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满江红阅读指导

经典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2、以读促学、以诵促感,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阅读闯关

二、精彩回顾

诵读积累的爱国诗词。

三、学诵新词

(一)播放视频,谈话引入

▲多媒体播放“(板书)南宋时期兵荒马乱的场景”

1、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是当年逃亡中的一名老百姓,此时你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当年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你又会怎么想?

(二)出示课题,明确任务

1、引题:大将军岳飞就是在经历这样的时代变迁时期,写下了今天要诵读的这首词——《满江红》(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2、齐读课题

(三)引导自读,了解大意

1、自读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借助注释和译文了解词的意思。(四)指导诵读,体悟情感

1、师示范诵读。

2、生模仿诵读。

3、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关键句的诵读。

4、借助地图,理解词意

(1)、出示南宋时期的疆域图

(2)、引导看地图,感悟大将军的情怀。

A、我们中国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像只威武的雄鸡!)

B、可是你再看看南宋时期,我们中国的疆域仅仅只剩下鸡胸脯那么大,跃飞将军的家乡此时也正被金国侵占者,所以将军岳飞发出怒吼,他在词中写下这样的四个字——“还我江山”(板书)

5、默诵词,想象词境

默读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到的?(相机引导有感情诵读)

6、合作品读词句

选择自己喜欢的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同桌合作读。

7、展示交流诵读,引导评价

(……听了他们的诵读,你听到了什么?……)

8、欣赏歌曲《满江红》,升华情感

听了歌曲,你想对岳将军说什么?[简要评析及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9、配乐齐诵。

四、汇报总结,诗词联诵——《今天,我的祖国已坚不可摧》

山河鼎沸。祖国的大江南北

有多少华夏儿女在声嘶呐喊。

吐气扬眉

此时,东方已熹微

就让我们愤怒吧,

痛快淋漓一回

跪拜列祖列宗。

尔后,连同那过去的耻辱

一起撕毁。抑或让我们用子弹。

告诉那些魑魅魍魉(chimeiwangliang)今天,我的祖国

已坚不可摧。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作者简介】 -1、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秋瑾(18751907) 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生于福,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湖女侠”,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建闽县(今福州)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日在浙月年,浏醴起义未果。1907 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6 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 月15 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18 秋瑾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 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 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寓居北京从家出走,年中秋节,1903 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列,心却比男儿烈。女扮男装,东渡日

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这是她在1903 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故称为京华。人才汇集之地,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 物、 中汉军破楚的故事,《史记?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项羽本纪》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 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带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带答案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蒙蒙的小雨 蒙蒙的小雨正落着,陈红骑着自行车悠然于柏油路上。她没有穿雨衣,因为她觉得在这样细雨中骑车很浪漫。她望着路两边来去匆匆的行人,心想:这些人真是的,干嘛要东躲西藏的。 忽然迎面一辆的士飞驰而来她猛地拐向路边但车把挂在树干上她摔倒了小妹妹没事吧一个小伙子站在她身边问道陈红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他。心想:谁是你的小妹妹?她一翻身想站起来,可左腿的剧痛却使她不得不重新坐在地上,她接连两次试图站起来,都没成功。最后,只好放弃了努力。小伙子一笑,“别逞强了,还是送你上医院吧。”接着,拉起陈红的车子,又扶陈红坐到车架上,推起车子向医院走去。温柔如丝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着。陈红已不再潇洒,只感到沉重。她坐在车上,望着前面推车的小伙子,不知该说些什么。 她发现小伙子走路不太自然,仔细观察,只见小伙子左腿的袜端与裤腿之间不时地露出一段刺目的棕色。那是什么?啊,他装着一只假腿。陈红想问问他的腿,却不愿张嘴。这时,只听到小伙子自言自语地说:“三年前,我也喜欢在细雨中骑车,那的确很潇洒,可是我却重重地跌倒了,像你一样。不,还不如你。”“噢,你的左腿——?”停了一会儿,小伙子说:“就在那次跌倒时被后面的汽车轧断了。”听了这话,陈红陷入了沉思? 医院到了,小伙子搀着陈红进了急诊室。“我去通知你父母,你知道他们的电话吗?”陈红把号码告诉了他。不一会儿,陈红的父母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见到女儿腿上雪白的绷带,忙问这问那。陈红把经过告诉了他们,又说,“要不是那位大哥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好,哎,他呢?”这时,只听护土小姐说:“那个小伙子,看见你爸妈来后,他就离开医院了。”陈红怔住了:“我还不知他叫什么呢!” 父亲背起陈红,母亲在旁边扶着,一家人走出医院的时候,他们多么希望在人流中再次寻到那小伙子的身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满江红》(小住京华)知识点归纳及练习(含答案)

九下《满江红》(小住京华)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原文】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一、文学常识 秋瑾(1875—1907)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二、理解性默写 1.秋瑾《满江红》中,写作者突破家庭牢笼、思量过去八年生活况味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2.秋瑾《满江红》中,表达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的句子是: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秋瑾在《满江红》中,与男儿进行对比,表达自己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4.最能表现诗人推翻满清解放天下的凌云壮志的句子是: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5.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眉的句子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6.使用典故暗示自己和国家的危难处境的句子是: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三、问题探究 1.“为篱下,黄花开遍”,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景物描写,交代时间和地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来描写明丽的秋色,反衬了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的矛盾心情。2.“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何作用?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暗指当时的国事,当时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情况与当年项羽“四面楚歌”的情况相似,秋瑾以此作典,表明她正在担忧国家的危难。 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在用词上有什么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满江红阅读指导

经典诵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满江红》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词,理解词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2、以读促学、以诵促感,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阅读闯关 二、精彩回顾 诵读积累的爱国诗词。 三、学诵新词 (一)播放视频,谈话引入

▲多媒体播放“(板书)南宋时期兵荒马乱的场景” 1、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假如你是当年逃亡中的一名老百姓,此时你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当年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你又会怎么想? (二)出示课题,明确任务 1、引题:大将军岳飞就是在经历这样的时代变迁时期,写下了今天要诵读的这首词——《满江红》(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没有一首像本词那样有这么深远的社会影响,也从来没有像本词那样具有激奋人心,鼓舞人们杀敌上战场的力量。) 2、齐读课题 (三)引导自读,了解大意 1、自读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借助注释和译文了解词的意思。(四)指导诵读,体悟情感 1、师示范诵读。 2、生模仿诵读。 3、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关键句的诵读。 4、借助地图,理解词意

(1)、出示南宋时期的疆域图 (2)、引导看地图,感悟大将军的情怀。 A、我们中国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像只威武的雄鸡!) B、可是你再看看南宋时期,我们中国的疆域仅仅只剩下鸡胸脯那么大,跃飞将军的家乡此时也正被金国侵占者,所以将军岳飞发出怒吼,他在词中写下这样的四个字——“还我江山”(板书) 5、默诵词,想象词境 默读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到的?(相机引导有感情诵读) 6、合作品读词句 选择自己喜欢的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与同桌合作读。 7、展示交流诵读,引导评价 (……听了他们的诵读,你听到了什么?……) 8、欣赏歌曲《满江红》,升华情感 听了歌曲,你想对岳将军说什么?[简要评析及时代背景]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9、配乐齐诵。 四、汇报总结,诗词联诵——《今天,我的祖国已坚不可摧》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吟诵《满江红》,激发学生朗诵、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温故 师: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其中很多诗人写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你可以选择一首爱国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听吗?(一稿:课件出示两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庐山瀑布》,两首现代诗《乡愁》《只要明天还在》,注明诗题、作者。齐读之后,又师生互动一起回忆《论语》中的有关名句。座谈时,我们主要提出异议:这样的导入,会不会喧宾夺主?回顾这么多内容,对本课知识点有无辅助?讨论后,决定精简,学生自由选诵爱国古诗。这样做有两个明确目标:1、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诗歌积累容量;2、通过背诵,可以为新诗词的学习铺垫一下爱国情调。) 一、介绍背景资料,初识岳飞。 过渡:孩子们的积累非常丰富,接下来老师要带大家继续穿越时空来到宋朝。(板:宋) 1、师介绍背景。 师:宋朝时期,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非常强大,而宋朝统治者无能,因此,宋朝一直受到外族的侵犯与掠夺,当时(图片)战火纷飞,狼烟四起,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在这民族存亡、国家危难之时,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抗金英雄,岳飞(板:岳飞)就是其中的一位,你能从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谈谈你对岳飞的了解吗? 2、生介绍资料。 师: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就在即将完成抗金大业时,奸臣秦桧勾结金兵,陷害岳飞,使得岳飞抗金被迫结束,

他壮志未酬,痛心疾首,仰天长啸,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壮词——(板并齐读:满江红)(一稿:课件出示“战乱”画面,师提问:假如你是那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汉子,一位男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学生简单回答后,老师引语: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跟你们一样,也有满腔的热血想去保家卫国,他写下了《满江红》这首诗词。来,请大家自读手中的文本。质疑:学生的情感尚处于一汪清水时,怎么能说得出什么有深意的感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心里的那团“火”根本没有被点燃!在这种感受下,让他们去自由朗读,除了声音大,还会有什么。建议:培养学生自主获得信息资料的能力,让他们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内交流后互相激发爱国情怀,初步感知岳飞心中的那团“怒火”。)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 1、出示初读要求。 师:你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内容吗?那就请打开诵读内容,先小声试读,来一起读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读准字音:口眼并用,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读出节奏:读出标点符号,不读破句,读好长句中的小的停顿。 请按要求小声读好吗? 2、自由初读。 3、指名朗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强调停顿、重音等问题) 4、教师范读。(一稿时,课件出示诗词原文,但没有标注停顿符号。我们建议高老师,添加停顿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语速、情感。) 师:听了你们的#39;朗读,我也想来读一读,也许我会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能让我读一读吗?(音乐) 师:谢谢,掌声我先帮大家保留,但是我想通过我的朗读一定会对你们有些帮助是吗?那就请大家再试一试,你可以根据需要参考老师划分的节奏。 5、再自由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岳飞《满江红》两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及其中的典故。 2.了解古代文学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泛读文言文的能力。 3.对白居易和岳飞的事迹和文学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4.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国爱民的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和岳飞《满江红》两篇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及其中的典故。 2.了解古代文学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泛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文言文二则》教案导入 1.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小学里学习文言文是什么感觉?”

2.老师为学生讲授古代文学在汉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 1.让学生把文言文中的字词逐一解释其含义。 2.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3.让学生了解若干文化背景:唐朝文化和汉字文化。 第三课时:《满江红》教学 1.让学生把文言文中的字词逐一解释其含义。 2.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3.让学生了解若干文化背景:南宋文化和汉字文化。 第四课时:文言文泛读 1.让学生口头两人一组阅读教材中古代文学段落,简述其大意。 2.让学生口头汇报所读段落的感想。 3.让学生自由阅读,体验文学的魅力。 第五课时:写作

1.让学生手写一篇小结述自己阅读古代文学的感受和体验。 2.关键词:文言文、海阔天空、思考、感悟。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教法。 2.交互式教学法。 3.让学生自由阅读和写作。 五、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黑板、绘画材料和演讲稿。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班内辩论和小型展示等。 六、教学评估 1.根据学生小结和口头报告,以及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予以评估。 2.同步与学生谈心,了解并听取学生对于文言文、古代文学和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七、教学参考书目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指导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指导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阅读指导 一、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通过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手段理解和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和细节的过程。在阅读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1.了解文章主旨: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理解文章细节: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文章中的细 节信息。 3.推断和联想: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含义,联想与之相关的 信息。 4.评价和判断:阅读后,对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和判断。 二、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阅读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 1.精读:仔细阅读文章,逐字逐句理解,深入掌握文章内容和思想。 2.略读:快速浏览文章,把握文章大意,找出关键词和主题句。 3.扫读:快速扫描文章,寻找特定信息,比如某个关键词或句子。 4.预测:根据文章标题或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阅读后验证预测的准确 性。 三、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非常重要,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阅读技巧:1.合理使用标点符号:注意句子的完整性和断句,理解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 作用。 2.掌握段落结构:了解段落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主题句、支撑句和结论句等。 3.保持阅读速度:适当提高阅读速度,但要注意不要牺牲理解准确性。 4.主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问、思考和推断,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四、阅读文学 阅读文学名著、外国名著和现代文学作品,可以拓宽视野,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在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学流派: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比如现实主义、浪 漫主义、自然主义等。 2.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理解人物的性格、 动机和命运。 3.探索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索人性、社会和生命等深刻问题。 4.欣赏语言艺术:注意作品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感受作者 的语言艺术魅力。 五、阅读文化 阅读文化类作品可以拓宽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文化类作品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化背景:了解作品所在国家和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分析文化现象:注意作品中反映的文化现象,比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等。 3.探索文化内涵: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哲理,理解作品对人类文化的贡 献。 4.比较文化差异:将作品与本国文化进行比较,理解文化差异和共性,培养 跨文化意识。 六、阅读生活 阅读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可以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文章反映的现实问题,比如环境保护、社会热点、人 生感悟等。 2.体悟情感变化:感受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变化,比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秋瑾《满江红》阅读理解复习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秋瑾《满江红》阅读理解复习练习 《满江红》秋瑾 [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 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没有身体,就没有人;心比人强壮。计算你生活中的肝脏和胆囊,因为人们经常很热。谁认识我?当英雄陷入困境时。孟宏辰在哪里找到知己?这件绿衬衫是湿的![简要分析]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女烈士。V-Qing这个词名叫京雄,她自称是剑虎女侠和汉侠的女儿。来自浙江绍兴。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他鄙视封建礼法,提 倡男女平等。他经常自称花木兰和秦良宇。他是一个练习文学和武术的英雄。他喜欢男装。1907年,他与徐锡林等人策划了一场起义。事件发生后,他被逮捕,并不屈不挠。6月6日,他在绍兴古轩亭口被斩首。他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2、背景资料 1903年春,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 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这首词是她 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翻译 我在京城居住时间不长,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节。因为花圃里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 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明净。四面的唱响的楚歌逐渐停歇了,终于把楚军攻破歼灭了,冲破 了家庭婚姻的牢笼。结婚八年的感受,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 子而苦恼,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很不顾惜。 虽然我的身体不能进入男人的行列。但我的心比男人更坚强。我想我这辈子的性情通 常是热情的,因为我关心别人。那些粗俗的人,他们的心,谁能理解我?身处困境的英雄 应该忍受苦难和挫折。在这个广阔的人类世界里,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知己?眼泪弄湿了我 的裙子。 四、内容理解 1.这个词如何表达秋瑾的思想和感情? 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 心中涌动的英雄气概和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沮丧情绪。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 注释译文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作者 秋瑾(1875—1907):女,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4、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5、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6、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7、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8、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9、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10、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11、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2、莽(mǎng):广大。 13、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赏析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六年下册《满江红》

《满江红》教学设计 牙克石市第四小学林文华 教材解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其中的《论语》、《三字经》、《老子》、唐诗宋词等经典,更是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多年以来,我坚持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拨动学生美的心弦,让经典滋润童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给学生“以有感情朗读来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情感” 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经典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课题叫什么?(齐读课题) 1、介绍满江红 《满江红》为词牌名,风格古朴、激昂、大气。这首词是谁写的呢? 2、介绍岳飞(谁能说说岳飞) 出示图:岳飞,字鹏举。抗金名将,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收复河山,洗雪靖康之耻,因反对议和,被秦桧害死。图为刻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的巨匾。 宋钦宗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抓走徽钦二帝,北宋从此灭亡。(岳飞词中所说的靖康之耻)。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因担心救回父兄后,自己要让出皇位,所以一心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3、介绍学法: 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二是通过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神情等,让你去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情感。一般咱们把诗词理解了,用感情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

PDCA循环在患者合法权益管理中应用

寻找语文的生命之源 ——“主题阅读”再思考 广东深圳刘宪华 从两个案例说起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个单元一般包括单元导读、4篇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内容,需14个课时。怎么教?请看两个迥然不同的案例。 案例1:普遍惯例 平均1篇文章3个课时,语文园地2个课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课时,老师范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然后再读读课文;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新词,讲读课文;第三课时,继续讲读文章,做作业。——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就在这样的教学流程里徘徊。 案例2:单元主题教学案例 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组织教材,进行拓展式“主题阅读”教学。我校王红颖老师,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样14课时,她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的:以“痛恨战争,呼唤和平”为主题,让学生默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再让学生轻声朗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两篇课文。读后,以“哪篇文章、哪个段落、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产生‘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感情”为线索,分享讨论4个课时,之后,让学生自读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语文主题阅读》里的8篇文章,还是以“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为主题,又进行了4课时的分享讨论。在这8课时里,学生从这篇文章讨论到那篇文章,从课内讨论到课外,从口语表达到书面表达,进行着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接着,老师用4课时,和学生一起背诵了与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题式·经典诵读》里岳飞的《满江红》、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3首诗歌。剩下2课时,学生做作业,老师检测教学效果。 两个案例的最大区别是课程观不同。案例1是以课文为单位,一课一课地教,只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编辑思路和编辑意图。将课文从单元中剥离出来,其教学过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识划分成细密的模块,把鲜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后,装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来学,至于课外阅读,听之任之,成了一个盲区。. 案例2是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以单元主题为“魂”,遵循“整体性原则”,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单位组织教学。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进行整体设计。而且,把与教材配套的另外两套校本教材中相关联的两个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也用“单元主题”串起来,整体施教。其教学过程,用大语文观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来指导。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法的4倍以上。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做“单元主题阅读教学”。 两个案例,反映了两种课程观,前者是“教教材”,以传授知识为本,把一套教材当作了课程的全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后者是“用教材教”,以人的发展为本,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语文教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满江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满江红》是2018年部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古诗文6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学习《满江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充分朗读词作,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优美语境。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难点: 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并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词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

海门市小学语文阶梯阅读指导方案

海门市小学语文“课外阶梯式拓展阅读”实施案(试行稿) 一、阅读目标 1.让学生在最适宜的阅读情境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语言的优美,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确保《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底线要求的达成:小学生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3.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拥有更宽广的阅读空间,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累积言语材料,提升阅读理解和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阅读容 1.书目地图概述 总原则:教研室学科工作室推荐阅读、学校自主推荐阅读、学生个性化自选阅读相结合。以下所述均为教研室学科工作室推荐的“书目地图” 将传统文化阅读与现代经典阅读相结合,全面构建课外阅读“书目地图”。教研室推荐的“书目地图”由“小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古诗词阅读”三大板块组成,其中标注“▲”的为泛读书目,其余为精读书目。六个年级形成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阶梯拓展阅读样式。具体为: 小古文阅读共60篇。根据小学生特点,选择浅近易懂、有故事、有情趣的文言短文,以明清小说为补充,每个学期一个主题,尝试“小古文课”教学。其中每学期4篇,共48篇为精读欣赏篇,其余为泛读。旨在让学生小学毕业时拥有初步的文言语感,为中学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整本书阅读80本。根据原“海门市小学生必读书”推荐书目及中小学基础阅读推荐书目,结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推荐,增加并选80本定为共读书。涉及文学、科学、人文三个类别,有儿童文学、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科普科幻小说、经典文学等等。其中每学期5本,共60本为精读欣赏篇,其余为泛读。旨在“博阅”之下奠定小学文学教育的基。另外选取国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的精华部分,引导共读吟诵,在诵读中重拾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诗词阅读100篇。古诗词经典凝聚着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特质,是汉语言的源头活水,是汉语言的言语典。以《诗经》《汉乐府》《古诗19首》《唐诗三百首》《宋词》(节选)为主,选取了100首古诗词。其中每学期6首,共82首为精读欣赏篇,其余为泛读,加“★”的篇目选自于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的诗词。旨在通过诗教涵养学生的民族气质,丰厚文化底蕴。 阅读是最具有个性化的行动。因此,各校还应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书目”,在“书目”地图的引导下静心阅读、吟诵积累,享受文字的美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课外拓展(岳飞《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词四首之满江红》课外拓展(岳飞《满江红》注释译文赏析)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

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注释 1、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冠是指帽子而不是头发竖起。 2、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3、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举动。 4、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三十,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5、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6、等闲:轻易,随便。 7、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8、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9、胡虏(lǔ):对女真贵族入侵者的蔑称。 10、朝天(阙):朝见皇帝。 11、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译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1. 认识“耘、塞”7个生字,会写“蚕、桑”等8个字。 2、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 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4、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两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渔歌子》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

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设计 一、看图猜诗,激趣导入 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谁能猜出诗哪首诗?(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读了第一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读全诗!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讲解读古诗的方法 2、谁想读?读准没有? 4、学习检查生字“桑”,相机纠正。 指导“桑”的书写;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本诗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生汇报 3、讲解前两句

2021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1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课外阅读。 五月的秧苗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公到地里去干活。叔公扛着锄头,到地里去清垄,我背着草筐,跟在叔公的背后,捡拾叔公清除下来的杂草。 五月的天,已很有些热。无遮无拦的天空下,火辣辣的太阳光,毫不留情地照射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天已有很多日没有下雨了,地里旱得很,还没长到我小腿弯高的玉米苗,全都晒得蔫蔫的,有些叶子都打起了卷。即使这样,叔公清垄还很仔细,他不仅把秧苗周围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在每棵秧苗周围深深地划拉上几锄,仿佛嫌秧苗根下的水分还蒸发得不够似的。 我不解,便问:“秧苗都旱成这样了,为啥不浇水,还要再划拉上几锄?”叔公笑着回答说:“傻孩子,知道吗,有钱难买五月旱。这五月的秧苗,正是扎根的时候,这时旱一旱它,给它松松土,秧苗的根就会尽力往深处扎伸,去找水分。表面看起来,秧苗蔫蔫的,一点儿也不翠绿茂盛,但秧苗的根却会因此扎得深,扎得牢固,一旦到了六月的雨季,秧苗就会迅速地往上蹿个子,即使遇到狂风暴雨,秧苗也不会倒伏减产。而且,由于秧苗在土壤里根系扎得深,分布广,吸收的营养成分也多,结的果实——玉米也会特别大……” 听了叔公的话,我不由得恍然大悟。 多年过去了,叔公的话还回响在我的耳旁。现在细想,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这磨难这苦,说不定会成为你的一笔财富,激励你成长得更加茁壮。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得风雨的。小时候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优裕生活,长大了一点儿挫折就可能把你击垮。要经得起生活的风吹雨打,从小就应该像那些秧苗,勇于接受生活苦难的磨砺,这样,日后你才能长成蓬蓬勃勃的栋梁之材。 1.五月正是玉米苗的时候,旱一旱它,秧苗的根会扎得 ,扎 得。到了六月,玉米苗就会。 2.为什么说“小时候多受些磨难,多吃些苦,并不是坏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全面)

2021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全面)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打伞的女孩 南天门的花果山上有一个景点。我们快到这个景点的时候,雨下大了,只好在大树下躲雨,躲了好一会儿,有三个伙伴见到一位打伞的女孩,就钻进她的雨伞里去,变成了四个人共用一把伞。他们佝偻着身子像四个蒜瓣围着蒜头的茎,煞是好笑。我这时打量起这个打伞的女孩。先前还当她是迷路的小游客呢,但看她不惊不慌的样子,穿着家常衣服,又不像。问她是做啥的。她的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地说是带路的,带到山顶两块钱。说着,扭头看着背后的林间小路。我望了去,路边有民居。是她的家?到底是孩子,不会招揽生意,要不是躲雨,要不是问她,都不知道她在等什么。这也是生活呀。因地制宜,山里的孩子就靠带路来赚一点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 雨,下小了,我们继续前行。百步之外,又碰上一个打雨伞的孩子,好比菜场上的又一个“摊位”。能肯定她是带路的了,所以直接问她今天带过几个人了。她说,带过一个,得了两块钱。看样子,花果山上有一个“带路族”。但这“带路族”的两位孩子都很木讷。为什么不会拿几把伞来卖卖呢?卖给躲雨的人,价格可以上浮呢。 我忽然想起她们应该唱着带路歌去带路。我来给她俩写个带路歌吧。“啦啦啦,啦啦啦,花果山中有我的家,走小道,抄近路,上山的小道在我脚下。只要花上两块钱,水帘瀑布可以直达。” 希望以后她们能唱着这首《带路歌》给游客们带路,这样她们可能生意兴旺起来呢! 1.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佝________(gōu jù)偻打量________(liáng liàng) 上浮________(fóu fú)兴________(xīng xìng)旺 2.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_比成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因地制宜”的意思。“地”在文中指________,“制宜”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 训练及答案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XXX XXX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XXX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他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不仅远远地超过了我国古人,而且比欧洲科学家取得相同的成果早了一千多年。 在天文历法方面,XXX的贡献也很大。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XXX编制的《元嘉历》。XXX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误差,于是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XXX六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虽然他的历法当时没有被采用,但十年后,“大明历”的先进之处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国家最终还是废除了旧历法,采用了“大明历”。 此外,XXX还是一位能工巧匠。他制成了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多种器械。只可惜这些精巧的器械,都没有流传下来。

(1)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分别概述了祖冲之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的成就。 (2)本文的中央句是________。 (3)你还知道祖冲之哪些方面的发明创造?写一写。 【答案】(1)四;数学;天文历法;机械 (2)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他博学多识,一生中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3)略 【解析】【分析】(1)考查有几个自然段,此题较容易,短文按自然段分得清楚,认真数一数便可知道。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第一自然段。 (3)了解XXX的发明创造,可通过查找资料获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含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目标)(29页)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纯朴的乡村”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一篇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一次口语交际“转述”,一篇习作“我的乐园”,一个“语文园地”。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情景和场景。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进行背诵。 3.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5.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摘抄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句子。 3.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3课时 《乡下人家》2课时 《天窗》2课时 《三月桃花水》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古诗词三首 本课安排了两首诗和一首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人用梅子

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展现了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清平乐·村居》通过描写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这三首诗词从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的角度描写了农村生活,展现了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乡村风光。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知识,对于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这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乡村景色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和导语代入诗的意境、画面和体悟诗境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性学习,再请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在读中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三首诗词可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词中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诗和词的形式上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诗词时眼前浮出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读感悟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看注释和插图,朗读背诵,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三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的生活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朗读诗词,说说朗读时眼前浮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师:本课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感知诗词大意。 3课时 1.认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一诗中的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