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汉寿毛家滩中心学校皮美蓉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写散文很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下的功夫很深,因而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朱自清总是以平常说话的口气来写作,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以期写得朴素自然些。
在《说话》一文中,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有能达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极力提倡作品的“谈话风”。
在《内地描写》一文中,他说,“这种谈话风的文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象“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所以朱自清的散文,在语言方面有极深造诣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
“五四“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作家的作品,名义上叫”白话文“,其实是不伦不类的东西,绝没有一个人的口里真会说出那样的话。
过于欧化的句法,过于长的句子,读者看了半天,还弄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有时候只把”之乎者也“换成”的了吗呢“,其余的词语和腔调还是文言的,可是,朱自清一开始写散文就用的是比较规范的白话,并以口语入文。
读他的作品,就象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对你亲切的谈话,有一种动人的风采。
他用口语娓娓动听地表现他的生活感受,我们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平稳清新,是一般书面语所达不到的。
为了口语化,朱自清很注意使用口语的词汇和句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在这里,朱自清尽量使用口语词汇。
例如,他不说春天时候各种树都开花了,争妍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不说在想象中觉得这些花已经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i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杂样儿”。
朱自清散文特点

一、写景散文得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得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得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得特点,追求逼真得艺术效果,正像她在探讨中国传统得艺术手法时所说得,“‘逼真'等于俗语说得‘活脱’或‘活像’,不但像就是真得,并且活像就是真得."(《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得造诣很深,在她笔下,无论就是梅雨潭得绿色,还就是荷塘得月光与南方得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得,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与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得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得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得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得期盼。
“春天得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得,绿绿得”.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得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得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得小草得特点。
“风轻悄悄得,草软绵绵得”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得色香,吸引无数得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与尚得“吹面不寒杨柳风”得诗句来状写春风得温暖、柔与; “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得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得香,都在微微湿润得空气里酝酿”。
语言特色散文朱自清(共5篇)

语言特色散文朱自清(共5篇)第一篇:语言特色散文朱自清【内容提要】朱自清是继冰心之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
他功力于语言的锤炼和讲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散文写得非常细致华美,有如我们传统的“工笔画”,创建了“绘画的美”,具有诗化之美。
三十年代,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在语言上更多地运用口语,使作品显得成熟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的语言艺术对后世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语言特色散文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壁”,不是以具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
”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
诗化美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
” 的确,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独特的诗化美。
首先表现在由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所孕育的语言上。
诗人的思维是跳跃、动荡的。
断续的思想、激烈的感情由非凡的比喻、奇特的想象所表现。
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主要为两个方面。
一是各种奇妙的比喻。
最为人称道的如《荷塘月色》里用“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比喻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以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荷塘上的“光与影”,用音乐美来比喻香的风和月光影,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是前无古人的。
二是独特的想象,为构造一美妙意境,作者有时真可谓煞费苦心。
如在《阿河》里描写优美的别墅周围环境这样写道:“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其散文作品风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散文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史、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人物传记等,不但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品格修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以及人文情怀,为大家深入了解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和立场提供新的视角。
一、小说美学的体现朱自清小说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强烈的小说美学风格。
朱自清的小说作品以情景描写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法,以真实和幽默的笔调为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细微的描写和人物的交际,朱自清的小说作品呈现了生动丰富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遭遇的关注与思考。
朱自清小说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细腻而又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扣人心弦的情节,都展现了小说的独特魅力,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二、独特的人文情怀朱自清散文作品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人文情怀。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现代事物的深入思考。
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语言、题材、人物等方面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影》就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深情追忆。
朱自清散文作品除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情世故的关注之外,还对自然、历史、现代生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人文情怀不仅仅体现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一个朱自清散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思辨精神。
朱自清的作品中融合了传统美学、新文化、现代文学等多种思想体系,既有对抗传统封建思想的反思,也有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作品中通常有对于人生、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探究和思考,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的思考和预测。
朱自清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和理解,采用一种深度思考的方法对现实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散文生动而有深度,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被誉为“散文圣手”。
研究朱
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探究其语言风格,是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抒情,二是精炼,三是细细琢磨。
首先,朱自清散文具有浓郁抒情的特点。
朱自清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字,他笔下的每一句话都散发出深情的气息,充满抒情性。
特别是他在处理某些情节和感悟的时候,常常以浓郁的抒情手法,表达出人间的真情实感。
其次,朱自清散文具有精炼的语言特点。
他的散文形式并不长,篇幅也不长,但语言尽可能地精炼,每一句都能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意思。
例如他的代表作《兰》一文,文字精炼细腻,意蕴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再者,朱自清散文具有细细琢磨的特点。
朱自清的文字具有内在的张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琢磨的,以语言处理出各种细微的变化。
他的语言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他隐晦的语言,使人的情感得到了更深的唤醒和提炼。
朱自清的文学造诣深远,他的语言特色也将会影响我们许多人。
他的文字虽然外表简单,意思却深刻锐利。
他的文字往往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唤起了我们更加深入的关注,他的文字让我们的读书体验获得了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是独特的,浓郁的抒情、精炼细腻、细细琢磨,都是朱自清伟大文学创作背后的原因,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语言艺术美学。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中以《荷塘月色》最广为人知。
这篇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夜晚在荷塘散步时的所见所感。
其语言艺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生动的描写朱自清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
在《荷塘月色》中,他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描写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其境,听到荷叶摇曳的声音,看到荷花在月光下的倒影,感受到淡淡的清香。
2.含蓄而深刻的抒情朱自清的散文有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抒情风格,不夸张也不浮夸。
他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和思索。
例如,“水面银光闪闪,阵阵凉风吹来,回头看灯火阑珊处,正是那古道西风瘦马的时候。
”这句话虽简短却折射出作者心中的孤独和思念。
3.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流畅自然,不哗众取宠,也不造作。
他用朴实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平实而真实的生活情感。
例如,“我听见悠悠的珠子落在叶间的声音。
”这句话虽简单,但让人感受到荷叶轻摇时的声音,非常贴切自然。
4.深刻的人文思考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关注自然的美,更注重人在自然中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在《荷塘月色》中,他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但深刻而有价值,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咀嚼。
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充满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还借助自然朴实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感受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可以说,他是一位文艺巨匠,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贡献。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
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先进的思想和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极其正统。
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正统语言类似,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相当婉转、优美、抒情,给读者一种高雅、精致、清新的感受。
例如,《卖血记》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描写了一种动人的深情:“集市上,每家孩子都在声声哭喊,人人都在挤着向僧人乞讨,那种情景,使人心碎!”其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充满乡土气息。
朱自清的散文在流派上属于乡土文学,他选择的题材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他所熟悉的乡土风土人情,整篇文章都流淌着那种质朴的气息。
例如,《有的人》一文中,他一个老伯伯的恩恩怨怨都被他详细地描写出来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弱小、艰苦的群体细腻地描写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语言表现力强烈,极具艺术性,而且作品往往都涉及社会现实问题,读者在感受其精致的语言之余,也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百态的真挚体悟。
例如,《宿舍的一夜》中,朱自清把一夜宿舍生活的无数回忆塑造得栩栩如生,充满沉静的情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说,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正统、优美、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气息,以及强烈的表现力,都使他的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和魅力,令读者无法忘记。
朱自清的散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学家,并为中国文学史添加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会员之一,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先写诗,后写散文,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
一生著作20余种,近200万字。
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写的诗、小说、散文虽各有成就,但相比之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
正如1922年写的《背影序》讲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
用文学写人生,便成了他写作的当然的宗旨。
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般指他前期的散文创作。
这些创作“漂亮和缜密”,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
朱自清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
他的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的散文以委婉缠绵见长,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则见细致绮丽,而偏重于议论的杂感之类却又表现得机智深沉,而所以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核心在“真情”。
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菏塘月色》虽展现的是一幅朦胧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图,却又交织着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缕缕淡淡的哀愁思绪,融景入情,文情并茂,这里的“情”是多么的委婉、真切。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1881-1936)是一位中国现代散文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散文语言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言情色彩和文学气息,情感丰富、表达创新、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朱自清的散文中具有极强的情感色彩。
他夹杂在客观描写中的细腻情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欢情绪。
他在散文中加入了众多的象征性意象,让充满活力的诗意和前所未有的深情浸润于读者心田。
例如,《咏鹅》中,朱自清将“娇羞的鹅”比喻为少女初夜的婉转,让读者心生美好感受。
其次,朱自清的散文选取的题材极其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对于人生各种现实的评论。
他的文章中,无论是对社会政治的讽刺,还是对荒唐社会的批评,还是饱含激情的旅游记,各具特色,文章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为读者带来升华的感官享受。
《望庐山瀑布》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朱自清在文中用生动的描述,将瀑布的壮美、气势恢宏展现眼前,让读者倍感荡气回肠。
此外,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流畅而深情的节奏。
他把语言之间的渐进关系运用自如,使得语言更加得体、通顺、朴素,比喻、比较、拟人等修辞手法多而精彩。
在《静夜思》中,朱自清把人生的意义比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黑暗中的明月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号角,把希望一一点燃,令人动容。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情感丰富,表达新颖,韵律优美,修辞手法精彩。
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时代气息,唤起人
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活力,引发共鸣。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
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荷塘月色》。
这
篇散文以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文字清新自然,不
加造作,朴素而不失含蓄。
《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对荷塘环境和自
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运用了大
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贯穿整篇文体,构建起了一道独特的审
美风景。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艺术突出的体现在描
写细节方面。
作者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和感悟。
比如,他用“荷叶隐隐”、“蛙声渺渺”等语言描绘景致,
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韵。
此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还不乏语感丰富的表现手法。
他善
于借助比较、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觉,将语言转
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用“静悄
悄的”、“清清楚楚地”等描述词语,给人以深刻而真实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一次成
功的展现。
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创作出一幅自然美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了意境的世界中。
他的语言简练而又深刻,富于诗意和艺
术性,让人为之动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朱自清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构思精巧、寓情于景、语言凝练、雅俗共赏、手法多样,能让人产生无限的艺术遐想。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继他之后,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朱自清的散文,扣住中心内容提炼素材,精密构思,从而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虚实融合、紧凑而尽情地在极经济的篇幅里表现丰富的内容。
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
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
他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
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就有明显的特点。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二、写景抒情,紧密结合朱先生散文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试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真情实感、细腻入微的描写而闻名。
其中,《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之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以作者在荷塘中遇到的一只娇艳的蛙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充满诗意的夏夜场景。
首先,朱自清先生运用灵动的笔触和恰到好处的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读起来流畅自然。
他用质朴的语言,直观地展现了荷塘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片宁静与祥和。
其次,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他将月光比作一轮银盘,将荷叶比作守夜人,将荷花比作一群群娇羞的少女,通过这些比喻,将夏夜的美景与人性的柔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篇文章更具情感色彩。
此外,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拟、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写道:“车行磨破了的旧靴,湿透的乡间小路”;“又换了一种颜色,五光十色的。
上面摆满了马蹄形的蜡烛和一盆盆的茉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展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语言艺术。
他以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优美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哲理。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之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
其散文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刻画了丰富而细腻的人性风景,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展开论述。
一、语言艺术方面朱自清的散文表达方面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上的别致和优美。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文笔清新自然,表达方式自然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借鉴白话文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文章在理解上更加易懂。
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往往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以此表现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受。
例如,他所写的雨是“缓缓的,小巧的”,这种生动形象的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二、思想深度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大多涉及生活琐事,但却深刻而充满哲理,往往在诸如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深度。
他经常用生活中丰富而细腻的体验,去阐述他对社会发展、人生哲学和人情世态的理解。
例如,在他所写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思想深刻,通过荷塘就地取材的细腻描写,告诉读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三、意境独特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意境通常是优美而独特的,往往概括出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美感。
他的意境往往清新、宜人,表现珍爱自然、留恋静谧、向往和平的情感。
他的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具体的事物,同时又引导读者从事物的具体逐渐抽象到精神高度的领域,如《背影》、《春》等作品,使人读后深受感动,意境独特。
四、审美趣味方面朱自清的散文描写和表现的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审美趣味。
他可以从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入手,以个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到他的独特视角。
例如,他所写的《背影》一文,描述了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儿子而冲出重重危险,在情感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语言艺术、思想深度、意境独特和审美趣味四个方面。
他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创造出了一系列极为精彩而且独具特色的散文作品,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诗意的语言朱自清的散文充满了诗意的语言,他善于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这样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叠音词,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同时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茂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生动的描写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生动的描写随处可见。
他擅长用细腻的文字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背影》中,朱自清描述了父亲送别时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令人感动。
质朴自然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他擅长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在《给亡妇》中,朱自清写道:“这几天家里的事情多,我不常去想你。
我睡不着的时候,想象你在温习功课,孩子们守在旁边。
他们长大了,你会搀着他们依偎在我怀里……”这段文字语言朴实无华,却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思念和爱意,令人感动。
精炼含蓄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精炼含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擅长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意境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联想和想象。
在《匆匆》中,朱自清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令人感慨万千。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艺术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写、质朴自然以及精炼含蓄等。
他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朱自清(1898年-1948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极具影响力,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一。
朱自清散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闻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语言特点。
首先,朱自清散文注重细腻的描写。
他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观等展现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在他的散文作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荷塘夜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这个宁静而美丽的景象中,令人如痴如醉。
其次,朱自清散文富有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世界。
他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沉的感情,让人读后感到心头激荡。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春》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活力。
第三,朱自清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常常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出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对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思。
朱自清散文作品《背影》中,通过对父子之间感人的故事描写,表达了朱自清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坚持和对亲情的强烈感慨。
此外,朱自清散文还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而受到赞誉。
他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思想,篇章结构简练有力,不啰嗦、不冗长,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作品流畅而富有韵律感,语言简练却又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达力。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细腻的描写、情感共鸣、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等方面。
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朱自清散文犹如一抹清风,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令人陶醉其中。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
一、口语入文,朴素清新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通俗浅近、明白如话的“口语化”艺术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语言风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语”,以北京口语为主要基础,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达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语言意境。
这种境界,既体现出与人交心似的亲切、随和,又具有了一个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组织后的清新、典雅。
如《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处。
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辞,音韵优美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1.巧妙运用叠词叠句叠字叠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一)
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新自然,语言优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朱先生主要是从朴素美、音韵美、装饰美和绮丽美四个方面提炼语言的。
学习研究朱先生散文的语言对于丰富语言,创新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
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
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
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
“白皮松不算奇。
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
”“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
“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
‘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
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
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
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