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10章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下)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下)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讲品德概述一、教学目标1.识记:道德与品德、观察学习、移情、道德认知、道德推理、道德评价等概念。
2.理解: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的三个特点,移情的“感知责任假说”,家庭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与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3.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品德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关于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2. 难点: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流程:导入由十佳道德标兵引入“道德”,再由道德引入本章内容——品德。
讲解一、道德与品德通过课件展示和讲解道德和品德的概念和区别(一)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道德面貌而言,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品德和道德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
说它有联系,是因为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社会道德也只有通过个体品德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个人品德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并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一是两者研究的范畴不同。
二是两者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
第三,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道德是一定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一)品德的心理成分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动态结构1.品德的定向系统2.品德的操作系统3.品德的反馈系统品德动态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品德六、课后作业1.请学生课后复习品德的概念部分的知识。
第二讲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一、教学目标1、识记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2、理解不同的品德形成理论的主要观点3、识记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的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识记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阶段,观察学习的特点2、难点:认识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三、课时安排: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五、教学流程:导入对上堂课关于道德和品德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由此引入到品德形成的理论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3版)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F0004-F000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教师资格考试;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心理;微课视频;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工作者;知识拓展
摘要: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的修订版。
本书由绪论、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六部分组成,系统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成果。
本次修订重点增加了知识导图、微课视频、知识拓展等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构建学科体系、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夯实知识基础,同时,本次修订关联了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大量案例阐释了这些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供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和一般院校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阅读。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10-12章课后答案(第3版陈琦)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0.2课后思老题详解一、选处聽1.卜死对技能描述止硝的是()°A.技能就是活动程存B・找能就是潜能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岛的D・技施一、•子就能学公[??«] C【解方订技能固R经过练习而获彻的合乎池則的认知涵动或射休活动的动仆方式-它足在片尺的学习过耳中.2.慄作技能按照慄作的违续性的不同分为(>.A.時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贲技能和不连贡技能C.封丙技能和开放件技能D.器城世技能用开成羽技能【拎知»tm】连赏技能是描以止续.不何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不逐穴技能是指对特定的忙帑刺激做出的将定的运动’这是粮据慄作的连续性的不同而划分的。
3.卜死風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A.驾枝汽车B.洗衣眼C.解两步应用功D・听鹑声咅【轩案】C【昭】心钞技施忌一件凋节和左別心智沼功先形成的舍?法则的心削沾功方式.阅汝技能、写作技能、运□技施、解理技能咎那足常见的心咎技能,4・下列不屈「右特技能的待点的是()•A.内潜性B.客观性C.倚堀性D.观念性【林】B【解折】心出技能与樣作技黴HI匕具有以个特点:①动作対皱的卫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濟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卜列"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络习说法不正備的是<>.A.练习包拈有意义的虫寂和&锻B.练习緩足不断的皿奴C.练刃中存在禹贩底乂I).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右快.快慢变化不犬二种形式【答知Btm】体刃是描以电成某种技能为p的的学刃加J・杲以京押一宜的幼作方式为u标血进行的反7槪作过理・练另包拈虫父和反35・不足单•纯的反取操作或机城虫口・而足以滋提・定的活动力式为II标的反父.学生的动件技能的练习戌绩谨步捉為上婴R现E动什速喪机快和砒规性捉尚i..其&现形弍冇•种:①练习进步先快片慢.②练习遊少先慢月快・③纵习迓少先圻比较徴.庄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淀阶段往IE出现进步曾呵停顿境娥・称之为BilSfM・一、处存題1 •番込技能和习旳的区别和联系.存:煦缄的技確和习愷两丹之间是3K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O护如2(1>联系习悄和熟练的技能都差门动化r的动件系统.任何习惯我开了门动化的汕幼动忙系统恋无法龙瓦(2>区别①习很足实现导町功的需蚊已成为一种实现英种IT动化动仆系绞的心埋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於种另燈实现时.该人號获紂了满足.产生裔快的心佈:反Z,就却;I起不愉快的俗绪.血魁练技曉则仅仅足•种白动化的动作方式.不•定与人的需要联纟在•起.②豹嫁技能是4有日的、有计划的纷习屮形成的.向习熾却可以在无帝中.通过简e的尬咫养玻。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以教育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和发展等问题。
本门课程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2)理解学习和发展的概念、分析学习和发展的过程;(3)掌握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如教学评价、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和教育组织的管理等。
2. 技能目标(1)掌握各种教育心理学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2)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3)能够提出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心理干预方案;(4)能够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态度目标(1)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理解;(2)培养关心、关爱、支持学生的情感态度;(3)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特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发展理论、认知理论等。
2. 学习和发展的概念、过程和特点分析(1)学习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过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分析;(3)发展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理论;(4)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和问题。
3.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智力、性别、文化、疾病等差异的影响和教育干预措施;(3)教育组织与管理:学校文化、学生管理、教师发展等。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1)理论授课:讲授教学内容、讲解教材、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2)课堂讨论:学生针对课程内容展开讨论,探究问题,分享经验;(3)实践研究:体验情感教育、开展教育心理案例分析、制定教育心理干预计划等。
2. 评价方式(1)期中、期末考试:通过理解和应用能力检验学习成果;(2)作业:探究和分析教育心理问题;(3)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增强深层次学习。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年研]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统考2019年研]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
北京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忙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成熟和学习;3.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4.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分别是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和直觉感受型。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B2.D3.C4.B5.B二、填空题:1.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分别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苛勤指出,学习是通过准备实现的。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第4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B2、B3、B4、D5、B二、填空题1.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中前4个层次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以称为生长需要。
3. 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 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3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5. 强化理论是行为心理学所倡导的。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教育心理学_刘华山_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华中师大心理学院2007.2修订: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学习的概述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第十章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代码:81410009任课教师:刘华山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版教学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11章 教师心理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第一讲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一、教学目标1.识记:教师的能力特征、知识结构和人格特征2.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的内在联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人格特征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回顾前几章的教学内容,讲的是学生群体和学生学习心理及课堂教学心理,而教学过程的组成是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等,由此引入到对教师心理的探讨学习上来。
讲解一、教师的能力特征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智力)和教育能力两部分。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
教师的教育能力具体包括:1、影响与塑造教育对象的能力(1)观察与了解学生的能力。
(2)因材施教的能力。
(3)组织交往能力。
2、操纵教育过程的能力教育过程是教师运用教育内容和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教师操纵教育过程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教育手段与方法的选用能力。
(4)教育情境的调适与应变能力。
3、自我调节与教育的能力教师应具备对自身进行分析、调控与改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获取教育反馈信息的能力。
(2)自我评定和改造的能力。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应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的知识、数学的知识、物理的知识等。
(二)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具体表现为:(1)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
(2)关于教与学的知识。
(3)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三)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四)文化知识文科的教师应该要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理科的教师也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社会科学的修养。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教师群体形成了以下一些比较突出的人格特点:1、求知多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章--珍爱生命-向阳而生——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与生命教育精选全文
成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对机
理
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
制,因此,大学生难免会产生心
危 机
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低,独
理危机。
的
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
影
时缺乏主动性,行为冲动欠理性,
响 因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应对行为。
素
02 心理危机应对
一、心理危机中个体的反应 二、心理危机发展的阶段 三、成功应对心理危机
如今,钱海军通过实际行动,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分析与点评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且每个人的生命 长度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学会爱 他人也爱自己,展现出自我价值,实现生命的意义,活出人生的精彩。
1
心理危机概述
2
心理危机应对
3
珍爱生命,与爱同行
这一阶段中,个体 求助的动机最强,常常 会不顾一切地发出求助 信号。
成长阶段
个体经历危机后 会重新体验和反思自 己的心理变化过程, 可能会变得更成熟, 获得更多和更有效的 应对危机的技巧。
但也有人消极应 对,从而出现种种心 理问题。
第二节 心理危机应对
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
、
成
功 应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体 的
至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反
第三类是中性的反应,包括转移、反向、压抑、倒退、合理化、投射等。产生何
应
种类型的心理行为反应与个体的个性特征、适应能力和以往的生活经历等有关。
第二节 心理危机应对
22
冲击阶段
防御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
二
一般发生在危机事
《教育心理学》精选教学方案
《教育心理学》精选教学方案教育心理学精选教学方案1.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对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精选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2. 研究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达到以下研究目标:- 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成就3. 教学内容3.1 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 研究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了解儿童、青少年和成年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例如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和社交需求等。
- 研究者的差异: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包括研究风格、兴趣爱好和研究动机等,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2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行为主义理论:了解行为主义理论对研究和教学的影响,如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学生行为的塑造作用。
- 认知发展理论:掌握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以便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 社会研究理论:理解社会研究理论,包括观察研究和模仿研究等,以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3.3 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 多元智能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智能类型的研究需求。
-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深层次的研究和理解。
- 合作研究:倡导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成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案的反馈和评价,以便进行改进。
- 研究成绩: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研究成就和教学效果。
- 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以了解学生的研究状态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去,因为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因此选D。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案
标题: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理解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教学策略。
4. 提高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1.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1 实验研究2.1.2 观察研究2.1.3 调查研究2.2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2.2.1 教育评估2.2.2 教育干预2.2.3 教育心理咨询3. 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教学策略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1.1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3.1.2 艾森豪威尔的强化理论3.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2.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3.2.2 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1 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3.3.2 卡尔·罗杰斯的教育理念4.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4.1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干预策略4.2 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4.3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成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教学策略。
4.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4. 实践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第二节课: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3. 第三节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策略4. 第四节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策略5. 第五节课: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6. 第六节课: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光盘制作:王小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目录学习与教学指南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分章设置,每章由三部分组成:本章教学目标,学习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
目录如下: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附:本书提及的主要教育心理学家照片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本章目标1。
能陈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不同特点,包括列举代表性人物、著作及其对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所作的贡献;2。
能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3.能列出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主要邻近学科并能陈述本学科与它们的关系.学习与教学建议1。
本章重点要把握心理学(包括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大概认识。
2。
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的体系与内容,因使用对象不同,教科书编者的观点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差异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解释。
本书的安排有本书的特点。
建议先收集国内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目录,通过不同时期目录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发展;通过同一时期教材的比较,理解本书的特色: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来组织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参考资料中收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材目录,供学习与教学时参考。
4。
本章目标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学生一般学过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故本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让学生看教材并完成教材上的作业,教师适当指导。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趋势:跨文化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理解。
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掌握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能够运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定义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等。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分别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三、第三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
掌握不同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学会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实践。
2. 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等。
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述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问题及心理现象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学习和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体特征、环境因素和文化影响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程设计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教材,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课程设计目标1.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了解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模式;3.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4.认识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5.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技能。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理论和流派;3.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学习与认知过程1.感知与注意的基本过程;2.记忆的分类、形成和遗忘;3.思维、逻辑和创造性思维;4.语言和沟通。
第三章学习与情感过程1.情感的种类和特点;2.情感对学习的影响;3.学习困难和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个体差异的概念和分类;2.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3.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第五章教学法和教学设计1.教学法的概念和分类;2.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占4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期末考试占60%,包括笔试和实践考核。
六、教学资料1.《教育心理学第三版》教材;2.《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教材;3.《教育心理学实验指导》教材;4.课堂教学PPT;5.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案例。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一、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发展。
2. 教学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等。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3. 教学活动:引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中的心理现象。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小组讨论,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二、第二章:学习理论1. 教学目标: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
掌握学习的分类和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行为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试误说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三、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 教学目标:了解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
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掌握发展的心理理论和教育策略。
2. 教学内容: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过程: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等。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心理需求: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
心理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联:认知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3.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婴儿或幼儿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策略。
设计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四、第四章: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教学目标:了解个体差异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理解特殊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掌握个体差异的教育策略和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三版教案
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三版教案一、教材背景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三版是为了适应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而编写的,涵盖了更多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应对技能。
本教案以初中为例,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期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
二、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健康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
掌握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心理调适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1 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个体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业压力的认知与应对2.1 分析学业压力的来源,包括学科压力、考试压力等。
2.2 教授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包括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设定可达目标、建立学习小组等。
第三部分:人际关系的维护与处理3.1 探讨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2 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沟通、处理冲突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第四部分: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4.1 教授情绪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整。
4.2 演示一些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1 提供一些真实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心理健康体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心理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4.2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增加案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4.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5.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5.2 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结合所学内容,布置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计划。
通过这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讲心理健康概述一、教学目标1.识记: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2.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心理健康的标准。
难点: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对上一章节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
向学生展示最近播报的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视频,由此展开本章节内容的教学。
讲解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跟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时俱进。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
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是学习、工作的重要保证。
其次,心理健康有助于防止身心疾病。
第三,心理健康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一般论述坎布斯就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概念。
②恰当地认同他人。
③面对和接受现实。
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马斯洛和密特尔曼也曾提出了心理是否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②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③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④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⑤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⑥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⑦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⑩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张声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即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控制自己。
简称自知、自爱、自制(自律)。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病毒感染与躯体疾病3.脑外伤及其他因素(二)社会因素1.生活环境因素2.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3.文化教育因素(三)心理因素1.情感因素2.个性特征3.心理冲突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加强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识记和理解。
第二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识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2.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实施3.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实施原则和办法,设计一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播放一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视频,由此展开本堂课的教学。
讲解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启发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意义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1.学习方面心理健康教育2.人格方面心理健康教育(1)自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受程度,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真正做到自我认识和悦纳自我,发展高自我价值感,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协调、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推动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2)情感、意志品质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不断培养和体验积极、愉快的、振奋的情绪,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保持适宜和稳定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3.社会与生活适应方面心理健康教育(3)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发展交往技巧,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与竞争,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交往效能,进而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处理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4)休闲生活与消费方面的目标是,要在了解学生休闲生活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为休闲、消费的意义4.升学与择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升学与择业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中学生面临如此重大的前途抉择,常常会感到惶惑不安和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升学、择业的心理指导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5.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1.发展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全体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课程模式2、咨询--辅导模式学校心理辅导要遵循以下五大原则:①辅导对象: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②辅导目标:防治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③辅导功能:帮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④辅导关系:尊重与理解相结合的原则;⑤辅导方法:疏导与聆听相结合的原则。
咨询--心理辅导的形式包括:①学科辅导,②游戏辅导,③小组辅导,④个别辅导与训练服的相结合。
3.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4.心理教育综合课模式5.“测评指导.训练优化.整体发展”模式(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一般的班级主题活动和小组辅导也有所不同。
1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班级主题活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小组辅导。
(2)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策略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第三,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的作用。
第四,要注意突出实效性。
第五,要注意专题活动课系列化。
第六,要把重点放在发展性问题上。
2. 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 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第一,各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素材,各科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就能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个职责要通过全体教师来实现,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心理辅导者,帮助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成长。
第三,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妥善的解决,只有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
(2)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第一,教师要树立在教学不同环节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第二,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处理各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科教师依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教师要主动将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四,教师要避免因自身不当的言行给学生带来困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素(1)活动名称(2)活动理念(3)活动目标(4)活动方法(5)活动准备(6)活动评估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实施(1)创设情境、真诚投入。
(2)心灵开放、获得体验。
(3)交流分享、互助升华。
(4)重新调整、践行生活。
要让学生在对自我有全面的、深入的了解之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进行调整、定位。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管理1.心理咨询室的建设(1)学校心理咨询室必须有专用场地,安静,便捷,但不宜设在学校办公中心区,咨询室名称可以根据各学校的特色温馨命名。
(2)咨询室内部环境应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房间内的灯光柔和,有良好的隔音效果,桌椅的颜色和设备也应该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3)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进行整体的规划,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
(4)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电脑及相关测试软件外,还可依据需要装配热线电话及录音、录像设备;配套的心理咨询设施,如相关的仪器;测试室、发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治疗室等。
2.心理咨询室的管理(1)人员组成。
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至少有1名受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2)制度建设。
(3)档案管理。
(4)特殊情况应对机制。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内容及预习下节内容。
2.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自定第三讲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教学目标1.识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理解:社会适应性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流程:导入和同学们一起回忆和查找是否在大家当中发生和存在一些厌学等学习和情绪问题,由此展开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教学。
讲解一、学习问题(一)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事物产生了消极情绪,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1、社会因素一是社会的某些现象的影响。
二是社会时尚的诱惑。
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4、个体因素(二)学习过度焦虑1.端正认识2.调整竞技状态3.掌握考试方法4.调节紧张情绪5.进行药物治疗(三)学校适应不良学生学校适应不良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
中小学生往往具有学习的主观愿望,而且十分用功,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适应不良,严重影响学习,跟不上甚至中途辍学。
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会表现为情绪、行为、生理功能等三个方面障碍,可单一存在,亦有几方面同时存在。
情绪障碍方面,如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行为障碍方面,如能力抑制、社会退缩、行为倒退等;生理功能障碍方面,如伴随情绪障碍发生,突出表现为上课头晕、脑胀,入睡困难、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疾病。
造成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环境方面的因素。
其二,个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针对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问题,首先,学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消除或改善影响学生适应不良的家庭因素。
其次,要减少或消除学校中不良刺激源的影响。
再次,认知重建、训练适应方式。
二、社会适应性问题(一)人际交往问题不敢交往。
不善交往。
不懂交往。
(二)人格障碍中小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类:1.爆发性障碍2.强迫性障碍3.癔病性障碍4.偏执性障碍5.亚抑郁性障碍6.焦虑性障碍(三)情绪问题1.焦虑症焦虑症即焦虑性神经症。
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