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化学方法则依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类、纯物质的分离、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科学的一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技能以及一些常见化学反应。

第二章是化学九年级课程的重要部分,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知识点,并通过举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单质是由相同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

我们身边的许多物质都是化合物,比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节: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所有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一个原子核和围绕核心的电子云构成。

每个类型的原子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属性。

当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时,它们形成了分子。

分子可以是相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原子(例如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

它由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是发生反应的起始物质,而产物则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 2H2O。

在这个方程式中,2H2和O2是反应物,2H2O是产物。

第四节:化学式和化学计量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和分子的组成。

它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数量。

例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CO2,其中C表示碳,O表示氧。

化学计量是指确定一种物质中各个原子或离子的相对数量。

化学计量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推导。

例如,二氧化碳中碳和氧的相对数量为1:2。

第五节: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正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负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荷转移。

例如,氯原子(Cl)接受一个电子后成为氯离子(Cl-)。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盘点的有关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以下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2、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3、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剧烈,有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三、氧气的制备
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备氧气。

2、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

3、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4、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5、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四、氧化反应
1、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2、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化学方程式的语法规则和基本写法-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序数的概念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及其共性和区别-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种类- 共价键中原子的杂化与构型- 分子的概念和种类- 组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燃烧反应和热效应的关系- 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热力学下的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化学能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酸、碱、盐及其溶液-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盐的基本概念- 酸、碱指数和pH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应用- 酸、碱和盐的常见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电化学-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电离程度的关系- 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电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电化学电池中的阴、阳极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过程中电量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及其计算- 电解和电镀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异构体- 烷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酚、醛、酸、酐、酯等官能团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第八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方法- 化学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子量和常见质量单位- 摩尔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规范。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层次的电子壳具有不同的能级。

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

电子的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工具,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类。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排列称为周期,垂直排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

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的第一元素称为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氢,最后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为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氡。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

三、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合物。

化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键,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空穴与自由电子形成的。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了解化学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实际应用。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空气进入;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O3等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MnO2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2KCl+3O2↑实验室装置x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3)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探索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化学现象。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物质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一种种类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有着独特的性质,如气体状态的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促进生活和工业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的化学符号为O。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元素的性质决定的。

除了元素和化合物,还有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沉淀等)进行分离。

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被破坏,发生化学键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不可逆转。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熔化、固化、汽化等。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化学变化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等。

化学反应也常常会伴随着物质的颜色、气味、形态等性质的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描述和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方程式还会附上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

例如,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这个方程式表明,两个分子的氢气和一个分子的氧气反应生成两个分子的水。

化学方程式中也会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条件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地描述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 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育_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氮气:惰性保护气(化学性质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矶(CuS0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3 )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初三(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重难点部分

初三(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重难点部分

第二单元知识点(难点部分)一、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 实验成功的条件①能且只能氧气反应(不能用Fe 、Mg 代替,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镁要与氮气反应) ②生成物为固体(不能用木炭、硫磺等代替) 2、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进入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3、 结果不是1╱5的原因:①小于1╱5:红磷不足,氧气未被消耗完;装置漏气;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②大于1╱5:燃烧匙伸入过慢,有热空气跑出二、 氧气的性质:1、 通常状况,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呈淡蓝色2、化学性质:可支持燃烧,比较活泼。

(1) 与木炭(黑色) 22CO O C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红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 与硫(黄色) 22SO O S −−→−点燃+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空气中:发出微弱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中: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SO 2,防止污染空气(3) 与磷(红色) P+O 2 −−→−点燃 P 2O 5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有黄色火焰,放热,生成大量的白烟瓶底预先放少量水,吸收有毒的P 2O 5,防止污染空气(4) 与铁(银白色) Fe +O 2Fe 3O 4 (化合 / 氧化反应)现象: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瓶底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防止集气瓶炸裂(5) 与镁(银白色) Mg+ O 2 −−→−点燃MgO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在空气中就可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6) 与铝(银白色) Al+ O 2 −−→−点燃Al 2O 3 (化合 / 氧化反应) 现象:氧气中: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7) 与石蜡 石蜡+O 2−−→−点燃CO 2+H 2O (氧化反应) 现象: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注: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 一变多 所以蜡烛燃烧两者都不是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目前所学基本反应类型只包括化合和分解反应三、氧气制法1、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变化)利用混合物各物质沸点不同,N2沸点低于O2会先蒸发跑出,留下液态氧。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九年级上的化学主要涉及到化学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是比较重要的一章,它讲述了一些关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它由一种或多种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氮、碳、铁等。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用字母符号"O"来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有盐、糖、酸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水中溶解食盐,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离出盐。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在混合物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分离技术。

第一种是过滤,通过过滤纸等介质将悬浮固体和溶液分离开。

第二种是蒸馏,通过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开。

第三种是萃取,通过溶剂和被提取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将物质分离开。

这些分离技术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首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感官观察和实验测试得到。

其次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和倾向。

例如,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例如,将冰块加热变成水,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式和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将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最后,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质量守恒法则。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试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试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试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试验【试验原理】4P+5O22P2O5【试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参与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试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马上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翻开弹簧夹。

【试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翻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试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考前须知】1.红磷必需过量。

假如红磷的量缺乏,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假如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那么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翻开弹簧夹,否那么测量结果偏小。

5.假如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汲取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缘由: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更。

8.假如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展试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缘由: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及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响,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空气污染物有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2)硫燃烧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淡黄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反响方程式:S+O2点燃SO2(3)木炭燃烧实验内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点燃点燃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木炭:黑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响方程式:C+O2点燃CO2(4)铁丝燃烧现象:在空气中不燃烧,只有红热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包括离子和离子键、共价键、电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离子是由带电荷的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

它们可以通过损失或者获得电子来形成。

当电子被转移时,原子或分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相互结合。

离子键是一种电性键。

当一个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时,它可以和一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轨道上的电子接近,同时能够吸引这个非金属原子的电子向金属原子上引。

这样,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吸引力很强的离子键。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电子的共享。

当两个非金属原子相遇时,它们不能像金属原子那样失去或获得电子,所以它们就可以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电子对在原子核和核之间互相靠拢,使得两个原子之间的能量达到最低,从而形成最稳定的结构。

电子结构是指描述原子中电子位置和运动情况的理论模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一系列能级上,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电子结构的描述方式包括核电子数量和能级能量的表示。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对元素进行分类的工具。

它将元素按照电子结构的规律进行排列,使得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排列在同一垂直列中。

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和性质规律可以通过周期表来直观地展示和理解。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每个元素的方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化学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周期表分为主族、过渡族和稀有族等不同区域。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相同,因此它们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

过渡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稍微复杂一些。

除了上述基础知识点,本章还涉及了一些相关的应用知识,例如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和例题的练习加深理解和应用。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记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下⾯是店铺整理的⼀篇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1、物理变化:没有⽣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蜡的熔化、⽔的蒸发 2、化学变化:⽣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锈 化学变化⼀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状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锈、氧⽓可以⽀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成的。

如空⽓、蔗糖⽔等(⾥⾯的成分各⾃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成另⼀种物质的反应。

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中反应物⽣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变化的物质。

(⼜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氧化锰是催化剂,⽽应讲⼆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

初三化学第⼆单元知识点总结(⼆) 1、空⽓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 (2)能否⽤硫、⽊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新物质) 2、空⽓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体:0.94% CO2:0.03% 其它⽓体和杂质:0.03% 3、氧⽓的⽤途:供给呼吸和⽀持燃烧 4、氮⽓的⽤途:P24 5、稀有⽓体的性质和⽤途:P25 6、空⽓的污染:(空⽓质量⽇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燃料(煤和⽯油等)的燃烧和⼯⼚的废⽓、汽车排放的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5、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6、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六、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

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见教材P32。

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S) + 氧气(O2)二氧化硫(SO2)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4、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氧化镁(MgO)化学方程式:2Mg + O22MgO5、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化学方程式:3Fe + 2O2点燃Fe3O4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E (简称“多合一”)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

(简称:“一变多”)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①、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②、实验原理: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水(H2O) + 氧气(O2)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 2H2O+ O2↑注:MnO2③、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④、注意事项:I、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II、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III、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IV、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V、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⑤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①、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②、原理: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表达式: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 + 氧气(O2)方程式:2KClO3MnO2△2KCl + 3O2↑MnO2△MnO2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热高锰酸钾: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方程式:2KMnO4 K2MnO4+ MnO2+ O2↑③、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④、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I,、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II、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III、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IV、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V、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VI、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VII、先将导管移出水面VIII、再停止加热。

⑤、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⑥、收集方法:a).排水法(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⑦、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