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10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一、单位简介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下设十四个研究室、一个电磁兼容实验室、一个软件评测中心、两个生产车间及一个质检中心,是一个集国防尖端科技电子学系统的研究、设计、实验、生产于一体的大型多学科综合研究所,位于四川绵阳市区;现有职工1000余人,其中院士2名,研究员46名,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00余名,博士、硕士320余名。
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核技术及应用、物理电子学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无线电物理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电路与系统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予点。
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部委级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近300项。
1997年以来,先后通过了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和2000版换版认证、国家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国家一级保密资格认证,有效保证了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
我所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先进的科研设施、一流的科研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理想园地。
二、招聘岗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业介绍
附:招生专业介绍1、基础数学(070101)本专业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研究方向及导师:偏微分方程的调和分析方法苗长兴(研究员)谌稳固(研究员)本方向主要是借助于调和分析方法与非线性泛函分析方法(例如:算子插值理论、奇异积分算子理论、函数空间理论、振荡积分估计等)来研究波方程、色散波方程(组)的Cauchy问题及散射性理论、低正则性问题等现代数学的核心领域。
采用的方法与技术是Paley—Littlewood分解理论、Strichartz型时空估计及非线性函数在Besov空间中的估计,特别是Bourgain的Fourier 截断方法、Tao的I-能量方法。
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在数学上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物理的研究和认识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专业课考试科目:初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60数学分析(4)801高等代数复试科目:泛函分析与数学物理方程初步2、计算数学(070102)本专业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研究方向及导师:(1)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袁光伟(研究员) 邬吉明(研究员)王双虎(研究员)(2)计算流体力学唐维军(研究员) 何长江(研究员)(3)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应用邓力(研究员)(4)数值并行算法谷同祥(研究员)方向1研究:(1)辐射流体力学计算方法,包括流体力学计算格式,结构、非结构网格生成与优化;(2)扩散方程的离散方法;(3)边界元方法及奇异积分计算;(4)微分-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理论研究;(5)微分方程的高保真离散方法研究;(6)典型问题的高保真数值模拟研究。
方向2主要进行流体力学方程的数值方法研究,特别是多介质流体力学模型,激波捕捉格式,界面捕捉方法,高分辨率差分格式研究,结构和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元方法研究,数值网格生成与自适应研究等。
方向3主要研究内容有:(1)与时间相关的Boltzmann方程(双曲型)的随机模拟;(2)中子、光子耦合输运问题的求解;(3)输运网格几何构造、输运网格与力学网格的重映。
2015年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专注中科院考研辅导
高晓光
同上
李建平
同上
10 纳米功能材料与传感器
蔡新霞 何秀丽
同上 同上
高晓光
同上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赵湛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56 电子线路 或 859 信号与系统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张晓娟
01 微波遥感与成像新方法与新 技术
高同强
杨海钢
03 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刘飞
高同强
04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技 术
杨海钢
05 基于微纳米技术的传感器、 执行器与系统
陈德勇 夏善红
王军波
06 微纳米加工工艺技术
陈德勇 王军波
夏善红
07 传感器集成芯片系统(SOC) 边超
佟建华
08 新型传感器及系统
夏善红
09 痕量物质快速检测传感器与 系统
1.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
2.各研究所或院系依照考生初试成绩,一般按录取数与参加复试人数 1:1.2 左右的比 例,由高到低确定复试名单,进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单位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具体差 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 前确定。
刘小军 方广有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 一③301 数学一④856 电子线路 或 859 信号与系统或 979 电磁场 理论
同上
同上
张群英
同上
阴和俊
同上
02 地球物理电磁勘探方法与技 术
方广有
同上
03 空间电磁波传播及其探测技 术
张晓娟 方广有 王劲松
中物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2019年人才招聘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是中国工程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属科研所,主要从事激光、微波、复杂电磁环境、自由电子激光与太赫兹、辐射成像技术等领域高新技术装备研制及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是高功率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X射线数字化成像大型仪器中心、国家核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加速器技术研发部、高能工业CT产业化示范基地、高能激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复杂电磁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中物院级重点实验室的挂靠单位。
目前具有光学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等多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
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全国科技大会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85项,军队级科技进步奖217项。
工作环境:国防科技事业单位,拥有国内先进的半导体激光封装线、近千平米固体激光研发洁净实验室、高功率微波重点实验室、大型微波暗室实验室、高平均功率自由电子激光相干强太赫兹源装置等功能齐备的配套保障条件与测试平台,研究经费充裕。
研究团队年轻富有活力,在多个研究领域成绩显著,达到国内、国际先进。
工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中国科技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距离成都1小时车程,绵阳南郊机场为四川省第二大机场,已开通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等28个城市航线。
薪资待遇:优厚的事业单位薪酬,税后年薪18~25万,享受国家各种法定节假日及有薪事假,竭力提供岗位晋升、培训深造、出国研究交流等平台支持。
简历投递:登录或cuiyuzhu@。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专 家 简 介
2019/11/2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1
专家简介
许州,1988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本科毕业,1997 年中物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应 用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高功率微波与加速器物理研究和科研管理 工作,任国家863计划某专题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 划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加速器物 理协会常务理事……获国际发明金奖1项,国家发明及 国防专利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委级奖励多项,中国青年科 技奖、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9/11/2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3
专家简介
孟凡宝,1983年山东大学无线电电子系本科毕业,1999年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全国优秀博士后。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自由电子激光和高功率微波技术的研究与管理工 作,任国家863计划某专题某重点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中 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八、九届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强辐射重 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获部委级奖励多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首届中物院 优秀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9/11/2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2
专家简介
黄涛,1983年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本科毕业, 1989年中物院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研究员,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中国继 续教育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才研究会核工 业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劳动协会核劳动分会副会长……获部委 级奖励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
在站博士后65人。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2019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博连读生约110名(含推免生9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分数线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01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17普通物理(甲)全国重点大学理科类普通物理教材809固体物理黄昆编著,《固体物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阎守胜编著,《固体物理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811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复试原则1.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
2.各研究所或院系一般按照参加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不低于120%的比例,按照复试分数线及考生初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复试考生名单,进行差额复试。
中国电子研究所介绍
中国电子研究所介绍电科院北京电子科学研究院2所太原西北电子装备技术研究所3所北京电视电声研究所7所广州广州通信研究所8所淮南安徽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研究所9所绵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10所成都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11所北京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12所北京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13所石家庄河北半导体研究所14所南京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15所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16所合肥合肥低温电子研究所18所天津天津电源研究所20所西安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21所上海上海微电机研究所22所新乡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23所上海上海传输线研究所24所重庆四川固体电路研究所26所重庆四川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27所郑州中原电子技术研究所28所南京南京电子工程研究所29所成都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30所成都西南通信研究所32所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33所太原太原磁记录技术研究所34所桂林桂林激光通信研究所36所嘉兴江南电子通信研究所38所合肥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39所西安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40所蚌埠蚌埠接插件继电器研究所41所蚌埠华东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43所合肥华东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所重庆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45所平凉平凉半导体专用设备研究所46所天津天津电子材料研究所47所沈阳东北微电子研究所48所长沙长沙半导体工艺设备研究所49所哈尔滨东北传感技术研究所50所上海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51所上海上海微波设备研究所52所杭州杭州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53所锦州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54所石家庄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5所南京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58所无锡无锡微电子研究所(无锡微电子科研中心)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电华通通信有限公司中电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电科技电子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中电科卫星导航系统有限公司中电科技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长江数据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华通信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科控微电子工程公司1、电子科学研究院/index.asp地址:北京石景山八大处科技园区双园路10号1984年在北京创建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电子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系统总体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总体研究院。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的重点研究机构之一,成立于1957年,是以研究应用物理为主的综合性研究所。
该所致力于研究与开发应用物理相关的技术和产业,为国家的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凝聚态物理、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量子信息、材料物理与软凝聚物理等领域。
在凝聚态物理方面,该所主要研究固体物理、低温物理和表面物理,其中包括研究新型材料的物理性质、新型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备等。
在光电子学方面,该所致力于研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激光物理与技术等,旨在提高光电子技术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在量子信息方面,该所研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等,旨在发展更加安全和高效的通信方式和计算方法。
在材料物理与软凝聚物理方面,该所研究材料的结构与性质、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等,旨在研究新型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促进材料科学的发展。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国内外的科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比如,在超导电子学领域,该所曾经成功地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超导电子计算机。
在激光物理与技术领域,该所为国家的激光研究和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量子信息方面,该所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除了科学研究,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还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该所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机制,为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提供了平台。
与此同时,该所还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和创业孵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应用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其在凝聚态物理、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量子信息、材料物理与软凝聚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同时,该所还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材料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7
廖俊生 研究员、帅茂兵 研究员、韦孟伏 研究员
研究剂量监测与评价,辐射监测与屏蔽技术,辐射损伤的生物效应研究;放射性污染监测、评价与辐射照射控制技术,放射性流出物在线监测及控制技术;无损监测技术,射线成像技术,军控核查技术等。
核素的环境化学行为及分析技术*
廖俊生 研究员
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和模拟技术,核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复杂样品制备技术和仪器设备,放射性气体介质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等。
研究金属及其合金的物理性质、力学性能、老化特性及相关测试技术;特种金属及其合金的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材料表面改性及优化等研究。
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汪小琳*研究员、刘柯钊*研究员、罗超*研究员、帅茂兵*研究员、张鹏程*研究员、桑革*研究员、陈钧*研究员、白彬 研究员、陈长安 研究员、唐涛 研究员、杨江荣 研究员、赵一英 研究员、张新建 高级工程师、赵晓冲 副研究员、乐国敏 副研究员、陈丕恒 副研究员、法涛 副研究员、张向东 副研究员、高瑞 副研究员、赵鹏翔 副研究员
胡殷
huyin@
赵鹏翔
21750045@
赵晓冲
723258@
陈丕恒
chenpiheng@
李永明
nphliym@
谭世勇
tanshiyong@
叶小球
yexiaoqiu@
乐国敏
leguomin@
赵一英
核技术在军控核查中的应用
李永明 副研究员
利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核军备控制中现场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核材料自发辐射与相关材料相互作用的特征及测量手段。
射线成像技术及应用
韦孟伏 研究员
研究X射线、质子束、中子束、电子束等射线的成像方法和相关技术。研究高能工业CT系统理论和相关技术、系统设计与研制;研究高能工业CT应用技术;研究显微CT的原理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CT成像质量的原理和关键单元技术。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简介-901
研究利用电磁能量驱动或发射物体的原理及技术,如电磁轨道发射、电磁内爆技术等。
激光的热和力学效应
刘仓理 研究员、孙承纬 研究员、谷卓伟 研究员
研究强激光对于介质、材料和结构的热与力学效应及其在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3
李泽仁 研究员、冯华 研究员、罗阳 研究员、郑峻松 研究员、何清义 研究员、宫亮 研究员、朱礼国 研究员
主要围绕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开展快速无创(微创)的特异性光谱学技术、高灵敏光电传感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流体力学
077203
不定常流体力学
柏劲松 研究员、李庆忠 研究员
可压缩流体力学中波的产生、传播及相互规律,强冲击载荷下固体介质的不定常流动现象与规律,流体力学界面不稳定性及其数据解读,多介质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技术。
工程力学
080104
爆轰和爆炸动力学
赵锋 研究员、张旭 研究员、谷岩 研究员、陈军 研究员、汤铁钢 研究员、陈永涛 研究员、任国武 研究员
研究爆轰波引爆、传播和驱动以及相关的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 极为注重对于炸药起爆机理、爆炸作用规律、爆炸装置的设计及其受外界撞击时的响应和安全性研究。
冲击动力学
光电子学
李剑锋 研究员、杨延强 研究员、阳庆国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极强电磁波的产生方法、稠密体系的电磁结构、电磁兼容问题、瞬态现象以及强场中的光电效应;发展新型超快过程、强电磁脉冲检测技术;探索实现完全光电隔离信息处理系统的新方法,发展光电对抗技术;研究高速信息传输系统设计问题。
图像传输、接收和处理
刘军 研究员、贺红亮 研究员、祝文军 研究员、姬广富 研究员、陈黎亮 研究员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介
XX: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XX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国防尖端科技为主的理论、设计、生产的综合体。
科研XX主体坐落在XX省XX市涪江之畔,占地5。
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近200万。
在XX、XX、XX、XX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
中物院拥有12个研究所,2个新型科研中心,100余个科研室和30多个生产车间及3万多台(套)XX类先进设备仪器.主要从事力学与凝聚态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与激光技术,工程与材料科学,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化学与化工,计算机与计算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已XX了专业门类齐全、先进设备和技术保障能力相配套的科研生产XX。
中物院现有在职职工23000人,拥有XX类专业技术人员近1万人,技能人员近9000人.中科院院士11名,院士11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彭桓武、郭永怀、周光召、程开甲等杰出科学家都曾经担任我院的重要领导工作;入选XX“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0名,XX“千人计划”专家9人;XX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名,“XX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中物院现有7个重点实验室。
院研究生部面向全国招生,有5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25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物理学、数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4个博士后流动站,涉及等离子体物理与理论物理及粒子物理以及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学科专业。
先后与40多个XX和地区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派出留学人员和访问学者共2500余人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创立于2021年初,同年4月,中物院与九洲电器集团XX、XX科技城“两金"管理中心共同出资成立了XX中物技术有限责任XX(简称“中物技术”),以市场运作模式为导向,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企业化运行模式,探索以中物院的综合XX优势为支撑、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技术转移服务与XX运作相结合的的模式,成为XX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XX高XX创业XX。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各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各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研究机构,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四川绵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中国核工业的核心研究机构之一,以开展核能科学研究和发展核电工程为主要任务。
1.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国家中心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核心部门,直属党政领导,负责战略规划、管理和协调发展工作。
国家中心致力于推动核能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包括新型核反应堆技术、设备制造、核燃料和核材料、放射性废物处置以及核电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2.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该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计算物理、计算机辅助工程、高能密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所在高能密度物理领域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尤其是在等离子体物理、惯性约束聚变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3.光子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研究所在激光技术、光纤传感、光电子学等领域拥有先进的研究与开发能力。
该所可为国家核工业提供相关激光设备与技术支持,并致力于光纤传感、光通信等领域的研究。
4.高能密度物理研究所:高能密度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关键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高能密度物理、激光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所在高功率激光、等离子体物理、惯性约束聚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5.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机构,致力于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所在核聚变反应堆、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总而言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各所在核能科学和核技术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这些所的研究领域包括核反应堆技术、核燃料与材料、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激光技术、光纤传感等,为我国核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
在站博士后65人。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2019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博连读生约110名(含推免生9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分数线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01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617普通物理(甲)全国重点大学理科类普通物理教材809固体物理黄昆编著,《固体物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阎守胜编著,《固体物理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811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教程》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619物理化学(甲)《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书中以“*”号作记的,不作要求。
809固体物理黄昆编著,《固体物理学》,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1日阎守胜编著,《固体物理基础》,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1日819无机化学1.《无机化学》第三版,曹锡章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简介-902
王和义*研究员、雷家荣*研究员、张东 研究员、谭昭怡 研究员、董亮 副研究员
研究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态及影响因素;环境介质中痕量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技术;核设施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及处置技术;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与转化规律;放射性源项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检测与评价技术。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2
氢同位素化学与工艺
彭述明*研究员、龙兴贵*研究员、王和义*研究员、罗阳明 研究员、胡胜 研究员、梁建华 研究员、陈晓军 研究员、周晓松 研究员、肖成建 副研究员、胡双林 研究员
研究金属氢(氘、氚)化物的设计、制备、性能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国防领域中的应用;氢同位素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吸附、溶解、扩散和渗透),氢同位素、氦在材料中的行为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氢和氦协同作用下材料的辐照效应和性能变化;氘氚燃料循环工艺中的氚增殖、氚提取、氢同位素分离与纯化和等离子体排灰气处理技术;研究含氚固、液废物处理、处置和含氚废气净化技术;研究氚分析、测量与衡算技术。
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探测器及测量系统的能量响应、时间特性、粒子甄别能力、能量分辨率、空间分辨能力、探测效率及测量信噪比等关键参数,研究中子/伽马/X射线辐射场,包括强脉冲混合场、稳态和非稳态单一场的辐射测量方法和技术及其在加速器、反应堆、临界或次临界系统、核聚变实验等方面的应用;关注核电子学在核辐射测试技术中的应用。
中子学参数
刘荣*研究员、安力 副研究员
在基准实验和工程模拟中,研发新的积分实验方法和探测技术。研究聚变及裂变中子作用于大块物质所产生核反应,实验研究中子和伴生γ射线的时空、能量分布,提供高精度积分量,以满足不同构型核系统精密化及核数据评价需求。研究积分实验MC数值模拟,研究中子学微观参数实验方法与技术。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内最早成立的研究所之一。
其前身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电子学室,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及电子科学技术的研究。
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致力于电子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应用,并尤其注重激光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该所拥有一支专业强大的科研队伍,包括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以及拥有丰富实践和理论经验的优秀研究人员。
在激光与光电子技术领域,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在激光技术、光学仪器与控制、光电探测与传输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所研发的高功率固体激光器技术,在军事、航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研究所还发展了一系列高性能数字、模拟光电探测器,如探测远红外线和次毫米波,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光电探测需求。
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方面,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致力于半导体器件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微纳加工技术和合金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平台,成功研发了多种新型材料与器件。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及其系统。
此外,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还在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开展了重要研究。
研究所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感器技术的融合,致力于发展智能传感器与感知系统。
该所开展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指纹识别、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智能芯片等,为实现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创新成果,为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所将继续致力于电子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推动我国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州*研究员、黎明 研究员、杨兴繁 研究员、李正红 研究员
研究先进的新型强流电子束产生和加速技术,开展强流电子束二极管理物理、新型强流束加速腔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射线辐射成像技术及应用
许州 研究员、陈浩 副研究员
探索先进的加速原理、研究加速器物理设计、研究加速结构的设计技术。研究先进的加速器物理概念、系统理论和基本物理规律;研究高亮度电子源技术、超导加速器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能量回收加速器的原理与技术;研究先进的带电粒子束流高精度诊断技术等。
金晓*研究员、孟凡宝*研究员、陈洪斌 研究员
基于电真空器件的太赫兹产生、传输、发射和测量技术。
复杂电磁环境技术
孟凡宝*研究员、马弘舸 研究员
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理论与数值模拟、构建与测试、效应实验评估与对抗等技术。
光学工程
080300
高能激光系统技术与应用
杜刘军 研究员
高能激光系统先进概念和系统理论;高能激光系统总体技术、先进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高能激光的传输及气动光学技术;激光束时间、空间分布参数诊断技术以及光学系统参数超高精度诊断与光学检测新技术。
光束控制与目标探测技术
张卫*研究员、叶一东*研究员、万敏 研究员、向汝建 研究员
光束控制和目标探测两个方面。研究光束控制和自适应光学的现代光学前沿技术;研究主动和被动高分辨率目标探测、识别技术。
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功率源技术,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产生与传输技术,高功率微波(毫米波)的产生、传输、发射、测量、真空及高功率微波应用技术。
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的互作用
金晓*研究员、范植开*研究员、孟凡宝 研究员、马弘舸 研究员、闫二艳 副研究员
高功率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评估方法、仿真技术和实验技术。
太赫兹技术
孟凡宝 研究员、马弘舸 研究员
高功率微波对电子元器件和电子系统效应的实验方法、效应仿真、损伤机理、评估方法。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3
自由电子激光技术
许州*研究员、黎明 研究员、杨兴繁 研究员
自由电子激光(FEL)先进概念、系统理论和物理规律;研究高平均功率FEL系统总体技术、先进的关键单元技术和系统实验技术;研究高平均功率FEL光束时间、空间分布参数诊断新技术;研究高平均功率FEL应用技术。
脉冲功率技术及应用
孟凡宝*研究员、宋法伦 副研究员、任先文 副研究员
研究重复频率高压大电流开关物理及工程技术,重复频率高功率脉冲形成和传输技术、高功率纳秒脉冲产生与测量技术;半导体高功率脉冲技术,高密度储能技术与紧凑型脉冲功率源;强流电子束的产生,传输与诊断技术等。
射线辐射成像技术及应用*
许州 研究员、金晓 研究员
物理电子学
080901
高功率微波产生及应用技术
金晓 研究员、黄华 研究员、李正红 研究员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产生高功率微波的机理、物理设计与数值计算、粒子模拟方法、实验、测量和应用技术研究。
毫米波及亚毫米波技术
胡进光 研究员、陈洪斌 研究员
基于电真空器件的毫米波及亚毫米波产生、传输、发射和测量技术。
高功率微波效应
半导体激光技术
张凯*研究员、唐淳*研究员、武德勇 研究员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设计、制造精密光学整形与耦合、新型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功率合成技术及应用技术。
多源图像、信息处理与识别技术
陈兴无 研究员、王 磊 研究员、唐丹 研究员、游安清 副研究员
多传感器图像处理,研究多传感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算法和信息融合系统的软件架构与建模技术、多源图像、数据融合系统的工程实现,研究自动目标识别中的多源图像、信息融合处理技术。
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究方向简介
培养单位名称: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院系所代码:910
标记*的研究方向或导师可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标记*的仅招收博士,未标记的仅招收硕士。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简介
无线电物理
070208
高功率微波技术
许州*研究员、孟凡宝*研究员、范植开*研究员、黄华*研究员、金 晓 研究员、胡进光 研究员、余 川 研究员、黄 华 研究员、王冬 研究员
研究高能工业CT系统理论和相关技术、系统设计与研制;研究高能工业CT应用技术;研究显微CT的原理和相关技术;研究提高CT成像质量的原理和关键单元技术。
高能全固态激光及光纤激光技术
张凯*研究员、唐淳*研究员、王卫民 研究员、高清松 研究员、马毅 研究员
高能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相关理论以及固体和光纤激光的产生、放大、光束质量控制、激光功率合成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高功率固体激光系统中的非线性过程,包括强激光束非线性传输放大、频率转换、光束质量控制等关键物理过程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