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阅读感受
它敦促我们反思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 寻找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无论大家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 究者、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无限的启示和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1992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 斯·诺思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经济结构和变 革的内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深远影响。 本书的目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言 这部分对全书的主题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提出"经济史 的结构和变革"这一主题,表明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探索意图。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一章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 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
目录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经济制度的变迁 这一章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保障,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 这一章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实现。而政策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来促进 经济的发展。
精彩摘录
摘录二:交易与产权的重要性
诺思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交易和产权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 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 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从而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收益。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真的是个大话题啊。
先说说,经济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里面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教训。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有的地方拼得很好,有的地方却总是缺了那么一块。
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就像是不同的拼图块,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反正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
比如说,早些年,农耕社会就是个大头,大家都在田里忙活,丰收的时候真是乐开了花。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来了,工厂冒烟,机器轰鸣,大家纷纷从田里跑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个时候啊,城镇也跟着热闹起来,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你知道吗,变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可是风风雨雨,波澜壮阔。
历史上很多时候,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就拿大萧条来说吧,那个时候可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经济结构的崩溃让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街头巷尾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到底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时候,相关部门也开始介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复苏。
哎,这就像是医生为生病的经济打针,虽然过程有点痛,但总归是希望能治好病,恢复健康。
说到结构与变迁,其实它们就像是一个老夫老妻,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总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迁。
就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
谁还愿意走出门去买东西?现在随便点几下手机,吃的穿的都送到家,方便得不要不要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就业问题。
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冲击,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技能。
这就像是上了一个舞台,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曲调是什么。
然后,咱们再聊聊全球化,这也是个不得不提的词。
全球化就像是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让不同的文化、经济在这里碰撞。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一、作者与书籍简介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教,在校经济系任亨利·R·卢斯讲座法律与自由教授。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师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这部书是注重于“史”还是“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出版可谓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篇论更注重的实史——历史的史实,而诺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则更注重论——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在新经济史学派中独执牛角、独领风骚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与其说,该书是对经济师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史论。
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经济始终的数量研究方面的具体研究的新成果,但他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他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阐释历史。
二、本书概况顾名思义,看文章更是得如此,要想对一本的总体意思、中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首先有必要对题目进行推敲与研究。
在对《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进行阅读的时候,我我们首先度需要对其中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以保证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首先体制不同于制度。
体制一般指系统,如我们惯用的的说法中常会说“资本主义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所涉及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并非指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制度,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内心层面的行为规范等。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完整版)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本书中,作者诺思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总结规律,从而提出一个假说,即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甚至推出制度重于制度重于技术的推论。
如诺斯在书中举得例子:在1600年——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比呢没有发生用轮船代替帆船之类的重大技术及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确有了很大提高,这又作何解释?诺思教授通过《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明确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最终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
通过对经济史和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通过对人类经济史尤其是产业革命的再认识,诺思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
因为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
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
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诺思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的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笔记《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是诺思运用一套完整的经济史理论考察和解释了自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大约一万年的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使得经济理论和历史研究达到了结合和统一。
全书的结构框架为三编,第一编是理论,第二编历史,第三编是理论和历史。
在第一编中,诺思搭建好了新经济史学理论的框架,为解释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布置好了舞台。
在第二编中,诺思就利用这一灵活的工具对人类从农业起源到二十世纪的工业革命,大约一万年的人类经济史作了精彩的论述,。
第三编,作者把第一编提出、而在第二编当作探讨经济史的框架来用的制度变革理论统一起来。
第一编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的三大理论分别是:(1)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对个人和集团有激励作用的产权理论;(2)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意识形态理论。
产权理论诺思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的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关于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既要解释造成无效率的政治经济组织的内在倾向,又要能说明历史上国家本身的不稳定,即国家的兴衰。
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
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斯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的学科。
在经济史的研究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两个核心概念。
经济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变迁则指的是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与改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特点。
首先,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相互作用的。
经济变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历史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社会的采集与狩猎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再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经济,及后来的服务业经济。
这些经济变迁都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构,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方式。
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其次,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的发生与演变受到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历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技术水平、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农业社会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土地是经济的基本要素,农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
而到了工业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
历史环境不同,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具有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和历史阶段,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权集中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农民只能作为农奴进行无偿劳动。
这种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限制了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的形成。
相比之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市场经济成为主导。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竞争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最后,经济结构与经济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与完善性决定了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过度依赖其中一产业或经济部门可能会导致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而经济变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的结构指的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各种要素的组合关系;经济的变迁指的是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制度的更替。
在经济史上,经济的结构与变迁主要表现为农业、手工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衰演替。
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文明以来,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后,手工业开始兴起,制造业开始发展并逐渐形成城市工业。
这一阶段的经济结构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要性,同时城市也逐渐成为经济的中心。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开始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机械化生产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的核心地区。
工业社会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
经济的变迁主要通过经济制度的更替来实现。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最重要的经济变迁之一、封建制度下的经济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主作为经济支配者的经济体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成为了经济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供需关系成为经济交换的基础,商品经济逐渐成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劳动力的商品化成为可能,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经济活动由个体决策转变为市场调节。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劳动阶级的剥削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结构与变迁还受到技术革命的推动。
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迁。
在农业领域,农业革命的发生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
在工业领域,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制造技术和机械装备,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而在现代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结构与变迁,促进了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总之,经济史上经济结构与变迁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农、手、工、服经济的演替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都标志着经济结构的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感
读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有感近来读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联系一直在追读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有点感想:我们常说历史的滚滚巨轮,无法阻挡。
整个历史是人、物、事的变化。
人,不管是王孙贵族或商贩小卒,是历史人物的粉墨登场、交替出现,最后消逝;物是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事是各种制度的变迁。
联系到《明朝那些事》,开始真不知道是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的出现覆灭了元朝,还是腐败元朝到覆灭促生了朱陈等人;不知道是因朱元璋才出现了明朝初期严厉惩污肃贪的一系列举措,或者即使不是朱元璋当权,也有如此严厉的系列举措。
我们自小熟读的马克思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腐败的元朝(落后的生产关系)致使当时民不聊生、饿孚遍野,已经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历史安排了朱陈等人去推翻这个制度,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制度。
从此人民安享太平,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
回到诺斯的理论。
诺斯把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具体分为这样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这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在《明朝那些事》所述明史中,谁作为出头的第一集团已经不要紧,要紧的是谁最终成为唯一的集团。
朱元璋很幸运的完成了这项伟业)。
诺斯的理论与通常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制度作为一个变量,而后者将制度看作是既定的和已知的;两者的相同点是,都以收益最大化原则作为理论的起点。
由此看来,马克思与诺斯的观点其实大同小异。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近似看作经济的增长;而生产关系概念,亦可近似看作制度。
两个理论间作用的机理也相似。
马克思的理论不赘述,而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观点: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游静06国经2006020236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
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
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
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
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
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评介社科院经济所张红星《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为道格拉斯·C·诺思所著。
陈郁、罗华平等根据美国W。
W。
诺顿出版公司1981年版将该书译成中文,由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一书是经济史领域历史与理论结合的典范作品,它的出版标志着新经济史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的基本完成.诺思用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重新解释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得出了许多迥异于传统认识的结论,这不仅在经济史研究中,而且在经济学说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作者简介诺思,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在该校经济系任教。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协会会长、经济史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诺思是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由于诺思在新经济史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二、《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的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三篇15章(一)第一篇理论1、诺思开宗明义,解释了对经济史研究的理解:“我把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作为经济史的研究任务。
我所关心的实绩是经济学家们通常所注意的问题,诸如生产多少、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生产的稳定性。
我主要用总产出、人均产出以及社会收入的分配来说明实绩。
我所说的结构是指那些我们相信是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
在此,我把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都包括在里面。
所谓按时序也就是说经济史应从时间上解释结构与实绩的演变.最后,所谓解释意味着明显的理论化及被证伪的可能性”。
诺思认为,新古典模型建立在相应的假设前提上:世界是和谐的,市场之外的其他制度并不存在,所有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市场运行来实现.但上述假设是不符合事实的,因此新古典模型无法解释许多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比如科层组织的存在(而不是只有市场)、大集团行动的存在等等.诺思认为,要填补新古典模型的欠缺,解释历史中的经济实绩,既需要人口理论,也需要知识存量增长理论,还需要制度理论,而诺思阐述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读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有感
读《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诺思是美国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新经济史学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推广者。
其对经济史研究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力求以制度的变迁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诺思创建了自己的制度变迁理论,他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相当完整的提出一套经济史理论,探讨了经济的深层制度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关于书中的要义,可以引用该书的中译本译者厉以平的概述。
诺思“从现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假定出发,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构建了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集中表述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
而所有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
国家则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此外,由于约束行为的衡量费用很高,如果没有思想信念约束个人最大限度追逐利益,会使经济组织的活力受到威胁。
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种节省时间精力的工具,有助于实现决策过程简化并使社会稳定和经济制度富有粘合力”。
可见,诺思制度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
关于国家理论,诺思认为国家的功能在于它规定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对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由于所有权结构直接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经济的增长、停滞或衰退也可以由国家理论得到解释。
诺思对国家作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就其作用来说,国家是一种在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它对纳税选民拥有的权力决定其地理疆域的延伸。
所有权的实质是排他的权力。
而一个享有行使暴力的比较利益的组织便处于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由此可见,理解国家的关键,是国家“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并且,对于国家的解释,诺思再一次提出政治学中的两种解释,即契约理论和掠夺或剥削理论。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读书笔记模板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制度
历史
变革
经济
经济史
问题
经济史
学术
变革
世界 经济
世界
世界
结构
组织
变革
革命
理论
丛书
内容摘要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该书是对与兰斯·戴维斯合作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成长》 (1971年)和与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在《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1973年)里开始的关于制度变革的研究 的继续。全书共分3编15章,具体内容包括新古典派的国家理论、第一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的反思、制度变革 理论和西方世界经济史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读书笔记
前1/4和后1/4都看不太懂,但是中间非常流畅。
思路独特,观点实在,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剖析出很多习以为常现象的因果。
认为不行的点不是在于诺斯的观点或者经济学造诣,主要是很多部分的翻译读起来实在是太别扭了,很多句 子里面感觉加上了不该存在的介词,读起来不太通顺。
诺思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学大师,在经济史与制度经济学领域造诣很高。
朱海就:诺斯的经济学是“演化”的吗?
目录分析
第一章问题 第二章经济结构导论
第三章新古典派的国 家理论
第四章一个分析历史 上经济组织的框架
第五章意识形 态和白搭车问
题
第六章经济史 上的结构和变 革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的读后感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的读后感《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了解经济史的经典著作。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结构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呈现了人类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这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每个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该时期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比各个时期的异同之处,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些变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第一章中,作者从古代经济开始,讲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兴起。
通过对古代都市经济和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深受启发的是作者对城市经济动力的探讨,他指出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足够的市场规模和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这让我对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研究了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转型。
作者详细介绍了轮机的发明以及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我被作者对工业革命的分析所吸引,他指出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使我对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讲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和金融化进程的发展。
作者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历史进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和私有制。
同时,他也指出了金融化的进程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章节,我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六章和第七章讨论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兴起。
作者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受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力量的不断博弈。
全球化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但也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挑战。
作者的观点让我对全球化的利弊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经济史的全面梳理,更在于作者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展望。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的读后感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的读后感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这本书是由李斯特所著,讲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经济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之一,全球各国都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
本书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史的实际情况和局势,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按照历史时期和经济体系来组织内容。
首先,书中提到了农耕经济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经济体系之一。
李斯特阐述了农耕经济对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和发展趋势。
其次,本书讲述了手工和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体系。
这个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对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系,本书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它的优缺点。
最后,本书提到了现代经济时期的经济体系。
这个时期,经济已经高度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本书详细讲述了各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
在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例如,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中,许多人失去了生计和财产,这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
同时,现代经济时期的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也给很多国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经济风险。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经济发展必须注意不要忽略社会公平和经济安全。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不仅讲述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深入分析了不同经济体系的优缺点。
同时,该书也明确了人们在建设有利于持续经济发展的社会时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借鉴历史经验,并在现实中发掘其中的启示,对我们更好地探索经济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作用。
诺斯着: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第一章论题被经济史学所忽视的两个关键问题:1、建立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2、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
新古典理论:用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来衡量经济实绩。
追求最大化前提:普遍稀缺性,基于偏好的选择,机会成本。
资本存量=F(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知识)新古典理论的5大假设及诺斯的讨论:1 、假定这样一种激励结构,它使得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获得投资的社会受益,即私人与社会受益相等。
——要使这个假定成立的产权被充分地界定且交易费用为0,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
2、假定由于能使增加自然资源存量的成本不变,因此新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不存在受益递减。
——仅仅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使得克服受益递减成为现实。
3、假定储蓄存在着正收益。
——储蓄正收益取决于产权结构,产权的保障是储蓄率与资本形成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4、假定抚养儿童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历史上马尔萨斯拐点的循环证明要达到这样的条件是不可能的。
5、假定人们的选择与其期望的结果是一致的。
——非预期的后果新古典理论排斥市场之外的任何组织和制度,认为通过客观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调节可以从变化不均衡达到新的均衡点。
新古典理论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
新古典经济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按自我利益行事,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讨厌选举。
它可以解释,作为搭便车问题的结果,当个人得利微不足道时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集体行动。
然而,它不能有效地解释问题的另一面,即对自我利益的计较并不构成动机因素的那些行为。
(即利他行为)——所以诺斯认为有必要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第二章经济结构导论关于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压力,一个论战:人口扩张的型式是否与马尔萨斯理论相符?1、埃斯特·博斯鲁普把马尔萨斯的观点颠倒了过来,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促进技术变化,导致资源存量的扩张;2、来自现代对原始部落的研究,似乎表明人口能够自动平衡。
(如丢弃儿童)资源变化对人口的反馈:通过饥荒、疾病等来提高死亡率。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经济史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
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和相互关系,经济变迁则是指经济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变和转变。
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下面将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分析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
首先,农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早期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农业生产是基于自然的,依赖于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式。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的地位逐渐下降,工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
农业的发展和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工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是工业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它使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工业经济的兴起改变了经济结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时代的来临,增加了生产力,改善了生产条件,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变迁。
最后,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服务业包括金融、零售、教育、医疗等各种服务行业,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经济结构的变迁表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是经济史研究的核心内容。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的地位下降,工业兴起,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经济的发展和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读后感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美]道格拉斯C诺思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所著,这本书是一部经济史的经典之作,对经济史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诺思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诺思在书中提出了“制度、结构和变革”的经济史分析框架。
他认为,制度是经济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约束个体行为和社会变迁的规则。
在这一框架下,诺思深入探讨了经济体制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是如何影响到经济绩效的。
书中,诺思以历史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变革。
例如,他详细阐述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以及这种制度对欧洲经济史的影响。
他还探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这一变革如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诺思在书中还强调了国家的作用。
他认为,国家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国家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在这一观点上,诺思展现了他对国家角色的深刻理解。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认识到,经济体制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也认识到,国家的角色在经济史中是不可忽视的,国家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对经济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范文《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对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经济结构变革背后的动因和规律。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尝试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这本书,以期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经济史画卷。
诺思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揭示了经济体制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人口增长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
这种历史视角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经济体制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经济史学中这场革命的缘起,首先依赖于凯恩斯革命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学以及由此而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计量学,它们成为经济史学家分析经济史的强有力工具。
诺斯运用这些分析工具,首先对1790-1860年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然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的模型(《1790-1860年美国经济的增长》(1961年))。
与此同时,新古典理论的价值判断、道德伦理和理论规范,则在理论上为他对历史分析进行规范性归纳提供了“哲学”基础。
一般而言,在各种有关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即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或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主要是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与否。
其中,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论风行一时。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当物质生产要素不变时,尤其是技术不变时,生产率就无法提高,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了呢?显然不是,因为历史上存在反例。
诺斯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于1968年发表了《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为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指出:尽管这一时期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完全,使得海洋运输生产率大有提高。
因此,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形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笔者注:具体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同样是牛耕地(技术没变),但在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不同的制度底下,绩效有天渊之别。
所以,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制度更为重要,因为倘若制度不好,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形同废纸一张——袁隆平被捆住了手脚,再大的本事也枉然。
计划经济为什么失败?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此:“在80年代以前,计划经济像一个大水泥块,把我们都封在下面,我们再大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游静06国经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激励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影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态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
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显然,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很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
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理解国家。
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并且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利集团收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
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
即如果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如果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
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其一是,国家为了获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维持国家正常运行。
由于国家提供这些服务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因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这些服务的组织,国家由此得到的社会总收入要高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自己保护自己拥有的产权所得到的收入。
其二是,国家为了使自身收入达到最大化,它将选民分为各个集团,并为每一个集团设计产权,在这里,国家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垄断者”。
其三是,国家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一潜在竞争来源于其他国家以及在“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正是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促使国家在行使其职能时不得不做多方面的利益权衡,并防止被潜在竞争对手所替代的可能性的发生。
其次国家还有两个目的:(1)使统治者租金最大化;(2)使社会总产出最大化
但由于在这两个目的之间往往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
(由此也就产生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又由于技术的变化、更有效率的市场的拓展等等,改变了相对价格与选民的机会成本,最终导致与产权的基本所有权结构
的矛盾。
即导致了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性。
至此,也就完成了诺思的国家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他曾经提到国家决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是更为根本性的。
这似乎也就是说,要了解制度变迁理论,就必须先要了解国家,然后通过国家来认识产权结构,继而来全面的理解制度变迁理论。
但是按照上面的关于暴力潜能分配论的分析,这似乎又表明,先要看一个国家的权力在选民之间的分配情况(往往通过产权结构来反映),然后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国家,进而理解制度变迁理论。
我总觉得这里似乎把因果的顺序给颠倒了。
并且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
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斯教授在解释历史陷入困境时引入的,由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使得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也更加接近真实。
他成功地说明了历史上的搭便车行为,与此同时也论证了意识形态是寻求社会稳定性的灵丹妙药。
但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复杂性。
在一个社会里有一些意识形态是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的,但由于每个人自身经历的不同,又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并且这种世界观,我们是无权告诉他们那究竟是对还是错的。
此外,意识形态又“努力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一个社会中既存在“证明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的合理、公正”的意识形态,又存在“抨击现存的结构不公”的意识形态。
这些都恰恰说明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
诺思指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
但是具体到现阶段,我们认识意识形态还决不能仅仅限于此。
关于意识形态的本质,陈郁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是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同时它不可避免地与人们有关世界是否公平的道德和伦理方面的评判交织在一起,一旦人们发现其经验与他不服,人们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形态。
”
首先,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形成,并不断变化着的。
这种变化的来源有很多,诺思教授就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做了一些说明。
(主要例举了四中,具体见《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55页)
其次,意识形态与制度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意识形态的适用范围却比制度更为广泛。
诺思指出“如果每个人都相信私人家庭‘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可以在室内无人而门不闭户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房屋会被毁或被盗。
如果一个美丽的乡村被认为是公共物品,个人就不会随便乱抛人杂物。
如果人们相信政治民主的价值,他们就会把投票当作一项公民的义务来履行。
为了所有者的利益,劳动会勤勤恳恳,管理会兢兢业业;契约就会像在法律上那样,同样在精神上受到尊重。
”在与张军博士的对话中,诺思教授曾经谈到了国内普遍存在着的不守信誉和不守约的问题。
他指出“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中国还存在这么多问题的基本原因。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人们不讲信誉和不守约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使他们守约的办法。
千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是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所形成的。
他们必须学会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就像在一个家庭和在一个家族中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