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脑病科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印发稿)

脑病科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印发稿)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实用标准文档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与实践是从单病种角度对中医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同时积累了中医临床专家的共识,建立和完善各单病种中医诊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医疗、护理和患者都会产生有利的作用。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同时成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

实施前组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有关管理和实施要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争取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路径的流程、方案、表单及实施、管理方法和评价、报告制度。

一、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实施小组组长:苑司臣副组长:张贵格申春霞吴杰(质检员)成员:谭海军王秀芳马银玲及全科医护人员二、管理实施小组职责1.负责搜集临床路径病种相关资料。

2.负责培训科室医护人员临床路径有关知识和管理办法。

3.制定本科室临床路医疗、护理相关措施。

三、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制定适合本科实际的实施方案。

2. 医师必须严格掌握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和住院流程。

接诊临床路径病种后,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定进入路径,向患者讲解执行临床路径的意义,告知患者诊疗护理方案、检查检验项目以及需要配合内容等。

3.对执行临床路径患者的医嘱、病例、病程记录等必须详细记录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一、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编码为:I69.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火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气虚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 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I69.301)。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标准4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必需 检查 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凝血功能检查 血压、心电图 胸部X线透视或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诊断 依据
治疗 方案 选择
进入 路径 标准
中医 证候 观察
标准住 院日为 ≤21天
入院 检查 项目
治疗 方法
出院 标准
变异 原因 分析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 中风病 TCD编码: BNG08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 脑梗死 ICD-10编码 I63
诊断依据
疾病分期
2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诊断依据
病类诊断
3
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诊断依据
证候诊断
4
中经络: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中脏腑: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主要症状:
偏瘫 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 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
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 诱因 常有先兆 症状
发病年龄 多在40岁 以上
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 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 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中风病临床路径与表单

中风病临床路径与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一、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 编码为: I69.301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火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气虚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 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 I69.301 )。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

中风临床路径

中风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与实践是从单病种角度对中医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同时积累了中医临床专家的共识,建立和完善各单病种中医诊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医疗、护理和患者都会产生有利的作用。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同时成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

实施前组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有关管理和实施要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争取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路径的流程、方案、表单及实施、管理方法和评价、报告制度。

一、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实施小组组长:苑司臣副组长:张贵格申春霞吴杰(质检员)成员:谭海军王秀芳马银玲及全科医护人员二、管理实施小组职责1.负责搜集临床路径病种相关资料。

2.负责培训科室医护人员临床路径有关知识和管理办法。

3.制定本科室临床路医疗、护理相关措施。

三、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制定适合本科实际的实施方案。

2.医师必须严格掌握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和住院流程。

接诊临床路径病种后,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定进入路径,向患者讲解执行临床路径的意义,告知患者诊疗护理方案、检查检验项目以及需要配合内容等。

3 .对执行临床路径患者的医嘱、病例、病程记录等必须详细记录临床路径实施情况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O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1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得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与脑梗死(ICD-10 编码:I63)得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得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旳95个病种中医诊断方案及临床途径,结合我县我院旳实际状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旳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老式针刺措施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措施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旳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措施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防止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有关诊断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状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中医临床路径1-脑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1-脑病科

中医临床路径1-脑病科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3)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9)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14)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17)肝豆状核变性中医临床路径 (21)头痛(偏头痛)中医临床路径 (25)假性延髓麻痹中医临床路径 (34)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中风急性期诊疗路径-课件

中风急性期诊疗路径-课件

等。
n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16
(5)气虚血瘀证
n
治法:益气活血。
n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
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
芎、地龙等。
n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安胶囊、
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17
3.常见变证的治疗
n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
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预防与护理等。源自29(一)评价标准
n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
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n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lasgow昏迷量表(
GCS) 、 美 国 国 立 卫 生 研 究 院 卒 中 量 表 ( NIHSS) 评
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
语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
黄、胆南星等。
n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
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
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n
中成药:
n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
黄清心丸、紫雪散、珠珀猴枣散等。
9
(2)痰蒙清窍证
n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n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
7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n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
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 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8
1.中脏腑
n (1)痰热内闭证
n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

中风(脑梗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中医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中风病(TCD 编码为:BNG080;ICD10 编码为 I61、I63:);2、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脑梗死(ICD10 编码为)。

(二)诊疗依照。

中医诊疗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相关诊疗依照制定(见附件)。

西医诊疗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1)病史: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阻挡、局灶体征;(2)主要症状: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深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吵嘴倾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3)协助检查:头部影像学(CT/MRI )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照。

治疗方案依照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连续高升,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倾斜,语言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 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 15 克,黄芩、栀子、川芎各 10 克,生甘草 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语言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倾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圆滑,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 15g、胆星 12g、天竺黄 10g、半夏 10g、橙皮 15g、地龙 6g、僵蚕 6g、全蝎 6g、远志 10g、石菖蒲 10g、桑枝 10g、鸡血藤 10g、丹参 10g、红花 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直,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 《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 克,当归10 克,赤芍7.5 克,地龙 5 克,川芎7 克,桃仁 5 克,红花 5 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 克,当归20 克,赤芍20 克,地龙25 克,川芎20 克,桃仁20 克,红花50 克,陈皮20 克,用药 5 剂后大有成效.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 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 克,当归20 克,赤芍20 克,地龙25 克,川芎20 克,桃仁20 克,红花50 克,陈皮20 克,僵蚕20 克,蝉衣50 克,防风10 克,荆芥10 克,半夏10 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 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我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因为,这几年我的只要治疗的病人大部分是心血管有毛病的。

我现在谈两三个病例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

第二个,是我们这里公安局长的父亲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自己照顾自己。

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是北方的人,在我们南昌工作。

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

我说这些就是将我临床的经验告诉大家,只要是症符合,就可以大胆用,用我父亲的一句土话来说:“黄芪。

葛根等是饭药”话糙理不糙,哈哈,见笑了!另外,前几天我还有用在一个福建老干部出现中风预兆,手麻,眼睛花,走路不稳定。

三剂就好,这个这是电话开方。

另外告诉大家的是黄芪是先煮代水煎其它的药。

关于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中风临床操作:1.中经络[治则]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处方] 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加减]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治则] 醒脑开窍,兼开窍启闭,回阳固脱。

[处方] 水沟、内关。

[加减]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呼吸衰竭加气舍。

[操作] 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

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适宜技术1.平衡针法[取穴](1)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

(2)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

(3)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4)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

[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厘米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手法]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消毒穴位后,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一分钟。

技术标准:进针动作轻柔,快速刺入皮下,捻转角度为90°±,频率为60±次/分,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

强化手法: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一分钟。

技术标准: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厘米,频率为6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一分钟,每日一次。

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疗程。

2.头穴透刺[处方]意识障碍较轻:神庭透上星、太阳。

精神症状:神庭透上星、曲差透五处、本神。

头痛:太阳透上关、风池。

尿便障碍:四神聪透百会。

失语:风府透哑门。

面瘫:地仓透颊车、下关。

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海泉、风府、风池、翳风等。

瘫痪:百会穴透太阳穴连线平均分4段,依次分别针4针。

感觉障碍:络却透承灵透悬厘。

眼球运动障碍:印堂、太阳。

[操作] 采用快速进出针、快速小捻转间断针刺方法。

以28号1.5寸针灸针首先垂直刺入皮下或头皮帽状腱膜下后,以15°角的针刺方向沿头皮或皮肤轻微、快速、不捻转刺入一寸。

太阳、风池、下关、廉泉、金津、玉液、海泉等穴位按选穴方向采用快速直刺或斜刺,刺入一寸。

采用快速捻转实行针刺手法的同时,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运动、语言、吞咽等神经功能锻炼。

每日治疗一次,每周6次,每周停针一天,28天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1.头针[取穴] 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 选毫针与头皮成30°角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

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隔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2.穴位注射[取穴] 风池、肩髃、臂臑、曲池、外关、肾俞、伏兔、足三里、飞扬、悬钟。

[操作] 每次选用2~3穴,诸穴交替使用。

中药制剂可选当归、丹参、红花、黄芪、夏天无、徐长卿等;西药可选用三磷酸腺苷、烟酸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A TP、辅酶A 等。

每天或隔天一次,每穴注药0.5~2毫升。

每天或隔天一次,5~7次为一疗程。

D4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一.脑血管病(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

(2)脑血栓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B. 脑血栓气虚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E.脑出血清醒期: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

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

20剂后,意识清醒。

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

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

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E.寒胜+生乌.细辛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服药8——25.100例 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

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

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B.上肢瘫+桑枝C.下肢瘫+牛膝.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

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

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

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

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

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

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

配合西药更好。

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

随症加减效果更好。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新用。

一雷诺氏综合征孙某,女,32岁,教师。

初诊2005年11月27日。

病史:患者因工作单位离家较远,长期骑助力车上下班。

近三年来,时常出现双手色白,畏冷,麻木,疼痛,受凉时症状明显,冬季尤为严重。

西医诊为雷诺氏综合征。

治疗经过:刻诊,双手色白,局部青紫,麻木疼痛,不能接触冷水,上班途中疼痛尤为明显,有时不能完成书写,得暖后证情略有缓解,体倦乏力,纳食尚可,大便时溏。

触摸其手,冰冷异常。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属气虚寒凝,血脉瘀滞。

治以益气散寒,活血通络为法。

生黄芪60g,当归12g,川芎6g,红花6g,地龙6g,白术10g,姜黄10g,桂枝10g,夜交藤20g,丝瓜络10g,甘草3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