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独特的细致描写,体会肖像描写中夸张比喻的作用3、情感与价值: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对列夫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体会肖像描写中夸张比喻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名人故事,大家想不想知道呢?生:想师:那同学们要坐端正,认真仔细的听,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老师讲的是哪位名人的故事?他,出生在俄国,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的农民那样去生活。
他的这些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定时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列宁曾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曾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而是说给这个世界,他说:“我爱真理”。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师:有同学猜出来了么?生:没有师:那老师接着介绍。
82岁,他走完了他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穷人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穷人教学实录本文是关于穷人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实录】一、整体感知师: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生:本文的作者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的全部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
师:看样同学们的预习效果不错,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穷人》这则故事中去。
(播放课文影片。
)师:看了这个故事谁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围绕主要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故事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
师:根据你们刚才对这件事情的了解,想一想:你认为故事里面这两个主要人物是勤劳善良还是懒惰愚蠢?是做事鲁莽冲动还是小心谨慎?是自私自利还是助人为乐?或者你还有什么认为?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请你们认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画出最能体现他们是哪种人的语句。
二、主体研读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各抒已见,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谁先来试试。
好!你来说。
大家注意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应该都有这么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先说明你的观点,你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第二个内容,把你画的作为根据的那些课文读出来;第三个内容,根据你画的语句谈谈你的道理,你的理解,明白了吗?生:我觉得渔夫和桑娜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
我是从这儿体会到的。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真饱肚子。
”因为钟已经敲了十下,十一下,后面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夜已经很深了,可渔夫打鱼还没有回来,说明他很勤劳;而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这么晚了还没有睡还在补帆,说明她也很勤劳。
《穷人》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
《穷人》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穷人》课堂教学实录篇1师:今日我们学习新课文《穷人》,板书课题。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说说是谁?生:托尔斯泰,他是俄国宏大的的作家,师:以前我们读过托尔斯泰的什么作品?生:《跳水》。
师:他虽然出身贵族,但是怜悯被剥削压迫的农奴。
本文写的是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人的故事。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和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的穷?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同学把主要人物写在黑板上。
板书(桑娜渔夫)师:开火车读课文,老师检查你们预习课文的状况,读的时候是否能读准字音,边听边想,托尔斯泰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师:课文先写的什么,再写的什么?最终写的什么?扫瞄课文,看谁能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生:(等待丈夫——抱回孩子——督促桑娜)师:你能用几个字来概括对穷人的印象?生:(和善)板书:和善师:那么他们的和善表现在哪些地方?请把你最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写几句自己的感受。
生读感悟批画。
师:默读第一部分,你能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他们的家境吗?生:(穷)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穷?生……师: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生:觉得他们可怜,很怜悯他们。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怜悯的心情表达出来吗?生读,师评价,从你的怜悯的语气里我感受到你也是个和善的孩子。
师:桑娜一家如此贫困,可还毫不迟疑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把有关语句画出来,体会体会。
生谈感受,师重点点拨的句子: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行”2.“她忐忑担心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师: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生:……师: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
桑那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布满了冲突。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学实录共3篇
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学实录共3篇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学实录1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公开课教学实录在新学年,《列夫托尔斯泰》成为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我在课程计划中特别安排了一次公开课,并将我的教学实录分享给大家。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3. 掌握小说中的主旨思想,并写出个人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文章的背景和人物。
2.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情感描写,并将其转换为文字表达。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在课前,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知识,包括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2. 学生自学阅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学阅读这篇文章,并在每组之间交流讨论。
3. 教师导读在学生自学阅读之后,我做了一次整体的导读。
我先让学生讲述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小说背后的思想。
4. 情感描写解析我让学生重温并注重情感描写,让他们写下一组佳句,这是一个好的练习,让学生集中于语言细节并将其转换成自己的文字表达。
5. 个人观点与交流最后,我要求学生就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写下一份短文,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通过这一次公开课的教学实录,我亲身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应该尽力让学生了解和欣赏经典名著。
虽然这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解,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和认知挑战,并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教育既要传递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品德教育,让他们感受到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历史和人文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大家有没有读五遍呢?生:读了。
(提问意图:强调预习与朗读,朗读至少要读五遍)师:那我们先来说说列夫托尔斯泰和茨威格这两个人,你了解多少?生: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巨著是《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我们曾学习过他写的《伟大的悲剧》。
他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1928年他访问苏联,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拜访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墓地,领会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设计意图:了解基础的文学常识,这也是预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师:由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文体和之前学习的前两篇文章一样吗?生:不一样。
前面两篇是回忆性散文,而这篇是传记。
师:对,很明显,回忆性散文中时时处处都有“我”,而传记则是记录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区分回忆性散文和传记。
反思:区别只是简单提到,没有深入分析,不够深究,要改。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由大家讲重点及易错字词。
(学生讲读读写写及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此处略)请大家合上课本。
请以列夫托尔斯泰开头说一句完整的话,我举个例子:列夫托尔斯泰脸上的毛很多。
生:列夫托尔斯泰很矮。
列夫托尔斯泰的皮肤黝黑。
列夫托尔斯泰的目光犀利。
列夫托尔斯泰自己也认为自己很丑。
列夫托尔斯泰总是郁郁寡欢。
……(设计意图:强调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进而调整以下的教学环节。
)师总结:看来大家预习的都很用心,很扎实,不仅自主学习了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和字义,还能记住不少文中的内容。
师:每读完一篇文章,我们都要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所以,大家是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生:这篇文章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重点写了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授课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授课实录【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旁批进行自主阅读。
2.理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味其作用。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灵魂高贵、蜚声世界的大文豪,他的名字叫?(老师手指板书,学生齐声回答)。
这是一位生活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上流社会的天才作家,不管是时间上、距离上,还是文化上,大家要了解这个人物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经历。
播放视频(4分钟左右)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文学,选文主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进行了描写。
描写细致、语言精彩,所以这节课我们要通过阅读,学习:师:语言表达的基础是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这篇文章的词汇量很大,希望大家能准确地书写并理解运用。
导学案上大家写的不错,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编者给了9处旁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它的写法。
9处旁批,我们可以归归类,大家说怎么归?(生自由回答)大家说的都可以,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但是,阅读写人叙事类作品,我们都要关注这几个方面:内容、情感、语言、手法等。
这节课为了便于大家交流,我们大致上把它们归为三类。
师:第一,是关于托尔斯泰相貌的三处旁批。
使用这些旁批,我给大家一个建议:有疑处,释疑;无疑处,设疑。
也就是说,旁批是疑问句了,我们就来回答,把?号拉直。
旁批是陈述句的,我们自己来提出问题并回答。
比如旁批1,你可以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能产生特写镜头的效果?或者问:开篇的“特写镜头”都写了托尔斯泰的哪些部位?写出了这些部位怎样的特点?下面,请小组合作交流一下。
三、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师:这三处旁批都指向于对托尔斯泰的相貌特点,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个平庸普通甚至于丑陋的形象浮现于我们眼前。
《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一、激趣入境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穷人》,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样?生:写得非常感人,成功地表现了桑娜夫妇的高尚人格。
师:的确,这是一篇世界名著的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事隔多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再次诞生了。
他,就在我班教室内。
生:(纷纷问)是谁?师:就你们自己!(学生欢笑)今天,你想把自己的著作继续写完并公诸于世吗?生:(齐)想。
评析:通过故事未完待续,造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也为他们的创作树立起了成功的信念。
二、放飞思维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一起学习、探讨,本人深感荣幸。
(学生欢笑)下面就请各位追忆往昔。
谈一谈当时的社会本质及桑娜一家。
生(1):当时社会的黑暗,穷人命运悲惨。
生(2):桑娜一家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生活穷困潦倒,但心地善良。
生(3):他们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在以后的生活中,桑娜一家又会发生哪些事呢?学生独立思考。
生(1):生活越来越艰难,可他们对西蒙的孩子特别关心,总是先让他俩吃饱,自己仅喝一点汤。
生(2):第二天,庄严地安葬了西蒙。
生(3):西蒙的孩子病了,桑娜日夜守候,精心照顾。
当孩子退烧时,桑娜——一位贤妻,一位慈母终于倒下了------生(4):桑娜的五个孩子也非常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
生(5):西蒙的大儿子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渔夫开了一间小鱼铺,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评析: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
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三、合作研究师:续写时除了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之外,你们认为还应注意什么?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
(学生欢笑)下面请各位大作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并结合课文,在小组中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第一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赛课一等奖:八下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
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
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生摇头)师:那老师接着介绍。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
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位伟大的作家吗?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课的主题。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其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的。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课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的短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提高写作技巧。
3.加深对俄国文学史的了解,拓宽文化视野。
-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了解俄国文学的背景和发展。
-探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批判性思维。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提高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课时教学互动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
他出生在俄国,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因而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是他的一生却受到他身份的困扰,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呢?好,老师告诉你,因为他非常渴望改变俄国的农奴制度,去改变黑暗的社会现状,这样的信仰决定了他这一生注定很痛苦。
他一直在践行自己的信仰,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夫妻分家,并在分家后将自己的财产无条件捐出。
这样的他必然会受到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是统治者眼中的危险的炸弹,但却是民众心中的一座丰碑。
说到这,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好,那老师再给你补充介绍一下,对于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不堪。
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躺在异乡的小火车站长家的小床上,他的遗言没有留给妻子儿女,而是说了四个字:“我爱真理”。
他生前放弃了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死后更是安静体面,在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
所以,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文学大师受到茨威格如此之高,今天就让我们近距离走进这位文学大师去感受一番。
(板书:《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二、走近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个世界文豪,可以说在当时也是个响当当的明星,那你想象一下,你觉得托尔斯泰会长什么样子呢?请把他的外貌描述给老师,好吗?(窃窃私语)生:摇头学生翻书到《列夫·托尔斯泰》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啊,那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无缘得见,那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导语: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桃花源记》总是以为渔人能有幸进入桃花源,是因为有落英缤纷的桃林的吸引,是因为有览胜探奇的果敢,是因为奇遇般地看到了山上一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
此三者既有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又有既成的确定性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渔人的桃源之行都不会实现。
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文本犹如桃花源,教师和学生就是行进在桃源路上的渔人,我们陶醉于一路缤纷的落花,我们有览胜探奇的兴致,但关键是要能找到一个进入桃源的入口。
大概以此能引出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话题。
一、文本的特点影响读者关注的角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
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
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
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
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列夫·托尔斯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创意】1.矛盾,对立统一,形神兼备2.知人论世,华枝春满,天心月圆3.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神的一滴【教学目标】1.把握托尔斯泰的形象2.体悟茨威格的情感3.感悟作传的用意4.领悟茨威格的独特表达:汪洋恣肆【教学内容】内容:散文是作者心灵的抒发,阅读散文是心灵的碰撞、交感。
茨威格散文超越了常人思想极致,突破到常人感官和情感无法抵达的深邃处,洒脱到极致,行文全无章法。
因此,教学内容应确定为:字里行间的情绪,词语字面背后的意思——言外之意,并由此所牵连出来的人和事当作《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内容。
【教学板块】1.写什么:肖像特点、作者的情感2.怎么写:先抑后扬,多种修辞手法,铺排和渲染,3.为什么写:触摸灵魂(托尔斯泰、茨威格)【操作策略】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加强朗诵和朗读教学!分析不好,就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融入小故事;设计小活动;贴着学生教,贴着文本走。
长文短教,精选好点,要有趣味。
任何问题有要有预见性,有两手准备,点评要精准,过渡要自然严密,天意无缝。
【关键词】文本关键词:外貌眼睛(目光)内心世界天才的灵魂幸福设计关键词:矛盾:矛盾的人物、矛盾的词句、矛盾的结构、矛盾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不)矛盾的情感【教学实录】一、课题导入课前准备:聊天,激励,放松,打开,信任,语言。
师:先检查预习,读一读。
生(齐读一遍):尴尬犀利锃亮甲壳禁锢粗制滥造藏污纳垢正襟危坐颔首低眉广袤无垠师:掌握得很好,读一下标题。
(生齐读题目,师同步屏显托尔斯泰的照片和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于名门望族,一生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探索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制度,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连他的死也是一生探索的继续。
他是人类的道德领袖,人道主义的守护神。
高尔基称他为“一个人类的人”,茨威格称他是“真正的人的模型”。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见不知花中意,再闻已是拾花人——《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2、赏析肖像描写,把握传主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体会传记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作者导入,知识积累1、导入:初见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的心曾被南极那场暴风雪所冰冻,被那场伟大的悲剧所深深地震撼,也曾被他天才般的构思所吸引。
还记得他吗?谁来说说有关他的了解?生:……师:看来你很喜欢他,对他印象这么深刻。
一起来读读,再次加深对这名传记作家的认识。
课件出示: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2、解题:一起来读读文章题目?想想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生: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师:通过题目,你整体感知了这篇课文写作的内容及对象。
除此之外,同学们需要明确它的题材是传记,请大家批注在书中。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自己借助于旁批完成对传记这种体裁的自主阅读。
3、作者简介:课文中有四个称呼托尔斯泰的词:伯爵、文坛泰斗、大师、天才。
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俄国上流社会的天才,茨威格是如何去写的呢?4、字词积累:走进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字,以便更好的阅读文本。
黝黑一绺滞留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失调穹顶锃亮盎然黯然粲然正襟危坐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文中还有一些成语需要同学们识记积累,一起来读一遍。
把成语的意思积累在书中读读写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广袤无垠:广阔无边.二、手法阐释,整体感知1、过渡语:这是一篇自渎课文,编者给了9处批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他的写法。
我们一起来关注书中的第一个旁批“开篇就是一个特写镜头,引导读者聚焦于这张脸庞。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5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优秀5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篇一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课型:周次:第二周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教学重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导入新课: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
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交流资料1分钟5分钟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标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的: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茨威格的作品《伟大的悲剧》,了解了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2、学生还想知道:作者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怎样的?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查阅资料,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了解他的主要作品。
4、关注学困生:能读懂文本,理解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积累本文的字词文史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点拨与自主学习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精彩的外貌描写,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
《列夫·托尔斯泰》课堂实录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宋凯(师生问好。
)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文章,认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我刚才在课前问同学们,有没有学过《七颗钻石》,它是教材中常选进去的一篇文章,同学说没有学过,但是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一位人物———列夫·托尔斯泰。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跟随着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先生走近列夫·托尔斯泰,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虽然只是一篇文章,我们了解的可能只是一点而已,但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篇传记尽可能的来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
在上课之前,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你在课前对作者的预习。
哪位同学先把你所预习的情况给大家读一下?生1: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描绘人的内心活动,骄傲虚荣,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叙述人物的命运遭际,其作品以塑造人物和刻画心理见长。
老师:你介绍了他的作品以及他的作品创作的风格特点,那么我们在投影上给大家展示的也是这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PPT出示: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著名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服毒自杀。
师:茨威格擅长写小说和人物传记。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就选自于《世界建筑师》其中的一部分。
那么同学们在昨晚预习中会发现这课生字词很多,我选取一部分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读出来。
PPT:长髯鬈发黝黑胡髭尴尬炽热锃亮甲胄粲然粗糙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请学生读出来,其他学生正音。
师:我有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挺长的,一般不会学到这么长文章,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看一遍文章,完成一个任务,有两个地方是人物自己说的话用的引号,请你在读的时候找出这两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个人简介:侯雪,女,吉林省实验中学教师。
2005年7月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二届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暨问题对策研讨会”上代表吉林省作题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专题发言;2006年3月,参与的国家级课题“探究学习方式与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探究”结题并验收,撰写的论文《中学生古典诗词学习及填词创作尝试》获一等奖;2006年7月代表吉林省参加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
笃信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精神之旅。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不追求天才的特质,然而一直追求勤奋的心灵、活跃的想象,愿意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愉快地行走!教育观点找寻“桃源”的入口读《桃花源记》总是以为渔人能有幸进入桃花源,是因为有“落英缤纷”的桃林的吸引,是因为有览胜探奇的果敢,是因为奇遇般地看到了山上一个“仿佛若有光”的“小口”。
此三者既有偶然的非确定性因素又有既成的确定性因素,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恐怕渔人的桃源之行都不会实现。
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文本犹如桃花源,教师和学生就是行进在桃源路上的渔人,我们陶醉于一路缤纷的落花,我们有览胜探奇的兴致,但关键是要能找到一个进入“桃源”的入口。
大概以此能引出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一话题。
一、文本的特点影响读者关注的角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从来是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当时叶圣陶与夏丏尊合编《国文百八篇》,指导思想就在于“定目标”,按“目标”选文,按“目标”编文。
“依我们的信念,国文科和别的学科性质不同,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因此,我们主张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
”这两段话包含了一个重要内容,即语文教本的目标之一应重在对文本形式的探究。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文章的特点选编的,或考虑到文本的文体特点,或考虑到单元主题特点,或考虑到语文知识能力特点等。
如果从文本形式这个层面去看待文本的话,我以为文体特点是重要的。
从文体特点出发寻找进入文本的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强调文体知识教学。
近年来,教材的编排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以文体来划分教学单元,有的以人文素养来划分主题单元,有的甚至打乱以单元为序列的模式,将编排授课序列的权利交给教师,这实际上弱化了文体意识。
但弱化不等于完全否定,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入手,找寻教学的切入点,是对文体知识良性的、动态的、积极的渗透。
如教学《小石潭记》,可抓住作者一“乐”一“忧”的情绪变化,理解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切入,散文可以从情景交融、象征手法等角度切入,现代诗歌可以从意象解读、朗诵品美等方面切入。
二、教师的解读决定对文本的把握当教师试图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时,意味着教师已经从文本中走出,而当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时,已经是一种重复意义上的思维和情感行走。
此时教师是一个带路者,有选择道路的权力,这种选择是由教师对文本的个人解读与认知经验决定的。
所以如果想做快乐、智慧的向导,就要全面熟悉路况,要吃透教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长春版教材选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傻瓜》。
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奥。
它采用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的叙事方式,讲了一个傻瓜变成权威的过程。
而听者要思考的是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在傻瓜变成权威的背后,作者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发现文中有三个词语很关键:傻瓜、权威、唬。
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没有安排学生预习,上课直接板书课题“傻瓜”,学生看到这两个字便笑。
)师:请问大家笑什么?生:“傻瓜”这个词语从语体色彩来看是贬义的,是骂人的。
师:你说的对,你们笑得有理,这个词的确有贬义色彩。
(板书作者:屠格涅夫)师:不是老师要用这个词骂人,这是屠格涅夫一篇散文诗的题目。
有了解屠格涅夫的同学吗?(学生摇头)师:大家打开课本,看看谁能最先在课本中找到相关介绍?生:在积累里。
(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上的简单介绍)师: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坛如此有影响的一位大师,他写这篇文章是不是有失文雅,是不是也在骂人呢?生(齐答,语气肯定并摇头):不是。
师:这只是你们的主观判断,到底是不是还要等读了文章才知道,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读完后老师要提四个问题,大家要抢答哦。
课前导入实际上已经从语体色彩上引起了学生对“傻瓜”这个词语的关注,并且通过设疑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我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1)人们最初是如何评价傻瓜的?(是个没脑子的俗物)(2)傻瓜面对人们评价的反应是什么?(觉得丢了面子,要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3)最终傻瓜在人们心中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权威)(4)傻瓜用什么样的办法做到了这一点?(驳斥别人、责备别人、唬别人)学生注意到“唬”这个字,并解释它有“蒙混欺骗”之意,由此直接进入傻瓜能顺利变成权威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中,实际上这是在咬文嚼字的同时直接进入了文章核心内容的探究。
三、学生的阅读经验影响对文本的处理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
当教师在设计寻找进入文本的突破口时,要清醒地意识到阅读是一个多边对话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阅读积累、理解能力和学习需求,还要考虑上课的环境等多方因素。
这不仅是一种教育伦理上的尊重,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因此,教师应该突破“独怜幽草涧边生”的个人意识,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维视野。
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我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平,侧重对托尔斯泰的信仰和理想、创作成就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说明。
介绍时特意隐去了托尔斯泰的名字,让学生猜老师介绍的人是谁,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的“听”趣。
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1)想象托翁样貌。
让学生想象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长成什么样子。
(2)到文本中求证想象。
这样又激起了学生的“读”趣。
这两个环节的设置既直接进入了文本,又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他们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这个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任何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双边或多边对话中,话语权不是仅仅掌握在教师手中的。
写至此,脑海中闪现出这样几个字:“给生命一个出口”。
曾读过相关的文章,讲的是一只小黄蜂误入室内,几番挣扎后找寻到纱窗上一个小小的洞,终于飞了出去。
这只小黄蜂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像埋头钻研的教师呢?当我们埋头研读文本的时候,需要给自己一个解读文本的出口——走出去,然后以快乐、智慧的“渔人”身份,引领学生找到梦中的桃花源——走回来!在这一出一回间,我们完成了一次愉悦的阅读行走。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文学大师。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非常必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地听。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
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
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
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同学们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生摇头)师:那老师接着介绍。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
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
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介绍时多媒体显示提到的相关书籍图片)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老师介绍的是谁了吧?(生还是摇头)师(笑):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的图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字以及插图,并且有列夫·托尔斯泰名字。
)生:列夫·托尔斯泰。
(学生默读课文前5段)师: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社会活动家,是世界文豪,可以说是个明星,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生:很潇洒,应该很整洁,衣服很漂亮。
不会有外国人那种乱七八糟的大胡子,发型应该不错。
(生笑)生:经常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会把自己打扮得很绅士,然后每天去参加酒会什么的,他有自己大大的庄园,会和其他人一起玩乐,做上流社会人做的事情,也许会有自己的跑车之类的流行东西。
(生笑)师:你是设想了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刚才老师是想听你们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述。
生:长得一定很英俊,有风度,穿着得体大方,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人。
师:我们想象中的托尔斯泰有共性,潇洒、高贵,是个绅士,有贵族的生活方式,甚至还有跑车。
(生笑)师:真正的托尔斯泰我们已经无缘得见,我们只能通过茨威格的文字描绘去证实我们的想法了。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