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隐喻与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实现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转喻的实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
隐喻与转喻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临界双方的互动关系。
本文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喻与转喻为例,对隐喻与转喻的界面进行研究,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隐喻与转喻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并非固定不变。
标签:隐喻转喻fire 火连续体一、引言自上世纪80年代,隐喻与转喻逐步开始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
在西方传统理论中,隐喻与转喻是经常在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
Lakcoff ﹠Johnson(1980)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与转喻做出了新的阐释与定义。
隐喻发生在不同认知域内,实质是使用一个概念认知另一概念,最终实现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
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之上,通常用一个容易突出显现的,易被感知的事物来解释另一事物。
虽然认知域是区分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主要标准,但是“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区分难以界定。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与转喻都是来自人们的生活和实际经验。
“火”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对“火”的认识有很大联系。
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
通过语料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火”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认知域。
二、隐喻与转喻的互动联系及界面基础Lakoff & Johnson(1999)指出,概念隐喻是指在认知和想象过程中,将一个概念经过一定的投射,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之中。
概念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其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联想。
在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中,将一个认知域部分或整体地投射于另一认知域之上,前者称为源域,后者称为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第三章隐喻与转喻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接近原则&凸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
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IDEAS (or MEANINGS) ARE OBJECTS LINGUISTIC EXPRESSIONS ARE CONTAINERS COMMUNICATION IS SENDING It’s hard to get that idea across to him. It’s difficult to put my ideas into words. ARGUMENT IS WAR He attacked every week point in my argument.
常规隐喻(conventional or dead metaphors)
“……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 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Ungerer & Schmid 1996: 117)
莱考夫(1980)把隐喻看做是人们思维、行为和 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 (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
Metonymy has primarily a referential function, that is, it allows us to use one entity to stand for another. […] It also serves the function of providing understanding.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隐喻和转喻》课件
传统隐喻
总结词
常见、习惯性、易于接受
详细描述
传统隐喻是指长期被人们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习惯性表达方式的比喻。这种隐喻形式通常比较通俗易 懂,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和说明。例如,“火上浇油”,用来比喻加剧矛盾或使情况更加恶化。
隐喻和转喻能够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隐喻和转喻在思维中的作用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它们 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 现象。
在思维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有助于激 发人们的创造力,产生新的思想和观 点。
通过隐喻和转喻,人们能够将抽象概 念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 本质。
隐喻和转喻能够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和表达能力,使思考更加清晰、表达 更加准确。
反讽
总结词
反讽是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意 义。
详细描述
反讽是一种通过与预期相反的表达方式来传 达意义的转喻形式。例如,“He is a genius in the kitchen”表示他不是一个烹 饪天才,而是个厨房里的笨蛋,其中 “genius”与“厨房”的结合与预期相反, 表达了相反的意义。
隐喻和转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结词
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将推动隐喻和转喻理论的实 践转化,为机器的语言理解和生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 法。
详细描述
通过研究如何将隐喻和转喻的原理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自然和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处理 模型。这将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系统等领域的发 展提供有力支持。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他提出从隐喻到转喻的连续体:多重对应 隐喻→单一对应隐喻→述谓用法的转喻→ 指称转喻。
• 在通感形容词例子中,判定不同感官域是否为独立的 域涉及认知域的层次性问题。在具体的层次上,他们 相互独立,映射发生在域间;但在总的感官体验的层 次上,不同的感官都是其次域,故映射发生在域内。
3. 关于其区分标准的再思考
• Haser(2005:30)的观点值得借鉴:借助母域或其它 类似概念作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UP”和“MORE”的概念可以说明“字面义-转喻-隐 喻连续体”的四个阶段:
UP 分离
MORE
UP︱MORE
隐喻 MORE IS UP 完全隐喻 UP FOR MORE
合并
UP+MORE
UP
部分隐喻 UP FOR UP+MORE 字面义
1.隐喻和转喻的基本关系和连续体
E.g. loud music/ loud color (吵人的音乐/花哨的颜色) Taylor(1995:139)认为该例子中听觉域的属性被映射到了视觉域,
这显然是隐喻。 Barcelona(2000a)作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隐喻映射发生在具体的
听觉域“deviant sounds” 和具体的视觉域“deviant colors”之 间。色彩认知域有内在的标准,人们从不同的维度来识解色彩, 有时会看到一些打破标准的色彩。 “deviant sounds” 被理解为 “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sounds”; “deviant colors”被理解 为“attention-getting deviant colors”。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标题: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一个认知语言学视角摘要: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流行语中隐喻和转喻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背景。
特别是,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在这种语言形式中实现跨语义跃迁,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通过关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形式的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结论是,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关键词: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沟通载体正文:1. 绪论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演变的原因。
本文的特点是探讨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如何受限于网络社交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发挥对表达内容的增强作用。
2. 语言形式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流行语包括多种形式,从俗语、拟声词和表情符号到图片和视频。
它们都拥有共同的特性,即方便快捷、具有流行性和新鲜感、多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
根据具体的类别,网络流行语可以分为贴纸、表情符号、流行语句、图片、GIF动画和视频等形式。
3. 隐喻与转喻的现象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中,隐喻和转喻都是常见的现象,它们通过模糊语言边界来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并以一种直观而又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增强表达内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是通过建立语义相似度来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表达手段。
而转喻是将一个抽象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抽象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而实现语义跃迁。
4. 结论综上所述,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受限于网络社交语境,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载体,它可以模糊话语边界,推动新语言形式的发展,从而丰富人们表达内容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只能说是广泛而又深远,它们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语言是人类沟通、表达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ICM下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问题
ICM下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问题在理念化认知模式(ICM)框架下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自身经验的重要手段,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家们争论的热点之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四种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提出对于隐喻和转喻两种模式关系的看法:两者的实现都是以突显为基础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投射,不同的是,隐喻的投射是双方的相似突显,转喻则是一方的功能突显。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大的发展。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本质(赵艳芳,2001)。
之后,莱考夫又对认知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论述。
他认为,认知模式是人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这种认知方式是人类创造的,且根据不同人的思维具有不同的表征结果,所以莱考夫称之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
在此基础上,批判结合了以命题形式为基础的框架理论、兰盖克的思维空间(mental space)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转喻理论,使人们认知到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的存在。
莱考夫根据认知结构原则的不同,将认知模式概括为四种:命题模式(propositional model)、意象图式模式(image schema model)、隐喻模式(metaphorical model)和转喻模式(metonymic model)。
二、隐喻和转喻的构建在讲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之前,有必要对前两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以及它们与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说明。
首先,命题模式可以说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基于这些经验而形成的最基本的认知结构和运算心理的基础。
它可以直接陈述概念,也可以概括特定概念的相关背景知识,具有直接性的特点,是被接受认可的基本概念。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展开研究。
首先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进行分析,揭示了其在人们认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随后探讨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揭示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隐含意义。
接着讨论了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阐述了其在语义转换中的作用机制。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词汇进行全面剖析,揭示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词汇的理解,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转喻属性、研究、认知属性、视角、结论1. 引言1.1 引言网络词汇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它们如同一条条纽带,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不仅探索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深入分析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背景下,对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隐喻属性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包括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探讨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语义关系;探讨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分析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和转变意义。
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隐藏的思维逻辑和文化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能更全面地理解网络词汇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 正文2.1 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网络词汇的认知属性是指网络上广泛使用的词汇在人们的认知中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这些属性包括词汇的熟悉程度、使用频率、情感色彩、文化背景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那么什么是概念隐喻和转喻呢? 二 、概 念 隐喻 与转 喻
自从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年 联合 出版 了《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 之后 , 许 多认 知语 言学 家 开 始关 注 概 念 隐 喻 和转 喻 , 并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和转喻
刘 丹 , 周 桂 荣
( 1 . 长春 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2 . 吉林 工 商 学院 基础 教研 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和举例 , 对概 念隐喻 和转喻 的定义 、 分类 、 理解 方式 、 产生 原 因及应 用加 以简要地综 述说 明。概 念 隐 喻和转喻并 非修辞 手法 ,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 象, 是将抽 象、 不 熟悉的事物具体化 的过 程。概念 隐喻 可分为 两类: 常规 隐喻 和 创新 隐喻 , 常规 隐喻 分为 结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 和实体隐理解过程 分两步 : 隐喻 的辨认 和隐喻 意义的判断 , 其产 生原 因包括 互动理论 、 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 , 在教 学 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转喻 ; 认知模式
6 6
域 。 比如 : ( 2 ) I ' m o n t o p o f t h e w o r l d !
赛、 对 手 以及输 赢 。所 以 , 这 句 话 可 以理 解 为 : ① 婚
姻是一场长期斗争 ; ② 在两个对手 之间; ③一方获
胜, 另 一方 则惨 败 。 F a u c o n n i e r 的合成 理论 表 明认 知组 织 的基本 单 位不 是 “ 域” , 而是 “ 情感 空间” ( me n t a l s p a c e ) 。 它 是说 话人 临 时在思 考和 讨论 接收 到 的或 想象 到 的情 景 时建立 起来 的结 构 。情感 空间 和域并 不是 等 同关
隐喻与转喻的对比研究——王朝阳
隐喻与转喻的对比研究——王朝阳隐喻与转喻的对比研究王朝阳在以语言反映新事物时,人们往往通过隐喻或转喻,用心里更为熟知的事物或者现象名称来表达新的事物和新现象。
因为借此方式,人们就不需要再造新的词汇,记忆也无需增添新的负担。
可是此称谓又能够成为联结相似或相关事物的纽带,从而解释新事物,再以符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认识世界中。
因为人类对于一些新的事物总能产生联想,并从新旧两个事物中找出一定的关联性。
以此看来,隐喻和转喻的重要性就变得更为明显了。
当语言中没有隐喻和转喻时,它的表达也就只局限于直观和具体事物和现象。
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描述;转喻是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一隐喻和转喻的中西方研究情况对比西方隐喻和转喻研究经历了很长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说过“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种’作属,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年版)。
Lakoff 和Johnson(1980)在主客观互动的基础上,从经验主义角度提出概念隐喻。
Croft认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转喻作为与隐喻同等重要的认知方式,成为西欧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焦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在国内关于隐喻的理论研究较多,主要从修辞隐喻,认知隐喻,语法隐喻等方面来入手,研究的角度有简评国内隐喻的发展(孙启耀,伊英莉,2002;马菩,2003),隐喻的解释(陈治安,蒋光友,1999;李海辉,2000;朱文清,2001)等。
转喻研究有:词义、概念的转隐喻研究(林正军,杨忠,2005;廖光蓉,2005;张建理,2005;杨海明,2005)。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论文导读::网络流行语。
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
由此形成了概念性的转喻。
喻体:一枝花本体:我。
喻体:浮云本体:生活中的一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隐喻,转喻,喻体,本体,认知工具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体现为互联网文化;是草根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适应了草根阶层的表达需求;某些表达形式有新意和特色,体现出鲜活新奇、方便时尚、生动幽默、个性化色彩强等特点,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特点与大量隐喻与转喻的运用密不可分。
隐喻思维模式在网络流行语中的运用说明:1. “人生就像是一个”易中天因为在一期《百家讲坛》中瞪大眼睛感叹了一句“悲剧啊”,结果就被网友截了图并上传到了网上,随即成为无数网友争相引用的签名档。
其实,这句流行语的句式模板来自张爱玲笔下的———“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杯具”一词诞生后,网上出现了“杯具党”,网友们又创造了“餐具(惨剧)”、“洗具(喜剧)”和“茶具(差距)”。
在网友看来,“杯具”这个词比“悲剧”能表现内心的无奈,同时又多了一分自嘲的乐观态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比之前单纯的悲观也多了一分希望。
细观其构词过程,除了谐音的构词法外,我们不难看出把源域的喻体特征———茶几(这一用于摆放茶具、餐具、洗具等生活日用品的的家具)映射到目标域的本体———人生(包括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这就形成了概念性的隐喻,也就是对抽象范畴“人生”形成概念化的语言描述,其过程反映出网民对茶几、人生这不同认知范畴内在结构或关系上具有相似性特质的心理认知的趋同,即两者都具有“储物箱”的功能,茶几储存着洗具、杯具、餐具等日用品,人生储存着顺境、逆境等不同经历。
2 “被到了”雷:指对方说话让自己出乎意料,就说被雷到了,源自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从此以后,“被雷到了”成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代名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在分析隐喻属性时,我们发现网络词汇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引申性,能够在不同语境中产生意想不到的联系;而在转喻属性方面,网络词汇则展现出稳定的概念转移和隐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隐喻和转喻属性受到用户个体认知特征和社会语境的共同影响。
理论探讨部分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深入探讨了网络词汇隐喻和转喻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研究结论指出,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展望中,我们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深化对网络词汇的认知研究,拓展研究范围,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词汇、隐喻属性、转喻属性、案例分析、影响因素、理论探讨、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是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在网络上产生的词汇也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的特点和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包括丰富的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和表达作用,而且在网络语言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对于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运用和演变规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词汇的涌现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不同于传统语言中的词汇,网络词汇往往更富有创意和趣味性。
这些词汇能够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有效地传达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
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网络语言的内涵,还可以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网络词汇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增长,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 隐喻和转喻的相似之处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 隐喻和转喻的实例分析 •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 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
01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隐喻的定义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 物相比较,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情感。
两者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隐喻和转喻都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有力,增强语 言的表现力。
两者都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语言的魅力。
03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隐喻是基于相似性,转喻是基于邻近性
隐喻
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相比较,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来 表达意义。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里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 较,强调时间的宝贵。
语言特点
转喻使用指代词“一支”来代替“抽烟”这个动作或行为,使语言更加 简洁明了。
03
认知效果
转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中的指代关系,减少语言中的冗余信息
,使语言表达更加经济和高效。
05
隐喻和转喻的应用场景
隐喻在文学、广告和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80%
文学创作
隐喻是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100%
广告宣传
广告中经常使用隐喻来描述产品 或服务的特性和优点,使消费者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80%
日常交流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也会使用隐 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 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转喻在新闻、演讲和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新闻报道
在新闻报道中,转喻常被用来 指代某个事物或事件,以简化 语言和提高报道效率。
隐喻和转喻ppt课件
• 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 展,这就揭示出隐喻在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它 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 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引言
e.g. Time 独生子 概念域A 本体(Tenor) 主题(Topic) 目标(Target) 主项(Primary Subject) is 是 —— —— —— —— money 小皇帝 概念域B 喻体(Vehicle) 他们把两个领域之间的这 喻体 (Vehicle) 种 带方向性的互动称为 “ mapping”(映射 ), 这就 始源 (Source) 是 映 射 理 论 (mapping 次项 (Secondary principle) 。映射一般由起 Subject) 源域 向目标域进行,因此
Metaphor and Metonymy
Supervisor:
Reporter:
主要内容
1
引言 隐喻 转喻
2
3
4
隐喻和转 喻的关系
总结
5
引言
•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
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 对象。
• 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
语言层面
• 从语言层面角度分类,可分为:
(1)语音层面 (2)语句层面 (3)超局层面 (4)语法隐喻
语音层面
• (1) 语音层面:Ivan Fó nagy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 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主要从语 音(或发音方式)与其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了论述。 他在文中总结出三个原则: (a) 有意识表达某种情感与特定发音方式对应。 (b) 发音器官的运动与身体姿态会一致。 (c) 不同程度的紧张、延时、言语速度反映出不同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显原则(principle of prominence)
? 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突显的方面。
? 相似原则&顺接原则是隐喻的认知原则。 ? 接近原则&凸显原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
? 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 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查理
? 语言学上,把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 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 事物的演变方式叫做隐喻(Metaphor)。
? Metaphor involves using words from one domain to talk about the other. The domain from which words been selected is called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domain been described is regarded as the target domain.
? Second stage(1930-1960): Focus on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metaphor. This is a period of time that regard as the transitory stage between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rhetoric devices and the study of metaphor as a cognitive model.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re R. Jakobson, E. Benveniste and M. Black.
? Basic correlations: guide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events and action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cause<>effect', action/change<>motion…
? 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 restricted to the members of a specific culture.
Three stages of Metaphors studies
? Initial stage(300BC-1920s): During this stage,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studied as kinds of rhetoric devices. Aristotle, who first began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defined metaphor as the Transference of meaning between concepts in her book Rehetoric and Poetry.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s are Aristotle, Quintilian…
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做是一个单位。这 一原则在概念和语言的形成中是最重要的原则。
顺接原则(principle of good continuation)
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 小的整体。
接近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
? 在认知上,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做是一个单 位。
? Third stage( 1970-now):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re regarded as cognitive models and been studied within multidisciplinary fields.
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
? 隐喻的抽象认知能力来源于对两个概念的“相似( ? similarity)”的认知。 ? 映射域即人脑中两个概念建立相似性的地方。 ?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mapping scopes:
? Image schemas: firmly grounded in our bodily experiences, are the most probably shared by all human beings. ‘i-nout'
Chapter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ies
主讲人:
Outline
01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from figures of speech to cognitive models
02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s cognitive instruments
03
Metaphors as a way of thinking: examples from science and ications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下馆子/ 上饭店 Do metaphors or metonymies only exist in literature? What kind of roles that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do in our dail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