学思想是由三种主导观念决定的。
这三种主要观念可以称为分析和累加的概念,机器理论的概念和反应理论的概念。
把我们在生命界遇见的复杂的实体和过程,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分析它们,以便用并列或累加这些基本的单位和过程的方法解释它们,这似乎是生物学研究的目的。
经典物理学的程序提供了这种研究模式。
因此,化学把物体分解为基本组分--分子和原子;物理学把摧毁树木的风暴看作是空气粒子运动的总和,把躯体的热看作分子动能的总和,等等。
生物学的所有领域也应用与此相应的程序,正如某些例子显然表明的那样。
例如,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的个别的化学成分和生物体内进行的化学过程。
用这种方法确定细胞和有机体中的化合物及其反应活动。
传统的细胞理论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好比认为原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因而,从形态学上看,多细胞有机体好像是细胞这种构成单位的聚集体;在生理学上,人们则倾向于把整个有机体中的生理过程分解为细胞内的生理过程。
微耳和(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和弗沃恩(Verworn)的"细胞生理学",对这种观点作了纲领性的论述。
有机体胚胎发育研究领域也应用这样的观点。
魏斯曼(Weis-mann)的经典理论(p.56)假定卵核中存在着许多构造个别器官的原基(anlagen)或微小的基本的发育机器。
在发育过程中,这些原基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分离,每个胚原基经历这样的过程,然后定位于不同的区域、胚原基赋予这些区域特定的性状,由此最后决定发育成熟的有机体的组织结构和解剖结构。
有关反射、神经中枢和定位的传统理论,不仅从理论上看,而且从临床的观点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神经系统被看成是为个别功能所设定的装置之总和。
例如,脊髓节中枢对于个别反射的关系是如此;大脑神经中枢对于各个有意识的感觉-知觉区,对于个别肌肉群的随意运动,对于言语和其他更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关系,也是如此。
从而,动物的行为被分解为反射的总和或反射链。
遗传学把有机体看作是各种性状的聚集体,归根到底看作是生殖细胞中与各种性状相对应、各自独立地传递遗传信息和发生作用的基因的聚集体。
因而,自然选择理论把生物分解为复合的性状,某些性状是有利的,其余的是不利的。
这些性状,更确切地说,与这些性状对应的基因,是独立地遗传的,从而能通过自然选择提供的机会,淘汰不利的性状,保存和积累有利的性状。
在生物学的每个领域中,同样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同样的原则在起作用。
然而,以上例子足以表明分析和累加的原则已在所有领域起指导作用。
对生物中个别的部分和过程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而且是更深入地认识生命的先决条件。
然而,单采用分析方法还不是充分的。
生命现象,如新陈代谢,应激性,繁殖,发育等等,只能在处于空间与时间并表现为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的自然物体中找到;我们称这些自然物体为"有机体"。
每个有机体代表一个系统,我们用系统这个术语所指的是由处于共同相互作用状态中的诸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
从这种显而易见的陈述中可以看出,分析和累加的概念必然有以下的局限性。
第一,它不可能把生命现象完全分解为基本单位;因为每一个别部分和每一个别事件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条件,而且不同程度地取决于整体的内在条件,或取决于该整体作为一个部分所从属的更高级单位的内在条件。
因此,孤立部分的行为通常不同于它在整体联系中的行为。
杜里舒实验中孤立的分裂球的行为,不同于它在完整胚胎中的行为。
如果将细胞从有机体移植到适当的营养物中加以培养,由此生长成的组织的行为,不同于它们在有机体中的行为。
脊髓孤立部分的反射,不同于这些部分在完整无损的神经系统中的行为。
许多反射只能在孤立的脊髓中清楚地表现出来,而在完整无损的动物中,比较高级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的影响明显地改变了这些反射。
因此,生命的特征,是从物质和过程的组织中产生的。
与这种组织相关联的系统的特征。
因而,生命的特征随着整体的改变而改变,当整体遭到毁坏时,生命的特征就随之消失。
第二,现实的整体显示出一些为它的各孤立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生命问题是组织问题。
只要我们从整体组织中挑选出个别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发现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任何根本区别。
无疑,有机分子比无机分子复杂得多;但是,它们与死的化合物并无根本区别。
甚至复杂的过程,如细胞呼吸和发酵过程,形态发生,神经活动等等,长期被人们看作是特殊的生命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用物理-化学加以解释。
其中许多过程,甚至可以用无生命模型进行模拟。
可是,我们在生命系统中看到的各个部分和过程进行的奇异而特殊的有序活动,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新问题。
即使我们有了构成细胞的所有化合物的知识,也还不能解释清楚生命现象。
最简单的细胞已经是极其复杂的组织,目前人们只是模糊地认识到它的规律。
人们通常提到"生命物质"。
这个概念根本是一种谬见。
在铅、水、植物纤维素都是物质的意义上,不存在"生命物质",因为从中任取的部分显示出与其余的部分有相同的性质。
而生命与个体化和组织化的系统是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毁坏,导致生命的终结。
对生命过程也可以作类似的思考。
当我们考察活机体中发生的个别化学反应时,我们不能指出它们与无生命物体或腐尸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间任何根本区别。
但是,与我们考察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系统,例如细胞或器官内的化学反应过程的整体而不是单个过程时,可以发现生命过程与非中命过程的根本差别。
例如,我们发现有机系统内所有组成部分和过程如此高度有序,以致使该系统能够保存、建造、恢复和增殖。
这种有序性从根本上将活机体内的事件与非生命系统或尸体中发生的反应的区别开来。
有人对这种观点作了如下的生动描述:"不稳定的物质发生分解;可燃物偶然发生燃烧;催化剂加速了缓慢的过程。
这里不存在什么奇异的东西。
连续地逐步边行的分解代谢并没有毁坏有机体,相反地,它间接地保持了有机体,使它成为一个有组织的过程。
我们的组织虽不断发热却并不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因此,每种动物和植物像装有燃料而不停地作功的蒸汽机;事实上,呼吸不同于普通的氧化。
如果不是腺体去掉对有机体有害的东西而保留有益的东西的话,那么,分泌也就成了普通的渗透现象。
我们可以把植物和低等动物的运动容易地解释为对刺激的反应;不愿在动物王国内划分明显界线的人,最终也以这样的方式解释动物的这些自发运动;在他看来,这些自发运动是一些"脑反射",这些反射确实非常复杂,但它与那些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简单反射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现在让我们作这样的设想:我们构造出一种死的反射装置。
它必须充满潜在的能量;即使轻微的扰动也能触发强有力的运动;一种特殊的装置能用以不断地贮存潜能。
我们要问,在何种意义上,这种机械装置与生物有根本的区别,对它的作用不同于刺激,它的运动不同于有机体的运动?事实上所有有机的反应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有利于维持生存,或有利于产生所需要的形态。
"(J.舒尔兹Schultz),1929年)。
这样,整体性和组织问题给分析和累加的描述与解释,设置了限度。
那么,用什么方式能够对之作科学研究呢?经典物理学(生物学采用了它的概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累加的特征。
在力学中,它把物体看作相互独立的分子的总和,例如在热理论中,它把气体看作是相互独立分子的一种混沌(Chaos)。
事实上,"气体"这个词,是由16世纪物理学家范荷尔蒙特(Van Helmont)提出的,它正是以无意识的符号表示"混沌"的意思。
然而,在现代物理学中,整体性和组织的原理获得了迄今人们未料想到的意义。
原子物理学处处遇到整体问题,这些整体不能分解为孤立的要素的行为。
无论研究原子结构,还是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式,或是晶体的空间点阵,总会出现组织问题。
组织问题似乎成为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
由此看来,用分析和累加的观念看待生命是极不妥当的。
无生命的晶体具有奇妙的结构,晶体结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以其最快的速度做着数学物理学家的推理工作。
但是,人们认为,将具有惊人性质的活原生质称为"胶质溶液",则是对原生质作了解释。
原子或晶体不是偶然的力作用的结果,而是组织的力作用的结果;但是典型的组织化事物--生命有机体却被解释为突变和选择的偶然性产物。
因此,生物学的任务是要确立控制生命过程的有序和组织的定律。
而且,正如我们下面将会看到的,应当在生物组织的所有层次--物理-化学层次,细胞层次和多细胞有机体层次,乃至由许多个别有机体组成的群体层次上研究这些定律。
怎样解释生物组织呢?一切知识始于感觉经验。
因此,科学活动的最初倾向是要设计形象化的模型。
例如,当科学得出结论,认为称作原子的基本单位是实在的基础时,它的最初概念是相似于小型台球的微小而坚固的物体。
不久,人们认识到原子并不是如此,最终单位不是用形象化的模型所能定义的实体,而是只能用数学的抽象语言加以规定,使用像"物质"和"能量","微粒"和"波"这样的概念,仅仅表明它们的某些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