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种猪良种登记及性能测定技术要求
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
遥感测量法
遥感测量法是一种新型的种猪性能测 定方法,主要利用卫星或无人机等遥 感技术手段对种猪进行远程监测。这 种方法能够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监 测,同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等优 点。
VS
遥感测量法通常包括红外线遥感、微 波遥感、激光遥感等,能够获取种猪 的生理指标、行为特征等信息。同时 ,遥感测量法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 和分析,为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科学 依据。
、人员分工等,确保测定工作的有序进行。
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确保测定方法的科学性
采用标准的测定方法,如定期称重、测量体温等,确保测定结果 的可靠性。
注意种猪的健康状况
在测定过程中,密切关注种猪的健康状况,如食欲、精神状态等, 防止因疾病等因素影响测定结果。
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认真记录测定数据,避免出现误差或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测定目标
1.A 明确要测定的种猪性能指标,如生长速度、瘦 肉率、繁殖性能等。
选择适宜的测定仪器
1.B 根据测定目标,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如
秤、测温仪、计时器等。
确定测定时间
1.C 根据种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季节,选择适宜 的测定时间,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制定测定计划
1.D 制定详细的测定计划,包括测定时间、地点
种猪选育与繁殖
选育优良品种
通过种猪性能测定结果,选择繁 殖性能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 力好的种猪,提高种猪的品质和
生产效益。
遗传改良
根据测定结果,针对繁殖性能、生 长速度、抗病能力等不同方面进行 遗传改良,提高种猪的遗传品质。
制定繁殖计划
根据测定结果和种猪的繁殖周期, 制定合理的繁殖计划,确保种猪的 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窝号窝个体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个体号。
种猪性能测定标准
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受测前应由兽医进行检验、免应选择60-70日龄和体重20kg的中等个体。测定前应接受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祖先 必须查明种猪的血缘关系,系谱中至少应有三代亲本的耳号。 如任何一个祖先在系谱中出现二次以上,该祖先即称为共同祖先,并以符号标出,同时标明该种猪的近交程度。
种猪性能测定标准
Annual Work Summary Report
2022 - 2023
种猪测定条件与受测猪要求
饲养管理条件
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2
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测定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
9、 花、板油比例 花油和板油的重量占胴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花、板油重量 花、板油比例= ————————×100% …………………(7) 胴体重 10、 瘦肉比例 将剥离板油和肾脏后的胴体剖析为瘦肉、脂肪以及皮和骨四种部分。剖析时肌肉和肌间脂肪不另剔出,并尽量减少作业损耗,控制在2%以下,瘦肉重量占这四种成分部重量的比例即为瘦肉比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瘦肉重量 瘦肉比例= ——————————————× 100% ……(8) 胴体重-板油和肾脏重-作业损耗 以脂肪为基准计算所得的瘦肉和脂肪比例称为肉脂比。
3、 屠宰率 胴体重占宰前体重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胴体重 屠宰率= ———— ×100% …………………(5) 宰前体重 4、 胴体长 (1)、 胴体斜长 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接合处的长度。 (2)、 胴体直长 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颈椎凹陷处的长度。 均在肉片悬吊时测量。 5、 膘厚 在第六和第七胸椎接合处测定的垂直于背部的皮下脂肪厚度。不包括皮厚在内。在多点测定膘厚时,例如测定背部最厚处,腰部最薄处和荐部最厚处三点膘厚,可将其平均值作为代表,这时必须注明其为平均膘厚。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生产性能测定是对种猪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工作。
种猪的评定是选种的基础,选种是实现遗传改良最重要的育种措施。
种猪性能测定依据测定方式分为测定站测定和现场测定两种方式。
近年来,我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发展较快,湖北、广东、北京等地区都先后成立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国内一些较大的种猪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种猪现场测定。
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2009年成立了种猪性能测定站。
一、测定条件与要求1.饲养管理1. 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2. 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3. 测定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
4. 受测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有一定育种知识和饲养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二、受测猪的选择1. 受测猪个体编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并附三代以上系谱记录。
2. 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
受测前应由兽医经行检验、免疫注射、驱虫和部分公猪的去势。
3. 受测猪应来源于主要家系(品系),从每头公猪与配的母猪中随机抽取三窝,每窝选1公、1阉公和两母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其中1阉公和1母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4. 受测猪应选择70日龄和25KG左右的中等个体。
测定前应接受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三、测定形状包括繁殖形状、肥育形状、胴体性质、肉质形状。
现场测定要测定哪些形状主要取决于该场种猪的选育目标、测定技术测定设备情况,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中共规定了15个测定形状,其中总产仔数、100kg体重日龄、100kg 体重背膘这三个形状经济重要性大,因此农业部将这三个形状规定为猪场的比侧形状。
其他形状如达50kg体重日龄、眼肌面积等等为辅助测定形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生产企业已经把总产仔数、达1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背膘厚作为基本的测定形状,有些育种实力的种猪企业为了增加选种的准确性,对氟烷基因、酸揉基因等进行辅助测定选择。
种猪性能测定总结
种猪性能测定总结引言种猪的选育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环节,通过性能测定可以准确评估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种猪性能测定的目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影响种猪性能测定结果的因素。
一、种猪性能测定的目的种猪性能测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选择生长迅速的个体作为优良育种候选;2.评估种猪的肉质品质,包括肌肉纤维直径、肌肉脂肪含量、肌肉pH值等指标,为选育出肉质优良的种猪提供依据;3.评估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公猪的精液质量、母猪的崽数、存活率等指标,为繁殖力强的种猪进行选育和繁殖提供依据。
二、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性能测定和繁殖性能测定。
1. 生长性能测定生长性能测定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初乳重:出生后3天内的体重,反映了崽猪早期生长发育情况;•21天龄体重:评估崽猪的生长情况,是估计成年后体重增长能力的指标之一;•70天龄体重: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是衡量生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体重增长速度:通过记录多个时间点上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是评估种猪生长潜力的关键指标。
2. 繁殖性能测定繁殖性能测定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种猪的繁殖潜力:•精液质量:通过检测公猪的精液参数,如浓度、活力、存活率等,评估公猪的繁殖能力;•母猪崽数:监测母猪每次分娩的崽猪数量,评估母猪的繁殖力;•母猪存活率:评估母猪的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
三、种猪性能测定的结果种猪性能测定的结果根据测定指标的不同,可分为生长性能结果和繁殖性能结果。
1. 生长性能结果根据生长性能测定指标,我们可以得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的详细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部分种猪个体生长迅速,体重增长速度快,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个别种猪个体生长较慢,体重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生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倪德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条件与方法
2013-3-27
24
四、种猪性能测定的设备与方法
1.称量设备
称量设备是需要执行强制性年检的衡器;只有检定合格的方 可使用。主要用于个体重的称量,进而计算出相关的测定 性状,如日增重、达100kg体重日龄、饲料转化率等。 就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而言,称量设备的基本结构包括:支撑 部分、称量笼、传感器(砝码)和表盘(控制部分)等。
2013-3-27
22
2013-3-27
23
三、种猪性能测定相关标准简介
标准是依据,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标准无论是推荐性还是强制性,一旦采用均为强制性。 标准应尽可能的细化,形成实施细则才能有效执行。 种猪测定不仅要满足国标和行标的要求,还要满足全国生猪 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规定必测性状的要求。 数据记录的计量单位应符合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要求。 测定设备的校准、结果计算与校正应符合标准的规定。
定义: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 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意义:是规范行业行为,评价产品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 用的依据。对培植名优产品,提升产业具有深远意义。 分级:我国《标准化法》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类。 性质: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凡涉及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 安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均为强制性,其他则是推荐性。
2013-3-27 35
2.5背膘厚测定的基本要求
设备:测量范围大于100mm, 测量精度小于或等于 1mm, 探头长度大于或等于120mm。 保定:站立保定,迫使其背腰保持相对平直。 耦合剂:专用耦合剂或用液体石蜡油、植物油代替。 测定体重:一般应控制在85kg~115kg以内。 测定时间:与结束体重称量同步进行。
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样本
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目次前言 (Ⅲ)1范畴 (1)2规范性引用文献 (1)3术语和定义 (1)4生长发育性状…………………………………………………………………………………4.1体重………………………………………………………………………………………………4.2体尺………………………………………………………………………………………………4.3生长速度…………………………………………………………………………………………2 2 2 24.4饲料运用率…………………………………………………………………………………5繁殖性状……………………………………………………………………………………………5.1窝产仔数…………………………………………………………………………………………2 2 25.2窝产活仔数 (2)5.3存活率 (2)5.4初生重……………………………………………………………………………………………5.5初生窝重…………………………………………………………………………………………5.6断奶体重…………………………………………………………………………………………5.7断奶窝重…………………………………………………………………………………………5.8仔猪成活率………………………………………………………………………………………5.9母猪泌乳力………………………………………………………………………………………5.10母猪年生产力…………………………………………………………………………………5.11情期受胎率……………………………………………………………………………………5.12总受胎率………………………………………………………………………………………5.13繁殖率…………………………………………………………………………………………5.14空怀率…………………………………………………………………………………………5.15分娩率…………………………………………………………………………………………5.16母猪年平均分娩胎数…………………………………………………………………………5.17人工授精普及率………………………………………………………………………………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6 胴体性状…………………………………………………………………………………………6.1 测定前解决…………………………………………………………………………………6.2测定指标及办法…………………………………………………………………………………6.2.1胴体重…………………………………………………………………………………………6.2.2屠宰率…………………………………………………………………………………………6.2.3胴体长…………………………………………………………………………………………6.2.4膘厚……………………………………………………………………………………………6.2.5皮厚……………………………………………………………………………………………6.2.6眼肌面积………………………………………………………………………………………6.2.7腿臀比率………………………………………………………………………………………6.2.8胴体皮率、骨率、肥肉率和瘦肉率…………………………………………………………7 肉质性状…………………………………………………………………………………………7.1 肌肉颜色…………………………………………………………………………………………7.2大理石纹…………………………………………………………………………………………7.3肌肉pH值………………………………………………………………………………………7.4系水力……………………………………………………………………………………………7.5滴水损失…………………………………………………………………………………………7.6肌内脂肪含量……………………………………………………………………………………7.7肌肉嫩度…………………………………………………………………………………………7.8肌纤维直径………………………………………………………………………………………7.9熟肉率……………………………………………………………………………………………7.10肌肉安全性指标……………………………………………………………………………8种猪测定站对种猪测定…………………………………………………………………………3 3 3 3 4 4 4 4 4 4 4 5 5 5 5 5 5 5 6 6 7 7 7前言本原则依照我省养猪生产实际状况,参照国家和农业行业关于原则而制定。
种猪性能测定的关键技术与应用
种猪性能测定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刘望宏倪德斌胡军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摘要本文就种猪性能测定的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育种生产中的应用作了简要阐述,分析了国内外种猪测定体系建立和遗传评估的研究进展。
种猪性能测定是育种的技术基础,是遗传评估和目标管理的根本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早期测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种猪性能测定技术和评估方法将逐步发生改变,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遗传进展来满足养猪业的生产。
关键词种猪;性能测定;育种生产;遗传评估收稿日期:2014-08-21刘望宏,男,1974年生,副教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副主任,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理事。
种猪性能测定是提高种猪质量,为遗传评估和育种提供科学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是育种的基础。
没有种猪性能测定就没有准确的遗传评估,也没有猪的真实遗传进展,世界养猪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此点。
1907年,丹麦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后裔测定站,开创了种猪规范测定与选育的历史,加拿大、瑞典、美国、日本等国相继效仿。
20世纪40年代,由于遗传力学说的发展以及活体测定技术的出现(超声波技术),从个体性能发展到群体的评价,测定指标逐步从生长性能发展到肉质、繁殖性状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种猪进行育种值的估计(BLUP 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猪选择准确性。
同时因为经济性状和影响因素多而导致在遗传评估准确性上存在一定问题,因而对遗传评估方法的研究是猪育种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1]。
我国测定工作起步较晚,50年代初开始进行后裔测定,80年代初少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始进行综合测定和新品种(系)的选育,直至1985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并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测定制度和方案,标志着我国的种猪测定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2]。
本文拟从测定关键技术和应用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供同行商榷。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内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内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内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内窝号窝内个体123456789101112131415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
浅述种猪场内测定及注意事项
浅述种猪场内测定及注意事项养猪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良种是生猪生产发展的基础。
选育优良种猪最基本的手段是种猪性能测定。
所谓种猪性能测定是按测定方案将种猪置于相对一致的标准化条件下对目标性状进行度量的全过程。
广义的讲,种猪测定还应包括测定信息及测定结果的使用,如根据测定结果按标准进行评估、分级及良种登记等。
根据种猪测定的结果,计算各性状的估计育种值,再将多性状的估计育种值综合成一选择指数,以选择指数的高低进行种猪排序,确定种猪的选留 [1] 。
从实施种猪测定的场所来分,可分为测定站测定( station test )和场内测定( on-farm test )。
测定站测定是指将所有种猪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的种猪场中,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能测定。
如湖北、北京、广东、浙江和四川等省市定期对区域内种猪进行集中测定和拍卖。
场内测定是指直接在各个种猪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且不要求在统一的时间内进行 [2] 。
我国种猪测定采取的是“场内测定为主、测定站测定为辅,场内测定与测定站测定相结合”的测定方案。
测定站测定时间集中,测定种猪数量有限。
而各场开展的场内测定紧跟种猪生产周期,测定批次多,总的测定样本量大,是联合育种进行性能测定和数据采集的主要方式 [3-4] 。
但各种猪场测定规模不一、性能测定设备和设施配备不一致,测定人员素质也不尽相同。
根据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桑梓湖种猪场十五年开展种猪场内测定的实践,我们认为:要获得准确无偏的场内种猪测定数据,应从种猪、测定设施和测定人员三方面做好细致的工作。
1 种猪选择及测定部位1.1 种猪耳号和日龄种猪场内测定的对象是达到一定日龄的一批种公(母)猪,同品种的种猪个体大小较接近,从外观上较难区分。
要得到准确的测定数据,待测种猪必须有规范的耳缺号或耳牌号,做到数据与种猪一一对应。
各种猪场间耳号编制方法不尽相同,但各种猪场内所有种猪编号方案必须统一,每头种猪的耳缺号或耳牌号必须是唯一的,必须与电脑育种软件里标准的 15 位种猪耳号一一对应,且待测种猪系谱信息完整、清楚 [5-6] 。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仪器、方法及原理和种猪测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倪德斌-2012.9
2012-09-27
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相关标准简介
关于必测性状与辅助性状
按照《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规 定:
必测性状:目标体重日龄、目标体重背膘厚和总 产仔数3个 辅助性状:目标体重眼肌面积、21日龄窝重、出 生窝重、饲料转化率、利用年限、产仔间隔、体 型以及胴体性能与肉质等
2012-09-27
10
2012-09-27
11
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相关标准简介
与种猪测定有关的标准 瘦肉型猪胴体性状的测定、NY/T821-2004 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和 NY/T820-2004 种猪登记技术规范
1、方法标准:主要有NY/T822-2004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NY/T825-2004
二)称量设备
6、注意事项
称量设备方面:①使用前应注意检查电量,不足则应充电;②放置应 尽可能平稳;③注意维护保养、自校与送检,不得带“病”工作;④不 可过载,以免损坏;⑤若长期不用,则应放置在干燥处保存;⑥设备 应定期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称量过程中:①开机称量前应预热;②赶入时应顺其自然,严禁粗暴 鞭打和强行拖入;③使用前应校准,如称量个体较多,则应中途进行 零点校准;④当猪剧烈运动或“稳定指示灯”没亮时不宜记录显示值; ⑤记录显示值时不得随意省去任一数字;⑥个体进入后的排泄物应视 作该个体重,如在进入时排泄则应让其排泄完再赶入;⑦注意清理排 泄物,以及设备自动归零情况
2012-09-27
25
二)称量设备
5、操作要点
位,打开标尺压板,观察标尺是否稳定在水平位置,如不在水平位 置,则应调节校正砝码至水平位置后,关好标尺压板;称量:打开笼 秤一端的门将待称猪赶入笼内,关好门,根据猪体重大小,先移动主 砝码至估计重量处,打开标尺控制器,移动标尺砝码至标尺水平后, 关好标尺压板,读取重量,保留有效位数
种猪性能测定流程.docx2
种猪性能测定流程一、目的为加快猪群遗传进展,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培育优质、高效的种猪二、人员B超操作员(1人)、数据记录员(1人)、协助测定员(2人)三、时间下午2:30-4:30(每批次预测时间±2天)四、物品结测记录本、笔、蜡笔、B超、笼称、赶猪板、水管、耦合剂或植物油五、操作流程第一步准备1、目前我们推行的测定方式为圈内测定。
协助测定员将笼称拉至测定圈内,笼称实体外侧紧靠墙,带有B超操作台的一侧在B超操作员的左手边、带有称头的一侧在B超操作员的右手边,确保笼称摆放平稳,开机预热三分钟,按ZERO键将笼称清零。
一位协助测定员拿赶猪板准备赶猪,另一位协助测定员站在称头旁协助同时准备读取体重、做标记。
2、在协助测定员准备笼称的同时,B超操作员将B超放在B超操作台上开机预热3分钟以上,在档案管理项输入车间以及圈舍信息,准备测定。
第二步测定1、协助测定员将合格种猪赶入笼称内,确保猪头在B超操作台一侧,猪尾在带有称头一侧。
2、猪按要求赶入笼称后,测定背膘的位置为,猪体左侧、距背中线4至5厘米、倒数第3至4肋间。
B超操作员将植物油涂抹至猪体相应位置,然后用探头将植物油在猪背相应位置涂抹均匀。
耳号读取员趁机读取种猪耳号并记录。
3、按要求涂抹植物油后,将探头放至猪体左侧,距背中线4至5厘米处,取消探头冻结,从猪体后侧向前依次找取最后肋骨至倒数第4肋骨图像,待图像清晰后,点击冻结。
第三步图像保存1、取图完毕后,点击图像右下角注释,输入种猪耳号,点击用户,然后在正下方选择静态储存。
2、待B超操作员操作完毕后,协助测定员,点击称头上的enter键,进入自动读数模式读取体重,并报于耳号读取员记录。
3、体重、图像等信息读取完毕后,将该猪用蜡笔做标记,赶出笼称,至此一头种猪测定完毕,然后按上述步骤依次测定所有合格种猪。
第四步测定结束1、车间合格种猪测定完毕后,将笼称、赶猪板冲洗干净,为下次测定做准备。
B超用纸巾擦拭干净后开始背膘厚及眼肌厚的读取,读取完毕后将相应信息录至GBS育种软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农业行业科技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第十二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9
记与性能测定全过程,对于原种猪场和扩繁种猪场具有重要作用。
饲料转化率=
饲料总消耗量 总增重
··············(3)
2.3 活体性状
从动物体形态结构与内在联系特性分析:猪只活体性状既反映了形态结构和体质结实度,又包含这些
指标间接估测产肉能力。由于一些性状间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如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信息资料,对于
被测个体瘦肉率间接估测和选择留种具有实践意义。且体长、胸围、胸宽和腹围等与商品规格大小和产量
系列直接涉及到品质育种和商品销售市场价值,也涉及到饲料消耗和栏圈周转利用成本投入。诸如育肥期
日增重、达目标体重日龄、饲料转化率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养猪生产的投入产出比,受到企业和生产者极
大关注。
2.2.1 达目标体重日龄 age to target live weight
控制制定的后备种公、母猪的体重在一定范围,称重前停料 12h 以上,记录测定日期,并转换成过目
种猪登记根本目的在于:(1)保护系谱的准确性和保持品种纯度。在当前种猪市场出现以劣充优、品 种混杂和冒充本品种与良种的情形下,具有现实意义。开展登记过程中严格审查系谱,发现不纯或其来源 存在疑问,应免除登记;(2)在血统登记、血统审查工作基础上将进行“性能登记”,即对纯种个体中的 优良及优秀个体进行注册,其目的在于使注册个体受到应有重视、得到更多利用机会,使核心群组建与更 新计划、动态遗传评估计划、选配计划以及 AI 公猪的推广计划等能建立在更加科学、有据基础上。无疑, 规范种猪登记制度的持续性有利于该品种的遗传改进(引自彭中镇,2010)。由此可见一斑,“种猪企业良 种登记及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在猪的育种工作中不可小视。
2.3.8 胸宽 width of chest 切于肩胛后角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硬尺或测杖量取。
2.3.10 腹围 girth of paunch 腹部最粗壮处的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在种猪达到目标体得进测量体尺,种猪站立姿势应求端正,尤其测量体长时。
3 解读“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
3.1.6 眼肌面积 loin eye area
国家农业行业科技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第十二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32
胴体最后肋处背最长肌的横截面面积。
3.1.7 胴体长 length of carcass
胴体耻骨联合前沿至第一颈椎前沿的直线长度。
3.1.8 腿臀比例 percentage of ham
相关。
2.3.1 活体背膘厚 backfat at live body
测定垂直于背部皮下脂肪的厚度,以毫米(mm)为单位。可采用 A 超或 B 超进行测定。
2.3.2 活体眼肌面积 loin eye area at live body
测定垂直于背部最长肌的横断面面积,以平方厘米(cm2)为单位。可采用B超进行测定。
国家农业行业科技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第十二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8
解读种猪良种登记及性能测定技术要求
陈顺友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武汉 430070)
摘 要:良种猪成为先进生产力资源和生猪产业化龙头,历来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在湖北竭力打 造“鄂猪遍天下”亮丽名片已成共识。由于畜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推动作用,原种及扩繁种猪进入到发展 的机遇期,怎样提高种猪企业育种水平和高效产出能力,成为业内研究课题。依笔者之见,现阶段种猪企 业良种登记及性能测定记录技术规范,成为重要内容。在此,以解读“种猪企业良种登记及种猪生产性能 测定规程”,与广大同行作一探究。
3.1 胴体性状
3.1.1 宰前活重 live weight at slaughter
猪在屠宰前空腹 24h 的体重。
3.1.2 胴体重 weight of carcass
猪在放血、煺毛后,去掉头、蹄、尾和内脏(保留板油、肾脏)的两边胴体总重量。
3.1.3 屠宰率 dressing percentage
由动物遗传育种理论得知:“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基本理论和方法 开展种猪选育和测定,在育种实践中要求在标准化条件下操作,使得被测个体充分表现生物体内在遗传特 性和真实规律,控制操作环境的干扰,客观真实地得到基因型信息表达和规范化记录,最终使种猪选育在 以世代比较条件下进行。此项工作在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育种界专家教授指导下种猪企业思路越来越 清晰明,随之而更有操作力度。
2.3.6 腿臀围 girth of ham 自左侧膝关节前缘,经肛门,绕至右侧膝关节前缘的距离,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2.3.7 管围 circumference of cannon bone 左前肢管部最细处的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2.3.8 胸深 depth of chest 切于肩胛软骨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硬尺或测杖量取。
胴体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比,计算方法如公式(1):
胴体重
屠宰率(%)=
×100
宰前活重
(1)
3.1.4 平均背膘厚 average backfat thickness
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最后肋、腰荐结合处三点的平均脂肪厚度。
3.1.5 皮厚 thickness of skin
胴体背中线第 6 肋—第 7 肋处的皮肤厚度。
以多产、多育和个体重大的健康仔猪为繁殖目标。 2.1.1 总产仔数 total number born
出生时同窝的仔猪总数,包括死胎、木乃伊和畸形猪在内。 2.1.2 产活仔数 number of born alive
出生时同窝存活的仔猪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内。 2.1.3 产仔间隔 farrowing interval
母猪前、后两胎产仔间隔的天数。 2.1.4 初产日龄 age at first parity
母猪头胎产仔时的日龄。 2.1.5 初生重 weight at birth
仔猪初生时的个体重,在出生后 12h 内测定,只测定出生时的存活仔猪的体重。全窝存活仔猪体重之 和为初生窝重。 2.1.6 三周龄窝重 litter weight at 21 days
2.3.3 体长 body length
枕骨脊至尾根的距离,用软尺沿背线紧贴体表量取。
国家农业行业科技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第十二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31
2.3.4 体高 girth of width 鬓甲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硬尺量取。
2.3.5 胸围 girth of chest 切于肩胛软骨后角的胸部垂直周径,用软尺紧贴体表量取。
无论是育种或生产意义上,重视繁殖力性状、生长育肥性状、体尺性状以及生活力性状等,必将对考 查生产过程标准化和信息化大有好处。在种猪繁殖中得到高产个体和扩大选留和繁殖机会,对于提高单产 指标和增加总产大有益处。有鉴如此,围绕着提高产量和效益,重视繁殖力性状系列指标和抓住初产日龄、 缩短产仔间隔、增加总产仔数、提高哺乳能力和 21 日龄仔猪窝重等,有利于种猪繁殖以同等成本投入获 得更多商品,随之降低生产成本。此类性状赋予的内涵和规范记录主要内容有: 2.1 繁殖性状
种猪企业组织实施《种猪登记技术规范》基础性工作,获得诸如繁殖力性状、生长育肥性状、体尺性
状以及生活力性状重要信息。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获得胴体性状系列重要信息资料用于辅助种猪选
育过程。此类性状,涉及到屠宰及其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以利用个体信息资料证明血统或家系方面育种
价值和胴体品质优劣。其主要性状有:
21 日龄时的全窝仔猪体重之和为 21 日龄窝重,包括寄养进来的仔猪在内,但寄出仔猪的体重不应计 在内。寄养在 3d 内完成,注明寄养情况。
国家农业行业科技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第十二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30
2.1.7 育成仔猪数 number of foster 21 日龄同窝仔猪的头数,包括寄入的在内,并注明寄养头数。
2 解读《种猪登记技术规范》
通常情况下,“良种登记及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信息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猪群生长发育和 繁殖过程现场测定获取活体性状信息记录,诸如繁殖力性状、生长育肥性状、体尺性状和生活力性状等; 其次是来源于同胞肥育猪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测定记录。当获得有价值的两大方面性状信息数据,根据多 个性状间遗传相关原理,利用主要性状指标和权重拟合育种指数,以性状测定信息记录、收集整理、排序 比较和综合评价,得出家系群体或个体优劣排名,最终决定留弃。时下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种猪企业存在 着育种意义上的信息资料处理与其身份的“名不副实”,诸如未能从源头上获得种猪系谱登记、系统性能 登记、测定项目记录、内容设置错误、记录资料缺失、数据处理失真等。给种猪行业规范管理,对于种猪 选育和推广利用造成很大损失。有鉴如此,以深入解读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种 猪登记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of breeding pig》和《种猪生产性能测定 规程 Rules for performance testing of breeding pig》,对于指导种猪企业良种登记和种猪生产性能测 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体重日龄。
2.2.2 日增重 average daily gain
测定期间的日均增重,用克(g)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日增重=
终测体重-开测体重
·············(2) 测定期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