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概念(打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医学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和科学,通过社会医学研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3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以小康社会建设为龙头,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理论

○2以健康为本,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理论

○3以医学模式转变为契机,综合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和道德健康的理论

○4关注高危人群,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论

○5以社会综合防治为切入口,高度重视社会因素主导问题发生和发展的理论

○6全面理解大卫生观念,要求全社会参与卫生工作的理论

○7保护动机理论

4、高危人群:是指容易受疾病侵扰的人群,包括处于高危险环境的人群、对环境有高危反应的人群,以及有高危行为的人群,如妇女、儿童、老年人,处于职业危害、生活环境污染、外来务工的人群,以及吸烟、酿酒、不良行为人群等。

5、高危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对健康不利的环境。

6、高危反应:是指机体对刺激缺乏适应或耐受,当身心和社会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后,导致一些疾病,如登高、考试、拔牙、接触花粉等,这往往与个体的生物遗传、健康状况和生活经历等有关。

7、大卫生观:强调卫生系统必须由封闭转为开放,必须与其他部门配合协作,动员和规定全社会参与,使卫生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社区医学:是解决社区群体保健、康复、预防、诊断、健康教育和治疗等医学问题的一门科学。9、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医学中社会问题。

10、医学模式:指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11、医学模式的特点:

1独立性2客观性3稳定性与渐进性4继承性

12、医学社会化:指从个人分散的医学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医学活动的过程。

13、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

①该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可以确定生物或理化的特定病因,且是一种单因单国的思维模式②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作用③重视部分,忽视整体

④重视疾病,忽视病人

14、社会医学的背景和条件:

①医学社会化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③人类健康需求普遍提高④生物医学模式难以解释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即人类对生命认识层次的不断深化。

15、疾病谱:指疾病按患病率(或死亡率)在整个疾病构成中的高低而排列的顺序,通常以前十(或前五卫)作为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1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1疾病谱的改变2健康需求提高3不同学科间的融合4健康危险因素的多样性

17、医学模式转变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

①对临床医学的影响②对预防医学的影响,大卫生观:强调生物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和心理预防③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四个扩大:治疗到预防,胜利到心理,院内到院外,技术到社会④对医学教育、医学目的的影响。

18、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

○1个体健康评价○2单一型群体指标○3复合型群体指标19、人群健康有关因素的评价指标

○1环境指标○2生活方式及行为指标○3卫生保健指标

20、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21、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体正常原智力○2具有控制情绪的能力○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5具有坚强的意志○6具有完整和健康的人格○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2、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原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3、心理应激原预防

○1控制应激源○2改善应对水平○3寻求支持○4适当运动○5药物控制○6心理治疗

24、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也就是性情、秉性和脾气,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

25、气质的类型

○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兴奋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制质(抑制型)

26、性格: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7、性格的特征:

○1对现实的态度特征,即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如有的人意志坚强,锲而不舍,有的人意志薄弱、容易动摇。○3性格的情绪特征,如有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则喜怒无常。○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

2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或体验。

29、情绪的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2情绪是主观体验,虽然这种体验可能出现行为表象,如悲伤、愤怒、喜悦,但也常不露于形,内心感受也无法观察,因此常常用内省法来研究情绪。○3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与人的需要不发生关系的事物或对人毫无意义的事物,人对其无所谓情绪,只有那些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情绪。

30、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原重大变故,可以扰乱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稳态,生活事件是引起应激的最主要的应激源。

31、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

○1正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32、社会危险因素:指来自于社会的对健康有影响的与疾病发生和死亡有关的那些诱发因素。

3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34、危险因素的特点

1潜伏期长2联合作用明显3特异性弱4广泛存在

35、危险因素的种类

○1环境危险因素○2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36、危险因素的作用过程(慢性病的发展过程)

○1无危险阶段○2出现危险因素○3致病因素出现○4症状出现○5体征出现○6劳动力丧失

37、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

38、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39、个体评价:实际年龄、评价年龄和增长年龄之间的差别。

①健康型:评价年龄小于实际年龄②自创性危险因素: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且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差值大③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且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之差较小④一般性危险型:少量危险型。

40、经济发展与健康:①经济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提高②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环境污染的出现、生活方式的改变、心理健康问题愈显突出、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③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41、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异常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