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作为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现代歌剧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歌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现状;对策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

一、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

目。如《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作曲),从目前看,这类作品仍是中国歌剧的主流;第二类是强调和重视歌剧的音乐性,如《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这些作品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尽可能减少说白;第三类是向戏曲或向地方戏借鉴,如《刘三姐》、《窦娥冤》、《红珊瑚》、《柯山红日》等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我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又吸纳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成为融合歌唱、舞蹈、说白于一体的歌舞剧形式。

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歌剧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喜的是近几年歌剧事业有了新的起色。新世纪之初,中国歌剧舞台上便出现了几部代表性新歌剧作品,例如《悲怆的黎明》、《司马迁》、《赌命》。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2005年相继上演了《八女投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优秀剧目,此外还有历史题材的《秦始皇与万里长城》等。中国歌剧舞台出现了新的曙光。

二、中国现代歌剧存在的问题

现代中国歌剧发展存在的问题是“起点低.起步晚”,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歌剧创作、歌剧演员、剧院经营意识。

(一)歌剧创作

首先来看歌剧创作的情况,当今现状是:写歌剧远没有写流行歌曲的来钱快,加之歌剧创作的难度和对创作者的要求,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可,因而使歌剧的创作队伍萎缩,所以加强歌剧创作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我认为提高中国歌剧音乐创作水平,各大音乐院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中国各大音乐院校作曲系,对西方歌剧的研究时有时无。在音乐学院的课程中,对交响曲或其他大型乐曲等的分析是比较多的,甚至是淋漓尽致,对歌剧则分析得较少,甚至没有。有的,也常是片段或选曲。

(二) 歌剧演员

在中国培养歌剧演员的院校寥寥无几,由于中国的剧院少,市场经济不好,工资又低,有一些人去音乐院校当老师,因为那里有稳定的收入,而且收入还不算低。辛苦培养的很多在国际上获大奖的优秀歌剧演员,都签约国外的歌剧院了。例如在1988年5月成立了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于2003年12月更名为上海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由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亲任艺术总监;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授廖昌永先生为歌剧中心现任主任:美籍华人、管理学硕士韩莉平女士为现任执行主任及艺术总监助理。周小燕歌剧中心的宗旨是: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歌剧英才;组织创作当代中国歌剧;推广、传播世界歌剧名作;促进上海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歌剧的艺术的交流和友好合作。在那里授课的老师大部分是外籍教师或在国外剧院演唱或留学国外的归国优秀人才,培养出一批优秀歌唱家和歌剧演员。1998年7月周小燕教授亲率6名中国声乐选手赴匈牙利参加布达佩斯国际声乐大赛,其中3人分获一、二等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但是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去了国外剧院。如张建一获得第三届维也纳国际歌剧青年演员歌唱大赛第一名,帕伐洛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现在是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演员。还有高曼华、袁成野等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么优秀的歌剧人才,我们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特殊待遇,如舒适的住房,优厚的年薪等等,解决他们所有的顾虑,让他们留下来,留在中国。只有留住人才,给他ff]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中国的歌剧事业才会有发展。

(三) 剧院经营意识

欧洲歌剧演了上百年,至今依然经典,并没有因为时代的改变而丧失它的经典性。中国歌剧要适应市场的话,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既要发展中国歌剧事业还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让剧院“活”过来。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听歌剧”最关心的是票价。剧院票价应该和国民平均收入成正比,例如:美国的平均年薪3万美元,音乐剧的高档票价是80美元,占国民人均月收人的百分之三左右,而

站票是2~l0美元,按此比例,中国的音乐剧的最高票价应不超过30元人民币,即便在北京、上海大都市的票价也不该高于100元,而现实是上百上千的票价都有,普通工薪阶层即使喜欢音乐剧,但看一次还有可能,如果让他们每月为一场戏倾囊而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中国现代歌剧发展对策

(一)加强音乐教育的力度,培养观众、培育市场

政府可以尝试设立“中国歌剧基金”,在排名前8名的音乐院校中,选拔最优秀的作曲学生派去国外著名音乐学院专门学习歌剧创作,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后,回国进行中国歌剧的创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创作中国歌剧时,我们必须借鉴中国传统艺术,为的是“古为今用”,借鉴西方艺术,是希望把它好的东西融人中国歌剧中,在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时,中国必须坚持发扬自己民族的特色。

音乐要有积极的社会导向,要追求中华民族音乐素质的整体提高,要始终严谨地坚持自己的民族风格,关注具有社会效益性的民族歌剧,因而观众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应巩固现有观众(具有一定专业水准,关注歌剧发展动态的人),争取潜在观众(受过良好教育,渴望在民族文化的吸收中提升自我的人),培养未来观众(对歌剧知识知之甚少,但承袭了民族性的审美心理,有待于进一步启发者),尤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音乐素质教育,因为他们才是歌剧市场上的主宰,能否争取他们的喜爱至关重要,关系到民族歌剧的发展前景。[10]因此,从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刻不容缓。因为民族歌剧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主要部分,精英文化、传统文化需要用社会力量去引导去培育。在此,学校教育和传播媒体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媒体的作用有时超出我们的想象,歌星一夜成名的现象靠的是媒体.超级女声在短期内红遍大江南北靠的也是媒体。民族歌剧要想走进大众离开媒体将不可想象。如果在媒体上广泛宣传那将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媒体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