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演变与融合。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并探讨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建筑美学是人们对于建筑艺术的主观感受和审美体验。

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理念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具有共性和相互借鉴之处。

通过比较中西建筑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理念,为未来的建筑实践提供借鉴。

二、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点1、建筑风格中西建筑美学在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对称、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西方建筑则以石结构为主,强调立体、空间和线条的运用,追求雕塑般的效果。

2、建筑理念中西建筑美学在理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建筑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和人情味。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性,强调空间的利用和结构的合理性。

3、建筑价值观中西建筑美学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建筑美学强调和谐、适度,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而西方建筑美学则更强调个性、创新和独特性,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

三、中西建筑美学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建筑美学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

这种融合不仅能丰富建筑设计的语言,还能为未来的建筑美学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融合方式:1、形式的融合未来的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西建筑美学的形式语言,将石结构、木结构、园林等元素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西方现代感又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风格。

2、理念的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基础上,可以融入西方建筑美学的先进理念。

例如,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创造出既环保又符合中国文化的建筑作品。

3、技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建筑美学在技术方面的融合也成为了可能。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使其符合现代建筑的性能需求;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的高科技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为中国传统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

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设计理念、材料和技术的异同。

在历史背景下,西方建筑偏向现代主义风格,东方建筑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

当代建筑设计理念上,东方注重内在精神体现,而西方更偏向功能性和实用性。

建筑材料与技术方面,西方更注重先进科技应用,东方偏向手工技艺传承。

而在文化融合和城市规划方面,当代建筑师探索着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城市创造独特的风貌。

最后总结出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异同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给出对建筑设计实践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东西方建筑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东西方建筑艺术比较研究、历史背景、当代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文化融合、城市规划、异同点、发展趋势、建筑设计实践、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频繁。

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在这一背景下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

东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在当代社会中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现代城市的面貌。

对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西方建筑在历史发展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与风格,如欧洲古典建筑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对称构图而闻名,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注重气势磅礴的山水意境。

在当代,由于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影响,东西方建筑风格日益交汇融合,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比研究东西方建筑在设计理念、材料技术、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异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师们的创新思维和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推动全球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研究意义东西方当代建筑艺术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建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风格特点,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因素。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

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与借鉴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东西方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各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东西方建筑艺术进行比较与借鉴,探索其共同点和差异,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表现形式以及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借鉴和互补。

二、东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中国建筑的传统: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点,其建筑风格独特,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中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建筑空间布局讲究景观的布局和气派。

2. 日本建筑的特色:日本建筑注重建筑美学,追求简洁、优雅的风格,讲究内外兼修,强调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结构灵巧巧妙。

3. 印度建筑的特征:印度建筑以寺庙、陵墓为代表,注重宗教性和神秘感,建筑风格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雕刻精细、富丽堂皇。

三、西方建筑艺术的特点1.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对称和比例,强调线条和几何形状,是西方建筑艺术的起源之一。

2. 罗马建筑:罗马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壮丽气势和材料的运用,建筑风格宏伟壮丽,代表作品有斗兽场、庞贝城等。

3. 欧洲建筑:欧洲建筑在中世纪时期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复杂多变,注重礼拜堂和教堂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神圣感。

四、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比较1. 建筑风格比较:东方建筑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建筑风格注重斗拱、雕刻和层次感;西方建筑追求经典之美、对称和比例,建筑风格简洁大气,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2. 建筑原材料比较:东方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石头,注重材料的天然属性和环保性;西方建筑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建筑材料以砖、石、钢铁等为主,注重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3. 建筑功能比较:东方建筑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宁静、优美的空间氛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建筑的区别建筑是各个国家和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构造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和装饰上。

在中国建筑中,我们常见到的是传统的斗拱、飞檐、琉璃瓦等特色装饰。

古代中国人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比例美,通过飞檐、斗拱等装饰来突现建筑的庄重和威严。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简洁和对称。

希腊柱式、拱门和尖顶等装饰成为西方建筑的特色。

除了装饰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庭院布局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倡导“四合院”的布局,将建筑围绕一个中心庭院布置,形成内有天地之内的空间。

而西方建筑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注重建筑和环境的对话,大面积使用落地窗和露台,使室内外景观有机结合。

二、建筑结构中西方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料和木构件连接起来。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韧性,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多采用石头、砖块和混凝土等材料,通过砌筑或浇注实现建筑的坚固和稳定。

在建筑结构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虚实结合”,即将建筑分为实体部分和虚幻部分,在视觉上给人以层次感和变化感。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一致性,追求简约和实用,遵循“形式从功能而来”的原则。

三、文化内涵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和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较为丰富,从屋顶上的装饰到院落布局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建筑被视为功能的延伸,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在风格、结构和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中方建筑注重庄重、威严和天地合一,强调层次感和象征意义;西方建筑则更加简约、实用和自由,强调个体需求和功能性。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差异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美的 建筑就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 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 构成的。
建筑色彩
4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 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 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 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 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 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 模式。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 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
圣 索 非 亚 大 教 堂
土 耳 其 伊 斯 坦 布 尔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 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 叠加,占领着空间。
Hagia Sophia

建筑的形体审美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 “ 线形
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
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 传 情 。
庄重严肃的 纪念型风格
清光绪二十年 广东广州陈家祠
雍容华丽的 宫殿型风格
亲切宜人的 住宅型风格
徽州民居
皖南民居
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西方建 筑的装饰多以雕饰为主,雕饰包括雕刻和雕塑,以人 物、动物、植物为对象,采用石材进行雕琢,其形象 生动逼真,立体感强极强。 西方古典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可以分为四类。
2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 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 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 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 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 筑中的普遍反映。
叁42Fra bibliotek建筑空 间布局
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 开。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中国建筑 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 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 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

论中西建筑审美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瞿少杰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然而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去卩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那么对于有着很大差异的中西方传统建筑,他们又表现出怎样的美学差异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差异所在1、建筑用材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虽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传统建筑仍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古代建筑之比较中西方古代建筑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1. 建筑风格:中古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长廊等。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脚、翼角、斗栱、角梁等独特的建筑元素,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而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材建造,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剧场和古城堡等。

西方建筑注重对称美和几何规则,建筑形式更加规整。

2. 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木结构工艺方面非常擅长,尤其在榫卯结构和斗拱悬臂结构方面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还包括模嵌、彩画、瓦雕等装饰技术。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在石材建造、圆顶建筑和拱形结构方面较为出色。

西方建筑中常见的石柱、石拱和石雕等装饰技术也很精湛。

3. 宗教和哲学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仪、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建筑中雕刻的花纹和图案常常以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为主题。

而西方古代建筑则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教堂和宗教建筑是其重要代表,被认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场所。

4. 建筑规模和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规模的宏大和装饰的精致,宫殿、寺庙往往具有壮丽的气势和华美的装饰。

这种规模和装饰往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西方古代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如古罗马的公共浴场、劇場和公共广场等,这些建筑为公众活动提供了场所。

同时,西方古代建筑也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

中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宗教和哲学影响以及建筑规模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些差异和相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建筑的不同追求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

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

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浅析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郑思佳/黑龙江大学摘 要: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人们对这一学科的深入了解与探讨,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既有实用性又富于审美性的特殊艺术样式,正在逐渐兴起。

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建筑美学 建筑差异 中西方文化一、中西方建筑建筑材料选材的不同中国主要的建筑形式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建筑体制,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作庙翼翼”这样的描写,这就说明当时木建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

而西方建筑的材质主要是石头。

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等等。

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个标注也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

中国建筑把木头运用的得心应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讲求“线条美”,擅长以线造型和以线传情,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渗透着理性,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美。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质的梁、柱就很有“线”的艺术感染力,因而中国建筑被誉为“木头的史书”;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对抗的美,石头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是属于质感坚硬、冷峻、可塑性强的东西,但在质地上,是阳刚气十足的。

二、中西方建筑空间布局的差异中国建筑空间规模宏大,是平面展开、相互连结的群体建筑,它特别看中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性,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场面甚为壮观。

而西方建筑,就不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整体性和复杂性,就是一座座独立的向上堆起的尖顶,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等。

还有,西方人的主要建筑大多是供养神的庙堂,如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即给在世的君主居住的地方。

中国自儒学占统治地位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就更进一步的注重天人合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所以,中国建筑的代表是入士的、与实践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里,提供了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不重视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视生活意绪的渲染。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中西建筑设计理念差异性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呈现出
明显的差异性。

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空间、美学、功能等方面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个性
化和创新性,强调建筑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追求现代化和时尚化的设计风格。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谐,追求简约、内敛的设计风格。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美学的不同追求。

其次,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结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科
技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追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创新性,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木结构和斗拱结构的应用,追求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坚固,强调建筑的气势和庄重。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结构的不同追求。

最后,中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材料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建筑注重现
代化建筑材料的应用,如钢结构、玻璃幕墙等,追求建筑材料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如木材、青砖等,追求建筑材料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于建筑材料的不同追求。

总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性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建筑美学、建筑结构和
建筑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追求。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建筑设计理念的融合和交流势必会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发展和创新,也会为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
二、建筑形式
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追求理性和实用性。

建筑结构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钢铁骨架构成,注重内外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划分。

而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变化,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更强调对景观的控制和呈现。

三、审美观念
西方建筑审美观念主要强调对称、线条、比例和立体感。

建筑师追求几何形式的完美和秩序感,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中国建筑审美观念注重自然和谐的美感,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材料和装饰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金属等材料,追求现代感和科技感。

装饰多以简洁、干净为主,强调线条和立体感。

中国建筑则以木材、砖石等自然材料为主,追求自然质朴的感觉。

装饰多用彩绘、瓷砖和雕刻等手法,注重细节的精致和形象的象征意义。

五、精神追求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化和功能性,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建筑作品旨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中国建筑追求精神修养和灵性体验,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作品旨在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六、意义和象征
西方建筑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不太注重象征和意义。

中国建筑则注重建筑的象征意义和内涵,追求建筑与人文的对话和反思。

在当代,中西建筑美学逐渐融合与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

无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展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0 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中西传统建筑美学或园林美学特征

中西传统建筑美学或园林美学特征

中西传统建筑美学或园林美学特征摘要:中西方传统建筑和园林是各自文明的瑰宝,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宗教和社会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建筑和园林的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探讨中西方文化中关于建筑和园林美学的异同,以及对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响。

1. 中西传统建筑美学特征1.1 整体气质: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的整体气质凸显出一种内敛、含蓄的美感。

而西式建筑则追求开放、明亮、宏伟的气势,建筑形态更加多样化。

1.2 屋顶形式:中式建筑的屋顶多为悬山顶、歇山顶、硬山顶等,富有变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而西式建筑的屋顶则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一般呈现出平顶或是坡屋顶的形式。

1.3 结构与装饰:中式建筑强调木质结构和雕刻装饰,注重形式与精神的结合;而西式建筑则更注重砖石结构和雕塑装饰,追求现代化和科技感。

2. 中西传统园林美学特征2.1 空间构造:中式园林强调“虚实结合”,通过布局和建筑构造来营造变化无穷的空间感。

而西式园林更加注重对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追求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

2.2 植物配置:中式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柏、竹子、梅花等,强调孤直、清雅;而西式园林对各种植物的运用更为丰富多样,注重花草的种植和景观的颜色。

2.3 水景处理:中式园林中常见的水景由池、湖、溪流等构成,以及对水的处理和利用更为精致和独特;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水景的造型和规划,营造出宁静和通透的水景。

3. 中西传统建筑美学和园林美学的异同比较3.1 中西建筑美学的异同比较在建筑美学方面,中式建筑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建筑形式更加取决于地域和文化的传统因素;而西式建筑则更注重对功能和实用性的追求,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3.2 中西园林美学的异同比较在园林美学方面,中式园林更加注重对空间和自然的处理,通过构造来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美感;而西式园林更注重对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瞿少杰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一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然而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那么对于有着很大差异的中西方传统建筑,他们又表现出怎样的美学差异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差异所在1、建筑用材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虽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传统建筑仍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东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东西方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建筑审美的差异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西方古典建筑就是建立在这和谐和多样统一的美学思想基础之上,并且突出强调美是和谐的思想。

西方建筑的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在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主要是教堂,还有一些府邸建筑。

为适应比较简单的功能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也不复杂。

为适应当时的审美要求,很重视装饰和形式处理,精雕细刻,象对待雕刻一样对待建筑。

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与局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光辉灿烂,独树一帜。

但却不象西方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或许如某些人所说的,是一种文化的超稳定性所致。

但就建筑而言,由于封建社会延续得太长,技术发展缓慢、建筑功能没有明显改变所造成的。

总之,几千年一以贯之,虽然说一气呵成,总不免给人以失之纡绥的印象。

然而,类型的特色却异常鲜明,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

建筑的本质就是提供能为人所利用的空间,无论是开放的,还是半开放的。

而美学的标准多半从形式上体现出来,与建筑的本质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所以,只要功能能满足,什么样的形式都是可以的,形式美并不是建筑的本质,它只是本质的一种表现方法而已。

建筑由木、石、钢铁、水泥等建造而成,是具有三度空间的物质实体。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观赏的角度来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点是:外形美、空间美和环境美。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的,建筑美学也不例外,以表现含蓄、幽曲的特征为主,但这种性格特征的表现不是单一的,除了含蓄、幽曲之外,还追求方正、对称之美。

浅析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浅析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浅析中西建筑美学比较[摘要] 由于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中西建筑按着不同的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在发展,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 文化差异;建筑材料;单体构成;空间布局中西建筑的差别,其本质是文化差别的表现。

它反映了物质环境,社会形态及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

它对建筑的影响反映在地域和民族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等因素对建筑美学特征及处理方法的直接影响。

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筑材料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沉重雄伟的印象。

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

图1 埃及金字塔图2 古希腊神庙图3 古罗马的斗兽场图4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与西方相对,中国的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图5 中国木构架建筑轻快华美的效果。

2、建筑的单体构成在建筑单体的构成上可以见出“绘画”式和“雕刻”式的差别。

西方建筑中的雕刻是由面构成的:如罗马潘泰翁是半个皮球似的曲面穹顶放在桶状的圆壁上,它的外表面上就没有什么线,内墙面上有垂直和水平的分划,只是把这庞然大桶装点得丰富一些而已。

线在西方建图6 罗马潘泰翁筑构图中不起重要作用,它或者只是面的转折形成的轮廓,或者只具装饰性的意义,具有偶然性。

中国建筑则由线构成,柱,梁、额、桁、枋、椽,拱,在宏观上都可以视作为线,这些线的交织网罗就构成建筑。

线不是可有可无的、偶然的,它就是必不可少的结构本身。

它虽然也具有装饰美,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图7 线构成示意图合乎材料本性和力学逻辑的结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
[摘要]中西方建筑,作为中西文化体系中的两种并行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还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实际上是在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而今天,人类的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融会和整合的时代。

[关键词]审美中西建筑空间装饰
1、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和谐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审美追求。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髓。

古代中西虽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和谐思想并没有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

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以数为万物内在的质”,并用数的和谐来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

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与完美的神相通,因而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谐也就附着了神或上帝的灵光,成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图1);中国人
图1 帕提侬陶立克柱
从现世的立场出发,则“以数为万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数的和谐作为社会人政的辅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谐(如图2)。

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一是偏于科学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
图2 北京故宫俯瞰图
于求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艺术的和谐美,也同样沾灌着这两方面不同的审美内涵。

2.、中西建筑的时空意识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要谈中西建筑美的比较就要从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构成要素、组合方式与表达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西方古代建筑
以单体建筑为主,类似于雕刻艺术(如图3),重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和动感,其内部空间是相对静态的,因而在空间观念上表现出竖向、垂直、向
图3凡尔赛宫园林内雕塑
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宗教狂热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美。

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群体为主(如图1),类似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建筑群空间的营构,其空间是在时间的节奏中流动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是横向的、平衡的,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舒缓的、直观的、世俗的,表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流动美。

3.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
欣赏中西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的外观结构造型,还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比如,明清故宫以匍匐于大地的庞大建筑群体,象征着君权的绝对权威,给人的一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图4)则以尖耸云端的单体造型,比附着神权对人的心灵统摄,给人一种心灵激荡、飞升超拔的美。

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图4哥特式教堂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4、中西建筑的物质载体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如图5),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西方古代建筑则在人类文明的早
图5 中国木结构示意图图6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
期就走上了石材发展的道路(如图6)。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古代以石为材的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对石材装饰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
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都说明西方建筑装饰对石材的垂青。

5、中西建筑的装饰意匠
建筑装饰是追求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1装饰色彩的中西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图7),主要图7云南佛寺大殿内景
使用了黄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则显得比较热烈(如图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题。

图8 西方镶嵌画
5.2装饰图案的中西对照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有下列特点: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如图9),奇妙的动植物纹样(如图10),独特的文字装饰(如图11)。

而西方古代建筑
图9寺庙建筑上的屋顶走兽图10 木门装饰图案图11紫禁城乾清宫内
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她的装饰图案比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复出现在柱头上忍冬草图案(如图13)就是如此。

图12 希腊罗马柱式比较图13 拜占庭式柱头装饰
5.3装饰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
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饰(石雕)为主(如图1),帕提侬神庙注重块面和形体,
图14山西大同九龙壁图15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砖雕装饰
立体感较强。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为主,由此构成平面或浮雕图案(如图14、15),除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还有彩饰。

6、中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稳定与渐进,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剧烈得多,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是西方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这就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再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折。

6.2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建筑形式。

知道鸦片战争前,在中国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样出现。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

80年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语: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建筑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内涵上,中西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实际上,建筑作为一种人居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空间存在,怎样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和温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沈福伟:《中西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6.沈福煦:《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