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诸子之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填空1、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论辩文;《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司马迁,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4、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指的是屈原的《离骚》。

5、屈原之后楚辞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为东汉的文学家王逸。

8、"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的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0、《汉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包括十二帝纪、 70 列传、十志、八表。

11、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与《上林赋》。

西汉后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风俗通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3、我国远古的神话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开辟神的故事;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话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 先秦诸子散文

3
第一节 早期诸子散文 《老子》 绝学无忧(二十章) [1]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善之与 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3], 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7],其未兆[8],如婴儿之未 孩[9];傫傫兮[10],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11 ] ,而我独若遗[12]。我愚人之心也哉[13],沌沌 兮[14]!俗人昭昭[15],我独昏昏[16]。俗人察 察[17],我独闷闷[18]。澹兮其若海[19],扬兮 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 2]。我独异人,而贵食母[23] 。
7
【注释】 [1]本 章说 明 ‚道‛隐奥 难见,凡 人 不 易体 会,唯 ‚上 士‛可 践 行 之。[2]建 言: 古 之 立 言 者。[3]夷道:平坦之道。颣:不平 。[4]辱:黑垢。[5]建:通‚健‛。偷:通 ‚婾‛,苟且。[6]渝:污浊。[7]隅:棱角 。[8]贷:施予。
8
圣人无为故无败(六十四章)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2] ,其微 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3]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 之[5]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6 ]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7]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9]孩:通‚咳‛;《说文解字》:‚咳, 小儿笑也。‛[10]傫傫:懒散疲倦貌。[11 ]有余:有余财以为奢,有余智以为诈。[12] 遗:通‚匮‛,不足。[13]愚人:纯朴之人。 [14]沌沌:混混沌沌貌。[15]昭昭:自我 炫耀貌。[16]昏昏:暗昧貌。[17]察察: 严苛貌。[18]闷闷:纯朴貌。[19]澹:沉 静貌。[20]扬:飘逸。[21]以:有为也。 [22]顽且鄙:愚笨。且:底本原作‚似‛,据 传奕《道德经古本篇》改。[23]贵食母:以守 道为本。河上公注:‚母,道也。‛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历史散文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暮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 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国语·鲁语 下》)
(三)崇德 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的文学价值
(一)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叙及三百多个人物,且在其所叙人物中,已有 一些性格较为鲜明的感人形象,如《晋语》中 的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的夫差等
(三)语言:凝练含蓄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
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 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
《春秋》最突出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 法”。
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注重选词炼句,一字之中常“寓 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 “一字见 义”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3、《春秋》的作者 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 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
实际上今所见《春秋》乃鲁之《春秋》,为鲁国 不同历史阶段之史官集体所撰。孔子在其基础上 做了较大的加工修订,使之成为授徒的脚本,从 而开创了私家著述的先例。因此可以说《春秋》 是孔子依据鲁史修订而成的著作。
唐代孔颖达分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 征、范
粗线条可归为四种体式: 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洪范》、 《吕刑》、《周官》等) 训诰: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 神的祷告。(《尚书》主体部分,如《盘庚》等) 誓: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等) 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等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诸子之文-论语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诸子之文-论语
尽管如此,其影响颇为深远(《孟子》《墨子》 《荀子》《韩非子》等受其影响;仿《论语》体; 对《世说新语》之类的笔记、小简意赅,含蓄隽永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里仁 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 语· 子罕篇》)
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论语· 述而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论语· 为政篇》 )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司 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孔子思想
1、哲学思想 基本属于唯心主义,在孔子看来,“天”有人
格有意志,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认为天命不 可抗拒
对待鬼神态度:“不语怪、力、乱、神”;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2、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
3、专论体(战国后期)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孔子与《论语》
《论语》其书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 优秀的语录体散文。
《论语》之名为编纂者所定。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 之意;“语”即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语。
隐逸者的形象
3、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语录体为《论语》所创,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 文辞贴近口语,通俗自然浅显,因而令人有亲切 之感;二,所录要言不烦,多非长篇大论,因而 令人有精粹之感;三,大多有感而发,不作无病 呻吟,因而令人有真实之感。
但语录体属于散文文体发展史上早期形态,不成 熟、简单化和随意性显而易见。
《论语》共二十篇,成于多人之手,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 弟子纂录而成,大约战国初年编辑成书。汉代流传有三种 本子,现在留存和通行的是《鲁论语》。(海昏侯墓出土 的竹书《论语》,基本确定为已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答案

《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答案

《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参考答案(一)一、默写(选做3题,每题5分,总15分)1《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時,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於役,茍無饑渴!2《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3《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

桂櫂兮兰枻,斵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4《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二、名词解释(选做4题,每题5分,总20分)1变风变雅答:指《诗经》中的“怨刺诗”。

这些诗以反映丧乱、针砭时政为主要内容,或讽刺不劳而获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在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不平,与中正平和的审美要求不符。

因此此类诗多存于“国风”与“二雅”之中,因而被称为“变风变雅”。

2春秋笔法答: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在记载历史时语言简练,常于只言片语中寄寓鲜明的褒贬色彩,即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中国文学史 3先秦文学概况

中国文学史 3先秦文学概况

弘扬传统文化了解文学知识大家好我是体印君,随着部编版教材改版,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家长想让孩子了解一下中国文学史,无奈找不到一本适合孩子阅读的这方面的书籍。

故此我梳理一条脉络,与尔共学习。

三、先秦文学史(上)咱们先解释下什么叫“先秦文学”。

先秦是个时间概念,一般情况啊,指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之前的这段时间。

这段时间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长度大概有1600年以上。

总的来说就是秦朝以前。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

可谓是一段乱世。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上节课我们讲了,是第一部诗集,也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shāng])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也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的特色。

总的分类是歌谣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歌谣神话、诗经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我们都讲了,今天主要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古代中国是散文大国,也是出现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什么是历史散文哪?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

在咱们古代,文史不分家,历史也是文学的一部分。

比如说汉代的司马迁,他写了《史记》,这是本历史书,但他也被称为文学家的。

在先秦时期,咱们的文学主要还是体现在各种历史书上。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是()。

[单选题]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正确答案)D.献诗说答案解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单选题] *A.《涉江》(正确答案)B.《河伯》C.《山鬼》D.《招魂》答案解析:《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3.“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单选题] *A.《周易》B.《吕氏春秋》D.《宋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

[单选题]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正确答案)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答案解析:《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单选题] *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正确答案)D.以美为讽答案解析: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私田增加;田土之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 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 雅·大田》)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国语·晋语八》) 郤锜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 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左传·成公十七年》 )
先秦文学绪论
先秦时代的历史特点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推动农业的进步。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经·秦风·驷驖》 ) 驷驖,四马皆黑色如铁也。(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驷驖》注) 桓公问曰:“……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 子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 司马耕,字子牛。(同上)
学的眼光和历史的维度,同时又须立足于文学本体,考 察并试图阐明文学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演进的规 律。 二是某一时代或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代表作家、 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三是某一文体产生、演进、变异的历史过程。 四是作家作品的创作史,包括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 程、创作动机,作品的成书过程、题材流变、版本变迁 等内容。 五是作品面世后经由历代读者的审美解读所形成的接受 史,包括历代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反应、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鲍照:《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历年考试题型(供参考) 一、指出诗文的篇名或作者,解释字词 二、名词解释 三、论述题 四、作品分析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名词解释1、创世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创世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2、《荀子》《荀子》现存32篇,是荀子学说的集中体现。

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判,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3、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诸人的仿骚作品。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运用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有深远影响。

二、简答题1、《诗经》的体制及编定(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③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3)献诗、删诗、采诗三种说法2、《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文

先秦诸子散文文

• 孔子前551年9月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出生 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论语· 1-34岁(前551-518),居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老百姓从事的各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活计)。”(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吏、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
总绪论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上古文学 《诗经》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
体裁 时代 篇章特点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 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 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 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代表著作 《论语》 《老子》 《墨子》
语录体 春秋至 和韵散 战国初 结合体
对话式 战国中 辩文 期
专题论 战国后 文 期
• 柏杨《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 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 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 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情 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 李泽厚《论语今读》: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 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 甚至使亲近的学生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 假道学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有高度灵活性 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先秦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诗歌形式)赋、比、兴(表现手法)2.楚辞①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开创的一种诗体,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②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其中《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③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1.下列关于《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B.作品在当时可以配乐歌唱C.表现爱情的诗占绝大多数D.主要艺术手法有赋、比、兴2.下列关于《离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诗人屈原的代表作B.我国古代最长的爱情诗C.运用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D.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真题回顾1.(2019下·中学)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被视为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屈原。

下列选项中,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九辩》B.《风赋》C.《高唐赋》D.《湘夫人》2.(2017上·中学)下列名句中,不是出自屈原《离骚》的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C.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3.诸子散文(黄-儒家;绿-道家;蓝-墨家;灰-法家)真题回顾1.通常认为《庄子》为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价值。

唐代以后,人们又称它是()。

A.《南华真经》B.《无量寿经》C.《道德经》D.《华严经》2.先秦诸子的著作,经常采用寓言来阐明道理。

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是()。

A.庖丁解牛B.愚公移山C.自相矛盾D.揠苗助长3.下列有关“乐”的古代名句,出自《论语》的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历史散文(1)第一阶段言事分开《尚书》——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2)第二阶段记言又记事《左传》——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3)第三阶段人物描写更细致《战国策》——国别体史书4.历史散文《》——最早的历史散文(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真题回顾拓展1.(2013上·中学)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子图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情毕现的孟轲形象 (1)在驳难答疑中表现鲜明的情感倾向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爰, 是无父也。无父无 君,是禽兽也!……能言距杨、墨者,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2)个性鲜明的大儒形象

忠于孔学,坚持理想,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声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自谓“知言”, 且称“善养吾浩然之气”。 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词锋逼人,颇富阳刚 之美。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膀礴、明快 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其语言明白晓畅,不 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 谓明朗而爽快,锋锐而壮美。《孟子》散文气盛 辞壮的语言风格,历来备受称道。
灌输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实行“孝悌忠信”。 反对虐政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残暴酷毒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反对虐政 反对兼并战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
子 家 之手
合体 学思想
寓理于形的表现手法
朴素可贵的辩证法 凝练精妙的口语格式
思想
无为而治的社会政
治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或说字子舆,子车, 盖出附会。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子思的再传弟 子,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诸侯国相继实行变法,都想 称霸天下,合纵、连横的斗争进入了最激烈的时代。 孟子反对“法”“道”之说,称颂尧、舜、汤、武之 世,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当时秦、齐、楚等国 都重用法家,图强称霸,所以各国统治者都认为他 “迂阔而疏于事情”,他始终不得重用。
2、“无所用天下为”的政治主张
庄子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无比厌恨,选择了消极逃避的道路, 把老子“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社会思想推向极端, 鼓吹毁绝一切文明的蒙昧主义,勾画出一幅所谓“至德之世” 的社会蓝图,梦想回到“同与禽兽居”的洪荒时代。
3、追求自由与超越的人生态度
庄子从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 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把无人无我、效法自 然、毫无人间烟火气的所谓“真人”奉为堪称师表的“大 宗师”,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沉浸在纯属虚构的精 神世界里,自我体验超脱现实的“逍遥”之乐。
①围绕核心,反复申说,既有纲领式的阐述,更有具体入 微的分析。
②重视把握论辩中的主动权,善于抓住要害,善设机巧, 引人入彀,然后层层追逼,锋芒毕现,令人无法回避。
③极善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辩说理,如“揠苗助 长、”“齐人乞番”等,富有形象形与幽默感,文章的说 服力很强。
3、气盛辞壮的语言风格
肉,罪不容死。”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三)倡导民本思想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论。他同情人民, 看到了人民的支持对君主治国的重要性,在当时历史条件 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另一方面, 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 点,为统治阶级剥削、压榨人民提供了口实
论 儒 孔子弟子 语录体 “仁”与“礼” 语 家 及其再传
弟子所著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 人物形象,鲜明具体 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墨 墨 墨子弟子、语录体、 兼爱、非攻 子 家 门人及其 对话体
后学所撰 并向专
论体过
渡的趋 势
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讲究逻辑,明辨是非 文体因革,承前启后
老 道 成于后学 散韵结 天道自然无为的哲 散韵结合的特殊文体

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信,胸怀“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的非凡气概。
正气凛然,傲骨铮铮,“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 巍然”。

坚持操守,刚直不阿“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 人”。
2、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 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2、性恶论
否定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并重视教育与社会 环境的影响。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3、“法后王”的政治观
荀子主张实行“令行禁止”、“天下为一”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其主 要思想为“隆礼”和“重法”。与此同时,他明确提出“法后王”的政 治主张。
《荀子》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唐代杨倞为 此书作注,又将刘向校定本所定各篇次序略加改动,始 改其名为《荀子》。
(二)荀子思想
1、“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 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 不能祸。”
一、《孟子》其书
《孟子》作者 孟子自著 孟子死后由其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所记纂 孟子与万章之徒合著(较为可信)
《孟子》篇章
今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各 分上下。
二、孟子的思想特征
(一)“尽心、知性、知天”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 系
4、追求自然率真的美学观(文艺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 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的思想特征
1、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道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道” 乃指人的主体精神。世界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是神秘 莫测、不可知的。
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用,认为 “安之若命”乃“德之至也”,从天道自然无为滑进了宿 命论的泥潭。
庄子的认识论是从相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否认失误差别, 否认是非标准,否认客观真理,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 论和诡辩论。
(一)荀子概况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亦称孙卿 生卒之年无从考定,大约活动于公元前298年-前238年见。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学术上集大成的 一位人物。弟子甚众,著名者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
2、《荀子》其书,今传32篇,一般认为《大略》、《宥 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 为“弟子杂录”,其余为荀子手笔。也有人认为《仲尼 》、《致仕》亦属弟子杂凑,甚至有别家窜入者。
教育思想上重视培养贤才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他认 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 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他继承和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 “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 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和见解。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 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旬,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 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 志。
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 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 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长者之文,淳厚老练 • 淳厚老到,圆熟练达,谨严有度,明晰条畅。 • 取譬设喻;少用寓言
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 贯通百家学说,继承、批判、发展 • 涉及各种领域: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
教育学、音乐、伦理、文学等
《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 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 之集大成者。
以“法治”为中心,“法、 术、势”三者合一的政治思 想体系。强调严刑峻法和使 用暴力。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 (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 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 不就,穷困终生。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庄子、老子并称“老庄”唐玄宗时 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亦称《南华真 经》。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 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 结构、文风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 杂篇为其门人后学所著,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 别篇章,思想内容与内篇多有出入
“性善”论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
“万物皆备于我”
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我”的内心。
“尽心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人只要充分发挥天赋的四种“心”,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了解
4、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
知言养气说
孟子对人的思想人格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概括性提法。语 出《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自称擅长“知言”与“养气”。 “养气”,指主观思想、品格、气概的修养。孟子认为,思 想清明、品格伟大是养气的植根所在,通过对人的道义的养 护,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刚健之气。“知言”,指能够善于运 用言辞并通过他人言辞判断其目的和动机。因此,知言养气 之说充分反映了孟子对人的精神道德和语言文辞的高度重视。 后用于文论,把文学创作和作者道德修养相联系,对诸如 “文以气为主”、“气盛言宣”等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 影响至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