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 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 •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 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 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 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 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其主观意识和个人特质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译者的主体性既是一种积极的创造力,也是一种难以回避的局限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促进翻译的质量和创造力,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制约和局限。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制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又如何避免主观色彩对翻译结果的不利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1. 文学把握能力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其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学作品的把握能力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知识,对不同作品的风格、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而且,译者的主体性还会影响到对文学作品的诠释和理解,因此文学把握能力对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2. 创造性表达能力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表达能力,使译文更富有文学感和艺术色彩。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发挥,使译文既忠于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又富有诗意和表现力。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不仅可以提高译文的艺术性,还可以增添译文的个性魅力。

3. 文化角度的理解与表达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文化嗅觉和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因此译者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积淀和生活体验来发挥其主体性,使译文在文化传达方面更加准确和生动。

1. 主观情感的干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避免自身的情感色彩对译文的影响。

过度的主观情感容易使译者在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上偏离原作的意图,从而导致译文与原作的相去甚远。

译者需要意识到自身情感的局限性,并学会客观地审视原作,以尽可能减少主观情感对翻译的干扰。

2. 语言和文化的局限性译者的主体性还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局限性的制约。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转化的一种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加以处理,使翻译结果更贴近原文意义,并兼顾到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传播效果。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在于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个语言转化为另一个语言,更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视角,因此会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如果译者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来理解和转化原文,就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信息,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准确。

译者主体性还能够提高翻译的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搬运工作,更是一项艺术创作。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入个人的创意和风格,使翻译结果更富有艺术感和独特性。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篇短文,要求他们进行翻译,并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翻译经验和见解。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宽视野,接触到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比较分析,引导他们比较不同译者的翻译版本和风格,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点,并融入到自己的翻译中。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构建他们的翻译主体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练和作业布置等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实际翻译能力。

可以给学生们发放一些翻译任务,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主观感受进行翻译,并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主体性。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过程涉及到多种复杂的因素。

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释意理论为视角,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意义的阐释。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1. 理解阶段:在理解阶段,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表达阶段:在表达阶段,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背景,将理解后的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关键因素。

3. 文化传递: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释意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释意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认为译者的理解、表达和文化传递能力是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并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将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五、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1. 提高翻译准确性:译者的主体性使得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从而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

2. 增强文化传递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强了文化传递效果。

3. 促进跨文化交流:译者的主体性有助于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引言翻译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它不仅涉及语言和文化的跨越,更关乎译者的个人能动性和主体性。

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往往重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培养。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它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并探讨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

而这些特征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专业知识等因素进行翻译决策,而这些决策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如果译者缺乏主体性,盲目奉行原文的字面意思,或者机械地替换词语而不顾及语境和文化背景,那么翻译的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

译者主体性对于提高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2. 译者主体性对跨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作用愈发重要。

如果翻译只是机械地将原文译成目标文,而不注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很难获得被翻译文本的真实意义和情感。

有时候翻译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误解和隔阂。

而具有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作品,往往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情感,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翻译市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翻译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它往往是以“翻译不出来”的理由来解释许多跨文化问题,而事实上是因为译者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

而具有译者主体性的翻译作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够为翻译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1. 强调语言知识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译者主体性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之上。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包括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对原文语言所处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认知。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一、引言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桥梁,一直备受关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及其重要性。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即翻译过程中的解释与意义传递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思想、情感的传递。

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把握原文的语境,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中的体现1. 译者的理解与解释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译者的理解与解释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2. 译者的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创造性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结合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这种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转换上,还体现在对原文的再创造和对译文的优化上。

3. 译者的选择与决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对翻译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选择和决策。

例如,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或语言现象,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和处理。

这些选择和决策都需要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四、译者在释意理论中的重要性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的主体性对于翻译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首先,译者的理解和解释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和语境,才能准确地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其次,译者的创造性和选择与决策能力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只有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和对译文的优化,才能让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对翻译过程的控制和引导上。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境,合理控制翻译的节奏和重点,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概论-译者的主体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 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 标语的活动。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在这三个阶段 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译者一方面扮演读者的身份,在阅读理解原著 文本时对原著进行分解、填充和具体化;另一 方面译者又扮演创造者的身份,并考虑译文读 者的接受视野和程度,最终在新的文化环境里 赋予了文本新的形式。使之与译文读者进行文 化交流,在另一个文化氛围里延续了原作的生 命。
译者主体性及其翻译策略


不管采用何种翻译策略, 译者都积极地参与到了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 的角色都得到了彰显, 都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们就从主 客观两个方面讨论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 主观因素 1 翻译目的 由于翻译目的不同, 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不同。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梦》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夫妇合 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戴维 霍克斯 (David Hawkes)译的 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是以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为 目的。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量采用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翻译策略。而英国学者 Hawkes的文本 ( 1973)因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取悦本国读者,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降低阅读难度, 所以, 采 用了以本国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翻译方法。
4、能动地表达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一原作的几个译 本, 在很多地方基本意思相同的情况下,表达却 各具特色。这就是译者有没有发挥在表达方面 的主体性, 以及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主体性的问 题。

译者主体性的其他表现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 首先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 同时也体现在审美再创作过程中。上文已提 到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下面再从其他 三个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和特征。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

译者的主体性——文化背景影响译文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 而且是文化的翻译。

译者的主体性指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

本文主要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红楼梦》译本的基础上,认为译者文化背景对译文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语境翻译是通过译者这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表现影响到双语间语码转换的得失及其文化传通的成效。

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

(许钧,2003∶6) 这与译者翻译活动的主体地位不相符。

因此, 以译者为中心探讨文学翻译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能给文化与翻译研究带来一些认识与启示。

1.语言与文化美国文化人类学及语言学家E Sapir认为“语言按其本质是文化的。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刘宓庆, 2003∶157)。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不同, 翻译既要在深层上对比不同文化的共性, 又要在表层上充分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个性。

发扬原作及译文的优势, 才能完成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

因此, 语言的翻译即是文化的翻译(李运兴, 2003∶154)。

2.译者与译者主体性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 曾被冠以“译者,舌人也”、“翻译者,叛逆者”、“职业媒婆”、等各种称呼。

这与译者实际的主体作用是不相符的。

笔者认为, 译者是与原作者是平等的主体对话关系。

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 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

(许钧,2003:9) 我们考察译者主体性可以通过译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文化归化模式3.1 信赖与吸收以下几个例子来自于《红楼梦》的两个不同的译本。

一本是杨宪益夫妇译的,另一本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lbrd)译的。

从整体效果看,两个译本都很成功, 但在文化内容上, 两个译本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是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翻译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能够赋予翻译作品以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译者的选择和决策。

译者主体性能够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不仅是文本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具有对目标读者的了解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创新和改进。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译者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翻译作品在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有所不同。

译者主体性能够提供新颖的翻译观点和方法,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并鼓励他们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练习,让他们亲身体验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翻译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一、引言翻译课程作为翻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翻译的基本理论、技巧和方法。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文字、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下,翻译人才需要具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素质。

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翻译教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首先介绍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然后探讨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主体性,以期为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特质。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来说,译者主体性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重要性。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来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断地思考、选择和决策,而这些过程都离不开译者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识。

译者主体性可以激发译者内在的翻译热情和创造力,帮助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个体差异的外在表现。

不同的译者由于个体差异,其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译者主体性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独特风格和特点,丰富了翻译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翻译目的进行灵活的思维和操作。

译者主体性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翻译环境和需求,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由此可见,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开展和翻译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在基础翻译课堂中构建译者主体性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基础翻译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跨语言能力。

跨文化能力是指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的能力,而跨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转换和表达的能力。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

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译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翻译的过程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理解原文、再现原文、校对译文的过程中。

1.理解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在翻译前要对原文进行细致阅读,读完后会对原文内容进行思考。

译者必须对出发语的语言符号系统、文体风格系统和语义概念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达到与作者相同的想法和观念。

2.再现原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译者解读和阐释文本的过程一旦完成,就转入到语言的转换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意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原文的再创作。

3.校对译文过程中的主体性。

校对过程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理解、表达、核实的过程,也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使译作精益求精,被读者接受。

二、译者所受到的制约因素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转换,不仅是语码的转换过程,也是文化的转换活动,译者作为中介,在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又受到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

1.时代背景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

例( 1): 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 widowed.译 1 :他要借着你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阁的怨女而死去。

(朱生豪译)译2: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

(方平译)由于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性忌讳”的影响,朱生豪把“to my bed ”译作“相思”,而方译符合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发的国情。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选择性。

在翻译中,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是这些主体性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翻译过程和结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翻译者只有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准确、自然地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经常会面临着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歧义,这时就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来进行抉择和调整。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同一概念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翻译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

当面对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表达时,翻译者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进行理解和译文。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主观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译者主体性是决定翻译成果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合格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就无法精准地传达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差。

二、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就翻译的主体性进行认识和培养,从而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进行翻译。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只有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认知。

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译文。

翻译概论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概论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红楼梦》不同英译本对“世人都晓神仙好”这句话的翻译: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 (杨宪益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David Hawks译) 杨宪益把“神仙”译成“immortal”,显然受道教“长生不老”的 文化概念影响。而Hawks将之以为“salvation”,与深植于其思想中 的基督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第三节 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 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 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中表现出来。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 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 性。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帝”的人就不会感 到奇怪了。
这两种翻译都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第二种翻译更 好、更贴切,因为这是建立在一种对中国文化透彻了 解基础上的翻译,将“鸟嘴”译成“dirty mouth”, 如实地再现了中国的俗文化,从侧面进一步认识潘金 莲其人的修养如何。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范文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始终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释意理论,深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并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体现方式。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即翻译过程中的释意活动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意义的传递。

该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将原文的语义和内涵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中的体现1. 理解阶段: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和内涵。

这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表达阶段: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语义和文化习惯,将原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同时,译者还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 文化传递: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原语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

四、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1. 提高翻译质量:译者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准确理解原文的语义和内涵,并运用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将原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

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原语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创新与发展: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对翻译方法和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上。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导言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细致的学科,翻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译者主体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为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特有的认识、认知、情感等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个体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无疑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独特性。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学术背景、文化观念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选择策略、语言表达等方面,使得每一份译文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主观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必然会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因此译文往往会反映出译者自身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色彩。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双重性。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对源语言的解释和再现,更是对目的语言的再创造和再构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言的交际要求和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译者主体性的双重发挥。

译者主体性不仅是翻译活动的内在属性,更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译者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已成为当前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促进学生思维深入和意识形态建构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待翻译的态度是尤为重要的。

译者主体性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原文的意义,主动探寻原文之外的文化与社会信息,提高对原文背景和蕴涵的理解。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使学生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比较和交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积累,提高其综合素养。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和个人观点的体现。

与机器翻译不同,译者的主体性能够赋予译作更多的灵活性和独特性,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培养译者的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译者的主体性能够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这些因素都将对译者的翻译产生影响。

通过培养译者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理论,并在实际操作中注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经验,从而创造出更具有独特风格和个性的译作。

译者的主体性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翻译能力。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译者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译者的译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译中的个体差异,并积累翻译经验。

培养译者的主体性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的主体性还可以促进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发展。

翻译是一项高度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通过培养译者的主体性,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翻译能力。

通过与其他译者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翻译理论和实例,引导学生们理解翻译中的主观因素和个体差异,并鼓励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和观点,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成长。

老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学生们的译作,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持有的主观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影响,并且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思维和判断的先决条件。

翻译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语言活动,需要译者根据文本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转化。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选择,从而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和再创作,使得翻译文本与目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更加契合。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帮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反映了翻译过程中的个体参与和主权意识。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会影响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使得翻译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个体参与和主动创造的活动。

为了培养和构建学习者在基础翻译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素材和案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通过让学习者面对不同领域和类型的文本,让他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思考翻译问题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翻译实践和交流,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翻译经验和观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习者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评估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翻译质量。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动介入并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能力。

本文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基础课程;翻译能力一、引言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具有高度主体性的语言艺术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源语言的含义,还要将其转化为符合目标语言语境和文化的表达方式。

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自主翻译的能力,是当前翻译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1. 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的介入可以使译文更具个性化和表达力,因为译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对源文进行重新诠释和表达,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表达能力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语言的自然度。

2. 促进跨文化交流译者主体性的介入也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结合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对源文的诠释和再创作,还是对目标文化的主动适应和融合,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3. 塑造译者品牌译者主体性的表达能力还有利于树立和塑造译者的个人品牌,在翻译行业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

因为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和感悟,能够在译文中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三、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译者主体性1. 强调独立思考在基础翻译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来理解源文,并进行个性化的翻译表达。

可以通过教授翻译策略、讲解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翻译经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一、概念解释1、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点。

译者主体性具有独立性、个性性和创造性。

2、基础翻译教学基础翻译教学是为学生的翻译能力打好基础的一门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字的基本知识、阅读能力、口译能力、笔译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

基础翻译教学是翻译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1、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翻译技能。

在基础翻译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找到最优解。

2、注重语言机能语言机能是指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所承担的各种功能。

在基础翻译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机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3、注重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基础翻译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

1、拓宽知识面翻译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而要想具有较强的译者主体性,就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书籍、文献、期刊等,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精度。

语言是翻译的工具,基础翻译教育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如提高语音、语调、语速等,从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翻译过程需要译者进行独立思考,基础翻译教育中,老师应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等,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四、结论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教育中的应用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语言机能和文化背景,拓宽知识面、培养语言技能,以及大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译者主体性,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可以看出,林语堂的翻译是有意为之的结果,采用了归化 的策略,“射覆”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所谓“射 覆”,就是在瓯、盂等器具喜爱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 里面是什么东西。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雅 而有趣的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 意。《汉书· 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 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 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射 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 盒罐等等。这在英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所以译者 以解释说明的方式向目标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因素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一种自我中心的、 成熟稳定的文化会促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否 则翻译作品就很难被译入语文化接受;而一种不稳定的、 相对弱势的文化则会欢迎“异化”的翻译方法。
例如:教以射覆为令。 译为:I taught her literary games in which the loser had to drink.(林语 堂译)
第三节 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客观方面 原作的制约 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 所译文本文本的制约 文化框架和模式的制约 读者语言接受水平及审美期待的制约 主观方面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 译者自身的素质
客观方面
原作的制约性是指原作文本的规定性,虽然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要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但是文本基本的框架 仍然制约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 解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的填充空白,但是一定要忠 于原作,不能脱离原作的基本框架,否则就是译者自己 的一种文学的创造。
这两种翻译都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但第二种翻译更 好、更贴切,因为这是建立在一种对中国文化透彻了 解基础上的翻译,将“鸟嘴”译成“dirty mouth”, 如实地再现了中国的俗文化,从侧面进一步认识潘金 莲其人的修养如何。
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下面两种中外译法:
1)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第二节
• • • • •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文化目的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文本的选择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策略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译者对作品语言层面的艺术再创造
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 的两个版本中的例子: 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杨 译)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霍译)
《红楼梦》不同英译本对“世人都晓神仙好”这句话的翻译: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 (杨宪益译)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David Hawks译) 杨宪益把“神仙”译成“immortal”,显然受道教“长生不老”的 文化概念影响。而Hawks将之以为“salvation”,与深植于其思想中 的基督教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第二节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第三节 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 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所谓主体性,是指主体的 本质特性,这种本质特性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中表现出来。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 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 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 性。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杰作,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 名篇,由于原作者在诗中不拘于语法,仅用名词建构意象,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 空间。因此不同的译者对该小令有不同的理解,并对此进行了不同的语言文化艺术 处理,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原诗如下: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tc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译) 2)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Schlepp译) 3)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eh end of the world.(丁祖馨、 Burton Raffel合译)
Although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Scarlett’s favored suitors, they had never before gained Tokens of this favor so easily.
尽管他们把自己看做思嘉所嘉许的追求者,可是以前他们是从没有这 么轻易的得到这一嘉许的表征。(李光野译) 他们在思嘉的追求人当中,虽然自问还受欢迎,可是从来没有出现 今天这样百依百顺过。(傅东华译)
以下是一段中文诗词的两个汉译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一: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ll so sad and dreary.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二: Search, Search, Seek, Seek. Cold, Cold, Clear, Clear. Sorrow, Sorrow, Pain, Pain. 这两段英译汉,第一首是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译 作;第二首则是由一位外国译者所译。它们在形式和 风格上完全不同,但都传达出了原词作者所寄予的孤 单、冷清、凄凉的情感和氛围;它们在结构和措辞上 都独具特色,一起放在读者面前均不失为成功的译作。
许钧先生在跟赵瑞蕻、杨苡夫妇作关于翻译创造性的 访谈时曾说过::“实现翻译创造性有一个前提,就是 要充分联系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文化背景,尤其是西 方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许钧,2001)可见,译 者主体性限度首先体现在原作的制约上。
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者 “一大推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 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
郭沫若钟情于雪莱的浪漫; 徐志摩迷恋于拜伦的浪漫; 闻一多醉心于勃朗宁的十四行诗; 梁实秋竭尽全力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 穆旦在选材上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他早年留 学美国实习英美文学,后于1953年回国。因为当时的中 国的外交政策正处于“一边倒”的状态,在这种政治环 境下,深爱英美文学的穆旦不得不选择翻译前苏联的文 学作品,同时也翻译了一些雪莱、拜伦和济慈的诗歌, 因为只有这几位诗人被认为是“积极的”,“革命的”。 但在翻译他们的诗歌时,穆旦也充分显示了个人喜好: 他选择了《致云雀》,而没有选择雪莱的《被缚的普罗 米修斯》;他也没选拜伦其他政治上进步的诗,而是选 了一首抒情诗如《唐璜》。在文化大革命后,穆旦开始 翻译他最喜爱的诗人艾略特和耶茨的诗,但由于当时的 政治环境,他的译著直到1985年才得以发表,此时穆旦 已辞世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