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种植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

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1)冬性品种。

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小,时间长。

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

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种。

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0-12℃,5-15天即可通过这一阶段发育,这类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较弱。

2、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

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有较高的温度。

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提前抽穗成熟。

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

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为三个类型:
(1)反应迟钝型。

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经过16天以上就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指的春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

在每天8小时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每天12小时
日照能正常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历时25天左右,一般指半冬性品种。

3、阶段发育理论在小麦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引种。

小麦品种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差异,对品种的要求各不相同。

如北种南引,由于南方温度较高,日照时间较短,不能满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所要求的低温和长日照条件,发育迟缓,表现迟熟,甚至幼穗发育不全不能抽穗。

南种北引,越冬前很快通过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表现早熟,且易冻害,也南成功。

纬度相同或大致相近的地区引种较易成功。

(2)确定适宜的播种期。

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低,时间长,在南方种植不会拔节,宜早播。

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播种过早,很快通过春化阶段而进入光照阶段,年内出现拔节现象,易受冻害而减产。

所以春性品种宜迟播。

半冬性品种则介于春性和冬性品种之间,因此应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早晚,合理选用和搭配品种,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宜用半冬性品种,反之宜用春性品种。

早茬地可适当早播,宜用半冬性品种。

晚茬地可适当晚播,宜用春性品种。

(3)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

春性品种春化阶段短,分蘖力弱;冬性品种春化阶段长,分蘖时间长,分蘖力强;半冬性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在确定播种密度时,为保证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春性品种播种密度要大些,而半冬性品种播种密度稍小些。

(4)确定栽培管理措施。

小麦完成春化阶段期间,主要分化叶片、分蘖、节和节间的营养器官,如能延长春化阶段时间,增加主茎叶片数和单株分蘖数,有利于争取多穗;小麦进入光照阶段后,开始分化穗这一生殖器官,因此光照阶段发育越快,穗分化时间越短,穗越小,反之则有利于形成大穗。

在小麦阶段发育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增加适当的氮素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分化时间,从而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

(三)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产量是指有机物质和数量或生物质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小麦生产和积累的有机质的总量,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籽实。

1、小麦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小麦的生物产量中90%以上是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生产是形成产量的主要基础,小麦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光合生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时间X光合生产率,当小麦灌浆结实期当地气温适宜而偏低时,昼夜温差大,呼吸作用减弱,对有机物质消耗减少,叶片光合寿命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延长,光合生产率提高,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输送。

小麦一生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
拔节——抽穗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45-50%(最快);
抽穗——成熟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35%(次之);
茎杆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70%;
叶鞘和叶片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
抽穗扬花期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状况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亩实粒数及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
每亩穗数X每亩实粒数X千粒重(克)
产量(667㎡)=
100
(1)穗数的形成。

小麦穗数是由主杆穗和分蘖穗组成,由于小麦的播种不同,基本苗数不同,主穗在总穗数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一般在25-70%之间,增加分蘖穗提高成穗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分蘖成穗规律是:低位蘖分蘖成穗率提高,高位蘖分蘖成穗率减弱,主茎基部第一、二分蘖成穗率可达60-80%,随着分蘖节位的提高,成穗率急剧下降。

早发生蘖成穗率高,迟发生蘖成穗率低。

(2)粒数的形成。

小麦在幼苗期前就开始进入小穗分化发育期,一般在短日照5-10℃的温度能延长小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数,为多花多粒打基础。

拔节至孕穗期是小花发育的关键期,营养不足或密度过大,导致小花大量退化而减少穗粒数。

孕穗至开花期,是花粉粒和小花发育的重要时期,光照不足影响有机营养缺乏,低于10℃的温度造成小花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影响小花正常结实,因此,只有在形成较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改善小麦拔节后的营养和光照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减少小花退化,形成较多粒数。

(3)粒重的形成。

小麦开花后8-10天,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形成,随后灌浆速度加快,中期籽粒增重达到60-70%,前期、后期各占15-20%。

因此小麦灌浆期间,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气温适宜有利于籽粒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二、小麦栽培技术
(一)整地
1、土地平整。

2、土层深厚。

3、结构良好。

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

(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

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
深——适当加深耕作层;
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
碎——土渣细小;
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
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
1、小麦施肥特性
(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
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

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

(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
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
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
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

(3)小麦与微量元素。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

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

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

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

(4)施肥方法
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
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

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

追肥:追肥占40%。

小麦栽培技术
选择良种
选用品质优良、单株生产力高、抗逆性强、经济系数高、不早衰的良种,有利于实现千斤以上的产量目标。

精细整地,平衡施肥
精细整地
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播前进行精耕细整,翻耕23~25 cm,进行桔秆还田,不但增强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打破犁底层,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旱地20~25cm,稻茬地15~20 cm),耕后耙细(碎)、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

[1]
做畦开沟
垒筑田埂,建立麦田灌、排水相配套的设施,挖好“三沟”(墒沟、腰沟、地头沟),开春后及时疏通“三沟”,使沟渠相通,以满足灌、排水的要求。

平衡施肥
根据土壤综合肥力状况制定施肥方案,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施用,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

在耕地的同时要施足基肥,施有机肥30~45 t/hm2、纯N 225.0kg/hm2,P2O5 90.0~112.5 kg/hm2、K20 75.0~112.5 kg/hm2,为减少冬雪春雨造成的化肥流失损耗,避免小麦中后期脱肥早衰,将50%左右的氮素化肥后移到拔节至孕穗期间分2次追施,从而使小麦籽粒中赖氨酸、蛋白质含量提高。

适期适量播种
种子处理
播种前要进行药剂拌种或直接选用包衣种子。

适期播种
为培育壮苗,形成根系发达、茎蘖数较多的小麦生产群体,充分利用热量资源,要适期播种,从而为小麦高产奠定基础。

一般小麦在田间持水量为70%~80%时最有利于出苗。

因此,当播期、土壤墒情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做到适墒播种,可晚播3~5 d,从而使小麦全苗。

一般在日均温、冬前>=0℃积温分别为16~17,650℃时播种最佳,在越冬期能够形成6叶1心壮苗。

播种量
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播种期确定小麦的播种量,一般半冬性、弱冬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上中旬、9月底播种,播种量90~105 kg/hm2;弱春性、春性品种分别在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播种比较适宜,播量120~150 kg/hm2,随着播期推迟适当增加播量。

7 500 kg/hm2以上的高产田块,基本苗可控制在180万~225万株/hm2, 9月底10月初播种可降到150万~180万株/hm2。

对于分蘖成穗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195万~270万株/hm2。

科学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与除草
为防止发生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小麦安全越冬,要及时进行灌水,使小麦形成壮根。

为使杂草防治效果较好,可在1月中旬至2月下旬进行化学除草。

2月中旬至2月底,3月中下旬分别追施化肥75~120、120~150 kg/hm2,促进小麦返青拔节,提高小麦的分蘖率。

3月初要浇返青水,肥力中等、群体偏少与肥力高、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分别在拔节期稍前或拔节初期、拔节后期进行追肥浇水。

化学调控防倒伏
小麦倒伏分为根倒伏和茎倒伏2种,一般主要是茎倒伏,主要是由于前期氮肥施用量较大,造成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小麦徒长旺长,基部节间过长,后期出现大风天气小麦易发生倒伏。

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科学施肥浇水。

抽穗及灌浆成熟期
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中、下旬),为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粘虫、锈病、白粉病和赤毒病等,延长小麦生长期,提高产量,可喷施杀虫剂,连续使用1~2次。

同时,灌水1~2次,第1次灌水在初穗扬花期进行,以保花增粒促灌浆,达到粒大、粒重、防止根系早衰的目的;第2次灌麦黄水,以补充水分,并为复播第2茬作物做前期准备。

适时收获
一般在6月上中旬小麦基本成熟,整个麦田2/3的麦穗发黄时收割,小麦蜡熟末期是最佳收获期。

但小麦不可过于成熟,以免籽粒脱落而减少收成。

小麦要分品种进行单收、单晒、单储,以免品种混杂,降低小麦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