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微生物的检测来确定一定环境或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水平的检测过程。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会探讨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一、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意义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如果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那么将很难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还可以帮助实验室及时发现和解决检测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检测的全过程处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状态。

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内容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试剂的质量控制、设备的质量控制以及人员的质量控制。

1. 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布局、温湿度控制、消毒防护等方面。

合理的实验室布局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内的交叉污染,保证实验室内的检测结果准确。

实验室内温湿度的控制可以保证微生物检验操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的消毒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室内的污染源,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试剂的质量控制在微生物检验中,试剂的质量对检测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试剂的采购渠道、储存条件、有效期等方面。

实验室在采购试剂时,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确保试剂的质量可靠。

试剂的储存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试剂应在指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保存,以确保试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实验室还应定期检查试剂的有效期,过期的试剂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设备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设备的质量对检测结果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和校准等方面。

实验室在选择微生物检验设备时,应考虑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和灵敏度,确保设备能够满足检测要求。

设备的安装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设备的校准也是非常重要的,设备的定期校准可以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以及医疗机构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方法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准备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首先,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

选择的质量控制样品应能够反映实际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检测范围。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可以选取已知含有特定菌群的食品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

其次,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应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

为了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添加防腐剂等处理措施。

最后,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一致性。

同一个质量控制样品应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微生物含量,以便在不同批次的检测中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通过定期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含量的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误差和偏差。

具体目标包括:1. 控制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负对照样品是不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否则说明实验室存在污染问题。

2. 控制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正对照样品是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度。

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阳性,否则说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

3. 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或者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通过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检验结果的保证非常重要,而质量控制也贯穿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于2012年9月13日发布的CNAS-CL42在2014年4月21日进行了第1次修订,并于2014年11月1日实施。

其中明确了微生物检验在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需要满足如下要求。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诊断性抗血清试剂,实验当日至少应做多价血清阴性和阳性质控:定性试验试剂每次检测时应至少包括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

不含内质控的直接抗原检测试剂,实验当日应检测阳性和阴性质控。

使用的染色剂(革兰染色、特殊染色和荧光染色),至少每周(若检测频率小于每周1此,则实验当日)用已知阳性和阴性(适用时)的质控菌株检测。

凝固酶、过氧化氢酶、氧化酶、β-内酰胺酶,实验当日应做阴性和阳性质控,商业头孢菌素试剂的β-内酰胺酶试验可遵循制造商的建议。

二、实验室采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的'质控:应以质控标准菌株连续检测20—30天,每一组药物/细菌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频率应不超过(≤)1/20或1/30;也可采用替代质控方案,即连续5天,每天对每一组药物/细菌重复测定3次,每次单独制备接种物,15个数据超出参考范围(抑菌圈直径或MIC)的结果应不超过(≤)1个,若失控结果为2-3个,则如前述,再进行5天,每天3次重复试验,30个数据失控结果应不超过(≤)3个。

此后,应每周使用标准菌株进行质控。

若检测频率小于每周1次,则每个检测日应进行质控。

采用自动或者半自动仪器检测MIC值时,应按照制造商的要求进行质控。

三、厌氧菌培养:还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检测厌氧培养环境(如以亚甲兰试条、厌氧菌或其它适当方法)。

分枝杆菌检测:抗酸染色应在实验当日用适当的阴性和阳性质控验证;荧光染色应每次实验以阴性和阳性质控验证。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在众多的细菌传播途径中,纺织品是主要的载体之一,因其多孔、疏松,容易吸附各种杂质,成为繁殖、寄生细菌的载体,这些细菌的存在不仅使织物被沾污、损伤,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影响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重视卫生标准要求,使抗菌织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定,由于各国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的客户要求的产品检测方法和适用标准不一致,致使生产厂家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抗菌产品的国际贸易。

一,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纺织品的抗菌标准主要有:ISO 20743 — 2007 《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JIS L 1902 :2008 《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 AATCC 147— 2011 《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 AATCC 100—2004 《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 FZ/T 73023 — 2006 《抗菌针织品》、 GB/T 20944 — 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GB/T 15979 — 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 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

1,定性测试方法(1)定性测试方法包括AATCC 147— 2011 《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日本工业标准JIS L 1902 :2008 《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中的定性试验(抑菌环法)部分、 FZ/T 73023 — 2006 《抗菌针织品》附录 E晕圈法、 GB/T 20944.1 — 2007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2)定性测试方法是基于离开纤维进入培养皿的抗菌剂活性,一般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整理,但不适用于耐洗涤的抗菌整理。

优点是费用低、操作简单、时间短,对于确定样品是否具有抗微生物活性,最为适用。

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的质量控制途径

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的质量控制途径

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的质量控制途径作者:哈曼·尼牙孜来源:《卷宗》2020年第06期摘要: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从常规性检测到功能性检测的跨越,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检测要求相符合,可以全面检测出纺织品中的微生物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工作效果,应该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健全质量的控制体系,全面增强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水平,优化各方面的工作模式,为其后续的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质量控制途径当前我国在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方面,已经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检测的相关产品,涵盖相关的羽绒羽毛产品、填充物制品、抗菌纺织品与纤维制品等等,所涉及的微生物主要就是粪便链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等,为确保纺织品的安全性,微生物检测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严格进行微生物检测实验的质量控制,保证实验质量符合标准。

1 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質量控制重要意义1.1 有助于强化纺织品质量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有助于强化纺织品的质量。

一方面,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检测实验质量的过程中,可以确保整体工作质量,强化研究力度,明确纺织品中微生物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检测实验质量,还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在严格进行检测实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可有效进行实验室、设备与技术的管理,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全面增强检测实验的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促使检测能力的提升。

1.2 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如果纺织品中的微生物超标,生产加工质量不合格,很容易导致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例如:床单纺织品、被罩纺织品与人们的身体直接接触,如果存在微生物,尤其是粪便链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微生物,会导致人们在接触之后受到不利影响,身体健康遭到损害。

而在实际工作中强化纺织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质量,可以全面进行纺织品中微生物的检测,了解是否存在微生物超标的现象,采用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纺织品产品,维护消费者的健康。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微生物检验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

对于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各个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都需要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检验人员质量控制虽然当前微生物检验中应用了很多自动化仪器设备,但在各个检验环节中,仍然需要较高的主观分析判断能力。

检验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都将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

所以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首先要加强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在工作中必须认真、严肃、负责,保证操作规范、观察仔细,检验人员上岗前需要进行综合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上岗工作。

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技术方法等加以掌握。

对计量学基本知识、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等加以了解。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盲样测试及水平测试,督促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微生物检测水平。

2检验过程质量控制2.1样品的质量控制。

做好样品采集中的质量控制,取样前确认对象和标本符合要求,保证取样工具无菌,提前准备采样工具和试剂材料并灭菌。

根据样品特性和取样环境,做好相关准备。

保证取样样品能够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2.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采用不同方法可能造成结果误差,因此要对固态样品采用重量法,对液态样品采用体积法检测。

不过,对于一些黏性液体,如果用体积法可能导致样品残留,所以也应采取重量法。

如果需要使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应当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形成均匀标准的菌悬液。

样品稀释时可能在吸管内外有残留,所以需要加以注意。

液体吸入之后,沿管壁缓慢注入递增稀释,吸管尖端不要和稀释液接触。

将菌悬液检样注入培养基时,需要保证45-50℃的温度,确保二者均匀充分的混合。

2.3使用空白对照及标准菌株。

微生物培养需要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严格控制。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标准抗菌纺织品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是抗菌性。

测试抗菌性时,要求培养基浓度、温湿度、pH 值及试验时间与穿衣条件相一致,实验仪器应为微生物实验常用仪器,且对任何形状的纺织材料都能测试[1]。

抗菌性的测试方法中,发展较早的是日本和美国,最有代表性且应用较广的是美国的AATCC试验法100和日本的工业标准。

国内使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一般都是参照AAT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xtile Chemists and Colorists,美国纺织染色家和化学家协会)标准[2]和日本JAFET(日本纤维制品新功能协议会)批准的"SEK"标志认证标准的方法[3]。

我国于1992年颁布了纺织行业标准FZ/T01021-1992《织物抗菌性能试验方法》[4],1996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5]。

但是抗菌性能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还远末作到系统、统一、规范,尤其是抗菌纺织品的性能评价和产品规范在我国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确,只能做到简单的定性检测。

鉴于当前我国对抗菌纺织品的全面评价还不能适应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本文对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多的抗菌测试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对比,1 测试菌种的选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等设备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和必需的。

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6]。

因而人们在进行抗菌性能的评价中,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表1列出的菌种是在自然界和人体皮肤及粘膜上分布最为广泛的。

测试的菌种[7]包括细菌和真菌。

在细菌中主要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葡球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在真菌中主要用霉菌(黑曲霉、黄曲霉、变色曲霉、桔青霉、绿色木霉、球毛壳霉、宛氏拟青霉、腊叶芽枝霉)和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癣菌、紫色癣菌、铁锈色小抱子菌、袍子丝菌、白色念珠菌)。

纺织品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

纺织品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

纺织品检测的质量控制分析发布时间:2022-10-26T07:34:11.38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11期作者:矫鲁平[导读] 纺织检测机构的产品检测范围涉及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及家居用品、纺织装饰产品等矫鲁平烟台市标准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山东烟台264003摘要:纺织检测机构的产品检测范围涉及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及家居用品、纺织装饰产品等。

纺织检测机构作为对社会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作用的第三方独立法人,必须符合RB/T214《检测机构资质和检测机构评价通用要求》和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标准》的要求,规范从事检测活动,通过质量控制保证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因此,纺织品检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关键词:纺织品检测;质量控制;分析引言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各界都意识到资源消耗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各行各业,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能耗。

纺织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求量很大,主要作为日用品。

如果将生态环保融入这一领域,可以促进生态纺织品的发展,进而推动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发展。

目前,生态纺织品已经开始在纺织行业普及,各种技术不断研发。

但测试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以提高生态纺织品的测试质量,避免纺织行业在生产等环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检测技术纺织品测试技术已经从最初的人工观察和评价逐渐发展到自动化设备测试,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证据,也是纺织工业进步的表现。

随着纺织品品种的日益增多,需要不断提高纺织品检测的技术水平,以确保纺织品的安全可靠,造福人类社会。

在很多纺织品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中,甲醛检测常用的有水萃取法、甲醛释放法(蒸气吸收法)和液相色谱法。

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包括原子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常用的农药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锡化合物通常用分光光度法和色谱法检测;禁用偶氮燃料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参考模板范本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参考模板范本

(2)冷冻干燥法:是最可靠的菌种 保藏方法,它具 有不改变菌种性 状和保存时间长 等优点,但需有 专门的冷冻干燥 设备。
第二节 空间质量控制
(一)机构 我国负责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质量控制 的部门是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和参考实验 室,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各项熟练 程度考核和盲点试验检查各实验室的工 作质量和水平,进行总结和评估。各级 实验室可同时接受国内、国际多个质量 控制机构或参考实验室的质量评价。
③含药纸片应冷冻保存,-20℃ 可保存一年。新购纸片用标准 菌株和培养基,用标准方法测 定,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④实验过程及结果测量:菌悬液应 在15min内接种至平板,平放3min, 然后将药物纸片贴到平板上, 100mm的平皿不超过5张,置35℃ 孵育18h,测量精确度1/10mm。
⑤质控菌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大肠 埃希菌ATCC25922 等。
⑥抑菌环的质控范围:在20个试验 结果中只能有1个结果超出所列的 范围。
⑦质控测定次数:每批新的MH琼脂和 含药纸片必须用质控菌株进行检测 30日,30个抑菌环直径只有少于3个 结果超出范围。达到要求后,每周 检测一次。
(六)仪器
1.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最好 在灭菌器装上温度记录装置, 以保证整个灭菌过程中保持合 适的温度。为了保证灭菌的彻 底,可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 芽胞杆菌ATCC7953监视灭菌效 果。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室 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制 定并实施的,是质量保证的核心 和基础。 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 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的 质量评价。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
(一)人员与组织管理 经过广泛的基础训练教育,包括微 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 学习,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 参加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配有一名经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于 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 实验室的工作。

做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就靠这个攻略!

做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就靠这个攻略!

做好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就靠这个攻略!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然而,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至关重要,因此,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为您揭示做好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攻略,助力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一、实验室环境及设备管理1.1 适宜的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环境条件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需要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首先,实验室应保持恒温恒湿,一般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之间,以保证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性。

其次,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此外,实验室的照明也需适度,避免强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最后,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也不容忽视,需要定期进行以维持无菌的工作环境。

1.2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仪器设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维护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设备台账,对每台设备的基本信息、购置时间、使用状况、维修记录等进行详细登记。

其次,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稳定。

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导致设备损坏。

对于易损件,应提前备齐更换,以防万一。

最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检测,确保其在各项指标上均符合要求。

二、标准化操作流程2.1 规范化的采样和运输采样和运输环节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为确保样本质量,采样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无菌采样器材,以减少样本污染的风险。

另外,采样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在运输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样本选择合适的运输条件,如恒温、避光等,以保证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同时,要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标识的清晰,以避免样本混淆或损坏。

2.2 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和检测方法实验操作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是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通过培养和鉴定微生物菌落来检测样本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为了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监测和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本的采集,以避免交叉污染和样本失真。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本,应根据不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和时间。

在样本收集过程中应保持无菌操作,以避免细菌的外源性污染。

实验室内部的环境和设备也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

实验室应具备清洁、通风良好的环境,并设有合适的试验台、培养箱、离心机等设备。

这些设备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度。

培养基的选择和质量也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

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的培养基,应根据待测微生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质量也应受到严格控制。

如培养基的配制、储存和使用要符合相关要求,避免培养基的污染和变质。

实验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也是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操作步骤和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和要求,并具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还需要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测。

通过引入质量控制样品和正、负对照菌株,以及定期进行外部质量评价,可以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文件和记录,以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追溯和纠正。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涉及到样本采集、环境设备、培养基、操作人员和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

只有全面、科学地进行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才能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检验的质量和信任度。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水质安全以及医疗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合适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1.1 空气质量控制实验室内的尘埃、微生物和气味等污染物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实验室应使用高效的空气过滤器来过滤进入实验室的空气,过滤效果应符合要求。

对于检验灭菌性能的实验,必须保证无细菌及孢子等原材料。

空气质量的检测也是常规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之一。

实验室内经常进行异物、装置及登记无菌等操作,因此必须经常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污染。

消毒剂应定期检验保证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2.质量控制标准品的使用和制备2.1 正负对照菌毒液正负对照菌毒液是一种用来判断微生物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标准品。

其中,阳性菌毒液与阴性菌毒液分别包括各种细菌病原体和非细菌性病原体,应根据相关标准制备而成。

阳性菌毒液应包括感染剂量常见的菌株,因此更加符合实验需要。

阴性菌毒液应包括除了目标菌株以外的其余菌株。

2.2 系统性验证标准品系统性验证标准品是用于检查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检测限的标准品。

当实验室引进新方法、新装置和新组合时,应及时验证其准确性和灵敏度。

在检验中,检测标准品应随被检样品一同放入复合锅、波浪瓶等容器中,以保证其与被测样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实验员的素质和技能对检验结果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培训才能出现在检验岗位上。

更重要的是,员工必须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并具备必要的洁净工作习惯。

3.2 菌落计数方法的控制菌落计数的准确性对于食品、饮用水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检验尤其重要。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使用透明聚酯薄膜进行计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为了保证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应按照要求计算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在结果之前,应有三次以上的重复实验以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

3.3 非常规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生物化学实验中,有时候需要使用结合贝叶斯公式的特殊算法来检测微生物。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质量控制相关定义1. 质量控制:满足质量要求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2. 质量保证:为了满足实验室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计划,实施证明(记录)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系统活动。

3. 外部质量控制:通过互相校准和(或者)检验对实验室的操作和结果所进行的控制。

4.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采取的以对照分析、跟踪以及相关方法,对实验室工作的连续性控制计划。

5. 质量手册:是描述质量系统元素的文件或者文件的集合。

二、实验室要求按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概念,是指一个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

这里所指的是实验室(微检室)内建立的质量管理的保证体系。

人员、房屋设备满足检测工作需要。

1. 人员要求实验室人员的分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

相应岗位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相应的技术能力证明(证书及证件)。

微生物检验室因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人负责室内的技术工作。

并设立质量监督员。

2. 房屋条件要求房屋要求:具有适宜、足够宽敞、通风有良好的照明。

房屋内墙面及地等应采用易于清洁的材料,保持房间清洁。

房间的设置,以其开展的工作内容加以分用,设立专用房间。

房间的大小还应根据从事实验人员的进入数量上加以考虑。

3. 环境设施要求专用房间的温湿度控制与记录(样品存放室)。

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指标控制与记录(无菌室等)。

专用工作室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定期的检测校准程序(洁净室等)。

特殊环境中的专用设施质量控制应符合有关要求(净化工作台)。

三、设备控制及程序1. 微生物检验常用需监控的设备和仪器:①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或者CO2 培养箱等)、干燥箱、高压灭菌锅、净化工作台、pH 计、冰箱, (低温冰箱或者冷柜)温度计、紫外灯、显微镜、离心机、天平。

②小计量容器。

③微生物测定仪器、微生物检定仪器、空气采样器、酶标仪专用等。

2. 高压灭菌锅的温度控制高压灭菌锅;生物指示菌法(常用)、化学变色纸片及高压灭菌锅温度计等方法进行检测。

生物指示菌法是一种高压灭菌锅的效果显示法。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药品、化妆品、饮用水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在检验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首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在实验室中,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验室应保证有足够的场地和设备,以满足检验的需要。

实验室的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避免污染样品。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前,应进行标准菌种的筛选和保存。

选择合适的标准菌种,对标准菌种进行鉴定和鉴定,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

标准菌种应保存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定期进行复苏和传代。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样品的前处理。

前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

前处理的方法包括稀释,均匀搅拌,杀菌等。

前处理过程中,要保证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要进行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是指用标准菌种检测,验证检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阴性对照是指用无菌培养基检测,验证样品中无细菌存在。

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的结果应与预期结果相符,如果不相符,则需要重新检验。

对于微生物检验的结果,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判读。

检验结果应符合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对于结果不合格的情况,需要进行复检和追踪调查,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在微生物检验中,还要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评估。

质量评价是指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包括内部质量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价。

内部质量评价是指通过日常检验和定期比对,对实验室的运转情况进行评价。

外部质量评价是指与其他实验室开展交叉验证,比较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标准,加强样品前处理和试验验证,进行数据分析和判读,以及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评估,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水平。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纺织品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纺织品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纺织品质量控制从古至今,纺织品一直是人类基本需求和时尚消费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纺织品质量的控制一直是工业界、消费者和相关监管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保证纺织品的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检测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纺织品质量检测中的物理性能测试是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纤维材料的拉伸强度、扭曲度和撕裂强度等关键指标被测定,以确定纺织品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用于制作高质量衬衫的棉质纱线在撕裂强度测试中需达到一定标准,以确保衬衫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破损。

其次,纺织品表面性能的检测也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家纺产品,布料的染色牢度测试旨在评估其对于摩擦、汗水和洗涤等外界因素的抵抗能力。

只有通过严格的染色牢度测试,消费者才能享受到色彩鲜艳、耐用且不易褪色的床上用品。

除了物理性能和表面性能测试,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化学性能的检测。

在纺织品染色过程中,染料和助剂残留物的检测非常重要。

这些化学残留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需要通过质检手段保证纺织品的安全性。

严格的化学性能测试能够确保纺织品不含有害物质,提升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和满意度。

此外,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纺织品质量控制带来了便利。

例如,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纺织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逐渐走俏。

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纺织品生产线上的瑕疵和缺陷能够被快速识别和定位,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这种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纺织品的质量,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工业竞争力。

不过,尽管纺织品质量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纺织品生产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种类和不同工艺的纺织品所涉及的质量参数各不相同,对于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各种手段规避质量检测,这对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纺织品质量控制是纺织行业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产品质量、公众健康和企业形象。

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

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

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一、引言纺织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身体健康。

因此,建立一套高效可靠的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对于保证纺织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规范化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引导纺织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产品质量。

二、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建立1. 确定质量目标在制定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之前,纺织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并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只有明确了质量目标,企业才能有明确的方向,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

2. 制定相应的制度文件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文件作为依据。

这些制度文件应包括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的流程、责任分工、工作指南等。

制度文件应透明、简洁、易于理解,方便员工操作和执行。

三、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实施1. 培训和意识培养为了使员工能够正确地执行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企业需要进行培训和意识培养工作。

培训内容应包括纺织品质量的相关知识、制度文件的理解和操作方法等。

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纺织品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确保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 过程控制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企业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从采购原料、生产工艺、设备维护等环节的控制和监督。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把控,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提高纺织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

四、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1. 监督和评估一套好的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地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

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或委派专人负责,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对制度文件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追踪制度的执行情况。

2. 持续改进纺织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需要持续改进纺织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制度。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控制措施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质量控制是检验实验室运行的重要环节,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比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实验室的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必须确保实验室的操作符合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实验室自身的质量控制规范,如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过程符合标准,结果可靠。

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控物质包括阳性对照菌株、质控菌液等。

阳性对照菌株用于验证同批次试验的可重复性;质控菌液则用于检验检测方法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质控菌株和菌液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经过相关实验验证,才能被用于质控。

质控菌株和菌液的准确性必须由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确认,并有相应的质检报告为证。

质量控制还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校准和验证。

设备校准是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可通过运行标准样品并比对结果来检验设备的准确性。

试剂的质量控制则是通过对试剂进行检验,保证试剂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对试剂的储存和保管也是质量控制的一部分,要求参照相关规范进行。

质量控制还包括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和日常监督。

实验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熟悉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方法,并学会正确使用质控物质。

实验室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实验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质量评价,以保证他们的操作符合要求。

质量控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文件和记录。

实验室必须建立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内容和要求,并定期对文件进行修订和评审。

实验室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详细记录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包括校准记录、质控物质使用记录、实验人员培训记录等,以备查验。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规范,加强实验室设备、试剂和人员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确保病患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饮用水、环境污染物等进行微生物学相关指标的检测。

由于微生物检验的复杂性和结果的重要性,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必要手段。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限值和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等方面。

质量控制样品是用于评估微生物检验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样品。

常用的质量控制样品包括全合成控制菌株和指定标准品。

全合成控制菌株是经过加工培养而成的活菌悬液,其特点是含有一定浓度的目标微生物并能保持可培养状态。

指定标准品是含有一定浓度的目标微生物的冻干品或冻干菌液,其特点是能长期保存且具有较长有效期。

质量控制样品的制备和保存应符合相关规定,并通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确认检验。

质量控制方法是指进行微生物检验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

常规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酶学法和生化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检验指标和限值。

质量控制方法的制定和验证应参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验证过程包括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还应根据检验项目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质量控制流程,并建立相关的文档和记录。

质量控制限值是对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评判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质量控制限值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

质量控制限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并及时更新。

质量控制限值的制定应参考历史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是对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质量控制数据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检测结果和其他相关数据。

对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应包括数据的统计处理、异常数据的识别和分析以及问题的解决等方面。

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评估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质量控制样品、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限值和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纺织品微生物国标

纺织品微生物国标

纺织品微生物国标
纺织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衣物、床上用品、鞋子、家居饰品等各个领域。

虽然我们经常将纺织品视为与人体接触的物品,但是我们很少关注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问题。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项“纺织品微生物国标”,旨在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纺织品微生物国标是一个针对纺织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它规定了纺织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方面的要求。

这项标准根据纺织品的用途和接触面积来制定,对于不同类型的纺织品,标准也不同。

例如,对于床上用品,标准要求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CFU/g,霉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CFU/g,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而对于衣物,标准要求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0个CFU/g,霉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CFU/g,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不得检出。

这项标准的实施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首先,纺织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例如引起皮肤瘙痒、过敏反应等。

其次,一些纺织品可能会被用于医疗领域,如手术服、口罩等,微生物超标可能会对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然而,实施纺织品微生物国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检测纺织品中微生物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设备和技术,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此外,纺织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纤维材质等,这也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困难。

总的来说,纺织品微生物国标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它有助于保
障公众健康和安全,防止微生物超标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纺织品中微生物的问题,加强检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进一步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微生物检测实验质量控制研究摘要:就纺织品领域而言,微生物相关指标的检测是从常规检测到功能性检测的一次跨越,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检测要求?纤检机构应借此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增强自身纺织品微生物检测的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纤维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目前,我国纺织品检测涉及微生物的标准主要有:《羽绒羽毛检验方法》( gb/t 10288—2003)?《抗菌针织品》( fz/t 73023—2006)?《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 18383—2007)?《地毯抗微生物活性测定》(gb/t 23164—2008)?《抗菌毛巾》( fz /t62015—2009)等?检测的产品涵盖羽绒羽毛及其制品填充物?抗菌针织品?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地毯?抗菌毛巾等?涉及的微生物
种类主要包括:嗜温性需氧菌?粪便链球菌?还原亚硫酸盐梭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作为纤检机构,应具备上述诸多标准的检测能力,最根本的是需形成科学?安全?高效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
1、培养基
应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适合试验范围的培养基(试剂)质量控制程序?培养基是指液体?半固体或固体形式的,含天然或合成成分,用于保证微生物繁殖或保持其活力的物质?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1.1 购买
购买培养基时,要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购买的数量要有计划,应控制在一年内使用完毕,尽可能买小包装的产品?
1.2 接收
接收培养基时,供应商需提供的文件有:培养基?独立成分?添加成分的名称及产品编号;批号;培养基使用前的 ph 值;储藏信息和有效期;技能评价和所使用的测试菌株;技术数据清单;质控证书;必要的危害数据?实验室收到培养基后,需检查?记录以下项目:培养基的名称?批号?数量;接收日期;首次开封日期;有效期;包装及其完整性;内容物的感官检查?
对于关键性的培养基,必须采取技术性验收,主要包括物理指标控制(ph 值?琼脂层的厚度?色泽?透明度和是否存在肉眼可见的杂质?凝胶稳定性?黏稠度和湿度)和微生物指标控制(污染测试?生长率测试?选择性测试?特异性测试)?发现下述情况的培养基应拒收:超过保质期;发生结块?颜色异常?脱水?有微生物生长和其他变质迹象?
1.3 保存和使用
应严格按照供应商提供的储存条件?有效期和使用方法进行培6养基的保存和使用?通常情况下,基础培养基在 4 ℃冰箱中保存应不超过 3 个月,或在室温(20 ℃)下保存不超过 1 个月?
1.4 制备记录
对各种培养基(试剂)的制备过程需有相应记录,其内容包括:培养基的名称和类型;配置日期和配置人员的标识;培养基的体积;分装的体积;成分?每种成分物质的含量?制造商?批号;最初 ph 值和最终 ph 值;无菌措施?
2、菌种
应建立所有菌种或标本的收集?接种传代?确认试验?贮藏的质
量控制程序?
2.1 收集
标准菌种或标本需从认可的菌种保藏中心[如中国微生物菌种
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mcc)]或经 iso9001 认证的商业机构[如美国细菌收集和分型中心(atcc)]处获得?接收菌种时,需记录菌种的名称?来源?接收日期等信息?
2.2 接种传代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称之为接种,方法主要有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等?接种传代时需记录菌种名称?接种日期?接种数量?支取数量?传代序数?废弃处理等信息?所有标准培养物从储备菌株传代培养次数不得超过 5 次,除非标准方法中要求并规定,或实验室能够提供文件化证据证明其相关特性没有改变?工作菌株不能传代,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派生菌株仅可用作工作菌株?
2.3 确认试验
为保证试验质量,需对标准储备菌株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主
要包括菌种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革兰氏染色?糖类发酵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需记录好菌种纯化方式及各试验的结果等信息?
2.4 贮藏
目前,贮藏方法主要有斜面贮藏?半固体穿刺贮藏?石蜡油封存?沙土管贮藏等?其中,冷冻干燥贮藏比较常见?实验员需记录贮藏方法?贮藏条件?有效期等信息?贮藏时,对于购买的标准菌株,要以原始的包装形式进行贮藏,复苏和使用应按照厂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
冷冻菌种在 - 70 ℃以下可无限期存放,在 - 50 ~ - 70 ℃可存放一年,但此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菌株?
3、废弃物处理
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涉及到的弃置的培养基及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废弃物,都应采用安全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可参考的方法有:-使用适当浓度的自配或商业液体消毒剂(次氯酸盐?乙醇?甲醛?戊二醛?碘载体等)处理一定时间,或121 ℃高压灭菌至少30 min?-记录并保留废弃物处理的记录,包括废弃物名称?处理原因?处理方式?处理日期?处理人等?
4、设施与人员
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以区域尽头为宜,以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对无菌条件要求的工作区域,应予以明确标识,并能有效地控制?监测和记录?实验室内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应有
明显的标识,目的是与非无菌工器具和器皿加以区别?微生物检测
所涉及的常规的仪器设备的情节?维护,应做好相应的记录?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应至少每月检验一次,方法可参考沉降法,同时做好记录?
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纤检机构开展纺织品微生物检测的最大
瓶颈,应加大对此类人才的引进与储备?由于微生物检测的菌种多
为致病菌,因此从事检测的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的资质?对新进员工应进行相应的检测技能的培训,结束后需进行
确认,以保证其具备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测技能,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并开展针对所有级别检测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1]. 微生物降解转化块根块茎加工残渣获取膳食纤维技术[z]. 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
[2]李美霞. 微生物亲和型炭纤维制备及其效果评价[d]. 西南
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勇强,余世袁,黄晶,王瑱瑱,徐勇. 一种微生物酶法生产纤维低聚糖新工艺[z]. cn101693910a: 2010.
[4]董大伟. 纺织品的毒性及检测[j]. 品牌与标准化,2012,(12).
[5]俞昊雁. 绿色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
产品,201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