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doc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1a29a00b1c59eef8c7b4fe.png)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文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29)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5)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0)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47)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1)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5)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8)第十三章附则 (73)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 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轮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合肥市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b18f1602bb68a98271fefa79.png)
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安徽省旅游局2011年12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 (1)五、规划原则 (2)(一)适应区域特征 (2)(二)坚持市场导向 (2)(三)产品和项目支撑 (2)(四)统筹协调发展 (2)(五)可持续发展 (2)第二章基础分析 (3)一、旅游资源分析 (3)(一)资源数量众多,种类较全 (3)(二)休闲度假和红色资源突出 (3)(三)资源的空间聚集组合度好 (3)(四)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3)二、旅游市场分析 (4)三、产业发展评价 (4)(一)发展迅速,一体化程度不高 (4)(二)产品多元,但部分产品同质化 (4)(三)要素齐全,发展短板有待改善 (5)(四)大交通好,旅游集散功能强 (5)(五)政府重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5)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6)一、总体思路 (6)(一)突破三个障碍,实现三大跨越 (6)(二)发挥两大优势,做好三个转变 (6)(三)立足两个抓手,打造四大基地 (6)二、发展战略 (6)(一)一体化联动 (6)(二)核心带动 (7)(三)产业承接 (7)(四)打造品牌 (7)(五)文旅融合 (7)三、发展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目标体系 (8)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9)一、空间布局 (9)(一)一核 (9)(二)四区 (9)(四)一带 (12)二、旅游产品体系 (12)(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12)(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13)(三)重点水利旅游区 (13)(四)重点红色旅游区 (13)(五)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14)(六)重点夜景游览区 (14)(七)重点养生产品 (15)(八)重点休闲运动 (15)(九)重点合作产品 (15)三、重点旅游线路 (16)(一)区内主题线路 (16)(二)跨区旅游线路 (17)第五章发展重点 (18)一、合肥市 (18)(一)总体定位 (18)(二)总体布局 (18)(三)发展重点 (18)二、滁州市 (22)(一)总体定位 (22)(二)总体布局 (22)(三)发展重点 (23)三、六安市 (25)(一)总体定位 (25)(二)总体布局 (25)(三)发展重点 (25)四、淮南市 (28)(一)总体定位 (28)(二)总体布局 (28)(三)发展重点 (28)五、桐城市 (30)(一)总体定位 (30)(二)总体布局 (30)(三)发展重点 (30)第六章市场营销 (32)一、旅游形象表述 (32)二、目标市场定位 (32)(一)国内市场定位 (32)(二)入境市场定位 (32)三、市场营销层次 (32)(一)国内近程市场 (32)(二)国内中远程市场 (33)四、重点客源地建设 (33)(一)重点客源城市 (33)(二)主要建设模式 (34)(三)旅游服务港 (34)(四)旅游常客计划 (34)第七章服务要素 (35)一、旅游交通与集散 (35)二、旅行服务 (35)三、旅游住宿 (36)四、旅游餐饮 (36)五、购物服务 (37)六、旅游娱乐 (37)七、旅游信息服务 (37)八、旅游安全保障 (38)九、会展旅游服务 (38)第八章可持续发展 (39)一、保护生态资源 (39)二、保护文化资源 (40)三、发展绿色旅游 (40)第九章发展保障 (42)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42)(一)成立区域协调机构 (42)(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42)(三)确定区域合作机制 (42)(四)推行经营机制改革 (42)(五)设立旅游发展试验区 (42)二、旅游投资促进 (43)(一)组建战略投资平台 (43)(二)推进要素优化配置 (43)(三)扩大引导资金来源 (43)(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43)三、人力资源支撑 (44)四、规划实施 (44)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 (45)一、规划体系完善 (45)二、项目与投资 (45)三、市场营销 (47)四、人力资源开发 (47)五、管理体制创新 (47)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目的为发挥合肥经济圈在经济、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设产品完善、分工合理、要素齐全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实施与皖北、皖江、皖南等旅游区域联动,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VIP专享】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VIP专享】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https://img.taocdn.com/s3/m/028074bbeefdc8d377ee3236.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整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77b23b62168884868762d6c3.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4e3f2c73eff9aef8941e0678.png)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文本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2009年11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2)第一节发展目标 (2)第二节功能定位 (2)第三节发展规模 (3)第三章城镇化发展战略 (4)第四章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 (11)第一节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1)第二节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 (13)第三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 (15)第四节城乡统筹发展 (16)第五章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 (18)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 (18)第二节产业发展指引 (26)第三节产业空间组织 (26)第六章城镇空间支撑体系规划 (30)第一节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 (30)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32)第三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4)第四节城镇人文环境体系 (40)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规划 (44)第八章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 (44)第一节政策分区 (44)第二节空间管制 (48)第九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 (50)第十章规划保障措施 (61)第十一章发展格局构想 (63)第十二章附则 (6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科学指导合肥经济圈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依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思想为指导,紧扣“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力求在中部争先进位,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一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安徽奋力崛起。
第三条规划范围本规划所指的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等周边地区,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78a547d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7.png)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8.09•【字号】合政办〔2019〕22号•【施行日期】2019.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相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皖政办秘〔2016〕240号)、《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的原则,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20%以上,建筑产业链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30%以上,建筑产业链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
(三)实施要求。
按照分区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划分为重点推进区域、积极推进区域和鼓励推进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是指《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界定的中心城区,具体范围为绕城高速内全部区域和绕城高速外各类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等;积极推进区域是指安巢经开区和各县(市)三级及以上城镇、各类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等;鼓励推进区域是除上述区域以外的区域。
自2020年起,全市所有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用房以及租赁住房等)、人才公寓等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非政府投资新建项目逐年增加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比例,具体实施标准和要求由市建筑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乡建设局)另行制定。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https://img.taocdn.com/s3/m/0185aacc08a1284ac8504358.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交通专题1项目背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的城市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面临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成功的关键。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现,能否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交通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城市交通专题研究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首先启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进行。
2研究范围与年限本项目研究范围为区域交通市域范围,用地面积约703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市区范围,用地面积约655平方公里。
本项目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主要内容3.1研究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对总体规划阶段中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建议以及确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致的交通系统。
从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的指导下,科学地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确定协调统一的交通服务系统。
3.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合肥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3.3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展望合肥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肥发展的科学合理框架,满足合肥市社会经济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交通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合肥发展整体框架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交通设施规划方案。
合肥城市规划共10页word资料
![合肥城市规划共10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7af51ebd4d8d15abf234e1d.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9年3月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年~2019年远期:2019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9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9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ccd7223a300a6c30c229fe0.png)
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基本概况城市现有各类绿地3753 公顷, 其中各类公园25个, 公园绿地面积946.33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55平方米/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生产绿地250公顷;防护绿地440.95公顷;附属及其它绿地227.66公顷。
目前,合肥城市绿地总体格局呈两环、两片、六线、数点的空间分布。
两环:环城公园,二环路绿带;两片:蜀山森林公园、清溪公园;六线:美菱大道、黄山路、姥山路(马鞍山路)、南淝河绿带、和平路及胜利路绿带;数点:逍遥津、杏花、包河、花冲、瑶海、徽园、天乐、明珠广场等。
城市绿地在各城区的分布:瑶海区有公园绿地面积85.05公顷, 人均2.95平方米;庐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209公顷, 人均6.48平方米;蜀山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93.38公顷, 人均20.21平方米;包河区有公园绿地面积58.9公顷, 人均2.7平方米。
二、绿地系统规划期限、目标与指标规划期限:近期到2005年,远期到2010年。
总体目标:建立以城市为核心,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绿色长廊为纽带,城乡一体化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园林绿地系统。
通过一系列绿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达到城乡绿化相互交融、城乡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更为显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近期目标:重点巩固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高合肥“园林城市”建设水平。
通过合肥森林公园、黄山公园、天鹅湖公园、南淝河滨河绿地、大房郢水库坝下区公园等一系列大型园林绿地工程建设,保持城市绿地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确保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使得城市绿地总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区绿地率等相关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变各城区城市绿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实现城区内500米见“绿”。
远期目标:依据“环境优先”、“绿化先行”的城市建设方针,按照城乡一体。
2011年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年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08c9b9c177232f60dccca135.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20年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91c176e9ba1aa8114431d9ff.png)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年)文本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年月目录第一章总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章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发展目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功能定位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发展规模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章城镇化发展战略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章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规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城镇空间发展战略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城镇空间发展结构与总体布局规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城市空间发展指引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城乡统筹发展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五章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组织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产业发展指引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产业空间组织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六章城镇空间支撑体系规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区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四节城镇人文环境体系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安全规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八章政策分区与空间管制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政策分区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空间管制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九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十章规划保障措施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十一章发展格局构想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十二章附则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科学指导合肥经济圈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依据国家和安徽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合肥经济圈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两型社会”思想为指导,紧扣“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力求在中部争先进位,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这一主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走共享共建的发展道路,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带动安徽奋力崛起。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https://img.taocdn.com/s3/m/e9c33d72bd64783e09122bb9.png)
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 要关注。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城市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改造
•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汇报3a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汇报3a](https://img.taocdn.com/s3/m/c3475268a45177232f60a26b.png)
城市特色“继往开来”--水环境的利用和营 建
水环境的利用和营建:需要和可能--实例参考1
合肥环城公园应该是国内滨水改造的早期案例
水环境的利用和营建:需要和可能--实例参考2
从苏东坡的杭州西湖、古北京三海到北 京奥运场馆的水景--水是景观之灵
水环境的利用和营建:需要和可能--实例参考3
府南河的新成功
城市特色“继往开来”--“引湖入城”:南淝河的 启示1
城市特色“继往开来”--“引湖入城”:南淝河的 启示2
“引湖入城”是渐进的过程
在防洪前提下,以 城市建设需要为主, 通过植树造林、改 造堤岸、扩大水面 等措施,依托现有 城市建设区,视经 济实力和发展需要, 逐步南延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过 程,分期逐步扩大 南淝河水面,改河 岸硬质铺装、人工 砌岸为自然斜坡、 绿化林荫岸。扩大 水面的挖出土方作 为沿岸城市建设用 地的填方,就地平 衡,为城市提供广舞着我们
发展的可能--理想与追求
可能十分精彩--从“引湖入城”到“滨湖城市”
虽然有许多困难但是今天的起点更高,前景 因此可能更为光明。我们站在前辈的肩上, 理应有更加高远的目光和更大胆的追求!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ecfd41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e.png)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10•【字号】合政办秘〔2020〕61号•【施行日期】2020.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噪声污染防治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0年12月10日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一、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目的1.科学实现城市环境分区分类管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
2为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3.为城市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指导意见。
二、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2014)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5.《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6.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7年)7.《合肥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8.城市性质、结构特征、分区规划等。
三、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原则1.从整体性出发,遵循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2.各功能区分别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3.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促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4.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
5.以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选择能反映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6.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各类标准适用区域解释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cd0703fa770bf78a65295421.png)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奖年份:2000所获奖项:三等奖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的西北岸。
现辖三县:肥东、肥西、长丰;五区:东市区、中市区、西市区、蜀山新区和郊区。
市域土地面积7498平方公里,总人口402.7万人。
其中,市区土地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12.7万人;建成区面积89.5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人(含暂住人口15.6万人)。
规划期限1995-2010年,其中:近期1995-2000年;远期1995-2010年。
规划范围合肥市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和市区三个层次。
市域土地面积为749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土地面积为1672.5平方公里;市区土地面积为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城市规模人口近期135万人,远期165万人。
用地近期125平方公里,远期150平方公里。
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继续保持以老城区为轴心,东、北、西南方向伸展三翼的“风扇形”。
三翼之间楔入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通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
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
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分别设于东、北、西南分区和合肥经济开发区内。
总体规划对用地布局作了综合安排。
其具体内容还包括城市特色和风貌以及其它有关的专项规划。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现状(1994年底)近期(1995-2000年)远期(1995-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130 270 940年递增率(%) 12.7 17.7 13.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3230 5450 15000农业总产总值(亿元) 26.1 40 65工业总产值(亿元) 245.9 800 2600三产比重 21:48:31 10:50:40 5:43:52全市总人口(万人) 402.7 440 520城镇化水平(%) 29.1 40 55市区城市总人口(万人) 120 135 170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111.9 130 168城市人均用地面积(m2/人) 93.26 96.64 99.02其中居住用地 22.42 23.90 25.17绿地 9.00 12.75 15.78城市人均居住面积(m2/人) 9.3 10.0 15.0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元) 3498 3550 10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99 1200 4000实施效果根据本规划,目前已经实施的有“一环路”、“二环路”、“马鞍山路”等;准备实施的有“大房郢水库”等,其效果优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c59404245901020207409c58.png)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a412268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b.png)
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32023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5月3日,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形成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建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体系,形成“三环四脉四楔多园”的绿化空间格局。
A空间格局批复明确,合肥市要合理掌握城市规模。
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掌握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禁止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解读: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从空间层次角度,《总体规划》将合肥市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
根据《总体规划》,市域包括合肥市域行政区域范围,面积114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风景名胜区爱护边界,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合肥市城市进展目标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此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市、6个区级综合服务型城镇、27个三级城镇、51个重点镇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五轴”的市域进展格局。
在城市规模方面,猜测到2023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掌握在36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名词解释“一核一区五轴”“一核”指合肥中心城区,“一区”指城镇协调区,“五轴”指东、北、西、南、东南五条城镇进展轴。
B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批复强调,合肥市要根据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一、规划期限近期:年年远期:年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三产结构比达到::。
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全市人均达到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区域性交通枢纽。
()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远期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八、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万人;远期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万人。
九、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远期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合肥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形成四级结构。
()一级城镇:中心城区。
()二级城镇个,包括巢湖市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长丰县城、庐江县城、双墩。
()三级城镇个,包括三十头、磨店、大兴、淝河、南岗、撮镇、长临河、梁园、桥头集、石塘、三河、桃花、高刘、严店、下塘、吴山、岗集、汤池、同大、矾山、龙桥、中庙、烔炀、黄麓、槐林、柘皋。
()四级城镇个,包括三十岗、大圩、栏杆集、苏湾、庙岗、中垾、夏阁、银屏、散兵、坝镇、白龙、元瞳、众兴、牌坊、杨店、响导、八斗、陈集、古城、马湖、张集、包公、罗塘、庄墓、义井、杨庙、陶楼、左店、朱巷、杜集、造甲、高店、官亭、铭传、山南、柿树岗、花岗、丰乐、小庙、紫蓬、白山、盛桥、郭河、金牛、石头、万山、柯坦、乐桥、泥河、冶父山、白湖、罗河。
十一、市域空间发展分区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划分个发展引导分区并分别制订管制规则。
分别为都市区、西部综合发展区、南部综合发展区、东部综合发展区和北部综合发展区。
()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十头、上派、高刘、严店、三河、桃花、南岗、小庙、磨店、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双墩、岗集、巢湖市区、中庙、黄麓、烔炀、中垾、银屏、散兵、槐林、盛桥、白山、同大等城镇,以及巢湖、蜀山两个风景名胜区。
()西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西的市域部分。
()东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东的市域部分。
()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北的市域部分。
()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南的市域部分。
十二、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一个合肥市区、一个巢湖市区、多个城镇组团,周边形成多个特色小城镇,并由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分隔。
十三、市域铁路系统()总体格局规划以合福线、沪汉蓉线、商杭客专、西合客运专线及宁西线、合九线、淮南线等铁路干线为骨架,衔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西安、成都、九江、商丘等八个方向,形成合肥环状铁路枢纽。
()客运系统建成合肥南站、巢湖高铁站,扩建合肥站、合肥西站、庐江站,以合肥南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主枢纽,以巢湖高铁站、巢湖站、巢湖北站、庐江站、肥东站、肥西站、水湖站等为辅助,规划至南京、芜湖、九江(安庆)、六安、淮南等方向城际铁路线,形成完善的市域客运系统。
()解编、货运系统解编作业主要集中在合肥东编组站。
完善货运站布局,以合肥北站为主枢纽,以巢湖、肥东、肥西、长安、庐江货运站等为辅助,扩建大型综合性货场、新建集装箱办理站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其它设施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园、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新桥机场等铁路专用线,调整部分对城市干扰严重的铁路专用线。
消除平交道口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逐步实现铁路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
十四、市域公路系统()公路干线网络市域对外公路主要形成以“一环十射”的对外高速公路网为骨架,以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国、省道为基础的公路干线网络。
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合宁、合巢马、合徐、合六叶、合淮阜、合铜黄、合巢芜、合安、济(宁)祁(门)、宁(南京)驻(马店)等。
快速通道:合六、合淮、合巢、合桐国、省道:国道、国道(合淮、合安)、合蚌、合马、合铜等。
()市域一般公路网络加强市区与县城、县城与重点城镇、重点城镇与一般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市域小时通勤圈。
加强县域间联系,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横向交通联系。
重点建设“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域公路环线。
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络。
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三纵三横”公路网。
长丰县依托合淮公路(国道)、合九公路构成“三纵四横”公路网。
巢湖市以市区为中心,形成“一环八射”公路网。
庐江依托合铜公路构成“五纵七横”公路网。
()公路场站设施规划在中心城区、巢湖市区、店埠、上派、水湖、双墩、庐江等建设个汽车客运总站;在撮镇、梁园、八斗、白龙、古城、石塘、长临河、西山驿、桥头集、栏杆、柘皋、泥河等建设三级客运站;在紫蓬、三河、吴山、中庙、银屏等地设置旅游汽车站;在各建制镇和乡集镇分别设置相应的汽车站。
十五、民用机场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
建成机场高速路,连接机场至长江西路,向南延伸作为城市快速路,连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等。
十六、水运及港口()港口性质合肥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航道规划提升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为二级航道,提升店埠河、西河、兆河、巢湖湖区航道为三级航道,形成江淮流域内河航运中心。
()港口规划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派河中派作业区、店埠河循环经济园作业区、巢城新港作业区、缺口作业区,以及龟山、忠庙、滨湖新区旅游客运码头等。
扩建巢湖复线船闸、裕溪复线船闸工程。
依托和县郑浦港规划建设合肥长江深水港,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配套完善疏港道路及货运专用通道。
十七、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物流园区,加快把合肥建成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
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三级体系分层次总体布局。
全力实施个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派河物流园区、新站物流园区、高新物流园区、肥东物流园区、巢湖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富煌商贸物流园区)、个物流中心(迎河集装箱物流中心、双凤物流中心、南岗物流中心、三十头物流中心、瑶海物流中心、柘皋商贸物流中心、栏杆商贸物流中心、槐林渔网物流中心、庐江城北物流中心、庐江城南物流中心),建设若干个为区域特定用户服务的城乡物流配送站。
十八、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南、向西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
十九、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二十、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空间形态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轴向组团式空间形态。
()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二十一、城市公共中心规划中心城区规划个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滨湖新区和政务文化区、合肥南站地区;每个城市分区设若干个分区中心,构成中心网络。
二十二、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六横六纵”网络;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
二十三、公共交通规划()发展目标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规划公交线网密度达到~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共出行比例达到。
()轨道交通总体布局为“七条市区线、五条市域线(四条延伸线、一条机场专用线)”,总长度约为公里。
远期规划六条轨道交通线,总长度约为公里,线网密度为里平方公里,万人拥有率为公里万人,设置个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其中两个为城市轨道与铁路换乘的综合枢纽。
近期建设轨道交通两条骨干线,即号线、号线,总长度约公里,共设置车站座。
()快速公交规划设置快速公交线路条,总长度约为公里,线网密度为公里平方公里,形成格网式布局。
()常规公交公交运营线网长度达到公里,公交配车标台。
()公交枢纽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分别在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及铁路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附近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加强公交枢纽布局及用地控制。
二十四、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脉四楔多园多廊道”。
二十五、城市景观风貌分区设计指引城市景观风貌分为八个分区,分别制定城市设计指引。
二十六、城市远景规划要点()城市性质职能远景的城市职能宜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新服务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业有长足的发展,会议会展、休闲运动产业均形成一定规模;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集行政、商业、文化、旅游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城市远景空间结构积极构筑合肥都市圈,形成合肥都市圈的三个空间层次:内部圈层——“”城市核心区,合肥中心城区及其拓展范围;中部圈层——外延拓展区,以半小时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圈层半径为公里;外部圈层——协调发展区,以一小时交通距离为划分依据,圈层半径为公里。
在合肥都市圈基础上推进合肥经济圈发展,构筑以合肥为中心,淮南、巢湖、六安、桐城为次中心的“一主四副”区域城镇空间格局。
()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远景城市拓展将更加注重对城市生态绿色空间、自然山水空间、生态廊道等城市绿楔的保护,城市发展空间与自然山水空间融合,形成生态和谐、环境友好、景观优美、设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