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课程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美学是美学的一门分枝学科,也是一门美学与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该课程从旅游整体出发,运用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广泛研究旅游现象、旅游关系、旅游行为及其变化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本范围、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各类景观的审美方法及景观美的本质;领会旅游之美的本质、旅游审美感的特征、旅游审美心理过程、旅游实践的审美归宿等知识。
提高旅游审美能力,为针对旅游产业实际进行美学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旅游美学学科概况、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关系及旅游者对于饭店的审美、旅游接待艺术审美要求。
(四)教学时数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部分,在讲授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和鼓励学生自觉用心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同时适当增加讨论课、实训课等教学环节。
(六)考核内容本课程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论文占60%,平时成绩占40%。
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1、旅游、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游客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及旅游工作者自身的审美修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
美与旅游的关系;旅游者的审美欲求与旅游的审美关系;旅游者与旅游饭店的关系。
3、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它具有直接为旅游经济服务的实用性;它不但要研究客观存在的美,而且也研究如何开发美、创造美;它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一、什么是旅游美学二、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三、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考核要求:识记:1、旅游美学的概念。
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领会:旅游美学的功能。
《旅游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0230072课程名称:旅游美学英文名称:Tourism Aesthetic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0学分:2适用对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旅游美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具有多种学科交叉性质,涉及到美学原理、旅游学、经济学、建筑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目前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结合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本课程立足于旅游酒店的审美专业素养的要求,以酒店管理者、设计师和顾客的复合整体视角,从审美的角度分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相应的酒店空间环境美化,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系统的与通识化的培养。
本门课程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各类丰富的旅游与酒店观赏以及体验资源,,并对当今国内外知名酒店的美学实例进行剖析。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旅宿资源与体验所需的丰富文化底蕴,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思维,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Tourism aesthetics is a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for hotel management majors. It has a variety of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s, involving the principles of aesthetics, tourism, economics, architecture, psych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which will help improv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relevant knowledge of hotel management,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esthetic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ourism hotels, and analyzes the natural landscape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from the composit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hotel managers, designers and customers, Humanistic landscape andcorresponding hotel space environment beautification, and systematic and generalize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various kinds of rich tourism and hotel viewing and experience resources, and analyzes the aesthetic examples of well-known hotel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hotel manage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y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required for travel and accommodation resources and experience. As students majoring in hotel management, they should carry out some innovative thinking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learning, which will help our country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学习与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美学与审美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点。
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73240课程名称: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Tourism Landscape Design and Appreciation学时:36(含课外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开课学期:6开课部门:旅游管理教研室先修课程:旅游地理学、旅游景区景点管理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凌善金主编,《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杨世瑜主编,《旅游景观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兴中主编,《现代旅游景观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柳丹主编,《旅游景观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约翰.西蒙兹,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以阐明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为目标力求站在更宽泛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综合论述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旅游景观实体属性与景观结构等级体制属性的理念,能够运用旅游景观构景元素设计方法以及各类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方法,能够运用旅游景观欣赏的概念、本质、意义等基本理论旅游景观欣赏心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特性及欣赏方法,在旅游景观规划、管理、审美评价、导服等领域大显身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阐明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的本质、原理和方法为目标力求站在更宽泛的学科知识背景下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综合论述旅游景观设计与欣赏问题,培养学生们旅游资源规划设计能力、景观审美评价欣赏能力。
本课程要求掌握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本质、分类等相关理论;掌握旅游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旅游景观设计的依据;掌握旅游景观构景元素设计方法以及各类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方法;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概念、本质、意义等基本理论,理解旅游景观欣赏心理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观赏特性,掌握欣赏方法。
(完整版)《旅游美学》课程标准
《旅游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旅游美学》课号:091D74D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功能是通过对实际旅游景观、文化艺术、饮食文化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际景点景区的景观的美学分析能力,最终提高学生旅游审美素质。
前修课程为:无,后续课程是“景观设计与鉴赏”1.2设计思路课程开设依据: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分析,导游、景区助理管理员、酒店服务管理员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岗位,也是学生在专业能力得益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严格来讲,在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美,对游客来讲外出旅游就是来寻找美和感受美,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首先懂得感悟美,因此本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内容选择标准:导游和景区助理管理员工作涉及审美分析及审美能力发挥,通过对这些岗位进一步调研,并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地分析,根据学生实际在岗位中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块: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餐饮住宿美、导游服务美、景区建设美,因此,本课程主要围绕这五块内容开展教学和训练。
项目载体设计思路: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在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职业能力,并获得理论认知水平的发展。
因此,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而是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审美技能,以真实的审美对象为项目载体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彻底改变了学与教的行为,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岗位模拟,让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感受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内容编排顺序: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采用递进与并列相互结合展现教学内容,例如:在景区审美分析时候,先从单一的景观开始,然后是复杂的综合性旅游景区规划审美。
由此顺序渐近,所选分析对象具有典型性和覆盖型,通过这些审美对象分析,使学生具备一般的审美能力,并学会对典型景观鉴赏,为使学生具有更广的审美能力,课外展开审美能力训练,以实现能力的灵活应用。
(完整word)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0213012英文名称: Tourism aesthetic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旅游管理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旅游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主要从审美的角度了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本门课程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各类丰富的资源,其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思维,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学分与学时学分:2 学时:545。
建议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全国导游基础》,张东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参考书目:(1)《旅游景观美学》北京,祁颖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2)《河南旅游》[M]郑州,余斌、余国忠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3)《河南旅游文化》[M] 郑州,李宗军、孙红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张伟强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5)《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Z]北京,河宋振春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均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在授课过程中应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尽量多结合实例,多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图片视听等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所学知识。
(3)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概括总结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试课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作业、提问、考勤等(2)考试成绩占70 %。
,形式:期末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1)学习兴趣任何学习都需要兴趣,因此同学们首先应当培养自己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习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对旅游工作的研究发展,旅游美学研究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把美学用于旅游领域,着重研究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审美关系,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影响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要素和心理过程,掌握山水景观、园林、建筑、雕塑、书法、民俗风情等的审美形态、审美特性、审美方法,掌握旅游饭店、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的设计和开发的审美规律,培养和提高未来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进一步还可以引导旅游审美消费行为,促进旅游审美活动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旅游景观资源与安排相关设施,积极培养和提高旅游者与旅游工作人员的审美修养与鉴赏能力,进而从广义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旅游美学》可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后再开设,进一步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习。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36学时。
课时分配表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一、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二、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三、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四、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2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一、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二、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三、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四、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4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一、审美需求与动机二、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三、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4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二、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三、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四、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4第五章园林审美一、园林的基本知识二、中国园林艺术审美三、园林审美方法四、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4第六章建筑审美一、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三、外国建筑审美2第七章雕塑审美一、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2第八章书画审美一、中国书法审美二、中国画审美2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一、民俗风情的构成二、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三、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四、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2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一、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二、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三、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四、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4第十一章餐饮审美一、饮食审美的要素二、餐饮造型艺术审美三、中国各大菜系审美特征四、酒水艺术审美2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一、旅游纪念品的构成二、旅游纪念品的特点三、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四、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2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一、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二、旅游服务工作审美三、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2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活动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审美需求与旅游审美动机第三节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第四节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第二章美学理论与旅游第一节西方美学的由来与要义第二节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第三节旅游美学审美对象的一般形态第四节心理学美学要点与旅游活动第三章旅游审美心理概述第一节审美需求与动机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个性第三节审美感受的心理要素第四节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第四章山水景观审美第一节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第二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三节山水景观的审美特征第四节山水景观的审美方法第五章园林审美第一节园林的基本知识第二节中国园林艺术审美第三节园林审美方法第四节西方传统园林艺术审美第六章建筑审美第一节建筑美的主要形式与审美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第三节外国建筑审美第七章雕塑审美第一节雕塑的形式与美学特征第二节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审美第八章书画审美第一节中国书法审美第二节中国画审美第九章民俗风情审美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构成第二节民俗风情的审美特性第三节民俗风情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美学原则第十章旅游饭店审美第一节旅游饭店室外环境美第二节旅游饭店建筑艺术美第三节旅游饭店室内环境美第四节旅游饭店装饰陈设美第十一章餐饮审美第一节饮食审美的要素第二节餐饮造型艺术审美第三节中西各大菜系审美特征第四节酒水艺术审美第十二章旅游纪念品审美第一节旅游纪念品的构成第二节旅游纪念品的特点第三节旅游纪念品的审美特征第四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第十三章旅游工作者的审美修养第一节旅游工作者的审美形象要求第二节旅游服务工作审美第三节旅游工作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美学生成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解旅游审美活动的多重效应,知道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及其方法,为后面的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旅游美学——第四章 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山岳景观
旅游美学
3.2.1山岳景观审美 ——生态美
3.2各类自然景观的审美
(1)景观旺盛的生命力和生命过程的崇高美 (2)景观和景观之间的相生相长、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互利协同体现出的真善、 功利、和谐、融合等种种美好的境界。 (3)景观的原始性、质朴性体现出了纯真美、真善美 (4)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美、艺术美、生活美、创造美——天人合一
各类自然景观的审美
山岳景观
水域景观
沙漠景观
生物景观
天象气候景观
旅游美学
பைடு நூலகம்
山岳景观
形态美 色彩美 嗅觉美 生态美
沙漠景观
沙漠景观与景观美 沙漠景观与运动美
3.2各类自然景观的审美
水域景观
河湖水域景观形态美 瀑泉景观美 海域景观美
天象气候景观
天象气候景观与景观美
生物景观
生物景观与景观美 生物景观与生态美
冰川地貌
荒漠地貌
风积地貌——沙漠与沙丘景观
风蚀地貌——雅丹地形 风蚀城堡
旅游美学
3.2.1山岳景观审美
构造地貌——花岗岩地貌景观
3.2各类自然景观的审美 衡山 普陀山
九华山
峨眉山
华山
黄山
泰山 崂山
花 岗 岩 地 貌 景 观
花岗岩最易成 球状风华二形 成巨大的“石蛋” 造型——天涯 海角
旅游美学
3.2.1山岳景观审美 形态美
旅游者感知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色彩、形态等直观形式,而是深入到包含着与生命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规律和道德 规范的内容中去,将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一种新的心态、角色和自然交往,和自然轻语,和自然融情。
A052006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编号:A052006《旅游美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学时:30 编制人:专业负责人:院(系)负责人:编制时间:2010.6一、课程性质、定位与任务旅游美学是为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也可作为面对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探讨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以及旅游的审美关系,是旅游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熟悉旅游审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旅游景观审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学会分析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并对旅游工作者的美学修养和美学要求有基本的认识,具备较全面的旅游审美能力,会欣赏、领悟风景、园林、国画、书法、古建筑、雕塑、旅游纪念品的美,熟悉旅游饭店与环境艺术、旅游饭店室内装饰陈设,了解中国菜点的美学价值,为以后从事导游、饭店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旨在通过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旅游美学素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优化其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二、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三、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旅游美学》乔修业主编,南开大学出版,2000年10月第2版——修订版。
该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
2.主要参考书《旅游美学》庄志民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美学概论》王朝闻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案例教材:张俐俐编著:《中外旅游业经营管理案例》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
四、课程考核要求1.考核方式该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含对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他内容,期末考核包括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以及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
2.考核项目及标准:五、对学生自学和习题的要求1.课内外学时比例一般要求为1:1.5,要学习达到高标准要求,应满足1:2的学时比。
2.习题总量40题左右,其中基本要求题、中等难度题和提高题的比例约为3:5:2。
《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讲授的是旅游文化和中国的风景名胜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欣赏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旅游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掌握我国的风景名胜、世界遗产旅游资源情况,清楚他们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而且在观赏旅游风景名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吸收弘扬民族文化精粹的热情。
《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这门课的基本知识对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高校学生提高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展示毕业生良好人文素养、走向未来工作岗位成功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习《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这门课,要求掌握以下几点:1.熟练旅游、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习和掌握风景名胜的分类,了解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包含的不同类型景观及其欣赏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如何通过有效的旅游行程安排实现自己的完美旅游体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3.旅游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在我们身边,掌握这门寓知识性与一定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不仅要阅读大量的旅游文化、旅游理论的书,还要与自己的旅游实际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观赏旅游风景名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和超越。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以中国代表性的知名景观的内在逻辑为主线,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等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技能。
2.讲授《旅游文化与中国风景名胜欣赏》这一课程应注意其理论性、趣味性和实践性。
一方面,旅游文化是提升人们旅游体验质量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欣赏各类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知识和欣赏方法、角度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搜集整理家乡景观景点、美食、民俗的过程中增加其对家乡美的理解,在观赏旅游风景名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和吸收弘扬民族文化精粹的热情。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美学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学分学时数:2学分,32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旅游美学》是为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探讨旅游的审美对象、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以及旅游的审美关系,是旅游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课程目的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探讨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和旅游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单元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是要阐明什么是美学,什么是审美关系,美学与旅游在研究对象及范围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各自的侧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旅游美学的历史渊源、本质内涵、学科特性、含义、主要研究对象及范围。
教学内容:1、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2、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第二单元旅游与旅游审美(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审美与旅游审美的发展历史,认识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与心理需求,辨析审美动机的形成和审美个性及类型,掌握东西方旅游审美的差异。
了解旅游审美需求的类型,熟悉旅游者的审美个性及其审美感受的层次,进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
教学内容:1、旅游审美的发展历史;2、东西方旅游审美文化差异。
3、审美需求类型:自然审美需求类型、艺术审美需求类型、社会审美类型、饮食审美型;4、旅游者审美个性:审美个性的产生、审美个性的类型、审美个性的意义;5、审美心理要素:感知因素、想象因素、情感因故、理解因素。
重点: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与心理需求;审美动机的形成。
难点:旅游者的审美个性。
第三单元自然旅游景观的天然美(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风景美形态,认识风景美特征的表现形式,掌握观赏风景美的要领。
教学内容:1、风景美的特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2、风景美的观赏要领:方法、距离、角度、时间。
重点难点:风景美的观赏要领。
旅游美学——第五章-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建筑 (1)全
旅游美学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二、千姿百态的装饰
3.色彩 强调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白墙红柱、红墙黄瓦、白墙灰瓦 彩绘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最初是为了木结构防腐的实际需要,涂以桐油或矿物颜料,加以保护,后与审美结合,描成 各式彩绘图案,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代表一定的等级。
旅游美学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
2 千姿百态的装饰
基础知识
3
单体建筑的形态与审美
4
建筑组群形态与审美
旅游美学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4.2.1中国建筑审美的基础知识
四、建筑组群形态与审美
居住型庭院
庭院式布局
宫殿型庭院
寺庙型庭院
若干单体建筑沿着纵深轴线前后贯联构成的贯联式布局
2017
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绪论 审美心理与 自然景观与 人文景观与 饮食文化与 旅游景区的 旅游服务者
旅游观赏原理 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 审美设计 审美要求
旅游美学
第四部分 人文景观 与审美鉴赏
旅游美学
4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
墙倒屋不塌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穿斗式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抬梁式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内部抬梁
旅游美学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
4.2建筑景观与审美鉴赏
井干式民居
俄式木楞房——井干式的一种(东北地区)
旅游美学【课程编号】:022315教学大纲(新).jsp
旅游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21315【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分】:2【总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二、教学目标《旅游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探讨旅游美学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审美能力和旅游审美情趣。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师生按照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掌握、研究旅游美学理论。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旅游美学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理解和掌握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所具有的美学心理及行为规律,从而掌握和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的美学理论和艺术。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绪论:旅游美学概述一、教学内容及要求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与《旅游美学》教材。
教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解,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巩固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1、旅游美学的定义2、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对旅游美学这门学科有一定把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旅游美学的定义、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难点: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作业1、什么是旅游美学,旅游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2、研究旅游美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四、参考资料1、《现代旅游文化学》马波著青岛出版社2、《旅游美学》王柯平主编旅游教育出版社3、《旅游美学导论》张海荣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章:风景美与观察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风景美与观察2、风景美的形态3、风景美的特征4、怎样观赏风景教师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解,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巩固知识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1、风景美的形态2、风景美的特征3、对怎样观赏风景有一定把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风景美与观察;风景美的特征;难点:怎样观赏风景。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深入理解。
旅游美学——第四章 自然景观与审美鉴赏——自然景观美
形式价值
形体 声音
旅游美学
3.1自然景观美
3.1.3自然景观美的价值 观赏价值——形式价值——色彩
A
色彩不仅直接引起人的视觉神经的生理反应,并以强烈的表情性,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信息和基本的美感意味。
1.色彩
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感情) 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性格、个人观念等)
旅游美学
3.1自然景观美
3.1.2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傲、幽、坚、淡
竹子: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舒朗的影子。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 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旅游美学
3.1自然景观美
姿态 色彩 声音
形式美
(与美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旅游美学
3.1自然景观美
3.1.2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多重多样性 客观实在性
想 象 联 想 性
感性形式性
旅游美学
3.1自然景观美
自然景观定义和分类
定义 分类
自然景观美的特征
客观实在性 现象联想性 多重多样性 感性形式性
自然景观美的价值
观赏价值
自然景观美的审美意义
自然旅游景观
在一定区域内的山 川、气候、河流、 湖泊、海洋、生物 等自然要素,以及 社会、经济、文化 的各个侧面及其存 在形态或现象共同 构成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一个综 合整体
景观的一部分,包 含于景观之中。景 观的自然部分。
景观是“旅游者主要 通过视觉,其次还 有听觉等对特定的 某一旅游 时 间、空间场内具有 旅游意义的自然、 人文复合物象和现 象的感知景象” —— 王兴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是把旅游景观和美学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层面的选修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与审美的基本概念、审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典型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熟悉各类景观的美学特征,掌握各类旅游景观鉴赏的要点,提高旅游景观鉴赏的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which combines tourism landscape and aesthetics. Its contents include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and aesthetics, the theories of aesthetic psycholog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tourist landscape and the appreciation methods. This course would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scap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tourism landscape appreciation.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理解旅游景观,理解审美过程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并用于对日常生活的解释和景观鉴赏的实践。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基本概念、
- 1 -
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及其鉴赏。
基本概念主要讲授“美”的内涵和“审美活动”的特点,从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定义到对审美活动的理解,并延伸到旅游作为一项特殊的审美活动所具有的特征;也强调“景观”的概念,引导学生以综合、多元、深入的角度理解旅游景观。
审美主体部分是指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通过美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揭示审美主体在整个审美活动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
审美客体部分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聚落景观、建筑、园林等典型类型的旅游景观,分析其美学特征,揭示其文化内涵,并通过大量案例和野外考察来进行美学鉴赏的实践,从而提高景观鉴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共六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审美主体,第三章自然旅游景观审美,第四章聚落旅游景观审美,第五章建筑旅游景观审美,第六章园林旅游景观审美。
并在其中贯穿景观鉴赏的实践实训。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
并行课程:无
后置课程:景观规划设计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教育目标
本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其目的在于全面理解旅游景观的概念,深入理解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学习各类景观鉴赏的方法和要点,建立基本的美学素养。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知识
(1)掌握审美的概念与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旅游审美的特殊性
- 1 -
(2)掌握景观的概念
(3)掌握审美追求、审美理想等概念,以及审美的心理过程
(4)掌握审美过程中情感产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5)掌握形式美法则以及审美标准的影响因素
(6)掌握审美的个性差异产生的原因
(7)理解和掌握自然、聚落、建筑、园林等不同类型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文化内涵,明确其鉴赏要点
2、能力
(1)能够运用景观的概念来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
(2)能够运用审美心理过程的原理来分析旅游审美现象
(3)能够解释现实中的审美情感的产生原理
(4)能够运用形式美法则来对景观进行鉴赏
(5)能够从多种角度来分析和评判审美标准
(6)能够阐述自然、聚落、建筑、园林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进行鉴赏
3.素质
增强景观鉴赏的实际能力,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景观之美,并且从整体上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思政教育目标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这门课程是管理学院本科专业的基础选修课,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并加强学生美学教育,增长知识见识、陶冶情操。
本门课程主要思政教育目标为:
- 1 -
(1)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中国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帮助学生在景观鉴赏中享受乐趣、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
(3)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真实世界、关注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够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现实问题。
三、学习要求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是一门知识性很强同时又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旅游美学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各类景观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地学习和借鉴。
1.课前预习
1)完成教师提供的先导材料的阅读;2)阅读教材,明确本次课程将要学习探讨的主要知识点;3)完成教师要求的其他课前准备工作
2.课中教学
1)积极发言,回答教师提问;2)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3)勇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3.课后复习与自学
1)完成教材内指定作业;2)围绕教师提供和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作业;3)通过调研、收集整理资料,结合学习内容,完成教师指定的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
4)通过教材、视频、参考资料等,完成教师指定内容
- 1 -
的自学;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旅游美学》(第4版),王柯平,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
主要参考书:
《旅游景观审美》,沙润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破门而入:美学的历史与问题》,易中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第一版;
- 1 -
《建筑美学纲要》,熊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西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一版。
《园林美学》,梁隐泉,王广友,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说园》,陈从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附:作业和平时表现、小组学习评分标准
(1)作业的评分标准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
- 1 -
⑶课程论文及研究性文章评分准则
- 1 -
- 1 -
- 1 -
⑷小组写作学习评分标注
小组展示互评评委姓名 ______________
目的:给大家提供一次批判性对待同学们团队合作、并能够获得有建设性意见反馈的机会。
这项评估请独立完成。
- 1 -
说明:根据上述评分标准,给出该小组的得分,所有评委打分的总和将作为该小组的总分,,请大家认真、客观、公平、公正地打分,此表将在保密的情况下由老师统计。
小组组员合作互评你的组号 ________ 目的:给大家提供对本组成员的工作进行点评和评价的机会。
这项评估不仅体现了小组作品的结果体现,还包括小组展示的准备过程。
这项评估请独立完成。
- 1 -
- 1 -
说明:根据上述评分标准,给出你所在小组成员的得分,此得分将作为小组得分的分配比例,请大家认真、客观、公平、公正地打分,此表将在保密的情况下由老师统计。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