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北刘寄奴与刘寄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北刘寄奴与刘寄奴
北刘寄奴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全草。
又名:寄努、罐茶、除毒草、钟茵陈、鬼麻油、铃茵陈、金钟茵陈。
原植物阴行草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甘肃、宁夏。
本品药材性状:长30~80cm,全体被短毛,根短而弯曲,稍有分枝。
茎圆柱形,有棱,有的上部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或有白色髓。
叶对生,多脱落破碎,完整者羽状深裂,黑绿色。
总状花序顶生,花有短梗,花萼长筒状,黄棕色至黑棕色,有明显10条隆起的纵棱,先端5裂,花冠棕黄色,多脱落。
蒴果狭卵状椭圆形,较萼稍短,棕黑色。
种子细小。
气微,味淡。
本品味苦,性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中医临床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癥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北刘寄奴有明显保肝利胆作用,能降低血清胆固醇。
刘寄奴2015年版中国药典没有收载,为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 的干燥地上部分。
又名:九牛草、九里光、大叶蒿、山菊花、千粒米、化食丹、六月白、六月雪、六月霜、艾丸药、白花尾、苦速婆、金寄奴、炭包包、香蒿子、斑枣子、细白花草、南刘寄奴、铁杆茵陈、野马兰头。
原植物奇蒿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贵州、云南。
本品药材性状:茎枝长60~90cm,通常已弯折,直径2~4mm,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常被白色毛茸。
茎质硬而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央白色而疏松。
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或脱落。
枝梢带花穗,枯黄色。
气微芳香,味淡。
本品味辛、苦,性温;归心、脾经。
功能:破血通经,敛疮消肿。
中医临床用于经闭癥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刘寄奴有抗菌,抗缺氧作用,对卵巢和子宫功能、对肝脏损害有影响。
刘寄奴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
谓“味苦,温。
主破血下胀。
多服令人痢。
生江南。
”《本草图经》曰:“刘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
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已来。
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莴苣。
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也。
”考其文图可知,所指的是菊科奇蒿。
明《本草
纲目》载:“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荬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荬子。
”考其文图,认为系菊科华泽兰。
清《植物名实图考》称刘寄奴有两种,其一所指为华泽兰;其二为菊科白苞蒿无疑。
杜华洲等本草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的刘寄奴应为菊科植物奇蒿 A. anomala,现今北方各地使用的多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 chinensis,但不是历史上沿用的主流品种。
广东则使用菊科植物白苞蒿A. lactiflora。
应用紫外光谱法对阴行草和白苞蒿进行了比较鉴别,两者的零阶、一阶和二阶光谱均有明显差别,易于鉴别。
阴行草为目前刘寄奴的主流品种之一,历代本草中没有作刘寄奴药用的记载。
但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中记述在刘寄奴条目下,绘有一带果的全草图,并注“市卖干刘寄奴草形”,其果实椭圆形而尖,果实表面有纵棱。
结合目前商品药材考察,此为阴行草无疑,然主治袭于《本草纲目》刘寄奴条,可见明末已以阴行草作刘寄奴入药。
今北方大部分地区以本品作刘寄奴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阴行草始见于宋《本草图经》,为山茵陈的一种。
苏颂谓:“今南方医人用山茵陈乃有数种……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如艾,味苦,干则色黑。
”至明代则称之为金钟茵陈,《滇南本草》谓:“金钟茵
陈,味苦,性寒,利小便,疗胃中湿热,痰发黄,或眼仁发黄,或周身发黄,消水肿,服后忌豆。
”清代本品则复称山茵陈。
阴行草之名出现较晚,见于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谓:“阴行草产南安,丛生,茎硬有节,褐黑色,有微刺,细叶,花苞似小罂上有岐,瓣如金樱子形而深绿。
开小黄花,略似豆花,气味苦寒……湖南岳麓亦有之,土呼黄花茵陈,其茎叶颇似蒿,故名……阴行,茵陈,南言无别,宋《图经》谓茵陈有数种,此又其一也。
《滇南》谓之金钟茵陈,既肖其尖形,亦闻名易晓。
主利小便,疗胃中湿,痰热发黄,或周身黄肿,与茵陈主疗同,其嫩叶绿脆,似亦可茹。
”由此看,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以阴行草作土茵陈入药亦有其本草依据。
黄海棠(湖南连翘)为湖南、湖北两省刘寄奴习用品。
历代本草中刘寄奴条下亦无该植物,但清《植物名实图考》曾载“湖南连翘,生山坡,独茎方棱,长叶对生,极似刘寄奴,梢端叶际开,5瓣黄花,大如杯,长须迸露,中有绿心,如壶芦形,一枝三花,亦有一枝花,土人即呼黄花刘寄奴,以治损伤,败毒。
”此述为湖南连翘无疑,有黄花刘寄奴之称,并与刘寄奴的功效相类似,可能是作为刘寄奴药用的历史渊源。
中药刘寄奴的品种自古就混乱,古代曾做刘寄奴药用的有4种植物,近代曾以刘寄奴药用的多达9科30余种,目前作刘寄奴使用的
共有7种植物,即奇蒿、阴行草、白苞蒿、华泽兰、轮叶香茶菜、湖南连翘、元宝草,其中大多数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主流品种为菊科植物奇蒿和玄参科植物阴行草。
从历史的角度以品种延续与变异的观点综合评价刘寄奴的原植物,认为奇蒿应为刘寄奴的正品。
华泽兰、白苞蒿、湖南连翘、元宝草在本草中亦曾以刘寄奴(或黄花刘寄奴)记载,但流通范围较小,可为地区习惯用药。
北刘寄奴含挥发油,强心苷、D-甘露糖、对香豆酸、芹菜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
张达等从中分离鉴定出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芹菜苷、木犀草苷等黄酮类成分。
姜宏梁等从中分离鉴定出3个奎尼酸酯类化合物:3,4-二咖啡酰基奎尼酸、灰毡毛忍冬素F、3,4,5-三咖啡酰基奎尼酸甲酯。
又从中分离鉴定生物活性成分7-甲氧基香豆素、7-羟香豆素、异阿魏酸、1R,2R,4R-三羟基薄荷烷、反式对羟基桂皮酸和胡萝卜苷等。
刘寄奴含挥发油、生物碱、奇蒿黄酮、香豆素、异泽兰素、小麦黄素、脱肠草素、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西米杜鹃醇、7-甲氧基香豆素、醋酸橙酰胺、5,7-二羟基-6,3’,4’,5’-四甲氧基黄酮、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三裂鼠尾草素、瑞诺木烯内酯、狭叶墨西哥蒿素、刘寄奴内酯、软脂酸、奇蒿内酯等。
据潘颖宜等报道,北刘寄奴和南刘寄奴均有显著抑制血小板
聚集反应的作用,这为它们临床用于血栓及瘀血病证提供了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显示二者的活血化瘀作用相似,强度相近。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均可用作活血化瘀药,但二者在敛疮消肿、清热利湿方面的功用是否一致,还有待于研究证实。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白苞蒿(菊科),又名四季菜、刘寄奴、鸭脚艾、甜菜子、甜蒿子、广东刘寄奴;干燥药材为带花的地上部分,茎直立,有棱,灰棕色,质脆易折断,叶互生,羽状深裂,有3~5裂片,边缘有疏锯齿,有叶柄,茎梢生头状花序,花细小,白色,集成圆锥花序状,气微弱,味淡;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本品在广东、广西作刘寄奴药用;李子鸿等对其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其中24个主要化合物,占总量的79.56%,其中α-石竹烯(1.10%)、姜黄烯(6.05%)、β-金合欢烯(1.03%)、橙花叔醇(1.23%)、α-没药醇(3.20%)、spathalenol (10.44%)、十六酸(26.09%)、亚油酸(9.89%)、油酸(2.90%)等为其主要成分;(2)红陈艾,又名水蒿、萎蒿,除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西藏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全草功能破血行瘀,下气通络;本品在四川东部作刘寄奴药用;(3)三脉叶马兰,又名山白菊、三脉紫菀,分布几遍全国,全草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喘,乳蛾,
痄腮,乳痈,小便淋痛,痈疖肿毒,外伤出血;本品在广东作刘寄奴药用;(4)毛茎马兰,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热感冒,头痛,咳嗽,胸痛,周身疼痛,蛇咬伤,烧、烫伤;本品在广东作刘寄奴药用;(5)鬼针草,分布几遍全国,全草用于咽喉痛,肠痈,传染性肝炎,吐泻,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痛,疟疾,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本品在福建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6)三叶鬼针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全草用于咽喉肿痛,吐泻,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痛,疟疾,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本品在福建作刘寄奴药用;(7)熊胆草,又名苦艾、苦蒿、刘寄奴、苦龙胆,分布于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本品在云南玉溪作刘寄奴药用;(8)小白酒草,又名小蓬草,分布于全国各地,全草用于口腔破溃,中耳炎,目赤,风火牙痛,风湿骨痛;本品在云南作刘寄奴药用;(9)一点红,分布于华东、中南及云南,其他地区栽培于公园或庭院,全草用于咽喉痛,口腔破溃,风热咳嗽,泄泻,痢疾,小便淋痛,子痈,乳痈,疖肿疮疡;本品在广西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10)华泽兰,全国各地多有分布,本品在广东作刘寄奴药用;(11)羽叶马兰,本品四川作刘寄奴药用;(12)掌叶狗舌草,又名麻叶千里光,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四川,全草用于心脏病,咳嗽痰喘;本品在四川作刘寄
奴药用;(13)松蒿(玄参科),除青海、新疆外,全国各地普遍分布,全草功能清热,利湿;
(14)湖南连翘(藤黄科),干燥药材茎圆柱形,具4棱,表面红棕色,具节,质硬,断面中空,节上着生对生叶,顶端有3~5个圆锥形蒴果,先端5裂,内有多数种子,气微,味苦涩;分布于全国各地,全草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肝火头痛,黄疸,疮疖;湖南称其为黄花刘寄奴,湖南、湖北作刘寄奴药用;(15)赶山鞭,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全草用于吐血,咯血,崩漏,创伤出血,风湿关节痛,神经痛,跌打损伤,乳痈,疔疮肿毒,多汗,又可作清凉解渴剂;本品在四川成都、陕西西部作刘寄奴药用;(16)小连翘,本品在湖南也作刘寄奴药用;(17)地耳草,又名田基黄,分布于秦岭以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全草清热利湿,散瘀消肿,止痛;四川称其为刘寄奴,本品在四川西部、湖北襄阳作刘寄奴药用;(18)贵州金丝桃,分布于贵州、云南,根、种子用于经闭,痞块,黄疸,月经不调,痢疾;本品在贵州曾作刘寄奴药用;(19)金丝梅,分布于华东(除山东)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舒筋活血,催乳,利尿;(20)贯叶金丝桃,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
湖南、四川、贵州,全草用于风湿骨痛,口鼻生疮,肿毒,咯血,吐血,肠风下血,烧、烫伤,外伤出血,无名肿毒,头晕目赤,小便淋痛,月经不调;本品在陕西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21)大花金丝桃,又名突脉金丝桃,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湖北、四川,全草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骨折出血,小便淋痛,毒蛇咬伤;陕西称其为大叶刘寄奴;(22)元宝草,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陕西、甘肃、台湾,全草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风湿腰痛,吐血,咯血,痈肿,毒蛇咬伤;本品在湖南、湖北作刘寄奴药用;(23)香青兰(唇形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地上部分泻火,清热,止痛,止血;本品在辽宁作刘寄奴药用;(24)毛地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四川个别地区以其作刘寄奴药用;(25)牛尾草,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本品在广西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26)铁轴草,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痢疾,风热咳喘,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痧症,皮肤湿疹,叶用于外伤出血,刀、枪伤;广西南宁作刘寄奴药用;(27)假黄麻(椴树科),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全草用于风湿痛,跌打损伤;本品在安徽部分地区充刘寄奴药用;(28)野百合(豆科),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东北、华东;在山东烟台作刘寄奴药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乱
代用;(29)岩败酱(败酱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辽宁以此作刘寄奴药用;(30)白马骨(茜草科),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全株(六月雪)用于感冒,咳嗽,牙痛,乳蛾,咽喉肿痛,急、慢性肝炎,泄泻,痢疾,小儿疳积,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目赤肿痛,风湿关节痛,带下病,痈疽,瘰疬;本品在浙江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31)六月雪,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功效与白马骨相似;在浙江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32)獐牙菜(龙胆科),又名双点獐牙菜,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全草用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淋症,肠胃病,感冒发热,时行感冒,咽喉痛,牙痛;本品在四川西昌作刘寄奴药用;(33)王不留行(麦蓝菜)(石竹科),本品在湖南一些地区误作刘寄奴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