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4 因子法测定复方炔诺酮片中炔诺酮 8
3-5

和炔雌醇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类容:
实验一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中磺胺甲恶唑的含量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等吸收双波长测定多组分含量的原理及方法。
熟悉双波长法测定方法。
2. 实践内容或原理
对二元组分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测定,若干扰组分在某两个波长处具有相同的吸光度,
实验三 荧光法测定维生素 B2 含量 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用工作曲线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熟悉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 实践内容或原理 维生素 B2 水溶液在紫外光下产生黄绿色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较强,在碱性溶液中 随碱性增加荧光减弱甚至消失。稀溶液(0.1~2.0ug/ml)中荧光强度与维生素 B2 的浓度成 正比,其激发波长为 467nm,发射波长为 525nm。 3. 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 仪器 日立 F-7000 型荧光分光光度计 试剂 维生素 B2 标准储备液,维生素 B2 标准溶液。0.03mol/L 的 HAc 溶液,未知浓
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 3)样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取维生素 B2 片(5mg/片)共 20 片,精密称量总重,置于研
钵中,研细,从中取出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 B210mg)精密称定。以 0.03mol/L 的 HAc 溶 解,并稀释至 1000ml,超声助溶 10min,将此溶液过滤,弃去初滤液,接续滤液,放置待用。
度的维生素 B2 溶液。 4. 实践步骤或环节 1)10mg/L 维生素 B2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精密称量 10.0mg 的维生素 B2 标准品,以
0.03mol/L 的 HAc 溶液稀释至 1000ml 即可。 2)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取此储备液 0.2、0.4、0.6、0.8、1.0ml 分别置于 10ml 的量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英文名称:Instru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属性:独立设课适用专业:化学本科专业学时学分:48学时 2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学、二、课程简介《仪器分析实验》是在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与主要部件功能的理解;学习、而开设的一门以设计性、综合性和实际应用性实验为主的实验课程。

是化学类、化工类、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能规范地掌握各种分析的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熟悉现代分析仪器的使用;深入理解和应用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规范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

对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通用库仑仪、通用极谱分析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仪器的基本结构及主要部件功能;掌握定性及定量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初步具有应用各种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仪器分析实验是实验化学和仪器分析课的重要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习本门课程的要求:1、课前认真预习,仔细阅读仪器分析实验教材,了解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工作的基本原理、仪器主要部件的功能、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事项。

2、学会正确使用仪器。

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开动或关闭仪器,更不得随意旋转仪器旋钮、改变仪器的工作参数等。

《仪器分析实验》课件

《仪器分析实验》课件

异常情况处理
遇到异常情况时,应冷静处理, 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仪器使用与维护
正确使用仪器,注意仪器的保养 与维护。
实验结束阶段
数据整理与分析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汇报
以报告形式汇报实验结果,包括数据、图表和 结论。
仪器清洁与归位
清洗并整理实验器具,确保仪器归位。
0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意义。
误差来源分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产 生的误差来源,如仪器 误差、操作误差、环境
因素等。
误差传递与控制
研究误差在数据处理过 程中的传递规律,采取 有效措施减小误差对结
果的影响。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收获与体会
实验技能提升
01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掌握了多种仪器分析实 验技能,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01
实验目的明确
了解实验的目标,
为后续步骤提供指
02
导。
仪器检查与准备
确保所有仪器干净 、完好,处于正施准备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03
,穿戴必要的防护
装备。
试剂准备
根据实验需求,准 确配置所需的试剂

实验进行阶段
操作规范
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 实验操作。
数据记录
实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现 象。
数据筛选与取舍
将不同量纲或不同单位的数据转换为 统一标准,便于比较和分析。
异常值处理
识别并处理异常值,排除实验误差和 异常情况对结果的影响。
数据归一化处理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筛选关键数据 ,合理取舍无关紧要的数据。
结果讨论与误差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xperiment for Instrument Analysi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与安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见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使用方法及其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利用分析仪器手段解决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实验结果、数据等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仪器分析实验课共32学时,开设8个实验。

1.实验前必须预习,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方法和步骤。

2.遵守操作规定,按要求认真进行实验,对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能进行认真的研究。

3.注意仪器正确操作。

4.所有实验数据,尤其是各种测量的原始数据均要记在实验结果记录本或报告上,不得任意涂改实验数据,养成良好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5.掌握有关常见仪器和设备使用方法、巩固基本知识和原理及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

6.实验中要求认真操作,细心观察,遵守安全守则,保持环境整洁。

实验结束后,关闭水、电、煤气。

7.实验报告要求规范操作仪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三、课程内容实验一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锌含量实验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铜含量实验三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络合物的条件实验及铁含量的测定实验四气相色谱定性方法实验五气相色谱定量方法实验六红外光谱法定性鉴定聚苯乙烯实验七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测[Cl-] —标准曲线法实验八电位滴定法测定Mn2+含量四、实验(上机)内容及要求五、教学环节学时分配1.教材:[1] 专业分析实验.王建雅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参考教材:[1] 《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教出版社,2004[2] 《仪器分析》董慧茹编,高教出版社,2002七、说明1.修订大纲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适应学科的发展趋势。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仪器分析是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它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

仪器分析实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和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对仪器分析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仪器分析实验1.2学时安排:32学时1.3授课对象: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1.4学时分配:-仪器分析实验原理及操作:16学时-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8学时-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研究:4学时-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践:4学时二、教学目标2.1知识与理解-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2.2能力与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操作技巧-具备设计和实施仪器分析实验的能力-能够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合理地解释实验结果和提出改进意见2.3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合作意识-重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教学内容3.1仪器分析实验原理及操作(16学时)-热学分析仪器:热重量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光谱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光谱仪、红外光谱仪、质谱仪等-色谱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电化学分析仪器:电位滴定仪、电导仪等-其他仪器: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3.2仪器分析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8学时)-实验设计及流程制定-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误差分析与精密度评价-仪器校正与标定3.3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研究(4学时)-学生选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研究仪器性能和优化操作条件-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报告3.4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践(4学时)-学生组队完成一项综合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采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答辩四、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4.2仪器操作演示4.3实验操作指导4.4实验报告撰写和讨论五、实验报告评分标准5.1实验设计和操作30%5.2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30%5.3实验报告撰写和考勤20%5.4实验室安全与卫生10%5.5队伍合作与表达能力10%六、实验设备及耗材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提供合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耗材。

《仪器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仪器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仪器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590490学时:54 (理论:27,实验:27)学分:3、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仪器分析是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分析过程屮所产生的分析信号与物质的内在关系为基础,并借助于比较复杂或特殊的现代仪器,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具有准确、灵敏、快速、口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常用来测定含量很低的微、痕量纽分,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以介绍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理论及其对物质进行分析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各种现代仪器分析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对某些实验(光度分析法)要求学生一-人一组,独立完成每一个实验;对某些实验仪器不充足的实验,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测定;坚持要求学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采用H学与讲授相结合和启发式、提问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屮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所用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掌握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实验数据教师与学生一式二份, 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教学H的要求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现代仪器分析的测试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创新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

四、考试方式及方法以学生平吋实际操作过程为主要考查内容,通过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结合评定学生实验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得出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的成绩,学期末再对学生进行适半的实验理论考查,对学生进行实验成绩的综合评疋O五、配套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实验化学》上、下册。

主编:刘约权。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

八、适用专业食殆科学与工程、海洋制药、环境工程、生物技术、农业资源。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仪器分析》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操作技巧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3.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化学、化工、环境、生物、医药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熟悉仪器操作和数据分析。

2.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2)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3)熟悉常见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2. 能力目标:(1)具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2)能够运用仪器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0课时,实验实践12课时。

2. 教学进度:(1)第1-8课时:光谱分析方法;(2)第9-16课时:色谱分析方法;(3)第17-24课时:电化学分析方法;(4)第25-32课时:质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占总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仪器分析原理与应用》2. 实验设备:各种仪器分析设备,如光谱仪、色谱仪、电化学分析仪等。

3. 辅助材料: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仪器分析实验是面向化学学院、元培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开设的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

它是与仪器分析理论课配套开设的实验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仪器组成和基本应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学科,也是研究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的特点不是直接提供和合成新型的材料或化合物,而是提供与这些新材料、新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相关的信息,研究获取这些信息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分析化学在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时候,回答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和"有多少",即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分析化学的发展进程,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是通过使用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是建立在化学、物理学、数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之上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仪器分析的特点是适用于结构、价态、状态分析,微区和薄层分析,微量及超痕量分析等。

而且它还不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需要而进一步发展。

仪器分析实验根据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和需要,开设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实验,包括原子和分子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电分析化学、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熟悉具体仪器的基本组成,了解方法和仪器的最新发展,掌握各种方法的应用范围。

使学生经过仪器分析实验和前期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训练,建立正确的量的概念,知道什么条件下用化学分析,什么条件下用仪器分析。

并且掌握要想获得样品哪方面的信息,知道该选择什么方法。

∙课程编号:01034400∙学时: 60∙学分:2∙授课对象: 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开课时间:春季∙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化学理论课和实验,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普通物理理论课和实验,定量分析理论课和实验∙主讲教师:李美仙、刘虎威∙教学团队:分析化学研究所的教师,化学学院的研究生。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涵盖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二、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方法。

2. 演示:进行仪器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仪器使用过程。

3. 实验: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1.2 红外光谱分析1.3 拉曼光谱分析2.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2.1 电位分析法2.2 电解分析法2.3 库仑分析法3. 第三章:色谱分析法3.1 气相色谱分析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3 薄层色谱分析4. 第四章:质谱分析法4.1 质谱仪原理及构造4.2 质谱图解析4.3 质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5. 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5.1 原子光谱分析5.2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5.3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3. 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分析,占比30%。

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4. 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第四章:质谱分析法(续)4.4 质谱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4.5 质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七、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续)5.4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5.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八、第六章:数据分析与处理8.1 数据分析基础8.2 数据处理方法8.3 仪器分析数据的可靠性评估九、第七章:仪器分析在科研中的应用9.1 仪器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9.2 仪器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9.3 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十、第八章:仪器分析实验技巧与安全10.1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10.2 实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0.3 实验室安全知识六、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七、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完整word版)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化学专业

(完整word版)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化学专业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的性质《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专业指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独立性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2、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仪器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均是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二者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仪器分析奠定了实验课程中的理论基础,通过《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手段,经过系统地必要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3. 课程任务(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总体概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掌握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仪器常见故障的判断和处理,加深对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严格的“量”的概念和条件依赖关系,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库仑分析仪、玻璃电极、自动电位滴定仪、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的基操作方法。

2、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3、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编写:胡继勇 审核:一、课程简介《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仪器分析》理论课程同步且紧密联系的实验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分析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二、课程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1、实验教学目的通过仪器分析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有关仪器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地使用分析仪器;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正确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科技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实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电位分析法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基本掌握各种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初步学会测试结果的分析处理和误差评估,并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扩大学生对仪器分析方法的知识面。

三、实验项目实验一、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铁 一、目的要求1. 学习测定实验条件的方法和测定铁的分光光度法。

2. 掌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方便的测定在该光谱区域内有简单吸收峰的某一物质含量。

若有两种不同成分的混合物共存,但一种物质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共存物的光吸收性质,则可以利用朗伯-比尔定律及吸光度的加合性,通过解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对共存混合物分别测定。

紫外-可见吸光光谱法又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以溶液中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简介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仪器分析实验是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仪器分析课密切配合。

实验课程主要依据的是本课程所涉及的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法的原理,通过对仪器的操作使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实现对多种分析仪器的熟练掌握。

教学目标主要有几个方面:
1. 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
3. 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4.通过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教材:《仪器分析》,刘立行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

《仪器分析实验》,苏克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仪器分析》,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仪器分析实验》,高俊杰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年。

《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三、对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学过仪器分析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学会和掌握仪器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1.明确仪器分析在生产、教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任务和作用;
2.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数据处理;
3.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法的基本操作。

每次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数据的记录及处理组成。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将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倡创新精神。

四、考核方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结构比例
以考勤、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综合一起,作为实验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实验平时成绩(50%)和最后实验考试成绩(50%)组成。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课程班规模要求、实践类课程方案等
要求在《仪器分析》、《分析化学》、《环境监测》这三门课的基础上,进行此课程的学习。

对课程规模没有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