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东坡的养生思想
苏轼,号东坡,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文坛魁首,不但散文写得美,而且精通诗、词、书、画。

他还热爱中医中药,潜心研习,造诣较高,对养生之道尤有心得。

此外,还是位美食家,东坡肉流传至今。

他虽然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徒多地,历经磨难,但享年仍近古稀,这在当时已属高寿,与他善于养生、注重保健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东坡认为,饮食有节是长寿的基本条件。

他主张少食、素食、食有节度,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即止”。

他说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且饥而后食,虽纵然是粗饭淡菜,也觉得味美可口,犹如珍馐,他的名言“晚食以当肉”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东坡平时所食,每餐是一荤一菜一汤,从不暴饮暴食。

他所说的素食,并非指油脂一点不吃,而是少食油脂,以素为主。

东坡还认为,清心寡欲是长寿的关键因素。

他生性达观,常以“安分以养福”“无事以当贵”自慰。

他说“养生难在去欲”,人生在世,不必追求功名利禄,不要留恋官位权势,不宜看重荣辱得失。

如果贪欲无度,永无满足之时,便会亏损心神,耗伤气血,妨碍健康。

对于酒、色、财、气,切勿迷恋沉溺,不知控制,不能自拔,而贻害自己。

他在黄州寓所的墙壁上挥毫题写的“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脓,腐肠之药”一段精辟论述,可算是规劝人们关注养生保健的宝贵箴言。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

苏东坡的四味“养生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不仅在文学、书画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养生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当年,一位好友向他请教养生秘籍时,他略加思考便写下如下话语:“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他特意强调,此方源自战国时期,“吾服之有效”,于是便成就了其著名的养生四法。

无事以当贵。

养生心为先,苏东坡养生的第一妙方自然从心志情趣开始。

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生活中也是命运曲折、颠沛流离。

可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反而于逆境之中磨炼出不计荣辱、淡泊名利、积极乐观、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和宽阔胸襟。

他曾借诗言志,抒发感慨:“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早寝以当富。

日常生活中,苏轼很少熬夜,就是在白天,也经常以静坐的方式来修身养性。

他曾在《养生说》中如此描述:“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但这绝不能成为忽略健康、挥霍生命的理由。

尤其是对那些喜欢通宵达旦、过夜生活的人来说,更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只有告别不良习惯、保证睡眠,才能让每一天都精力旺盛、充满活力。

安步以當车。

安步当车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生活上的随意简单,二是平时注重锻炼。

对苏东坡而言,不管是在遭贬之中,还是在作为朝廷大员的时候,他都是粗茶淡饭、布衣粗褂,过着轻车简从的生活,不去追求物质方面的奢华。

为此,他还特意写诗:“出舆入辇,厥痉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脓,腐肠之药。

”关于锻炼,在苏轼四海为家的经历之中,仅做过太守之地就有杭州、徐州、密州、定州、湖州、颍州、扬州等。

每到一处,他总是不忘出行游乐、寄情山水。

这样既能排遣心中的郁闷和幽怨,也能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之目的。

一举两得的同时,也正好印证了其“劳逸结合”的养生理论。

晚食以当肉。

说苏轼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遭贬的岁月里,仅他独创的美食就有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等好多种。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

苏轼的长寿之法——乐观、早睡、散步、晚食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

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传说一位先生向苏轼请教长寿秘方时,他摘取了古书上的四句话作答。

这四句话为:“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前二句意为乐观、早睡。

后两句话则出自《战国策》“安步,缓行也;晚食,晏食也。

”对此苏轼还作了具体解释:“已饥而食,蔬菜有过于八珍。

”就是说肚子饿了才吃饭,但食不可过饱,这样的饮食即使是蔬菜也胜过皇帝吃的山珍海味。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主张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

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

他还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他住的周围要广植竹木。

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服姜可延年,麦田求野荠苏东坡喜欢收集民间延年益寿药方,记载有一偏方若坚持不断服用,会高寿而童颜。

即取生姜汁贮于器皿中,去掉上面的清黄液,将沉积在下面的白而浓的部分阴干为“姜乳”。

用此姜乳同蒸饼或米饭相合,做成梧桐样丸药,每天用白酒或米汤送服十粒。

同时,他还推崇吃荠菜。

浓茶漱口,除烦去腻苏东坡认为饮茶对人体大有裨益,它可“除烦去腻”。

故他提倡“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

他认为:“食后用浓茶漱口,一是烦腻即出,而脾不知;二是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剔。

”好动,酷爱登山除此之外,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

他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做:“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治性。

”登山为“动”,治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

苏轼有四味“长寿药”无事、早寝、安步、晚食原标题:苏轼有四味“长寿药”(诗话养生)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苏轼不少皇家贵族在古代以修炼仙丹为业,以求长生不老。

事实却是,长生不老只是个梦,长寿是可能的。

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有四味“长寿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无事以当贵。

苏轼的意思是不要太在意功名利禄和荣辱得失,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使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

《黄帝内经》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正气是人体保持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正气充足,病邪就无从下手。

这相当于国防力量强大了,内忧外患减少很多,国家就会安定。

早寝以当富。

早睡的生活作息规律对健康也非常重要。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为什么远古时代的人超过50岁了依旧动作灵敏,没有衰老的迹象?岐伯回答了好几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非常规律。

由此可知,遵循大自然规律,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安步以当车。

这强调了适当行走的重要性。

现在是电器化、机动化的时代,外出有车,上下楼有电梯,体力活也较少,可以说现代人非常缺乏运动。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则身体强健,如果静太多、动太少,动静失衡,则阴阳失衡。

因此,人们最好每天走一走。

晚食以当肉。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每天晚点吃饭,就像吃肉那么香。

其实强调了两点:一是饥饿时才吃饭;二是七分饱即可。

饥饿说明体内食物已经完成代谢,这时吃饭既能品味食物的美味,又顺应身体的需求。

另外,《素问》强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暴饮暴食会损伤肠胃功能,应该避免。

▲。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养生论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其一生好学不倦,兼修儒、道、佛三家之学,尤以养生之道独树一帜。

本文将就苏轼养生之理,略述一二。

夫养生之道,贵在调摄。

苏轼曰:“养生者,养性也。

”性者,心之主也。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身泰。

故养生之道,首在养心。

苏轼云:“养心莫善于寡欲。

”夫欲者,人心之病也。

寡欲则心清,心清则神明。

是以养生者,必先清心寡欲。

其次,苏轼主张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各有其性。

人禀五行之性,应四时之序。

故养生者,宜顺四时之序,调五行之性。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乃自然之理。

苏轼曰:“春宜养肝,夏宜养心,秋宜养肺,冬宜养肾。

”养生者,当顺应四时,调养五脏,使气血流通,百脉调和。

再者,苏轼提倡动静结合。

动静相兼,乃养生之要。

动静适度,则气血流通,筋骨强健。

苏轼云:“养生之道,动静宜均。

”动静之宜,如水之润物,火之养木。

动静结合,方能养生延年。

此外,苏轼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者,养生之本也。

饮食有节,则身体强健;饮食无度,则百病丛生。

苏轼曰:“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养生者,宜以五谷为主,杂以蔬菜、水果,以养脾胃,调五脏。

又曰:“养生之道,宜以茶代酒。

”茶能清心火,解酒毒,养生者宜常饮之。

酒则伤身,宜少饮或不饮。

最后,苏轼强调修身养性。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养生者,宜修身养性,以达身心和谐。

苏轼云:“养生之道,宜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宜读圣贤之书,行仁义之事,以修身齐家。

总之,苏轼养生之道,首在养心,顺应自然,动静结合,饮食调养,修身养性。

此乃养生之根本,延年益寿之道也。

《苏轼养生论》翻译(现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尤其在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对苏轼养生理论的简要阐述。

养生之道,关键在于调整和保养。

苏轼认为:“养生就是养性。

”所谓性,指的是人的心灵。

心灵平静则神志安宁,神志安宁则身体安康。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养生四诀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不仅精通文学,而且喜好医药,善研养生,且对养生之道勤于总结,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

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希望他写一纸养生格言,以利参考。

苏东坡略一思索,便提笔写道:“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写的这四句养生口诀,强调了情志调适、生活习惯、运动健身、饮食节制等四个方面的养生要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在情志上应该快乐逍遥、忍让平和、知足常乐。

凡事应当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

不要把名利得失看得过于重要,更不要疲于奔命。

“早寝以当富”是指在生活起居上应该具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要早睡早起,切不可夜生活过度,甚至无度。

“安步以当车”则强调了适当运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健步行走的养生保健作用,步行健身可以舒经活络、畅通气血、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只要持之以恒,自然百病难侵。

“晚食以当肉”是指不饥不食、知饥方食、当饥而食,即使是粗茶淡饭、蔬菜野果也会像吃肉一样香甜。

如果饮食不知饥饱,特别是饱食无度或嗜食肥甘辛辣、生猛海鲜,不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还会削弱自身的免疫力,危害身体健康。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启迪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启迪

关于“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生,三曰省费以养财”的
启迪
这句话的出处是苏轼的《东坡志林》中的《记三养》, 《记三养》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他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实用价值的散文,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个性和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启示。

这句话是关于如何保持健康、幸福和财富的古代智慧,具体解释如下:
1.“一曰安分以养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应该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要有过分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心安理得,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总是抱怨自己的不足,或者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带来烦恼和不幸。

因此,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是养福之道。

2.“二曰宽胃以养生”:这句话讲的是饮食养生的道理。

宽胃,即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于挑食偏食。

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因此,宽胃以养生,就是要注重饮食的均衡和适度,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3.“三曰省费以养财”:这句话是讲如何管理财务的。

省费,即是要节约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钱财可以用于投资或者储蓄,从而增加自己的财富。

因此,省费以养财,就是要懂得理财,让自己的财富得到合理的增值和保
值。

综上所述,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注重饮食养生和财务管理,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和财富。

这些智慧虽然古老,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养生方法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静以养心:养生重在养心,很多身体上的问题其实根源在于内在精神和心灵。

苏东坡认为人需有三戒:一戒急躁,二戒阴险,三戒贪欲。

戒此三种,才能得养心之法,其中又以戒躁为重。

研究表明,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情绪保持静定,身心舒畅,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状态。

遇事时也能坐怀不乱,坦然面对。

安以养福:安,重在安于其位。

苏东坡为官多年,为人正直,以儒家的济世安民思想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在中央做官时,在王安石变法、新党得势期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合理之处;在新党失势,旧党重新上台时,他又反对旧党全盘否定新党的做法。

在地方做官时,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改善民生,推行教化,颇得民心。

宽以养气:以宽容之心待人,不仅是为人处世之法,也是养生的良方。

苏东坡和弟弟被贬岭南后,章惇仍然对他们不依不饶,严令地方官员不能优待他们。

章惇一再地打压东坡,意在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而东坡为人豁达通透,在恶劣的环境中,还能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在邻近地区做官的旧日好友也对他很照顾,这也是他素日以宽容之心待人的善果。

苏轼的饮食健康理念

苏轼的饮食健康理念

苏轼的饮食健康理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饮食健康爱好者。

苏轼在其著作中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观点,他认为饮食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苏轼的饮食健康理念,看看这位文学巨匠是如何看待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的。

苏轼认为饮食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饮食有初”,意思是说饮食是维持健康的基础。

苏轼主张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避免偏食,要做到五谷杂粮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苏轼强调饮食要“清淡宜人”。

他认为吃得清淡有益于身心的清静,可以让人精神舒畅,不易生病。

他主张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爽口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等,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苏轼还提倡“节制饮食”。

他认为只有适量饮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苏轼主张不贪恋美食,不暴饮暴食,要有节制地吃饭,避免过度饥饱,以免损害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苏轼还强调饮食的调理作用。

他认为人的饮食可以通过调理身体来达到防病养生的效果。

苏轼提出了一些有关食疗的方法,如在饮食中加入药食相结合的食材,可以起到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

他认为饮食可以通过药食相参的方式来养生保健,调节气血,增强体质。

在现代社会,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健康。

苏轼提出的饮食健康理念,对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保持清淡宜人的饮食习惯,适量节制饮食,同时也要注重饮食的调理作用,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苏轼的饮食健康理念是深入人心的,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借鉴苏轼的饮食哲学,注意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适量节制饮食,以保持身心的健康。

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一个快乐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新农村2021.3苏轼,又名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诗人、书画家。

他对养生之术也颇有研究,后人为其编纂的《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实为我国古代“养生之道”资料难得的记载。

现根据《东坡养生集》记载,总结出以下几点养生方法。

“和”“安”二字养生法苏东坡才华横溢,好仗义直言,不善迎逢,因此得罪权贵。

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贬官而致流放,四起四落,坎坷一生。

但他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善于在困难挫折之际乐观自处,且有养生法宝“和”“安”二字。

他与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问养生》中认为:养生“和”“安”二字最为重要。

“安”即静心,以减少外界的诱惑;“和”即顺心,以顺和来适应外界事物的变化。

据记载,一位吴姓老人曾传授苏东坡的这个养生诀,其意为:一个人处在任何环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适随和、头脑冷静,才能适应客观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经受得住社会生活的打击。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以求得身体健康,因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则生理备矣”。

苏东坡以“和”“安”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所以他身体健康、晚年快乐。

动静结合苏东坡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和心理卫生,强调要动静相结合,才能养生长寿。

他主张动——“能逸而能劳”,亦主张静——“心平气和”。

苏东坡对“动”作了分析:为什么达官贵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壮呢?他认为:“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伊羽雪42新农村2021.3生也。

”贵人深居简出,行则坐轿、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易受寒暑;农夫小民,不问严寒酷暑,劳作于田间,劳动使得他们祛病延年。

正是因为苏东坡对“动”的重视,所以他经常登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由于他对劳动的重视,一生勤于劳作,即使在63岁被贬琼州,也还亲自开荒种地,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对后人启迪颇大。

苏东坡养生诀四条

苏东坡养生诀四条

苏东坡养生诀四条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摆一摆苏东坡的养生诀哈。

说起苏东坡,那可是咱们四川的骄傲,不仅文章写得好,连养生都有一套嘞。

他总结出来的养生诀,简单又实用,特别适合咱们这种爱生活、爱健康的人。

头一条嘛,就是“安分以养福”。

苏东坡说啦,做人嘛,要安分守己,不管是当官还是做百姓,都要守住道德的底线,这样才能活得踏实,福气自然就来咯。

你看他,无论是在杭州还是海南,都一直保持清廉,这就是他的福气之道。

咱们也一样,莫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安安稳稳过好每一天,福气自然就跟着来啦。

第二条是“宽胃以养气”。

苏东坡可是个有名的吃货,但他晓得不能贪吃,尤其是莫要吃那些高油高糖的东西,不然气节都要遭损。

他提倡的是吃得适度,吃得健康。

咱们也一样,莫要天天大鱼大肉,偶尔来点清淡的,对身体好得很。

你看嘛,现在好多病都是吃出来的,咱们可得注意点哦。

第三条,“省费以养财”。

苏东坡可是个节俭的人,他晓得节省开支,把钱用到刀刃上。

这一点咱们也得学学,莫要大手大脚地花钱,存点积蓄,心里才踏实嘛。

再说啦,节俭也是一种美德,咱们得传承下去。

最后一条,是苏东坡在《养生说》里提到的“随息养生”。

他说要随着呼吸走,呼气吸气都要自然,这样身体里的各种毛病就会慢慢消失。

这个我可是深有体会哈,有时候压力大,深呼吸几下,心情就好多了。

咱们也可以试试,特别是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深呼吸几下,说不定就能睡着了呢。

好啦,苏东坡的养生诀就摆到这里啦。

朋友们,咱们一起努力,按照苏东坡的方法,把身体养得棒棒的,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

苏东坡论长寿之法

苏东坡论长寿之法

苏东坡论长寿之法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一生热爱文学创作,饱读诗书,对于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道也有独道见解,他撰写过《苏东坡论长寿之法》,向人们传授了一些关于长寿养生的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东坡论长寿之法的精髓吧。

苏东坡认为长寿养生的方法首先要从饮食上入手。

他提倡饮食养生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他还主张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些许红豆、莲子、山药、茯苓等食物,以养护脾胃,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除了饮食,苏东坡在《苏东坡论长寿之法》中还提到了精神调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情愉悦、心态平和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他主张要保持心情舒畅,远离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多沉静下来,多进行一些精神上的放松和调整,保持身心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苏东坡非常注重运动锻炼。

他认为适度的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还可以让人们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压力,从而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东坡主张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他还强调运动的方式要舒适,不宜过度,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苏东坡还强调了作息规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规律的作息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体能,提高免疫力。

他主张每天保持规律的起居时间,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也不要频繁熬夜加班,保持充足的睡眠是长寿养生的重要保障。

苏东坡还主张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社交圈子的广泛性。

他认为积极的社交活动可以让人们保持心情愉悦,释放压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身心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他主张要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聚餐、旅行等,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

苏东坡提出的长寿养生之道包括了饮食、精神调养、运动锻炼、作息规律、积极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他的这些观点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能够得到借鉴。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多参考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不仅可以让自己身体更健康,也可以延年益寿,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安步以当车活筋益寿苏轼养生方

安步以当车活筋益寿苏轼养生方

安步以当车活筋益寿苏轼养生方编者按:苏轼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语文课本中大家就应该学习过他的很多诗词,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养生家,拥有自己的一套养生之道,想知道他的养生秘诀吗?一起来看看吧!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养生家。

他一生遭遇到众多的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条件怎样艰苦,他都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理,顺应事态的发展。

他的养生之道被历代养生家所推崇。

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带来一张上好宣纸,求其墨宝,并希望讨点养生之道。

苏轼爽快地挥笔写下“无事以当贵,早寐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他的朋友看后,一脸的茫然,苏轼笑着解释道,养生长寿的秘诀,全在这四句话里!无事以当贵: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禄,不要留恋官场富贵,也不要将荣辱得失看得太重。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观。

因此应将精神从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来,用于维护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为“贵”。

早寐以当富:指的是良好的起居习惯,比金银珠宝更为宝贵。

古人云“睡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能长寿。

”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日久便会耗气伤血,进而损及五脏,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安步以当车:指人莫贪图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或乘车。

多运动可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著名养生家华佗也提倡人体应该多活动,他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涌,病不得生。

”晚食以当肉:入应该感觉到饥饿方可进食,不要吃得太饱。

《寿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这也是古人关于“饮食有节”的经验之谈,言之有据,施之有效,若过饥过饱、过热过冷、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则形坏而寿夭。

苏轼的“四当”养生经,与现代医学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养生之道!古代名人的养生“数字诀”一“德”。

苏轼健康养生的诗句

苏轼健康养生的诗句

苏轼健康养生的诗句苏轼健康养生的诗句一、无事以当贵。

这就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

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尽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利于心理健康,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二、早寝以当富。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三、安步以当车。

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要坐车,能走楼梯就不要乘电梯,生命在于运动。

四、晚食以当肉。

苏东坡认为“人应已饥方食未饱”。

饥饿了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实际上是强调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出峡》诗有云:入峡喜问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定风波》词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诗中可见,无论是?岩挟持、暗礁密布的险谷,还是花红柳绿的平旷坦途,苏东坡认为这些都是人生之旅的必然经历,所以,他险亦喜,旷亦喜,风物无处不相宜。

词中“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他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心态写真。

正因为苏东坡达到了茶人“无住生心”的精神境界,才使他在别人无法承受的困苦中,依然活出了千古流芳,万人羡慕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能有大自在境界,主要得益于佛教与茶道的润泽。

苏轼的故乡四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乡,其母笃信佛教,“家藏罗汉像,每设茶供”。

在母亲的影响下,苏轼自幼爱茶。

特别是“乌台诗案”被诬人狱以后.苏轼彻悟了人生,出狱后嗜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夜里加班时要喝茶:“薄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

苏轼的养生智慧

苏轼的养生智慧

苏轼的养生智慧苏轼的养生智慧导语:对于宋代诗人苏轼,相信各位小伙伴们都非常熟悉。

而小伙伴们除了了解苏轼的文学创作之外,是否知道诗人苏轼其实也是养生方面的专家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养生智慧,欢迎阅读!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却依然活到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算是高寿了。

从他的生活细节中,可以感悟其善于养生的智慧。

苏轼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习性,取得延年益寿的效果。

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记载了一则关于芋头的趣事。

他说有一天他儿子苏迈突发奇想,用山芋做了一碗玉糁羮,他尝过以后,觉得“色香味皆奇绝”“人间绝无此味也”。

从此他对芋头推崇备至。

芋头除了味道鲜美外,还有药用的价值。

芋头用于食疗,可治中气不足,久服能补肝胃,添精益髓,丰润肌肤。

除了芋头,苏轼还喜吃桂圆,并专门为此而写了《桂圆颂》,而桂圆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

苏轼官场屡遭失意,但每一次被贬谪到新的地方,他总能给自己找到快乐,到处游玩,享受江山风月。

这种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是苏轼疏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苏轼还给朋友写过养生方子。

据《东坡志林》记载,苏轼的好友张鹗,求问东坡先生的养生秘籍。

苏轼想了想,提笔写下:“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意思是说,人不应该考虑太多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而要潇洒大度;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养成过于讲求安逸的习惯;要晚吃饭少吃肉。

这四味“长寿药”,实际上是对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的养生建议。

苏轼还提倡书法养生。

在他看来,书法不仅可以调节精神情绪,也是一种肢体锻炼。

写书法时要求凝神静气,力贯纸背,执笔人其实是在纸上做着各种肢体运动。

尽管这种运动很舒缓,但效果却十分明显,而且适合人们长期练习。

正因为书法有这等妙用,所以人们一直把练习书法推崇为养生的妙法。

苏轼的养生经,给了现代人最好的启迪:养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付诸实践,并持之以恒。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

“北宋第一吃货”苏东坡:养生秘诀4句话,点醒无数人1苏轼在《东坡志林》里说,一天一个人慕名而来,跟他讨教长寿秘诀。

苏东坡说,听说战国时期留下了一个方子,四味药我试了试,嘿,挺管用,给你写一份。

来人眼前一亮,忙躬身答谢。

四味药原来是四句话: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人在事中迷,谁也不可能自生自灭,永远无所事事,关键问题在于,不被杂事烦恼,不被破事纠结,不被难事吓趴。

能自由切换生活模式,是休闲,是娱乐,是工作,还是别的什么?能够屏蔽掉外界事物干扰,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能让自己经常保持“无事”的状态,身似浮云,心无挂碍,就像孔子说的“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这样的状态,自然不容易衰老。

高质量地活着,相当于生命延年益寿。

2苏东坡的第二味药,就是不熬夜。

现代人之所以疾病多,亚健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喜欢熬夜。

因为,夜生活实在是太迷人咯!离开了一天紧锣密鼓的忙碌,放下了盘根错节的思绪,推开了烦恼人生的纠缠,暂别了勾心斗角的关系。

人们需要的是放松放松放松……夜色阑珊,酒意正酣;豪言壮语,义薄云天;面红耳赤,吐露真言;你来我往,推杯换盏;仙乐飘飘,情意绵绵;歌声柔柔,舞姿翩翩。

熬夜,熬得是肾精和肝血。

当有的人甚至会反驳,我也不想熬夜啊,可是睡不着,我有什么办法?让孤独的野兽撕咬,让寂寞的沙漠吞噬,还是让无聊的黑色埋葬?与其这样,还不如刷剧,游戏,聊天,猜谜。

在垃圾快乐里乐此不疲;在短暂陶醉中周而复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蹉跎,后悔莫及。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不熬夜”呢?答案是肯定的。

关美颜去滤镜,早早起床做运动;白天被开开心心填满,晚上酒安安心心入眠。

3苏东坡的第三味药:劝人多步行。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有句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药王”孙思邈,一生注重步行。

他说,每日饭后步行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法国作家雨果有这样的习惯:入睡时行,绕室千步,始就枕……盖则神劳,劳者思息,动极而求静。

坎坷文豪苏东坡的三种养生之道

坎坷文豪苏东坡的三种养生之道

坎坷文豪苏东坡的三种养生之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年间着名的大诗人、大文豪,为什么要连续用两个大字呢?由于苏轼始终是我的偶像,虽然岁月悠悠,先人已去,但是并不阻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苏轼是一位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不少伴侣可能会有些纳闷,就算是这样,那么他又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苏轼除了在诗文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外,其对于养生方面也有所讨论,并且还通过《养生论》、《问养生》和诗等记载了下来,始终流传到现在。

后人将苏轼文章中关于养生的理论总结成以下几种,让我们一起跨越千年历史,去看一看这位宏大的诗人是如何养生的吧。

一、戒急躁苏轼虽然是以诗文名世,但是其身上的儒家思想非常深厚,他想要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是世事无常,命途多舛。

在他一生四十年的政治生活中,可谓是经受了太多的坎坷与坎坷,而且还数次处于险些身死的局面,假如这样的人生经受发生在其它人身上,唯恐精神早就崩溃了,但是苏轼却抱着一种乐天的生活精神与态度在云波诡谲的官场中周旋,并且还留下了一篇篇绝世的文章。

假如没有良好的急躁,那么他肯定没有方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他在养生理论中提到,急躁是修身养性的大敌,无论做什么事假如急躁起来那么就会导致出差错。

简略的来说即:“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

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欲养生者,切勿急躁。

”现代讨论也证明,一个人的心情对身体健康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只有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削减疾病感染的机会,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二、宜静心在戒急躁的基础之上,苏轼还特别的关注养静之法,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那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要拥有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力量,虽然可能无法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是起码要让自己拥有掌握心情的力量。

《东坡养生集》中具体记载了苏轼平常的养生习惯,在每天早晨起床之时,会练习传统的叩齿功。

然后吐故纳新,再缓缓的吐出。

苏轼的养生之道

苏轼的养生之道

苏轼的养生之道苏轼是个奇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通,又是能吏、断案高手、水利专家、建筑专家、药学家、美食家、旅行家……他是词写得最好的美食家,他是懂药学的水利专家,他是能断案的旅行家……他更是个养生达人。

他将儒家的入世情怀、道家的逍遥自在与佛家的淡泊宁静融于一炉,在养生一道上,自成一家。

苏轼对养生之道的探索,始于对道家哲学的深刻领悟。

他说:“道家者流,本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此而已。

”这番论述,不仅是对道家精髓的精准概括,更是他个人生活哲学的真实写照。

在他看来,养生不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心灵的修行。

于是,他开始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那份“清静无为”的真谛,将道家思想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瞬间。

他研究气功,试图通过呼吸吐纳,调和体内之气,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他尝试辟谷,虽非长久之计,却也在短暂的体验中,领悟到了“少欲则心静,心静则神远”的道理。

更有趣的是,他对各种食物的养生功能也颇有研究,仿佛每一餐一食,都是他与自然对话的媒介,通过食物的滋养,他得以更加贴近生命的本质。

他有一帖“东坡牌”长生药,是开给好友张鄂的,药方是: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东坡志林》)无事以当贵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外物所累,方能享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早寝以当富,就是要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顺应自然,方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安步以当车,就是要多走动,多运动,以步代车,保持身体的活力与平衡;晚食以当肉,就是要注意饮食的节制,饥饿时方食,吃饭不能太饱,让身体在适度的饥饿与满足中达到最佳状态。

苏轼的养生之道,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层面,更在于精神的滋养与升华。

他还有一帖“三养”良方: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安于现状,不贪不嗔,便是养福;饮食有节,宽胃养气,方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清明;而节俭持家,省费养财,则是人生智慧的一种体现。

关于苏轼的养生食谱

关于苏轼的养生食谱

关于苏轼的养生食谱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之余,也非常重视养生和饮食。

据记载,苏轼以素食为主,并注重饮食的均衡搭配和营养摄入。

以下是一些关于苏轼的养生食谱和饮食习惯。

1. 素菜为主:苏轼追求清淡养生,常以素菜为主食。

他特别喜欢蔬菜,如菠菜、豆腐、芹菜、莴苣等,这些都是他经常食用的食材。

2. 控制油脂:苏轼饮食习惯中尽量少摄入油腻的食物。

他喜欢用少量植物油或者清汤炒菜,以保持饮食的清淡和健康。

3. 适量海鲜:虽然素食为主,但苏轼并不完全排斥海鲜。

他认为适量食用海鲜有益健康,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

他喜欢吃鱼、虾、蟹等海鲜,但量不会过多。

4. 多喝茶:苏轼热爱茶,他认为喝茶能清热解渴、提神醒脑。

苏轼品茗的茶以龙井、碧螺春等名茶为主,他擅长煮茶、沏茶,品味茶中的醇香。

5. 少食油炸食物:油炸食物会增加热量,对身体不利。

苏轼对于油炸食物有所忌讳,他尽量避免或少食这类食物。

苏轼的养生食谱和饮食习惯反映了他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他注重清淡、健康、均衡的饮食,强调素食为主,适量海鲜,尽量减少油腻和油炸食物的摄入。

此外,苏轼还重视茶的养生功效,
常饮茶以滋养身体。

这些养生理念对于现代人们的饮食健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大文豪苏东坡的养生诀:二字、三养、三戒、四味

大文豪苏东坡的养生诀:二字、三养、三戒、四味

大文豪苏东坡的养生诀:二字、三养、三戒、四味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擅长文学,诗词方面自成一家。

但他才能可不止于此,他还是位美食家、懂医药,在养生方面的造诣尤其高,还写了《养生论》。

他的“二字、三戒、四味”养生心得,可谓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安”与“和”“安”与“和”是苏轼养生的核心观点。

苏轼说:“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

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

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

”这就是所谓“安”,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安定,就能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无论顺境逆境,都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不为外物所扰,心安而身安。

苏轼说:“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

”这就是所谓“和”,就是能顺应自然、社会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而至于物我两忘,浑然一体,外邪不侵。

“安”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就是与外界和谐相处。

一个人如果天天内心浮躁不安、患得患失;生活不遵守自然、社会的规律,怎么会身体健康呢。

“三养”与“三戒”“三养”: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安于本分,不追求过多的东西,以节制欲望;饮食少一点儿,以减轻胃肠负担;节约花费,以积累钱财。

养福、养气、养财,归根结底是养心,欲望减少心才安,身体才能健康。

“三戒”:一戒急躁、二戒阴险、三戒贪欲。

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修身应以德为先,养性要以善为本。

阴险之人,心不能静,神不得安,怎能静心养生;人之欲,无尽无休,如不节制则百病丛生。

“三养”从节欲入手,“三戒”从修养入手,十分值得人们体味和借鉴。

世卫组织将道德健康列入健康标准之中,与苏轼的“三戒”有异曲同工之妙。

养生“四味”苏东坡最为人称道的人是他的“四味”养生法。

一次他的朋友张鹗要他写一些养生方面的建议,他提笔写了四句话,即: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养生思想刘文婷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天津300073十分密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同时他酷爱中医药学,尤其在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儒,道,释三种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形成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人生态度也得益于苏轼的养生思想。

关键词:苏轼养生思想苏轼可谓少年得志,可是官运不济,他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

由于苏轼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

苏轼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不断地贬谪中度过的,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可是他传递给我们的仍是旷达乐观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

正向东坡先生在北归时对岭上老人说“鹤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豪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得不惊叹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点和他的养生思想密不可分。

苏轼的养生思想是成体系的,也是比较全面的。

著《养生论》、《问养生》等。

他认为养生有三戒:一戒急躁。

急躁是修身养性之大敌,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

躁则多怒,怒则伤肝。

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

所以,欲养生者,切忌急躁。

须知,静则得之.躁则失之。

二戒阴险。

阳奉阴违,口蜜腹剑,心狠手毒之人,难以养性修身,修身应以德为先,养性要以善为本。

阴险之人,权欲过盛,世事烦扰,心不能静,神不得安,怎能静心养生?三戒贪欲。

人有七情六欲,无可非议。

欲要有节而不可纵也,纵欲乃为养生之大戒。

人之欲.无尽无休,如不节制则百病丛生。

古人曾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意思是说,如果嗜食肥美厚味则容易引起大的疾病。

后人为其编纂的12卷《东坡养生集》详细记载了他的养生经验。

一、思想乐观,潜心养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不仅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若是心情愉快、舒畅,生活态度乐观、豁达,则人体免疫功能活跃、旺盛,可减少疾病感染的机会。

前苏联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和精神上的愉悦都是如此,可使身体发展、健康。

”然而在900多年前的苏轼早就认识到了心理疗法的重要性。

在《问养生》中,通过“问养生于吴子”来论述了“和”与“安”的养生方法,这是一种以内因为主,重视精神情志的调节。

主张“论八珍而不咽,言粪秽而不唾”的自我调摄方法。

这与《内经》“恬淡虚无”的养生观实是一脉相承的。

在《论修养寄子由》中,苏轼强调养生必须无思无念,悠游自得,顺应机缘,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朗。

只要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养生的目的就能达到。

这无疑具有明显的超脱世俗的佛家养生思想。

晚年,在流放海南期间,他在身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恶劣境地中,仍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对待,保持愉悦心境,乐观地生活着。

苏轼以此精神对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

遭遇挫折时,他告诉自己不要流泪,悲伤弥补不了遗憾,要坚强,要迎难而上。

二、积极锻炼,练习气功苏东坡还非常重视身体锻炼,强调要动静相结合,才能养生长寿,他主张动“能逸而能劳。

苏东坡对动作了分析:为什么达官贵人很容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很健壮呢?他是这样认为的:“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贵人深居简出,行则坐轿,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易受寒暑;农夫小民,不问严寒酷暑,劳作于田间,劳动的锻炼使得他们祛病延年。

正是因为他对动的重视,所以他经常登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为后人传诵的佳句。

由于他对劳动的重视,一生勤于劳作,即使在63岁被贬琼州,也还亲自开荒种地。

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对后人启迪颇大。

在重视动的同时,苏东坡还推崇静。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自然就能“心平气和”。

在《东坡养生集》中有记载:说他每天天刚亮,就立即起身,盘腿而坐,练我国传统的保健功:先叩齿数十下,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再徐徐吐出。

然后按摩涌泉穴、眼面及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梳发百余次。

他在一文中写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胜之服药百倍。

”并推崇静坐养生法,有诗为证:“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他的静坐养生法要求坐姿端正、头颈正直、下颏微收、含胸拔背、垂帘,全身放松,排除杂气,自然呼吸,守神静志,意守下丹田。

这和现代的静坐要求一致,是一种良好的休息养生方法。

苏轼对气功也颇有研究。

他认为,练气功首先要心静,不要胡思乱想,要心平气和。

他极力推崇静坐养生法,在诗中写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二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在《苏沈良方》一书中,记载有苏轼编创的一套以闭息内视、纳心丹田、调息漱津的静功养生法。

《上张安道养生诀》是苏轼炼气养生文章中,最为重要和具体的一篇。

所介绍练气方法,要点有四:一,持之以恒; 二, 闭息,扫灭杂念;三,纳心丹田;四,力戒“急躁、阴险、食欲”三疾。

这些经验和方法是苏轼对医学气功学说的重要贡献。

不外静心、调气、定势,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精神无养的目的。

并从佛学、医学的角度,阐述了这种练功的道理及具体作法。

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此外,还有《续养生论》是苏轼综合春秋末期的郑子产及汉。

翼奉《论六情十二律》中有关养生之论。

用道家铅汞龙虎说、孔子“思无邪”说及一些佛家理论进行阐发,进一步用医学中人体五脏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从理论上论证练气养生的机制,对学习气功疗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注意饮食,服食导引苏轼对饮食方法也非常讲究,他在《养生说》中谈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苏轼认为,饥饿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

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过饥过饱都会使人生病。

饭后一定要散步,要始终让肚子是空的。

正确的饮食方法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还可以延年益寿。

苏东坡主张少吃肉,说“甘腻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认为用少量的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体形。

同时,他还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在他住的周围要广植竹木。

民间广为流传一首他饮食长寿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认为饮茶可“除烦去腻”,对人体大有裨益。

故他提倡“每食已,即用浓茶漱口”。

他认为:“食后用浓茶漱口,一是烦腻即出,而脾不知;二是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剔。

”苏东坡对酒的养生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

”大意是说酒只要饮得适量,是可以养生的。

苏东坡除了饮名酒之外,还精心酿制、经常饮用药酒,以祛病健体。

在惠州,他用木桂、菌桂、牡桂之类药材浸泡成桂酒,还在《桂酒颂》中博引历代本草和医学家关于“桂”药的药用功能的论述,确信常喝“桂”酒能“御障”。

正是因为他对各种养生酒有不解之缘,所以他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的艰苦环境中,能免时疫、拒障伤。

由此可见,酒确有通血络、温脾胃、润肌肤的养生之功。

服丹养生之风由来甚古,直至宋代仍很盛行。

如《太平圣惠方》就记述了四十余种丹药的制法和服法。

苏轼亦深受影响,并深信服石养生及神仙之说而于叱道用心甚多。

他的同代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即言:“苏子瞻亦喜言神仙”,还记载一则故事:某方士自云“海上神仙宫阙,吾皆能以术致之,可使空中立见”。

苏轼不觉其妄,而“书帖且荐其有术”。

苏轼的有关著术有《神仙补益》、《谷子煎法》、《书辟谷说》、《记丹砂》、《记松丹砂》等。

在神仙补益一文中,记述了王仉丹砂富含传奇色彩的治疗验案,并详述此丹的制作过程;在《谷子煎法》中,认为赤谷子熟时绞汁,煎如稠汤,和丹砂服用,有益气补元之功。

《记丹砂》是苏轼“读《本草》偶记”之文。

对唐代尔朱道士成仙之说津津乐道。

《书辟谷说》却是苏轼借晋武帝时的一则传说即每日早晨引首东望,吸吮初升之阳光清气,从而达到辟谷的目的。

并说要与幼子苏过“共行此法”。

但考苏轼一生,并未练成“辟谷之术”。

此外,苏轼对食疗、药膳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强身养生之法亦有不少诗文记述,并也时能身体力行。

如常为人所称道的:“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濯足”、“不可居无竹”、“不可食无鱼”,“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以及睡眠的“姿当、按摩、定心、准时”八字诀等等。

四、医学知识丰富据《宋史》记载苏轼“比冠,博通经史”,他对“脏腑”有较深的观察研究,为驳正当时谬说,著《论脏腑》一文,谓:“人有水喉、食喉、气喉者,亦谬说也”。

“世传《欧希范真五脏图》亦画三喉,盖当时验之不审耳。

水与食同咽,岂能就口中分入二喉哉?人讵有咽,有喉二者而巳,咽则纳饮食,喉则通气”。

其论述与现代解剖生理学相符合。

苏氏在八百多年前能有此认识,堪称难能可贵。

就其文坛巨子的影响,也是一般医家及文人学子不能比拟的。

此外,苏轼还在本论中纠正了古方书中关于服某些药后直接附着某脏某腑的说法:“古方言:云母粗服,则著人肝肺不可去,如枇杷、狗脊、毛皆不可食,食之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论甚多,皆谬说也”。

认为饮食兹物进入胃肠之后,经气化,其气味透达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发挥其作用,而糟粕经二便排除体外。

“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骨之类,但气味到彼耳,其质岂能到彼哉?此医不可不知也”。

此论精到正确。

对于脉学,苏轼在《求医诊脉说》一文中言道:“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

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

极言诊脉之难。

但“和扁不世出,病者终不徒死”何也?他认为必有“因其长而护其短耳”。

反对一病人“多秘所患以求珍,以验医之能否”。

这种迷信脉珍并把脉珍作为考验医者工拙的做法,使医者“索病于冥漠之中,辩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

其结果往往是轻则不效,重则不救,殊不可取,认为有疾求医,“必先尽告以所患,而后求诊,使医者了然知患之所在也。

吾求疾愈而己。

岂以困医为事哉”?苏轼这种不以困医为事,不把切脉绝对化的观点,正符合《素问。

征四失论》所言:“诊病不问其始犹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叱,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苏轼的认识,正是他对医经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