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文《致大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能够品味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著名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2)《致大海》创作背景:诗人流放期间,对大海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诗文主题解析:(1)诗人对大海的热爱、敬畏和怀念之情;(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3)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
2. 教学难点:(1)诗中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文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3. 案例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4.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文背景;(2)激发学生对大海的想象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感受诗人的情感;(2)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5.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解读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抒情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普希金诗歌的意义;2. 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理解诗歌抒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致大海》的全文;2. 课堂演讲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课堂话题,让学生了解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播放一段海洋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2. 课文理解(15分钟)(1)分段讲解《致大海》的全文,解释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抒情表达。
(2)诗歌解读:a. 第一段:介绍大海的广阔和神奇之处;b. 第二段:表达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崇拜之情;c. 第三段:描写大海的痴迷和长久的等待。
3. 韵律与表达(20分钟)(1)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韵律和音乐之美。
(2)通过朗读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4. 表演与欣赏(2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诗段进行朗读表演。
(2)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欣赏诗歌的抒情魅力,并进行评价和交流。
5. 讲评和总结(10分钟)(1)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鼓励优秀,指出不足。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巩固拓展:1. 将《致大海》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共同之处及独特之处。
2. 阅读其他普希金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双桨》等,进一步了解普希金的诗歌艺术。
3.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诗歌或散文,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致大海》教案简编
《致大海》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 诗歌主题的把握。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普希金及《致大海》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大海的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想象大海的景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引导。
5.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讲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诗歌,与同学交流欣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和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致大海》与其他描写大海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表现。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层次,把握诗歌情感。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哪些中国古诗以“大海”为意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白居易《长恨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二、人物简介三、理清结构线索:和大海的感情交流第一部分:1-2 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 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 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四、品析语言1.第一部分:与大海告别1.1诗歌第一节:再见吧,自由的元素!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思考:结合诗人生平的遭际,说一说诗人为什么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
时代背景:沙皇专制统治个人处境:遭受流放,备受压抑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
点拨:它的著名的首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一语道出大海的实质,使大海从此成为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
因为诗人生活在一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国度,因为自己的流放命运和备受压抑的人生处境,诗人迫切渴望自由,而大海的辽阔、奔放和桀骜不驯就成为对他的自由精神和意志的召唤,因此诗人会把大海作为“自由的元素”来表现。
1.2诗歌第二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思考:第一节和第二节为何要两次提到“最后一次了”?第一节从视觉着手,第二节从听觉落笔,都体现出大海的雄浑和壮美。
大海自由奔放, 雄浑沧茫, 具有一种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诗人心中, 大海容光焕发, 有着蔚蓝色翻滚着光泽的雄姿, 有着深沉浑厚的音响, 有着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说课稿(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敏感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致大海》;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致大海》的文本;2.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3. 诗歌分析的相关参考书目;4. 写作练习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大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大海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的象征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学生自主或集体背诵课文。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短语,如有困难可向教师求助;(2)教师选取重点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例句演示;(3)学生通过朗读和造句,巩固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4.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1)教师简述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3)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5. 诗歌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生进行诗歌分析的口头报告或写作练习。
6.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或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教案:致大海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的图片,并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它。
2. 引导学生对海洋提问,例如:“你们见过海洋吗?”、“你们喜欢去海边吗?”、“你们对海洋有什么想法?”等。
主体(30分钟):1. 分享诗歌《致大海》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听,并希望他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从诗歌中得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小组可以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4.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海洋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对海洋的感受。
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海洋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短文或简单的画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将他们的个人作品进行分享,让他们了解不同人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2.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活动,在学习中体会和了解海洋的美丽与伟大。
3.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和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观察和保护海洋的环境。
拓展活动建议(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例如沙滩足球、捡拾垃圾等,以体验和保护海洋环境。
2.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园进行海洋科普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态和保护。
3.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海洋的热爱和关怀。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他们阅读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备注: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诗歌《致大海》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学生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继续探索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和科学知识。
继续写相关内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随处可见的大海,是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奇景之一。
广袤无边,湛蓝如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海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它既是经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球生态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关大海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所以我们的选择性必修中也增加了有关大海的学习。
本节课的主题是《致大海》,通过诗人怀深切的感情讲述了他对海洋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文章突出了大海的美丽、广阔和神秘,内容引人深思。
发现早已存在的大海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未知和神秘的存在。
只有在我们充分了解大海后,才能充分利用、保护它。
首先,我们应该针对本题的主题开展学生的思维培养。
进一步学习体味《致大海》的内涵,明确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为此,我们可以导入教学方法,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如何自觉爱护大海,让它自由繁衍发展。
其次,对于学生如何理解、感受与表现自己对大海的敬仰之情也需有所涉及。
这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思路,从认识大海的基本概念、大海的特征与形态、大海的生命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如欣赏大海的自然风光画集,大海留言板等,来唤起学生对大海深处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通过实践活动、采风和游学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海生态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实际性,针对性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尝试使用大海水下摄影记录器等现代化工具,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大海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能够积极探究大海的神秘,感知大海的关爱,憧憬大海的未来。
同时,也能够鼓起学生的智慧之翼,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真正的实践中,满足社会需求,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综上所述,从认识大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学对象的实际特点出发,采用新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大海有更深入的认知和感知,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2.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层次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大海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主题。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欣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的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诗歌仿写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仿写。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大海的诗歌。
2.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大海为背景,表现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创作1.学生以大海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三、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享创作心得。
四、诗歌朗诵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大海,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学策略教案
高一语文《致大海》教学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表现手法的分析。
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审美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海的壮美。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辅导,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让学生找出诗歌的四个部分,分析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感悟诗歌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诗歌后的感受。
5.课堂讨论1.诗歌中,诗人对大海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2.诗歌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和感悟?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大海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情感。
收交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诗歌《致大海》,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补充: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大海的情感变化,把握诗歌的内在逻辑。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难点补充:1.帮助学生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提升情感共鸣。
2.指导学生如何从诗歌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和启示。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大海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大海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广阔、壮观、神秘……”教师继续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呢?”2.阅读课文教师提问:“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可以边读边标注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13-2《致大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骋怀抒志颂大海,借“象”显情慕自由——《致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回顾旧知,了解象征手法。
2.分析《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动机,体会象征手法在传达情感主旨方面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1.理解《致大海》的诗歌内容,理解“大海”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象征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熟读《致大海》,梳理诗歌结构。
2.查阅普希金的生平经历和《致大海》的创作背景:(1)了解普希金两次被流放的经历。
(2)了解诗歌中普希金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的原因。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回顾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意象的选择体现出不同国家的诗人不一样的文化心理。
引入本节课内容:诗歌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手法。
【新知学习】活动一:识象征。
1.联系以往所学诗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什么是象征手法。
提示:《红烛》中的“红烛”,《树和天空》中的“树”“天空”“雪花”。
2.根据以上示例的共性,谈谈对象征手法的认识。
教师总结: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等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析象征。
1.结合预习收获,谈谈对《致大海》诗歌题目、诗歌情感基调的理解。
提示:联系以往所学类似的诗歌题目,如《致云雀》。
2.比较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致大海》,思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
点拨:诗歌表达情感有直抒胸臆式的,也有隐晦委婉式的。
要想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需要通过诗句中的典型物象。
分析物象要把握物象的特点。
3.小组讨论:诗人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他对大海什么样的情感?预设:自由、忧郁、沉郁、任性、喜怒无常……点拨:诗人在展现“大海”特点时,有些词句会给大家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普希金的艺术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的名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在俄罗斯解放运动史上永垂不朽。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却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
他死后,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因为,普希金素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
这是怎样的诗行啊!一方面是古代的雕塑的严格的单纯,另一方面是浪漫诗歌的音韵的美妙的错综,这两者在他的诗韵中融合起来了。
它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国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别林斯基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普希金反对专制农奴制度,追求自由,发表了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等,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别林斯基写作背景普希金在青年时代就深受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普希金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俄国南部。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又被军警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囚禁在那里长达两年之久。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是自由的象征。
当他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忧郁而激愤的诗篇早已酝酿在胸中。
普希金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最后完成了这首诗。
相关知识整句与散句整句由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构成。
整句的形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语势强烈。
整句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如: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第13课 致大海(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致大海》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3.领悟诗歌主旨,深入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大海的特征,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12岁入皇村学校学习,就从事抒情诗歌创作。
在《自由颂》中就显示了他对专制的仇恨和对自由的追求: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我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盾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灭亡。
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
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
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
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
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
在沙俄政府的对诗人怀柔与高压两手统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共写抒情诗歌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叙事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2、写作背景《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3、题目解说《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致大海》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教学的篇目是《致大海》,为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的一篇。
作者是北岛,收录于他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中。
该篇以人类对大海的热爱、景观和影响为主题,抒发了人与大海之间的缘和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表现手法和意象特征;了解北岛的诗歌风格和人生观念;熟悉大海的地理分布、风景和作用。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命运的深思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3.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文学鉴赏眼光,拓展文化视野。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视频《大海的呼唤》,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好奇心,为学生营造鲜明的课堂氛围。
2.展示环节:呈现北岛的诗集《泥土的味道》,介绍北岛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北岛这位雷锋式的诗人,感受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分析环节:课文解读。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朗读,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分析意象特征,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4.感悟环节:个人感悟。
让学生自由写一篇对大海的感悟文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启迪同样可以来自自己的内心。
5.比较环节:文化拓展。
比较北岛与其他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和思想观点,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当代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品味。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式开放提问法。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教育的启示。
2.课堂讲解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领略语言的美感和丰富性,启迪学生诗性之美。
3.学生朗读法。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增加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感受: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每一句、每一节的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读: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读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技巧和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解读:通过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致大海》诗歌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浪声或展示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海”这一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致大海》教案《致大海》教案(精选13篇)《致大海》教案篇1致大海◆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
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致大海》教案篇2◆教学目的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
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1][1]《致大海》教案篇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普希金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2、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讲授、比较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没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
那里有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分呈的诗歌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
也就是说在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繁荣的时期里,外国诗歌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过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影响整个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有这样一首诗,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