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合集下载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背景】
杨炯(公元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注词释义】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牙璋:调兵的符信。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古诗今译】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
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名句赏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解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①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五言律诗就是唐诗的主体,其形式与格律在初唐时已经顺利完成。

五律的一切规律和创作方法,可以通用型至其他诗体,为此,这里我们再谈一首五律,顺带补足谈一点关于律诗的基础知识。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古诗十首之从军行注释翻译赏析【唐】杨炯

古诗十首之从军行注释翻译赏析【唐】杨炯
3.不平: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
,故名。这里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 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作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骑兵,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 ,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这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弥漫,落满军旗,使旗帜上的图案暗淡失色。凋:原 意是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 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 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 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明敌情严重。
【翻译】
战பைடு நூலகம்的烽火逼近了京城,胸中的波 涛已难以平静。军令颁发将帅奉命出 征,铁骑滚滚包围了敌方龙城。大雪 使军旗上的绘画模糊不清,呼啸的寒 风杂伴着战鼓之声。宁愿做一名卒长 去冲锋陷阵,也胜过我这样的一个书 生。。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

《从军行·杨炯》原文与赏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

语短意长,雄健激扬。

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

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接颔联,诗人抓住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 “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的紧张场面。

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

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 (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美的历程》第126页)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

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出塞》),“匈奴今未灭,画地联封侯”(《紫骝马》),“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和刘长史答十九兄》),“剑锋生赤电,马足起红尘”(《刘生》)等。

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

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

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

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

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 “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 “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的坚强决心。

【精】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爱国诗:从军行(杨炯)

爱国诗:从军行(杨炯)

⽆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爱国诗:从军⾏(杨炯)》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烽⽕照西京,⼼中⾃不平。

⽛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

译⽂
边塞的报警烽⽕传到了长安,
壮⼠的⼼怀哪能够平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
⾝着铁甲的骑⼠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
风狂刮的声⾳裹着⿎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

注释
1.从军⾏: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活。

2.烽⽕:古代边防告急的烟⽕。

3.西京:长安。

4.⽛璋:古代发兵所⽤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5.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6.龙城:⼜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指塞外敌⽅据点。

7.凋:原意指草⽊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彩
8.百夫长:⼀百个⼠兵的头⽬,泛指下级军官。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个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实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从军行》解析

《从军行》解析

《从军行》解析作者:杏坛归客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3年第41期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参考译文】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

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

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

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

宁愿当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生啊!【品味鉴赏】“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杨炯的《从军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形势危急,生动传神地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这两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

杨炯的诗词《从军行》注释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1.从军行:为《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4.凤阙:皇宫。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及赏析

(完整版)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及赏析

杨炯《参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杨炯《参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参军行杨炯战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注】①西京 : 唐代国都长安。

②牙璋 : 古代皇帝调兵的符信。

③凤阙 : 皇宫的代称。

④龙城:匈奴名城,泛指敌方要塞。

⑤百夫长:泛指初级军官。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参军的原由和过程,请作简要剖析。

(2)第三联描绘战斗的情形,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纳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绘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1)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绘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辞别家人,当仁不让地奔赴前线的情形。

一个“绕”字,写出唐代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牢牢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形,也表现了英豪的气派。

三个动词高度归纳,生动地描绘了书生从军的原由和过程,语言正确、凝练。

(2)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纳光景描绘随和氛衬托的艺术手法来描绘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暗无天日,大雪洋溢,铺天盖地,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相形见拙,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高昂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忍。

“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暴风吼叫,与雄伟的进军鼓声交叉在一同,惊心动魄,衬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作品鉴赏选自【全唐诗】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绘一个念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只是四十个字,既揭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衬着了环境氛围,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忱。

诗人其实不直接说明军情紧迫,却说“战火照西京”,经过“战火”这一形象化的光景,把军情的紧迫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衬着了紧张氛围。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祸严重,形势紧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迫的军情传达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战火而惹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肯再把青春年光消磨在笔砚之间。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

(2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分)10 .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2分)【作者简介】杨炯:(650 —693 ?),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 )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 )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存诗一卷。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阅读答案

《从军行》阅读答案

《参军行》阅读答案
【原文】
参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题】
5.品读全诗,生动的描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3分)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5.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不清,暗淡无光;狂风吼叫,战马嘶鸣,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景物完整得2分,语言生动得1分。

6.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投笔从戎”1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爱国情感”1分。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篇一:从军行练习题从军行练习题1.(2011山东青岛)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

(4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2011 湖南永州).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3.(2009 广东深圳) ,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4.(2010中考模拟)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5.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6.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2012黑龙江中考模拟)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佚名〔两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里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岁才回上。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上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上做饭,摘下葵叶上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zhǒng),坟墓、高坟。

累累(lé把lé把):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的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读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炯《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分)
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8.[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找到本诗的主人公——书生,再总结事件——从军边塞,参加战斗,最后总结归纳。

[答案] 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意思相近即可)
9.[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要紧扣题干要求“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抓住“雪暗”“凋旗”“杂鼓声”几个重点词,从感官方面思考。

[答案] 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从军行_杨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从军行_杨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从军行_杨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从军行_杨炯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杨炯阅读答案及赏析翻译(2)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
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

(2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
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分)
10 .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2分)
【作者简介】
杨炯:(650 —693 ?),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 )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 )补校书郎,天授元年
(690 )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存诗一卷。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
报警的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军情危急。

壮士的心里难以平静。

带着用兵的符信离开了都城,精锐的军队开赴敌人的巢穴。

战斗正是激烈的时候,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急风杂着鼓声呼啸着。

宁愿作一名普通的百夫长浴血杀敌,也胜过作一个百无用处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